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勳接任南京留守之後,就對幽雲十六州進行巡視,調整了各個縣的縣令人選,著力改善民生,緩和漢人與契丹人的矛盾,除此之外高勳一直在打探大周的軍事、人事動態。
在上京的時候,高勳就知道周國國主年幼,周世宗安排了多位大臣輔政,原以為周國會有一番權利鬥爭,甚至改朝換代的發生,此事之前屢見不鮮,最起碼也應該是雌伏一段時間才對的,誰知道短短兩年間,周國不斷用兵,卻屢屢獲勝,高勳很好奇,周國到底是誰說了算,怎麽這麽穩定,還不斷進取呢?難道有權臣當政?
來到南京,潛伏在中原的細作就向高勳報告了大周攻滅南平、武平、蜀國、南漢的信息,除了趙匡胤犯事入獄等等,至於具體的戰報就語焉不詳、無從獲悉,後來,遼國在大周的密探大量失蹤,高勳隻能通過商人的渠道來收集情報,對於大周朝廷的動態失去大部分預警的能力。
高勳感到很被動,隻好重新派出細作,開辟新的情報收集渠道,與此同時,加強幽雲十六州各地的城防和防守措施,打算以不變應萬變。
後來遼國接到南唐使者帶來的求援信息,高勳才知道大周伐唐,高勳連忙召集了手下的將領前來商議,看看如何牽製周國為好。
耶律斜軫聽了情報,又仔細看了周軍在南麵的部署,鎮州、定州、霸州。。。有韓令坤、李漢超、曹彬等部,他們都日夜操練,絲毫沒有放鬆的跡象,兩國的斥候經常交手,遼軍都不能占據上風,看來周軍防備很嚴密。
耶律斜軫建議遼國加大南下試探的力度,同時要求北漢一起出兵騷擾周國,牽製周軍,以減輕唐軍的壓力。高勳深表認同,隻是後來在周軍的堅決回擊之下,遼將崔廷勳率兵侵擾周國,不果,無功而返,北漢回報的情況卻是李筠、石守信、潘美、楊廷璋、王全斌等人都在北漢周邊蠢蠢欲動,似乎在等待動手的機會,以致北漢不敢再輕舉妄動,害怕招來滅國之戰,高勳隻好作罷。
高勳以為唐國乃大國,與周國兩虎相爭必有一番爭鬥,短期之內難有結論,既然南下無果,就靜觀其變,繼續加大情報的打探,等待戰局明朗再說。
高勳在南京風平浪靜地渡過第一個年頭,正當他穩居南京,一心一意為大遼守衛南京的時候,南方傳來消息,自己成為中原傳唱的“逆臣傳”裏麵的一個主角,把自己投降契丹、欺壓同胞的事情繪聲繪影地說得頭頭是道,這些故事已經傳遍天下。在中原,自己可是臭名遠揚,甚至連南京也略有所聞,還聽說延州方麵的高氏宗族公開宣稱把自己除名等等。
“士可殺不可辱!周國卑鄙小人實在欺人太甚!”一向涵養不錯的高勳暴怒不已,打碎了不少府中物件,前來報信的人嚇得麵如土色,不敢言語。
“天下本一家,有德者居之,豈容一癡兒鵲巢鳩占?還妄稱漢胡之別?”高勳大聲怒罵,狠狠地摔碎了一個花瓶。
自己投降契丹是追隨主將杜重威而為,是主將要投降,自己能怎麽辦?況且彼時天下大亂,也沒有說誰是正統之說,當時遼國入主中原,如果穩定下來,又平定了天下,又有誰說自己投靠外族呢?現在挖出陳年舊事來說,太卑鄙了!難道自己就應該拋棄所有,南下中原才對嗎?高勳為自己想了許多開脫的理由,非常合理,不過心底始終有一根刺,撫之劇痛,不可觸碰!
