3
至於這種打法,連駐遠東美軍司令和所謂的“聯合”司令馬修?邦克?李奇微都被打的記憶猶新。李奇微在1967年著的回憶錄《朝鮮戰爭》(hekreanar)一中,是這樣回憶的:
“中國人是喜歡在夜間起進攻的,因為到了夜間,我空軍隻能停留在地麵上,觀察員亦無法進行觀察。我們實際上沒有做到‘成縱深’部署防禦,因為,防禦陣地分散而且配備的兵力很單薄……常有這樣的情況生,守衛在孤零零的碉堡中的士兵往往會吃驚的現,敵人(指誌願軍)在夜間中已悄然無聲地出現在我方陣地上,還常常現,四、五個穿著膠底鞋的中國人已不聲不響地潛入我前哨警戒線之間的地帶。這時,信號彈就會從敵人戰線那邊升起,瘋狂的軍號聲就會把我方哨兵嚇進碉堡,幾乎來不及出口令,戰鬥就打響了。”
李奇微在回憶中對這種打法感到不可思議。他說:“中國人的夜間進攻特別神秘莫測,不可思議。先聽到的是中號獨特的哭喪調,要麽就是由五十來個中國人用英語出的粗野叫喊聲,再就是用以嚇唬西方人的以死相威脅的喊話聲或其他吵吵嚷嚷的聲音。但是,我們久經沙場的部隊此時已習慣於這種‘音樂的伴奏’了。”
李奇微視這種“挨打法”為“音樂的伴奏”,是著實無奈之謂。自然,你打人家一槍,人家還你一炮。這是朝鮮戰場雙方進入防禦之後的常態。誌願軍在打冷槍的同時,必須學會鑽地道。十二軍在這一手上可用“居功至偉”四個字來形容。2006年1月23日,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在《百戰經典》專欄裏,專門介紹了十二軍三十五師的經典戰術。本作者搜集要到了這篇廣播稿的原文:
縱覽經典戰事風雲變幻,評點軍事王者興衰成敗。大家好歡迎收聽本期的《百戰經典》。
今天的節目中,將為您介紹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名的坑道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曾經成功地利用坑道與敵較量,頂住了“聯合”動的由飛機、大炮和坦克組成的強大攻勢,並以較小的代價殲滅了大量敵人,譜寫了陣地戰的新篇章。
從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是抗美援朝的第二階段,即戰略陣地防禦階段。在這兩年零一個月的時間裏,誌願軍進行了他們並不熟悉的陣地戰,並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出錄音——背景
抗美援朝戰爭中,雙方的差距是懸殊的,特別是在武器裝備方麵。當時,美軍一個團的汽車數量比誌願軍所有汽車數的總和還要多得多,一個團的火力強於誌願軍一個軍的火力,再加上1500架戰鬥機所帶來的絕對製空權和製海權,誌願軍在陣地防禦中麵臨很多困難。
陣地對峙一開始,美軍不僅大炮、坦克整日濫轟不止,平均每天向誌願軍重點陣地射炮彈2000餘,而且在密集火力掩護下,不斷地向雙方中間地帶擴展陣地,甚至把警戒陣地修到了誌願軍陣地的鼻下麵。誌願軍陣地上有任何目標活動,都會召來美軍鋪天蓋地的火力轟擊。
誌願軍的陣地此時基本上還是野戰工事,沒有形成堅固的防禦體係。陣地上防禦設施簡陋,難以抵禦美軍密集炮火的轟擊。加上火炮落後,數量有限,又缺乏製空權,實在無法與優勢裝備的美軍進行火力對抗。因而在陣地戰初期,朝鮮前線白天的控製權基本上把握在美軍手中。如何尋找一種有效的防禦作戰方式成為誌願軍麵臨的要問題。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平原上的“地道戰”就讓日寇吃盡了苦頭。那些密布如蛛網的地下長城,就好像大平原上的血脈,時隱時現,以其強大的張力支撐起一個民族永不妥協的精神。而如今,在山嶺縱橫的朝鮮戰場上,麵對敵人強大的火力,坑道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再次創造出戰爭史上神奇的篇章。
早在1951年夏季防禦作戰中,有的部隊創造性地將2個加深的防炮洞連在一起,成為馬蹄形的小坑道,這是坑道工事的雛形。誌願軍總部充分肯定這一創造,並立即向全軍推廣。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後,誌願軍開始在全線大規模地構築坑道工事。
從馬蹄形小坑道到y形、h形、雞爪形坑道……坑道從戰鬥掩體展成為集作戰、指揮、囤兵於一體,能防、能打、能生活的地下工事,整個大地成了誌願軍的裝甲。
