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在陳留召開了誓師大會。


    曹操以大漢丞相及盟軍總指揮的身份,宣讀了北渡黃河征討遼東的檄文。


    蔡鵬從軍十餘年了,聽過許多討逆檄文,比較著名的有當年十八路盟軍討伐董卓的檄文,還有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起草的聲討曹操的檄文。


    如果讓蔡鵬總結一下這幾篇著名檄文,除了詞藻華麗,慷慨激昂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聽不懂。


    雖然來到三國十餘年,但蔡鵬每次聽到駢四儷六的句子,仍然倍感頭疼。


    還好,這次聲討遼東公孫氏的檄文不是這種類型。丞相曹操麵對盟軍將士,秉承一如既往的白話風格,通俗的詞句,簡潔的講話,反倒令蔡鵬聽得很舒服。


    蔡鵬始終把曹操列為劉備集團的最大敵人,而如今,當蔡鵬從下屬的角度重新審視盟軍主帥曹操時,蔡鵬發現曹操身上竟然有那麽多優點。


    ……


    誓師大會結束後,曹操召集各路勤王隊伍的主帥,商討敵情並進行部署。


    盟軍除曹操親自統領的漢軍十餘萬主力外,還包括:


    益州牧劉璋的五千兵馬,以張任為大將,法正為監軍;


    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劉表的四千兵馬,由蒯越為中領軍,蔡瑁為大將;


    征南將軍馬騰征西將軍韓遂派遣的三千西涼鐵騎,由馬騰之子馬超統領;


    領會籍太守吳侯孫權,派遣水路軍五千人,由周瑜任大都督,魯肅為監軍;


    綏南中郎將交州太守士燮派遣的一萬馬步兵,由士燮之弟士壹統領。


    漢左將軍豫州牧宜城亭侯劉備的馬步兵五千人,由諸葛亮統領,蔡鵬任大將。


    除此,還有揚州、徐州所屬郡國派遣的勤王之師約近萬人。


    各路盟軍統領、大將齊聚曹操的中軍大帳。


    曹操先通報了河北軍情。


    情報顯示,遼東軍分兵三路駐紮在黃河以北,分別是:公孫恭部三萬餘人駐守朝歌,公孫康部三萬餘人駐守濟北,而遼東軍總指揮公孫霸率五萬馬步兵駐守在朝歌和濟北之間的濮陽。另有數萬遼東軍駐守在冀州信都城。


    朝歌濮陽濟北三城乃是黃河北岸重鎮,一線排開,扼守住黃河北岸。遼東軍布防在大城之內,而不是駐守在黃河沿岸,意圖是很明顯的。黃河沿岸渡口頗多,遼東軍沒有足夠兵力全麵布防。而朝歌、濮陽、濟北三城,臨近黃河上的主要渡口,遼東軍自然是準備在盟軍渡河時,實施突襲,殺盟軍一個立足未穩,將盟軍逼到背水一戰的險境。


    盟軍麵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統籌安排各路勤王隊伍,二是如何快速搶渡。


    曹操與各路主帥商議之後,決定將盟軍也劃分為三個集團。


    漢丞相曹操親自統帥八萬主力居中,自官渡一帶搶渡黃河後,進駐白馬,對付濮陽的公孫霸。


    東路盟軍由江東軍、交州軍及揚州、徐州勤王各部組成,由周瑜統領。周瑜年紀雖輕,但在江東征戰多年,尤其是孫權掌管江東以後,周瑜在平定會籍、揚州的過程中,嶄露出卓越的軍事才華,名揚天下,由他擔任東路盟軍主帥,得到眾人一致的認可。


    考慮到東部盟軍兵馬不足,曹操劃撥了兩萬馬步軍,統一交由周瑜指揮。東路盟軍從濟南、東阿一線渡河,進攻濟北。


    西路盟軍由荊州益州西涼及新野部隊組成,曹操也劃撥過來兩萬兵馬。


    但西路盟軍的主帥人選卻難以形成統一意見。


    益州張任雖統兵多年,但初次涉足中原,難堪大任。


    荊州蒯越,雖頗有謀略,卻缺乏統兵作戰的經驗,況且,荊州隊伍的戰鬥力在各路盟軍中是最弱的。


    西涼馬超,勇猛異常,西涼鐵騎也馳名天下,但馬超年紀小,一直在父親馬騰帳下聽命,沒有指揮大部隊的經驗。


    至於新野諸葛亮,雖是公認的青年才俊,但畢竟是初出茅廬。


    由何人統領西路盟軍,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莫衷一是。


    最後,眾人無奈地表示,還是由曹丞相定奪吧,最好從朝廷裏派一位德高望重、有統兵經驗的人選。


    曹操思忖片刻,說出自己的意見,卻令眾人吃驚不小。


    曹操選定的西路盟軍統帥竟然是諸葛亮!


