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來說,太平洋地區,尤其是東亞,是美國僅次於歐洲的熱點。20世紀到來時,美國剛剛跨過太平洋,開始成為東亞國際關係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美國小心翼翼的維護著自己的利益,不讓任何人觸動它。
曆任美國總統都在小心的做出選擇,試圖在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保護美國的利益,他們做的都很好,這一次輪到柯立芝拋出手中的骰子了。
一個國家在特定範圍內具有多種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受到自身能力的限製,它必須對這些利益進行選擇和排列,確保列於優先地位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它在這樣做的時候並不放棄排在較低地位的戰略目標,雖然後者在完整性,時間和程度上會受到影響。
本世紀初,美國在東亞麵臨著三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第一,如何按照“門戶開放”原則維持中國的“完整”,防止列強瓜分和壟斷中國市場,為美國擴大在華經濟利益提供必要的條件。第二,在殖民地爭奪戰爭經常發生的時代,如何確保剛剛從西班牙手中奪來的領地菲律賓的安全;第三,如何防止美國同本地區唯一的軍事大國日本的利益衝突不斷擴大,維持美日之間協調與和平的關係。
本世紀頭第一種戰略優先次序的模式。1901年12月,西奧多?羅斯福在他的國情谘文中指出,由於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和利益正迅速增長,在中國發生的任何事都同美國有強烈的利害關係。
他認為美國提倡的是包含全部意義的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在“整個帝國”有同其他大國一樣平等的待遇。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美國試圖阻止俄國獨占中國東北――滿洲的企圖。但是美國的種種外交行動沒有使俄國停止不前。因此當日俄戰爭爆發時,西奧多?羅斯福說,“我對日本的勝利感到極其愉快,因為日本在為我們打仗。”
但是日本在戰場上的勝利,特別是對馬海戰的勝利,使西奧多?羅斯福不得不重新認識日本。羅斯福看到一個在軍事上和工業上都迅速崛起的日本,擁有強大的海軍,還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認為如果美國冒犯了日本,它就會立即奪取菲律賓和夏威夷。在這種情況下,羅斯福不得不放棄滿洲“國際化”方針,允許日本取得滿洲南部的優勢,他寄希望日本在解決亞洲大陸事務以前“不會看上菲律賓”。
盡管羅斯福對日本采取了低姿態,但是日本仍然在滿洲阻止美國參與鐵路建設,不斷擠占美國商品的市場。更加嚴重的是1906年以後美國西部又發生了多起排日事件,使兩國關係更為緊張。
1907年夏,歐美輿論界廣為流傳著美日之間可能發生戰爭的謠言,西奧多?羅斯福一方麵把美國的主力艦隊調入太平洋作為對日本的威懾;一方麵又尋找擺拖這場危機的辦法。8月份他抱怨公眾對防衛菲律賓不感興趣,說菲律賓是使美日局勢緊張的“全部原因”,並認為應立即考慮允許菲律賓獨立。
不久美國找到了一種既能保住菲律賓,又能繼續保持日美正常關係的方法。1907年11月國務卿魯特告訴日本方麵說,美國從一開始就理解日本的政策是寧願把日本移民的方向轉移到亞洲大陸去而不是到美國來。因此兩國根據不同理由,願意實現這一同樣結果。在美國的這一“理解”之下,日本開始實行“自願限製”政策。〔3〕1908年日本新內閣實行“棄名求實”的外交方針,力求使各國逐漸承認日本在滿洲具有“特殊地位”。11月美日達成了“魯特-高平協議”,雙方保證不侵犯對方在太平洋的領地。但在有關中國的條款中,文件說兩國決心運用一切可用的和平手段支持中國的獨立和完整,以及各國在這個帝國中的工商業機會均等原則。
