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改天換日第十八章 戰幕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作者:裸奔在天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果要評選中國近代災星,恐怕慈禧首當其衝。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這麽除了她禍害中國數十年以外,還有一個很詭異的現象——隻要是慈禧整壽,中國就會發生變故:
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四十大
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大
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十大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七十
仿佛如宿命一樣,甲午年剛剛入夏,上天就降下預兆:華北大麵積幹旱。這場大災席卷直隸、奉天、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頓時饑荒四起,哀鴻遍野,大批災民湧入北京。盡管光緒下令在京城開設了多處粥棚,但是每天倒斃在郊區的難民難以計數。這這種情況下,慈禧依然沒有忘記她的六十壽辰,各地的白銀如同海納百川般流入內務府封存,而粥棚卻一個也沒有多。去世的郭嵩燾有一句話:“非蠻夷能病中國,而中國自能病爾!”在甲午年,病入膏肓的中國將又一次迎來危機,這場危機的起源地在屬國朝鮮。
作為中國的屬國朝鮮,在近代也存在著與中國一樣的病垢。洋人大量湧入,享有種種特權;政府腐敗,人民苦於苛政。一方麵,洋人與權貴橫征暴斂,榨取無厭,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另一方麵,人民貧苦不堪,求生乏術,掙紮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在朝鮮傳誦著這樣一首歌謠:“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肴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或者這就是朝鮮現狀最好的寫照。在這種狀況下,一個名為“東學道”的教派應運而生。東學道起初的政治口號類似於義和團,主張反對洋人,抵抗“洋教”、“西學”,而對於國內政治鬥爭,東學道向來以伏闕上疏、靜坐請願為手段。由於東學道教義簡明,深得民心,於是信徒日眾,在幾年地時間內漸及全國。東學道盡管帶有籠統排外的傾向。但並不反對官府,其實質具有鮮明的民族自衛性質。不過不管那個統治者當政,他都絕不允許一個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教派、組織存在。經過數年的“文鬥”後,積累已久的矛盾終於爆發,學道揭竿而起,頓時響應者雲集全州。不到兩個月,朝鮮南部三道(省)被義軍占領,朝鮮政府多次派出的部隊被義軍殲滅。麵對洶湧而來的民變,朝鮮政府內部經曆了數次商議後,於18945月向中國政府發出乞援電文。
按理說。朝鮮是中國的屬國,出了亂子作為宗主國當然要派兵平亂。但是按照《天津條約》。中國向朝鮮派兵,日本也可借口出兵。這一點讓掌握著中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猶豫不決,朝王之所以遲遲不敢請援也是為此。為了探明日本人地態度,李鴻章叮囑駐日公使汪鳳藻與日本人多次交涉。與中國政府的猶豫不決相比,在1893年已經完成擴計劃的日本人早就在等著這一天。為了慫恿中國政府出兵中國,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親自接見汪鳳藻,言明日本即便派兵入朝,也不過為了保護使館、日商的安全,“絕無他意”。同時,陸奧宗光還密令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濬與朝鮮的中國官員溝通。表達“絕無他意”思。經過交涉,多處外交官員的反饋都認為:“日本不過借保護使館為名,調兵百餘名來漢,必無他意”。|一口氣,而這場危機是光緒親政以來的第一場國際事務,年輕的皇帝正要借此顯示自己的果敢與才華。於是他下令讓李鴻章火速派兵!老謀深算地李鴻章想得可沒這麽簡單,日本人的態度讓他嗅到了一絲危機地味道,而且太後的六十大壽馬上就要到來,作為慈禧身邊的近臣,李鴻章自然知道慈禧的態度——息事寧人。但此時是光緒當政,在朝廷的壓力下,李鴻章欲6月下達了出兵朝鮮的命令。
