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幾乎是迫不及待,當舷梯剛剛搬上來之後,他就立刻順著舷梯,爬了上去。
他爬過很多戰機的舷梯,最有意思的是雄貓戰鬥機,這種戰鬥機的舷梯根本就不需要外接,隻要將戰機側麵的幾個裝置掰下來,就成為一個可以讓人爬上去的舷梯了,相當的有趣。
同時,雄貓戰機的機艙寬大,爬上去的時候,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的。
他經常爬的還是殲七的舷梯,殲七是一架比較小巧的飛機,所以殲七的舷梯也很矮小,當他爬上去的時候,可以感覺到相當的拘束,就像是坐在了一個狹窄逼仄的小廚房裏麵一般,隨便一伸手都能碰下什麽東西來。
他從來還沒有坐過米格-29呢。
現在,他順著舷梯,爬了上去,當他和舷梯平行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座艙裏麵的一切了,頓時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裏麵的設備,幾乎和米格-21戰鬥機的沒有什麽區別,具體來說,是米格-21mf,有一個小小的雷達顯示屏的那個,幾乎就是一樣的,他相信,即使是不經過任何的訓練,他也可以完成儀表的換裝飛行。
這就是蘇聯的一個特色了,他們的座艙,一脈相承,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對飛行員來說,隻用眼角的餘光掃一眼,就要能掃到所有的儀表才行,同時,還要能夠知道哪個儀表正確,哪個儀表有問題,這完全依賴於對座艙儀表的熟悉,他們必須要掃一眼就能說出所有儀表的數據來。
現在的座艙,和以前是一模一樣的。
不過,和以前的座艙相比,還是多了一些東西,比如說,座艙的儀表上方,多了平視顯示器。
平顯是秦風已經比較熟悉的了,畢竟在改進殲七戰機的時候,他們就從馬可尼公司引進了平顯,主要的數據,都是可以從平顯上讀出來的,不過,長久以來,蘇聯的戰機並沒有平顯。
米格-21,米格-23肯定是沒有的,米格-25和米格-27也沒有,現在的米格-29,是蘇聯第一種采用了平顯的戰鬥機了,這也是蘇聯航空技術的一次進步了,這種折射的平顯,可以看到下麵的綠油油的發射光線的那些透鏡組合了。
等等,這個座艙的外麵,也有一些不同,具體來說,就是在座艙的前麵,風擋的前麵,多了一個半圓球一樣的東西!
“這個裝置,是幹什麽用的?”秦風指著那裏問到,其實,在一些雜誌裏麵,秦風已經看過對這種裝置的猜測了,不過,既然來了,那當然就要裝作不知道一樣,聽聽人家是怎麽介紹的啊。
這叫做不恥下問啊。
這個成語沒問題,現在秦風是在上麵,馬羅科夫以及其他的人都在下麵,絕對是向下問的。
“這是我們獨特的光電瞄準係統。”馬羅科夫說道:“靠著這套係統,我們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從敵人的後方逼近敵人,不用開啟雷達,就可以鎖定目標了。”
在複雜的電磁幹擾環境下,雷達不一定好用,當雷達屏幕上全部都是雪花的時候,用什麽來鎖定目標呢?