至1952年5月底,在橫貫朝鮮半島中部250公裏的整個正麵防線上,誌願軍共挖掘坑道7789條,長198.7公裏;人民軍挖掘坑道1730條,長88.3公裏。整個正麵戰線,在10公裏的縱深範圍內,構成了堅固的地下長城,基本上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同各種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此後至8月份,基本上完成了第二道防禦陣地工事。這樣,誌願軍實行防禦作戰,就有了比較堅固的陣地依托。
隨著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誌願軍的陣地日益鞏固,為實施堅守防禦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1952年4月間,“聯合”以小部隊向誌願軍陣地攻擊60餘次,誌願軍利用坑道進行防禦。雖然美軍曾一度占領不少表麵陣地,但是每到夜幕降臨,誌願軍就會從坑道中出擊,給美軍迎頭痛擊。最終,陣地無一丟失。在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部隊堅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依托該兩陣地上48條長10米以上坑道,打退“聯合”營以上兵力進攻25次,營以下兵力進攻650餘次,殲敵2.5萬餘人,最終守住了陣地。
有了坑道工事,誌願軍在作戰中傷亡明顯減少。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時,“聯合”平均射40至60炮彈殺傷誌願軍一人;而到了1952年1到8月,“聯合”平均射660炮彈,才能殺傷誌願軍一人。
[片花]
依托這種坑道工事,誌願軍在抗擊敵人有大量炮兵、航空兵和坦克兵支援的猛烈進攻時,能夠有效地解決戰地生存問題,並能以較小的代價粉碎敵人的進攻,確保陣地的穩定性。同時,坑道防禦工事具備防雨、防寒、防火等功能和必需的生活設施,保證了部隊能較長時間依托坑道執行戰鬥任務。
誌願軍在利用坑道工事進行堅守防禦作戰取得勝利的基礎上,從1952年秋開始,轉為依托坑道工事主動向“聯合”進攻。9至10月,誌願軍進行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先後對“聯合”連、排防禦陣地及個別營的防禦陣地共60個目標進攻77次,經反複爭奪,鞏固占領17處陣地。1953年5至7月,誌願軍動了夏季反擊戰役,進攻目標展到“聯合”的營、團陣地和師防禦地域。
美軍指揮官李奇微中將對中隊的這種戰法極為頭痛,他在中這樣寫到:“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守衛在孤零零的碉堡中的士兵們往往吃驚地現,對手在夜暗中已悄然無聲地出現在陣地上。這時,信號彈升起,幾乎來不及出口令,戰鬥就打響了。”他評價到:“中國人的夜間進攻特別神秘莫測,不可思議。”
“聯合”當然不甘心,就不斷起反擊,企圖奪取這些陣地。這時候坑道工事的優越性就體現出來了。聯合起的每次襲擊行動不光討不到便宜,反而給了中隊大量殲滅敵人的機會。
1952年5月31日,韓隊第六師第十九團兩個連的兵力向誌願軍某部四連一排陣地起攻擊,激戰3小時,因寡不敵眾,全排放棄表麵陣地,轉入坑道堅守。而支援的20餘門火炮則向占領表麵陣地之敵猛烈轟擊,坑道內的部隊又向坑道口附近的敵人射擊,內外夾擊,給占領表麵陣地之敵以重大殺傷。激戰8個小時,殲敵150餘人,陣地也得到恢複。
6月14日至17日,不太服氣的韓隊第六師第十九團又以8個步兵連的兵力,在24架飛機的配合下,連續4天向第十二軍第三十五師無名高地動進攻。第三十五師防守分隊數次轉入坑道,又在夜間數次起反擊,殲滅占領表麵陣地之敵,恢複陣地。在連續的4晝夜的爭奪中,累計殲敵560餘名,俘敵2名,而始終將陣地控製在手中。
連續3個月內,聯合向誌願軍第十二軍正麵起過13次較大規模的進攻,均以失敗而告終。後來中隊的陣地防禦和陣地進攻,基本都是這個套路。
對此,極為欣慰,因為這個套路解決了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能不能守”。
出錄音——介紹
[片花]
誌願軍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及所進行的坑道作戰,使防禦的穩定性大為增強。坑道工事有利於保存有生力量,有利於在一點或數點上與敵反複爭奪,從而大量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不僅解決了防禦作戰中守住陣地的問題,而且有利於實施陣地進攻作戰,對取得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誌願軍的坑道作戰,也把陣地戰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出錄音——
