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後來,趙旉不斷擴大淮東鹽場的規模,並鼓勵技術革新,令淮東海鹽的質量越來越好,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隨著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趙旉開始緩慢地提高“太子海鹽”(沒辦法,百姓都這麽叫,趙旉本人還沒這麽惡俗。)的價格,由於百姓已經對它漸漸形成了習慣性的信賴,再加上食鹽用量有限,淮東海鹽的銷量並未受到什麽影響,反而產生了明顯的品牌效應。
由於始終保持科技領先和規模效應,其他的鹽商根本無力與淮東鹽場競爭,不是轉行便是被淮東鹽場合並了。而百姓吃慣優質海鹽後,對土法熬出的私鹽實在是看不上眼,不到五年時間大宋境內的私鹽就幾乎絕跡了。
其間自然出現過假冒偽劣的事例,但趙旉讓人設計出了防偽標識,並采取授權定點銷售的方法,風波很快便平息了。倒是各地官府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大搞地方保護主義,令淮東海鹽的市場擴張一度受到了遏製。不過趙旉可是當朝太子,他怎麽會放過那些斷他財路的混蛋?於是,在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動後,再沒有人敢對淮東海鹽的銷售橫加幹預了
隨著淮鹽逐漸壟斷國內市場,衛王府從中獲得了即使趙旉也沒有預料到的巨額收入,光紹興十年一年便創收一千四百萬兩白銀。而朝廷的歲入則大大萎縮,好在趙旉以承包的方式每年上繳相當數量的金額給朝廷,而且因為鹽政失去意義被廢止,省下了大筆開支,要不然南宋朝廷的財政恐怕早就崩潰了。饒是如此,淮東鹽場還是令數千官吏因此斷了財路,趙旉的潛在反對者也大大增加
不過那是以後的事了,現在趙旉還想不到那麽深遠,除了未來的經濟收益,他還意識到可以借機提高大宋的提純工藝水準,為將來生產高質量的火藥創造條件。
事實上這方麵的進展比他預料的還要快,數年後大宋的火藥質量就有了巨大的飛躍,即使是不同工坊生產的同量樣品之間爆炸威力也看不出明顯的差別。再加上鋼鐵質量也不斷提高,火器研發和使用中最大的威脅——“炸膛”終於得到了控製,一向主張“安全第一”的趙旉這才開始對火器研發大量投資
趙旉對鹽業的改革還引發了一個他意想不到的好處,原來的那些私鹽販子斷了生計,隻有一小部分轉職幹起了大眾行業,但其中的大多數人卻都是要錢不要命的主,他們更願去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換錢。
可現在販賣私鹽賺不到錢,賭場門檻又被抬高,毒品生意此時尚未出現,這些亡命之徒想來想去隻能去從軍了。因為現在衛軍雖然基礎軍餉不怎麽高,但是戰功的封賞卻極為誘人,正符合這些亡命之徒的要求。
於是,原來反對朝廷的人群,現在卻反而保衛起大宋來,這可比大宋昔日“化賊為兵”的做法要高明得多了。誠然,這些家夥雖然作戰勇敢,紀律性卻不能盡如人意,可是隨著衛軍各項製度的日益健全,這些人又是陸續加入衛軍,結果反而被衛軍內獨特的氛圍所同化,而大都成為了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男子漢。
另外,也有一些有門路的改行幹起了同樣是風險與暴利並存的海上貿易,這在趙旉看來,也不失為一件好事,不但壯大了南宋的海商隊伍,增強了大宋的開拓精神,也彌補了南宋市舶司因泉州大劫引起的收入缺口,真可謂是一箭三雕啊!