本來給高勳安撫得妥妥帖帖的幽雲十六州的官場,隨著這些逆臣傳流言的流傳而變得隱晦不明,表麵看,誰也沒有什麽不一樣,隻是心底怎麽想,誰也說不清,特別祭祖的時候,心裏麵說什麽就更難說了。沒有上榜的文武官員都暗自慶幸,上榜的官員都是極其憤恨,恨不得堵上天下人的嘴。
在遼國,契丹人、奚人等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漢人自然低人一等,凡有利益衝突,皆漢人吃虧,即使在幽雲十六州也不例外。
原來漢人受欺壓也習慣了,隻要不是太過分也覺得正常,如今在周國的傳聞的挑動下,漢人還是敢怒而不敢言,隻是漢族的官吏遇到這種情況就十分難受了,稍有血性的漢子都會蠢蠢欲動,要捍衛自己的尊嚴。
契丹人、奚人卻不明就裏,還是保持本色,依然故我,契丹的貴族更是趾高氣昂地欺壓漢人,毫不收斂。但凡遇到民族衝突,高勳都非常頭痛,即使按照律法來判罪,也難逃各方的責難,讓高勳難以施政。以前,在南京留守衙門,高勳令行禁止,耶律沙、耶律斜軫都畢恭畢敬的,如今表麵還是一樣,但是高勳心裏不好受,不敢大展拳腳,難以完全依律而行,生怕得罪了契丹貴族而招來麻煩。
幽州留守的更換自然在郭宗訓的關注之中,郭宗訓感歎道,遼國也不是沒有聰明人,蕭思溫無能,確實是一個突破口,如今換了高勳,這是一個強手,收複幽州之戰又增添了新的變數,幸虧自己從來沒有寄望於遼國一擊即潰的幻想中,從來都是準備麵對強大的契丹騎兵,準備虎口拔牙而來的。
為了迷惑遼軍,麵對遼軍和北漢的部隊全部都沒有進行換裝,潘美、王全斌等部隊都是分成兩線布置的,舊式裝備部隊部署到前沿,訓練不輟,其餘的部隊全部安排在後麵的軍鎮,進行封閉訓練,減少信息外泄的可能。
雖然朝廷沒有發出明確的信息,不過幾名大將早就心中明了,正在摩拳擦掌,他們期待已久的行動即將到來,如今隻需使勁訓練,到時一展身手。
至於逆臣傳在幽雲十六州引起的反響卻出乎意料,令郭宗訓拍案稱絕,想不到這出戲原來還有這個用途,歪打正著。當郭宗訓召集範質、王樸、魏仁浦、張永德、李重進等人商議此事的時候,範質的解說慢慢扭轉了郭宗訓的認識,讓他重新認識之前生長在幽雲十六州乃至北方的人民的困境。
“皇上,其實在北地,很難說誰是漢人、契丹人、沙陀人等等,有唐一代,大唐胸襟廣闊,容納天下人,許多北方的勇士來到大唐建功立業,在大唐落地生根,成為大唐的一份子,他們都是唐人,跟我們是一樣的。”
“後來,大唐設置了許多節度使,這些勇士通過自己的勇猛,建功立業,成為主管一方的節度使,安史之亂以後,大唐中樞失去對天下的掌控,這些節度使才開始各自為戰,在生死決戰之中互為助力也成為一種慣例,誰請來的助力強,就活下來,弱者滅亡。”
“契丹人也趁機而起,其時大唐已被梁國取代,中原處於混戰之中,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是什麽樣,文人武將投靠什麽樣的主公就看際遇了,難以完全用漢胡來區分。”
“難道就不能說?”李重進反問。
“非也,中原定鼎之後,再投靠外族,戕害同胞必是貳臣無疑。如果可以拯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同胞,則為我輩之英雄也,如此一說,必定為此後北伐打開一條坦途,必定激發各地義士的勇氣。u看書 .uuans.om ”
“文素所言甚是,我們要給出一個準則,然後留出一條坦途,為所有為時勢所困的豪傑留下一個報銷國家的機會,相信會有回報的。”王樸附和。
“好,朕安排內務府把後麵的稿子給範愛卿把把關,盡快推出。”
“諸位愛卿,高勳是良將,耶律斜軫更是了得,我們不可等閑視之啊。除了第二集群要加強訓練外,高懷德、宋延渥、趙彥徽、張光翰你們各部也要加強,樞密院要做好相應的計劃,作出適當的安排,務求北伐之時可以獨當一麵。第一集群繼續按計劃備戰,張愛卿與李愛卿要多交流,爭取兩個集群之間以後可以配合起來打大仗。”
“諾。”
有了郭宗訓的督促,內務府編撰戲曲和說書的效率更高了,他們為北地的文武百官度身定做了許多故事,實施定向宣傳,盡管引用的是前朝往事,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周國說的是什麽意思,國人向來寬容,‘浪子回頭金不換’也是世人皆知,朝廷拋出橄欖枝,華夏赤子沒有不翹首以待的。
高勳看到周國如此不厚道,用仁義禮智信來撬動幽雲十六州的牆角,他卻無法說出來,隻能冠冕堂皇地禁止周國的說書人和戲曲北上,卻無法禁止坊間流言的傳播。
周國的及時回應,給幽雲十六州的文武百官打開了一扇為自己正名的大門,讓他們擺脫內心的糾葛,他們明白,無須造反,隻需在王師北上之時大開方便之門就可以認祖歸宗、擺脫認賊作父的罪名,這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榮譽,哪怕有危險,為了民族,值得!
