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十九章高粱河


    顯德八年的五月二十二,幽州城北、高粱河的西南方向一片喧騰,殿前司和錦衣衛親軍司的部隊正式移營到了這裏。


    契丹的北院大王耶律屋質率領大軍於前一日通過得勝口,兵鋒直指幽州。雖然他一邊對外號稱二十萬鐵騎,一邊派出大量的遠攔子遮蔽戰場,但是並沒有給郭煒造成單方麵的戰場迷霧。


    郭煒的前世基本上就沒有接觸過戰爭和軍隊,一直到這一世親掌錦衣衛親軍,才算是有了軍旅經驗。不過他怎麽也算是資深軍迷,“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啦,情報的重要性啦,這些都不需要兵書的教誨才知道,所以打一開始他就極為重視斥候部隊的建設和戰場情報的多渠道獲取。


    因為馬匹的數量和質量的問題,因為人員騎術的問題,周軍的馬軍在戰鬥力上多少是比契丹的精銳騎軍要差一些的,具體到馬軍中的精華——斥候上麵,周軍的斥候確實比不上契丹的遠攔子。不過單兵戰鬥力不足就用組織性和技術水平來補強,這始終是文明程度較高的一方可以自由選擇的辦法,周軍同樣是如此。


    作為一個新興的有誌於混一天下的政權,周朝的政權組織性和軍隊組織性正處在蒸蒸日上的時候,遠非那種王朝末年組織崩潰的景象,依賴中原王朝自身的墮落而在組織性上得擅勝場的遊牧和漁獵部落根本就沒得比。更何況周朝現在有了郭煒這個穿越人士,自小接受的教育就特別重視組織性紀律性,也實際接觸了解了大量的工業化社會提高組織力的手段,於是在人力物力財力許可的情況下,不少在工業化社會當中行之有效的手段被移植了過來。


    好在這個時代的中原農業社會水平已經是極高,人口規模也足夠大,在金字塔的頂端移植一些工業化社會的管理技術難度並不算高,相比因此獲得的進步其代價也值得支付。


    至於說到技術水平,漢朝的時候漢匈之間曾經有過巨大的技術鴻溝,反映到時人對雙方戰鬥力的判斷上麵,就是漢兵對匈奴兵可以以一敵五。可惜農業社會的技術積累和技術進步還是稍嫌緩慢了一些,而從文明發達地區向文明落後地區的技術擴散終究是難以遏製的,更不要說唐朝那些個好大喜功的皇帝還主動地搞了技術轉移,再加上兒皇帝的割地和稱臣納貢,靠著幽州地區的技術輸血和兒皇帝的財力輸血,契丹比起中原的差距已經不算是很大了。


    其實就算是在政權和軍隊的組織性方麵,有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趙思溫、張礪直到現在的上京留守高勳這些漢人的竭誠奉獻,契丹也是在大踏步地接近中原,起碼是在最中樞的那些地方與中原的差距已經開始顯得細微了。


    具有遊牧部落在騎兵上麵的傳統優勢,在政權和軍隊的組織性以及技術水平方麵又極端接近中原,還在兒皇帝的手裏拿到了進出中原的鎖匙——幽州地區,契丹比起匈奴、突厥來,對中原顯出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這種威脅其實從唐朝中葉就開始了,不然安祿山也不可能因為各種真的假的邊功領有河北三鎮,而自後梁以來,中原政權對此更是猶如芒刺在背,到石晉向契丹割讓長城沿線十六州以後則達到了頂峰。隨後就是不願意再稱臣納貢的石重貴兵敗北狩,剛剛在澶州力敵耶律德光而預演了六十年後的澶淵之盟,卻又沒有對契丹的歲幣和議,石重貴本來還是有著輕喜劇的前景,卻因為盲目北伐和盲目信任前線大將杜威而釀成巨禍。覬覦石敬瑭道路的杜威在陣前率全軍投降,已經把衛兵都派給杜威的石重貴就隻好在東京提前體驗了一把真實曆史中將近兩百年之後才發生的靖康之變。