實際上談判過程表明,雙方已取得默契。將“中國”理解為“中國本部”,即不包括蒙古滿洲等地,而用“帝國”一詞專指包括這些地區的全部中國。總之,“魯特-高平協議”使美國得到了日本不侵犯菲律賓及遵守“門戶開放”的保證,而日本則使美國默認了它在滿洲的“優勢地位”。協議簽字後,羅斯福高興地說:“沒有別的事比同日本的協議給了我更多的歡樂。”在不久後給國會的谘文裏,他又輕鬆地提到,美國應用一代人的時間來考慮,是讓菲律賓獨立還是讓它繼續處在美國的保護之下。他似乎完全忘記了一年前曾說過要立即讓菲律賓獨立的話。
西奧多?羅斯福的東亞政策構成了這樣一種戰略優先次序:占據最高地位的是維護菲律賓的安全,盡管他一度想盡快讓其獨立,但美國這一時期的備戰活動表明,為了維護它自己的大國地位,美國不能一槍不放就拋棄菲律賓。
占據第二位的是維持與日本的友好關係。西奧多?羅斯福向日本軟硬兼施地表明,隻要日本不向南擴張,美國會在東亞大陸給日本補償。維護在中國的“門戶開放”處於最低地位。滿洲地區的“門戶開放”政策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之後張斬的適時崛起讓美國有了更多的選擇,當1914年中日爆發戰爭的時候,美國的態度雖然看起來不偏不倚,但是美國輿論的報道中,日本的負麵新聞比比皆是,而民國的消息大都是勝利的消息,就算偶爾有些不好的消息,也是無足輕重的。
所以民國的債券受到熱捧,日本的戰爭債券幾乎沒有賣出去,那次戰爭之後的談判,美國也加入了自己的影響,讓日本簽署了一份既沒有賠款又沒有割讓土地的條約,那時候的美國總統,就像一個最精密的化學家一樣,在天平比較輕的一頭加上適量的砝碼,以保持最低限度的平衡。
但是之後張斬的發展讓美國也感到了威脅,尤其是張斬統一全國之後,在全國境內推行的各種政策,讓這個沉寂了數百年的帝國再次煥發了生機,中國的戰略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發現,這一長期受到忽視的國家正是自己的可kao盟國。
威爾遜在1916年訪華時說,中國在未來不僅要在維持東亞的和平與繁榮,而且還要在維持世界的和平與繁榮方麵發揮適當作用。9月,威爾遜再次向張斬致電:國聯有必要考慮中國、美國、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的四個“大警察”。
羅斯福把中國提到四大國之一出於幾個方麵的考慮。首先,中國將在一切重大問題上支持美國,在設計戰後國際組織時,堅持應設立由四大國代表的委員會,而不是英國提出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的,由七、八個成員組成的機構。
因為那樣美國“會被多數票壓倒”。至於中國這一票肯定會投給美國,張斬已經向他保證過,“中國將在和平會議上同美國站在一道,這是由於中國信任威爾遜和他的政策,並願意出於這種信任而預先作出承諾。”
羅斯福政府重視中國戰略地位的第二個考慮是,中國將會成為牽製日本的主要力量。
但是中日力量對比的逆轉比預計的要快,在一戰結束前夕,中日的第二次戰爭中,中國的力量尤其是武裝力量已經壓倒了日本,如果不是美英出麵調停的話,日本很可能會輸掉第二次中日戰爭。
所以在經過了考慮之後,在第二次中日戰爭結束之後的五年裏,美國對於中日間的態度再次發生了變化。期間白銀法案的通過給民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迫使民國放棄銀本位製度,改為金本位製。