清政府既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決定派兵赴朝,便電駐日公使汪鳳藻,根據中日《天津條約》有關條款,知照日本外務省。六月六日,汪鳳藻照會陸奧宗光,告知中國政府應朝鮮政府之請求,按照“我朝保護屬邦舊例”,派令直隸提督葉誌超“選帶勁旅,星馳朝鮮全羅、忠清一帶,相機堵剿……一俟事竣,仍即搬回,不再留防。”在汪鳳藻與陸奧宗光會麵的同時,中國軍隊的先鋒已從塘沽出發。其實不管中國是否派兵,日本人對於朝鮮的吞並計劃已經是箭在弦上。早在6月2日,伊藤博文就已經知道了中國政府派兵入朝地消息,並在官邸召開了內閣會議。經過
討論後,日本根據戰時條例,於5正式成立了大本本營下達的第一個命令是,命廣島第五師團長、陸軍中將野津道貫,調其下屬的第九旅團兩個聯隊,加以騎、炮,輜重、衛生等隊,編為混成旅團,以陸軍少將大島義昌為旅團長。大島混成旅團主要包括步兵第十一聯隊、第二十一聯隊,騎兵一個中隊和野戰炮兵一個大隊(野炮十二門),7600人。這時如果中國地駐日外交官能夠稍微用心,就能發現日本決不是“必無他意”。
按照軍機處定出的出兵計劃,中國所派軍隊分三批渡海。第一批,是太原鎮總兵聶士成所統馬步軍910,於八日下午六時抵牙山海口。第二批,是直隸提督葉誌超所帶榆防各營,共1055,十日下午三時抵牙山海口。第三批,是總兵夏青雲率馬隊100,旱雷兵100及步隊名,乘海定輪渡海,於二十五日抵牙山縣。於是。屯駐牙山的清軍人數達2465人。雖然清軍人數不少,不過作為入朝平叛地總指揮,葉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到6月25為止,日軍登陸朝鮮半島的部隊人數已經達到5000人以上,而且海港裏還停:=.山、築紫、大和、高雄、赤城八艘日本戰艦。如果有個風吹草動,清軍這點人馬會被一口吞掉!
看到日本派兵大舉入朝,醒悟過來的中國官員才意識到事態地嚴重性。如何應對,是戰是和,又成為擺在中國政府麵前的一個選擇題。最該當機立斷的時候。帝黨和後黨又一次爆發了爭執。此時慈禧的六十大壽馬上要來臨,老太後不希望自己的生日再次被攪和,所以她一意主和。不過現在名義上已經是光緒親政,按照祖製她自然不能親自出麵,李鴻章再次成為主和派首腦。以翁同龢為首的帝黨主張采取強硬態度,逼迫日本退出朝鮮,而李鴻章則主張通過談判、第三方調停等手段,協商朝鮮撤軍一事。雖然政見不同,不過兩派都同意派人與日本商討撤軍一事,畢竟能不打仗是最好的。1894年6月12日。中國派出了奕匡、孫毓汶、徐用儀、崇禮、張蔭桓五人組成的代表團,赴日談判。這場談判一共持續了四十五天。而在這四十五天裏,日本入朝軍隊人數上升島17000,日本的主力戰艦也悉數奔赴朝鮮近海……
1894年7月15,南京火車站。
今天是蘇桂鐵路通車的日子,這條鐵路途徑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五個沿海省份,可以預計,今後將成為沿海各省貿易地大動脈。而且隨著這條鐵路的通車,連接蘇、、贛、閩、浙、桂、粵、鄂、湘九省省會的鐵路網也宣告建成。為了慶祝,徐世昌、劉銘傳、張之洞等人決定坐火車到南京,一同舉行慶典。雖然袁世凱下令慶典活動不得鋪張。但是車站上的彩旗與紅毯依然充滿了喜慶的氣氛。
為了迎接貴客,袁世凱今天一大早就來到了調度室,此時他看看表道:“達潮,張之洞安排好了嗎?”
雖然相約是同一天到南京。不過張之洞是從武昌經南武鐵路來,而徐世昌提前一天從廣州出發,經新建成的蘇桂鐵路到南京。劉銘傳則在福州上車,所以三人不是同時到達。聽袁世凱發問,詹天佑道:“文大人已經陪著他到驛館了,現在正跟幾個欽差說話呢。”
袁世凱道:“嗬嗬,正好有幾個欽差陪著,不然……對了,雲貴和四川的鐵路工期還要多久?”
