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今日美國報》的編輯傑克.威廉姆斯或許對於美國的強大太過自信了一點。就在南極大陸的爭奪方麵,美國除了要麵對中、俄這樣等量級的對手之外,單純依靠空中運輸來保障的內陸科學考察站也始終無法與近水樓台的南美強國―智利和阿根廷相抗衡。
智利向來視南極大陸為自己的禁臠,早在1947年便在位於南極大陸邊緣的南設得蘭島上建立了占地1.3萬平方公裏的海軍基地,並以智利海軍“第一英雄”阿圖羅.普拉特命名。同時在南設得蘭島上還有同樣隸屬於智利軍方的愛德華多.弗雷空軍基地和奧西金斯陸軍基地。雖然阿圖羅.普拉特海軍基地曾因經費不足而於2002年被迫關閉。但是隨著南極大陸的爭奪愈演愈烈,智利政府還是決定投入巨資令阿圖羅.普拉特海軍基地重新運轉起來。
雖然這筆費用數額巨大,但是智利各界卻對於重新啟用阿圖羅.普拉特基地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智利麥哲倫大區區長曼西尼亞甚至表示,大區政府已與海軍及智利南極研究所達成一致,將確保這個海軍基地至少運轉二十年。因此在“第一次泛南美戰爭”爆發之前智利軍方在南極周遍依舊保持著“三軍俱全”的備戰態勢。一旦南極爭奪全麵爆發,智利軍方必定將從南設得蘭島直接出兵,登陸南極大陸。
在直線距離之上,阿根廷與智利擁有對南極同樣的空間優勢。但是南美大陸在智利一側曲折的海岸線卻將通往南極的鑰匙―最為優良的補給港口和航空中轉站―蓬塔阿雷納斯交給了智利。但是阿根廷人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早在於1904年2月24日,便於位於南奧尼克群島蘇裏島的斯科舍灣,地理坐標為南緯64度45分,西經44度34分的南極大陸建立了人類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阿根廷奧長達斯站。而到目前為止,阿根廷還是在南極大陸建站數量最多的國家記錄保持者―一共有14個考察站在南極大陸飄揚著阿根廷人那藍白相間的國旗―“五月的太陽”。
但是頻繁動蕩的國內經濟嚴重束縛了阿根廷人在南極大陸的科考能力。阿根廷政府在南極科考項目上的投入自然無法與美、俄、英、法這樣的一流強國比肩,但即便是與智利、新西蘭、瑞典相比,也未及這幾個國家的投入的半數。由於政府預算資金有限,使得阿根廷直到2008年還在使用挪威阿克爾造船廠於上個世紀70年代為阿根廷人展開南極行動所建造的―阿根廷海軍的唯一的一艘破冰船―“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擔負向南極眾多科考站運送補給物資的使命。
而每年被安排在12月至來年3月間的阿根廷海軍的“夏季行動”,無疑是“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和阿根廷海軍在南極地區的最重要的任務,除了在航行途中考察南極大陸溫室氣體排放、紫外線輻射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商業捕魚對南極魚類的影響以及南極海藻多樣性等方麵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任務,自然是為阿根廷的14個南極科考站運送補給,並輪換的科考人員。
阿根廷人把在南極科考站的生活比作電視真人秀節目《老大哥》:他們遠離外界,需要分享一切;他們沒有錢,而且要經曆一個長期選拔淘汰過程。隊員們認為,唯一不同點在於他們比《老大哥》參與者賺的錢少,也不能出名。還有一點不同是,《老大哥》參與者想離開就能離開電視節目,而在南極大陸,隻有“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決定誰能離開。
在阿根廷海軍“2006至2007年度夏季南極行動”之中,按照慣例,“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破冰船,首先帶著給養物資以及輪換的科考人員抵達阿根廷在南極最大的考察站點“馬蘭比奧海軍準將”基地,然後在那裏把物資和科考人員用直升機分送到其他各個站點。同時,各站點需要輪換的人員也都紛紛集中到“馬蘭比奧海軍準將”基地,等待著“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將他們送回南美大陸,送回親人的身旁。