第三次中日戰爭開始之後不久,美國就意識到,中日之間的差距再度拉大了,日本在開戰之初的表現讓人感覺到,雖然日本的實力仍然強大,但在進攻淩厲的中國麵前,這種實力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戰鬥力。
為了防止中國取得一邊到的優勢,美國國會開動緊急法案,準備向日本提供高達三十五億美元的貸款,以振興日本的經濟。不過美國人的動作還是太早了一些,正在討論貸款數額的時候,日本突然間大勝了。
其實日本也沒有取得什麽大勝,中國的海軍也就三艘航母,其他沒有什麽主力戰艦,日本宣揚的大勝,隻不過是名義上的大勝,既不見擊沉了幾艘航母,也不見收複了什麽失地,隻是名義上封鎖了中國沿海,但是台灣還是中國領土,所以這種封鎖也變得有些名不副實。
但是畢竟在戰略上日本占了先機,如果再加上美國的大批貸款,說不定中國就會順勢垮下去,十年前的曆史表明,日本一家獨大帶來的麻煩比中日之間互有對抗還要可怕,所以這批美元貸款,也在日本大勝的輿論下,逐漸的慢下腳步,直到最後,日本也沒有見到這批貸款。
“日本聯合艦隊現在擁有六艘戰列艦,六艘重巡洋艦,還有四艘航母,對我們來說,重點就是對付日本的航母編隊,戰列艦編隊可以忽略不計。”在戰前分析會上,薩鎮冰在分析了日本海軍的實力之後,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確實,作為最早擁有航母的國家,日本在使用航母上的拙劣表現,讓很多人都大跌眼鏡,尤其是把戰列艦作為海戰主力,讓航母擔任護航的事情,恐怕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得出來,尤其是日本遭到了幾次航母打擊,對於航母的厲害十分清楚,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堅持戰列艦為主的海戰策略,也讓人對日本海軍的陳腐感到吃驚。
那隻甲午年間奮發圖強,走在時代潮流之前的海軍,已經隨著日本逐漸擴大的官僚氣息,喪失了最後一點活力。一個本來就畸形的官方政府,在取得了短暫的輝煌之後,開始顯現出各種各樣奇怪的征兆。
“那就這樣決定了吧,明天上午八時開始進攻,希望是一個好天氣。”薩鎮冰短促的話結束了這場簡短的會議,就在海軍將官紛紛走出會場的時候,一個參謀走了進來,在薩鎮冰耳邊說了幾句話,薩鎮冰摸了摸胡子,笑道:“那東西真的研製出來了嗎?”
“是的,射程四萬米,絕對可以讓日本人喝一壺的。”
一直以來魚雷都是壓縮空氣作為推動力,但是這樣的弊端十分明顯,壓縮空氣帶來的推動力極為有限,所以魚雷的射程被限製在幾千米,而且巨大的尾跡讓艦船在很遠處就能做出規避的動作。
所以速度更高,射程更遠,“濕式熱動力魚雷”成為了世界魚雷發展的主要方向,民國也加緊了這方麵的前進步伐。大連軍工廠魚雷部通過對濕式魚雷發動機的研究和實驗,在1911年研製成功1型(533毫米)和2型(457毫米)魚雷,這是中國最早的國產“濕式熱動力魚雷”,他的壓縮空氣罐起先是進口產品,幾年後由中國的包頭鋼鐵公司自行生產,而魚雷其它零部件從一開始就由吳廠製造,國產化程度很高。1型魚雷最高速度36節,射程7000米,533毫米的1型雷頭裝藥量為160千克。
1型魚雷的發動機和加熱係統偶爾會失靈,射程也相對較短,這些缺點促使了3型魚雷的開發,後者在1914年開始設計,全新的發動機和加熱係統使射程達達增加,達到了15000米,最高航速36節,雷頭裝藥量為205千克,並且在1916年投入現役之前經過了魚雷測試。
在3型魚雷的基礎上,中國又開始發出18式魚雷,直徑達到了610毫米(24英寸),雷頭裝藥量為345千克,最高航速38節,射程高達20000米,是當時世界上投入使用的最大的魚雷,它采用了和3型魚雷相同的係統構造,於1918年研製成功。
同年,華盛頓會議召開,各海軍列強商定,將魚雷的最大直徑限製為533毫米,所以中國的超口徑魚雷在國內被嚴格保密。這兩種魚雷都被大量生產。魚雷自問世以來,就是小型艦艇對付大型戰艦的一種主要手段,民國稱之為“弱者的兵器”,魚雷被中國海軍當做一種對艦隊具有強大支援作用的大威力武器。
