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漢的建國者劉崇是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他本是一個無賴因為羨慕自己的哥哥身居將軍之位是以奮而投軍終於在後漢第二位皇帝漢隱帝時官至河東節度使、太原尹。
當時後漢隱帝年少不懂得治理國家朝中大權在大臣手裏政局動亂劉崇就已經開始從財政和軍備上做準備。果然隱帝為了奪取大權先製人殺死了劉知遠留下來輔政的大臣當時朝廷的樞密使郭威身在鄴城才得以生存然而郭威留在京都的家人都被隱帝殺死。郭威怒而起兵殺向京城隱帝在動亂中身死。
後漢打算立劉崇的兒子劉贇為帝劉贇就從徐州任上趕往京城然而郭威立周代漢並派人殺死了還在路途上的劉贇。劉崇大怒之下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
北漢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頓國力弱小。劉崇為了自保和為自己的兒子報仇獻表稱北方的遼國為叔皇帝以求得遼國的支援與後周對抗。他稱帝時慷慨有大誌曾經有大臣上奏請建立宗廟他反駁道:“我過為高祖(劉知遠)皇帝創建的基業被摧毀不得已而繼位建國隻是暫且據有此位罷了。我算不上什麽天子你們也算不上什麽將相宗廟就不必建立了。待得收複中原再建不遲。”
劉崇依靠遼國的兵力一再南下攻打後周但都失敗。後周太祖郭威病死劉崇聯合遼國一起進攻後周不想初繼位的周世宗柴榮不顧大臣的反對禦駕親征。結果劉崇又一次失敗回到太原不久就憂憤成疾後不治而亡。
劉鈞是劉崇的次子繼位時接受遼國的冊封自稱兒皇帝然後乞求遼國借兵以報高平之仇大敗後自知難以戰勝後周便轉而罷兵專心治理朝政與民休息使得北漢的朝政暫時安定。
然而劉鈞知道不論是後周還是大宋這個比鄰的國家永遠是北漢的威脅是以他時刻關注機會準備南下。
李筠起兵反叛之時曾經派心腹將領劉繼衝聯絡北漢一起出兵劉鈞親自領兵到達澤州冊封李筠西平王和無數珍寶然而李筠當著劉鈞的麵自稱是後周的臣民這次起兵是為了給後周複仇。劉鈞被就痛恨後周聽了李筠的話便失去了相助的決心又加上當時宋主趙匡胤禦駕親征部署詳細李筠很快陷入不利的局麵。劉鈞知道自己已經無能為力所以就領兵撤退。
乾德元年大宋的武功郡王領兵占領了荊南和湖南兩地為大宋打下了糧倉大宋解決了兵馬缺少糧草的危機。看著大宋日益強大劉鈞日益憂心。誰知在乾德元年大宋竟然派了使者到太原請北漢參加武功郡王的大婚。在得知了這次天下諸侯都在邀請之列的時候劉鈞知道這次又是一次聯絡其他國家共同討伐大宋的機會便派劉斌榮在汴京聯絡有心對付大宋的國家。
劉斌榮果然不負厚望蜀國使者伊審征與隻相約共同出兵南北夾擊大宋。兩家出兵此等大事當然要兩家的皇帝鄭重相約才能出兵。然而劉鈞左等右等蜀國的使者蜀國都沒有派人前來。等來的卻是大宋的晉王趙光義到了潞州主持防禦防備北漢並且攻下了潞州北方的襄垣城兵鋒直指太原。
劉鈞知道此時如果大宋一心攻打北漢很可能會不敵所以一麵在太原整軍備戰一麵焦急地等待蜀國的使者前來商議出兵大計。沒成想大宋竟然在攻下了襄垣後就停止不前和太原對峙起來。
誰料在兩個月的對峙中就傳來了蜀國投降大宋的信息。大宋擁有了整個川中如此消息又怎是劉鈞能接受的。在看到探馬的密函後劉鈞歎道:“報仇永無望中原永無望矣!”然後就口吐鮮血暈了過去。
屋漏偏逢連夜雨禍不單行遼國竟然又派了使者韓之璠前來責問。