這種光電瞄準裝置,就能派上用場了,在後世,說起這種係統來,就能讓人聯想到米格-29和蘇-27,其實,雄貓戰鬥機上早就有這種係統的存在了,是裝備在機腹上的,隻不過雄貓戰機的awg-9雷達和不死鳥的組合太強大了,讓人忽略了這種係統的存在,而且它的位置不引人注意。
但是現在的米格-29,不能不讓人注意。
這套係統,提供了雷達之外的搜索手段,其實,就在幾年前,對大多數的國內飛行員來說,僅僅使用雷達攻擊,都是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的。
如果不用瞄準具來跟蹤,包好,居然就能開火?這絕對是不行的,大家從未想過僅僅靠雷達,就能完成所有的準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啊。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雷達還真的能這麽幹,而科技是在不斷發展的,除了雷達之外,別的手段也都開始有了,比如現在的這種oeps29光電係統。(也有說法叫做kols-29。)
這種裝置就裝在風擋前方,偏向飛行員右側。
它的內部有紅外和可見光的探測設備,其實作用距離並不遠,和雄貓上的相比還是很差的,它對典型戰鬥機目標尾追搜索距離15千米,跟蹤距離12千米。搜索範圍正負方向不小,可以達到左右各30度,俯仰各30度。
同時,它還擁有激光測距器,畢竟想要攻擊敵人,距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以前的機炮時代,就已經開始有激光測距儀來測距了。
馬羅科夫很驕傲,但是他並沒有把這套係統的詳細數據說出來,接著,他又說起來了米格-29的新技術。
“除了雷達,光電係統之外,我們的鎖定目標的手段,還有一種,就是頭盔瞄準具。”
因為僅僅是靜態展示,所以大家並沒有看到飛行頭盔,這就給了馬羅科夫更大的發揮空間:“我們的頭盔瞄準具,可以做到和飛行員的頭同步運動,具體來說,飛行員的眼看到了什麽地方,我們的導彈的導引頭就能跟蹤到什麽地方了,隨時都能夠發起攻擊,以後我們的近距格鬥,飛行員隻要抬抬頭,就能發射導彈。”
頭盔瞄準具,的確是他們的創新,蘇聯人第一次想到了在飛行員的腦袋上增加點東西,但是呢,由於蘇聯的電子技術的差距,導致了這種裝置的實際效能,根本就發揮不出來。
頭盔瞄準具是裝在頭盔上的,關鍵是頭部位置測量器,它用來測量飛行員頭部轉動的角度,這樣就可以獲得目標相對載機的角位置,它還需要計算機將目標位置信息轉變為瞄準指令,控製導彈的導引頭對準目標。
可以說,這是一個創新,它使用簡便、瞄準迅速、便於目視搜索、跟蹤範圍大,但是,蘇聯的電子係統薄弱,整合能力不夠,和後世的那種直接帶著頭盔顯示器之類的相比,根本就是太簡陋原始了。
後世的國內引進之後,大部分的飛行員在飛行訓練中,根本就不帶這種東西,僅僅是保留一個掛架而已。
他爬過很多戰機的舷梯,最有意思的是雄貓戰鬥機,這種戰鬥機的舷梯根本就不需要外接,隻要將戰機側麵的幾個裝置掰下來,就成為一個可以讓人爬上去的舷梯了,相當的有趣。
同時,雄貓戰機的機艙寬大,爬上去的時候,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的。
他經常爬的還是殲七的舷梯,殲七是一架比較小巧的飛機,所以殲七的舷梯也很矮小,當他爬上去的時候,可以感覺到相當的拘束,就像是坐在了一個狹窄逼仄的小廚房裏麵一般,隨便一伸手都能碰下什麽東西來。
他從來還沒有坐過米格-29呢。
現在,他順著舷梯,爬了上去,當他和舷梯平行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座艙裏麵的一切了,頓時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裏麵的設備,幾乎和米格-21戰鬥機的沒有什麽區別,具體來說,是米格-21mf,有一個小小的雷達顯示屏的那個,幾乎就是一樣的,他相信,即使是不經過任何的訓練,他也可以完成儀表的換裝飛行。
這就是蘇聯的一個特色了,他們的座艙,一脈相承,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對飛行員來說,隻用眼角的餘光掃一眼,就要能掃到所有的儀表才行,同時,還要能夠知道哪個儀表正確,哪個儀表有問題,這完全依賴於對座艙儀表的熟悉,他們必須要掃一眼就能說出所有儀表的數據來。
現在的座艙,和以前是一模一樣的。
不過,和以前的座艙相比,還是多了一些東西,比如說,座艙的儀表上方,多了平視顯示器。
平顯是秦風已經比較熟悉的了,畢竟在改進殲七戰機的時候,他們就從馬可尼公司引進了平顯,主要的數據,都是可以從平顯上讀出來的,不過,長久以來,蘇聯的戰機並沒有平顯。
米格-21,米格-23肯定是沒有的,米格-25和米格-27也沒有,現在的米格-29,是蘇聯第一種采用了平顯的戰鬥機了,這也是蘇聯航空技術的一次進步了,這種折射的平顯,可以看到下麵的綠油油的發射光線的那些透鏡組合了。
等等,這個座艙的外麵,也有一些不同,具體來說,就是在座艙的前麵,風擋的前麵,多了一個半圓球一樣的東西!
