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拿著這塊解出來的玉徹底無語了。
老王建議不用再解了,現在上麵包裹一層石衣正好,大有寶物自晦之意,這樣就不會太醒目。
大家對老王的建議都認同!認為再好不過,免得全部解出來,讓人陷了進去。
“那就現在去譚柘寺!”葉子峰說。
既然這樣,那就越快越好,把這塊玉送到譚柘寺,不然留在身邊,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沾染了因果自然不好,特別是駱輕雪又有身孕,可別弄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出來。
關乎到自己至愛的人,葉子峰做事幹淨利落,一點都不含糊。
最後,老王、葉子峰、駱輕雪和葉小嫻四人一起去譚柘寺,而張老板和黃師傅沒有同行。畢竟他們與葉子峰等人並不熟悉,隻是主客關係。
“這個人……很妖孽!”看著葉子峰離開的背影,張老板憋了半天,才想起這個詞。
“是呀,在他麵前,都感覺自己白活了!”黃師傅深有感觸地說。
沒有人比黃師傅更震撼了,隻有他才知道,要解出那樣的玉石有多難,黃師傅可是看著葉子峰從不會到會的,而且還親自指點過他,黃師傅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葉子峰超越了自己,成為了解石大師。
在玉石界一解成名!從此流傳著有關哥的傳說!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他這種人,注定一生精彩!我們老了,沒法比了!”張老板無比感慨地說。
張老板說的沒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大家都不在一個人生平麵上,這樣,世界才會立體、精彩!
老王在去譚柘寺的路上,直接聯係了陸浩,將這件事跟他作了匯報。
“有這種事情?你們去譚柘寺找一戒大師!”陸浩告訴老王。
一戒大師就是譚柘寺現任方丈師伯,神秘組織中的一僧,他隱修在譚柘寺。
譚柘寺位於京都南部潭柘山麓,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
潭柘寺建院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始建於西晉建興四年,初名為嘉福寺。但因其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所以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到了金代,潭柘寺大興,先有金熙宗完顏亶於皇統元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後又有皇太子完顏允恭替父金世宗到潭柘寺進香禮佛,並寫下《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禮佛的盛況,並鐫刻成碑,現碑猶存。
而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嚴公主為父贖罪,到潭柘寺出家。她終日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年深日久,竟在殿內地磚上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而當時的“拜磚”,現在依舊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成了潭柘寺大興的見證。
而到了明初,姚廣孝寄居潭柘寺,據聞他以譚柘為靈感,主持修建了京都城。
所以,人稱“先有潭柘寺,再有京都城”。
可見,譚柘寺的地位。
老王在方丈院裏見到了潭柘寺現任方丈無始大師,無始大師與老王相識,當他聽老王說明來意,就從葉子峰手中接過那塊玉石。
就在他接過玉石的一刹那,無始大師深深地看了葉子峰一眼。
隨後,老王跟著無始大師走進內院,去見他的師伯一戒大師了。
葉子峰和駱輕雪是第一次來潭柘寺,而葉小嫻卻不知道來過多少次了,她對這裏非常熟悉。
“葉哥、嫂子!我帶你們看看潭柘寺吧!”
反正是閑著,通靈之玉的事就讓老王他們去處理好了,他們也不想再接觸到它。
遊潭柘寺是一個不錯的建議,何況還有一個現成的導遊!
