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如絲,朱允炆正站在寒山寺的楓江樓中看那綿綿細雨洗滌塵世,而思想卻是已經飛到九霄雲外了。(.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蘇州已經不是他以前印象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了,除了長滿荒草的城郭,以及進入城中所見到的破敗景象。
還能從前來迎接他們的蘇州知府高參身上就可以明顯看出來,高參是陝西人,國子監出身,居然而立之年就被委以蘇州知府,開始朱允炆還以為他有過人之處。
但是回答問題時,感覺雖然中規中矩,也未見有什麽出色表現。反而顯得有些淡漠。身為其同窗的鐵鉉在事後才解開朱允炆的疑惑。原來,高參這人,雖然不錯,不過為人古板,為老師同窗不喜,後來蘇州知府空缺,因為高參沒有背景,再則為人古板孤僻,所以就將他舉薦過來了。
當朱允炆奇怪,蘇州知府從他知道的曆史上看,無論那個角度都是一個肥缺,為什麽會沒有人願意過來呢?戴德彝身為江南士子,很快的就為他解答了這個問題,原因有三個。
其一,蘇州賦稅之重,在大明屈一指。戶部曾經做過統計,天下稅糧,共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餘石,浙江二百七十五萬二千餘石,蘇州二百八十萬九千餘石,鬆江府一百二十萬九千餘石。浙江當天下九分之一,蘇州卻是比浙江一省還多,以一府視一省,可見蘇州的負擔有多大了。
當然,鬆江府雖然隻有蘇州的一半,但是蘇州一州七縣,鬆江府才兩縣,隻有蘇州農田的四分處一,雖然天下最重的賦稅是鬆江府,但是蘇州還是有其二。
其二,就是這個就源於蘇浙一帶原來對張士誠的維護。朱元璋不僅對江南的民風和士風心存不滿,對江南人士還充滿了強烈的不信任。在攻下蘇州數月之後,朱元璋下令強迫大批蘇州富民遷徙至臨濠(今安徽鳳陽),這些人甚至被禁止回鄉掃祭祖墓,違者受到嚴懲。這樣一來,將蘇州的經濟文化破壞的很嚴重,豪門大戶幾乎消失殆盡,雖是滿城園林大宅,但是十室九空,反而成了藏汙納垢之所,治安極壞。
其三,現在是洪武二十六年四月,這高參卻是洪武朝第二十八任知府。前麵二十七人,遭到“左謫”、“坐事去”、“被逮”、“坐贓黥麵”、“坐法死”等嚴厲懲罰者就有十三個。尤其是洪武七年生的蘇州知府魏觀被誣謀反冤案,更牽連大批江南名士掉了腦袋。
從這三點就可以看出,在蘇州當知府是一個多麽危險的工作。也難怪高參那副鬱鬱寡歡的模樣。
得知真相的朱允炆隻能苦笑,在他腦海中徘徊了一路的微服私訪記,也隻能拖延一些時日,麵對著滿城的蒼涼、破舊不堪的園林。還有建設到一半的蘇州知府衙門。
經過商議,皇太孫暫時移居城外的寒山寺,待到行宮修繕後再回城處理事務,因為當務之急,是水軍的整頓。
經過鐵鉉的統計,大明水軍現在包括洞庭湖水軍、鄱陽湖水軍、揚州水軍和太湖水軍四係。成分十分複雜,且久未經過戰爭,十分散漫。而大明自從建朝以來,陳友諒、方國珍和張士誠等地方勢力被逐漸消除後,主要的敵人就是在北方的蒙元勢力。
所以大明上下,就沒有將水軍再重視起來,隻是作為一個編製,甚至朱元璋還下令收編許多水軍加入諸衛作為步卒使用,要不是當初和陳友諒等人交戰時繳獲的戰船和水軍很多,朝廷不放心這些人流入民間的話,可能大明水軍這個編製已經不存在了。
雖然連年以來,倭寇侵犯江南沿海諸地,大明為了全力對付北方蒙元殘餘勢力,接二連三下達禁海令。
“寸板不許下海”這個是朱元璋親筆禦批的。另外,大明律明確規定:“擅造三桅以上大船,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按照海賊同謀論處,梟示眾,全家邊衛充軍。”
要是你將所造之船賣於國外的話,就按照叛國出賣軍情之罪處斬。連日來,朱允炆在孜孜不倦的學習著他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學問,同時,也在努力回想對照著記憶默寫一些穿越前的東西,隨著時間的過去,他真的怕把有些知識忘記,所以還是先記下來比較好些。
天下水軍匯集太湖,這哪裏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四大係水軍,分別駐紮在全國大概三十餘處地方,沒有幾個月的功夫根本不可能全部趕到,就這樣,每當朱允炆站在姑蘇台上看著太湖中五顏六色的船帆遮天蔽日,也不由的感到一陣心寒。
這才想起來,他應該想辦法將傅友德和馮勝調過來幫忙了。不出意外的話,今明兩年之內,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就要對碩果僅存的兩位元勳級的老將下手了,不趁機調過來幫自己練兵,到時間不知道會落個藍玉的下場?還是常升的下場?
