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準備就緒,一眾侍衛護著一個小黃門往弘農城宣旨。
奉命到弘農城的小黃門喚作唐義,他曾侍奉過劉辯,且劉辯對他有救命之恩。
一次他惹到了中常侍高望,為高望毆打,此時劉辯經過,從高望手中救了他。
他今日在朝中將所有事都看在眼裏,心道:“董卓擬的聖旨,定然對弘農王不利,我家中隻我一人,不怕連累,幹脆一走了之算了。”
於是,他過了函穀關,擺脫侍衛,一個人往南,將聖旨埋在土中,投南陽去了。
眾侍衛見唐義帶著聖旨走失,尋他不著,又無法回宮交差,幹脆各自散去,帶家人避難去了。
這道聖旨,弘農不知,洛陽不覺,一時沒了下文。
然“芳林之約,洛舍之舊”傳遍各地。
……
司隸弘農國,弘農城,王府。
這日,眾人正在王府議事,蘇定突然倉惶地跑進來,他喘著粗氣,說道:“王上,關於您托皇甫將軍呈上的書信有結果了。”
伍孚見他這般模樣,知道一定不是一個好結果,歎道:“果然如公達先生所料,最終還是免不了這一遭嗎?”
蘇定眼神有些灰暗,說道:“陛下與百官皆同意,最終被董卓一言否決。他早擬好了聖旨,欲調公達、子魚兩位先生其他處為官,德瑜、文遠、伯平、修明四位將軍去戍邊。聖旨已下,皇命難違。唉……”
蘇定心中清楚,董卓想要調走的這些都是弘農國的支柱。一旦他們離開,弘農國危在旦夕。但他心中發誓:“一定誓死守衛弘農城。”
華歆聞言,心中對董卓的釜底抽薪之計氣憤難當。他對劉辯拱手道:“王上,子魚染疾,不能接旨,先回去休息了。”
眾人對於華歆的反應有些哭笑不得,不過這的確不失為一個選擇。仕子的確可以因為某些原因,對官職辭而不就,但不接旨,可是死罪。
華歆正要離去,荀攸一把將他抓住,讓他稍安勿躁。
董卓可能會使釜底抽薪之計正是荀攸想到的,然而他也沒有太好的辦法。而上書信進言的方法是劉辯提出來的。
荀攸對此十分讚同,同時也有些擔憂,若董卓對劉協沒有絲毫敬畏,此事難成。
眾人見他攔住華歆,淡定從容,應有什麽好計策,目光殷切地瞧著他。
他轉頭對蘇定說道:“蘇將軍,這是哪日發生的事?”
蘇定回道:“三日前早朝。”
荀攸尚未說話,皇甫賢疑惑地說道:“奇怪,若是三日前,聖旨早該到了。為何今日仍未見到天使?”
皇甫賢之言勾起了眾人的疑惑,按道理,從洛陽到弘農也就一日光景,難道中間出了什麽變故?
荀攸沉吟片刻,說道:“季安,汝再去查探一下傳旨的是哪個小黃門,或許是王上舊識也說不定。”
蘇定差人專門去了洛陽一趟,最終探得傳旨之人喚作唐義。
劉辯腦海中閃出舊事,將他救唐義之事講與眾人,眾人皆言:“王上仁德,才有此報,唐義應該是帶著聖旨走了。”
眾人又言:“唐義知恩圖報,是為忠貞義士。”
弘農城內,眾人雖為收到正式任命旨意,然人心向辯,各司其職,厲兵秣馬,準備收複封地。
……
董卓這日在府中思量:“皇甫義真本就與我有隙,又在朝堂上忤逆我,應當想辦法處置他。”
於是,董卓喚來李傕,命其偽造皇甫嵩貪汙腐敗的證據。
李傕領命而去。
一日後,董卓手握偽造的證據,在朝堂上誣告皇甫嵩貪贓枉法,使劉協下旨將他收入大獄。
文武百官皆知皇甫嵩秉性,絕不可做出貪贓枉法之事,實屬董卓為報複他而進行的構陷,卻無人敢言。
朝堂之上已是董卓的一言堂,眾人說什麽都隻是徒勞。
最終,皇甫嵩因為替劉辯傳信而被董卓構陷入獄。
皇甫嵩之子皇甫元曾與董卓交情匪淺,曾替董卓擋過北宮伯玉的刀。他聽聞父親因董卓入獄,急忙趕至洛陽,求見董卓。
董卓見他來訪,熱情地出門迎接,說道:“堅壽,平北宮伯玉之後,你我已數年未見。今日,你我兄弟二人,開懷暢飲,不醉不歸。”
皇甫元卻是跪在地上,言道:“相國縛堅壽父親,堅壽不敢與相國做兄弟,望相國念在舊事份上,饒父親一命,堅壽拜謝。”
