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南拳。
與少林、武當、太極、形意、八卦、峨眉六大拳係並稱,涵括了華夏千百年來的武術傳承,它以福建、廣東為發源地,廣泛流傳於長江以南,故又稱為“南拳”。
關於南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最多的說法是,古福建少林寺被清廷焚毀後,流落出五位武僧,創立了反清複明的洪門(天地會),並廣泛結交福建、廣東、湖北一帶的武林人士,將南少林的拳法隨之傳至海內外,因此一般習練南拳之人,都尊他們為南拳“五祖”。
當然,這也不排除地方拳種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托名於更為正統更為權威的南少林這種因素,但在後世都可以證明的是,南拳確實是最適合東南沿海一帶人士的優秀拳係。
福建自古便民風強悍,特別是閩南一帶,素來以悍勇好鬥著稱,其聚眾械鬥之風氣,即便是到了現代乃至海外,都可謂是名聞全國,而福建地區的武藝傳承,大概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
抗倭名將俞大猷,可以說是明代唯一能與戚繼光相提並論的武學大宗師。
能被稱為宗師者,無不是具有開宗立派的人傑,要求眼光、氣度、實戰乃至理論,都具有前人不曾企及的高度,而能稱為大宗師者,定然是能將一脈武道及其武學哲理傳承至今,並仍能廣泛應用。
俞大猷是福建**人,從李良欽學劍,曾僅率隨從數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劍術震懾多處叛民,同時他又精於棍法,在抗倭軍伍中廣教棍法於東南士卒,可以說,當時泉州一帶的棍法,幾乎全是俞大猷自軍伍中傳承下來的。
自有明一代,泉州的劍術和棍術,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據說當時連嵩山少林寺都自愧弗如,直至明末時期,福建的棍術和鎖喉槍傳入了北少林後,這才奠定了少林棍術甲天下的美名。
當然,南拳拳係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響。
從公元4世紀起,中國境內北民南遷出現過三次。
這三次大規模移民,分別出現在兩晉、唐末及兩宋,人數也是一次比一次多,在最後一次南遷的軍民,據說超過了一百萬。
三次移民,大都是從河南出發,而這些來自北方的移民,也就是後來的“客家人”,他們定居在東南沿海的同時,也把北地及中原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拳械技擊之術,帶到了福建、廣東一帶。
同樣是明代中期,戚家軍在福州、泉州等地駐防時,為了提高民間抗倭自保的能力,戚家軍曾廣泛推廣戚家拳、刀、槍等實戰技擊術。
與俞大猷相仿,戚家軍所有的拳械套路,都是由主將戚繼光編寫譜書,而戚繼光是山東人,武功屬於典型的北少林拳係,隻是在實戰中,又剔除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動作。
說了這麽多,其實隻是想說明南拳也好,北腿也罷,在千百年的曆史中,往往都是在互相交融、吸收並不斷同化。
閩粵一帶,人種體形較為瘦小,力氣與體能都相對弱些,因此在拳法中往往特別重視下盤的穩定性,講究步法靈活多變,多有扭拐動作。
而南拳的上肢動作,則因為手速快疾,多提倡綿密迅疾,動若驚雷,有時下肢不動,拳掌便可在刹那之間,連續擊出數次,以快取勝,而這一點,在後來廣傳至東南亞的詠春拳的某些拳路上,便可以得到最佳的明證。
等到楊猛趕到的時候,李書文也將將給自己的學員們講解完南拳的曆史,隨即又開始分析起張策與黎千斤兩人的拳路與發勁技巧。
楊猛心裏叫苦,但卻不敢下場攔下兩人,因為在拳鬥的過程中,往往很容易便打出了真火,出手發力本都易發難收,如果雙方心中都有退意,或許還能在高喝一聲後,下場將雙方拆開,如果沒有退意,敢下場的,基本大多會沒了下場。
所以楊猛隻能在一旁靜靜地看著,聽著,緊張焦慮著……
黎千斤的體型相對張策來說,也屬於較為瘦小的那種,且他的拳法也極富南拳的特點,幾乎在發力呼喝的同時,上肢已經隨著吐氣催力的慣性,瞬間打出一波波的拳浪,以增大爆發力和破壞力。
拳是七傷拳,可楊猛發現,其與後世金老所說的七傷拳隻是名字相同,絕非是同脈相承的拳係。
