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的日期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這一點東宮上下都十分清楚,在朱允炆的授意下,親衛們幾人一撥,分別穿梭於京師至蘇州的交通要道上,以便及時把握聖旨如何到達。
傅友德告辭前往寧波府,具體操作細節按照老將軍的經驗,應該是能做到無懈可擊。朱允炆暗自得意著自己的算盤打的妙。卻不知傅友德早就知道他所存的心思,並且銘記在心了。
傅雍卻是留在了朱允炆身旁,這次離京,要不是錦衣衛的大部分人都被皇太孫帶來蘇州,估計他沒有那麽容易瞞過朝廷的耳目,也正是這樣,他才那麽容易被東宮親衛尋到蹤跡,按照父親的囑咐,他主動找到了太孫殿下,在歸還那方布帕的同時表示效忠,這本是意料中事,所以朱允炆很愉快的笑納了。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最讓他頭痛的是蘇州將要麵臨的殘局,東宮參議處還好說一些,可以說成是太孫殿下的幕僚機構,至於朱元璋要問及,自然有劉三吾和黃子澄他們為自己說辭。
劉三吾這個老夫子將東宮參議處看成是太孫殿下廣納民言的征兆,自古以來,這都是聖君的表現,自己身為任的參議長,自然是責任重大,為了參議處的正常運行,不但自己強忍著和陸家、曹家兩個豪門家主共處一室,而且說服了張宗浚和黃子澄二人以大局為重,要為太孫殿下的大業做想。打造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參議處體係。
劉三吾自號坦坦翁。對人慷慨,胸中無城府,麵臨大節,屹然不可奪誌。隻要得到他的肯定,參議處麵臨的危機不大,而且他身為六藝書院院正,負責江南教化,當然六藝書院也在劉三吾保全之列。
以這個老夫子的聲望,在朱元璋麵前拖延一些時日絕無問題,最不濟可以讓六藝書院暫時並入官學,以避鋒芒。
那麽朱允炆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他臨時組建的所謂國士院。
因為朱允炆突然現自己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他低估了這些豪門對於權力的熱望,在皇上沒有出聲,而自己又盲目放權的情況下,很多豪門對於國士院的熱衷簡直出乎朱允炆的想象,雖然大部分的豪門仍舊在被勒令留在臨濠,在蘇州國士院的隻是家族派出的代表。但是對於蘇州知府吳雪凡的政務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曾經幾次接見吳雪凡的朱允炆也十分之無語,他在後世不過是個剛剛參加工作一年的大學生而已,不但大學畢業後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打工,而且在上學期間,連個所謂的班長、委員什麽的都沒有做過。
之所以成立參議處和國士院,大部分是在互聯網上,或者是自己看過的穿越小說中學到的。沒有想到實施起來,難度如此之大。朱允炆的本意,是讓國士院製衡知府衙門,可以少一些冤案、錯案,然後監督政令的實施,以免遭遇昏官執行政令變調走樣。
可是現在的國士院竟然成了豪門大族相互爭鬥的地方,可能以為有了皇太孫撐腰,甚至以為隻要不牽涉朝政就會沒有事情,以至於國士院變成了這些豪門在回歸故裏之前的一個較量。暗中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被朝廷遷移至臨濠的舊門閥為主,另外一派當然是以舊門閥被遷移走後的新興力量為主。
為了一些田產、為了一處莊園,往往雙方爭執的不可開交,因為都是有身家、有身份的家族豪門,有了爭執,雖然不至於殺人械鬥、刺刀見紅,但每每鬧到吳雪凡那裏,也是頗為難纏。
由於國士院的成員有著彈劾官員和參與修改蘇州政令的權力,所以蘇州府上下官員也不免要賣上幾分薄麵,於是國士院的人很輕易的就把蘇州官場也分成兩個陣營,非黑即白,沒有了立場的官員往往會受到雙方的彈劾。
