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小郡主俏臉紅潤,站立的右腳一個跳躍,皮球重新被顛起,再落下之時,已經被她右腳穩穩的控製在一雙芊芊玉足之上,皮球發出呼呼呼的轉動聲,卻始終不見掉落在地。
其餘三個女子轟然叫好,護在左右,生怕蕭雲上前搶球。
小郡主眉毛一揚,衝著蕭雲白了一眼,俏麗的摸樣,配上這麽一副姿勢,當真好看之極,蕭雲嗬嗬一笑,竟一步一步的走了上去。小蝶、謝蘭蘭、玉娘登時緊張彎腰護在小郡主身前,怒瞪著雙眼死死地盯著蕭雲,宛若一隻護雞仔的老母雞一般。
蕭雲嘿嘿一笑,目光在小郡主的起伏的胸口一望,突然“哎呦”一聲,腳下似乎被什麽絆了一下,整個身子竟然向前撲去,他本就走過來,身子這麽一撲,不偏不奇,正好撲向了金雞獨立的小郡主,小蝶、謝蘭蘭、玉娘雖護在身前,誰也沒料到蕭雲會突然跌倒,一時到忘記上期扶,小郡主眼尖,眼看蕭雲撲來,飛起一腳,將腳尖的皮球顛起,跟著一個箭步上前,正要扶住蕭雲。
忽聽得蕭雲哈哈一笑,對小郡主道:“你上當了!”“當”字還麽說完,向前撲倒雙手插地,輕輕一點,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身,伸出的右腿對著空中兀自飛舞的皮球輕輕一送,那皮球嘩的一聲,穿過小蝶、謝蘭蘭、玉娘三人的防守,恰到好處的落在竹籃裏。三人想上前攔截球卻已不為及了。
“相公……相公這是耍賴……?”小蝶、小郡主望著進了竹籃的皮球,扭過臉上,氣鼓鼓的道。
蕭雲摸了一把額頭上的汗珠,嗬嗬一笑道:“兵不厭詐……?”
“踢球還要耍心計……蝶兒還從沒見過這樣踢球的……?蝶兒不服……?”小蝶嘟著小嘴,紅著俏臉,眼裏滿是不服的神情。
蕭雲瞧她雖然已經十六歲了,但摸樣還是跟著孩子似的,不由得感到好笑,“不服啊,不服可以再來啊……?”
“哼,來就來,怕你不成……?”不待小蝶應聲,一旁的小郡主早就按耐不住了,抬起袖子,擦了擦臉蛋兒,望著蕭雲輕嗔道:“今日就不信治不了你……?“
蕭雲瞧她雖說的咬牙切齒,但模樣卻極為可愛,哈哈一陣大笑,道:“相公正求之不得呢?“
五人重新擺好了陣型,因為按照打法一人或幾個人單獨踢,稱為打鞠;二人對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稱為場戶,如三人場戶、四人場戶。蕭雲一共五人,算是五人場戶,隻需小蝶、小郡主、謝蘭蘭、玉娘四人守住蕭雲,從腳下搶回皮球,然後踢進自己的“竹籃“裏就可以了。
這次輪到蕭雲開球,他將皮球輕輕放在右腳腳背,小蝶、小郡主、謝蘭蘭、玉娘緊張的彎下腰肢,目光死死地盯著球,正不想讓蕭雲觸及不已,眼看大戰即將開始,就在這時,徐濤急衝衝的走了進來,“老爺……老爺……?”
“喔……這下可慘了……?“徐濤望了小蝶、小郡主、謝蘭蘭三人,人人一副殺人的目光,徐濤登時汗了一把,咳咳了兩聲,衝著蕭雲眨了眨眼才對三個夫人道:”不是老奴想來啊……實在……實在吳國公府上來人了……?老奴……?咳咳……?“徐濤一麵說著,一麵可憐兮兮地望著蕭雲,這下可把三個雌老虎給得罪了,老爺你再不說句話,這日子往後可沒法過了!
蕭雲放下手中的皮球,對著四人咳咳了兩聲,才燦燦的道:“你看……?國公府上來人了……?”