董卓感懷昔日情分,命人將皇甫嵩從獄中放出,請他們父子到府中赴宴。
宴會上,皇甫嵩一直不言不食,皇甫元與董卓侃侃而談,聊起舊事,滿心歡喜。
董卓與舊友同飲,心情舒暢,輕鬆愜意,倒是他進京之後頭一遭。
酒宴之後,董卓留皇甫元在洛陽常住,uu看書 .uukansh 欲表他為侍中。皇甫元辭而不受,言道:“仲穎所為,已天怒人怨,恐難以善終,望你珍重。”
言畢,皇甫元扶著父親皇甫嵩出了相府,直奔雍門,一路往弘農去了。皇甫嵩被劉協任命為弘農傅,雖聖旨未下達,但聖命已下,他自然要去弘農赴任。
況且,他聽聞劉辯與往日已大有不同,也想親眼見一見。
因皇甫嵩在獄中受了些折磨,兩人行得有些慢,兩日之後,才遠遠地望見博楊城。
兩人又行了數裏,卻是有一對人馬趕至近前。為首一少年年紀輕輕,約有十五六歲,麵容清秀,雙目有神。少年身後則跟著幾名文人武將和一隊騎兵。
少年正是弘農王劉辯。
他接到蘇定消息,言皇甫嵩因董卓入獄,其子皇甫元入京解救,父子出了雍門往弘農來了。
他即刻率眾出城迎接,迎到他們兩人。
他身後正是荀攸、華歆、皇甫賢、張遼、董橫、高順、曹性、梁宇、秦遠等人。
他見一老一少兩人走在大路上,老的青絲白發,身材魁梧,麵色堅毅,當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少的人高馬大,雙眼炯炯有神,脖頸側麵有一道疤,亦是一員猛將。
此二人定是皇甫嵩、皇甫元父子無疑。
劉辯見到皇甫嵩後,翻身下馬,拜道:“小子弘農王劉辯,見過義真先生。”
眾人與皇甫嵩、皇甫元父子見麵完畢,又給皇甫元牽了一匹馬,將皇甫嵩扶上馬車,一行人動身返回弘農城。
皇甫嵩到弘農,無異於是一件好事。
奉命到弘農城的小黃門喚作唐義,他曾侍奉過劉辯,且劉辯對他有救命之恩。
一次他惹到了中常侍高望,為高望毆打,此時劉辯經過,從高望手中救了他。
他今日在朝中將所有事都看在眼裏,心道:“董卓擬的聖旨,定然對弘農王不利,我家中隻我一人,不怕連累,幹脆一走了之算了。”
於是,他過了函穀關,擺脫侍衛,一個人往南,將聖旨埋在土中,投南陽去了。
眾侍衛見唐義帶著聖旨走失,尋他不著,又無法回宮交差,幹脆各自散去,帶家人避難去了。
這道聖旨,弘農不知,洛陽不覺,一時沒了下文。
然“芳林之約,洛舍之舊”傳遍各地。
……
司隸弘農國,弘農城,王府。
這日,眾人正在王府議事,蘇定突然倉惶地跑進來,他喘著粗氣,說道:“王上,關於您托皇甫將軍呈上的書信有結果了。”
伍孚見他這般模樣,知道一定不是一個好結果,歎道:“果然如公達先生所料,最終還是免不了這一遭嗎?”
蘇定眼神有些灰暗,說道:“陛下與百官皆同意,最終被董卓一言否決。他早擬好了聖旨,欲調公達、子魚兩位先生其他處為官,德瑜、文遠、伯平、修明四位將軍去戍邊。聖旨已下,皇命難違。唉……”
蘇定心中清楚,董卓想要調走的這些都是弘農國的支柱。一旦他們離開,弘農國危在旦夕。但他心中發誓:“一定誓死守衛弘農城。”
華歆聞言,心中對董卓的釜底抽薪之計氣憤難當。他對劉辯拱手道:“王上,子魚染疾,不能接旨,先回去休息了。”
眾人對於華歆的反應有些哭笑不得,不過這的確不失為一個選擇。仕子的確可以因為某些原因,對官職辭而不就,但不接旨,可是死罪。
華歆正要離去,荀攸一把將他抓住,讓他稍安勿躁。
董卓可能會使釜底抽薪之計正是荀攸想到的,然而他也沒有太好的辦法。而上書信進言的方法是劉辯提出來的。
荀攸對此十分讚同,同時也有些擔憂,若董卓對劉協沒有絲毫敬畏,此事難成。
眾人見他攔住華歆,淡定從容,應有什麽好計策,目光殷切地瞧著他。
他轉頭對蘇定說道:“蘇將軍,這是哪日發生的事?”