我這是做了什麽啊,朱允炆聽到這個結果後,心裏哀歎不已,種了一個西瓜下去,誰料想收獲上來的竟然是這麽一個畸形的玩意,他不知道這些豪門家族哪來的膽子,朝廷對於江南的態度還是十分曖昧,他們竟然可以不顧一切的搞東搞西。
隱隱約約間,朱允炆覺得這是朱元璋不顧他的感受,準備插手江南之事的原因之一,劉三吾也曾經很隱晦的和皇太孫說過,如此一來,如果形成習慣,能在蘇州府坐穩位置的官員不會太多,這根本不符合朝廷的利益,皇上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理的。
朱允炆苦笑著,他心裏明白,能在蘇州官場坐穩位置的,手裏沒有點真本事絕對不行。非但朝廷派來的官員很容易被國士院聯手彈劾掉,即使朱元璋開恩,允許蘇州自行選舉官員,官員到任後也不容易幹長久。更何況,讓朱元璋開這個恩,還不如找刺客把皇帝幹掉更加容易。
更何況大明異地為官的傳統,一縣或一府父母官到任之地絕對不會是他的故鄉。的確是可以有效的防止**的生,朱允炆對於老朱的這一條還是十分擁護的。
眼見著自己一手創辦的國士院竟然成了商賈之地,互相爭利之所,也難怪劉三吾老夫子每每提到此事,都會說太孫殿下天資聰明,有仁君之相,辦義學倡教化、參議處醒自身、待人謙和,英明果斷。唯獨這國士院是一處敗筆。當然,這些話也是朱允炆在若幹年後在劉三吾的遺作中才知道的,以劉三吾之胸無城府、大節淩然的直爽脾性,當時不直麵相諫,已經是對於朱允炆的極大肯定了。
就在朱允炆一籌莫展的時候,親衛來報,從京師前來傳聖旨的欽差走的是水路,已經到了江陰。按照太孫殿下的暗示,在江陰時,親衛們暗中破壞了欽差的座船,以至於傳旨隊伍被拖延在那裏,估計三天後才能啟程。
聽到這個消息,他隻好先不去想國士院的問題,殘局已定,就看個人造化了,這班豪門家族若是還這麽不識時務,那隻好由得朱元璋清洗了,最多是自己擔了一個搜刮後不負責任的名聲,不過大義還是在自己麵前,有六藝書院和江南新報這兩大利器,估計就算是有些負麵的東西,也會很快的被消匿在無形之中。
六藝書院既然沒有什麽擔心的,朱允炆下一個需要操心的就是江南新報了。
傅友德告辭前往寧波府,具體操作細節按照老將軍的經驗,應該是能做到無懈可擊。朱允炆暗自得意著自己的算盤打的妙。卻不知傅友德早就知道他所存的心思,並且銘記在心了。
傅雍卻是留在了朱允炆身旁,這次離京,要不是錦衣衛的大部分人都被皇太孫帶來蘇州,估計他沒有那麽容易瞞過朝廷的耳目,也正是這樣,他才那麽容易被東宮親衛尋到蹤跡,按照父親的囑咐,他主動找到了太孫殿下,在歸還那方布帕的同時表示效忠,這本是意料中事,所以朱允炆很愉快的笑納了。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最讓他頭痛的是蘇州將要麵臨的殘局,東宮參議處還好說一些,可以說成是太孫殿下的幕僚機構,至於朱元璋要問及,自然有劉三吾和黃子澄他們為自己說辭。
劉三吾這個老夫子將東宮參議處看成是太孫殿下廣納民言的征兆,自古以來,這都是聖君的表現,自己身為任的參議長,自然是責任重大,為了參議處的正常運行,不但自己強忍著和陸家、曹家兩個豪門家主共處一室,而且說服了張宗浚和黃子澄二人以大局為重,要為太孫殿下的大業做想。打造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參議處體係。
劉三吾自號坦坦翁。對人慷慨,胸中無城府,麵臨大節,屹然不可奪誌。隻要得到他的肯定,參議處麵臨的危機不大,而且他身為六藝書院院正,負責江南教化,當然六藝書院也在劉三吾保全之列。
以這個老夫子的聲望,在朱元璋麵前拖延一些時日絕無問題,最不濟可以讓六藝書院暫時並入官學,以避鋒芒。
那麽朱允炆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他臨時組建的所謂國士院。