四人還沒答應,一旁的徐濤瞟了一眼四人,趁著空隙插嘴道:“老爺,來的可是國公的親衛兵,似乎有急事,正在門外候著呢?“說完又瞟了一眼四人,但見四隻雌老虎,人人一副殺人的目光,徐濤幹淨縮了縮脖子,退到了蕭雲身後。
一聽是朱元璋的親衛兵,蕭雲眉頭一皺,心道:“莫非是陳友諒又來了,可不對啊,曆史上的鄱陽湖大戰還有有三年才對啊,難道曆史記錯了,還是陳友諒頭腦發熱了!“
正思索間,四個女子嘻嘻一笑上前,小蝶與小郡主各自伸出玉一般的手腕挽在蕭雲的左右兩旁,小郡主嬉笑道:“相公是一家之主,當然以大事為主了,相公隻管去吧?”邊說邊狠狠地瞪了一眼徐濤,隻把徐濤暗自歎道:“雌老虎果然惹不得?”
蕭雲當著眾人麵在三人俏臉上輕吻了一口,笑道:“這才是我蕭雲的好賢內助啊?“說完哈哈一笑,將皮球丟給小蝶,率先一步望正廳走去。
片刻功夫,蕭雲與徐濤匆匆出了後花園,徑自走到了門前,門外的那親衛兵見了他臉上登時露出了喜色,轉身,單腿跪地,抱拳、行禮,一套動作快如閃電,行雲流水看的蕭雲與徐濤著實汗顏了一把,蕭雲心道:“果然是朱元璋的親衛兵,瞧這動作,就非軍中將士可比啊?“
蕭雲回了一禮問道:“不知將軍找本官有何要事?“
那侍衛兵道:“卑職奉國公之命,特意前來請大人速速趕往國公府邸一趟,國公有要事與大人相商?“
蕭雲心頭大震,忍不住心道:“要事,莫非當真是陳友諒揮兵而來,若當真如此,決勝千裏之外,當找劉伯溫才是啊?“
“劉先生可在國公府邸?”蕭雲一時猜不出什麽事,心想若當真是陳友諒的兵卒,龍灣一戰,劉伯溫排除眾議,據理力爭抗敵,才有了龍灣一戰的大勝啊,通過此戰,劉伯溫決勝千裏的能耐也迅速讓全體將士刮目相看,若說要商議要是,定少不了劉伯溫,故而由此一問。
^^^^^^^^^^上一章,有位書友提出說“蹴鞠”元朝的時候根本沒有?提出我這裏寫蹴鞠不符合曆史?
對於這個問題,小景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係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後來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趙國人學會了騎馬射箭。趙王經常帶著其親信騎著馬出城閑逛,好不威風。一日,來到一樹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數隻,國王金口一開,“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驚嚇之中,野兔橫衝直竄,從馬群的平縫中紛紛逃去,一無所獲,眾人搖頭歎著。一謀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獻計“大王,這種圍堵很有趣,我們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宮門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趙王大加讚賞“這件事就交給你全權負責”。於是,足球運動便在中國誕生了。但當時還屬於騎在馬上運動,稱之為“蹴鞠”。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複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鬥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裏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裏。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到了西漢初年,蹴鞠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鬥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古人居家旅行必備娛樂物。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鬥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蹴鞠活動的社會麵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誌》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蹴鞠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曆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蹴鞠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製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遊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又《感舊四首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麽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幹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隻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鬥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隻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鬥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係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蹴鞠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裏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蹴鞠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蹴鞠,由射門比準已向靈巧和控製球技術方麵發展。