在上京的時候,高勳就知道周國國主年幼,周世宗安排了多位大臣輔政,原以為周國會有一番權利鬥爭,甚至改朝換代的發生,此事之前屢見不鮮,最起碼也應該是雌伏一段時間才對的,誰知道短短兩年間,周國不斷用兵,卻屢屢獲勝,高勳很好奇,周國到底是誰說了算,怎麽這麽穩定,還不斷進取呢?難道有權臣當政?
來到南京,潛伏在中原的細作就向高勳報告了大周攻滅南平、武平、蜀國、南漢的信息,除了趙匡胤犯事入獄等等,至於具體的戰報就語焉不詳、無從獲悉,後來,遼國在大周的密探大量失蹤,高勳隻能通過商人的渠道來收集情報,對於大周朝廷的動態失去大部分預警的能力。
高勳感到很被動,隻好重新派出細作,開辟新的情報收集渠道,與此同時,加強幽雲十六州各地的城防和防守措施,打算以不變應萬變。
後來遼國接到南唐使者帶來的求援信息,高勳才知道大周伐唐,高勳連忙召集了手下的將領前來商議,看看如何牽製周國為好。
耶律斜軫聽了情報,又仔細看了周軍在南麵的部署,鎮州、定州、霸州。。。有韓令坤、李漢超、曹彬等部,他們都日夜操練,絲毫沒有放鬆的跡象,兩國的斥候經常交手,遼軍都不能占據上風,看來周軍防備很嚴密。
耶律斜軫建議遼國加大南下試探的力度,同時要求北漢一起出兵騷擾周國,牽製周軍,以減輕唐軍的壓力。高勳深表認同,隻是後來在周軍的堅決回擊之下,遼將崔廷勳率兵侵擾周國,不果,無功而返,北漢回報的情況卻是李筠、石守信、潘美、楊廷璋、王全斌等人都在北漢周邊蠢蠢欲動,似乎在等待動手的機會,以致北漢不敢再輕舉妄動,害怕招來滅國之戰,高勳隻好作罷。
高勳以為唐國乃大國,與周國兩虎相爭必有一番爭鬥,短期之內難有結論,既然南下無果,就靜觀其變,繼續加大情報的打探,等待戰局明朗再說。
高勳在南京風平浪靜地渡過第一個年頭,正當他穩居南京,一心一意為大遼守衛南京的時候,南方傳來消息,自己成為中原傳唱的“逆臣傳”裏麵的一個主角,把自己投降契丹、欺壓同胞的事情繪聲繪影地說得頭頭是道,這些故事已經傳遍天下。在中原,自己可是臭名遠揚,甚至連南京也略有所聞,還聽說延州方麵的高氏宗族公開宣稱把自己除名等等。
“士可殺不可辱!周國卑鄙小人實在欺人太甚!”一向涵養不錯的高勳暴怒不已,打碎了不少府中物件,前來報信的人嚇得麵如土色,不敢言語。
“天下本一家,有德者居之,豈容一癡兒鵲巢鳩占?還妄稱漢胡之別?”高勳大聲怒罵,狠狠地摔碎了一個花瓶。
自己投降契丹是追隨主將杜重威而為,是主將要投降,自己能怎麽辦?況且彼時天下大亂,也沒有說誰是正統之說,當時遼國入主中原,如果穩定下來,又平定了天下,又有誰說自己投靠外族呢?現在挖出陳年舊事來說,太卑鄙了!難道自己就應該拋棄所有,南下中原才對嗎?高勳為自己想了許多開脫的理由,非常合理,不過心底始終有一根刺,撫之劇痛,不可觸碰!
