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無數的小人物,在他們各自的一生裏,作為他們本人也許會覺得自己活得轟轟烈烈,但放在曆史的長河裏卻連浪花也一朵未曾激起,作為人類的個體絕大多數人都被一句曆史的傳承或人類的繁衍而概括掉了,最後湮沒無聞。
但也會有極個別的小人物會被後世人記住,不為別的,隻因為他們出現在曆史的拐點上。
例如,有個年僅19歲的塞爾維亞青年叫普林西普,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他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財大公夫婦,而這一次被後人命名薩拉熱窩事件的事,就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1937年7月7日。
北平蘆溝橋。
又一個小人物站到了曆史的拐點上,他叫誌村菊次郎,大日本帝國中國派遣軍二等兵。
當日軍在宛平縣城外演習時,這個叫誌村的二等兵“失蹤”了,但令人搞笑的是這個叫誌村菊次郎的小人物在二十分鍾後又回到了自己的部隊,他的“失蹤”原因是因為他鬧肚子了。
後來他被日軍退出現役,遣送回國。
1944年再次應征入伍的誌村菊次郎在緬甸被中華民國新編第一軍孫立人部擊斃。
誌村菊次郎同樣是一個小人物,他之所以被人們記住並不是因為他在失蹤的那二十分鍾裏在並不屬於他的土地上因為生理排泄的需要拉了泡稀屎,而是因為在他失蹤的二十分鍾裏,蓄謀以久的日軍認為這個失蹤的日本兵進了宛平縣城,於是中日軍隊發生了交涉,交涉未果。
於是,幾發日軍的迫擊炮彈飛進了宛平縣城,中國軍隊開始反擊,蘆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就這樣爆發了。
在七七事變的最初幾天裏,戰鬥雖然激烈,但規模並不是很大。
日軍不斷地與宋哲元談判簽訂議又不斷地撕毀協議,而宋哲元依然幻想著在自己做出少許讓步的情況下,能夠象原來那樣與日軍相安無事。
正是在他的忽視中,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已經部署到位了,當日軍人數達到五萬多人的時候,大戰已經不可避免了。
7月28日淩晨,南苑二十九軍兵營外。
一個十八九歲的學生兵正趴在戰壕裏,向前方張望著,單細的身材,下巴上已經長出了淡淡的絨毛,穿著肥大的粗布軍服,他叫吳鴻羽,他和身邊許許多多打扮身材相近的士兵一些,屬於組建沒有多久的學生軍訓團。
學生永遠是中國人中最熱血的一種人群,因為他們有熱情有衝勁,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甘願拋頭顱灑熱血。
吳鴻羽來到學生軍訓團已經有兩個多月了。
他至今還記得東北流亡學生在他們學校慷慨激昂的演講,記得那首讓他感同身受的《鬆花江上》,就象同學們所說的那樣,都要亡國了,還讀什麽書,還是先救亡圖存吧。
於是,他就成了一名士兵,盡管是一名沒有槍的士兵。
他低下頭來看了看放在自己腳邊的四個手榴彈,還有那把沉默的大刀片,手榴彈自己早就學會用了,大刀片自己學會了最基本的幾招,隻是他很遺憾自己沒有一支槍,中正式都不用想,老兵都沒有多少,可是他連那種很笨的蓋子槍都是沒有的。
他們軍訓團的槍都掌握在教官和一小部分在打槍上表現突出的學生兵手中。
盡管他也知道二十九軍的槍並不富裕,但他還是忍不住在一位姓霍的旅長視察軍訓團的時候,當麵提出過給他和他的學生戰友們發一枝槍。
當時那位霍旅長當時很爽朗地笑著,回答他說,槍是沒有的發的,不過,不要怕,我們有大刀片,我們有手榴彈,在古峰口,在羅家峪,咱二十九軍就是用這個砍死了上千個鬼子。
當時,包括吳宏羽在內,所有人都笑了,對,雖然鬼子有飛機大炮,可是,一命抵一命,咱中國人不當孬種,咱們不怕他!