詹天佑道:“明年初就可以完工……不過最近三省的資金出了些問題。”
袁世凱道:“你沒有把工期跟幾個欽差說吧?”
“他們倒是問過我幾次,不過您交代過,所以我就說那裏地貌複雜,時間難以預計。”
袁世凱道:“好的。明天開始,你把大部分鐵路工程隊撤回來。今後要是他們問起,你就說雲貴和四川的鐵路最起碼還要一年。”
詹天佑道:“那這些工人調回來後怎麽安置?”
袁世凱露出個神秘地微笑道:“你還記得上次我說的那條鐵路嗎?”
“您是說從太原到嘉關地?”
袁世凱道:“不錯,把工程隊調到太嘉線的建造上,必要加快進程,爭取在長江大橋竣工前完工。”
“中堂大人,恕下官直言,這條鐵路沿途雖有不少礦產,但並沒有什麽繁華之處,因此通商不利,而且這些礦產在其他地方也有。所以下官認為,我們出資修建這麽一條鐵路,不如把資金用於雲貴和四川的鐵路修建……”
袁世凱道:“達潮,謝
耳相勸。不過鐵路除了盈利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用聽我的,盡量拖延雲貴、四川鐵路的竣工日期,同時加快太嘉線的建設……將來我會告訴你原因!”
“是!”
兩人正聊著,一輛火車緩緩的駛入視線,不久便在站台上停住。等乘客們下車後,袁世凱向詹天佑交代道:“達潮,你回去跟幾個欽差說,火車晚點,我過一會再回去……”
袁世凱邁步走進車頭後麵的一節車廂。隻聽徐世昌笑道:“三弟啊,大哥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這好容易到了,你還不讓我下車?現在我可是腹中饑渴無比啊!”
袁世凱從懷裏拿出一個紙包,然後在手裏晃晃道:“我就知道二位旅途勞頓,這是些南京的小吃,還有一瓶好酒……”
雖然三人平日裏毫無來往,不過每年地年會都能在京城見麵,所以也還算有個溝通。見到袁世凱,劉銘傳笑道:“尉亭。別以為這麽點東西就能打發我們……”
“哈哈……一定、一定,今天晚上請你們去最好地館子……”
三人正寒暄時,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從徐世昌的包廂裏走出來道:“爹……”
徐世昌拉過小孩道:“這位就是爹常常提起地三叔,快叫人!”
那小孩十分乖巧的跪倒行禮道:“侄兒徐鳳澤給三叔請安!”
袁世凱將徐鳳澤抱起道:“哈哈……總聽你爹說有個好兒子,他果然沒有吹牛……”
徐鳳澤道:“爹爹從來不吹牛的……”
袁世凱笑道:“大哥,我這侄兒倒也乖巧……你把他帶來是不是想要我把前幾年地壓歲錢補上?”
徐世昌道:“我想讓鳳澤學西學,但廣州沒這個條件,我身邊也沒有現成的老師,所以把他帶來,想讓他到你府中的子弟學堂念書。”
徐世昌剛一張口。袁世凱便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現在袁世凱起事地準備越來越充分,剛好又恰逢中日危機。因此徐世昌猜想袁世凱起事的時間不會太久了,於是他為了表達忠心,特地將兒子送來南京為質。聽了徐世昌的話,袁世凱心裏湧起一股不知是該高興還是該悲哀的心情,他點頭道:“恩,也好,畢竟南京的條件還是好些。”
在劉銘傳眼裏,徐世昌的舉動倒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過他怕兩人尷尬,於是岔開話頭道:“尉亭。你把我們堵在車上,不會是為了請我們喝酒吧?”
袁世凱將孩子交給袁家奇,然後拿出一份文件道:“當然為的是大事!你們先看看!”