宋代製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製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製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
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一腳踢出天邊月,兩肩擎起海中星。何歎國足英雄少,當知高手在圓情。
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戰國策•;齊策》中說臨淄富實,民間無不吹竽鼓瑟、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書•;霍去病傳》注: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勝負。據《蹴鞠圖譜》載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踢稱打鞠;二人對踢稱白打;三人以上稱場戶。宋代更重無球門踢球,錢選繪《宋太祖蹴鞠圖》,《水滸傳》中描寫宋徽宗趙佶好踢球可證。當時有許多球社,稱齊雲社、圓社;稱踢球者為圓情的。《蹴鞠譜》中還介紹十種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爭足球源於中國,正如火藥、造紙印刷,如今言之,底氣已不甚足矣。
元朝後雖然蹴鞠不似漢、唐、宋那麽興盛,但也有蹴鞠的存在,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蹴鞠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裏”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蕩行為相聯係的娛樂。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曾聽聞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隻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蹴鞠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百科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麵院子裏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足以說明蹴鞠在中國生存了上千年,並非到了元朝還沒有蹴鞠。
小郡主俏臉紅潤,站立的右腳一個跳躍,皮球重新被顛起,再落下之時,已經被她右腳穩穩的控製在一雙芊芊玉足之上,皮球發出呼呼呼的轉動聲,卻始終不見掉落在地。
其餘三個女子轟然叫好,護在左右,生怕蕭雲上前搶球。
小郡主眉毛一揚,衝著蕭雲白了一眼,俏麗的摸樣,配上這麽一副姿勢,當真好看之極,蕭雲嗬嗬一笑,竟一步一步的走了上去。小蝶、謝蘭蘭、玉娘登時緊張彎腰護在小郡主身前,怒瞪著雙眼死死地盯著蕭雲,宛若一隻護雞仔的老母雞一般。
蕭雲嘿嘿一笑,目光在小郡主的起伏的胸口一望,突然“哎呦”一聲,腳下似乎被什麽絆了一下,整個身子竟然向前撲去,他本就走過來,身子這麽一撲,不偏不奇,正好撲向了金雞獨立的小郡主,小蝶、謝蘭蘭、玉娘雖護在身前,誰也沒料到蕭雲會突然跌倒,一時到忘記上期扶,小郡主眼尖,眼看蕭雲撲來,飛起一腳,將腳尖的皮球顛起,跟著一個箭步上前,正要扶住蕭雲。
忽聽得蕭雲哈哈一笑,對小郡主道:“你上當了!”“當”字還麽說完,向前撲倒雙手插地,輕輕一點,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身,伸出的右腿對著空中兀自飛舞的皮球輕輕一送,那皮球嘩的一聲,穿過小蝶、謝蘭蘭、玉娘三人的防守,恰到好處的落在竹籃裏。三人想上前攔截球卻已不為及了。
“相公……相公這是耍賴……?”小蝶、小郡主望著進了竹籃的皮球,扭過臉上,氣鼓鼓的道。
蕭雲摸了一把額頭上的汗珠,嗬嗬一笑道:“兵不厭詐……?”
“踢球還要耍心計……蝶兒還從沒見過這樣踢球的……?蝶兒不服……?”小蝶嘟著小嘴,紅著俏臉,眼裏滿是不服的神情。
蕭雲瞧她雖然已經十六歲了,但摸樣還是跟著孩子似的,不由得感到好笑,“不服啊,不服可以再來啊……?”
“哼,來就來,怕你不成……?”不待小蝶應聲,一旁的小郡主早就按耐不住了,抬起袖子,擦了擦臉蛋兒,望著蕭雲輕嗔道:“今日就不信治不了你……?“
蕭雲瞧她雖說的咬牙切齒,但模樣卻極為可愛,哈哈一陣大笑,道:“相公正求之不得呢?“
五人重新擺好了陣型,因為按照打法一人或幾個人單獨踢,稱為打鞠;二人對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稱為場戶,如三人場戶、四人場戶。蕭雲一共五人,算是五人場戶,隻需小蝶、小郡主、謝蘭蘭、玉娘四人守住蕭雲,從腳下搶回皮球,然後踢進自己的“竹籃“裏就可以了。
這次輪到蕭雲開球,他將皮球輕輕放在右腳腳背,小蝶、小郡主、謝蘭蘭、玉娘緊張的彎下腰肢,目光死死地盯著球,正不想讓蕭雲觸及不已,眼看大戰即將開始,就在這時,徐濤急衝衝的走了進來,“老爺……老爺……?”
“喔……這下可慘了……?“徐濤望了小蝶、小郡主、謝蘭蘭三人,人人一副殺人的目光,徐濤登時汗了一把,咳咳了兩聲,衝著蕭雲眨了眨眼才對三個夫人道:”不是老奴想來啊……實在……實在吳國公府上來人了……?老奴……?咳咳……?“徐濤一麵說著,一麵可憐兮兮地望著蕭雲,這下可把三個雌老虎給得罪了,老爺你再不說句話,這日子往後可沒法過了!
蕭雲放下手中的皮球,對著四人咳咳了兩聲,才燦燦的道:“你看……?國公府上來人了……?”
