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朱元璋遷移蘇州、鬆江、杭州、嘉興、湖州一帶富戶前往臨濠,固然心存些許整治江浙豪門的想法,但開始源於洪武二年的定都之議。(.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那時剛剛平定陝西,定都之議再起。群臣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長安、洛陽、應天、汴梁、北平幾地,大臣們的意見不一,各自引古論今,提出討論。“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裏適均,汴梁亦宋之舊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
見眾臣意見難以統一,誰也說服不了誰,就提出以臨濠為中都的想法。稱在臨濠建都,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義也”。群臣不敢反對。於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製在臨濠營建中都。這樣,在明朝建國之初就形成了南京(應天)、北京(汴梁)和中都(臨濠)並存的情況。
臨濠貧寒,再加上連年征戰,導致了十室九空的現象,為了改善中都的環境。後來有人建議皇帝學習漢高祖當年,把齊、楚、十萬戶富民,遷移到關中,充實關中的地區這個做法。
江南的富庶天下聞名,再則張士誠滅亡,吳中百姓多有不服,於是朱元璋就把江南富戶約十五萬戶遷到臨濠周邊,在皇上的眼裏,既然作為中都,就不能沒有有錢有勢的人,一定要讓它有強大的,顯得非常繁榮那樣才有國都的樣子。
但是這些人來到臨濠以後,並不安心,離開江南富庶之地,到了安徽貧窮之地,經常想家,又不敢明著回去,當然心生怨氣,臨濠也未能因此而有什麽大的改變。
洪武八年,朱元璋巡視已經改名為鳳陽的中都的修建情況後,突然改變了主意,下令停建。此時修建中都臨濠達已經有六年,頗具規模。眾人對此都大惑不解。朱元璋解釋停建的理由是勞民傷財。但這其中顯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按照梅殷隱晦的說法,朱允炆漸漸猜到一些端倪,原來朱元璋身邊的功臣許多都是他的同鄉,以胡惟庸為的江淮人在高官中占了很大比重。江淮功臣居功自傲,權高震主,且在朝中黨同伐異。
因此而引起朱元璋對臣下的結黨的警惕。他擔心臨濠是許多江淮功臣的老家,建都臨濠後,會助長朝堂之上江淮係官員的勢力。洪武十一年,正式下詔,以南京為京師,多年懸而未決的定都問題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不過這樣,更是引起被遷移往臨濠的江南富戶的怨恨,若臨濠真的成了中都,他們心裏還有些希望,至少是國都之民,漸漸心中的不滿就會被化解掉,而突然下旨改變主意,自己卻成了成了鞏固政權的試驗品,江南富戶中不乏有才智之士,難能看不出來皇上的心思呢?
為了達到會江南探親的目的,有些富戶故意造成災荒之年,然後有借口一路裝扮成乞丐要飯,討要回到老家探望,然後春天再回來,這些事情朱元璋哪能不知道呢?惱火於江南富戶的不安穩,索性再也不理會了。[.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這樣也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朱元璋當初下令強製遷徙江南富戶二十多萬人去臨濠,這些人走時隻能帶走金銀細軟,土地和房屋要交給原地的官府,或落入他人之手,到了臨濠之後,不許隨便離開遷移之地。
本來以為十多年過去了,這些人回鄉的心也應該被消磨的差不多,而家裏的財富也應該沒有剩下多少了,可是這次朱允炆的江南一行,輕易的拋出一個誘餌,竟然收獲了價值三十多萬兩銀子的財物。
說一句實話,朱元璋被嚇到了,按照梅殷的說法,皇上是被嚇到了,可是按照朱允炆的想法,朱元璋真的被氣的不輕。當時大明歲入不過四百萬兩銀子左右,這一點他經過求證的,可是自己卻在月餘從江南富戶身上收刮了大明一年稅賦的十分之一。
這種儲存財富的能力,怎麽能不讓朱元璋感到驚恐。作為皇帝的他,費盡心思用上強製手段遷移,不過是希望利用江南人的生財有道來建設自己的家鄉,可是十餘年家鄉沒有變,反而人為的災荒之年甚多,開始聽聞說災荒之年出外討飯的人員眾多,心裏還有惻隱之心,可是看到皇太孫稍微用利誘之,便聚集那麽多財富,他心裏怎麽能不狠呢?