大宋的官府專賣商品不僅僅包括食鹽,絲茶和酒也在其內,但由於這些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特區財政也不可能光靠他個人掏腰包,趙旉暫時沒有對其下手,而將精力集中於推行“攤丁入畝”等更加緊迫的改革措施上。
與此同時,趙旉還下令在特區全境移風易俗,其中以婦女問題最為重視。在趙旉的要求下,特區境內禁止婦女纏足,違者重罰,另外趙旉還積極鼓勵淮南婦女多作戶外運動。不過趙旉並不是要在宋代搞什麽婦女解放,他的目的很簡單,“健康的母親才能生出強壯的孩子,因難產而死的婦女和早夭的孩子不但令家人痛苦,也會糜費國家的錢糧。”
另外,趙旉當初搞的那一百塊“培高田地技術”實驗田的收成終於統計了下來,結果似乎並不像他期待的那樣誇張。一百塊地的總產量折算下來畝產大約二百九十多斤,這數據雖然令那些農民非常驚喜,趙旉卻很不滿意。
雖說目前淮南小麥種植得不多,農民種麥經驗不足,但有陳旉這個幾百年一遇的農學專家親自指導,完全可以彌補這方麵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畝產隻比當地平均值稍高一點(南宋紹興年間,長江下遊地區稻米畝產平均二石左右,局勢安定下來以後能夠接近三百斤,不過當時小麥在南方種植麵積不大,產量也要低一些。),說明這種農業技術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雖然也有三塊試驗田顯得有些異常,畝產竟然超過了八百斤,但一點閃光無法驅散大片黑暗,趙旉認為這不過是一時僥幸而已。就在趙旉準備放棄的時候,此前一直沉思不語的陳旉卻突然說出一席話,令趙旉重燃希望
“如果隻有一塊地高產,那麽可能是偶然,可現在卻有三塊,除了一開始下了點草木灰,連肥都沒施過,產量怎麽會高到這種程度呢?”,並不了解“培高田地農業技術”的陳旉看上去相當迷惑
“大概是渠道裏汙泥的肥力被田塊中的小麥吸收了吧。”,趙旉怕陳旉不理解,還特地向他說明了毛細現象。為了避免自己的形象“多智而類妖”,趙旉在此前已經引導陳靈兒發現了這一重要現象,毛細作用也成為陳靈兒一生中的第一個科研成果
說到這裏趙旉突然心中一動,連忙對每個田塊又進行了一次觀察,終於恍然大悟,“原來產量上不去是因為農夫將土壤耕鬆了,這樣一來毛細管加粗,水肥就吸不上來,拖累了整體產量”
雖然想通了其中關鍵,但若將土壤壓得太緊,勢必不利於作物根係的發育,對提高產量也是有妨害的。所以掌握尺度很重要,還需要不斷試驗才行,但不管怎樣,趙旉對培高田地技術的信心總算是恢複了。
遺憾的是,由於培高田地必是旱田,就隻能以小麥和旱稻或者豆類輪作。但宋代雖有占城稻這一旱稻品種,奈何口感極差,一般百姓並不喜食,營養也比不上水稻,產量還偏低,隻是氣候和地形適應性較強罷了;而豆類能夠肥田,本來就不怎麽需要施肥,培高田地的增產效應因而不那麽明顯。所以在一年兩熟的淮南地區,培高田地的奇效隻能發揮出一半來,實在是很可惜
“如果有玉米或者馬鈴薯就好了,它們和小麥輪作可是絕配啊!”,趙旉暗歎道,派人去探索新大陸的念頭頓時空前強烈。然而,他很清楚這根本不現實,倒不是航路有多麽難行,事實上太平洋上除了部分地區在某些時間段會有可怕的台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風平浪靜,與經常有驚濤駭浪的大西洋根本無法相比,要不然曆史上也不會被麥哲倫起名為“太平洋”了
後來,趙旉不斷擴大淮東鹽場的規模,並鼓勵技術革新,令淮東海鹽的質量越來越好,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隨著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趙旉開始緩慢地提高“太子海鹽”(沒辦法,百姓都這麽叫,趙旉本人還沒這麽惡俗。)的價格,由於百姓已經對它漸漸形成了習慣性的信賴,再加上食鹽用量有限,淮東海鹽的銷量並未受到什麽影響,反而產生了明顯的品牌效應。
由於始終保持科技領先和規模效應,其他的鹽商根本無力與淮東鹽場競爭,不是轉行便是被淮東鹽場合並了。而百姓吃慣優質海鹽後,對土法熬出的私鹽實在是看不上眼,不到五年時間大宋境內的私鹽就幾乎絕跡了。
其間自然出現過假冒偽劣的事例,但趙旉讓人設計出了防偽標識,並采取授權定點銷售的方法,風波很快便平息了。倒是各地官府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大搞地方保護主義,令淮東海鹽的市場擴張一度受到了遏製。不過趙旉可是當朝太子,他怎麽會放過那些斷他財路的混蛋?於是,在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動後,再沒有人敢對淮東海鹽的銷售橫加幹預了
隨著淮鹽逐漸壟斷國內市場,衛王府從中獲得了即使趙旉也沒有預料到的巨額收入,光紹興十年一年便創收一千四百萬兩白銀。而朝廷的歲入則大大萎縮,好在趙旉以承包的方式每年上繳相當數量的金額給朝廷,而且因為鹽政失去意義被廢止,省下了大筆開支,要不然南宋朝廷的財政恐怕早就崩潰了。饒是如此,淮東鹽場還是令數千官吏因此斷了財路,趙旉的潛在反對者也大大增加
不過那是以後的事了,現在趙旉還想不到那麽深遠,除了未來的經濟收益,他還意識到可以借機提高大宋的提純工藝水準,為將來生產高質量的火藥創造條件。
事實上這方麵的進展比他預料的還要快,數年後大宋的火藥質量就有了巨大的飛躍,即使是不同工坊生產的同量樣品之間爆炸威力也看不出明顯的差別。再加上鋼鐵質量也不斷提高,火器研發和使用中最大的威脅——“炸膛”終於得到了控製,一向主張“安全第一”的趙旉這才開始對火器研發大量投資
趙旉對鹽業的改革還引發了一個他意想不到的好處,原來的那些私鹽販子斷了生計,隻有一小部分轉職幹起了大眾行業,但其中的大多數人卻都是要錢不要命的主,他們更願去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換錢。
可現在販賣私鹽賺不到錢,賭場門檻又被抬高,毒品生意此時尚未出現,這些亡命之徒想來想去隻能去從軍了。因為現在衛軍雖然基礎軍餉不怎麽高,但是戰功的封賞卻極為誘人,正符合這些亡命之徒的要求。
於是,原來反對朝廷的人群,現在卻反而保衛起大宋來,這可比大宋昔日“化賊為兵”的做法要高明得多了。誠然,這些家夥雖然作戰勇敢,紀律性卻不能盡如人意,可是隨著衛軍各項製度的日益健全,這些人又是陸續加入衛軍,結果反而被衛軍內獨特的氛圍所同化,而大都成為了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男子漢。
另外,也有一些有門路的改行幹起了同樣是風險與暴利並存的海上貿易,這在趙旉看來,也不失為一件好事,不但壯大了南宋的海商隊伍,增強了大宋的開拓精神,也彌補了南宋市舶司因泉州大劫引起的收入缺口,真可謂是一箭三雕啊!