東方天際的魚肚白開始慢慢的擴大消散,在難捱的等待中,天終於亮了。
“不知道日本鬼子今天來不來?”沈宏聽到不遠處有一個學生兵小聲叨咕道,所有人已經在這裏候了一夜了,還好,是夏天,不冷,隻是清晨的露水打濕了布鞋,弄得粘乎乎的,不是很舒服。
就在這時,一陣轟鳴聲由遠及近,天際出現了十多個小黑點。
“是鬼子的轟炸機來了,全體臥倒隱蔽!”負責指揮的教官喊道。
吳鴻羽趴在戰壕裏,眼睛卻始終盯著天空。
飛機的轟鳴聲越來越響,戰壕的土坎遮擋住了他的視線,他隻能看到一長條天空,他在想不知道這回能不能看清小鬼子的飛機。
就在這時,他記下了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幕,十多架黑呼呼的飛機如此之近地闖入了他的視線,他都能看清飛機上膏藥旗標誌了。
這時,他看到飛機上灑下了大批長圓的黑東西,那東西的形狀讓他想起小時候他見過的奶奶紡線用的紡錘。
那些小黑點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甚至能看清那紡錘尾部象螺旋槳一樣的東西,就在這時他聽到了尖銳的呼嘯聲,仿佛就要砸到自己的腦袋上。
巨大的恐懼戰勝了震驚,在吳洪羽閉上眼睛埋下頭的刹那,四周轟然作響,煙塵騰空。
一輪轟炸的時間並不長,吳鴻羽動了動,用力晃掉壓在頭上的泥土,再睜眼時,整個陣地已經變了樣子。
多出了許多兩三米的大坑,而士兵的殘肢斷臂布滿了一地,那是有炸彈直接落入戰壕裏造成的結果,可憐他們這些學生兵,很多人第一次上戰場,還沒有向鬼子開過第一槍就丟了性命。
再回頭看時,後麵不遠處的營房也被擊中了,紅色的火舌伴隨著黑色的濃煙,傷員們撕心裂肺地叫喊著,衛生兵,擔架隊忙成一團糟。
但也會有極個別的小人物會被後世人記住,不為別的,隻因為他們出現在曆史的拐點上。
例如,有個年僅19歲的塞爾維亞青年叫普林西普,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他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財大公夫婦,而這一次被後人命名薩拉熱窩事件的事,就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1937年7月7日。
北平蘆溝橋。
又一個小人物站到了曆史的拐點上,他叫誌村菊次郎,大日本帝國中國派遣軍二等兵。
當日軍在宛平縣城外演習時,這個叫誌村的二等兵“失蹤”了,但令人搞笑的是這個叫誌村菊次郎的小人物在二十分鍾後又回到了自己的部隊,他的“失蹤”原因是因為他鬧肚子了。
後來他被日軍退出現役,遣送回國。
1944年再次應征入伍的誌村菊次郎在緬甸被中華民國新編第一軍孫立人部擊斃。
誌村菊次郎同樣是一個小人物,他之所以被人們記住並不是因為他在失蹤的那二十分鍾裏在並不屬於他的土地上因為生理排泄的需要拉了泡稀屎,而是因為在他失蹤的二十分鍾裏,蓄謀以久的日軍認為這個失蹤的日本兵進了宛平縣城,於是中日軍隊發生了交涉,交涉未果。
於是,幾發日軍的迫擊炮彈飛進了宛平縣城,中國軍隊開始反擊,蘆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就這樣爆發了。
在七七事變的最初幾天裏,戰鬥雖然激烈,但規模並不是很大。
日軍不斷地與宋哲元談判簽訂議又不斷地撕毀協議,而宋哲元依然幻想著在自己做出少許讓步的情況下,能夠象原來那樣與日軍相安無事。
