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元輔還沒回去?”
董其昌給朱常洛講讀完後,來到東閣旁邊專門辟出來的講官值房,看到首輔趙誌皋還在愁眉不展的在裏麵坐著,先恭敬的施了一禮,心中不免有些奇怪。今天雖然是趙誌皋輪值,但他的政務講解已經結束了,怎麽還在這裏?
正看著麵前的茶杯發呆趙誌皋,聞言抬起頭來,看到是翰林院侍讀、朱常洛的講官董其昌,倒沒有因為對方四十多歲才做到正六品的“小”官而有所怠慢,勉強笑了笑,開口道:“原來是思白,為殿下講讀完了?殿下的書法可有長進?”
趙誌皋曾是萬曆十七年會試的考官之一,勉強也能算是那一科考取了功名的董其昌的半個“房師”。
當然,這段時間來讓石星搞的煩不勝煩的趙誌皋之所以還算客氣,並不是因為董其昌算是他的半個學生,主要是董其昌此人官雖不大,但是在士林中的影響卻是極大――他是當下名氣異常大的主流書畫家,善畫山水,書法也是一絕,朱常洛的書法便是由他來教習。
而且,董其昌因為此時正在做官的緣故,書畫作品很少外流,他的字畫說是千金難求一點也不為過。不過,在去年趙誌皋的夫人大壽之日,董其昌曾經送過一幅“南山不老鬆”為賀,與趙誌皋的關係還算是不錯。
畢竟這年代還是非常的尊師重道的,師生關係是最牢靠的關係之一,雖然會試不同於殿試,考官隻能勉強算是半個“房師”,但這並不會妨礙官員們因此而拉近關係。
“是的,剛才是殿下練習書法的時間,正是學生在講讀。殿下聰慧異常,對於書法之道也算熱衷,假以時日,持之以恒的話,必會成為一代大家。”董其昌對於朱常洛的書法非常滿意,毫不掩飾自己的欣賞之意。
朱常洛前世在單位蹉跎時,研究曆史之餘,練習書法也是一大愛好,所以作為才出閣讀書沒幾年的皇子,他的書法算是佼佼者了,董其昌豈能不讚賞。
“哦?”得到精於書法的董其昌的如此讚譽,有點出乎趙誌皋的預料:“殿下果然非常人也!”他也跟著讚歎了一句,因為這些年從他對朱常洛講解政務來看,他發現朱常洛對於政務往往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雖然有些見解在他看來並不算是太高明,但難得的是,朱常洛還如此年輕,可塑性極強,這已經超過了同齡人很多了。
隻是,讓趙誌皋始終不明白的是,朱翊鈞應該也了解皇長子的聰慧,但是為何一直遲遲不立儲呢?難道就因為那個資質平庸的皇三子?國家的未來豈能建立在個人的好惡上?何況皇長子還是當然的東宮人選!
“元輔,學生看您這些天都愁眉不展,好像窩著心氣,氣大傷身,您老一定要保重身體啊!”作為關係還算不錯的半個學生,董其昌在這裏隻有兩人的私下場合說這些話一下子顯得親近了不少。
“唉!”趙誌皋歎了口氣,苦笑了一下,眾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倒也沒有對董其昌隱瞞:“石星那倔驢不知是吃錯了什麽藥了,這個時間一定會在內閣守著老夫的,老夫被他逼的無法,也隻有暫時躲一躲了!思白,你說,老夫這首輔做的,是不是也太無用了些?居然被他一個兵部尚書給逼迫到了這種程度!”
“元輔,學生可不認同您的說法。”董其昌拱了拱手:“如今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元輔為了維護國家的正常運轉已是不易,這些都是眾人看在眼裏的!何況,元輔秉政以來,不植黨,不怙權,穩重得大體,臨下寬和,臣僚獲得罪者,多盡力解救。元輔明白石大人的本意也是為了大明,隻是做事的方式有些激進,元輔寬厚仁和,不與他一般見識罷了。”
聽了董其昌的吹捧,趙誌皋明顯高興了一些,指著他說道:“你呀,什麽時候也學會了這些奉承的話?老夫記得你可是挺儒雅的一個人,怎也學會這些了?”
