禎征召勤王之師不僅僅是這三支部隊,還有左良玉、得功、劉澤清、張天祿等人,讓他們會師真定、保定附近,可惜這些大明的總兵官們都一致采取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態度,當此危急關頭,統統作壁上觀。不是置若罔聞就是虛與委蛇。
三支援軍雖然來了,但是崇禎根本就無法拿出糧餉,隻好又會議措餉,崇禎不願意拿出內帑,隻好從別的地方想辦法了。最後決定凡在押的犯罪官僚都可以助餉贖罪。其他官員勳貴根據官職大小、爵位高低捐助軍餉。
崇禎沒有想到緊急關頭,這些官員勳貴各個都成了鐵公雞,捐的最多的便是太監,曹化淳、方正化、王德化三人各捐了五萬兩白銀。崇禎看到這樣的情況,不由淒苦無比。最後崇禎隻好打起了皇親國戚的主意,崇禎讓太監勸說嶽父周奎捐銀子,周奎始終不鬆口,氣的崇禎慨歎:“老皇親如此吝嗇,大事去矣。”
周後得知這個情況後,從自己的知己錢中拿出了五千兩偷偷的送給周奎,周奎竟然克扣了二千兩,隻捐助了三千兩,其他皇親國戚看到周奎捐助了三千兩,知道推搪不過去,也一個個如同要命一般掏了腰包,不過這些腰包鼓鼓的皇親國戚竟然沒有一個人的捐助超過一萬兩的。
通過捐助軍餉這件事情讓崇禎再一次信任太監,為了控製這三支勤王部隊,崇禎派出太監監軍,派杜勳監軍唐通部,派王德化監軍洪承疇部,派方正化監軍孫傳廷部。洪承疇和孫傳廷到罷了,崇禎派太監監軍的事情惹惱了唐通。唐通和手下將領大牢騷:“我不敵一奴才也。”接著就借口要到居庸關設險以待,離開了京城。
原本崇禎有南之意,崇禎本意是想著自己逃到南京,南京有江北四鎮,而且少受兵災,可緩當前之急,徐徐圖謀流寇。但崇禎的南遷之念剛剛流露,不想被懿安皇後(天啟妻)得知,懿安皇後極力反對,崇禎對懿安皇後極為尊重,視若母後,因此這個念頭不了了之。
眼見著李自成距離京師:來越近,勤王之師不是對手,崇禎又提起了南遷的意思,不過崇禎又要顧全麵子,因此要大臣襄讚。但是朝臣各有各的想法,而且這些人墨守成規,不願意南遷。雖然左中允李明睿極力勸說崇禎南遷,但他官小位卑,說話沒有分量。崇禎不敢在放棄陵寢這樣敏感的事情上獨斷專行,他希望六部或閣臣能夠出來力排眾議,但在這樣敏感的問題上,大臣畏不敢言。南遷就再次拖了下來,等到崇禎打定主意南遷的時候,大順軍已經攻破保定,阻斷了他南遷的退路。
三月十五日,自成大軍到達居庸關,唐通和崇禎的心腹太監杜勳竟然不戰而降,李自成這時候也知道山東鎮正在往關內急趕,連忙派張~率領兩萬大軍前往山海關阻擋山東鎮大軍。而他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繼續朝著京師進。
洪承疇和孫傳廷雖然合兵在京和李自成大戰了一場,但最終的結果卻讓崇禎很失望,王守仁、王六大軍雖然精銳,但實在是少了一點,在強大的流寇麵前,隻堅持了半天。洪承疇和孫傳廷不想將這兩支部隊都交代掉,率領一萬多敗兵退到西直門。
李自成率領大軍進京師,攻擊平則門、章義門、西直門。洪承疇、孫傳廷率軍在西直門苦戰,但可惜京師三大營和流寇剛剛接觸便潰敗掉了。洪承疇和孫傳廷苦戰之後,擊退流寇,不過損失也很慘重,已經到了不可再戰的地步,崇禎命人開西直門,放洪承疇、孫傳廷大軍入外城休息,以備再戰。(.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親自督流寇攻打京師外城。久攻不下。李自成想到了談判。負責守城事宜地襄城伯李國大聲回話:“我入你營為質。你當遣人與聖上麵談。”
李自成說道:“何用為質。”話落讓投降地監杜勳城進入京師傳話。杜勳入城後。奔往大內。對崇禎說:“賊人人馬強眾。敵鋒難擋。皇上自當為計。”
李自成要求崇禎割地講和。具體內容為割西北一帶。分國而王。並犒賞軍餉百萬。此後可為朝廷內遏群“寇”。外製遼藩。但不奉詔覲。
原來地內閣輔陳演因為反對南遷。已經被崇禎罷官。因此崇禎谘詢新任內閣輔魏藻德。老奸巨猾地魏藻德一聲不吭。隻管鞠躬俯。崇禎再三問。魏藻德始終一言不。崇禎隻好拒絕李自成地條件。
李自成見到崇禎沒有答應條件。下令全線進攻