“這個裝置,是幹什麽用的?”秦風指著那裏問到,其實,在一些雜誌裏麵,秦風已經看過對這種裝置的猜測了,不過,既然來了,那當然就要裝作不知道一樣,聽聽人家是怎麽介紹的啊。
這叫做不恥下問啊。
這個成語沒問題,現在秦風是在上麵,馬羅科夫以及其他的人都在下麵,絕對是向下問的。
“這是我們獨特的光電瞄準係統。”馬羅科夫說道:“靠著這套係統,我們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從敵人的後方逼近敵人,不用開啟雷達,就可以鎖定目標了。”
在複雜的電磁幹擾環境下,雷達不一定好用,當雷達屏幕上全部都是雪花的時候,用什麽來鎖定目標呢?
這種光電瞄準裝置,就能派上用場了,在後世,說起這種係統來,就能讓人聯想到米格-29和蘇-27,其實,雄貓戰鬥機上早就有這種係統的存在了,是裝備在機腹上的,隻不過雄貓戰機的awg-9雷達和不死鳥的組合太強大了,讓人忽略了這種係統的存在,而且它的位置不引人注意。
但是現在的米格-29,不能不讓人注意。
這套係統,提供了雷達之外的搜索手段,其實,就在幾年前,對大多數的國內飛行員來說,僅僅使用雷達攻擊,都是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的。
如果不用瞄準具來跟蹤,包好,居然就能開火?這絕對是不行的,大家從未想過僅僅靠雷達,就能完成所有的準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啊。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雷達還真的能這麽幹,而科技是在不斷發展的,除了雷達之外,別的手段也都開始有了,比如現在的這種oeps29光電係統。(也有說法叫做kols-29。)
這種裝置就裝在風擋前方,偏向飛行員右側。
它的內部有紅外和可見光的探測設備,其實作用距離並不遠,和雄貓上的相比還是很差的,它對典型戰鬥機目標尾追搜索距離15千米,跟蹤距離12千米。搜索範圍正負方向不小,可以達到左右各30度,俯仰各30度。
同時,它還擁有激光測距器,畢竟想要攻擊敵人,距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以前的機炮時代,就已經開始有激光測距儀來測距了。
馬羅科夫很驕傲,但是他並沒有把這套係統的詳細數據說出來,接著,他又說起來了米格-29的新技術。
“除了雷達,光電係統之外,我們的鎖定目標的手段,還有一種,就是頭盔瞄準具。”
因為僅僅是靜態展示,所以大家並沒有看到飛行頭盔,這就給了馬羅科夫更大的發揮空間:“我們的頭盔瞄準具,可以做到和飛行員的頭同步運動,具體來說,飛行員的眼看到了什麽地方,我們的導彈的導引頭就能跟蹤到什麽地方了,隨時都能夠發起攻擊,以後我們的近距格鬥,飛行員隻要抬抬頭,就能發射導彈。”
頭盔瞄準具,的確是他們的創新,蘇聯人第一次想到了在飛行員的腦袋上增加點東西,但是呢,由於蘇聯的電子技術的差距,導致了這種裝置的實際效能,根本就發揮不出來。
頭盔瞄準具是裝在頭盔上的,關鍵是頭部位置測量器,它用來測量飛行員頭部轉動的角度,這樣就可以獲得目標相對載機的角位置,它還需要計算機將目標位置信息轉變為瞄準指令,控製導彈的導引頭對準目標。
可以說,這是一個創新,它使用簡便、瞄準迅速、便於目視搜索、跟蹤範圍大,但是,蘇聯的電子係統薄弱,整合能力不夠,和後世的那種直接帶著頭盔顯示器之類的相比,根本就是太簡陋原始了。
後世的國內引進之後,大部分的飛行員在飛行訓練中,根本就不帶這種東西,僅僅是保留一個掛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