董其昌一臉認真的表情:“學生這可不是奉承,句句出自肺腑,有感而發,元輔是知道學生的為人的。”
“嗬嗬,世人皆知思白的書畫兩絕,在老夫看來,說是三絕也不為過。”趙誌皋搖著頭輕笑出聲,像董其昌這種在士林中名聲響絕、眼高於頂的人的奉承話,果然受用。
董其昌也跟著輕聲笑了一下,覺得自己的鋪墊已經到位,殿下的計劃也該實施了:“元輔,您是百官之首,總是這樣體諒和忍讓著下屬也不是辦法……”
“唉!”提到這件事,趙誌皋再次歎了口氣,除了躲一躲之外,還能有什麽辦法?難道要與那匹夫爭吵不成?在皇上沒有發表看法之前,自己還能拿一個手握大權的兵部尚書怎麽辦?如今是戰爭時期,兵部尚書的權勢要比和平時期重多了!
“思白可有良策教我?”趙誌皋也隻是隨口一問罷了,沒有報太大的希望。
“元輔,學生良策沒有,倒是有一個不知是否可行的想法。”董其昌的回答再一次出乎趙誌皋的預料。
“哦!”趙誌皋精神一震,他如今是疾病亂投醫,隻要有可能解決目前這尷尬困境的辦法,都值得一試:“思白,什麽辦法?老夫洗耳恭聽。”
董其昌趕緊行了一禮,語氣誠惶的說道:“元輔折殺學生了,其實學生也隻是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不算辦法的辦法而已,也不知可行與否。學生鬥膽問元輔一句,如今什麽事情是我大明文武百官最在意的?”
趙誌皋捋了捋胡須,這並不算是難以回答的問題:“當前百官最在意的事情無非兩件,一件是一直以來懸而未決的國本之事,另一件便是當下與倭國關於朝鮮的和談之事。”
“元輔高論,學生認為也正是這兩件事。不過,學生以為,相比於朝鮮的戰事,持續了十多年的國本之爭才是重中之重,最能引起百官的關注!學生的想法很簡單,石大人所力爭之事,不過是還處於次要地位的朝鮮戰事,那麽是否可以轉移視線,讓百官把目光集中到國本上來呢?到時為了國本這更大更重之事,想必石大人也會識得輕重緩急,放下對朝鮮事務的關注,轉而集中到國本上來。”董其昌點了一下,半遮半掩的說道。
趙誌皋眼前一亮,想了想,這確實算是個還算可行的辦法。國本之爭已經持續了數十年,是大明的第一重要之事,自然能足夠吸引群臣的注意。隻要重新挑起來這件一直都熱度不減、群臣為之相爭了數十年的事情,石星還會冒著大不韙一直糾纏於朝鮮之事嗎?要知道這些年來,朝廷早就形成了一套辨別忠奸的新方法,那就是看你是否“爭國本”!
這確實是一個轉移注意力的好辦法!
看到趙誌皋有些興奮的神情,董其昌提醒道:“元輔,我大明自立國以來,皇子還沒有出現過加冠和選妃之後,仍然沒有封號的情況。所以,隻要是大皇子能加冠和選妃後,那就代表成年了,皇上還有何理由阻止立儲之事?何況,皇子成年後,要麽封王,要麽立儲,不然對於皇子所娶的妃子,還能稱呼皇子妃不成?那豈不是被天下人笑話?至於封王,有三王並封之事在前,此路已是不通,僅剩下立儲可行!如果成行,曆時數十年的國本之爭在元輔手中有了結果,那絕對是讓天下士林傳唱的美談,更可以讓元輔名垂史冊!”