民國對雷擊戰術的重視幾乎到了一種變態的地步。盡管有條約限製,民國還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秘密研製更強大的大口徑魚雷。中國的技術人員意識到,要全麵超越對手,在現有魚雷的基礎上進行小規模的改進是不能達到目的的,需要大幅度的技術創新。更快、更強、更遠成為中國魚雷開發不懈追求的目標。
了加快本國魚雷研製的步伐,大連軍工廠在1922年建立了魚雷實驗部,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同時對自身的研發經驗進行總結,這一切都為中國開發610毫米和533毫米高速魚雷創下了良好的條件。起先,新式610毫米魚雷被稱為“c型實驗魚雷”,533毫米改進型魚雷被稱為“d型實驗魚雷”,也就是後來的89式魚雷。通過效仿懷特黑德魚雷發動機的技術,c型魚雷的速度達到了45節,d型魚雷則為46節,射程分別為10000米和15000米。
但是,這兩款魚雷仍是基於外國技術開發的,仍然采用傳統的油氣動力,而且性能上也不占有絕對的優勢,張斬需要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超級魚雷!
在魚雷體積一定得前提下增加航行距離,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動力更強、效率更好的推進器。“濕式熱動力魚雷”的推進原理都是讓空氣罐中的壓縮空氣進入燃燒室,和燃料充分混合。像煤油之類的燃料是由86的碳和14氫構成,當油氣混合物燃燒時體積會膨脹14.5倍,而且產生高溫,這很容易損傷發動機。
因此,水被用來充當冷卻劑,使1200c的氣體在進入主發動機時降為900c,同時產生一部分水蒸氣被導入燃燒室助燃。如何提高發動機的動力,技術專家們將目光擊中在作為助燃劑的空氣上。空氣中對燃燒起強氧化作用的是氧氣,但它隻占空氣的的21,其它79都是氮氣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及惰性氣體。顯而易見,氧氣才是對燃燒有用的成分,而氮氣則沒有用處。因此,為了能提供比現有型號魚雷更快的速度和更遠的射程,需要利用效率更高的助燃物,人們開始對空氣構成的比例打起了主意。
經過研究,用純氧替代普通空氣進行助燃顯然效率最高,這種設想最早是由法國人提出來的。這種設計有以下優勢:
1.相同的氣體體積下就可以得到是原來5倍的能量(當然也導致魚雷行走機構的巨大改進),射程會增加,而且作為一項已經廣泛使用的技術,純氧的獲得已經不是那麽苦難了。
2.使用壓縮純氧會為雷頭戰鬥部提供更大的空間,能填充更多的裝藥,增大魚雷威力。
3.去除了氮氣等不產生化學反應的氣體後,魚雷驅動時產生廢氣的主要來源就消除了(石化燃料的成分碳、氫與氧氣結合變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易溶於水),雷跡幾乎消失了,大大加強了魚雷的隱蔽性。
所以使用壓縮純氧作為一種新式推進動力的優勢是顯而易見。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很多國家的魚雷專家們都被動員起來去完成氧氣魚雷的研究。可是,他們很快都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對這種夢幻式武器的開發。原因很簡單――氧氣的處理非常危險,雖然氧氣自身不是爆炸物,但“氧化”這個詞和“燃燒”是同義詞,急劇的“燃燒”(氧化)就是“爆炸”。純氧在狹小空間內引起的“燃燒”很容易轉變成致命的“爆炸”。純氧的這種“火爆脾氣”成了研製氧氣魚雷最大的技術難關。各國在研製氧氣魚雷的過程中都發生過嚴重的爆炸事故,讓不少追逐超級魚雷夢想的技術人員遺恨九泉,許多國家在屢遭挫敗後後放棄了對氧氣魚雷的開發,唯獨中國還在執著地堅持著。