想起了藍玉,不由的又想起那次去詔獄時的情景來。過了近一個月,而此刻的藍玉應該也是四分五裂了吧。但是朱允炆的心裏每當想起還是一個勁的冷。
沒有想到皇太孫會突然駕到,詔獄中的錦衣衛措手不及之下,迎接進去,藍玉卻是在“站重枷”。
這一刑法卻很特別,戴枷之人必須站立,不準坐臥。藍玉站的重枷大約有二三百斤的樣子,當時藍玉腰彎的如同一隻蝦似的。臉上和裸露在囚服外麵的皮膚上布滿了傷痕,新舊重疊,讓人分不清那一道是蒙古人砍的,那一道又是錦衣衛添的。
看到皇太孫來了,疲憊的臉上竟然露出一種解脫的笑容。當朱允炆命令將其放下,並兩個人單獨在一起時,藍玉似乎知道了他的來意。
藍玉是明智的,沒有求饒、沒有訴冤。當得知藍家被留了血脈之後,他選擇了盡快離開這個塵世。已經沒有什麽可以留戀的了。
因為他知道,隻有自己死了,才不會牽連更多的人,既然皇太孫能來看他,以後也能幫助他平反昭雪,那麽他死的也就安心了。
他們說了很多話,朱允炆在藍玉哪裏得到了很多東西,傅友德和馮勝就是其中兩個很重要的人,還有一份名單,如果事情結束,這些人還在的話,就能成為朱允炆的一大助力。但是能幸存多少呢?誰也說不清。
“馮勝有個孫女……,”藍玉在臨走時突然說了一句。
看著朱允炆一臉的不解,繼續說道:“娶她,要是皇上不準,你就要小心了。”
說完,藍玉轉身望著北麵的牆壁,就再也不肯回頭了。
蘇州已經不是他以前印象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了,除了長滿荒草的城郭,以及進入城中所見到的破敗景象。
還能從前來迎接他們的蘇州知府高參身上就可以明顯看出來,高參是陝西人,國子監出身,居然而立之年就被委以蘇州知府,開始朱允炆還以為他有過人之處。
但是回答問題時,感覺雖然中規中矩,也未見有什麽出色表現。反而顯得有些淡漠。身為其同窗的鐵鉉在事後才解開朱允炆的疑惑。原來,高參這人,雖然不錯,不過為人古板,為老師同窗不喜,後來蘇州知府空缺,因為高參沒有背景,再則為人古板孤僻,所以就將他舉薦過來了。
當朱允炆奇怪,蘇州知府從他知道的曆史上看,無論那個角度都是一個肥缺,為什麽會沒有人願意過來呢?戴德彝身為江南士子,很快的就為他解答了這個問題,原因有三個。
其一,蘇州賦稅之重,在大明屈一指。戶部曾經做過統計,天下稅糧,共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餘石,浙江二百七十五萬二千餘石,蘇州二百八十萬九千餘石,鬆江府一百二十萬九千餘石。浙江當天下九分之一,蘇州卻是比浙江一省還多,以一府視一省,可見蘇州的負擔有多大了。
當然,鬆江府雖然隻有蘇州的一半,但是蘇州一州七縣,鬆江府才兩縣,隻有蘇州農田的四分處一,雖然天下最重的賦稅是鬆江府,但是蘇州還是有其二。
其二,就是這個就源於蘇浙一帶原來對張士誠的維護。朱元璋不僅對江南的民風和士風心存不滿,對江南人士還充滿了強烈的不信任。在攻下蘇州數月之後,朱元璋下令強迫大批蘇州富民遷徙至臨濠(今安徽鳳陽),這些人甚至被禁止回鄉掃祭祖墓,違者受到嚴懲。這樣一來,將蘇州的經濟文化破壞的很嚴重,豪門大戶幾乎消失殆盡,雖是滿城園林大宅,但是十室九空,反而成了藏汙納垢之所,治安極壞。
其三,現在是洪武二十六年四月,這高參卻是洪武朝第二十八任知府。前麵二十七人,遭到“左謫”、“坐事去”、“被逮”、“坐贓黥麵”、“坐法死”等嚴厲懲罰者就有十三個。尤其是洪武七年生的蘇州知府魏觀被誣謀反冤案,更牽連大批江南名士掉了腦袋。
從這三點就可以看出,在蘇州當知府是一個多麽危險的工作。也難怪高參那副鬱鬱寡歡的模樣。