劉銘傳接過文件,隻見首頁寫著:“改天作戰計劃”。等他細細翻看的時候,臉上陰晴不定。半晌後,劉銘傳才道:“尉亭。這個計劃極為大膽,但是也極為冒險。”
袁世凱道:“我知道,不過要想全勝,必須如此。”
徐世昌想了下道:“我們數萬部隊,難免有心不齊者,如此行動恐怕最難的就是保密還有指揮!”
袁世凱點頭道:“恩,這份計劃裏,你們二位地部隊是關鍵。對基層軍官,包括已經是黨員的,從現在開始就要進行調查,把那些不可靠地清洗掉!還有,為了配合這個計劃,我跟劉叔叔的戲還要繼續演!”
為了讓外人繼續認為二人不和,劉銘傳多次向袁世凱購買89步槍,而袁世凱則以數量不足為由數次拒絕。後來劉銘傳請到了聖旨,才讓袁世凱“賣”給他20000步槍。這樣劉銘傳的部隊不僅得到了換裝,而且還繼續與袁世凱的保持著“惡交”。由於此時步槍還未交齊,因此袁世凱的話讓劉銘傳立刻會意過來:“嗬嗬……也好,這次我們就鬧得更大些吧!”
袁世凱點頭笑道:“恩,一會我請大家吃飯的時候,你不妨重提此事,然後我們鬧個不歡而散!”
就在蘇桂鐵路通車的同一天,日本談判代表小村壽太郎向總理衙門發出一紙照會,即“中日絕交書”,自此中日商談的大門徹底關閉。總理衙門及李鴻章依靠列強折衝調停,至此終於落空。同一天,光緒降旨:一則“著李鴻章體察情形,如牙山地勢不宜,即傳諭葉誌超先擇進退兩便之地,扼要移紮,以期迅赴戎機”,一則令李鴻章“速籌戰備,以杜狡謀,先派一軍由陸路前往邊境駐紮,以待進發”,而“葉誌超一軍兵力尚單,須有繼進之軍以資接應。”接到聖旨,李鴻章始匆匆運兵增援牙山,北洋水師同時開出軍港遊弋。至此,中日隻見的戰爭拉開帷幕……
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四十大
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大
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十大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七十
仿佛如宿命一樣,甲午年剛剛入夏,上天就降下預兆:華北大麵積幹旱。這場大災席卷直隸、奉天、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頓時饑荒四起,哀鴻遍野,大批災民湧入北京。盡管光緒下令在京城開設了多處粥棚,但是每天倒斃在郊區的難民難以計數。這這種情況下,慈禧依然沒有忘記她的六十壽辰,各地的白銀如同海納百川般流入內務府封存,而粥棚卻一個也沒有多。去世的郭嵩燾有一句話:“非蠻夷能病中國,而中國自能病爾!”在甲午年,病入膏肓的中國將又一次迎來危機,這場危機的起源地在屬國朝鮮。
作為中國的屬國朝鮮,在近代也存在著與中國一樣的病垢。洋人大量湧入,享有種種特權;政府腐敗,人民苦於苛政。一方麵,洋人與權貴橫征暴斂,榨取無厭,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另一方麵,人民貧苦不堪,求生乏術,掙紮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在朝鮮傳誦著這樣一首歌謠:“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肴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或者這就是朝鮮現狀最好的寫照。在這種狀況下,一個名為“東學道”的教派應運而生。東學道起初的政治口號類似於義和團,主張反對洋人,抵抗“洋教”、“西學”,而對於國內政治鬥爭,東學道向來以伏闕上疏、靜坐請願為手段。由於東學道教義簡明,深得民心,於是信徒日眾,在幾年地時間內漸及全國。東學道盡管帶有籠統排外的傾向。但並不反對官府,其實質具有鮮明的民族自衛性質。不過不管那個統治者當政,他都絕不允許一個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教派、組織存在。經過數年的“文鬥”後,積累已久的矛盾終於爆發,學道揭竿而起,頓時響應者雲集全州。不到兩個月,朝鮮南部三道(省)被義軍占領,朝鮮政府多次派出的部隊被義軍殲滅。麵對洶湧而來的民變,朝鮮政府內部經曆了數次商議後,於18945月向中國政府發出乞援電文。