依托坑道同優勢裝備的敵人打陣地戰,是誌願軍的一個創舉。誌願軍從1951年夏季適時轉入戰略防禦,在西起漢江口、東至高城長250多公裏的整個戰線上形成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據後來統計,至朝鮮停戰,誌願軍構築的大小坑道總長1250多公裏,挖塹壕和交通壕6250公裏,比中國的萬裏長城還要長,共開挖土石方6000萬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排列,能繞地球一周半,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誌願軍的坑道戰,抵消了美軍的空中優勢和坦克、大炮優勢。誌願軍以劣勢裝備擊退了不甘心失敗的美軍多次大舉進攻,使戰線始終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迫使美國老老實實坐回到停戰談判桌前。
出錄音——
坑道戰使誌願軍完成了從帶有運動性的機動防禦向陣地堅守防禦的轉變,並減少了一線防禦部隊。在整個陣地戰時期,誌願軍的殲敵數接近5次戰役中總殲敵數的3倍。在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中,小小的坑道更是揮出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為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在給美國總統的報告中沮喪地寫到:“用這種戰法,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
好,感謝收聽本期的《百戰經典》,縱覽經典戰事風雲變幻,評點軍事王者興衰成敗,我們下次節目再會。
本。
您的留言哪怕隻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
至於這種打法,連駐遠東美軍司令和所謂的“聯合”司令馬修?邦克?李奇微都被打的記憶猶新。李奇微在1967年著的回憶錄《朝鮮戰爭》(hekreanar)一中,是這樣回憶的:
“中國人是喜歡在夜間起進攻的,因為到了夜間,我空軍隻能停留在地麵上,觀察員亦無法進行觀察。我們實際上沒有做到‘成縱深’部署防禦,因為,防禦陣地分散而且配備的兵力很單薄……常有這樣的情況生,守衛在孤零零的碉堡中的士兵往往會吃驚的現,敵人(指誌願軍)在夜間中已悄然無聲地出現在我方陣地上,還常常現,四、五個穿著膠底鞋的中國人已不聲不響地潛入我前哨警戒線之間的地帶。這時,信號彈就會從敵人戰線那邊升起,瘋狂的軍號聲就會把我方哨兵嚇進碉堡,幾乎來不及出口令,戰鬥就打響了。”
李奇微在回憶中對這種打法感到不可思議。他說:“中國人的夜間進攻特別神秘莫測,不可思議。先聽到的是中號獨特的哭喪調,要麽就是由五十來個中國人用英語出的粗野叫喊聲,再就是用以嚇唬西方人的以死相威脅的喊話聲或其他吵吵嚷嚷的聲音。但是,我們久經沙場的部隊此時已習慣於這種‘音樂的伴奏’了。”
李奇微視這種“挨打法”為“音樂的伴奏”,是著實無奈之謂。自然,你打人家一槍,人家還你一炮。這是朝鮮戰場雙方進入防禦之後的常態。誌願軍在打冷槍的同時,必須學會鑽地道。十二軍在這一手上可用“居功至偉”四個字來形容。2006年1月23日,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在《百戰經典》專欄裏,專門介紹了十二軍三十五師的經典戰術。本作者搜集要到了這篇廣播稿的原文:
縱覽經典戰事風雲變幻,評點軍事王者興衰成敗。大家好歡迎收聽本期的《百戰經典》。
今天的節目中,將為您介紹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名的坑道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曾經成功地利用坑道與敵較量,頂住了“聯合”動的由飛機、大炮和坦克組成的強大攻勢,並以較小的代價殲滅了大量敵人,譜寫了陣地戰的新篇章。
從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是抗美援朝的第二階段,即戰略陣地防禦階段。在這兩年零一個月的時間裏,誌願軍進行了他們並不熟悉的陣地戰,並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出錄音——背景