蘇定回道:“三日前早朝。”
荀攸尚未說話,皇甫賢疑惑地說道:“奇怪,若是三日前,聖旨早該到了。為何今日仍未見到天使?”
皇甫賢之言勾起了眾人的疑惑,按道理,從洛陽到弘農也就一日光景,難道中間出了什麽變故?
荀攸沉吟片刻,說道:“季安,汝再去查探一下傳旨的是哪個小黃門,或許是王上舊識也說不定。”
蘇定差人專門去了洛陽一趟,最終探得傳旨之人喚作唐義。
劉辯腦海中閃出舊事,將他救唐義之事講與眾人,眾人皆言:“王上仁德,才有此報,唐義應該是帶著聖旨走了。”
眾人又言:“唐義知恩圖報,是為忠貞義士。”
弘農城內,眾人雖為收到正式任命旨意,然人心向辯,各司其職,厲兵秣馬,準備收複封地。
……
董卓這日在府中思量:“皇甫義真本就與我有隙,又在朝堂上忤逆我,應當想辦法處置他。”
於是,董卓喚來李傕,命其偽造皇甫嵩貪汙腐敗的證據。
李傕領命而去。
一日後,董卓手握偽造的證據,在朝堂上誣告皇甫嵩貪贓枉法,使劉協下旨將他收入大獄。
文武百官皆知皇甫嵩秉性,絕不可做出貪贓枉法之事,實屬董卓為報複他而進行的構陷,卻無人敢言。
朝堂之上已是董卓的一言堂,眾人說什麽都隻是徒勞。
最終,皇甫嵩因為替劉辯傳信而被董卓構陷入獄。
皇甫嵩之子皇甫元曾與董卓交情匪淺,曾替董卓擋過北宮伯玉的刀。他聽聞父親因董卓入獄,急忙趕至洛陽,求見董卓。
董卓見他來訪,熱情地出門迎接,說道:“堅壽,平北宮伯玉之後,你我已數年未見。今日,你我兄弟二人,開懷暢飲,不醉不歸。”
皇甫元卻是跪在地上,言道:“相國縛堅壽父親,堅壽不敢與相國做兄弟,望相國念在舊事份上,饒父親一命,堅壽拜謝。”
董卓感懷昔日情分,命人將皇甫嵩從獄中放出,請他們父子到府中赴宴。
宴會上,皇甫嵩一直不言不食,皇甫元與董卓侃侃而談,聊起舊事,滿心歡喜。
董卓與舊友同飲,心情舒暢,輕鬆愜意,倒是他進京之後頭一遭。
酒宴之後,董卓留皇甫元在洛陽常住,uu看書 .uukansh 欲表他為侍中。皇甫元辭而不受,言道:“仲穎所為,已天怒人怨,恐難以善終,望你珍重。”
言畢,皇甫元扶著父親皇甫嵩出了相府,直奔雍門,一路往弘農去了。皇甫嵩被劉協任命為弘農傅,雖聖旨未下達,但聖命已下,他自然要去弘農赴任。
況且,他聽聞劉辯與往日已大有不同,也想親眼見一見。
因皇甫嵩在獄中受了些折磨,兩人行得有些慢,兩日之後,才遠遠地望見博楊城。
兩人又行了數裏,卻是有一對人馬趕至近前。為首一少年年紀輕輕,約有十五六歲,麵容清秀,雙目有神。少年身後則跟著幾名文人武將和一隊騎兵。
少年正是弘農王劉辯。
他接到蘇定消息,言皇甫嵩因董卓入獄,其子皇甫元入京解救,父子出了雍門往弘農來了。
他即刻率眾出城迎接,迎到他們兩人。
他身後正是荀攸、華歆、皇甫賢、張遼、董橫、高順、曹性、梁宇、秦遠等人。
他見一老一少兩人走在大路上,老的青絲白發,身材魁梧,麵色堅毅,當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少的人高馬大,雙眼炯炯有神,脖頸側麵有一道疤,亦是一員猛將。
此二人定是皇甫嵩、皇甫元父子無疑。
劉辯見到皇甫嵩後,翻身下馬,拜道:“小子弘農王劉辯,見過義真先生。”
眾人與皇甫嵩、皇甫元父子見麵完畢,又給皇甫元牽了一匹馬,將皇甫嵩扶上馬車,一行人動身返回弘農城。
皇甫嵩到弘農,無異於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