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致仕,內閣首輔的位置便空了出來。


    內閣不像司禮監,司禮監可以空著一個掌印太監的位置,內閣卻不能一日沒有首輔。


    遍數朝中諸公,較得朱慈烺青睞的是吏部尚書張慎言,禮部尚書劉宗周,兵部尚書路振飛。


    可惜張慎言在前不久突然病重,朱慈烺雖然派太醫前去診治,但並沒有太好的效果。


    原本曆史中張慎言就是在崇禎十七年病逝的,照這個節奏看似乎命不久矣。


    剩下的兩人,二選一的話朱慈烺傾向於選擇劉宗周。


    一來劉宗周是禮部尚書,且加了東閣大學士的頭銜,接任首輔名正言順。


    二來劉宗周比路振飛更有資曆。


    劉宗周是萬曆二十九年的進士,經萬曆、天啟、崇禎三朝,曆任禮部主事、右通政、工部侍郎、左都禦史,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


    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劉宗周已經六十六歲,資曆足夠。由劉宗周接任首輔,朝中諸臣不會有什麽異議。


    路振飛就不同了,在任兵部尚書前他做到的最高官職是漕運總督兼淮安巡撫,雖也算是封疆大吏,但和劉宗周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了。


    當然,朱慈烺這麽安排還有一層考量。那就是他需要路振飛這個鷹派執掌兵部,這樣他就可以更好的貫徹自己的新軍方略而不會被掣肘。


    若是由路振飛入閣接任首輔,兵部尚書的位置勢必會空出來。眼下王鐸自殺,史可法致仕,張慎言病重,能夠接替兵部尚書的人幾乎沒有。若朱慈烺強行進行內部調動,隻能調禮部尚書劉宗周去兵部,可劉宗周是個堅決反對發展火器的人。他曾經向崇禎進言“臣聞用兵之道,太上湯武之仁義,其次桓文之節製,下此非所論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國威所以愈頓也。”“火器終無益於成敗之數。”


    這和朱慈烺的戰略構想實在相去甚遠。


    再說若不發展火器,穿越者最大的優勢豈不是浪費了?


    所以,朱慈烺絕不會讓劉宗周染指兵部。如此看來,路振飛留任兵部,劉宗周接任首輔是個最好的選擇。


    反正內閣首輔在朱慈烺的人事架構中隻是個吉祥物,並不會對大政方針產生太大的影響。


    但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必須是絕對忠於大明忠於皇室的。


    在這一點上,劉宗周和史可法倒是一致。


    與他的政治天賦相比,劉宗周的儒學天賦顯然更強,他上承陽明心學,下開蕺山學派,是為一代大儒。大名鼎鼎的黃宗羲等人都是他的弟子。


    劉宗周也的確是有風骨的。


    在原本曆史中清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當時已經乞骸骨在杭州寓居的劉宗周在城破後效法伯夷叔齊絕食而死。


    如此之人,絕對是忠義之臣,作為內閣首輔表率天下再合適不過了。


    當然,僅僅用好眼下這些臣子是不夠的。


    年輕一輩的可以放到皇明軍校培訓,老資曆的臣子卻是急缺。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今的南明朝廷還是需要一些老臣撐場子的。


    而大部分有名氣的官員在北京城破後或殉國,或降順、降清。


    南京的官員就這麽多,朱慈烺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選。


    既然南京城中沒有,朱慈烺決定把範圍擴大一些。


    細細考量一番,朱慈烺決定征召文安之。


    文安之這個名字很多人聽來可能會覺得陌生,即便在南明的諸多英雄人物中,其也不如鄭成功、李定國、張煌言等人出名。可在朱慈烺心目中,文安之絕對是個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文安之是天啟二年的進士,曾任南京國子監司業、祭酒,後被薛國觀所構罷官回鄉。他在夷陵老家一待就是十數年,直到甲申國變,神京陷落他仍然賦閑在家。


    弘光帝和隆武帝都先後詔起過他,但因為當時夷陵在敵占區,交通不便,文安之都沒有應召。


    不過朱慈烺覺得這其中除了交通不便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文安之對福王、唐王等人爭相稱帝的不滿。


    文安之是天啟二年的進士,是堂堂天子門生,自然不會因為爭立藩王的一句話就應召為官。或許在文安之的心目中,對這些國難當頭仍然爭立火並的藩王十分不屑吧?


    至於後來文安之應召永曆朝廷東閣大學士,肯定不會是認為永曆天子比之弘光、隆武優秀,而是文安之清醒的認識到大明已經到了大廈將傾的時刻,故而他決定放棄對永曆的成見前去廣西。


    “共持精進心,賈勇尋幽壑。起視桃李煙,春光未雲薄。長鬆相與青,同誌有餘樂。下馬理清言,不複問寥落。”


    路過龍泉時,文安之留下了這首《龍泉曉發》,足以表達其光複天下的決心。


    這位老臣在廣西梧州陛見永曆時已經是六十八歲高齡,卻仍然滿懷雄心。


    可謂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為了抗清大業,文安之自請督師川中聯合闖軍餘部。永曆帝封文安之為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書,總督川、湖諸處軍務,並賜尚方寶劍。


    在文安之的努力斡旋下,原本與明廷不死不休的夔東十三家最終聯明抗清。


    這才有了後來永曆十三年的袁宗第、李來亨水攻重慶。


    不過這個計劃最終因為譚宏、譚詣投降清朝而失敗,永曆也在不久後逃到緬甸,最終南明覆滅,文安之鬱鬱而終。


    從文安之有效基集結夔東十三家聯明抗清來看,他不僅是個史可法、劉宗周式的忠貞死節之臣,更是個極有能力的幹臣。


    如今國事艱難,朱慈烺需要更多文安之這樣的幹臣!


    是以朱慈烺決定以禮部左侍郎征召遠在夷陵的文安之。


    與原本曆史中的弘光帝不同,朱慈烺是以崇禎太子的身份繼承皇明帝統,可謂名正言順。


    所以文安之絕不會有原本曆史上媚侍藩王這方麵的顧慮。


    唯一的問題是此時夷陵仍然處於敵占區。


    李自成當初控製湖廣荊州、襄陽、承天、德安四府後留下大將白旺駐守,而夷陵正處於荊州府轄製內。朱慈烺要想聯係到文安之就必須派人穿過敵占區。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振南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袖乾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袖乾坤並收藏振南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