監曹化淳按照迎賊公約。先打開章義門。向流他各門也隨即開啟。北京外城陷落。
除了洪承疇和孫傳廷率領兵士進行了巷戰外,京師三大營完全潰散,崇禎得知這個消息後,知道大事去矣,隻好布置應急善後事宜。
崇禎先逼周後自殺,周後傷心痛哭:“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聽一語,今日同死社稷,亦複何恨。”說完自身亡。崇禎又下令後宮嬪妃和懿安太後自盡,等到太監複命“娘娘領旨。”崇禎又叫來太子、定王、永王。崇禎安頓完三位兒子後,讓他們易裝出了宮城,為了避免被流寇一網打盡,崇禎令永王往洪承疇部,定王往孫傳廷部,而太子則奔周奎家。處理完三個兒子的事情,崇禎在往坤寧宮的路上遇到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崇禎對他說:“爾何為生我家。”揮劍向她砍去,長平公主用手臂一擋,手臂被斬斷,立刻昏了過去。崇禎也沒有再理長平公主,在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煤山,上吊自盡。而王承恩也隨之自。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大軍進入內城,太監王德化率領內宮殘存三百人在德勝門迎接闖王,太監曹化淳引導李自成從西長安門進入大內。李自成進入大內後,知曉崇禎、太子、二王下落不明,立即榜懸賞。
突如其來的政治變故,讓大明官僚迅速瓦解,有一小部分崇尚傳統士大夫氣節的大臣選擇了殺身成仁的歸宿,其中皇親國戚六人,大臣二十一人。這些人難免有些愚忠的思想,但他們那種視死如歸的氣節還是讓人感動的。但更多的人選擇了投降的卑劣行徑,共有一千二百多大明官員投降。
太子和二王的場有喜有憂,定王順利趕到孫傳廷部,被孫傳廷救起,而永王則在戰亂中失蹤,洪承疇和孫傳廷看到事不可為,退出北京。太子雖然順利的到了周奎家,但膽小的周奎卻將太子獻給了李自成。
李自成親自審問太子,厲:“汝父皇何在?”
太子答:“崩於宮。”
李自成再次問道:“汝家何以失天,汝父何以至此?”
太子傲然說:“我何知?百官。”
李自成看到太子傲然不懼,吐自如,口氣不由溫和下來,問道:“汝父在,我當尊養之,汝毋慮也。”
太子冷哼了一聲說:“汝何不殺我。”
李自成笑著看了太子一眼:“汝無罪,我妄殺。”
太子聞言說:“如是,當聽我一言: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葬我父皇母後。三不可殺吾百姓。”
李自成聞言不由驚詫的看了一眼太子,這樣的話竟然是一個不過十五六歲的少年說出來的,讓他如何不驚訝,李自成歎息了一聲,也不知道想到了什麽,擺了擺手,讓親兵將太子帶了下去。
三月二十二日,太監在煤山現崇禎屍體,用門板將崇禎的屍體從煤山抬了下來,與周後的屍體一起停放在蘆棚之中,可歎一國之皇上、皇後死之後,死後竟然受到這樣的待遇。不久,這些太監又受命將崇禎和周後的屍體用柳木棺材安放,枕頭竟然是土塊。大臣中前往哭臨的不過二三十人,不少昔日的大臣,對帝後的靈柩根本就不屑一顧。反倒是作為反叛勢力的李自成,卻能遵循傳統禮儀,人情世故,下令改殯大行帝後。並且一切的殯事宜都是按照帝後的規格進行。
這些投降過來的大臣不顧帝後的殯事宜,反倒一個個熱衷於勸進李自成早登帝位,但李自成卻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將目光放到了山海關。雖然攻破了京師,崇禎已經自盡身亡,但戰事並沒有結束,定王、永王還不知道下落,一旦讓田羽接到兩位皇子,以田羽的聲望,到時候登高一呼,極有可能奪取自己的勝利果實,田羽一日不死,李自成絕對不會心安。
前些日子,已經派張~率領兩萬精銳趕往山海關,但現在還沒有消息傳來,李自成希望張+能夠在田羽之前進入山海關,憑著山海關之險和張+的兩萬精兵,極有可能將山東鎮阻於關外,李自成現在需要時間,京師現在是一個亂攤子,必須抽出一定的時間來穩定。京師穩定住,就是李自成兵與山東鎮決戰之時,消滅了山東鎮,自己的江山就能夠坐穩,當然李自成也不會放棄拉攏田羽,雖然機會渺茫,李自成不會不試。