[]
曆任美國總統都在小心的做出選擇,試圖在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保護美國的利益,他們做的都很好,這一次輪到柯立芝拋出手中的骰子了。
一個國家在特定範圍內具有多種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受到自身能力的限製,它必須對這些利益進行選擇和排列,確保列於優先地位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它在這樣做的時候並不放棄排在較低地位的戰略目標,雖然後者在完整性,時間和程度上會受到影響。
本世紀初,美國在東亞麵臨著三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第一,如何按照“門戶開放”原則維持中國的“完整”,防止列強瓜分和壟斷中國市場,為美國擴大在華經濟利益提供必要的條件。第二,在殖民地爭奪戰爭經常發生的時代,如何確保剛剛從西班牙手中奪來的領地菲律賓的安全;第三,如何防止美國同本地區唯一的軍事大國日本的利益衝突不斷擴大,維持美日之間協調與和平的關係。
本世紀頭第一種戰略優先次序的模式。1901年12月,西奧多?羅斯福在他的國情谘文中指出,由於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和利益正迅速增長,在中國發生的任何事都同美國有強烈的利害關係。
他認為美國提倡的是包含全部意義的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在“整個帝國”有同其他大國一樣平等的待遇。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美國試圖阻止俄國獨占中國東北――滿洲的企圖。但是美國的種種外交行動沒有使俄國停止不前。因此當日俄戰爭爆發時,西奧多?羅斯福說,“我對日本的勝利感到極其愉快,因為日本在為我們打仗。”
但是日本在戰場上的勝利,特別是對馬海戰的勝利,使西奧多?羅斯福不得不重新認識日本。羅斯福看到一個在軍事上和工業上都迅速崛起的日本,擁有強大的海軍,還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認為如果美國冒犯了日本,它就會立即奪取菲律賓和夏威夷。在這種情況下,羅斯福不得不放棄滿洲“國際化”方針,允許日本取得滿洲南部的優勢,他寄希望日本在解決亞洲大陸事務以前“不會看上菲律賓”。
盡管羅斯福對日本采取了低姿態,但是日本仍然在滿洲阻止美國參與鐵路建設,不斷擠占美國商品的市場。更加嚴重的是1906年以後美國西部又發生了多起排日事件,使兩國關係更為緊張。
1907年夏,歐美輿論界廣為流傳著美日之間可能發生戰爭的謠言,西奧多?羅斯福一方麵把美國的主力艦隊調入太平洋作為對日本的威懾;一方麵又尋找擺拖這場危機的辦法。8月份他抱怨公眾對防衛菲律賓不感興趣,說菲律賓是使美日局勢緊張的“全部原因”,並認為應立即考慮允許菲律賓獨立。
不久美國找到了一種既能保住菲律賓,又能繼續保持日美正常關係的方法。1907年11月國務卿魯特告訴日本方麵說,美國從一開始就理解日本的政策是寧願把日本移民的方向轉移到亞洲大陸去而不是到美國來。因此兩國根據不同理由,願意實現這一同樣結果。在美國的這一“理解”之下,日本開始實行“自願限製”政策。〔3〕1908年日本新內閣實行“棄名求實”的外交方針,力求使各國逐漸承認日本在滿洲具有“特殊地位”。11月美日達成了“魯特-高平協議”,雙方保證不侵犯對方在太平洋的領地。但在有關中國的條款中,文件說兩國決心運用一切可用的和平手段支持中國的獨立和完整,以及各國在這個帝國中的工商業機會均等原則。