潭柘寺古樹參天,下自成蔭,整個寺院都半隱在樹木之下,隱幽而*。
潭柘寺香火鼎盛,香客如織,虔誠而肅靜,寺院裏到處彌漫著香燭的味道。
葉小嫻帶著他們從山門開始遊覽,山門有牌坊,坊前有古鬆,相傳為“廣慧”禪師所植。
他們隨香客緩緩而行,進入了天王殿。
天王殿供奉彌勒像,背麵則為韋馱像。這韋馱身披甲胄,手持金剛杵,為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
在天王殿兩側,塑有高大威猛的四大天王神像。
葉小嫻在前麵帶路,細聲地介紹譚柘寺的情況,葉子峰則牽著駱輕雪的手,慢慢地跟在後麵一路遊覽。
在天王殿的後麵,則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寬闊雄偉,重簷廡殿頂,上簷額題“清靜*”,下簷額題“福海珠輪”。
大雄寶殿香客極多,擦肩接踵。香燭鼎盛,但並不刺眼,卻讓人提神靜氣,這是一種供佛的印香。
印香是專用供佛誦經時使用的香,製法繁複,先選上等香一斤,甘鬆三兩,零陵香三兩,檀香一兩,藿香一兩,白芷半兩,茅香五錢,甘草三錢,蒼腦三錢,研為細末,再按特殊製法製成印香。
就連大雄寶殿提供給香客的供香都是印香,可見潭柘寺的底蘊。
大雄寶殿進香祈福的人很多,進香跪拜都需要排隊,葉子峰他們本著心誠則靈的態度,遠遠地叩首,也算是禮福了。
葉子峰他們從大雄寶殿裏出去,卻看見一個香客掉了一樣物件在地上,葉小嫻撿起一看,竟然是一隻錦囊。
“喂!朋友!你掉東西了!”葉小嫻輕呼,而那個人似乎沒聽見一般,繼續往前走。
葉小嫻一路小跑,追上那位掉東西的香客,想不到那位香客是一個很年輕的小夥子,雖然帥氣,但雙目無神,愁容滿麵。
這尊模樣,又掉了祈福用的的錦囊,一看就知道家中有事之人,但看此人衣作打扮,應該出自不俗的世家。
那人見了葉小嫻撿了他的錦囊,連忙道謝,當他看清葉小嫻時,眼裏閃過一絲驚訝,顯然,他認識葉小嫻。
可葉小嫻並不認識他,葉小嫻把錦囊還給他,轉頭就和葉子峰他們離開了,隻留下那個年輕人愣立在那裏,瞬間被香客淹沒。
但這一切都落在葉子峰的眼裏。
在觀音殿,葉子峰和駱輕雪看見那塊被供奉起來的“拜磚”,這塊“拜磚”是妙嚴公主禮懺觀音而在地磚上磨出來的兩個深深的腳窩,它現在成了那些虔誠信徒心中的聖物。
“這得要多虔誠呀!才能磨出兩個這麽深的腳印!”駱輕雪靠著葉子峰的肩,看著被供奉進來的地磚。
“這是一種信仰!關乎心,關乎行!心行一致,金石為開,何況地磚!”葉子峰告訴她,這是一種修行。
其實,當葉子峰看見地磚上深深的腳窩時,內心也是深深地震撼,這就是心的力量!
當他們遊完觀音殿之後,葉小嫻又帶著他們去看譚柘寺的二寶。
譚柘寺二寶之一就是一隻大石鍋,直徑竟然有4米、深2米,一次能放米10石,煮粥需要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熬出來的粥濃粘而味香。
如遇譚柘寺布施,虔誠的香客為了能喝上一碗這樣的粥,淩晨就會排起長隊,一直延綿到寺外。
而譚柘寺另一寶則是石魚,在龍王殿前廊上,長1.7米、重達150多公斤,似銅實石,擊之能發五音,據傳,是南海龍宮重寶。
葉子峰見了,心中一動就有了計較。
而就在這時候,一個小和尚向前,衝葉子峰合什稽首道:“請問是葉施主嗎?我家師傅有請!”
葉子峰眼皮一跳,心有所動。
這個小和尚一直站在龍王殿前,好似在等葉子峰他們一般。
“你家師傅是哪一個?”葉小嫻見一個小和尚擋住了他們的去路,而且這個小和尚萌萌的,蠻可愛。
“我的師傅是一戒大師!”小和尚嘟嘟嘴說。
一戒大師?
他們聽了,都嚇了一跳!
就在剛才,譚柘寺的方丈就是帶著老王去見他的師伯一戒大師,可見這個小和尚輩份不小,竟然和譚柘寺現任方丈同輩。
“那你怎麽知道我們在這裏?”顯然駱輕雪也發現小和尚專門站在這裏等他們。
“我師傅說了,你們應該會來的,如果不來,那就算了,不請你們了!”小和尚轉著大眼睛在葉子峰身上流連。
“唉喲!那是你師傅請客沒誠意!”葉小嫻被小和尚逗笑了。
“我師傅說了,隻請葉施主,兩位女施主請到猗軒亭等候!”
弄了半天,原來一戒大師並沒有請自己和嫂子,隻請葉哥一個人,自己還說人家沒誠意,原來人家根本沒有請自己,自己還自作多情。
想到這裏,葉小嫻不竟笑岔了腰。
“姐姐!你笑得真好看!”小和尚呆萌的說,眼睛純真而平和。
“好!小師傅你別說了,再說就要笑趴了!葉哥,你跟小師傅去吧!到時候我們電話聯係!”葉小嫻受不了小和尚的呆萌。
小和尚帶著葉子峰離開了,但不忘回頭補刀,正色道:“自古紅顏如骷髏!”