四人還沒答應,一旁的徐濤瞟了一眼四人,趁著空隙插嘴道:“老爺,來的可是國公的親衛兵,似乎有急事,正在門外候著呢?“說完又瞟了一眼四人,但見四隻雌老虎,人人一副殺人的目光,徐濤幹淨縮了縮脖子,退到了蕭雲身後。
一聽是朱元璋的親衛兵,蕭雲眉頭一皺,心道:“莫非是陳友諒又來了,可不對啊,曆史上的鄱陽湖大戰還有有三年才對啊,難道曆史記錯了,還是陳友諒頭腦發熱了!“
正思索間,四個女子嘻嘻一笑上前,小蝶與小郡主各自伸出玉一般的手腕挽在蕭雲的左右兩旁,小郡主嬉笑道:“相公是一家之主,當然以大事為主了,相公隻管去吧?”邊說邊狠狠地瞪了一眼徐濤,隻把徐濤暗自歎道:“雌老虎果然惹不得?”
蕭雲當著眾人麵在三人俏臉上輕吻了一口,笑道:“這才是我蕭雲的好賢內助啊?“說完哈哈一笑,將皮球丟給小蝶,率先一步望正廳走去。
片刻功夫,蕭雲與徐濤匆匆出了後花園,徑自走到了門前,門外的那親衛兵見了他臉上登時露出了喜色,轉身,單腿跪地,抱拳、行禮,一套動作快如閃電,行雲流水看的蕭雲與徐濤著實汗顏了一把,蕭雲心道:“果然是朱元璋的親衛兵,瞧這動作,就非軍中將士可比啊?“
蕭雲回了一禮問道:“不知將軍找本官有何要事?“
那侍衛兵道:“卑職奉國公之命,特意前來請大人速速趕往國公府邸一趟,國公有要事與大人相商?“
蕭雲心頭大震,忍不住心道:“要事,莫非當真是陳友諒揮兵而來,若當真如此,決勝千裏之外,當找劉伯溫才是啊?“
“劉先生可在國公府邸?”蕭雲一時猜不出什麽事,心想若當真是陳友諒的兵卒,龍灣一戰,劉伯溫排除眾議,據理力爭抗敵,才有了龍灣一戰的大勝啊,通過此戰,劉伯溫決勝千裏的能耐也迅速讓全體將士刮目相看,若說要商議要是,定少不了劉伯溫,故而由此一問。
^^^^^^^^^^上一章,有位書友提出說“蹴鞠”元朝的時候根本沒有?提出我這裏寫蹴鞠不符合曆史?
對於這個問題,小景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係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後來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趙國人學會了騎馬射箭。趙王經常帶著其親信騎著馬出城閑逛,好不威風。一日,來到一樹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數隻,國王金口一開,“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驚嚇之中,野兔橫衝直竄,從馬群的平縫中紛紛逃去,一無所獲,眾人搖頭歎著。一謀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獻計“大王,這種圍堵很有趣,我們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宮門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趙王大加讚賞“這件事就交給你全權負責”。於是,足球運動便在中國誕生了。但當時還屬於騎在馬上運動,稱之為“蹴鞠”。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複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鬥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裏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裏。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到了西漢初年,蹴鞠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鬥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古人居家旅行必備娛樂物。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鬥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蹴鞠活動的社會麵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誌》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蹴鞠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曆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蹴鞠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製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遊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又《感舊四首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麽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幹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隻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鬥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隻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鬥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係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蹴鞠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裏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蹴鞠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蹴鞠,由射門比準已向靈巧和控製球技術方麵發展。
宋代製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製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製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
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一腳踢出天邊月,兩肩擎起海中星。何歎國足英雄少,當知高手在圓情。
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戰國策•;齊策》中說臨淄富實,民間無不吹竽鼓瑟、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書•;霍去病傳》注: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勝負。據《蹴鞠圖譜》載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踢稱打鞠;二人對踢稱白打;三人以上稱場戶。宋代更重無球門踢球,錢選繪《宋太祖蹴鞠圖》,《水滸傳》中描寫宋徽宗趙佶好踢球可證。當時有許多球社,稱齊雲社、圓社;稱踢球者為圓情的。《蹴鞠譜》中還介紹十種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爭足球源於中國,正如火藥、造紙印刷,如今言之,底氣已不甚足矣。
元朝後雖然蹴鞠不似漢、唐、宋那麽興盛,但也有蹴鞠的存在,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蹴鞠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裏”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蕩行為相聯係的娛樂。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曾聽聞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隻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蹴鞠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百科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麵院子裏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足以說明蹴鞠在中國生存了上千年,並非到了元朝還沒有蹴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