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晴朗冬日,陽光和煦。在英國首都最繁華的西斯羅國際機場,一架機身側麵噴塗著黑白紅三色國旗的ju-52穩穩降落。與停機坪周圍的dc-3(美國道格拉斯)、波音-307、york-1(英國約克)等客運飛機相比,這種三發動機配置的飛行器顯得既老舊又另類,飛行速度也慢了一截,但以國家首腦身份出訪國外時,林恩堅持乘坐從西班牙購回的原裝“容克大嬸”且以此為榮。事實上,盡管大多數容克-52都在戰爭期間損毀,而德國的bmw發動機和配件、機體生產線也不複存在,目前西班牙、法國、瑞士甚至英國的國內和國際航線上都還有不少容克-52服役,它們的維修部件和仿造發動機主要由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工廠負責提供。
英德兩國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針鋒相對,尤其在海戰中傾盡全力,但兩國之間的仇怨卻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麽深刻。停機坪上,威武的王室儀仗隊整齊列於紅地毯旁,身份顯赫的迎接者在舷梯下方恭候,德國駐英工作人員、僑民等數百人在外圍揮舞著鮮huā和小旗。邁出機艙門的瞬間,林恩切實感受到了英帝國的大國胸襟。王儲伊麗莎白(也就是後來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首相安東尼.艾登親臨迎接,這也是迎接外國元首最高規格的禮節,他們當然不會想到,眼前這年輕得有些匪夷所思的民主德國總統在幾年前還是個廝混於黨衛軍最底層的士兵――好歹沒有在英**隊身上留下過血債。
刻意修飾的胡須使得林恩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成熟一些,年方23的伊麗莎白王儲則是的的確確的青春靚麗,隻可惜她早在兩年前就與遠房表兄、希臘和丹麥王子菲利普.蒙巴頓結婚,也令外界免去了許多菲菲遐想。簡短而隆重的歡迎儀式之後,主賓同乘一輛勞斯萊斯離開機場,途中以英語淺顯交流了一些話題。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巡遊倫敦,林恩不住地往車窗外張望,此時的英國首都幾乎看不到二戰時期德國轟炸機和飛彈留下的痕跡,此前核彈危機帶來的陰霾也為時間所衝淡。街道上一片繁華祥和的景象。不過,林恩注意到街邊車輛中,福特、通用、威利斯等美國品牌占據多數,在不計其數的美國援助物資衝擊下。羅孚、凱旋、奧斯汀、傑森等戰前赫赫有名的英國汽車品牌勢必大受影響,由此延伸開去,英國人生活的許多領域都充斥著美國元素,加之美英政府的政治合作,兩大英語係國家的距離應是如曆史那般進一步拉近了。
國際核武器峰會實質上屬於軍事外交範疇,作為英國王儲,伊麗莎白所言不多。主要是由首相艾登與林恩交談。作為昔日的世界經濟文化中心,英國的科研力量相當雄厚,隻是受到戰爭削弱的國家綜合實力製約了他們在自行研究核武器方麵的步伐,直至1949年也還滯留於在核門檻之外,但這個老牌帝國對世界核武器形勢的關注和警惕不遜於其他任何國家。在之前核危機最緊張的時期,英國為防本土受到核打擊而動員了數百萬大城市居民撤往鄉村,並且通過與美軍合作的方式獲得了戰略核反擊能力――一旦英國遭到蘇聯的原子彈襲擊,部署在挪威南部基地的美軍將立即向駐紮同一基地的英國空軍轉交若幹原子彈。由英國轟炸機搭載前往蘇聯進行反擊。渡過核危機之後,英國政府據傳在核武器研究方麵下了很大決心,人員、經費和資源都放在了優先位置。核反應堆數量成倍增加,濃縮鈾的提煉設施也有大幅擴增,掌握核武器僅是時間問題,不過英國官方對此一直不願承認罷了。
傳言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林恩的優勢在於他能夠結合原時空的曆史進行推斷:英國人距離他們的第一枚原子彈已經不遠,大國尊嚴的驅使下,他們半途而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此次美國提議召開國際核武器峰會,英國第一個表態支持而且積極提供舉辦場地,其真實意圖值得揣摩;蘇聯一反常態的積極支持同樣值得推敲。按照原本的曆史,他們在1949年10月試爆第一枚原子彈,1946至1948年間的東西方大戰顯然製約了蘇聯政府的精力,尤其盟國的大規模轟炸對蘇聯的工業和科研基礎設施有較大影響,再加上政權更迭的關係,他們的核武器研究進度滯後不足為奇。但借自由帝國之手接觸並使用了一枚美製原子彈,蘇聯核團隊距離成功可能隻有幾步之遙了。
這樣一次蘊藏著算計和陰謀的會議注定有它的精彩之處,發起國、主辦國及受邀參加會議的47國首腦先後抵達倫敦,蘭卡斯特宮由此成為全世界注目的焦點。除去多數實力有限、科技薄弱且與核門檻相差十萬八千裏的“醬油國”真正決定會議成果的也就是以美、蘇、英為代表的那麽幾個國家(法國和中國擁有原子彈都還要等上十幾年)。會議伊始,美國總統托馬斯.杜威給與會的國家首腦們放映了紐約核爆炸後的照片和影像,大熒幕上,那座曾經的國際之都已經成了一片荒廢的水泥墳場,許多樓房主體仍然矗立,焦黑的外觀、殘破的牆體給人以觸目驚心的視覺衝擊,而城市廢墟中的各種景象皆在無言地訴說著核武器的可怕之處。