“小師傅,你別走,看我不打你!”葉小嫻氣呼呼地說。叉腰作勢,引來香客側目。
看來,這個小和尚是個有慧根的人。(未完待續)
老王建議不用再解了,現在上麵包裹一層石衣正好,大有寶物自晦之意,這樣就不會太醒目。
大家對老王的建議都認同!認為再好不過,免得全部解出來,讓人陷了進去。
“那就現在去譚柘寺!”葉子峰說。
既然這樣,那就越快越好,把這塊玉送到譚柘寺,不然留在身邊,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沾染了因果自然不好,特別是駱輕雪又有身孕,可別弄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出來。
關乎到自己至愛的人,葉子峰做事幹淨利落,一點都不含糊。
最後,老王、葉子峰、駱輕雪和葉小嫻四人一起去譚柘寺,而張老板和黃師傅沒有同行。畢竟他們與葉子峰等人並不熟悉,隻是主客關係。
“這個人……很妖孽!”看著葉子峰離開的背影,張老板憋了半天,才想起這個詞。
“是呀,在他麵前,都感覺自己白活了!”黃師傅深有感觸地說。
沒有人比黃師傅更震撼了,隻有他才知道,要解出那樣的玉石有多難,黃師傅可是看著葉子峰從不會到會的,而且還親自指點過他,黃師傅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葉子峰超越了自己,成為了解石大師。
在玉石界一解成名!從此流傳著有關哥的傳說!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他這種人,注定一生精彩!我們老了,沒法比了!”張老板無比感慨地說。
張老板說的沒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大家都不在一個人生平麵上,這樣,世界才會立體、精彩!
老王在去譚柘寺的路上,直接聯係了陸浩,將這件事跟他作了匯報。
“有這種事情?你們去譚柘寺找一戒大師!”陸浩告訴老王。
一戒大師就是譚柘寺現任方丈師伯,神秘組織中的一僧,他隱修在譚柘寺。
譚柘寺位於京都南部潭柘山麓,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
潭柘寺建院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始建於西晉建興四年,初名為嘉福寺。但因其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所以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到了金代,潭柘寺大興,先有金熙宗完顏亶於皇統元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後又有皇太子完顏允恭替父金世宗到潭柘寺進香禮佛,並寫下《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禮佛的盛況,並鐫刻成碑,現碑猶存。
而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嚴公主為父贖罪,到潭柘寺出家。她終日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年深日久,竟在殿內地磚上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而當時的“拜磚”,現在依舊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成了潭柘寺大興的見證。
而到了明初,姚廣孝寄居潭柘寺,據聞他以譚柘為靈感,主持修建了京都城。
所以,人稱“先有潭柘寺,再有京都城”。
可見,譚柘寺的地位。
老王在方丈院裏見到了潭柘寺現任方丈無始大師,無始大師與老王相識,當他聽老王說明來意,就從葉子峰手中接過那塊玉石。
就在他接過玉石的一刹那,無始大師深深地看了葉子峰一眼。
隨後,老王跟著無始大師走進內院,去見他的師伯一戒大師了。
葉子峰和駱輕雪是第一次來潭柘寺,而葉小嫻卻不知道來過多少次了,她對這裏非常熟悉。
“葉哥、嫂子!我帶你們看看潭柘寺吧!”
反正是閑著,通靈之玉的事就讓老王他們去處理好了,他們也不想再接觸到它。
遊潭柘寺是一個不錯的建議,何況還有一個現成的導遊!
