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之間,京城的天變了。四方城門緊閉,各處城門之上內外三層,重軍把守。城內更是時不時就有身穿重甲的士兵穿行而過。
這般異狀,登時讓整個京城都風聲鶴唳起來。人心惶惶,這是必然的。
奈何,朝廷眼下已顧不得安撫民心,百姓們覺出怕是要出大亂子了,有那等頭腦靈活的便是收拾好了家當要逃命,有了第一個,自然就有第二個,一窩蜂地擁到了城門口。
可惜,城門已經緊閉,看守的兵士得了死令,不得放任何人出城。為此,還起了好幾回衝突。
緊接著,五城兵馬司直接受令,將百姓全都擋回了自己家中,勒令不許外出,不尊號令者,殺無赦。
偌大的京城,鎖門閉戶,襯著秋風蕭瑟,落葉遍地,竟全不見往日繁華,反倒蕭索淒涼得緊。
這樣人心惶惶了兩日,南門這一日終於傳來了消息。
叛軍已是逼至了城門下,不隻以為的兩萬,反倒烏泱泱一大片人,數不清有多少。
叛軍之所以會悄無聲息北上,若不是因為那些官府、衛所都臨陣倒戈了,還能因為什麽?
寧王聽到奏報,當下氣得麵色鐵青,抄起手邊的一方鎮紙便是用力砸了下去。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這些人吃朝廷俸祿,卻非但不辦實事,還行叛國投敵之事,真是可惡得很。哪怕是抽皮扒筋,個個都做成了皮燈籠亦不能解恨。”寧王咬著牙,字字句句皆是狠意。
底下的朝臣們心思各異,卻都不約而同想到,誰說寧王就比先帝好?仁義?朱家的血統裏從就沒有這樣的東西。
至於那些人的臨陣倒戈,難道不是因為大勢所趨嗎?膽小的怯於刀兵,為保性命;野心勃勃的,權衡利弊後選擇了更有利的一方;愚忠的可斬於陣前,殺雞儆猴;忠義之士則早被朝廷寒了心,今日局麵,不過一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罷了,可笑寧王此刻還在怪罪那些人起了不臣之心,臨陣倒戈,卻從未想過根源。
就是江北之事,難道不是寧王失察無能之過?世子帶兵去了江北,居然還是這樣的局麵?可不也是無能嗎?
隻是心裏腹誹歸腹誹,卻沒有一個人敢當著寧王的麵說這些話,笑話!寧王起了要將人剝皮實草的狠意,誰這會兒不要命了,往他跟前撞?
於是,滿殿的人一時間都成了鋸了嘴的葫蘆,偌大的太和殿登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寧王卻哪裏容得下他們裝死?哼了一聲,一雙虎目便如利箭一般掃向眾人,“如今已經這般了,諸位臣工可有良策?”
眾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誰都不願開這個口,做這個出頭鳥。
寧王眉心一皺,目光從他們身上一一掃過,毎個人都縮了脖子,垂了眼,直到寧王忍無可忍,直接點了名,“左卿,你來說說。”
被點名的兵部尚書這會兒心口一涼,早前幾日,他雖然提醒過寧王殿下,可實則也隻是為了世子罷了,可沒有想到叛軍真的會這樣悄無聲息就打到了京城外,眼下,他哪裏有什麽良策啊?
不過被寧王緊迫盯著,他也不敢再繼續裝死,隻得硬著頭皮道,“眼下,叛軍不過隻是將城南都圍了起來,暫且沒有攻城之舉,應該是叛軍也不知城中虛實,暫且還在觀望。我們不如......不如一邊固守城門,一邊往別處去看看,能否搬來救兵?”
短短一番話,兵部尚書說得坑坑巴巴,說完時,已是一頭的冷汗。
京城這麽大,人口百萬之眾,若是叛軍圍而不攻,隻是將之圍死了,不出一月,那就真成死局了。
好在,如今還未成合圍之勢,自然還有轉圜的餘地。
兵部尚書這番話真真是避重就輕,當誰沒有想到似的。
寧王卻不肯輕易放過他,眼一眯,繼續追問道,“那左卿不如再說說,往何處去搬救兵?”
