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王樸所說,時間在郭宗訓的一邊,親政兩年多了,成親也兩年多了,如今郭宗訓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了,皇後、蕭綽、周薇一人生了一個兒子,皇後生的嫡長子郭永崎成為太子,有了太子,文武百官馬上有了定心丸,看來大周的江山穩了。
其實郭宗訓還有新的助力,他的三個弟弟熙讓、熙謹、熙誨也長大了,最小的郭熙誨也十四歲了,郭宗訓對這三個弟弟可是寶貝的很,請了盧琰做他們的老師,安排了勳貴的子侄來伴讀,還有皇宮衛隊的陪練,跟自己當初的學習模式是一模一樣。稍有不同的就是,當初自己是使勁地練,現在郭宗訓就相對放鬆一點,畢竟他們應該不會碰上自己當初的惡劣環境了。
對於這三個弟弟還有自己的孩子,郭宗訓都想參照現代的教育模式來訓練,即使不能全麵抄襲,也要讓他們學習得全麵一點,德智體美勞也樣樣都有,還要下基層去實踐,郭宗訓可不想“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出現在他們的身上。
至於皇權的爭奪問題,郭宗訓也有了安排,如果時間足夠的話,他想慢慢地把朝廷製度化,逐漸嚴格執行,至於皇帝是否能夠成為象征性的角色就不好說,如果可以,那就是江山永固了,否則還要慢慢斟酌。畢竟,人的思維不一樣,難以實現跨越式的改變。
郭宗訓很清楚變革的威力,他可不想作繭自縛,隻要大權在握,自己有的是時間去實施漸進式改革,力求實現最大限度的社會公平,平衡社會的利益。自己掌握強大的內務府就是底氣所在,隻要有需要,內務府伸出援手,一定可以解決大部分社會矛盾的。
在大肆籠絡大周的勳貴、豪門之餘,郭宗訓還為弟弟物色合適的對象,與朝中勳貴結親,編織更加緊密的關係網。雖然這些關係的可靠性有限,但是在自己強勢的情況下,編織這些關係網,會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支持,也更好溝通。
為了讓朝廷的文武百官增長見識,郭宗訓跟王溥、王著等人商量過,分批組織朝廷的官員去參觀內務府的展覽,參觀內務府下屬的工廠、學堂、開墾團等機構,了解新的技術發展、新式工廠的情況,讓他們明白為什麽內務府能夠源源不斷地生產大量貨物、供應軍隊和各地的市場,為什麽朝廷能夠收到越來越多的商業稅。
同時,又針對各個部門官員的工作性質,定期開展針對性的新技術講解,讓他們學習到新的知識,方便他們的工作。這些學習不是用於考核,講課的教員都是內務府學堂的教官,他們接觸了很多新技術、新方法,他們的講解經常會引起官員的興趣,進而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員的解答讓這些官員開拓了思路,或多或少有一些幫助。
郭宗訓希望通過細水長流的培訓、學習方式,逐漸增長朝廷文武百官的見識,提高他們對發展科學技術的支持,提高他們對工業化的認識,為以後的變革做好鋪墊。
在推廣了全民教育之後,內務府又建立了多所高級學堂,用於培養高級的技術、研究人才。內務府通過考試的方式,在普通學堂畢業的學生裏,招收願意繼續讀書的學生。這些通過考試的學生,由內務府統一免費接送到對應的高級學堂,提供完善的衣食住行服務,確保他們沒有後顧之憂,這些學生還獲得一次性補助,交給家人,作為安家費。
這些學生在高級學堂裏學習,接受更加係統的教學和培訓,讓他們接觸更高深的學問,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以後為大周的新科技發展助力。
這些學生在高級學堂裏學習也是免費的,他們讀完書之後,要在內務府的研究院、工廠工作一定時間,作為對內務府栽培的回報。
郭宗訓希望逐漸培養出更多經過係統教學的高技術人才,擴大大周的人才隊伍,為之後的新技術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郭宗訓的計劃裏,要留出幾條人才晉升的通道,確保底層的人才有機會獲得晉升。科舉是一個重要的通道,為了提高人才的素質,科舉還增加了一些必須的科目,讓這些讀書人不要局限於基本經典,還要擴大視野。
為了彌補這些科舉人才與實際工作脫節的問題,朝廷已經製定了人才下基層的要求,讓這些讀書人到基層去鍛煉,鍛煉一段時間之後,在根據評核來提拔,如果不能適應基層的工作,那也就很難獲得晉升了,小事辦不了,還怎麽辦大事呢?