三支援軍雖然來了,但是崇禎根本就無法拿出糧餉,隻好又會議措餉,崇禎不願意拿出內帑,隻好從別的地方想辦法了。最後決定凡在押的犯罪官僚都可以助餉贖罪。其他官員勳貴根據官職大小、爵位高低捐助軍餉。
崇禎沒有想到緊急關頭,這些官員勳貴各個都成了鐵公雞,捐的最多的便是太監,曹化淳、方正化、王德化三人各捐了五萬兩白銀。崇禎看到這樣的情況,不由淒苦無比。最後崇禎隻好打起了皇親國戚的主意,崇禎讓太監勸說嶽父周奎捐銀子,周奎始終不鬆口,氣的崇禎慨歎:“老皇親如此吝嗇,大事去矣。”
周後得知這個情況後,從自己的知己錢中拿出了五千兩偷偷的送給周奎,周奎竟然克扣了二千兩,隻捐助了三千兩,其他皇親國戚看到周奎捐助了三千兩,知道推搪不過去,也一個個如同要命一般掏了腰包,不過這些腰包鼓鼓的皇親國戚竟然沒有一個人的捐助超過一萬兩的。
通過捐助軍餉這件事情讓崇禎再一次信任太監,為了控製這三支勤王部隊,崇禎派出太監監軍,派杜勳監軍唐通部,派王德化監軍洪承疇部,派方正化監軍孫傳廷部。洪承疇和孫傳廷到罷了,崇禎派太監監軍的事情惹惱了唐通。唐通和手下將領大牢騷:“我不敵一奴才也。”接著就借口要到居庸關設險以待,離開了京城。
原本崇禎有南之意,崇禎本意是想著自己逃到南京,南京有江北四鎮,而且少受兵災,可緩當前之急,徐徐圖謀流寇。但崇禎的南遷之念剛剛流露,不想被懿安皇後(天啟妻)得知,懿安皇後極力反對,崇禎對懿安皇後極為尊重,視若母後,因此這個念頭不了了之。
眼見著李自成距離京師:來越近,勤王之師不是對手,崇禎又提起了南遷的意思,不過崇禎又要顧全麵子,因此要大臣襄讚。但是朝臣各有各的想法,而且這些人墨守成規,不願意南遷。雖然左中允李明睿極力勸說崇禎南遷,但他官小位卑,說話沒有分量。崇禎不敢在放棄陵寢這樣敏感的事情上獨斷專行,他希望六部或閣臣能夠出來力排眾議,但在這樣敏感的問題上,大臣畏不敢言。南遷就再次拖了下來,等到崇禎打定主意南遷的時候,大順軍已經攻破保定,阻斷了他南遷的退路。
三月十五日,自成大軍到達居庸關,唐通和崇禎的心腹太監杜勳竟然不戰而降,李自成這時候也知道山東鎮正在往關內急趕,連忙派張~率領兩萬大軍前往山海關阻擋山東鎮大軍。而他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繼續朝著京師進。
洪承疇和孫傳廷雖然合兵在京和李自成大戰了一場,但最終的結果卻讓崇禎很失望,王守仁、王六大軍雖然精銳,但實在是少了一點,在強大的流寇麵前,隻堅持了半天。洪承疇和孫傳廷不想將這兩支部隊都交代掉,率領一萬多敗兵退到西直門。
李自成率領大軍進京師,攻擊平則門、章義門、西直門。洪承疇、孫傳廷率軍在西直門苦戰,但可惜京師三大營和流寇剛剛接觸便潰敗掉了。洪承疇和孫傳廷苦戰之後,擊退流寇,不過損失也很慘重,已經到了不可再戰的地步,崇禎命人開西直門,放洪承疇、孫傳廷大軍入外城休息,以備再戰。(.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親自督流寇攻打京師外城。久攻不下。李自成想到了談判。負責守城事宜地襄城伯李國大聲回話:“我入你營為質。你當遣人與聖上麵談。”
李自成說道:“何用為質。”話落讓投降地監杜勳城進入京師傳話。杜勳入城後。奔往大內。對崇禎說:“賊人人馬強眾。敵鋒難擋。皇上自當為計。”
李自成要求崇禎割地講和。具體內容為割西北一帶。分國而王。並犒賞軍餉百萬。此後可為朝廷內遏群“寇”。外製遼藩。但不奉詔覲。
原來地內閣輔陳演因為反對南遷。已經被崇禎罷官。因此崇禎谘詢新任內閣輔魏藻德。老奸巨猾地魏藻德一聲不吭。隻管鞠躬俯。崇禎再三問。魏藻德始終一言不。崇禎隻好拒絕李自成地條件。
李自成見到崇禎沒有答應條件。下令全線進攻
監曹化淳按照迎賊公約。先打開章義門。向流他各門也隨即開啟。北京外城陷落。
除了洪承疇和孫傳廷率領兵士進行了巷戰外,京師三大營完全潰散,崇禎得知這個消息後,知道大事去矣,隻好布置應急善後事宜。