實際上談判過程表明,雙方已取得默契。將“中國”理解為“中國本部”,即不包括蒙古滿洲等地,而用“帝國”一詞專指包括這些地區的全部中國。總之,“魯特-高平協議”使美國得到了日本不侵犯菲律賓及遵守“門戶開放”的保證,而日本則使美國默認了它在滿洲的“優勢地位”。協議簽字後,羅斯福高興地說:“沒有別的事比同日本的協議給了我更多的歡樂。”在不久後給國會的谘文裏,他又輕鬆地提到,美國應用一代人的時間來考慮,是讓菲律賓獨立還是讓它繼續處在美國的保護之下。他似乎完全忘記了一年前曾說過要立即讓菲律賓獨立的話。
西奧多?羅斯福的東亞政策構成了這樣一種戰略優先次序:占據最高地位的是維護菲律賓的安全,盡管他一度想盡快讓其獨立,但美國這一時期的備戰活動表明,為了維護它自己的大國地位,美國不能一槍不放就拋棄菲律賓。
占據第二位的是維持與日本的友好關係。西奧多?羅斯福向日本軟硬兼施地表明,隻要日本不向南擴張,美國會在東亞大陸給日本補償。維護在中國的“門戶開放”處於最低地位。滿洲地區的“門戶開放”政策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之後張斬的適時崛起讓美國有了更多的選擇,當1914年中日爆發戰爭的時候,美國的態度雖然看起來不偏不倚,但是美國輿論的報道中,日本的負麵新聞比比皆是,而民國的消息大都是勝利的消息,就算偶爾有些不好的消息,也是無足輕重的。
所以民國的債券受到熱捧,日本的戰爭債券幾乎沒有賣出去,那次戰爭之後的談判,美國也加入了自己的影響,讓日本簽署了一份既沒有賠款又沒有割讓土地的條約,那時候的美國總統,就像一個最精密的化學家一樣,在天平比較輕的一頭加上適量的砝碼,以保持最低限度的平衡。
但是之後張斬的發展讓美國也感到了威脅,尤其是張斬統一全國之後,在全國境內推行的各種政策,讓這個沉寂了數百年的帝國再次煥發了生機,中國的戰略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發現,這一長期受到忽視的國家正是自己的可kao盟國。
威爾遜在1916年訪華時說,中國在未來不僅要在維持東亞的和平與繁榮,而且還要在維持世界的和平與繁榮方麵發揮適當作用。9月,威爾遜再次向張斬致電:國聯有必要考慮中國、美國、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的四個“大警察”。
羅斯福把中國提到四大國之一出於幾個方麵的考慮。首先,中國將在一切重大問題上支持美國,在設計戰後國際組織時,堅持應設立由四大國代表的委員會,而不是英國提出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的,由七、八個成員組成的機構。
因為那樣美國“會被多數票壓倒”。至於中國這一票肯定會投給美國,張斬已經向他保證過,“中國將在和平會議上同美國站在一道,這是由於中國信任威爾遜和他的政策,並願意出於這種信任而預先作出承諾。”
羅斯福政府重視中國戰略地位的第二個考慮是,中國將會成為牽製日本的主要力量。
但是中日力量對比的逆轉比預計的要快,在一戰結束前夕,中日的第二次戰爭中,中國的力量尤其是武裝力量已經壓倒了日本,如果不是美英出麵調停的話,日本很可能會輸掉第二次中日戰爭。
所以在經過了考慮之後,在第二次中日戰爭結束之後的五年裏,美國對於中日間的態度再次發生了變化。期間白銀法案的通過給民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迫使民國放棄銀本位製度,改為金本位製。
第三次中日戰爭開始之後不久,美國就意識到,中日之間的差距再度拉大了,日本在開戰之初的表現讓人感覺到,雖然日本的實力仍然強大,但在進攻淩厲的中國麵前,這種實力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戰鬥力。