本來給高勳安撫得妥妥帖帖的幽雲十六州的官場,隨著這些逆臣傳流言的流傳而變得隱晦不明,表麵看,誰也沒有什麽不一樣,隻是心底怎麽想,誰也說不清,特別祭祖的時候,心裏麵說什麽就更難說了。沒有上榜的文武官員都暗自慶幸,上榜的官員都是極其憤恨,恨不得堵上天下人的嘴。
在遼國,契丹人、奚人等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漢人自然低人一等,凡有利益衝突,皆漢人吃虧,即使在幽雲十六州也不例外。
原來漢人受欺壓也習慣了,隻要不是太過分也覺得正常,如今在周國的傳聞的挑動下,漢人還是敢怒而不敢言,隻是漢族的官吏遇到這種情況就十分難受了,稍有血性的漢子都會蠢蠢欲動,要捍衛自己的尊嚴。
契丹人、奚人卻不明就裏,還是保持本色,依然故我,契丹的貴族更是趾高氣昂地欺壓漢人,毫不收斂。但凡遇到民族衝突,高勳都非常頭痛,即使按照律法來判罪,也難逃各方的責難,讓高勳難以施政。以前,在南京留守衙門,高勳令行禁止,耶律沙、耶律斜軫都畢恭畢敬的,如今表麵還是一樣,但是高勳心裏不好受,不敢大展拳腳,難以完全依律而行,生怕得罪了契丹貴族而招來麻煩。
幽州留守的更換自然在郭宗訓的關注之中,郭宗訓感歎道,遼國也不是沒有聰明人,蕭思溫無能,確實是一個突破口,如今換了高勳,這是一個強手,收複幽州之戰又增添了新的變數,幸虧自己從來沒有寄望於遼國一擊即潰的幻想中,從來都是準備麵對強大的契丹騎兵,準備虎口拔牙而來的。
為了迷惑遼軍,麵對遼軍和北漢的部隊全部都沒有進行換裝,潘美、王全斌等部隊都是分成兩線布置的,舊式裝備部隊部署到前沿,訓練不輟,其餘的部隊全部安排在後麵的軍鎮,進行封閉訓練,減少信息外泄的可能。
雖然朝廷沒有發出明確的信息,不過幾名大將早就心中明了,正在摩拳擦掌,他們期待已久的行動即將到來,如今隻需使勁訓練,到時一展身手。
至於逆臣傳在幽雲十六州引起的反響卻出乎意料,令郭宗訓拍案稱絕,想不到這出戲原來還有這個用途,歪打正著。當郭宗訓召集範質、王樸、魏仁浦、張永德、李重進等人商議此事的時候,範質的解說慢慢扭轉了郭宗訓的認識,讓他重新認識之前生長在幽雲十六州乃至北方的人民的困境。
“皇上,其實在北地,很難說誰是漢人、契丹人、沙陀人等等,有唐一代,大唐胸襟廣闊,容納天下人,許多北方的勇士來到大唐建功立業,在大唐落地生根,成為大唐的一份子,他們都是唐人,跟我們是一樣的。”
“後來,大唐設置了許多節度使,這些勇士通過自己的勇猛,建功立業,成為主管一方的節度使,安史之亂以後,大唐中樞失去對天下的掌控,這些節度使才開始各自為戰,在生死決戰之中互為助力也成為一種慣例,誰請來的助力強,就活下來,弱者滅亡。”
“契丹人也趁機而起,其時大唐已被梁國取代,中原處於混戰之中,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是什麽樣,文人武將投靠什麽樣的主公就看際遇了,難以完全用漢胡來區分。”
“難道就不能說?”李重進反問。
“非也,中原定鼎之後,再投靠外族,戕害同胞必是貳臣無疑。如果可以拯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同胞,則為我輩之英雄也,如此一說,必定為此後北伐打開一條坦途,必定激發各地義士的勇氣。u看書 .uuans.om ”
“文素所言甚是,我們要給出一個準則,然後留出一條坦途,為所有為時勢所困的豪傑留下一個報銷國家的機會,相信會有回報的。”王樸附和。
“好,朕安排內務府把後麵的稿子給範愛卿把把關,盡快推出。”
“諸位愛卿,高勳是良將,耶律斜軫更是了得,我們不可等閑視之啊。除了第二集群要加強訓練外,高懷德、宋延渥、趙彥徽、張光翰你們各部也要加強,樞密院要做好相應的計劃,作出適當的安排,務求北伐之時可以獨當一麵。第一集群繼續按計劃備戰,張愛卿與李愛卿要多交流,爭取兩個集群之間以後可以配合起來打大仗。”
“諾。”
有了郭宗訓的督促,內務府編撰戲曲和說書的效率更高了,他們為北地的文武百官度身定做了許多故事,實施定向宣傳,盡管引用的是前朝往事,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周國說的是什麽意思,國人向來寬容,‘浪子回頭金不換’也是世人皆知,朝廷拋出橄欖枝,華夏赤子沒有不翹首以待的。
高勳看到周國如此不厚道,用仁義禮智信來撬動幽雲十六州的牆角,他卻無法說出來,隻能冠冕堂皇地禁止周國的說書人和戲曲北上,卻無法禁止坊間流言的傳播。
周國的及時回應,給幽雲十六州的文武百官打開了一扇為自己正名的大門,讓他們擺脫內心的糾葛,他們明白,無須造反,隻需在王師北上之時大開方便之門就可以認祖歸宗、擺脫認賊作父的罪名,這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榮譽,哪怕有危險,為了民族,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