按照金老所說的七傷拳,首重是內勁,如果內勁不夠,則先傷己再傷人,一拳既出,五內俱傷。
當然,憑著黎千斤幾近化勁的手段,一拳七傷估計也能勉強做到,但這裏的七傷,則還是形容其出拳快如閃電,一拳既出,必有七星好似北鬥的特點。
七傷拳,屬於典型的南拳小架拳類,所以也有子母拳之稱。
最奇特的是,任憑黎千斤上身打得如何狂風暴雨,可他的腳下卻幾乎不曾離地,任憑張策自何方向發勁吐力,他都隻是扭動上身,一拳七出,將南拳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與黎千斤的快、急、猛、重相比,張策的拳術顯得要沉穩和緩慢了許多,雙臂輪舞如輪似鍾,但卻偏偏將那暴雨梨花般的拳幕,一一抵擋在外,且擋得滴水不漏。
如果說黎千斤手上揮拳如雨,但張策便是一路硬化柔出的通臂長棍,忽而又如雙鞭輪番摔打抽擊,以拳指橫掃將那繁星般的拳擊拍出擊落。
偶爾見到黎千斤的拳速,隨著氣息出現波動時,他便會以穿身急進,輪臂劈斬等凶悍的動作進行短途奔襲,等到黎千斤拳速如潮水般再次暴漲,張策又好似遊魚一般,極為驚險地從拳幕中一晃兩晃地鑽將出來。
“這摔、拍、穿、劈、鑽五字,足以演化出五行通臂拳的精髓,且這張策拳架通肩達臂,但其發勁卻是以太極發勁的技巧,將肩背臂膀的力量貫入指稍,難得的是,當這行拳走架的時候,雙臂間又會一改太極拳柔化剛出的特性,將通臂拳沾衣發力的神韻,以嶄新的風格演繹出來,往往一記看似綿柔的鞭手,便能連續不停地將黎千斤的快拳一一卸去……”
看著李書文連連稱讚,那位佛山的黃飛鴻,不覺開始焦慮起來,因為在他看來,黎千斤雖然爆拳如雨,但其吐出的氣息以及高喝之聲,已經漸漸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如果此時不停下這種過於剛猛的拳路,恐怕便要被張策敗於拳下。
這倒並非是兩人的實力差距如此之大,而是黎千斤起初過於輕視張策新創的太極通臂拳,氣血心力消耗得極大。
偏偏張策為人穩健,加之創拳之後,在北方經曆了太極與通臂兩門弟子的輪番挑戰,對於陰柔纏綿以及陽剛迅疾的打法都已熟透於心,對黎千斤這種有些莽撞的打法,可謂掌控全場,且進退轉換自如。
與此同時,楊猛的心裏不覺也隱隱一動,這黎千斤雙拳雷動,好似打樁機一般的打法,分明與自己提出的實戰國術極為類似,全憑這外家剛猛無匹的拳路與速度,純粹以爆發力和速度製勝。
可一旦遇見張策這般內外兼修、又及其擅長實戰打法的高手,一旦久攻不下,氣血消耗過盛之後,恐怕隨時都會一敗塗地……
正在眾人心緒不寧,漸漸都開始擔心的時候,黎千斤與張策手上的動作忽然齊齊一變,將彼此的拳路與風格來了個翻天覆地的轉變。
先動的,仍是黎千斤。
隻是這一次,他動的不再是雙臂,他動得是腳。
剛剛那番猛攻,黎千斤的兩腳分前後一條線的‘小縮身’,其上肢動作大開大合,氣勢狂野凶悍,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如今的黎千斤,一改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整個人便好似狸貓一般,開始利用翻滾跳躍等動作,施展起多變而又省力的腿法,身法自然巧妙,避免再與張策硬碰硬的交手。
而張策則是將功架一改,以通臂拳勁發力,以太極五行錘的拳架攻擊,雙臂腿腳之間雖然仍沒有黎千斤那般誇張的速度,可是每個動作都變得大開大合,仿佛真有一對巨錘握在拳中,打得空氣都開始砰砰作響,打得黎千斤更是節節敗退。
“動作舒展大方,手、眼、身法、步裏融入了太極與通臂的精、氣、神,整個拳風可謂渾然一體,猶如楚霸王臨陣發威,其勢雄猛。
正說話間,張策已經連連踏步疾行,拳掌行襲上下,腳法卻如直線奔騰,等到黎千斤以十字路翻應對,他忽地又如猛將縱橫,上中下地搬攔捶,躺腳掃打撇身追……
這一追,便追得黎千斤退無可退。
兩人臉上露出了一絲了然,便如初見搭手時一般,在空中猛然爆發出最強的一擊。
砰……
黎千斤雙拳快打連出七星,冷、彈、脆、快、硬、縮、崩之後,又將七星北鬥幻化為五瓣金蓮,直指張策耳、鼻、眼、喉、胸……
張策柔心存剛,雙臂帶肩連錘帶鞭,發動綿、軟、粘、連、隨、靈、急、巧,第一次與黎千斤正麵交擊在一起……
不,從發勁與出拳的速度來看,氣血仍然旺盛的張策,此刻竟然比黎千斤還多發出了一力巧勁。
這一力巧勁看似簡單,卻整卡在黎千斤拳勢出盡,氣血精神都衰落到穀底,無力再次催動那暴雨般的拳幕反擊時,張策猛地兵行險招,雙臂左右一拉一開,好似鐵索攔江般地破開黎千斤的雙拳橫擋,貼身硬靠地將肩頭頂在了他的肩頭上……
砰!