北漢雖然依附遼國但是雙方結合在一起的目的本就是相互利用。以利益相合自然難免會出現摩擦甚至會產生很大的矛盾。遼國利用北漢需要他們兵力支援的心裏作用為了能從北漢榨取更多的貢品便羅列了北漢的三大罪狀:不該擅改年號不該擅自幫助李筠不該擅自殺害段常。
北漢獻表自稱兒皇帝本就該奉遼為正統擅自更改年號對遼國確實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北漢聯合李筠對付大宋這個舉動對遼國而言卻是百利而無一害但是李筠投靠北漢而把遼國拋之腦後就是所謂的舍本逐末且北漢不通知遼國顯然是沒有把堂堂大遼放在眼裏這又是遼國不能容忍的。至於誅殺段常卻是北漢的內政事出有因。當時有位和尚不守清規戒律與一個婦女私通生下一個花容月貌的女兒郭氏後來得到北漢主劉鈞的寵愛打算立為妃子。然而樞密使段常認為這個女子來路不正如果立為皇妃恐怕會貽笑天下北漢主被迫放棄了這個念頭。不僅如此郭氏的親戚故舊也多遭段常壓製。因此郭氏一門對段常是恨之入骨設計造謠誣陷再加上劉鈞對段常的怨恨段常就被賜死了。遼國認為段常身為樞密使如果劉鈞要賜死段常應該給遼國皇帝請示。結果又一個藐視大遼的罪名扣在了劉鈞的頭上。
遼國列舉上述罪狀的目的無非是要北漢多多進貢。劉鈞也明白其中的意味在如此關鍵時刻不敢冒與遼決裂的風險。是以在這些指責麵前戰戰兢兢承認過錯趕快派遣使者攜帶大量財物前往“謝罪”悔過。但北漢的使者到了遼朝卻被扣留。劉鈞越不安又一再送上財物然而都落了個同樣的下場。北漢本來就土地狹小貧瘠難以負擔遼貪得無厭的勒索每年繳納大量的貢賦更加讓國力弱小。
大宋在對麵虎視眈眈太原城內的大遼使者韓之璠又苦苦相逼劉鈞惶恐之下本就虛弱的身子更加眼中不久就病倒在床上不能處理政務。
在得到蜀國投降的消息趙光義就更加心急趙德昭連續取下荊南、湖南、蜀國三地功勳卓著如果自己再沒有功勞豈不是讓趙德昭占盡了風頭以後自己還如何君臨天下?如今聽到劉鈞與遼國關係惡劣而劉鈞自己又重病在身趙光義感到自己立功的機會終於來到了於是召集部屬商議出兵之事。
當時後漢隱帝年少不懂得治理國家朝中大權在大臣手裏政局動亂劉崇就已經開始從財政和軍備上做準備。果然隱帝為了奪取大權先製人殺死了劉知遠留下來輔政的大臣當時朝廷的樞密使郭威身在鄴城才得以生存然而郭威留在京都的家人都被隱帝殺死。郭威怒而起兵殺向京城隱帝在動亂中身死。
後漢打算立劉崇的兒子劉贇為帝劉贇就從徐州任上趕往京城然而郭威立周代漢並派人殺死了還在路途上的劉贇。劉崇大怒之下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
北漢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頓國力弱小。劉崇為了自保和為自己的兒子報仇獻表稱北方的遼國為叔皇帝以求得遼國的支援與後周對抗。他稱帝時慷慨有大誌曾經有大臣上奏請建立宗廟他反駁道:“我過為高祖(劉知遠)皇帝創建的基業被摧毀不得已而繼位建國隻是暫且據有此位罷了。我算不上什麽天子你們也算不上什麽將相宗廟就不必建立了。待得收複中原再建不遲。”
劉崇依靠遼國的兵力一再南下攻打後周但都失敗。後周太祖郭威病死劉崇聯合遼國一起進攻後周不想初繼位的周世宗柴榮不顧大臣的反對禦駕親征。結果劉崇又一次失敗回到太原不久就憂憤成疾後不治而亡。
劉鈞是劉崇的次子繼位時接受遼國的冊封自稱兒皇帝然後乞求遼國借兵以報高平之仇大敗後自知難以戰勝後周便轉而罷兵專心治理朝政與民休息使得北漢的朝政暫時安定。
然而劉鈞知道不論是後周還是大宋這個比鄰的國家永遠是北漢的威脅是以他時刻關注機會準備南下。
