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小插曲(一)


    揚州,廬江郡,舒縣野外某湖區。(.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驚蟄初過,清明未來。


    田間依稀已有不少鄉農,後背竹籃,高高摟起衣袖褲尾,赤腳裸臂,趕插早稻秧苗。偶爾間,還能望見幾位十四五歲待出嫁的少女,梳一頭碎花小辮,留一簾或偏或正劉海,露出一截嫩白蔥藕小臂,泄出一點霎那風情。


    雒陽附近,董卓、袁紹鏖兵,廝殺無數,鮮血染滿城池舊牆,這揚州江左諸郡,卻因為遠離時政中心,勉強能偷得浮生半日閑,幸運躲過紛紛戰亂。


    不過亂世之間,能逃過一時,卻逃不過一世。


    所謂戰陣之道,守江必守淮。若是曆史進程不被打斷,待數十年後,孫吳據江左割據時,這廬江郡、九江郡,便自然而然成為魏吳曆年鏖戰陣線。無數廬江人、九江人,因為魏吳在此連年鏖兵,久為雙方士卒掠奪殘殺,或遠徙或遇禍,乃至雖百家不能生還一人。


    鄉裏小民,望不見未來興衰,觀不到未發生禍患。因是不知明日禍,今日方得悠閑生活。古來幸福,多出於無知。


    小湖岸邊,開滿各色山茶花,紅似玫瑰;白似梨花;粉黛如嬌顏,偶爾還有幾朵粉色底,白花瓣,淡黃花蕊間雜其間。


    城外有湖,湖中有舟,清波蕩漣漪,任船自漂流。


    湖中蕩著十數條扁舟。有些舟船,隱約聚集四五人,舞刀弄槍,演習樓船水戰弓射;有些船,橫臥權貴名士,一旁兩三位嬌美侍妾為他捶腿揉背,享受這湖間樂趣。這些人等,都是無須整日辛苦勞作、勉強求得溫飽的中上層人物,也唯有他們,才能靜心享受這些恬靜、無俗世流欲,與天地雜融的良辰美景。


    城外有湖,湖中有島,島中有亭,亭中鮮花簇擁,青草相伴。


    某亭中,四人靠著憑欄一角,圍坐一圈。亭子中間放一圓桌,上置七八盤涼菜,三兩杯薄酒。


    這四人,各有特色,單依外形來看,卻是一僧,一道,一儒,一少年。


    四人隨意互不敬讓,酒菜隨意動手,欲喝酒便喝酒,想夾菜便夾菜,無人引導勸酒請菜。


    杯盞竹箸空閑間,四人亦互相談論起時事。


    四人之中,最引人矚目的自然是擁有一顆明晃晃的大腦袋的“僧人”。不過,若是劉杲恰好經過此湖中亭,定然會驚訝失聲。這個所謂光頭僧人,可不就是劉杲剛穿越漢世不久,經過廣平縣外某間太一祠時,那位為劉杲卜出,辭曰“不侍王侯,高尚其誌”卦爻的,厭惡佛教的筮客麽?


    光頭筮客緊緊衣領,咂咂嘴道:“不都是說江南溫冬,四季調和麽?怎這廬江春夏交接之時,還這般乍冷乍寒,複雜多變?”


    光頭筮客對麵的道人,善意譏嘲道:“誰讓你盡學胡教風習,削去頭發,甘願做髡奴。別說今日冷寒頭皮著涼,便是昨日你被縣吏當作朝廷罪犯,亦是活該。”


    筮客飲盡杯中酒,才悠悠回應道人:“你還別說。偶然削去頭發後這幾年,我還真覺得萬千煩惱絲,皆隨風飄去。嘖嘖,要是你師兄也學我斬盡俗世煩惱,他怎會因為張角敗亡,吐血而死?”


    一旁的儒生,摸起身邊一片竹簡,向筮客擲來:“你這老鬼,休得誹謗莊兄。我等中國士子,莫非還學你這般,沾染胡習不成。聞聽西域小國,多崇尚胡教蠻習,聚銅為像,耗費錢財,是以各個積弱不堪,數十萬人大國竟難抗百十漢卒。似這等弱國弱民蠻教,欺騙蠻族野人崇拜也就罷了,豈能入我中國,侵我漢風,壞我名教?”


    筮客伸手捉住擲來竹簡,隨手放在圓桌上,嘻嘻笑道:“你這假儒,還說我來著。你平素不是常常大罵孔丘無能,經典多迂腐麽?今日怎卻維護起我中國名教?”


    儒生冷哼一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罵孔子不假,可尊崇孔子的更多。罵孔子,乃是因為他所著經典有錯;尊崇孔子,是因為他對多錯少。我儒家自來便講究‘事隨時世而竟遷’,豈能頑固於數百年前。你這老鬼,總是愛搞些‘小辯害義,小言破道’行徑,以微小疏漏,強辯詭言,駁斥所有經典。幸虧你無朝堂之誌,不然定是奸臣一個!”


    儒生繼而又轉向少年:“賢侄,你跟隨這老鬼學點智慧尚可,不過就衝著他罵你父親那句話,你也要千萬恪守本心,莫被他妖言迷惑。”


    少年隻是嗬嗬笑了笑,卻不願牽連三人言談。


    筮客、儒生、道人,無聊閑侃間,忽然遠處傳來叮咚不絕,錚錚琴音,剛勁有力。琴音甫一傳來,便令人覺得殺伐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置身於沙場,即將與敵人拚殺。


    目光向外瞧去,隻見遠處大舟上,一少年拂琴調聲,右手挑勾剔打,左手撞吟注起,或撥刺凝勢,或滾拂纏綿。伏羲式斷紋古琴邊,又一少年,手持雙劍,舞起漢代權貴之家通習的六十四劍式,撩洗掛壓,劈雲截刺,暗合沙場衝殺之道。


    這兩位少年,一人彈殺伐之音,一人舞戰陣之術,令亭中不禁拋去所有念頭,沉浸在音樂所營造的蕭殺氣氛中。


    一曲結束,筮客許久才長歎一聲:“原以為江左盡是柔弱之音,雖清婉綿延,終非丈夫所喜。不料今日偶然聽聞此曲,才知江左亦有剛勁雄風也。這兩位少年,一人善琴聲,一人精劍術,卻不知是哪家子弟?”


    儒生長吐一口氣,答道:“不消說。定是本縣周瑜與吳郡孫策。”


    “這周瑜,便是舒縣周氏後人。舒縣周氏,世代京宦,知名雒陽。周瑜之父周異,也曾為雒陽令,可惜尚未進取功名,卻因病早亡。不過其叔父周忠,尚在雒陽擔任大司農,或有晉位三公希望。”


    “那孫策,便是最近名震荊州八郡,聲傳天下的長沙太守孫堅之子。孫堅欲討伐董卓,又恐家人為吳郡捕捉,遂遷家避難至舒縣。孫堅初至舒縣,欲置辦宅邸又恐耽擱討董日程,恰逢此時,周瑜做主,讓給孫堅一處宅院,與孫策以及孫堅妻子家人居住。因此事,周、孫兩家,如今關係頗為融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東皇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傅戍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傅戍己並收藏大漢東皇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