崇禎先逼周後自殺,周後傷心痛哭:“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聽一語,今日同死社稷,亦複何恨。”說完自身亡。崇禎又下令後宮嬪妃和懿安太後自盡,等到太監複命“娘娘領旨。”崇禎又叫來太子、定王、永王。崇禎安頓完三位兒子後,讓他們易裝出了宮城,為了避免被流寇一網打盡,崇禎令永王往洪承疇部,定王往孫傳廷部,而太子則奔周奎家。處理完三個兒子的事情,崇禎在往坤寧宮的路上遇到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崇禎對他說:“爾何為生我家。”揮劍向她砍去,長平公主用手臂一擋,手臂被斬斷,立刻昏了過去。崇禎也沒有再理長平公主,在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煤山,上吊自盡。而王承恩也隨之自。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大軍進入內城,太監王德化率領內宮殘存三百人在德勝門迎接闖王,太監曹化淳引導李自成從西長安門進入大內。李自成進入大內後,知曉崇禎、太子、二王下落不明,立即榜懸賞。
突如其來的政治變故,讓大明官僚迅速瓦解,有一小部分崇尚傳統士大夫氣節的大臣選擇了殺身成仁的歸宿,其中皇親國戚六人,大臣二十一人。這些人難免有些愚忠的思想,但他們那種視死如歸的氣節還是讓人感動的。但更多的人選擇了投降的卑劣行徑,共有一千二百多大明官員投降。
太子和二王的場有喜有憂,定王順利趕到孫傳廷部,被孫傳廷救起,而永王則在戰亂中失蹤,洪承疇和孫傳廷看到事不可為,退出北京。太子雖然順利的到了周奎家,但膽小的周奎卻將太子獻給了李自成。
李自成親自審問太子,厲:“汝父皇何在?”
太子答:“崩於宮。”
李自成再次問道:“汝家何以失天,汝父何以至此?”
太子傲然說:“我何知?百官。”
李自成看到太子傲然不懼,吐自如,口氣不由溫和下來,問道:“汝父在,我當尊養之,汝毋慮也。”
太子冷哼了一聲說:“汝何不殺我。”
李自成笑著看了太子一眼:“汝無罪,我妄殺。”
太子聞言說:“如是,當聽我一言: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葬我父皇母後。三不可殺吾百姓。”
李自成聞言不由驚詫的看了一眼太子,這樣的話竟然是一個不過十五六歲的少年說出來的,讓他如何不驚訝,李自成歎息了一聲,也不知道想到了什麽,擺了擺手,讓親兵將太子帶了下去。
三月二十二日,太監在煤山現崇禎屍體,用門板將崇禎的屍體從煤山抬了下來,與周後的屍體一起停放在蘆棚之中,可歎一國之皇上、皇後死之後,死後竟然受到這樣的待遇。不久,這些太監又受命將崇禎和周後的屍體用柳木棺材安放,枕頭竟然是土塊。大臣中前往哭臨的不過二三十人,不少昔日的大臣,對帝後的靈柩根本就不屑一顧。反倒是作為反叛勢力的李自成,卻能遵循傳統禮儀,人情世故,下令改殯大行帝後。並且一切的殯事宜都是按照帝後的規格進行。
這些投降過來的大臣不顧帝後的殯事宜,反倒一個個熱衷於勸進李自成早登帝位,但李自成卻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將目光放到了山海關。雖然攻破了京師,崇禎已經自盡身亡,但戰事並沒有結束,定王、永王還不知道下落,一旦讓田羽接到兩位皇子,以田羽的聲望,到時候登高一呼,極有可能奪取自己的勝利果實,田羽一日不死,李自成絕對不會心安。
前些日子,已經派張~率領兩萬精銳趕往山海關,但現在還沒有消息傳來,李自成希望張+能夠在田羽之前進入山海關,憑著山海關之險和張+的兩萬精兵,極有可能將山東鎮阻於關外,李自成現在需要時間,京師現在是一個亂攤子,必須抽出一定的時間來穩定。京師穩定住,就是李自成兵與山東鎮決戰之時,消滅了山東鎮,自己的江山就能夠坐穩,當然李自成也不會放棄拉攏田羽,雖然機會渺茫,李自成不會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