李筠起兵反叛之時曾經派心腹將領劉繼衝聯絡北漢一起出兵劉鈞親自領兵到達澤州冊封李筠西平王和無數珍寶然而李筠當著劉鈞的麵自稱是後周的臣民這次起兵是為了給後周複仇。劉鈞被就痛恨後周聽了李筠的話便失去了相助的決心又加上當時宋主趙匡胤禦駕親征部署詳細李筠很快陷入不利的局麵。劉鈞知道自己已經無能為力所以就領兵撤退。
乾德元年大宋的武功郡王領兵占領了荊南和湖南兩地為大宋打下了糧倉大宋解決了兵馬缺少糧草的危機。看著大宋日益強大劉鈞日益憂心。誰知在乾德元年大宋竟然派了使者到太原請北漢參加武功郡王的大婚。在得知了這次天下諸侯都在邀請之列的時候劉鈞知道這次又是一次聯絡其他國家共同討伐大宋的機會便派劉斌榮在汴京聯絡有心對付大宋的國家。
劉斌榮果然不負厚望蜀國使者伊審征與隻相約共同出兵南北夾擊大宋。兩家出兵此等大事當然要兩家的皇帝鄭重相約才能出兵。然而劉鈞左等右等蜀國的使者蜀國都沒有派人前來。等來的卻是大宋的晉王趙光義到了潞州主持防禦防備北漢並且攻下了潞州北方的襄垣城兵鋒直指太原。
劉鈞知道此時如果大宋一心攻打北漢很可能會不敵所以一麵在太原整軍備戰一麵焦急地等待蜀國的使者前來商議出兵大計。沒成想大宋竟然在攻下了襄垣後就停止不前和太原對峙起來。
誰料在兩個月的對峙中就傳來了蜀國投降大宋的信息。大宋擁有了整個川中如此消息又怎是劉鈞能接受的。在看到探馬的密函後劉鈞歎道:“報仇永無望中原永無望矣!”然後就口吐鮮血暈了過去。
屋漏偏逢連夜雨禍不單行遼國竟然又派了使者韓之璠前來責問。
北漢雖然依附遼國但是雙方結合在一起的目的本就是相互利用。以利益相合自然難免會出現摩擦甚至會產生很大的矛盾。遼國利用北漢需要他們兵力支援的心裏作用為了能從北漢榨取更多的貢品便羅列了北漢的三大罪狀:不該擅改年號不該擅自幫助李筠不該擅自殺害段常。
北漢獻表自稱兒皇帝本就該奉遼為正統擅自更改年號對遼國確實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北漢聯合李筠對付大宋這個舉動對遼國而言卻是百利而無一害但是李筠投靠北漢而把遼國拋之腦後就是所謂的舍本逐末且北漢不通知遼國顯然是沒有把堂堂大遼放在眼裏這又是遼國不能容忍的。至於誅殺段常卻是北漢的內政事出有因。當時有位和尚不守清規戒律與一個婦女私通生下一個花容月貌的女兒郭氏後來得到北漢主劉鈞的寵愛打算立為妃子。然而樞密使段常認為這個女子來路不正如果立為皇妃恐怕會貽笑天下北漢主被迫放棄了這個念頭。不僅如此郭氏的親戚故舊也多遭段常壓製。因此郭氏一門對段常是恨之入骨設計造謠誣陷再加上劉鈞對段常的怨恨段常就被賜死了。遼國認為段常身為樞密使如果劉鈞要賜死段常應該給遼國皇帝請示。結果又一個藐視大遼的罪名扣在了劉鈞的頭上。
遼國列舉上述罪狀的目的無非是要北漢多多進貢。劉鈞也明白其中的意味在如此關鍵時刻不敢冒與遼決裂的風險。是以在這些指責麵前戰戰兢兢承認過錯趕快派遣使者攜帶大量財物前往“謝罪”悔過。但北漢的使者到了遼朝卻被扣留。劉鈞越不安又一再送上財物然而都落了個同樣的下場。北漢本來就土地狹小貧瘠難以負擔遼貪得無厭的勒索每年繳納大量的貢賦更加讓國力弱小。
大宋在對麵虎視眈眈太原城內的大遼使者韓之璠又苦苦相逼劉鈞惶恐之下本就虛弱的身子更加眼中不久就病倒在床上不能處理政務。
在得到蜀國投降的消息趙光義就更加心急趙德昭連續取下荊南、湖南、蜀國三地功勳卓著如果自己再沒有功勞豈不是讓趙德昭占盡了風頭以後自己還如何君臨天下?如今聽到劉鈞與遼國關係惡劣而劉鈞自己又重病在身趙光義感到自己立功的機會終於來到了於是召集部屬商議出兵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