朝廷的這些措施,確實讓一些眼高於頂的讀書人不屑一顧,他們寧願隻讀聖賢書,也不願意俯首甘為孺子牛,不屑於下基層了解老百姓的疾苦。這樣一來,朝廷的科考也失去了一些名聲顯赫讀書人的來報考,不過朝廷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做法。
對於這些人,朝廷也為他們提供了一條文化研究之路,通過考核,他們可以沉迷在書山文海,繼續風花雪月、高談闊論,隻是朝政就與他們無關了,因為他們不解下情,隻能紙上談兵。
朝廷要求,所有七歲的小童,必須讀書、識字,到了十六歲,可以繼續讀書、也可以參軍、也可以去工作。對於學生而言,最好的就是可以進入高級學堂繼續學習了,隻是一開始招收的人數有限,不能人人如願。
對於讀書能力差一點的學生而言,無論是進入內務府工作還是參軍都是最熱門的選擇,因為這些地方都有很好的培訓體係,經過這些部門的培養,以後都有很好的發展前途。
有了一整套的培訓體係之後,郭宗訓就可以全程跟蹤所有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uu看書ww..co情報司經過仔細調查,從這些學生中招收忠君愛國、積極向上的學員,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重點培養,有的成為皇宮衛隊預備隊、羽林衛預備隊、監軍預備隊、高級學堂預選生。
這些預備隊學員都獲得額外的訓練課程,也成為所有學生學習的目標,在學校裏,有了學習的標杆,確實能夠促進學生們的學習意欲,也培養他們努力爭先的鬥誌。
在這些競爭過程中,情報司更能發現好的苗子,予以栽培。
在長達數年的學習裏,許多忠君愛國、積極向上的學生得到特別的培養,為郭宗訓的軍隊、學堂、內務府提供了大量可用的人才,有了這些生力軍,郭宗訓能夠辦的事情就越來越多。假以時日,郭宗訓甚至可以額外練出一支新軍來,畢竟火槍火炮的出現,降低了對格鬥技能的要求,訓練新軍也成為可能。
新軍,對於郭宗訓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現在郭宗訓的皇宮衛隊其實已經是新軍的樣板。整體換裝已經完畢,按照新軍的要求開展嚴格的訓練,他們不再使用舊式的武器,全部都使用火槍火炮來進行訓練、作戰,戰鬥力可謂冠絕全國,即使集群軍隊也抵擋不了他們的進攻。現在正在換裝的是留守進城的羽林衛,按照郭宗訓的計劃,隨後將是東京的守備部隊、城防部隊換裝。換裝完畢之後,東京城將成為無敵之城,這個時代的任何軍隊也不可能靠近東京城,不可能經得起東京的軍隊的打擊。
這些新軍,將會逐步投入到隨後的戰爭中去,讓敵人見識一下周軍的威力。
其實郭宗訓還有新的助力,他的三個弟弟熙讓、熙謹、熙誨也長大了,最小的郭熙誨也十四歲了,郭宗訓對這三個弟弟可是寶貝的很,請了盧琰做他們的老師,安排了勳貴的子侄來伴讀,還有皇宮衛隊的陪練,跟自己當初的學習模式是一模一樣。稍有不同的就是,當初自己是使勁地練,現在郭宗訓就相對放鬆一點,畢竟他們應該不會碰上自己當初的惡劣環境了。
對於這三個弟弟還有自己的孩子,郭宗訓都想參照現代的教育模式來訓練,即使不能全麵抄襲,也要讓他們學習得全麵一點,德智體美勞也樣樣都有,還要下基層去實踐,郭宗訓可不想“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出現在他們的身上。
至於皇權的爭奪問題,郭宗訓也有了安排,如果時間足夠的話,他想慢慢地把朝廷製度化,逐漸嚴格執行,至於皇帝是否能夠成為象征性的角色就不好說,如果可以,那就是江山永固了,否則還要慢慢斟酌。畢竟,人的思維不一樣,難以實現跨越式的改變。
郭宗訓很清楚變革的威力,他可不想作繭自縛,隻要大權在握,自己有的是時間去實施漸進式改革,力求實現最大限度的社會公平,平衡社會的利益。自己掌握強大的內務府就是底氣所在,隻要有需要,內務府伸出援手,一定可以解決大部分社會矛盾的。
在大肆籠絡大周的勳貴、豪門之餘,郭宗訓還為弟弟物色合適的對象,與朝中勳貴結親,編織更加緊密的關係網。雖然這些關係的可靠性有限,但是在自己強勢的情況下,編織這些關係網,會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支持,也更好溝通。
為了讓朝廷的文武百官增長見識,郭宗訓跟王溥、王著等人商量過,分批組織朝廷的官員去參觀內務府的展覽,參觀內務府下屬的工廠、學堂、開墾團等機構,了解新的技術發展、新式工廠的情況,讓他們明白為什麽內務府能夠源源不斷地生產大量貨物、供應軍隊和各地的市場,為什麽朝廷能夠收到越來越多的商業稅。