這一擊,力氣並不大,看起來隻是一記簡簡單單的硬碰硬,但距離開場時的效果,顯然卻有了很大的不同。
黎千斤身子晃了一晃,向後連退了兩步,雙肘微微抽動之後,卻又頹然地放了下去。
張策輕輕地咳嗽了一聲,卻是將洶湧過盛的氣血一點點平靜了下來,“黎師兄不愧是一拳七傷,張策今日算是見識了南拳的風采,好拳法!”
“好一個太極通臂拳,張策師弟自立一脈拳種,拳術火候都已通神入化,為兄雖然癡長幾歲,到底還是因這心胸無緣化勁,最難得的是,你在最後關頭手下留情,這番氣度和心懷,可謂當之無愧的太極通臂拳開宗立派的宗師之名……”
今天真是拚了老命了兄弟們啊,從下班開始到12點多,幾乎是一分鍾都沒停,明天白天還有兩更,希望兄弟們能體諒丹經睡得比雞晚,幹得比驢多的份上,把什麽推薦票、三江票和評論等任何支持鼓勵都給我刷起……
累死我了……睡覺去了……明天白天更新10點開始……
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南拳。
與少林、武當、太極、形意、八卦、峨眉六大拳係並稱,涵括了華夏千百年來的武術傳承,它以福建、廣東為發源地,廣泛流傳於長江以南,故又稱為“南拳”。
關於南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最多的說法是,古福建少林寺被清廷焚毀後,流落出五位武僧,創立了反清複明的洪門(天地會),並廣泛結交福建、廣東、湖北一帶的武林人士,將南少林的拳法隨之傳至海內外,因此一般習練南拳之人,都尊他們為南拳“五祖”。
當然,這也不排除地方拳種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托名於更為正統更為權威的南少林這種因素,但在後世都可以證明的是,南拳確實是最適合東南沿海一帶人士的優秀拳係。
福建自古便民風強悍,特別是閩南一帶,素來以悍勇好鬥著稱,其聚眾械鬥之風氣,即便是到了現代乃至海外,都可謂是名聞全國,而福建地區的武藝傳承,大概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
抗倭名將俞大猷,可以說是明代唯一能與戚繼光相提並論的武學大宗師。
能被稱為宗師者,無不是具有開宗立派的人傑,要求眼光、氣度、實戰乃至理論,都具有前人不曾企及的高度,而能稱為大宗師者,定然是能將一脈武道及其武學哲理傳承至今,並仍能廣泛應用。
俞大猷是福建**人,從李良欽學劍,曾僅率隨從數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劍術震懾多處叛民,同時他又精於棍法,在抗倭軍伍中廣教棍法於東南士卒,可以說,當時泉州一帶的棍法,幾乎全是俞大猷自軍伍中傳承下來的。
自有明一代,泉州的劍術和棍術,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據說當時連嵩山少林寺都自愧弗如,直至明末時期,福建的棍術和鎖喉槍傳入了北少林後,這才奠定了少林棍術甲天下的美名。
當然,南拳拳係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響。
從公元4世紀起,中國境內北民南遷出現過三次。
這三次大規模移民,分別出現在兩晉、唐末及兩宋,人數也是一次比一次多,在最後一次南遷的軍民,據說超過了一百萬。
三次移民,大都是從河南出發,而這些來自北方的移民,也就是後來的“客家人”,他們定居在東南沿海的同時,也把北地及中原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拳械技擊之術,帶到了福建、廣東一帶。
