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深夜異聞最新章節!
“這女人還墊過鼻子,應該挺久的了,果然漂亮的女人都……”
老周是說過這麽一句,那自焚的女人墊過鼻子,或許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像自己的雙胞胎姐妹吧?
“你為什麽要這麽做?”
我貼近照片裏那個有些木訥的漂亮臉頰,用鼻尖頂著她那尚沒墊高的鼻梁,低聲質問道,“你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我感覺怒火重重,被那剪不斷理還亂的謎團纏得不行,要死。
然後我看到了突破口,很小,但還是被我看到了。
……
“多小?”錢子雯半打趣地問道。
陳銘指了指自己右臉上的一顆痣。
“痣?”
“沒錯。”
“痣怎麽了?”徐老太繼續問。
大家都是一樣地摸不著頭腦。
“有些人,她們的痣會長在一些奇怪的地方。”
陳銘深吸一口氣,“就像1985年在c市殺死養父養母的年輕女子,她的鼻梁上有一顆醒目的大痣。”
“難道……”喬姍率先聽懂,那一聲看似小題大做的驚呼,證明她是真的懂了。
“嗯。你們還記得嗎?張大力在彌留之際,和葉培培案一起,提到了這件1985年的案子。”
“這不是沒有關聯的——我在照片裏那女人扁平的鼻梁上,看到了同樣的一顆痣。這說明了什麽?這可說明太多了。”
……
1985年,年輕的張大力還是鄰市c市的一名普通刑警。
同年,c市的鄉下發生了一起惡性謀殺一名叫做胡三梅的20歲女孩,用鋤頭打死了她的父母,然後消失無蹤,跑了路。
“好像……是有那麽一件案子。”徐慶跟在我的後麵,自己喃喃著。
我們先後走進公安局地下一層的檔案室。
“1985……在那邊?”
“是的吧?”
我們很少下檔案室,說來慚愧,因為很多新案都應付不過來,舊案也就無法怎麽顧及了。
過去十年,我們b市的破案率隻有百分之二十一,重案破案率高一點,但也不過百分之五十。
至於1985年的那樁案子,在看了細節之後,我明白無法抓到凶手,這並不是我們的錯。
在檔案室的桌案上,我們鋪開了所有報告和資料。
徐慶手裏還拿著從張大力家找到的照片,看一遍唏噓一遍。
“真的好像啊!雖然在兩個環境下長大,但身高大小確是如出一轍?”
“基因啊。”看我不回答,他自己補了一句。
舊日案宗顯示,被害者夫婦自幼開始收養這個女孩,並取名為胡三梅。
鄉裏人都知道這孩子是領養的,一看就來路不正,不過也沒說什麽。
20年,他們認為“不必要讓孩子上學”一直叫胡三梅幫著他們燒飯,幹農活。
因為種種原因,可能是因為買的孩子所以心虛,18歲的時候也沒給人家辦身份證,導致胡三梅的身份信息沒有官方備案。
最後,因為一次驚天駭地的爭吵,胡三梅殺了他們。
張大力他們在追查的時候,因為沒有官方的正臉照,僅憑著一張不清晰的側麵照片,通緝令也沒法發布。
最後發布的通緝令上沒有照片,隻有一句“逃犯的鼻梁上有一顆黑痣”,最終也沒能找到那個孩子。
痣是可以點掉的,隨便找個行腳醫生就可以。
“1985年, 20歲?那1965年就……”徐慶算著,“年齡相符,陳隊!中了!”
我從他手裏搶過回張照片——兩姐妹的合照。
看她們的表情,都不是太自然,但也不至於有什麽負麵情緒。
這是什麽時候拍的?
看樣子應該是,十五年以上的樣子了,照我的經驗,那兩人的模樣頂多20出頭。
換句話說,在胡三梅犯下殺人案沒多久,就找到了自己的親姐妹李玲。
然後發生了什麽?
這是一個問題。
“葉勇輝,李玲,胡三梅,葉培培,張大力。”
徐慶像唱評書一樣念著,腳打著節拍,在通宵後顯然有點抽風了,“都死了都死了,都死了都死了,舊案怎麽破?”