兵部尚書這回冷汗都要淌下來了,他哪兒知道往何處去搬?南邊兒被圍了,想都別想。其他地方倒是都有兵,可如今這樣的境況,可見平日覺得忠勇的,都未必可靠,而且,遠水解不了近渴。
“殿下。”正在這時,一個一板一眼的聲音響起,眾人紛紛扭頭,望向從人群中走出的青年。他身姿如鬆,腰杆挺得筆直,一身緋色的官服襯得他一張八風不動,卻還算得俊秀的臉更加的......冷漠不近人情,是鎮國侯三子,大理寺少卿,謝銘。
這會兒他卻是一拱手道,“鎮西侯不是正押解著夏長河往京城來嗎?據說還帶了不少的兵馬,鎮西侯在關中所向披靡,大殺叛軍銳氣,更是生擒了賊首,有他老人家在,叛軍必然不敢造次。何況,再加上還有夏長河在手,不怕叛軍不低頭。”
這一番話,擲地有聲。
滿殿的人都不敢說,這說得不對。朱景雩目下閃了兩閃,眼角餘光往謝銘的方向輕輕一瞥。
眾朝臣麵麵相覷之間,卻都深有疑慮。
就是寧王自己亦然,他在猶豫,因為江北的軍報如今已經證實乃是作假,u看書..o 那關中的呢?若是關中的軍報也是作假,那那邊的戰局如今是個何模樣,誰說得準?
“計是好計.......”良久,寧王終於沉吟著道,“不過,眼下局勢未明,就是西城門也不能貿然開啟,必須有人親自去探明情況,迎鎮西侯一迎!”言語間,寧王的目光又在滿殿的人身上逡巡,被目光掃到的人都不由得一縮。
誰願去?這個時候搞不好就是送死啊!
何況......也不是誰都有那個分量去的,不是嗎?
“殿下......臣與鎮西侯有些交情,若是殿下信得過臣,臣願請纓出京去西邊迎一迎鎮西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時候鎮國侯會站出來。
鎮國侯家,世代簪纓,當年遼東一帶謝家軍的威名盤踞數百年,隻不過是因為遼東近百年來都甚為太平,鹹宗皇帝才會將先鎮國侯召回京中,享享清福。
當然,什麽享清福的話都是冠冕堂皇,不過是因為鎮國侯家在遼東成了土皇帝,而遼東太平,並不再需要鎮國侯家出力,這才用了借口將人召回。加之前一任鎮國侯和如今這一位,都是安享太平,得過且過的性子,如今這鎮國侯才成了有名無實,空有富貴,卻無實權的功勳之首。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這般異狀,登時讓整個京城都風聲鶴唳起來。人心惶惶,這是必然的。
奈何,朝廷眼下已顧不得安撫民心,百姓們覺出怕是要出大亂子了,有那等頭腦靈活的便是收拾好了家當要逃命,有了第一個,自然就有第二個,一窩蜂地擁到了城門口。
可惜,城門已經緊閉,看守的兵士得了死令,不得放任何人出城。為此,還起了好幾回衝突。
緊接著,五城兵馬司直接受令,將百姓全都擋回了自己家中,勒令不許外出,不尊號令者,殺無赦。
偌大的京城,鎖門閉戶,襯著秋風蕭瑟,落葉遍地,竟全不見往日繁華,反倒蕭索淒涼得緊。
這樣人心惶惶了兩日,南門這一日終於傳來了消息。
叛軍已是逼至了城門下,不隻以為的兩萬,反倒烏泱泱一大片人,數不清有多少。
叛軍之所以會悄無聲息北上,若不是因為那些官府、衛所都臨陣倒戈了,還能因為什麽?
寧王聽到奏報,當下氣得麵色鐵青,抄起手邊的一方鎮紙便是用力砸了下去。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這些人吃朝廷俸祿,卻非但不辦實事,還行叛國投敵之事,真是可惡得很。哪怕是抽皮扒筋,個個都做成了皮燈籠亦不能解恨。”寧王咬著牙,字字句句皆是狠意。
底下的朝臣們心思各異,卻都不約而同想到,誰說寧王就比先帝好?仁義?朱家的血統裏從就沒有這樣的東西。
至於那些人的臨陣倒戈,難道不是因為大勢所趨嗎?膽小的怯於刀兵,為保性命;野心勃勃的,權衡利弊後選擇了更有利的一方;愚忠的可斬於陣前,殺雞儆猴;忠義之士則早被朝廷寒了心,今日局麵,不過一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罷了,可笑寧王此刻還在怪罪那些人起了不臣之心,臨陣倒戈,卻從未想過根源。
就是江北之事,難道不是寧王失察無能之過?世子帶兵去了江北,居然還是這樣的局麵?可不也是無能嗎?