因為朱允炆突然現自己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他低估了這些豪門對於權力的熱望,在皇上沒有出聲,而自己又盲目放權的情況下,很多豪門對於國士院的熱衷簡直出乎朱允炆的想象,雖然大部分的豪門仍舊在被勒令留在臨濠,在蘇州國士院的隻是家族派出的代表。但是對於蘇州知府吳雪凡的政務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曾經幾次接見吳雪凡的朱允炆也十分之無語,他在後世不過是個剛剛參加工作一年的大學生而已,不但大學畢業後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打工,而且在上學期間,連個所謂的班長、委員什麽的都沒有做過。
之所以成立參議處和國士院,大部分是在互聯網上,或者是自己看過的穿越小說中學到的。沒有想到實施起來,難度如此之大。朱允炆的本意,是讓國士院製衡知府衙門,可以少一些冤案、錯案,然後監督政令的實施,以免遭遇昏官執行政令變調走樣。
可是現在的國士院竟然成了豪門大族相互爭鬥的地方,可能以為有了皇太孫撐腰,甚至以為隻要不牽涉朝政就會沒有事情,以至於國士院變成了這些豪門在回歸故裏之前的一個較量。暗中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被朝廷遷移至臨濠的舊門閥為主,另外一派當然是以舊門閥被遷移走後的新興力量為主。
為了一些田產、為了一處莊園,往往雙方爭執的不可開交,因為都是有身家、有身份的家族豪門,有了爭執,雖然不至於殺人械鬥、刺刀見紅,但每每鬧到吳雪凡那裏,也是頗為難纏。
由於國士院的成員有著彈劾官員和參與修改蘇州政令的權力,所以蘇州府上下官員也不免要賣上幾分薄麵,於是國士院的人很輕易的就把蘇州官場也分成兩個陣營,非黑即白,沒有了立場的官員往往會受到雙方的彈劾。
我這是做了什麽啊,朱允炆聽到這個結果後,心裏哀歎不已,種了一個西瓜下去,誰料想收獲上來的竟然是這麽一個畸形的玩意,他不知道這些豪門家族哪來的膽子,朝廷對於江南的態度還是十分曖昧,他們竟然可以不顧一切的搞東搞西。
隱隱約約間,朱允炆覺得這是朱元璋不顧他的感受,準備插手江南之事的原因之一,劉三吾也曾經很隱晦的和皇太孫說過,如此一來,如果形成習慣,能在蘇州府坐穩位置的官員不會太多,這根本不符合朝廷的利益,皇上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理的。
朱允炆苦笑著,他心裏明白,能在蘇州官場坐穩位置的,手裏沒有點真本事絕對不行。非但朝廷派來的官員很容易被國士院聯手彈劾掉,即使朱元璋開恩,允許蘇州自行選舉官員,官員到任後也不容易幹長久。更何況,讓朱元璋開這個恩,還不如找刺客把皇帝幹掉更加容易。
更何況大明異地為官的傳統,一縣或一府父母官到任之地絕對不會是他的故鄉。的確是可以有效的防止**的生,朱允炆對於老朱的這一條還是十分擁護的。
眼見著自己一手創辦的國士院竟然成了商賈之地,互相爭利之所,也難怪劉三吾老夫子每每提到此事,都會說太孫殿下天資聰明,有仁君之相,辦義學倡教化、參議處醒自身、待人謙和,英明果斷。唯獨這國士院是一處敗筆。當然,這些話也是朱允炆在若幹年後在劉三吾的遺作中才知道的,以劉三吾之胸無城府、大節淩然的直爽脾性,當時不直麵相諫,已經是對於朱允炆的極大肯定了。
就在朱允炆一籌莫展的時候,親衛來報,從京師前來傳聖旨的欽差走的是水路,已經到了江陰。按照太孫殿下的暗示,在江陰時,親衛們暗中破壞了欽差的座船,以至於傳旨隊伍被拖延在那裏,估計三天後才能啟程。
聽到這個消息,他隻好先不去想國士院的問題,殘局已定,就看個人造化了,這班豪門家族若是還這麽不識時務,那隻好由得朱元璋清洗了,最多是自己擔了一個搜刮後不負責任的名聲,不過大義還是在自己麵前,有六藝書院和江南新報這兩大利器,估計就算是有些負麵的東西,也會很快的被消匿在無形之中。
六藝書院既然沒有什麽擔心的,朱允炆下一個需要操心的就是江南新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