大宋的官府專賣商品不僅僅包括食鹽,絲茶和酒也在其內,但由於這些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特區財政也不可能光靠他個人掏腰包,趙旉暫時沒有對其下手,而將精力集中於推行“攤丁入畝”等更加緊迫的改革措施上。
與此同時,趙旉還下令在特區全境移風易俗,其中以婦女問題最為重視。在趙旉的要求下,特區境內禁止婦女纏足,違者重罰,另外趙旉還積極鼓勵淮南婦女多作戶外運動。不過趙旉並不是要在宋代搞什麽婦女解放,他的目的很簡單,“健康的母親才能生出強壯的孩子,因難產而死的婦女和早夭的孩子不但令家人痛苦,也會糜費國家的錢糧。”
另外,趙旉當初搞的那一百塊“培高田地技術”實驗田的收成終於統計了下來,結果似乎並不像他期待的那樣誇張。一百塊地的總產量折算下來畝產大約二百九十多斤,這數據雖然令那些農民非常驚喜,趙旉卻很不滿意。
雖說目前淮南小麥種植得不多,農民種麥經驗不足,但有陳旉這個幾百年一遇的農學專家親自指導,完全可以彌補這方麵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畝產隻比當地平均值稍高一點(南宋紹興年間,長江下遊地區稻米畝產平均二石左右,局勢安定下來以後能夠接近三百斤,不過當時小麥在南方種植麵積不大,產量也要低一些。),說明這種農業技術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雖然也有三塊試驗田顯得有些異常,畝產竟然超過了八百斤,但一點閃光無法驅散大片黑暗,趙旉認為這不過是一時僥幸而已。就在趙旉準備放棄的時候,此前一直沉思不語的陳旉卻突然說出一席話,令趙旉重燃希望
“如果隻有一塊地高產,那麽可能是偶然,可現在卻有三塊,除了一開始下了點草木灰,連肥都沒施過,產量怎麽會高到這種程度呢?”,並不了解“培高田地農業技術”的陳旉看上去相當迷惑
“大概是渠道裏汙泥的肥力被田塊中的小麥吸收了吧。”,趙旉怕陳旉不理解,還特地向他說明了毛細現象。為了避免自己的形象“多智而類妖”,趙旉在此前已經引導陳靈兒發現了這一重要現象,毛細作用也成為陳靈兒一生中的第一個科研成果
說到這裏趙旉突然心中一動,連忙對每個田塊又進行了一次觀察,終於恍然大悟,“原來產量上不去是因為農夫將土壤耕鬆了,這樣一來毛細管加粗,水肥就吸不上來,拖累了整體產量”
雖然想通了其中關鍵,但若將土壤壓得太緊,勢必不利於作物根係的發育,對提高產量也是有妨害的。所以掌握尺度很重要,還需要不斷試驗才行,但不管怎樣,趙旉對培高田地技術的信心總算是恢複了。
遺憾的是,由於培高田地必是旱田,就隻能以小麥和旱稻或者豆類輪作。但宋代雖有占城稻這一旱稻品種,奈何口感極差,一般百姓並不喜食,營養也比不上水稻,產量還偏低,隻是氣候和地形適應性較強罷了;而豆類能夠肥田,本來就不怎麽需要施肥,培高田地的增產效應因而不那麽明顯。所以在一年兩熟的淮南地區,培高田地的奇效隻能發揮出一半來,實在是很可惜
“如果有玉米或者馬鈴薯就好了,它們和小麥輪作可是絕配啊!”,趙旉暗歎道,派人去探索新大陸的念頭頓時空前強烈。然而,他很清楚這根本不現實,倒不是航路有多麽難行,事實上太平洋上除了部分地區在某些時間段會有可怕的台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風平浪靜,與經常有驚濤駭浪的大西洋根本無法相比,要不然曆史上也不會被麥哲倫起名為“太平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