哀思之餘,首腦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造成紐約毀滅的“罪魁禍首”――代表蘇聯前來參會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什維爾尼克。在蘇聯,真正掌握權力的是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也即是斯大林和他的繼任者赫魯曉夫,什維爾尼克和他的前任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裏寧隻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麵對無聲的抨擊,61歲的什維爾尼克用他豐富的人生閱曆老練應對:他麵色沉重地倡議在場全體為紐約事件的蒙難者起立默哀,在這之後,他信誓旦旦地聲明,蘇聯對紐約核爆炸的發生毫不知情,更不具備動用原子彈襲擊美國城市的能力,卻無辜遭到了真正黑手的嫁禍。由此引發的東西方大戰直接導致三百多萬蘇聯軍民喪生,西方國家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了洗脫罪名,蘇聯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尋找證據,什維爾尼克繼而向參會的國家首腦們展示了他帶來的照片、影像和錄音。熒幕上出現了建立在雪山群中的核武器工廠、身穿德式軍裝的守衛、秘密開采的挪威鈾礦以及突襲海上貨輪所繳獲的濃縮鈾。錄音內容亦證明盤踞北歐的第三帝國殘餘勢力擁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
播放這些資料時,什維爾尼克沒有插話“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卻十分明顯,先前怒目冷視的國家首腦們莫不感到萬分驚訝,就連美國總統也沉默了。作為事件的重要參與者,林恩對內幕的了解甚過在場每一個人,然而他秉持的立場可不是所謂的道義。而是勝者為王的自然界法則。這裏沒有自由帝國代表在場,若是任由蘇聯人借題發揮,會議很可能誕生極其不利於自由帝國的結果,進而對民主德國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不過,如同桌遊中獲得殺手牌的人,直接跳出來為同伴辯護隻會適得其反,貿然轉移話題同樣不可取,林恩冷靜觀察形勢。根據蘇聯人的後招隨機應變。
在逆轉掌握主動之後,什維爾尼克列出了蘇聯的建議:簽署全麵禁止核武器公約,對已有核設施和已探明鈾礦進行嚴格管製。防止核武器再次對人類社會造成惡劣破壞,而為了證明蘇聯無意發展核武器,他們願在公約簽署後接納國際監督人員常駐蘇聯,並給予他們隨意檢查任何一處設施的特權;對於未簽署公約卻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由簽署公約國共同采取軍事措施,迫使該國放棄核武器,並接受公約國家的監督員常駐監管。
按照蘇聯提出的議案,全麵禁止核武器公約一旦簽署,自由帝國就成了後一條款針對的目標,屆時國際社會將通過軍事手段消除自由帝國的核威脅。而不論自由帝國放棄核武器還是選擇武力抵製,都將陷入非常被動的處境。接下來,國家首腦們挨個發言,他們的態度大都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變化,不僅積極響應蘇聯的倡議,而且提議製裁自由帝國。除非他們能夠就上述證據做出合理解釋。這樣一輪下來,也就美、英、法這些跟蘇聯打了三年仗的國家首腦沒有吱聲,對他們而言,承認蘇聯的證據也即是承認當年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雖說當時的國家首腦皆是他人,可這畢竟關係到國家的形象和威信……
在眾人等待美英強國表態之時,林恩站了起來:“諸位,請容在下插一句話:最早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是德國科學家,最早進行核武器理論研究的也是德國科學家,目前活躍在核物理領域最多的仍是德國科學家,作為德國代表,我有個尚不十分成熟的補充……”
等所有人將注意力集中過來,林恩停頓片刻,然後說道:“以我們的正常理解,生產核武器有三個中心要素:技術、設備、原料。剛才什維爾尼克的建議很好地管控了後兩個因素,若能夠按照設想標準實施,對遏製核武器發展應該是很有效用的,而我想說的技術。核武器的基本原理非常簡單,十年前的論文期刊上就能夠找到,但從理論到實際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所有的工作必須在高級技術專家和精密數據的指導下才能進行。如果我們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核武器專家們召集起來,一方麵釜底抽薪地斷絕了任何私下研究核武器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麵,他們的集合也非常有利於核設施檢查的開展。”
林恩的闡述很簡單,各國首腦們顯然都聽懂了,他們各自思考著,很少有人交頭接耳。對於“醬油國”的首腦們,林恩毫不關心,他在意的是真正決定世界核風雲的巨頭們。
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並沒有急於表態,蘇聯主席皺著眉頭沉默不語,這時候,代表法國前來參會的內閣總理羅貝爾.舒曼說話了:“霍斯特先生的建議確實很有意義,隻是經過戰爭浩劫,許多知名的物理學家為了安全考慮都隱姓埋名遷居外國,而最近幾年邁入頂尖行列的科學家可能受到本國政府的信息保護,這些棘手問題怎麽解決,總統先生是否考慮到了?”