按理說。朝鮮是中國的屬國,出了亂子作為宗主國當然要派兵平亂。但是按照《天津條約》。中國向朝鮮派兵,日本也可借口出兵。這一點讓掌握著中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猶豫不決,朝王之所以遲遲不敢請援也是為此。為了探明日本人地態度,李鴻章叮囑駐日公使汪鳳藻與日本人多次交涉。與中國政府的猶豫不決相比,在1893年已經完成擴計劃的日本人早就在等著這一天。為了慫恿中國政府出兵中國,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親自接見汪鳳藻,言明日本即便派兵入朝,也不過為了保護使館、日商的安全,“絕無他意”。同時,陸奧宗光還密令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濬與朝鮮的中國官員溝通。表達“絕無他意”思。經過交涉,多處外交官員的反饋都認為:“日本不過借保護使館為名,調兵百餘名來漢,必無他意”。|一口氣,而這場危機是光緒親政以來的第一場國際事務,年輕的皇帝正要借此顯示自己的果敢與才華。於是他下令讓李鴻章火速派兵!老謀深算地李鴻章想得可沒這麽簡單,日本人的態度讓他嗅到了一絲危機地味道,而且太後的六十大壽馬上就要到來,作為慈禧身邊的近臣,李鴻章自然知道慈禧的態度——息事寧人。但此時是光緒當政,在朝廷的壓力下,李鴻章欲6月下達了出兵朝鮮的命令。
清政府既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決定派兵赴朝,便電駐日公使汪鳳藻,根據中日《天津條約》有關條款,知照日本外務省。六月六日,汪鳳藻照會陸奧宗光,告知中國政府應朝鮮政府之請求,按照“我朝保護屬邦舊例”,派令直隸提督葉誌超“選帶勁旅,星馳朝鮮全羅、忠清一帶,相機堵剿……一俟事竣,仍即搬回,不再留防。”在汪鳳藻與陸奧宗光會麵的同時,中國軍隊的先鋒已從塘沽出發。其實不管中國是否派兵,日本人對於朝鮮的吞並計劃已經是箭在弦上。早在6月2日,伊藤博文就已經知道了中國政府派兵入朝地消息,並在官邸召開了內閣會議。經過
討論後,日本根據戰時條例,於5正式成立了大本本營下達的第一個命令是,命廣島第五師團長、陸軍中將野津道貫,調其下屬的第九旅團兩個聯隊,加以騎、炮,輜重、衛生等隊,編為混成旅團,以陸軍少將大島義昌為旅團長。大島混成旅團主要包括步兵第十一聯隊、第二十一聯隊,騎兵一個中隊和野戰炮兵一個大隊(野炮十二門),7600人。這時如果中國地駐日外交官能夠稍微用心,就能發現日本決不是“必無他意”。
按照軍機處定出的出兵計劃,中國所派軍隊分三批渡海。第一批,是太原鎮總兵聶士成所統馬步軍910,於八日下午六時抵牙山海口。第二批,是直隸提督葉誌超所帶榆防各營,共1055,十日下午三時抵牙山海口。第三批,是總兵夏青雲率馬隊100,旱雷兵100及步隊名,乘海定輪渡海,於二十五日抵牙山縣。於是。屯駐牙山的清軍人數達2465人。雖然清軍人數不少,不過作為入朝平叛地總指揮,葉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到6月25為止,日軍登陸朝鮮半島的部隊人數已經達到5000人以上,而且海港裏還停:=.山、築紫、大和、高雄、赤城八艘日本戰艦。如果有個風吹草動,清軍這點人馬會被一口吞掉!