得知真相的朱允炆隻能苦笑,在他腦海中徘徊了一路的微服私訪記,也隻能拖延一些時日,麵對著滿城的蒼涼、破舊不堪的園林。還有建設到一半的蘇州知府衙門。
經過商議,皇太孫暫時移居城外的寒山寺,待到行宮修繕後再回城處理事務,因為當務之急,是水軍的整頓。
經過鐵鉉的統計,大明水軍現在包括洞庭湖水軍、鄱陽湖水軍、揚州水軍和太湖水軍四係。成分十分複雜,且久未經過戰爭,十分散漫。而大明自從建朝以來,陳友諒、方國珍和張士誠等地方勢力被逐漸消除後,主要的敵人就是在北方的蒙元勢力。
所以大明上下,就沒有將水軍再重視起來,隻是作為一個編製,甚至朱元璋還下令收編許多水軍加入諸衛作為步卒使用,要不是當初和陳友諒等人交戰時繳獲的戰船和水軍很多,朝廷不放心這些人流入民間的話,可能大明水軍這個編製已經不存在了。
雖然連年以來,倭寇侵犯江南沿海諸地,大明為了全力對付北方蒙元殘餘勢力,接二連三下達禁海令。
“寸板不許下海”這個是朱元璋親筆禦批的。另外,大明律明確規定:“擅造三桅以上大船,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按照海賊同謀論處,梟示眾,全家邊衛充軍。”
要是你將所造之船賣於國外的話,就按照叛國出賣軍情之罪處斬。連日來,朱允炆在孜孜不倦的學習著他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學問,同時,也在努力回想對照著記憶默寫一些穿越前的東西,隨著時間的過去,他真的怕把有些知識忘記,所以還是先記下來比較好些。
天下水軍匯集太湖,這哪裏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四大係水軍,分別駐紮在全國大概三十餘處地方,沒有幾個月的功夫根本不可能全部趕到,就這樣,每當朱允炆站在姑蘇台上看著太湖中五顏六色的船帆遮天蔽日,也不由的感到一陣心寒。
這才想起來,他應該想辦法將傅友德和馮勝調過來幫忙了。不出意外的話,今明兩年之內,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就要對碩果僅存的兩位元勳級的老將下手了,不趁機調過來幫自己練兵,到時間不知道會落個藍玉的下場?還是常升的下場?
想起了藍玉,不由的又想起那次去詔獄時的情景來。過了近一個月,而此刻的藍玉應該也是四分五裂了吧。但是朱允炆的心裏每當想起還是一個勁的冷。
沒有想到皇太孫會突然駕到,詔獄中的錦衣衛措手不及之下,迎接進去,藍玉卻是在“站重枷”。
這一刑法卻很特別,戴枷之人必須站立,不準坐臥。藍玉站的重枷大約有二三百斤的樣子,當時藍玉腰彎的如同一隻蝦似的。臉上和裸露在囚服外麵的皮膚上布滿了傷痕,新舊重疊,讓人分不清那一道是蒙古人砍的,那一道又是錦衣衛添的。
看到皇太孫來了,疲憊的臉上竟然露出一種解脫的笑容。當朱允炆命令將其放下,並兩個人單獨在一起時,藍玉似乎知道了他的來意。
藍玉是明智的,沒有求饒、沒有訴冤。當得知藍家被留了血脈之後,他選擇了盡快離開這個塵世。已經沒有什麽可以留戀的了。
因為他知道,隻有自己死了,才不會牽連更多的人,既然皇太孫能來看他,以後也能幫助他平反昭雪,那麽他死的也就安心了。
他們說了很多話,朱允炆在藍玉哪裏得到了很多東西,傅友德和馮勝就是其中兩個很重要的人,還有一份名單,如果事情結束,這些人還在的話,就能成為朱允炆的一大助力。但是能幸存多少呢?誰也說不清。
“馮勝有個孫女……,”藍玉在臨走時突然說了一句。
看著朱允炆一臉的不解,繼續說道:“娶她,要是皇上不準,你就要小心了。”
說完,藍玉轉身望著北麵的牆壁,就再也不肯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