    在真實的曆史當中是沒有郭煒的,郭宜哥死於後漢末年的乾祐之亂,郭榮的北伐遺誌無人繼承,等到篡位的趙氏兄弟因循著王樸的《平邊策》安定內部、掃平南境之後,已經是十八年過去了,幽州從出生起就習慣於契丹統治的人又生出來一代。再加上趙二這個夯貨的機會主義盲動和令人吃驚的不知兵,宋朝的第一次北伐以慘淡收場,百戰打造的精兵強將損失慘重,幽州從此成為壓在中原政權頭上的夢靨,河北的漢兒豪強也從此成為南征的急先鋒。宋朝北伐失敗和清算前朝邊將的行動,把郭榮北伐時已經收取的一大半易州丟掉了不提,到了宋真宗的手上,郭榮收取的三關居然還要他向契丹貢奉歲幣再來買一遍,原本是富庶的河北地區也為了防範契丹騎兵而被迫變成塘泊縱橫的縱深防禦體係。


    幸好在這個世界裏麵郭煒來了,他替換了郭宜哥,躲過了乾祐之亂的大難,也接過了郭榮的遺願。雖然郭煒其實是郭威的粉絲,但是要論起在這個世界上誰最懂郭榮,那還得是郭煒。


    唐末以來的中原喪亂,使得這個時候的讀書人普遍因循苟且,能夠在這種亂世之中自保並且得享富貴、還可以在不給自己帶來困擾的時候小小地維護一下他人的不倒翁馮道,就是這個時代讀書人的榜樣和道德典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麵,因郭榮而起的王樸已經算得上極為銳意進取而且有才幹,為政短短幾年就被看成一時名臣,就是這樣銳意進取的人其見識也僅僅局限於《平邊策》了,也就難怪後來人不能越此窠臼。


    郭煒的優勢可比這些讀書人大得多。無論是王樸的《平邊策》還是郭榮的經營天下方針,肇因於真實曆史上兩宋的戰略頹勢和後來的徹底淪亡,無數大家名人或因為切膚之痛,或因為討論這些是一時顯學,都把那段曆史掰碎了揉爛了。對於這個時代裏麵混一天下的最佳策略,郭煒見識過很多種意見,他在做皇子時候點評王樸《平邊策》並且暗合郭榮意圖的那篇文章,就是郭煒切實感受了這個時代的世風民情以後采擷眾家所長作出來的。


    現在終於到了郭榮和郭煒的這個基本戰略方針初經考驗的時刻了。即使有些延誤,契丹最精銳的軍隊終究還是趕來救援幽州了,郭煒根據多方麵的消息來源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幾乎已經是契丹的傾國之兵,其中切實堪戰的騎兵就有將近十萬之數,耶律屋質將其號稱為二十萬卻也不是太過火。


    正是為了因應契丹大軍的到來,也是因為潞縣落入了自己的掌握,幽州圍城部隊的東、南、西三個方向已經相當穩固,郭煒決定讓一直沒有投入攻城戰的殿前司和錦衣衛親軍司部隊前出至幽州城北的高粱河一帶,堵住契丹軍援救幽州城的唯一通道,尋機和契丹主力展開會戰。


    高粱河是現在北京的哪一條河,郭煒並不知道,雖然他在北京也生活了四年的時間,但是當時的他卻還沒有資深軍迷的水平,對於曆史地理方麵的知識積累缺乏感觸,也就沒有去查當地的方誌。郭煒隻是大略地知道,現在契丹的南京也就是唐朝的幽州城故地,基本上沒有改造過,那麽這城址就應該是在後來北京城的西南方向,而從幽州城北流出,在幽州城的東北角折向東南,經過城東十裏以後繼續東南流注入桑幹河的高粱河,在繞城而過的這一段說不定就是流經後世北京城的中心地帶呢,郭煒自己紮營的地方,或許就是後世的著名廣場所在?


    隻不過郭煒同樣清楚地知道,高粱河在曆史上很出名,因為趙二的那場敗績。當然,現在的形勢不同了,趙二正在西北一隅的階州做著小小的教練使,而自己也沒有心存僥幸地隻顧著攻城而極力回避和契丹的野戰決勝,周軍的斥候和兵部職方司、錦衣衛巡檢司以及樞密院北麵房又都做得極好,絕不會發生什麽敵騎從間道舉火而來本方卻懵然不知的情況。


    所以,郭煒所主導的高粱河之戰,定然會與真實曆史上的全然不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混在五代當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康保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康保裔並收藏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