同樣是明代中期,戚家軍在福州、泉州等地駐防時,為了提高民間抗倭自保的能力,戚家軍曾廣泛推廣戚家拳、刀、槍等實戰技擊術。
與俞大猷相仿,戚家軍所有的拳械套路,都是由主將戚繼光編寫譜書,而戚繼光是山東人,武功屬於典型的北少林拳係,隻是在實戰中,又剔除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動作。
說了這麽多,其實隻是想說明南拳也好,北腿也罷,在千百年的曆史中,往往都是在互相交融、吸收並不斷同化。
閩粵一帶,人種體形較為瘦小,力氣與體能都相對弱些,因此在拳法中往往特別重視下盤的穩定性,講究步法靈活多變,多有扭拐動作。
而南拳的上肢動作,則因為手速快疾,多提倡綿密迅疾,動若驚雷,有時下肢不動,拳掌便可在刹那之間,連續擊出數次,以快取勝,而這一點,在後來廣傳至東南亞的詠春拳的某些拳路上,便可以得到最佳的明證。
等到楊猛趕到的時候,李書文也將將給自己的學員們講解完南拳的曆史,隨即又開始分析起張策與黎千斤兩人的拳路與發勁技巧。
楊猛心裏叫苦,但卻不敢下場攔下兩人,因為在拳鬥的過程中,往往很容易便打出了真火,出手發力本都易發難收,如果雙方心中都有退意,或許還能在高喝一聲後,下場將雙方拆開,如果沒有退意,敢下場的,基本大多會沒了下場。
所以楊猛隻能在一旁靜靜地看著,聽著,緊張焦慮著……
黎千斤的體型相對張策來說,也屬於較為瘦小的那種,且他的拳法也極富南拳的特點,幾乎在發力呼喝的同時,上肢已經隨著吐氣催力的慣性,瞬間打出一波波的拳浪,以增大爆發力和破壞力。
拳是七傷拳,可楊猛發現,其與後世金老所說的七傷拳隻是名字相同,絕非是同脈相承的拳係。
按照金老所說的七傷拳,首重是內勁,如果內勁不夠,則先傷己再傷人,一拳既出,五內俱傷。
當然,憑著黎千斤幾近化勁的手段,一拳七傷估計也能勉強做到,但這裏的七傷,則還是形容其出拳快如閃電,一拳既出,必有七星好似北鬥的特點。
七傷拳,屬於典型的南拳小架拳類,所以也有子母拳之稱。
最奇特的是,任憑黎千斤上身打得如何狂風暴雨,可他的腳下卻幾乎不曾離地,任憑張策自何方向發勁吐力,他都隻是扭動上身,一拳七出,將南拳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與黎千斤的快、急、猛、重相比,張策的拳術顯得要沉穩和緩慢了許多,雙臂輪舞如輪似鍾,但卻偏偏將那暴雨梨花般的拳幕,一一抵擋在外,且擋得滴水不漏。
如果說黎千斤手上揮拳如雨,但張策便是一路硬化柔出的通臂長棍,忽而又如雙鞭輪番摔打抽擊,以拳指橫掃將那繁星般的拳擊拍出擊落。
偶爾見到黎千斤的拳速,隨著氣息出現波動時,他便會以穿身急進,輪臂劈斬等凶悍的動作進行短途奔襲,等到黎千斤拳速如潮水般再次暴漲,張策又好似遊魚一般,極為驚險地從拳幕中一晃兩晃地鑽將出來。
“這摔、拍、穿、劈、鑽五字,足以演化出五行通臂拳的精髓,且這張策拳架通肩達臂,但其發勁卻是以太極發勁的技巧,將肩背臂膀的力量貫入指稍,難得的是,當這行拳走架的時候,雙臂間又會一改太極拳柔化剛出的特性,將通臂拳沾衣發力的神韻,以嶄新的風格演繹出來,往往一記看似綿柔的鞭手,便能連續不停地將黎千斤的快拳一一卸去……”
看著李書文連連稱讚,那位佛山的黃飛鴻,不覺開始焦慮起來,因為在他看來,黎千斤雖然爆拳如雨,但其吐出的氣息以及高喝之聲,已經漸漸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如果此時不停下這種過於剛猛的拳路,恐怕便要被張策敗於拳下。
這倒並非是兩人的實力差距如此之大,而是黎千斤起初過於輕視張策新創的太極通臂拳,氣血心力消耗得極大。