.“元輔還沒回去?”
董其昌給朱常洛講讀完後,來到東閣旁邊專門辟出來的講官值房,看到首輔趙誌皋還在愁眉不展的在裏麵坐著,先恭敬的施了一禮,心中不免有些奇怪。今天雖然是趙誌皋輪值,但他的政務講解已經結束了,怎麽還在這裏?
正看著麵前的茶杯發呆趙誌皋,聞言抬起頭來,看到是翰林院侍讀、朱常洛的講官董其昌,倒沒有因為對方四十多歲才做到正六品的“小”官而有所怠慢,勉強笑了笑,開口道:“原來是思白,為殿下講讀完了?殿下的書法可有長進?”
趙誌皋曾是萬曆十七年會試的考官之一,勉強也能算是那一科考取了功名的董其昌的半個“房師”。
當然,這段時間來讓石星搞的煩不勝煩的趙誌皋之所以還算客氣,並不是因為董其昌算是他的半個學生,主要是董其昌此人官雖不大,但是在士林中的影響卻是極大――他是當下名氣異常大的主流書畫家,善畫山水,書法也是一絕,朱常洛的書法便是由他來教習。
而且,董其昌因為此時正在做官的緣故,書畫作品很少外流,他的字畫說是千金難求一點也不為過。不過,在去年趙誌皋的夫人大壽之日,董其昌曾經送過一幅“南山不老鬆”為賀,與趙誌皋的關係還算是不錯。
畢竟這年代還是非常的尊師重道的,師生關係是最牢靠的關係之一,雖然會試不同於殿試,考官隻能勉強算是半個“房師”,但這並不會妨礙官員們因此而拉近關係。
“是的,剛才是殿下練習書法的時間,正是學生在講讀。殿下聰慧異常,對於書法之道也算熱衷,假以時日,持之以恒的話,必會成為一代大家。”董其昌對於朱常洛的書法非常滿意,毫不掩飾自己的欣賞之意。
朱常洛前世在單位蹉跎時,研究曆史之餘,練習書法也是一大愛好,所以作為才出閣讀書沒幾年的皇子,他的書法算是佼佼者了,董其昌豈能不讚賞。
“哦?”得到精於書法的董其昌的如此讚譽,有點出乎趙誌皋的預料:“殿下果然非常人也!”他也跟著讚歎了一句,因為這些年從他對朱常洛講解政務來看,他發現朱常洛對於政務往往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雖然有些見解在他看來並不算是太高明,但難得的是,朱常洛還如此年輕,可塑性極強,這已經超過了同齡人很多了。
隻是,讓趙誌皋始終不明白的是,朱翊鈞應該也了解皇長子的聰慧,但是為何一直遲遲不立儲呢?難道就因為那個資質平庸的皇三子?國家的未來豈能建立在個人的好惡上?何況皇長子還是當然的東宮人選!
“元輔,學生看您這些天都愁眉不展,好像窩著心氣,氣大傷身,您老一定要保重身體啊!”作為關係還算不錯的半個學生,董其昌在這裏隻有兩人的私下場合說這些話一下子顯得親近了不少。
“唉!”趙誌皋歎了口氣,苦笑了一下,眾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倒也沒有對董其昌隱瞞:“石星那倔驢不知是吃錯了什麽藥了,這個時間一定會在內閣守著老夫的,老夫被他逼的無法,也隻有暫時躲一躲了!思白,你說,老夫這首輔做的,是不是也太無用了些?居然被他一個兵部尚書給逼迫到了這種程度!”
“元輔,學生可不認同您的說法。”董其昌拱了拱手:“如今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元輔為了維護國家的正常運轉已是不易,這些都是眾人看在眼裏的!何況,元輔秉政以來,不植黨,不怙權,穩重得大體,臨下寬和,臣僚獲得罪者,多盡力解救。元輔明白石大人的本意也是為了大明,隻是做事的方式有些激進,元輔寬厚仁和,不與他一般見識罷了。”
聽了董其昌的吹捧,趙誌皋明顯高興了一些,指著他說道:“你呀,什麽時候也學會了這些奉承的話?老夫記得你可是挺儒雅的一個人,怎也學會這些了?”