正是在他的忽視中,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已經部署到位了,當日軍人數達到五萬多人的時候,大戰已經不可避免了。
7月28日淩晨,南苑二十九軍兵營外。
一個十八九歲的學生兵正趴在戰壕裏,向前方張望著,單細的身材,下巴上已經長出了淡淡的絨毛,穿著肥大的粗布軍服,他叫吳鴻羽,他和身邊許許多多打扮身材相近的士兵一些,屬於組建沒有多久的學生軍訓團。
學生永遠是中國人中最熱血的一種人群,因為他們有熱情有衝勁,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甘願拋頭顱灑熱血。
吳鴻羽來到學生軍訓團已經有兩個多月了。
他至今還記得東北流亡學生在他們學校慷慨激昂的演講,記得那首讓他感同身受的《鬆花江上》,就象同學們所說的那樣,都要亡國了,還讀什麽書,還是先救亡圖存吧。
於是,他就成了一名士兵,盡管是一名沒有槍的士兵。
他低下頭來看了看放在自己腳邊的四個手榴彈,還有那把沉默的大刀片,手榴彈自己早就學會用了,大刀片自己學會了最基本的幾招,隻是他很遺憾自己沒有一支槍,中正式都不用想,老兵都沒有多少,可是他連那種很笨的蓋子槍都是沒有的。
他們軍訓團的槍都掌握在教官和一小部分在打槍上表現突出的學生兵手中。
盡管他也知道二十九軍的槍並不富裕,但他還是忍不住在一位姓霍的旅長視察軍訓團的時候,當麵提出過給他和他的學生戰友們發一枝槍。
當時那位霍旅長當時很爽朗地笑著,回答他說,槍是沒有的發的,不過,不要怕,我們有大刀片,我們有手榴彈,在古峰口,在羅家峪,咱二十九軍就是用這個砍死了上千個鬼子。
當時,包括吳宏羽在內,所有人都笑了,對,雖然鬼子有飛機大炮,可是,一命抵一命,咱中國人不當孬種,咱們不怕他!
東方天際的魚肚白開始慢慢的擴大消散,在難捱的等待中,天終於亮了。
“不知道日本鬼子今天來不來?”沈宏聽到不遠處有一個學生兵小聲叨咕道,所有人已經在這裏候了一夜了,還好,是夏天,不冷,隻是清晨的露水打濕了布鞋,弄得粘乎乎的,不是很舒服。
就在這時,一陣轟鳴聲由遠及近,天際出現了十多個小黑點。
“是鬼子的轟炸機來了,全體臥倒隱蔽!”負責指揮的教官喊道。
吳鴻羽趴在戰壕裏,眼睛卻始終盯著天空。
飛機的轟鳴聲越來越響,戰壕的土坎遮擋住了他的視線,他隻能看到一長條天空,他在想不知道這回能不能看清小鬼子的飛機。
就在這時,他記下了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幕,十多架黑呼呼的飛機如此之近地闖入了他的視線,他都能看清飛機上膏藥旗標誌了。
這時,他看到飛機上灑下了大批長圓的黑東西,那東西的形狀讓他想起小時候他見過的奶奶紡線用的紡錘。
那些小黑點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甚至能看清那紡錘尾部象螺旋槳一樣的東西,就在這時他聽到了尖銳的呼嘯聲,仿佛就要砸到自己的腦袋上。
巨大的恐懼戰勝了震驚,在吳洪羽閉上眼睛埋下頭的刹那,四周轟然作響,煙塵騰空。
一輪轟炸的時間並不長,吳鴻羽動了動,用力晃掉壓在頭上的泥土,再睜眼時,整個陣地已經變了樣子。
多出了許多兩三米的大坑,而士兵的殘肢斷臂布滿了一地,那是有炸彈直接落入戰壕裏造成的結果,可憐他們這些學生兵,很多人第一次上戰場,還沒有向鬼子開過第一槍就丟了性命。
再回頭看時,後麵不遠處的營房也被擊中了,紅色的火舌伴隨著黑色的濃煙,傷員們撕心裂肺地叫喊著,衛生兵,擔架隊忙成一團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