抗美援朝戰爭中,雙方的差距是懸殊的,特別是在武器裝備方麵。當時,美軍一個團的汽車數量比誌願軍所有汽車數的總和還要多得多,一個團的火力強於誌願軍一個軍的火力,再加上1500架戰鬥機所帶來的絕對製空權和製海權,誌願軍在陣地防禦中麵臨很多困難。
陣地對峙一開始,美軍不僅大炮、坦克整日濫轟不止,平均每天向誌願軍重點陣地射炮彈2000餘,而且在密集火力掩護下,不斷地向雙方中間地帶擴展陣地,甚至把警戒陣地修到了誌願軍陣地的鼻下麵。誌願軍陣地上有任何目標活動,都會召來美軍鋪天蓋地的火力轟擊。
誌願軍的陣地此時基本上還是野戰工事,沒有形成堅固的防禦體係。陣地上防禦設施簡陋,難以抵禦美軍密集炮火的轟擊。加上火炮落後,數量有限,又缺乏製空權,實在無法與優勢裝備的美軍進行火力對抗。因而在陣地戰初期,朝鮮前線白天的控製權基本上把握在美軍手中。如何尋找一種有效的防禦作戰方式成為誌願軍麵臨的要問題。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平原上的“地道戰”就讓日寇吃盡了苦頭。那些密布如蛛網的地下長城,就好像大平原上的血脈,時隱時現,以其強大的張力支撐起一個民族永不妥協的精神。而如今,在山嶺縱橫的朝鮮戰場上,麵對敵人強大的火力,坑道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再次創造出戰爭史上神奇的篇章。
早在1951年夏季防禦作戰中,有的部隊創造性地將2個加深的防炮洞連在一起,成為馬蹄形的小坑道,這是坑道工事的雛形。誌願軍總部充分肯定這一創造,並立即向全軍推廣。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後,誌願軍開始在全線大規模地構築坑道工事。
從馬蹄形小坑道到y形、h形、雞爪形坑道……坑道從戰鬥掩體展成為集作戰、指揮、囤兵於一體,能防、能打、能生活的地下工事,整個大地成了誌願軍的裝甲。
至1952年5月底,在橫貫朝鮮半島中部250公裏的整個正麵防線上,誌願軍共挖掘坑道7789條,長198.7公裏;人民軍挖掘坑道1730條,長88.3公裏。整個正麵戰線,在10公裏的縱深範圍內,構成了堅固的地下長城,基本上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同各種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此後至8月份,基本上完成了第二道防禦陣地工事。這樣,誌願軍實行防禦作戰,就有了比較堅固的陣地依托。
隨著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誌願軍的陣地日益鞏固,為實施堅守防禦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1952年4月間,“聯合”以小部隊向誌願軍陣地攻擊60餘次,誌願軍利用坑道進行防禦。雖然美軍曾一度占領不少表麵陣地,但是每到夜幕降臨,誌願軍就會從坑道中出擊,給美軍迎頭痛擊。最終,陣地無一丟失。在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部隊堅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依托該兩陣地上48條長10米以上坑道,打退“聯合”營以上兵力進攻25次,營以下兵力進攻650餘次,殲敵2.5萬餘人,最終守住了陣地。
有了坑道工事,誌願軍在作戰中傷亡明顯減少。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時,“聯合”平均射40至60炮彈殺傷誌願軍一人;而到了1952年1到8月,“聯合”平均射660炮彈,才能殺傷誌願軍一人。
[片花]
依托這種坑道工事,誌願軍在抗擊敵人有大量炮兵、航空兵和坦克兵支援的猛烈進攻時,能夠有效地解決戰地生存問題,並能以較小的代價粉碎敵人的進攻,確保陣地的穩定性。同時,坑道防禦工事具備防雨、防寒、防火等功能和必需的生活設施,保證了部隊能較長時間依托坑道執行戰鬥任務。
誌願軍在利用坑道工事進行堅守防禦作戰取得勝利的基礎上,從1952年秋開始,轉為依托坑道工事主動向“聯合”進攻。9至10月,誌願軍進行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先後對“聯合”連、排防禦陣地及個別營的防禦陣地共60個目標進攻77次,經反複爭奪,鞏固占領17處陣地。1953年5至7月,誌願軍動了夏季反擊戰役,進攻目標展到“聯合”的營、團陣地和師防禦地域。