為了防止中國取得一邊到的優勢,美國國會開動緊急法案,準備向日本提供高達三十五億美元的貸款,以振興日本的經濟。不過美國人的動作還是太早了一些,正在討論貸款數額的時候,日本突然間大勝了。
其實日本也沒有取得什麽大勝,中國的海軍也就三艘航母,其他沒有什麽主力戰艦,日本宣揚的大勝,隻不過是名義上的大勝,既不見擊沉了幾艘航母,也不見收複了什麽失地,隻是名義上封鎖了中國沿海,但是台灣還是中國領土,所以這種封鎖也變得有些名不副實。
但是畢竟在戰略上日本占了先機,如果再加上美國的大批貸款,說不定中國就會順勢垮下去,十年前的曆史表明,日本一家獨大帶來的麻煩比中日之間互有對抗還要可怕,所以這批美元貸款,也在日本大勝的輿論下,逐漸的慢下腳步,直到最後,日本也沒有見到這批貸款。
“日本聯合艦隊現在擁有六艘戰列艦,六艘重巡洋艦,還有四艘航母,對我們來說,重點就是對付日本的航母編隊,戰列艦編隊可以忽略不計。”在戰前分析會上,薩鎮冰在分析了日本海軍的實力之後,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確實,作為最早擁有航母的國家,日本在使用航母上的拙劣表現,讓很多人都大跌眼鏡,尤其是把戰列艦作為海戰主力,讓航母擔任護航的事情,恐怕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得出來,尤其是日本遭到了幾次航母打擊,對於航母的厲害十分清楚,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堅持戰列艦為主的海戰策略,也讓人對日本海軍的陳腐感到吃驚。
那隻甲午年間奮發圖強,走在時代潮流之前的海軍,已經隨著日本逐漸擴大的官僚氣息,喪失了最後一點活力。一個本來就畸形的官方政府,在取得了短暫的輝煌之後,開始顯現出各種各樣奇怪的征兆。
“那就這樣決定了吧,明天上午八時開始進攻,希望是一個好天氣。”薩鎮冰短促的話結束了這場簡短的會議,就在海軍將官紛紛走出會場的時候,一個參謀走了進來,在薩鎮冰耳邊說了幾句話,薩鎮冰摸了摸胡子,笑道:“那東西真的研製出來了嗎?”
“是的,射程四萬米,絕對可以讓日本人喝一壺的。”
一直以來魚雷都是壓縮空氣作為推動力,但是這樣的弊端十分明顯,壓縮空氣帶來的推動力極為有限,所以魚雷的射程被限製在幾千米,而且巨大的尾跡讓艦船在很遠處就能做出規避的動作。
所以速度更高,射程更遠,“濕式熱動力魚雷”成為了世界魚雷發展的主要方向,民國也加緊了這方麵的前進步伐。大連軍工廠魚雷部通過對濕式魚雷發動機的研究和實驗,在1911年研製成功1型(533毫米)和2型(457毫米)魚雷,這是中國最早的國產“濕式熱動力魚雷”,他的壓縮空氣罐起先是進口產品,幾年後由中國的包頭鋼鐵公司自行生產,而魚雷其它零部件從一開始就由吳廠製造,國產化程度很高。1型魚雷最高速度36節,射程7000米,533毫米的1型雷頭裝藥量為160千克。
1型魚雷的發動機和加熱係統偶爾會失靈,射程也相對較短,這些缺點促使了3型魚雷的開發,後者在1914年開始設計,全新的發動機和加熱係統使射程達達增加,達到了15000米,最高航速36節,雷頭裝藥量為205千克,並且在1916年投入現役之前經過了魚雷測試。
在3型魚雷的基礎上,中國又開始發出18式魚雷,直徑達到了610毫米(24英寸),雷頭裝藥量為345千克,最高航速38節,射程高達20000米,是當時世界上投入使用的最大的魚雷,它采用了和3型魚雷相同的係統構造,於1918年研製成功。
同年,華盛頓會議召開,各海軍列強商定,將魚雷的最大直徑限製為533毫米,所以中國的超口徑魚雷在國內被嚴格保密。這兩種魚雷都被大量生產。魚雷自問世以來,就是小型艦艇對付大型戰艦的一種主要手段,民國稱之為“弱者的兵器”,魚雷被中國海軍當做一種對艦隊具有強大支援作用的大威力武器。