同時,又針對各個部門官員的工作性質,定期開展針對性的新技術講解,讓他們學習到新的知識,方便他們的工作。這些學習不是用於考核,講課的教員都是內務府學堂的教官,他們接觸了很多新技術、新方法,他們的講解經常會引起官員的興趣,進而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員的解答讓這些官員開拓了思路,或多或少有一些幫助。
郭宗訓希望通過細水長流的培訓、學習方式,逐漸增長朝廷文武百官的見識,提高他們對發展科學技術的支持,提高他們對工業化的認識,為以後的變革做好鋪墊。
在推廣了全民教育之後,內務府又建立了多所高級學堂,用於培養高級的技術、研究人才。內務府通過考試的方式,在普通學堂畢業的學生裏,招收願意繼續讀書的學生。這些通過考試的學生,由內務府統一免費接送到對應的高級學堂,提供完善的衣食住行服務,確保他們沒有後顧之憂,這些學生還獲得一次性補助,交給家人,作為安家費。
這些學生在高級學堂裏學習,接受更加係統的教學和培訓,讓他們接觸更高深的學問,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以後為大周的新科技發展助力。
這些學生在高級學堂裏學習也是免費的,他們讀完書之後,要在內務府的研究院、工廠工作一定時間,作為對內務府栽培的回報。
郭宗訓希望逐漸培養出更多經過係統教學的高技術人才,擴大大周的人才隊伍,為之後的新技術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郭宗訓的計劃裏,要留出幾條人才晉升的通道,確保底層的人才有機會獲得晉升。科舉是一個重要的通道,為了提高人才的素質,科舉還增加了一些必須的科目,讓這些讀書人不要局限於基本經典,還要擴大視野。
為了彌補這些科舉人才與實際工作脫節的問題,朝廷已經製定了人才下基層的要求,讓這些讀書人到基層去鍛煉,鍛煉一段時間之後,在根據評核來提拔,如果不能適應基層的工作,那也就很難獲得晉升了,小事辦不了,還怎麽辦大事呢?
朝廷的這些措施,確實讓一些眼高於頂的讀書人不屑一顧,他們寧願隻讀聖賢書,也不願意俯首甘為孺子牛,不屑於下基層了解老百姓的疾苦。這樣一來,朝廷的科考也失去了一些名聲顯赫讀書人的來報考,不過朝廷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做法。
對於這些人,朝廷也為他們提供了一條文化研究之路,通過考核,他們可以沉迷在書山文海,繼續風花雪月、高談闊論,隻是朝政就與他們無關了,因為他們不解下情,隻能紙上談兵。
朝廷要求,所有七歲的小童,必須讀書、識字,到了十六歲,可以繼續讀書、也可以參軍、也可以去工作。對於學生而言,最好的就是可以進入高級學堂繼續學習了,隻是一開始招收的人數有限,不能人人如願。
對於讀書能力差一點的學生而言,無論是進入內務府工作還是參軍都是最熱門的選擇,因為這些地方都有很好的培訓體係,經過這些部門的培養,以後都有很好的發展前途。
有了一整套的培訓體係之後,郭宗訓就可以全程跟蹤所有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uu看書ww..co情報司經過仔細調查,從這些學生中招收忠君愛國、積極向上的學員,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重點培養,有的成為皇宮衛隊預備隊、羽林衛預備隊、監軍預備隊、高級學堂預選生。
這些預備隊學員都獲得額外的訓練課程,也成為所有學生學習的目標,在學校裏,有了學習的標杆,確實能夠促進學生們的學習意欲,也培養他們努力爭先的鬥誌。
在這些競爭過程中,情報司更能發現好的苗子,予以栽培。
在長達數年的學習裏,許多忠君愛國、積極向上的學生得到特別的培養,為郭宗訓的軍隊、學堂、內務府提供了大量可用的人才,有了這些生力軍,郭宗訓能夠辦的事情就越來越多。假以時日,郭宗訓甚至可以額外練出一支新軍來,畢竟火槍火炮的出現,降低了對格鬥技能的要求,訓練新軍也成為可能。
新軍,對於郭宗訓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現在郭宗訓的皇宮衛隊其實已經是新軍的樣板。整體換裝已經完畢,按照新軍的要求開展嚴格的訓練,他們不再使用舊式的武器,全部都使用火槍火炮來進行訓練、作戰,戰鬥力可謂冠絕全國,即使集群軍隊也抵擋不了他們的進攻。現在正在換裝的是留守進城的羽林衛,按照郭宗訓的計劃,隨後將是東京的守備部隊、城防部隊換裝。換裝完畢之後,東京城將成為無敵之城,這個時代的任何軍隊也不可能靠近東京城,不可能經得起東京的軍隊的打擊。
這些新軍,將會逐步投入到隨後的戰爭中去,讓敵人見識一下周軍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