“考慮是有考慮的,隻是對策還不很成熟。”林恩故作姿態地回答說“我們首先可以確定核物理領域最頂尖的一批科學家,並且從各國物理研究機構或大學教授名單上找到大多數人,相信他們或多或少參與了各國的核武器研究,隻要將他們置於全麵禁止核武器公約下設的國際技術機構,讓他們真正理解禁止核武器對人類的巨大意義所在,他們必然願意提供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信息,到時候某個國家核武器的研究程度也就不再是大家猜來猜去的秘密了。”
在講這番話時,林恩不動聲色地瞟向巨頭們。美國人的秘密在於他們究竟擁有多少枚核武器以及原子彈之外的新核武研究情況,英國人的秘密在於他們接近成功的核武器計劃,蘇聯的秘密同樣在於此,而這些機密都直接關係到它們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隻要國家與國家的界限存在,全麵禁止核武器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而旨在達成全麵禁止核武器公約的國家峰會注定隻是一件政治工具,有人想用它來削弱對手,有人想用它來打擊異己,還有人隻是單純地想要保護自己,如是而已。!~!
晴朗冬日,陽光和煦。在英國首都最繁華的西斯羅國際機場,一架機身側麵噴塗著黑白紅三色國旗的ju-52穩穩降落。與停機坪周圍的dc-3(美國道格拉斯)、波音-307、york-1(英國約克)等客運飛機相比,這種三發動機配置的飛行器顯得既老舊又另類,飛行速度也慢了一截,但以國家首腦身份出訪國外時,林恩堅持乘坐從西班牙購回的原裝“容克大嬸”且以此為榮。事實上,盡管大多數容克-52都在戰爭期間損毀,而德國的bmw發動機和配件、機體生產線也不複存在,目前西班牙、法國、瑞士甚至英國的國內和國際航線上都還有不少容克-52服役,它們的維修部件和仿造發動機主要由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工廠負責提供。
英德兩國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針鋒相對,尤其在海戰中傾盡全力,但兩國之間的仇怨卻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麽深刻。停機坪上,威武的王室儀仗隊整齊列於紅地毯旁,身份顯赫的迎接者在舷梯下方恭候,德國駐英工作人員、僑民等數百人在外圍揮舞著鮮huā和小旗。邁出機艙門的瞬間,林恩切實感受到了英帝國的大國胸襟。王儲伊麗莎白(也就是後來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首相安東尼.艾登親臨迎接,這也是迎接外國元首最高規格的禮節,他們當然不會想到,眼前這年輕得有些匪夷所思的民主德國總統在幾年前還是個廝混於黨衛軍最底層的士兵――好歹沒有在英**隊身上留下過血債。
刻意修飾的胡須使得林恩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成熟一些,年方23的伊麗莎白王儲則是的的確確的青春靚麗,隻可惜她早在兩年前就與遠房表兄、希臘和丹麥王子菲利普.蒙巴頓結婚,也令外界免去了許多菲菲遐想。簡短而隆重的歡迎儀式之後,主賓同乘一輛勞斯萊斯離開機場,途中以英語淺顯交流了一些話題。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巡遊倫敦,林恩不住地往車窗外張望,此時的英國首都幾乎看不到二戰時期德國轟炸機和飛彈留下的痕跡,此前核彈危機帶來的陰霾也為時間所衝淡。街道上一片繁華祥和的景象。不過,林恩注意到街邊車輛中,福特、通用、威利斯等美國品牌占據多數,在不計其數的美國援助物資衝擊下。羅孚、凱旋、奧斯汀、傑森等戰前赫赫有名的英國汽車品牌勢必大受影響,由此延伸開去,英國人生活的許多領域都充斥著美國元素,加之美英政府的政治合作,兩大英語係國家的距離應是如曆史那般進一步拉近了。
國際核武器峰會實質上屬於軍事外交範疇,作為英國王儲,伊麗莎白所言不多。主要是由首相艾登與林恩交談。作為昔日的世界經濟文化中心,英國的科研力量相當雄厚,隻是受到戰爭削弱的國家綜合實力製約了他們在自行研究核武器方麵的步伐,直至1949年也還滯留於在核門檻之外,但這個老牌帝國對世界核武器形勢的關注和警惕不遜於其他任何國家。在之前核危機最緊張的時期,英國為防本土受到核打擊而動員了數百萬大城市居民撤往鄉村,並且通過與美軍合作的方式獲得了戰略核反擊能力――一旦英國遭到蘇聯的原子彈襲擊,部署在挪威南部基地的美軍將立即向駐紮同一基地的英國空軍轉交若幹原子彈。由英國轟炸機搭載前往蘇聯進行反擊。渡過核危機之後,英國政府據傳在核武器研究方麵下了很大決心,人員、經費和資源都放在了優先位置。核反應堆數量成倍增加,濃縮鈾的提煉設施也有大幅擴增,掌握核武器僅是時間問題,不過英國官方對此一直不願承認罷了。