美軍指揮官李奇微中將對中隊的這種戰法極為頭痛,他在中這樣寫到:“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守衛在孤零零的碉堡中的士兵們往往吃驚地現,對手在夜暗中已悄然無聲地出現在陣地上。這時,信號彈升起,幾乎來不及出口令,戰鬥就打響了。”他評價到:“中國人的夜間進攻特別神秘莫測,不可思議。”
“聯合”當然不甘心,就不斷起反擊,企圖奪取這些陣地。這時候坑道工事的優越性就體現出來了。聯合起的每次襲擊行動不光討不到便宜,反而給了中隊大量殲滅敵人的機會。
1952年5月31日,韓隊第六師第十九團兩個連的兵力向誌願軍某部四連一排陣地起攻擊,激戰3小時,因寡不敵眾,全排放棄表麵陣地,轉入坑道堅守。而支援的20餘門火炮則向占領表麵陣地之敵猛烈轟擊,坑道內的部隊又向坑道口附近的敵人射擊,內外夾擊,給占領表麵陣地之敵以重大殺傷。激戰8個小時,殲敵150餘人,陣地也得到恢複。
6月14日至17日,不太服氣的韓隊第六師第十九團又以8個步兵連的兵力,在24架飛機的配合下,連續4天向第十二軍第三十五師無名高地動進攻。第三十五師防守分隊數次轉入坑道,又在夜間數次起反擊,殲滅占領表麵陣地之敵,恢複陣地。在連續的4晝夜的爭奪中,累計殲敵560餘名,俘敵2名,而始終將陣地控製在手中。
連續3個月內,聯合向誌願軍第十二軍正麵起過13次較大規模的進攻,均以失敗而告終。後來中隊的陣地防禦和陣地進攻,基本都是這個套路。
對此,極為欣慰,因為這個套路解決了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能不能守”。
出錄音——介紹
[片花]
誌願軍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及所進行的坑道作戰,使防禦的穩定性大為增強。坑道工事有利於保存有生力量,有利於在一點或數點上與敵反複爭奪,從而大量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不僅解決了防禦作戰中守住陣地的問題,而且有利於實施陣地進攻作戰,對取得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誌願軍的坑道作戰,也把陣地戰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出錄音——
依托坑道同優勢裝備的敵人打陣地戰,是誌願軍的一個創舉。誌願軍從1951年夏季適時轉入戰略防禦,在西起漢江口、東至高城長250多公裏的整個戰線上形成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據後來統計,至朝鮮停戰,誌願軍構築的大小坑道總長1250多公裏,挖塹壕和交通壕6250公裏,比中國的萬裏長城還要長,共開挖土石方6000萬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排列,能繞地球一周半,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誌願軍的坑道戰,抵消了美軍的空中優勢和坦克、大炮優勢。誌願軍以劣勢裝備擊退了不甘心失敗的美軍多次大舉進攻,使戰線始終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迫使美國老老實實坐回到停戰談判桌前。
出錄音——
坑道戰使誌願軍完成了從帶有運動性的機動防禦向陣地堅守防禦的轉變,並減少了一線防禦部隊。在整個陣地戰時期,誌願軍的殲敵數接近5次戰役中總殲敵數的3倍。在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中,小小的坑道更是揮出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為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在給美國總統的報告中沮喪地寫到:“用這種戰法,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
好,感謝收聽本期的《百戰經典》,縱覽經典戰事風雲變幻,評點軍事王者興衰成敗,我們下次節目再會。
本。
您的留言哪怕隻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