隻是心裏腹誹歸腹誹,卻沒有一個人敢當著寧王的麵說這些話,笑話!寧王起了要將人剝皮實草的狠意,誰這會兒不要命了,往他跟前撞?
於是,滿殿的人一時間都成了鋸了嘴的葫蘆,偌大的太和殿登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寧王卻哪裏容得下他們裝死?哼了一聲,一雙虎目便如利箭一般掃向眾人,“如今已經這般了,諸位臣工可有良策?”
眾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誰都不願開這個口,做這個出頭鳥。
寧王眉心一皺,目光從他們身上一一掃過,毎個人都縮了脖子,垂了眼,直到寧王忍無可忍,直接點了名,“左卿,你來說說。”
被點名的兵部尚書這會兒心口一涼,早前幾日,他雖然提醒過寧王殿下,可實則也隻是為了世子罷了,可沒有想到叛軍真的會這樣悄無聲息就打到了京城外,眼下,他哪裏有什麽良策啊?
不過被寧王緊迫盯著,他也不敢再繼續裝死,隻得硬著頭皮道,“眼下,叛軍不過隻是將城南都圍了起來,暫且沒有攻城之舉,應該是叛軍也不知城中虛實,暫且還在觀望。我們不如......不如一邊固守城門,一邊往別處去看看,能否搬來救兵?”
短短一番話,兵部尚書說得坑坑巴巴,說完時,已是一頭的冷汗。
京城這麽大,人口百萬之眾,若是叛軍圍而不攻,隻是將之圍死了,不出一月,那就真成死局了。
好在,如今還未成合圍之勢,自然還有轉圜的餘地。
兵部尚書這番話真真是避重就輕,當誰沒有想到似的。
寧王卻不肯輕易放過他,眼一眯,繼續追問道,“那左卿不如再說說,往何處去搬救兵?”
兵部尚書這回冷汗都要淌下來了,他哪兒知道往何處去搬?南邊兒被圍了,想都別想。其他地方倒是都有兵,可如今這樣的境況,可見平日覺得忠勇的,都未必可靠,而且,遠水解不了近渴。
“殿下。”正在這時,一個一板一眼的聲音響起,眾人紛紛扭頭,望向從人群中走出的青年。他身姿如鬆,腰杆挺得筆直,一身緋色的官服襯得他一張八風不動,卻還算得俊秀的臉更加的......冷漠不近人情,是鎮國侯三子,大理寺少卿,謝銘。
這會兒他卻是一拱手道,“鎮西侯不是正押解著夏長河往京城來嗎?據說還帶了不少的兵馬,鎮西侯在關中所向披靡,大殺叛軍銳氣,更是生擒了賊首,有他老人家在,叛軍必然不敢造次。何況,再加上還有夏長河在手,不怕叛軍不低頭。”
這一番話,擲地有聲。
滿殿的人都不敢說,這說得不對。朱景雩目下閃了兩閃,眼角餘光往謝銘的方向輕輕一瞥。
眾朝臣麵麵相覷之間,卻都深有疑慮。
就是寧王自己亦然,他在猶豫,因為江北的軍報如今已經證實乃是作假,u看書..o 那關中的呢?若是關中的軍報也是作假,那那邊的戰局如今是個何模樣,誰說得準?
“計是好計.......”良久,寧王終於沉吟著道,“不過,眼下局勢未明,就是西城門也不能貿然開啟,必須有人親自去探明情況,迎鎮西侯一迎!”言語間,寧王的目光又在滿殿的人身上逡巡,被目光掃到的人都不由得一縮。
誰願去?這個時候搞不好就是送死啊!
何況......也不是誰都有那個分量去的,不是嗎?
“殿下......臣與鎮西侯有些交情,若是殿下信得過臣,臣願請纓出京去西邊迎一迎鎮西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時候鎮國侯會站出來。
鎮國侯家,世代簪纓,當年遼東一帶謝家軍的威名盤踞數百年,隻不過是因為遼東近百年來都甚為太平,鹹宗皇帝才會將先鎮國侯召回京中,享享清福。
當然,什麽享清福的話都是冠冕堂皇,不過是因為鎮國侯家在遼東成了土皇帝,而遼東太平,並不再需要鎮國侯家出力,這才用了借口將人召回。加之前一任鎮國侯和如今這一位,都是安享太平,得過且過的性子,如今這鎮國侯才成了有名無實,空有富貴,卻無實權的功勳之首。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