邊聽邊想,朱允炆也陷入了沉思,梅殷說的沒有錯,自己是畫了那個圈子,可是江南富戶們爭先恐後的跳出來,說是思鄉心切,但是最重要的就是過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底牌。
不要說朱元璋,就算換成自己,也會如此生氣,一群在自己麵前裝了十幾年窮的人,突然腰裏別了大把大把的鈔票砸向自己,那種被侮辱的感覺更別說落到自尊心強的老朱身上,是人都會生氣。
不過這次牽連的也太廣了一些,那二十萬被遷移至臨濠的富戶現在不說翻了一番,多個幾萬人也是正常的,現在移民,按照交通條件,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因此而喪命啊。
突然感到有些不妙,借著梅殷喝茶的當口,朱允炆趁機問道:“為什麽是遷移至遼東呢?難道是四叔要求的嗎?”
看了朱允炆一眼,梅殷猶豫了半天沒有說話,最後還是輕輕的說:“殿下,要不我說您險些闖出大禍呢?”
“遼東地廣人稀,燕王曾幾次奏報,說是兵源、後勤不足,而蒙元又往極北之地遠遁,若是派大軍長時間作戰,光糧草一項就消耗不起,請求皇上移“山西之民以充邊塞”但是皇上由於顧慮到建朝初期的幾次大規模移民,所以寧可暫時不追擊蒙元殘餘,也未能準燕王之奏,可是這次臨濠的江南富戶真的讓聖上感到不耐了。”
“燕王不知從哪裏得來的消息,借機又上奏折,倒是沒有提及移臨濠之民,不過在聖上震怒之下,索性將臨濠之江南人全部往極北之地,充作邊民。”
這時,朱允炆注意到梅殷說的那“借機”這兩個字,不由疑惑的問道:“四叔不是一直在上奏請求移民以充邊塞嗎?”
感歎皇太孫的消息閉塞,梅殷有些無可奈何的說道:“因為這份奏折,是燕王世子代父上奏的,而且據我所知,燕王府的那個道衍和尚也在京師,兩者相較,不言而喻矣。”
既然話說到這個份上,梅殷已經徹底的將自己擺在朱允炆的這方,本來他也不喜歡朱棣的一身殺氣,覺得大明需要一個仁和的君主來休養生息,再也經不起殺戮了。
那時剛剛平定陝西,定都之議再起。群臣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長安、洛陽、應天、汴梁、北平幾地,大臣們的意見不一,各自引古論今,提出討論。“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裏適均,汴梁亦宋之舊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
見眾臣意見難以統一,誰也說服不了誰,就提出以臨濠為中都的想法。稱在臨濠建都,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義也”。群臣不敢反對。於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製在臨濠營建中都。這樣,在明朝建國之初就形成了南京(應天)、北京(汴梁)和中都(臨濠)並存的情況。
臨濠貧寒,再加上連年征戰,導致了十室九空的現象,為了改善中都的環境。後來有人建議皇帝學習漢高祖當年,把齊、楚、十萬戶富民,遷移到關中,充實關中的地區這個做法。
江南的富庶天下聞名,再則張士誠滅亡,吳中百姓多有不服,於是朱元璋就把江南富戶約十五萬戶遷到臨濠周邊,在皇上的眼裏,既然作為中都,就不能沒有有錢有勢的人,一定要讓它有強大的,顯得非常繁榮那樣才有國都的樣子。
但是這些人來到臨濠以後,並不安心,離開江南富庶之地,到了安徽貧窮之地,經常想家,又不敢明著回去,當然心生怨氣,臨濠也未能因此而有什麽大的改變。
洪武八年,朱元璋巡視已經改名為鳳陽的中都的修建情況後,突然改變了主意,下令停建。此時修建中都臨濠達已經有六年,頗具規模。眾人對此都大惑不解。朱元璋解釋停建的理由是勞民傷財。但這其中顯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按照梅殷隱晦的說法,朱允炆漸漸猜到一些端倪,原來朱元璋身邊的功臣許多都是他的同鄉,以胡惟庸為的江淮人在高官中占了很大比重。江淮功臣居功自傲,權高震主,且在朝中黨同伐異。
因此而引起朱元璋對臣下的結黨的警惕。他擔心臨濠是許多江淮功臣的老家,建都臨濠後,會助長朝堂之上江淮係官員的勢力。洪武十一年,正式下詔,以南京為京師,多年懸而未決的定都問題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不過這樣,更是引起被遷移往臨濠的江南富戶的怨恨,若臨濠真的成了中都,他們心裏還有些希望,至少是國都之民,漸漸心中的不滿就會被化解掉,而突然下旨改變主意,自己卻成了成了鞏固政權的試驗品,江南富戶中不乏有才智之士,難能看不出來皇上的心思呢?