我氣不打一處來,喝了一聲,徐慶立刻不說了。
不過他說得倒也沒錯,這一連串的案子,所有重要人物都已經死了,這也是壓力和難度所在。
截至此,我們已知的事實不少,也不多。
c市的逃犯胡三梅,是李玲的雙胞胎姐妹,她才剛出生就被賣給了胡家。
兩姐妹在20幾歲的時候團聚了,然後就是一段未知的空白。
我們不知道這期間發生了什麽事,導致1998年的李玲之死,和女兒葉培培墜崖的慘劇。
事情發生後,胡三梅開始代替李玲生活,直到今年,她留下一張“女兒我對不起你”的字條,莫名地自焚身亡。
還有李玲的丈夫葉勇輝,在1998年的事情發生後,用50萬“買”了一個不在場證明,受賄的張大力隊長,也是關鍵人物。
事實證明,他知道的遠比我們想象得多。
我們專案組就目前的形式開了一個會,會議趨向於一個結論。
我們之前所有的調查似乎都是在搜集周邊的拚圖,幾乎忘記了立案的初衷——葉培培墜崖案,及其背後的真相。
要讓拚圖更加完整,深入女孩葉培培的過去,或許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是,必要的選擇,同樣也是窺探深淵的選擇。
就這樣,我們去了葉培培曾經的小學。
“葉培培?”這位50多歲的班主任想了一會兒,“就是1998年那個女孩嗎?”
“是的。”
徐慶看著資料,提醒她,“意外發生那年,葉培培念三年級。班主任是你,楊老師。”
楊老師想起來了,不過也並沒有什麽實質的效果。
她這輩子帶過成百上千名學生,而葉培培偏偏又屬於那種最默默無聞的女同學,因身材瘦小而坐在第一排,很少發言,很少參加活動,也很少惹事。
不過不能否認是一個很乖的孩子。
“要不是那副眼鏡,uu看書 .ukanshu 我現在可記不得那孩子具體的樣子。”
“眼鏡?”
“那孩子弱視,聽她媽媽說,眼睛天生就有些看不清楚。”
這倒是新鮮信息,不管是1998年,還是如今的調查,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關葉培培視力不好的事實。
墜崖的那一夜,屍體上並沒有眼鏡,多半是在騎車“逃命”的時候摔掉了。
“還有嗎?”我問。
對方頓了好久。
“她作文寫得不錯。”楊老師最後來了這麽一句,“寫得很自然,不算老練,但是那種孩子的自然。”
“是嗎?”我有的沒的應和,心裏想估計是沒戲了。
“她寫過一篇很‘另類’的作文。”楊老師想起來似地笑,“還刊登上作文報了呢。”
“這女人還墊過鼻子,應該挺久的了,果然漂亮的女人都……”
老周是說過這麽一句,那自焚的女人墊過鼻子,或許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像自己的雙胞胎姐妹吧?
“你為什麽要這麽做?”
我貼近照片裏那個有些木訥的漂亮臉頰,用鼻尖頂著她那尚沒墊高的鼻梁,低聲質問道,“你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我感覺怒火重重,被那剪不斷理還亂的謎團纏得不行,要死。
然後我看到了突破口,很小,但還是被我看到了。
……
“多小?”錢子雯半打趣地問道。
陳銘指了指自己右臉上的一顆痣。
“痣?”
“沒錯。”
“痣怎麽了?”徐老太繼續問。
大家都是一樣地摸不著頭腦。
“有些人,她們的痣會長在一些奇怪的地方。”
陳銘深吸一口氣,“就像1985年在c市殺死養父養母的年輕女子,她的鼻梁上有一顆醒目的大痣。”
“難道……”喬姍率先聽懂,那一聲看似小題大做的驚呼,證明她是真的懂了。
“嗯。你們還記得嗎?張大力在彌留之際,和葉培培案一起,提到了這件1985年的案子。”
“這不是沒有關聯的——我在照片裏那女人扁平的鼻梁上,看到了同樣的一顆痣。這說明了什麽?這可說明太多了。”
……
1985年,年輕的張大力還是鄰市c市的一名普通刑警。
同年,c市的鄉下發生了一起惡性謀殺一名叫做胡三梅的20歲女孩,用鋤頭打死了她的父母,然後消失無蹤,跑了路。
“好像……是有那麽一件案子。”徐慶跟在我的後麵,自己喃喃著。
我們先後走進公安局地下一層的檔案室。
“1985……在那邊?”
“是的吧?”
我們很少下檔案室,說來慚愧,因為很多新案都應付不過來,舊案也就無法怎麽顧及了。
過去十年,我們b市的破案率隻有百分之二十一,重案破案率高一點,但也不過百分之五十。
至於1985年的那樁案子,在看了細節之後,我明白無法抓到凶手,這並不是我們的錯。
在檔案室的桌案上,我們鋪開了所有報告和資料。
徐慶手裏還拿著從張大力家找到的照片,看一遍唏噓一遍。
“真的好像啊!雖然在兩個環境下長大,但身高大小確是如出一轍?”
