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所以中醫接好的骨頭,多少都有點變形,做一般的工作倒是影響不大,可打仗時卻會要人命的。在這種情況下,還有誰敢在訓練中發狠,弄得自己或戰友傷筋動骨啊?


    王繼先不愧是天下傷科第一人,他選擇的柳條軟硬適中,外敷的中草藥也有獨到之處,所以經他治愈的骨折病患,倒是有不少能夠完全康複。但中醫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經驗積累,那些接受速成教育的軍醫想要學到王繼先接骨的本事,不花上幾年十幾年的時間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趙旉既然發現了這個問題,自然不吝將記憶中的夾板和綁石膏的做法告訴大家,從此以後,宋軍將士雖然對骨折仍有習慣性的畏懼,卻已經很少有治不好的了。由於後顧之憂消除,衛軍的戰鬥力又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在戰意方麵。而且訓練強度也可以進一步加大,這使得趙旉將來在淮西推行義務兵役製成為了可能


    軍事改革進行得有聲有色,但宋朝的問題並不僅限於軍事方麵,內政上問題也相當之多,趙旉為此也是煞費苦心。鉛活字印刷術目前已經比較成熟,而滾筒式印刷機的出現更是大大提高了效率,使得報紙的推出成為可能,這對趙旉所要推行的變革實在是大有裨益。可惜宋朝識字率雖然為曆朝之最,卻仍然遠未達到每家都有人能夠讀書看報的程度,全民掃盲刻不容緩。


    為此,趙旉發動了一千多名學校裏的孤兒配合官府的掃盲行動,這也順便鍛煉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對於容易自閉的孤兒們來說,是很有好處的。敬老愛幼是中國的傳統美德,誰好意思跟這些可愛的孩子們過不去呢?再加上中國百姓普遍怕官,所以掃盲工作進行得還算順利


    在報紙正式走上街頭之後,趙旉終於放手一搏,對淮西的各項製度進行了全麵的革新,“法治”也由此開始漸漸替代在中國推行了數千年之久的“人治”。趙旉規定,在淮西除了謀逆等十惡不赦的大罪外,將全麵改用新法。


    新法分為刑法和民法兩部分,前者仍依照慣例由地方官負責,後者則由新設的職位法官負責,法官同時還肩負著向士民講解法律條文的重任,這一點是從商鞅變法中學來的。


    等到時機成熟,執法權將從地方官手中徹底剝離出來,實現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分離。按照趙旉的規定,隻有對他人造成人身傷害的罪行,才會觸犯刑法,經濟問題則歸入民法的範疇,但若因此傷害他人,則一樣會觸犯刑法,比如侵吞賑災糧款以致饑民餓死,是肯定要處以死刑的。而對於不夠死刑的刑事犯罪,趙旉光明正大地為其製定了“勞動改造”的章程,淮西現在還窮得很,可沒餘錢養閑人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趙旉很明白,所以他並不敢一步到位地製定一大堆的法律出來,而是先依照漢高祖劉邦當年“約法三章”的內容——“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先製定刑法與民法的框架,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再不斷添加新的條文。而已有和新增的案例則成為製定新律法的主要依據,從這一點來看,新法雖然仍應該算是成文法,卻已經帶有很濃的海洋法係色彩了。


    由於目前仍是亂世,大宋現在也沒有建立陪審團的條件,趙旉采取了“立法從寬,執法從嚴”的做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因為目前秩序仍未完全恢複,法律若太複雜,居民根本沒心思記;而若執法寬鬆,法律的威嚴將蕩然無存,何況執法尺度一旦放寬,是沒有底線的,很容易成為腐敗的溫床。何況趙旉還規定,禁止嚴刑逼供,在取證時也更偏重物證,這無疑令嚴刑峻法的危害大大降低


    相比立法時的謹小慎微,趙旉在行政方麵的舉措,則完全可以用“大刀闊斧”來形容。中興大宋最重要的是什麽?人才!漢人自古以來就以勤勞智慧聞名於世,從來就不缺人才,之所以現在大宋人才匱乏,隻不過是因為大宋沒有合理的選人用人製度罷了。在這方麵,趙旉延續了軍事改革中的“尚首功”思想,毛遂自薦?可以!官員舉薦來的?可以!但一開始隻能算試用,試用期滿表現合格才能轉正。


    對於已經在職的官吏,趙旉也沒有放鬆要求,將“末位淘汰製”引入政績考核之中,雖然略微殘酷了點,卻大大提高了官府的工作效率。由於前世親眼見過“政績工程”的危害,趙旉並沒有將地方建設劃入考核之中,而更看重各地賑災等應急響應的表現,以及百業興旺的程度。而王府以及技術部門的官吏則又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看辦事的效率與結果,後者則隻看冷冰冰的工作業績。


    無疑,這些新製度似乎很沒人情味,但正是這些被後世批評為“矯枉過正”的做法,一點點改變了中國自從漢代以後“重做人,輕做事”的傳統,為大宋全方麵興盛掃平了部分障礙。


    但趙旉也並非不知變通,至少目前淮西的科舉考試還是照常進行,隻不過因科舉上榜而被派到淮西的官吏,他趙旉一般不收罷了。而對那些還沒資格當官的秀才、舉人,趙旉也本著“榨幹最後一點剩餘價值”的理念將他們雇到學校擔任文史類課程的教師,隻要想辦法在麵子上滿足了這些書生的虛榮心,他們一個個還是趨之若鶩的,畢竟淮西小學教師的收入比知縣都高


    有著現代記憶的趙旉明白工商業很重要,可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業生產若不搞好,一切都無從談起,而且趙旉想將淮西搞成日後全國改革的模板,所以不可能單純走吸血中心的發展路線。


    好在趙旉手邊有一個與自己同名的農業專家,這令他對搞好淮西的農業生產充滿了信心。而陳旉雖然淡泊名利,卻也迫切渴望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為百姓造福,所以極其賣力,很多還沒來得及寫入著述的農業技術,都早早地通過口述的方式向淮西的農民進行推廣。


    其中梯田的推廣就是他先提出趙旉才想起來的,由於淮西丘陵麵積較大,經濟和生態上的收益自然相當可觀,而且這還隻是冰山一角。趙旉能夠理解他急切的心情,畢竟陳旉已經年近六旬,在這個年代算是高齡的老者了。


    也許是被陳旉一心為民的情懷所感染,趙旉常常陪著這個有時顯得很討人厭(陳旉居然認為隻有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令其一心一意耕作,才能保證農業技術持續發展進步)的老頭下到田間地頭觀察農業的生產狀況。這一無意的親民舉動,進一步提高了趙旉在下層百姓心中本就不錯的人望,而且似乎是意外地引發了南宋第一次農業革命


    “陳老,看來今年淮西豐收已成定局,百姓們的苦日子總算到頭了。”,趙旉看著田間早稻普遍下彎的穀穗,欣喜地說道。


    陳旉看上去卻沒那麽開心,他輕輕搖了搖頭,“這不過是今年運氣好,沒有遇上旱澇災害罷了,若不能盡快開挖渠道,保證淮西境內的田地都能旱澇保收,今年的好運未必能夠持續多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從小不會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從小不會爬並收藏醫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