潭柘寺古樹參天,下自成蔭,整個寺院都半隱在樹木之下,隱幽而*。
潭柘寺香火鼎盛,香客如織,虔誠而肅靜,寺院裏到處彌漫著香燭的味道。
葉小嫻帶著他們從山門開始遊覽,山門有牌坊,坊前有古鬆,相傳為“廣慧”禪師所植。
他們隨香客緩緩而行,進入了天王殿。
天王殿供奉彌勒像,背麵則為韋馱像。這韋馱身披甲胄,手持金剛杵,為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
在天王殿兩側,塑有高大威猛的四大天王神像。
葉小嫻在前麵帶路,細聲地介紹譚柘寺的情況,葉子峰則牽著駱輕雪的手,慢慢地跟在後麵一路遊覽。
在天王殿的後麵,則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寬闊雄偉,重簷廡殿頂,上簷額題“清靜*”,下簷額題“福海珠輪”。
大雄寶殿香客極多,擦肩接踵。香燭鼎盛,但並不刺眼,卻讓人提神靜氣,這是一種供佛的印香。
印香是專用供佛誦經時使用的香,製法繁複,先選上等香一斤,甘鬆三兩,零陵香三兩,檀香一兩,藿香一兩,白芷半兩,茅香五錢,甘草三錢,蒼腦三錢,研為細末,再按特殊製法製成印香。
就連大雄寶殿提供給香客的供香都是印香,可見潭柘寺的底蘊。
大雄寶殿進香祈福的人很多,進香跪拜都需要排隊,葉子峰他們本著心誠則靈的態度,遠遠地叩首,也算是禮福了。
葉子峰他們從大雄寶殿裏出去,卻看見一個香客掉了一樣物件在地上,葉小嫻撿起一看,竟然是一隻錦囊。
“喂!朋友!你掉東西了!”葉小嫻輕呼,而那個人似乎沒聽見一般,繼續往前走。
葉小嫻一路小跑,追上那位掉東西的香客,想不到那位香客是一個很年輕的小夥子,雖然帥氣,但雙目無神,愁容滿麵。
這尊模樣,又掉了祈福用的的錦囊,一看就知道家中有事之人,但看此人衣作打扮,應該出自不俗的世家。
那人見了葉小嫻撿了他的錦囊,連忙道謝,當他看清葉小嫻時,眼裏閃過一絲驚訝,顯然,他認識葉小嫻。
可葉小嫻並不認識他,葉小嫻把錦囊還給他,轉頭就和葉子峰他們離開了,隻留下那個年輕人愣立在那裏,瞬間被香客淹沒。
但這一切都落在葉子峰的眼裏。
在觀音殿,葉子峰和駱輕雪看見那塊被供奉起來的“拜磚”,這塊“拜磚”是妙嚴公主禮懺觀音而在地磚上磨出來的兩個深深的腳窩,它現在成了那些虔誠信徒心中的聖物。
“這得要多虔誠呀!才能磨出兩個這麽深的腳印!”駱輕雪靠著葉子峰的肩,看著被供奉進來的地磚。
“這是一種信仰!關乎心,關乎行!心行一致,金石為開,何況地磚!”葉子峰告訴她,這是一種修行。
其實,當葉子峰看見地磚上深深的腳窩時,內心也是深深地震撼,這就是心的力量!
當他們遊完觀音殿之後,葉小嫻又帶著他們去看譚柘寺的二寶。
譚柘寺二寶之一就是一隻大石鍋,直徑竟然有4米、深2米,一次能放米10石,煮粥需要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熬出來的粥濃粘而味香。
如遇譚柘寺布施,虔誠的香客為了能喝上一碗這樣的粥,淩晨就會排起長隊,一直延綿到寺外。
而譚柘寺另一寶則是石魚,在龍王殿前廊上,長1.7米、重達150多公斤,似銅實石,擊之能發五音,據傳,是南海龍宮重寶。
葉子峰見了,心中一動就有了計較。
而就在這時候,一個小和尚向前,衝葉子峰合什稽首道:“請問是葉施主嗎?我家師傅有請!”
葉子峰眼皮一跳,心有所動。
這個小和尚一直站在龍王殿前,好似在等葉子峰他們一般。
“你家師傅是哪一個?”葉小嫻見一個小和尚擋住了他們的去路,而且這個小和尚萌萌的,蠻可愛。
“我的師傅是一戒大師!”小和尚嘟嘟嘴說。
一戒大師?
他們聽了,都嚇了一跳!
就在剛才,譚柘寺的方丈就是帶著老王去見他的師伯一戒大師,可見這個小和尚輩份不小,竟然和譚柘寺現任方丈同輩。
“那你怎麽知道我們在這裏?”顯然駱輕雪也發現小和尚專門站在這裏等他們。
“我師傅說了,你們應該會來的,如果不來,那就算了,不請你們了!”小和尚轉著大眼睛在葉子峰身上流連。
“唉喲!那是你師傅請客沒誠意!”葉小嫻被小和尚逗笑了。
“我師傅說了,隻請葉施主,兩位女施主請到猗軒亭等候!”
弄了半天,原來一戒大師並沒有請自己和嫂子,隻請葉哥一個人,自己還說人家沒誠意,原來人家根本沒有請自己,自己還自作多情。
想到這裏,葉小嫻不竟笑岔了腰。
“姐姐!你笑得真好看!”小和尚呆萌的說,眼睛純真而平和。
“好!小師傅你別說了,再說就要笑趴了!葉哥,你跟小師傅去吧!到時候我們電話聯係!”葉小嫻受不了小和尚的呆萌。
小和尚帶著葉子峰離開了,但不忘回頭補刀,正色道:“自古紅顏如骷髏!”
“小師傅,你別走,看我不打你!”葉小嫻氣呼呼地說。叉腰作勢,引來香客側目。
看來,這個小和尚是個有慧根的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