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硝是配製火藥主要原料,其純度對火藥威力影響很大。主要工藝有三:


    (一),將天然硝石放在甜水(即無雜質的淡水)中進行溶解,將其中的泥沙等顆粒性雜質初步沉澱後剔除。


    (二),用一定數量的雞蛋清、紅蘿卜作為吸附物,放如硝溶液多次煮沸,吸附其中的渣滓及鹽堿成分,爾後將之用爪籬撈出


    (三),將水膠放入經過前兩步工藝提純後的硝溶液中再次煮沸,爾後將硝溶液倒入瓷甕中冷卻凝固,使廢水浮在甕上,泥末沉於甕底,純硝


    居於中央,去水除渣滓後,取出純硝曬幹。


    上述三步工藝後,每100斤天然硝隻能取30斤純硝,提純後的純硝呈白色結晶狀。


    2,硫黃的純度對火藥爆發力影響很大。主要工藝有四:


    (一),將天然硫塊搗碎,去沙粒和雜質。


    (二),將搗碎的硫塊放入大鍋加淡水煮沸,去除雜質後倒入瓷盆內沉澱一日後,將沉澱物剔除,取得粗硫


    (三),按10斤粗硫、2.5斤牛油、1斤麻油的比例,將粗硫放入牛油和麻油混合液中煎煮,使油不粘糊硫黃,再用柏葉加入鍋中與硫黃同煮,


    吸去鍋中成黑色的渣滓。


    (四),將去渣的粗硫放入沸油中煎煮,待油麵泛起黃沫後放入盆中冷卻,最後除去麵上的黃沫和雜質,取得無渣滓、去油性的純硫黃。


    上述三步工藝後,提純後的硫黃呈檸檬色塊狀結晶。


    3,木炭粉的質量優劣可影響火藥的燃燒速度。工藝基本有二:


    (一),選料:軍用火藥所用木炭需選用清明前後的柳條。其他時期的柳條一般不用,因為用之製取的木炭粉質量比不上清明前後的柳條做製


    的木炭粉。


    (二),將枝直條勻的柳條取下,去皮除節,自然封幹,爾後再製成炭,製成粉狀。


    上述二步工藝製成的木炭粉,因去皮而無煙,去節而無樹脂,從而提高了燃燒速度和燃燒時的各向均勻性,增強了瞬時迸發力,所配製的火藥


    為上等火藥。如不用柳條製炭,杉木灰和茄杆灰也可替代,但所製火藥質量有所遜色。


    4,火藥的配製工藝


    (一),將提煉提純後的硝硫炭按所製火藥要求的不同,秤準分量後按不同的配方比例放入石臼或木槽中反複搗碾多次,使之成為細末。


    (二),將碾洗後的硝硫炭細粉按比例放入木臼,再加入少量水或燒酒,使混合物呈濕泥狀,再用木杵搗碾成千上萬次。搗碾過程中嚴禁混入


    沙石,以免生火成災。當混合物將幹時,再加水再搗,使混合物勻和細膩,爾後取出日曬,成為成品塊狀火藥。


    (三),對成品塊狀火藥進行質量檢查,比如將一部分樣品放在紙上燃燒,燃盡而紙張完好(或將樣品放在手心燃燒,燃畢而手心不覺熱)即


    為合格品,反之則是不合格品。


    (四),顆粒化:將經過檢驗合格的火藥塊破碎成粒,用粗細不同的羅篩,分別篩選出大炮、佛朗機、鳥銃所用的大中小火藥顆粒,不成粒狀


    的則作為火門引火藥,剩下的細粉狀火藥全部剔除。


    5,火藥配方:古文原話看的眼暈,我就直接引用《中國火器史》總結換算後的幾種明代中後期發射火藥配方。


    (一),鳥銃用發射藥:硝75.75%、硫10.6%、炭13.6%(原始資料來自《紀效新書》、《武備誌》、《兵錄》)


    (二),大炮用發射藥:硝75%、硫12.5%、炭12.5%(原始資料來自《兵錄》);硝72.7%、硫13.65%、炭13.65%(原始資料來自《兵錄》)、


    硝71.4%、硫14.3%、炭14.3%(原始資料來自《武備誌》)


    (三),火門藥:硝63.5%、硫14.3%、炭22.2%(原始資料來自《武備誌》)


    附1:1840年鴉片戰爭中英軍火藥配方:槍用發射藥:硝75%、硫10%、炭15%;炮用發射藥:硝78%、硫8%、炭14%


    附2:1840年鴉片戰爭中清軍火藥配方:清軍沒有槍用發射藥和炮用發射藥之分,都用一種火藥配方:硝80%、硫10%、炭10%(原始資料來自《


    籌海初集.火器所不堪久chun複稿》)


    ----------------------------上述資料主要引自《中國火器史》,原始資料來自《武備誌》、《兵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科技體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舟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舟雪並收藏大明科技體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