民國對雷擊戰術的重視幾乎到了一種變態的地步。盡管有條約限製,民國還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秘密研製更強大的大口徑魚雷。中國的技術人員意識到,要全麵超越對手,在現有魚雷的基礎上進行小規模的改進是不能達到目的的,需要大幅度的技術創新。更快、更強、更遠成為中國魚雷開發不懈追求的目標。
了加快本國魚雷研製的步伐,大連軍工廠在1922年建立了魚雷實驗部,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同時對自身的研發經驗進行總結,這一切都為中國開發610毫米和533毫米高速魚雷創下了良好的條件。起先,新式610毫米魚雷被稱為“c型實驗魚雷”,533毫米改進型魚雷被稱為“d型實驗魚雷”,也就是後來的89式魚雷。通過效仿懷特黑德魚雷發動機的技術,c型魚雷的速度達到了45節,d型魚雷則為46節,射程分別為10000米和15000米。
但是,這兩款魚雷仍是基於外國技術開發的,仍然采用傳統的油氣動力,而且性能上也不占有絕對的優勢,張斬需要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超級魚雷!
在魚雷體積一定得前提下增加航行距離,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動力更強、效率更好的推進器。“濕式熱動力魚雷”的推進原理都是讓空氣罐中的壓縮空氣進入燃燒室,和燃料充分混合。像煤油之類的燃料是由86的碳和14氫構成,當油氣混合物燃燒時體積會膨脹14.5倍,而且產生高溫,這很容易損傷發動機。
因此,水被用來充當冷卻劑,使1200c的氣體在進入主發動機時降為900c,同時產生一部分水蒸氣被導入燃燒室助燃。如何提高發動機的動力,技術專家們將目光擊中在作為助燃劑的空氣上。空氣中對燃燒起強氧化作用的是氧氣,但它隻占空氣的的21,其它79都是氮氣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及惰性氣體。顯而易見,氧氣才是對燃燒有用的成分,而氮氣則沒有用處。因此,為了能提供比現有型號魚雷更快的速度和更遠的射程,需要利用效率更高的助燃物,人們開始對空氣構成的比例打起了主意。
經過研究,用純氧替代普通空氣進行助燃顯然效率最高,這種設想最早是由法國人提出來的。這種設計有以下優勢:
1.相同的氣體體積下就可以得到是原來5倍的能量(當然也導致魚雷行走機構的巨大改進),射程會增加,而且作為一項已經廣泛使用的技術,純氧的獲得已經不是那麽苦難了。
2.使用壓縮純氧會為雷頭戰鬥部提供更大的空間,能填充更多的裝藥,增大魚雷威力。
3.去除了氮氣等不產生化學反應的氣體後,魚雷驅動時產生廢氣的主要來源就消除了(石化燃料的成分碳、氫與氧氣結合變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易溶於水),雷跡幾乎消失了,大大加強了魚雷的隱蔽性。
所以使用壓縮純氧作為一種新式推進動力的優勢是顯而易見。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很多國家的魚雷專家們都被動員起來去完成氧氣魚雷的研究。可是,他們很快都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對這種夢幻式武器的開發。原因很簡單――氧氣的處理非常危險,雖然氧氣自身不是爆炸物,但“氧化”這個詞和“燃燒”是同義詞,急劇的“燃燒”(氧化)就是“爆炸”。純氧在狹小空間內引起的“燃燒”很容易轉變成致命的“爆炸”。純氧的這種“火爆脾氣”成了研製氧氣魚雷最大的技術難關。各國在研製氧氣魚雷的過程中都發生過嚴重的爆炸事故,讓不少追逐超級魚雷夢想的技術人員遺恨九泉,許多國家在屢遭挫敗後後放棄了對氧氣魚雷的開發,唯獨中國還在執著地堅持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