    曹操的這個決定,讓蔡鵬都感覺十分驚訝。


    蔡鵬當然不會質疑諸葛亮的能力,但他無論如何也沒料到曹操竟然如此看中諸葛亮。


    麵對各路統帥略帶質疑的眼神,曹操“哈哈”大笑幾聲後,恢複了嚴肅的表情。


    曹操十分坦誠地向眾人解釋道:半年前,新野之戰,領教了諸葛孔明的厲害,因此才如此決定。曹操言外之意,能打敗我曹操的人,絕對堪當大任。


    蔡鵬欽佩曹操坦蕩的同時,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獲得對手尊重的最好辦法就是擊敗對手。


    既然曹操不計前嫌,推舉了諸葛亮,其餘各路主將自然沒有話說。


    眾人一致認為,遼東軍來自北方,盟軍大部分來自南部,正值夏末,天氣炎熱,此時作戰,對於習慣了炎熱氣候的盟軍而言,更加有利。


    三路隊伍已經確定,下一步便是商討如何快速渡過黃河。


    盟軍總兵力近二十萬,渡過黃河需要耗費不少時間,況且還要向北岸運輸大量輜重給養,因此,能否快速渡過黃河,無疑是北伐成功的最關鍵一步。


    盟軍中,江東周瑜於水戰最為精熟,而且,周瑜早期曾遊曆中原,對黃河的水況亦很熟悉。


    周瑜認為,盟軍渡河,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渡河作戰,最大的危險是在渡河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快速在北岸構築起防禦陣地,則遼東軍必然會趁盟軍立足未穩,實施突襲,那樣,盟軍被黃河阻隔,南北兩岸的隊伍難以互相支援,則十分危險。


    周瑜建議,既然遼東軍未直接布防在黃河北岸,盟軍必須先派遣熟悉水戰的隊伍迅速渡河,搶占有利位置,構築營寨,以接應大部隊陸續渡河。


    眾人讚同,並商定東路軍,由最熟悉水戰的江東一部為先導,快速搶渡。而中、西兩路,由同樣熟悉水戰的荊州部作為先導,於官渡北渡黃河,待大部隊全部渡過黃河後,在分別向白馬、牧野展開。


    總體戰略已定,東路盟軍和中西路盟軍分頭行動。


    臨別前,周瑜找到諸葛亮和蔡鵬,提出讓王隊和耿浩留在江東軍中,諸葛亮蔡鵬當然不會有什麽異議,隻不過蔡鵬叮囑周瑜,務必保證二人的安全。


    中西路盟軍渡河的先導部隊由荊州蒯越部擔任,荊州隊伍在水戰經驗上毋庸置疑,但其戰鬥力實在令人擔心。


    諸葛亮和蔡鵬商量一下,決定由蔡鵬帶領新野熟悉水戰的一部隊伍,隨荊州所部同時渡河,以提高戰鬥能力,確保在渡過黃河後,在北岸站穩腳跟。


    部署已定,各路兵馬開始抓緊籌備。


    蔡鵬回到營中,開始挑選首批渡河的兵士。


    新野軍中,很多是從荊州招募,經蔡鵬親自訓練,很快,蔡鵬就選定了一千人作為渡河先導。


    接下來,就是征集渡船,並進行渡河訓練。


    荊襄士兵雖熟悉水戰,但眼前的黃河和荊襄士兵熟悉的長江水域不同,黃河水麵雖沒有長江寬闊,但水流更加湍急,堤岸更加陡峭。士兵不經訓練,很難在黃河中熟練操控船隻。


    蔡鵬和蒯越負責組織先頭部隊的渡河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蔡鵬發現,黃河對岸,雖無遼東軍駐地,但經常有隊伍在渡口一帶巡視。


    如果按常規,從渡口強行渡河,雖亦可能成功,但一定會造成很大損失。


    蔡鵬心裏沒底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組團遊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鬧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鬧心並收藏組團遊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