偏偏張策為人穩健,加之創拳之後,在北方經曆了太極與通臂兩門弟子的輪番挑戰,對於陰柔纏綿以及陽剛迅疾的打法都已熟透於心,對黎千斤這種有些莽撞的打法,可謂掌控全場,且進退轉換自如。
與此同時,楊猛的心裏不覺也隱隱一動,這黎千斤雙拳雷動,好似打樁機一般的打法,分明與自己提出的實戰國術極為類似,全憑這外家剛猛無匹的拳路與速度,純粹以爆發力和速度製勝。
可一旦遇見張策這般內外兼修、又及其擅長實戰打法的高手,一旦久攻不下,氣血消耗過盛之後,恐怕隨時都會一敗塗地……
正在眾人心緒不寧,漸漸都開始擔心的時候,黎千斤與張策手上的動作忽然齊齊一變,將彼此的拳路與風格來了個翻天覆地的轉變。
先動的,仍是黎千斤。
隻是這一次,他動的不再是雙臂,他動得是腳。
剛剛那番猛攻,黎千斤的兩腳分前後一條線的‘小縮身’,其上肢動作大開大合,氣勢狂野凶悍,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如今的黎千斤,一改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整個人便好似狸貓一般,開始利用翻滾跳躍等動作,施展起多變而又省力的腿法,身法自然巧妙,避免再與張策硬碰硬的交手。
而張策則是將功架一改,以通臂拳勁發力,以太極五行錘的拳架攻擊,雙臂腿腳之間雖然仍沒有黎千斤那般誇張的速度,可是每個動作都變得大開大合,仿佛真有一對巨錘握在拳中,打得空氣都開始砰砰作響,打得黎千斤更是節節敗退。
“動作舒展大方,手、眼、身法、步裏融入了太極與通臂的精、氣、神,整個拳風可謂渾然一體,猶如楚霸王臨陣發威,其勢雄猛。
正說話間,張策已經連連踏步疾行,拳掌行襲上下,腳法卻如直線奔騰,等到黎千斤以十字路翻應對,他忽地又如猛將縱橫,上中下地搬攔捶,躺腳掃打撇身追……
這一追,便追得黎千斤退無可退。
兩人臉上露出了一絲了然,便如初見搭手時一般,在空中猛然爆發出最強的一擊。
砰……
黎千斤雙拳快打連出七星,冷、彈、脆、快、硬、縮、崩之後,又將七星北鬥幻化為五瓣金蓮,直指張策耳、鼻、眼、喉、胸……
張策柔心存剛,雙臂帶肩連錘帶鞭,發動綿、軟、粘、連、隨、靈、急、巧,第一次與黎千斤正麵交擊在一起……
不,從發勁與出拳的速度來看,氣血仍然旺盛的張策,此刻竟然比黎千斤還多發出了一力巧勁。
這一力巧勁看似簡單,卻整卡在黎千斤拳勢出盡,氣血精神都衰落到穀底,無力再次催動那暴雨般的拳幕反擊時,張策猛地兵行險招,雙臂左右一拉一開,好似鐵索攔江般地破開黎千斤的雙拳橫擋,貼身硬靠地將肩頭頂在了他的肩頭上……
砰!
這一擊,力氣並不大,看起來隻是一記簡簡單單的硬碰硬,但距離開場時的效果,顯然卻有了很大的不同。
黎千斤身子晃了一晃,向後連退了兩步,雙肘微微抽動之後,卻又頹然地放了下去。
張策輕輕地咳嗽了一聲,卻是將洶湧過盛的氣血一點點平靜了下來,“黎師兄不愧是一拳七傷,張策今日算是見識了南拳的風采,好拳法!”
“好一個太極通臂拳,張策師弟自立一脈拳種,拳術火候都已通神入化,為兄雖然癡長幾歲,到底還是因這心胸無緣化勁,最難得的是,你在最後關頭手下留情,這番氣度和心懷,可謂當之無愧的太極通臂拳開宗立派的宗師之名……”
今天真是拚了老命了兄弟們啊,從下班開始到12點多,幾乎是一分鍾都沒停,明天白天還有兩更,希望兄弟們能體諒丹經睡得比雞晚,幹得比驢多的份上,把什麽推薦票、三江票和評論等任何支持鼓勵都給我刷起……
累死我了……睡覺去了……明天白天更新10點開始……
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