看到日本派兵大舉入朝,醒悟過來的中國官員才意識到事態地嚴重性。如何應對,是戰是和,又成為擺在中國政府麵前的一個選擇題。最該當機立斷的時候。帝黨和後黨又一次爆發了爭執。此時慈禧的六十大壽馬上要來臨,老太後不希望自己的生日再次被攪和,所以她一意主和。不過現在名義上已經是光緒親政,按照祖製她自然不能親自出麵,李鴻章再次成為主和派首腦。以翁同龢為首的帝黨主張采取強硬態度,逼迫日本退出朝鮮,而李鴻章則主張通過談判、第三方調停等手段,協商朝鮮撤軍一事。雖然政見不同,不過兩派都同意派人與日本商討撤軍一事,畢竟能不打仗是最好的。1894年6月12日。中國派出了奕匡、孫毓汶、徐用儀、崇禮、張蔭桓五人組成的代表團,赴日談判。這場談判一共持續了四十五天。而在這四十五天裏,日本入朝軍隊人數上升島17000,日本的主力戰艦也悉數奔赴朝鮮近海……
1894年7月15,南京火車站。
今天是蘇桂鐵路通車的日子,這條鐵路途徑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五個沿海省份,可以預計,今後將成為沿海各省貿易地大動脈。而且隨著這條鐵路的通車,連接蘇、、贛、閩、浙、桂、粵、鄂、湘九省省會的鐵路網也宣告建成。為了慶祝,徐世昌、劉銘傳、張之洞等人決定坐火車到南京,一同舉行慶典。雖然袁世凱下令慶典活動不得鋪張。但是車站上的彩旗與紅毯依然充滿了喜慶的氣氛。
為了迎接貴客,袁世凱今天一大早就來到了調度室,此時他看看表道:“達潮,張之洞安排好了嗎?”
雖然相約是同一天到南京。不過張之洞是從武昌經南武鐵路來,而徐世昌提前一天從廣州出發,經新建成的蘇桂鐵路到南京。劉銘傳則在福州上車,所以三人不是同時到達。聽袁世凱發問,詹天佑道:“文大人已經陪著他到驛館了,現在正跟幾個欽差說話呢。”
袁世凱道:“嗬嗬,正好有幾個欽差陪著,不然……對了,雲貴和四川的鐵路工期還要多久?”
詹天佑道:“明年初就可以完工……不過最近三省的資金出了些問題。”
袁世凱道:“你沒有把工期跟幾個欽差說吧?”
“他們倒是問過我幾次,不過您交代過,所以我就說那裏地貌複雜,時間難以預計。”
袁世凱道:“好的。明天開始,你把大部分鐵路工程隊撤回來。今後要是他們問起,你就說雲貴和四川的鐵路最起碼還要一年。”
詹天佑道:“那這些工人調回來後怎麽安置?”
袁世凱露出個神秘地微笑道:“你還記得上次我說的那條鐵路嗎?”
“您是說從太原到嘉關地?”
袁世凱道:“不錯,把工程隊調到太嘉線的建造上,必要加快進程,爭取在長江大橋竣工前完工。”
“中堂大人,恕下官直言,這條鐵路沿途雖有不少礦產,但並沒有什麽繁華之處,因此通商不利,而且這些礦產在其他地方也有。所以下官認為,我們出資修建這麽一條鐵路,不如把資金用於雲貴和四川的鐵路修建……”
袁世凱道:“達潮,謝
耳相勸。不過鐵路除了盈利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用聽我的,盡量拖延雲貴、四川鐵路的竣工日期,同時加快太嘉線的建設……將來我會告訴你原因!”
“是!”
兩人正聊著,一輛火車緩緩的駛入視線,不久便在站台上停住。等乘客們下車後,袁世凱向詹天佑交代道:“達潮,你回去跟幾個欽差說,火車晚點,我過一會再回去……”
袁世凱邁步走進車頭後麵的一節車廂。隻聽徐世昌笑道:“三弟啊,大哥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這好容易到了,你還不讓我下車?現在我可是腹中饑渴無比啊!”