傳言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林恩的優勢在於他能夠結合原時空的曆史進行推斷:英國人距離他們的第一枚原子彈已經不遠,大國尊嚴的驅使下,他們半途而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此次美國提議召開國際核武器峰會,英國第一個表態支持而且積極提供舉辦場地,其真實意圖值得揣摩;蘇聯一反常態的積極支持同樣值得推敲。按照原本的曆史,他們在1949年10月試爆第一枚原子彈,1946至1948年間的東西方大戰顯然製約了蘇聯政府的精力,尤其盟國的大規模轟炸對蘇聯的工業和科研基礎設施有較大影響,再加上政權更迭的關係,他們的核武器研究進度滯後不足為奇。但借自由帝國之手接觸並使用了一枚美製原子彈,蘇聯核團隊距離成功可能隻有幾步之遙了。
這樣一次蘊藏著算計和陰謀的會議注定有它的精彩之處,發起國、主辦國及受邀參加會議的47國首腦先後抵達倫敦,蘭卡斯特宮由此成為全世界注目的焦點。除去多數實力有限、科技薄弱且與核門檻相差十萬八千裏的“醬油國”真正決定會議成果的也就是以美、蘇、英為代表的那麽幾個國家(法國和中國擁有原子彈都還要等上十幾年)。會議伊始,美國總統托馬斯.杜威給與會的國家首腦們放映了紐約核爆炸後的照片和影像,大熒幕上,那座曾經的國際之都已經成了一片荒廢的水泥墳場,許多樓房主體仍然矗立,焦黑的外觀、殘破的牆體給人以觸目驚心的視覺衝擊,而城市廢墟中的各種景象皆在無言地訴說著核武器的可怕之處。
哀思之餘,首腦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造成紐約毀滅的“罪魁禍首”――代表蘇聯前來參會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什維爾尼克。在蘇聯,真正掌握權力的是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也即是斯大林和他的繼任者赫魯曉夫,什維爾尼克和他的前任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裏寧隻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麵對無聲的抨擊,61歲的什維爾尼克用他豐富的人生閱曆老練應對:他麵色沉重地倡議在場全體為紐約事件的蒙難者起立默哀,在這之後,他信誓旦旦地聲明,蘇聯對紐約核爆炸的發生毫不知情,更不具備動用原子彈襲擊美國城市的能力,卻無辜遭到了真正黑手的嫁禍。由此引發的東西方大戰直接導致三百多萬蘇聯軍民喪生,西方國家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了洗脫罪名,蘇聯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尋找證據,什維爾尼克繼而向參會的國家首腦們展示了他帶來的照片、影像和錄音。熒幕上出現了建立在雪山群中的核武器工廠、身穿德式軍裝的守衛、秘密開采的挪威鈾礦以及突襲海上貨輪所繳獲的濃縮鈾。錄音內容亦證明盤踞北歐的第三帝國殘餘勢力擁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
播放這些資料時,什維爾尼克沒有插話“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卻十分明顯,先前怒目冷視的國家首腦們莫不感到萬分驚訝,就連美國總統也沉默了。作為事件的重要參與者,林恩對內幕的了解甚過在場每一個人,然而他秉持的立場可不是所謂的道義。而是勝者為王的自然界法則。這裏沒有自由帝國代表在場,若是任由蘇聯人借題發揮,會議很可能誕生極其不利於自由帝國的結果,進而對民主德國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不過,如同桌遊中獲得殺手牌的人,直接跳出來為同伴辯護隻會適得其反,貿然轉移話題同樣不可取,林恩冷靜觀察形勢。根據蘇聯人的後招隨機應變。
