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夏天,經過近一年艱苦的談判,巴黎和會終於落下帷幕,各國在凡爾賽簽訂“永久”性和平協議。


    由於中國在1917年底直接介入這場戰爭,使得本來處於劣勢的同盟國逐漸得到了優勢;同樣,由於中國在1919秋年與協約國達成秘密協議,並在兩大陣營中斡旋,使得同盟國在國內崩潰的壓力下走向了談判桌。戰爭結束了,但是這是一個不分勝負的結局,歐洲各國多年來的恩怨並沒有解決。相反的,由於數千萬人的死傷加上兩大陣營內部出現的種種矛盾,宿怨之上又添新仇。英法兩國和美國正為輸掉這場戰爭的責任相互指責猜忌,同盟國內部則為分割新得到的殖民地而明爭暗鬥。世界依然無序,盡管等到了久違的和平,但卻更像是一場激烈比賽的中場休息,或者更像是各國為了發動下一次戰爭而積累力量的暫時蟄伏,而此刻人們的生活和這個世界已經滿目瘡痍。


    在過去六年中,戰爭奪去了1200萬軍人和800萬平民的生命,而西班牙流感與流感並發症造成了4000萬平民和500萬軍人死亡。全世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消失,其中男性人口減少了5000多萬。(1914年世界總人口20億左右)。除了要承擔失去親人的痛苦,人們還要麵對被戰爭摧毀的家園、忍受物資貧乏的生活。據統計,這次大戰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萬億美元(史實數據4萬億),全世界失去了35%的工業設施、40%的資源開采能力、24的熟練技術工人、33%地農村壯勞力,還有近一半的銀行家因為向各國提供戰爭貸款而破產,各國財富蒸發了三分之一以上。各國為了支持戰爭而發動地工業總動員,更是使得民用工業品減產65%以上——在歐洲,連切麵包地餐刀都要幾戶人家共用一把。


    全世界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的時候。全世界在艱難的進行戰後重建的時候,有一個地方的風景獨好。那就是中華帝國。


    由於中國參戰較晚。而且一直沒有介入歐洲主戰場,除了與俄國臨時政府指揮的那些毫無鬥誌的軍隊打過幾場大戰役之外,中**隊參與的其他戰鬥基本都有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兵力優勢。加上先進的武器和戰略戰術理念,中國在戰爭中傷亡總人數僅有40多萬,其中陣亡人數不到10萬,而這十萬英靈卻為中國拓展了3000多萬平方公裏地土地,更是為中國戰後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其次,戰爭中積累下來的巨大財富,為中國戰後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本。戰爭初期中國以“中立”身份、憑借著“特許通商權”,與交戰雙方同時進行軍火和各種戰爭物資的交易。大發戰爭財。盡管協約國開始的時候排斥中國的產品,但是潛艇、坦克、短步槍、迫擊炮、青黴素、五日片這些東西卻成為各國不得不買的東西,為中國賺回大量外匯。加上袁世凱要求在戰時貿易中用一定比例地黃金交易,到1919年,中國已經擁有總值62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占世界黃金儲備總額(120億)的一半以上。在這個時期,由於各國貨幣都采用黃金本位製的貨幣政策,因此黃金儲備量的激增使得中華幣價值暴漲。即便帝國央行多次增加貨幣發行量,中華幣的價值依然扶搖直上。至191年1月,中華幣的匯率已經變成:1中華幣2.5英鎊8.8美元77德國馬克53法國法郎。同時。中國從一個負債國一躍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歐洲各國累計欠下中國近30億中華幣地貸款,而這些貸款基本是在中國花掉的,成為中國各大工廠的“應收賬款”。


    第三,這場戰爭讓中國真正完成了工業化建設,為戰後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工業基礎。由於本土沒有受到戰火地波及,中國工業不僅沒有在戰爭中遭到破壞,反而在參戰前地戰爭訂單和參戰後的政府采購訂單刺激下得到了井噴式發展。戰爭期間。中國地工業總產值從1914年的106.5億美元增加至1919年的85.2億中華幣(約合750億美元),占世界工業總產值(1631億美元)的46%左右,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中國工業在戰爭中得到的好處絕不僅僅是賺回大量外匯那麽簡單,產業結構、生產技術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在戰爭開始的前兩年,中國工業在規模上無法與美國相比。不過全國性的標準化生產發揮了巨大威力。為了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中華帝國科工部出台了兩項重要的舉措。


    第一項是在全國實行戰時多元化工業標準,與世界各國的需求接軌。戰前。中國一直實行全國工業產品標準化生產的發展模式,即每個行業從原料加工到終端產品都有一些嚴格的常規標準,工業原料進入加工企業後不需再做二次加工,使得全國工業變成一個巨大的流水線,而那些標準之外的產品則屬於“特種標準產品”,需要報批才能生產。這種工業發展模式一是可以提高整個體係的生產率,二是可以抵禦國外工業品對中國工業的衝擊。戰時,科工部在原有的標準之上,參照各國工業的水平和需求,增加了大量新的標準體係。例如鋼鐵工業,戰前的鋼鐵標準規格僅有50多個,至1919年增加至200餘個。這種標準規模的擴大化一是豐富了中國工業體係,其次是放寬了工業進入門檻,使得大量資本可以更輕鬆的進入工業領域。


    第二項措施是加大技術革新力度,提高工業生產率。從1914年至1919年,中國政府在新機器使用和技術管理方麵的投入,超過了前20年的總和。例如鋼鐵工業廣泛采用連續軋鋼機,生產效率提高40至50倍;建築業采用了電動工具、水泥攪拌機、傳送帶等新式機械。同樣的建築施工時間縮短60%以上。六年中,中國製造業中每個工人每個工時的產量提高了32%。整個工業生產率提高了40%。流水線生產模式已經占整個工業的70%。


    到1919年,中國鋼和生鐵產量分別達到6000萬噸和4300萬噸,比1914年增長了6倍和7.5倍;煤炭產量從戰前地2.5億噸增加到6.5億噸,增長了2.7倍;石油產量高達2.31億桶(約為3300萬噸),比戰前增長了2.2倍;汽車保有量從120萬輛增加到1100萬輛,增長了9倍以上。


    戰時大起戰後大落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而且無序地高速發展往往容易埋下經濟危機地種子。為了應對戰後的經濟回落和避免產生過大的泡沫,中華帝國政府在戰時采取了一種被袁世凱稱為“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其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對資本市場的調控和引導,讓國有資本占據大部分重工業,而輕工業和商業主要由民營資本發展。同時。適當的調節貸款利率,讓資本流向中國薄弱的工業領域,避免某些行業過剩投資的現象。


    同時,為了保證工業和的高速發展,帝...[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裸奔在天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裸奔在天堂並收藏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