袁世凱從懷裏拿出一個紙包,然後在手裏晃晃道:“我就知道二位旅途勞頓,這是些南京的小吃,還有一瓶好酒……”
雖然三人平日裏毫無來往,不過每年地年會都能在京城見麵,所以也還算有個溝通。見到袁世凱,劉銘傳笑道:“尉亭。別以為這麽點東西就能打發我們……”
“哈哈……一定、一定,今天晚上請你們去最好地館子……”
三人正寒暄時,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從徐世昌的包廂裏走出來道:“爹……”
徐世昌拉過小孩道:“這位就是爹常常提起地三叔,快叫人!”
那小孩十分乖巧的跪倒行禮道:“侄兒徐鳳澤給三叔請安!”
袁世凱將徐鳳澤抱起道:“哈哈……總聽你爹說有個好兒子,他果然沒有吹牛……”
徐鳳澤道:“爹爹從來不吹牛的……”
袁世凱笑道:“大哥,我這侄兒倒也乖巧……你把他帶來是不是想要我把前幾年地壓歲錢補上?”
徐世昌道:“我想讓鳳澤學西學,但廣州沒這個條件,我身邊也沒有現成的老師,所以把他帶來,想讓他到你府中的子弟學堂念書。”
徐世昌剛一張口。袁世凱便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現在袁世凱起事地準備越來越充分,剛好又恰逢中日危機。因此徐世昌猜想袁世凱起事的時間不會太久了,於是他為了表達忠心,特地將兒子送來南京為質。聽了徐世昌的話,袁世凱心裏湧起一股不知是該高興還是該悲哀的心情,他點頭道:“恩,也好,畢竟南京的條件還是好些。”
在劉銘傳眼裏,徐世昌的舉動倒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過他怕兩人尷尬,於是岔開話頭道:“尉亭。你把我們堵在車上,不會是為了請我們喝酒吧?”
袁世凱將孩子交給袁家奇,然後拿出一份文件道:“當然為的是大事!你們先看看!”
劉銘傳接過文件,隻見首頁寫著:“改天作戰計劃”。等他細細翻看的時候,臉上陰晴不定。半晌後,劉銘傳才道:“尉亭。這個計劃極為大膽,但是也極為冒險。”
袁世凱道:“我知道,不過要想全勝,必須如此。”
徐世昌想了下道:“我們數萬部隊,難免有心不齊者,如此行動恐怕最難的就是保密還有指揮!”
袁世凱點頭道:“恩,這份計劃裏,你們二位地部隊是關鍵。對基層軍官,包括已經是黨員的,從現在開始就要進行調查,把那些不可靠地清洗掉!還有,為了配合這個計劃,我跟劉叔叔的戲還要繼續演!”
為了讓外人繼續認為二人不和,劉銘傳多次向袁世凱購買89步槍,而袁世凱則以數量不足為由數次拒絕。後來劉銘傳請到了聖旨,才讓袁世凱“賣”給他20000步槍。這樣劉銘傳的部隊不僅得到了換裝,而且還繼續與袁世凱的保持著“惡交”。由於此時步槍還未交齊,因此袁世凱的話讓劉銘傳立刻會意過來:“嗬嗬……也好,這次我們就鬧得更大些吧!”
袁世凱點頭笑道:“恩,一會我請大家吃飯的時候,你不妨重提此事,然後我們鬧個不歡而散!”
就在蘇桂鐵路通車的同一天,日本談判代表小村壽太郎向總理衙門發出一紙照會,即“中日絕交書”,自此中日商談的大門徹底關閉。總理衙門及李鴻章依靠列強折衝調停,至此終於落空。同一天,光緒降旨:一則“著李鴻章體察情形,如牙山地勢不宜,即傳諭葉誌超先擇進退兩便之地,扼要移紮,以期迅赴戎機”,一則令李鴻章“速籌戰備,以杜狡謀,先派一軍由陸路前往邊境駐紮,以待進發”,而“葉誌超一軍兵力尚單,須有繼進之軍以資接應。”接到聖旨,李鴻章始匆匆運兵增援牙山,北洋水師同時開出軍港遊弋。至此,中日隻見的戰爭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