“基因啊。”看我不回答,他自己補了一句。
舊日案宗顯示,被害者夫婦自幼開始收養這個女孩,並取名為胡三梅。
鄉裏人都知道這孩子是領養的,一看就來路不正,不過也沒說什麽。
20年,他們認為“不必要讓孩子上學”一直叫胡三梅幫著他們燒飯,幹農活。
因為種種原因,可能是因為買的孩子所以心虛,18歲的時候也沒給人家辦身份證,導致胡三梅的身份信息沒有官方備案。
最後,因為一次驚天駭地的爭吵,胡三梅殺了他們。
張大力他們在追查的時候,因為沒有官方的正臉照,僅憑著一張不清晰的側麵照片,通緝令也沒法發布。
最後發布的通緝令上沒有照片,隻有一句“逃犯的鼻梁上有一顆黑痣”,最終也沒能找到那個孩子。
痣是可以點掉的,隨便找個行腳醫生就可以。
“1985年, 20歲?那1965年就……”徐慶算著,“年齡相符,陳隊!中了!”
我從他手裏搶過回張照片——兩姐妹的合照。
看她們的表情,都不是太自然,但也不至於有什麽負麵情緒。
這是什麽時候拍的?
看樣子應該是,十五年以上的樣子了,照我的經驗,那兩人的模樣頂多20出頭。
換句話說,在胡三梅犯下殺人案沒多久,就找到了自己的親姐妹李玲。
然後發生了什麽?
這是一個問題。
“葉勇輝,李玲,胡三梅,葉培培,張大力。”
徐慶像唱評書一樣念著,腳打著節拍,在通宵後顯然有點抽風了,“都死了都死了,都死了都死了,舊案怎麽破?”
我氣不打一處來,喝了一聲,徐慶立刻不說了。
不過他說得倒也沒錯,這一連串的案子,所有重要人物都已經死了,這也是壓力和難度所在。
截至此,我們已知的事實不少,也不多。
c市的逃犯胡三梅,是李玲的雙胞胎姐妹,她才剛出生就被賣給了胡家。
兩姐妹在20幾歲的時候團聚了,然後就是一段未知的空白。
我們不知道這期間發生了什麽事,導致1998年的李玲之死,和女兒葉培培墜崖的慘劇。
事情發生後,胡三梅開始代替李玲生活,直到今年,她留下一張“女兒我對不起你”的字條,莫名地自焚身亡。
還有李玲的丈夫葉勇輝,在1998年的事情發生後,用50萬“買”了一個不在場證明,受賄的張大力隊長,也是關鍵人物。
事實證明,他知道的遠比我們想象得多。
我們專案組就目前的形式開了一個會,會議趨向於一個結論。
我們之前所有的調查似乎都是在搜集周邊的拚圖,幾乎忘記了立案的初衷——葉培培墜崖案,及其背後的真相。
要讓拚圖更加完整,深入女孩葉培培的過去,或許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是,必要的選擇,同樣也是窺探深淵的選擇。
就這樣,我們去了葉培培曾經的小學。
“葉培培?”這位50多歲的班主任想了一會兒,“就是1998年那個女孩嗎?”
“是的。”
徐慶看著資料,提醒她,“意外發生那年,葉培培念三年級。班主任是你,楊老師。”
楊老師想起來了,不過也並沒有什麽實質的效果。
她這輩子帶過成百上千名學生,而葉培培偏偏又屬於那種最默默無聞的女同學,因身材瘦小而坐在第一排,很少發言,很少參加活動,也很少惹事。
不過不能否認是一個很乖的孩子。
“要不是那副眼鏡,uu看書 .ukanshu 我現在可記不得那孩子具體的樣子。”
“眼鏡?”
“那孩子弱視,聽她媽媽說,眼睛天生就有些看不清楚。”
這倒是新鮮信息,不管是1998年,還是如今的調查,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關葉培培視力不好的事實。
墜崖的那一夜,屍體上並沒有眼鏡,多半是在騎車“逃命”的時候摔掉了。
“還有嗎?”我問。
對方頓了好久。
“她作文寫得不錯。”楊老師最後來了這麽一句,“寫得很自然,不算老練,但是那種孩子的自然。”
“是嗎?”我有的沒的應和,心裏想估計是沒戲了。
“她寫過一篇很‘另類’的作文。”楊老師想起來似地笑,“還刊登上作文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