為了達到會江南探親的目的,有些富戶故意造成災荒之年,然後有借口一路裝扮成乞丐要飯,討要回到老家探望,然後春天再回來,這些事情朱元璋哪能不知道呢?惱火於江南富戶的不安穩,索性再也不理會了。[.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這樣也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朱元璋當初下令強製遷徙江南富戶二十多萬人去臨濠,這些人走時隻能帶走金銀細軟,土地和房屋要交給原地的官府,或落入他人之手,到了臨濠之後,不許隨便離開遷移之地。
本來以為十多年過去了,這些人回鄉的心也應該被消磨的差不多,而家裏的財富也應該沒有剩下多少了,可是這次朱允炆的江南一行,輕易的拋出一個誘餌,竟然收獲了價值三十多萬兩銀子的財物。
說一句實話,朱元璋被嚇到了,按照梅殷的說法,皇上是被嚇到了,可是按照朱允炆的想法,朱元璋真的被氣的不輕。當時大明歲入不過四百萬兩銀子左右,這一點他經過求證的,可是自己卻在月餘從江南富戶身上收刮了大明一年稅賦的十分之一。
這種儲存財富的能力,怎麽能不讓朱元璋感到驚恐。作為皇帝的他,費盡心思用上強製手段遷移,不過是希望利用江南人的生財有道來建設自己的家鄉,可是十餘年家鄉沒有變,反而人為的災荒之年甚多,開始聽聞說災荒之年出外討飯的人員眾多,心裏還有惻隱之心,可是看到皇太孫稍微用利誘之,便聚集那麽多財富,他心裏怎麽能不狠呢?
邊聽邊想,朱允炆也陷入了沉思,梅殷說的沒有錯,自己是畫了那個圈子,可是江南富戶們爭先恐後的跳出來,說是思鄉心切,但是最重要的就是過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底牌。
不要說朱元璋,就算換成自己,也會如此生氣,一群在自己麵前裝了十幾年窮的人,突然腰裏別了大把大把的鈔票砸向自己,那種被侮辱的感覺更別說落到自尊心強的老朱身上,是人都會生氣。
不過這次牽連的也太廣了一些,那二十萬被遷移至臨濠的富戶現在不說翻了一番,多個幾萬人也是正常的,現在移民,按照交通條件,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因此而喪命啊。
突然感到有些不妙,借著梅殷喝茶的當口,朱允炆趁機問道:“為什麽是遷移至遼東呢?難道是四叔要求的嗎?”
看了朱允炆一眼,梅殷猶豫了半天沒有說話,最後還是輕輕的說:“殿下,要不我說您險些闖出大禍呢?”
“遼東地廣人稀,燕王曾幾次奏報,說是兵源、後勤不足,而蒙元又往極北之地遠遁,若是派大軍長時間作戰,光糧草一項就消耗不起,請求皇上移“山西之民以充邊塞”但是皇上由於顧慮到建朝初期的幾次大規模移民,所以寧可暫時不追擊蒙元殘餘,也未能準燕王之奏,可是這次臨濠的江南富戶真的讓聖上感到不耐了。”
“燕王不知從哪裏得來的消息,借機又上奏折,倒是沒有提及移臨濠之民,不過在聖上震怒之下,索性將臨濠之江南人全部往極北之地,充作邊民。”
這時,朱允炆注意到梅殷說的那“借機”這兩個字,不由疑惑的問道:“四叔不是一直在上奏請求移民以充邊塞嗎?”
感歎皇太孫的消息閉塞,梅殷有些無可奈何的說道:“因為這份奏折,是燕王世子代父上奏的,而且據我所知,燕王府的那個道衍和尚也在京師,兩者相較,不言而喻矣。”
既然話說到這個份上,梅殷已經徹底的將自己擺在朱允炆的這方,本來他也不喜歡朱棣的一身殺氣,覺得大明需要一個仁和的君主來休養生息,再也經不起殺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