在逆轉掌握主動之後,什維爾尼克列出了蘇聯的建議:簽署全麵禁止核武器公約,對已有核設施和已探明鈾礦進行嚴格管製。防止核武器再次對人類社會造成惡劣破壞,而為了證明蘇聯無意發展核武器,他們願在公約簽署後接納國際監督人員常駐蘇聯,並給予他們隨意檢查任何一處設施的特權;對於未簽署公約卻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由簽署公約國共同采取軍事措施,迫使該國放棄核武器,並接受公約國家的監督員常駐監管。
按照蘇聯提出的議案,全麵禁止核武器公約一旦簽署,自由帝國就成了後一條款針對的目標,屆時國際社會將通過軍事手段消除自由帝國的核威脅。而不論自由帝國放棄核武器還是選擇武力抵製,都將陷入非常被動的處境。接下來,國家首腦們挨個發言,他們的態度大都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變化,不僅積極響應蘇聯的倡議,而且提議製裁自由帝國。除非他們能夠就上述證據做出合理解釋。這樣一輪下來,也就美、英、法這些跟蘇聯打了三年仗的國家首腦沒有吱聲,對他們而言,承認蘇聯的證據也即是承認當年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雖說當時的國家首腦皆是他人,可這畢竟關係到國家的形象和威信……
在眾人等待美英強國表態之時,林恩站了起來:“諸位,請容在下插一句話:最早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是德國科學家,最早進行核武器理論研究的也是德國科學家,目前活躍在核物理領域最多的仍是德國科學家,作為德國代表,我有個尚不十分成熟的補充……”
等所有人將注意力集中過來,林恩停頓片刻,然後說道:“以我們的正常理解,生產核武器有三個中心要素:技術、設備、原料。剛才什維爾尼克的建議很好地管控了後兩個因素,若能夠按照設想標準實施,對遏製核武器發展應該是很有效用的,而我想說的技術。核武器的基本原理非常簡單,十年前的論文期刊上就能夠找到,但從理論到實際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所有的工作必須在高級技術專家和精密數據的指導下才能進行。如果我們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核武器專家們召集起來,一方麵釜底抽薪地斷絕了任何私下研究核武器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麵,他們的集合也非常有利於核設施檢查的開展。”
林恩的闡述很簡單,各國首腦們顯然都聽懂了,他們各自思考著,很少有人交頭接耳。對於“醬油國”的首腦們,林恩毫不關心,他在意的是真正決定世界核風雲的巨頭們。
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並沒有急於表態,蘇聯主席皺著眉頭沉默不語,這時候,代表法國前來參會的內閣總理羅貝爾.舒曼說話了:“霍斯特先生的建議確實很有意義,隻是經過戰爭浩劫,許多知名的物理學家為了安全考慮都隱姓埋名遷居外國,而最近幾年邁入頂尖行列的科學家可能受到本國政府的信息保護,這些棘手問題怎麽解決,總統先生是否考慮到了?”
“考慮是有考慮的,隻是對策還不很成熟。”林恩故作姿態地回答說“我們首先可以確定核物理領域最頂尖的一批科學家,並且從各國物理研究機構或大學教授名單上找到大多數人,相信他們或多或少參與了各國的核武器研究,隻要將他們置於全麵禁止核武器公約下設的國際技術機構,讓他們真正理解禁止核武器對人類的巨大意義所在,他們必然願意提供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信息,到時候某個國家核武器的研究程度也就不再是大家猜來猜去的秘密了。”
在講這番話時,林恩不動聲色地瞟向巨頭們。美國人的秘密在於他們究竟擁有多少枚核武器以及原子彈之外的新核武研究情況,英國人的秘密在於他們接近成功的核武器計劃,蘇聯的秘密同樣在於此,而這些機密都直接關係到它們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隻要國家與國家的界限存在,全麵禁止核武器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而旨在達成全麵禁止核武器公約的國家峰會注定隻是一件政治工具,有人想用它來削弱對手,有人想用它來打擊異己,還有人隻是單純地想要保護自己,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