董其昌一臉認真的表情:“學生這可不是奉承,句句出自肺腑,有感而發,元輔是知道學生的為人的。”
“嗬嗬,世人皆知思白的書畫兩絕,在老夫看來,說是三絕也不為過。”趙誌皋搖著頭輕笑出聲,像董其昌這種在士林中名聲響絕、眼高於頂的人的奉承話,果然受用。
董其昌也跟著輕聲笑了一下,覺得自己的鋪墊已經到位,殿下的計劃也該實施了:“元輔,您是百官之首,總是這樣體諒和忍讓著下屬也不是辦法……”
“唉!”提到這件事,趙誌皋再次歎了口氣,除了躲一躲之外,還能有什麽辦法?難道要與那匹夫爭吵不成?在皇上沒有發表看法之前,自己還能拿一個手握大權的兵部尚書怎麽辦?如今是戰爭時期,兵部尚書的權勢要比和平時期重多了!
“思白可有良策教我?”趙誌皋也隻是隨口一問罷了,沒有報太大的希望。
“元輔,學生良策沒有,倒是有一個不知是否可行的想法。”董其昌的回答再一次出乎趙誌皋的預料。
“哦!”趙誌皋精神一震,他如今是疾病亂投醫,隻要有可能解決目前這尷尬困境的辦法,都值得一試:“思白,什麽辦法?老夫洗耳恭聽。”
董其昌趕緊行了一禮,語氣誠惶的說道:“元輔折殺學生了,其實學生也隻是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不算辦法的辦法而已,也不知可行與否。學生鬥膽問元輔一句,如今什麽事情是我大明文武百官最在意的?”
趙誌皋捋了捋胡須,這並不算是難以回答的問題:“當前百官最在意的事情無非兩件,一件是一直以來懸而未決的國本之事,另一件便是當下與倭國關於朝鮮的和談之事。”
“元輔高論,學生認為也正是這兩件事。不過,學生以為,相比於朝鮮的戰事,持續了十多年的國本之爭才是重中之重,最能引起百官的關注!學生的想法很簡單,石大人所力爭之事,不過是還處於次要地位的朝鮮戰事,那麽是否可以轉移視線,讓百官把目光集中到國本上來呢?到時為了國本這更大更重之事,想必石大人也會識得輕重緩急,放下對朝鮮事務的關注,轉而集中到國本上來。”董其昌點了一下,半遮半掩的說道。
趙誌皋眼前一亮,想了想,這確實算是個還算可行的辦法。國本之爭已經持續了數十年,是大明的第一重要之事,自然能足夠吸引群臣的注意。隻要重新挑起來這件一直都熱度不減、群臣為之相爭了數十年的事情,石星還會冒著大不韙一直糾纏於朝鮮之事嗎?要知道這些年來,朝廷早就形成了一套辨別忠奸的新方法,那就是看你是否“爭國本”!
這確實是一個轉移注意力的好辦法!
看到趙誌皋有些興奮的神情,董其昌提醒道:“元輔,我大明自立國以來,皇子還沒有出現過加冠和選妃之後,仍然沒有封號的情況。所以,隻要是大皇子能加冠和選妃後,那就代表成年了,皇上還有何理由阻止立儲之事?何況,皇子成年後,要麽封王,要麽立儲,不然對於皇子所娶的妃子,還能稱呼皇子妃不成?那豈不是被天下人笑話?至於封王,有三王並封之事在前,此路已是不通,僅剩下立儲可行!如果成行,曆時數十年的國本之爭在元輔手中有了結果,那絕對是讓天下士林傳唱的美談,更可以讓元輔名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