2007年4月10日,成功完成了“2006至2007年度夏季南極行動”的“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經曆了近4個多月航行,終於抵達了阿根廷中南部重要海港城市馬德琳,對於一艘已有近32年船齡的老艦來說遠征極地並不輕鬆。但值得慶幸的是一切似乎都還正常。但是意外卻恰恰就發生在這天晚上。
當天晚間,當296名船員在“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上安然享受夜景時,主機艙內的發動機突然起火。大部分船員很快撤到24艘救生艇上,5至7小時後被聞訊趕到的巴拿馬油船和烏拉圭漁船救起。盡管意外的火災並未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但這艘建於1975年的老船險些沉沒,幾乎所有控製設備被燒毀,最終不得不送到造船廠大修。更令人痛心的是,船上裝載的多架用於在南極分發物資的直升機,也受到嚴重損傷。
由於當時正值《聖地亞哥條約》的履行期,阿根廷民眾幾乎第一時間便把“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的火災歸咎於剛剛在“第一次泛南美戰爭”中被自己的打垮的智利,認定是智利特工的暗中破壞才令“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歸於毀滅。這一指控令智利政府一度空前緊張。智利軍方幾乎在最短的時間便同意了阿根廷軍方所提出的,在智利政府完成《聖地亞哥條約》所規定的移交智利的“麥哲倫―南極大區”之前,利用智利在極地最大的空軍基地―愛德華多.弗雷空軍基地轉運阿根廷補給物資的“建議”。
聖地亞哥方麵不僅要同意向阿根廷無償提供軍用基地的機場,供阿根廷空軍軍用飛機隨時起降,還有啟動智利空軍、海軍及在南極的科考船隻,協助阿根廷方麵。據智利軍方的一份報告,由於智利政府同意無償向阿根廷提供南極基地各種設施,很可能讓智利損失近百萬美元。因為,在南極地區使用運輸設備的價格和機場設施的維護費用都非常昂貴。但是這一切畢竟還是值得的,因為如果不順從阿根廷這個南美新一代霸主的要求的話,在“第一次泛南美戰爭”中幾乎一敗塗地的智利可能將遭遇第二次大規模的入侵。同為西班牙人的後裔,智利人和阿根廷人都不會忘記“緬因”號事件(注1)以及隨後爆發的美西戰爭。
但是即便順利的占用了智利在南極的全部運力,阿根廷人依舊無法滿足其向南極大陸運送物資的需要。理由很簡單,因為布宜諾斯艾利斯所想要的並不僅僅是維持,而是擴張。伴隨著美國和智利之後,大批阿根廷軍人以科學考察的名義進入南極。僅在馬蘭比奧科考站一地,阿根廷人便以便於空運運輸為由,塞進了36名來自阿根廷空軍的精英。很難想象如此龐大的進取計劃可以通過空中運輸來支撐,畢竟即便阿根廷加上智利,空軍運量也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
因此在“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無法執行任務的情況下,阿根廷海軍隻能派遣“卡斯蒂略士官”號軍艦和“比格”號運輸艦向阿根廷在南極的各個基地運送燃料和補給物資。但是這兩艘軍艦因為不具備破冰功能,在前往南極海域途中發動機都出現了問題,不得不中止行動。“卡斯蒂略士官”號返回阿根廷南部港口烏斯懷亞進行修理,“比格”號則被困在智利的弗雷港。
阿根廷空軍隨後動用了“大力神”c―130運輸機和兩架“貝爾”型軍用直升機向南極基地運送物資。空中運輸本來就是阿根廷在南極拓展的支撐。“大力神”型運輸機不僅送來補給品和書信,有時還會帶來科考人員或隊員的家人。但是夏季“大力神”號貨機每月會送來幾次供給。但當冬季天氣惡劣時,可能一個多月沒有一趟貨機到科考站。
而2007年的夏季南極的天氣十分惡劣,因此空中運輸進展十分緩慢。很快阿根廷在南極的部分考察站已經出現燃料和補給短缺的問題。到了2008年1月甚至出現了考察站所需要的取暖燃料也所剩不多,考察站負責人不得不下令實行嚴格的燃料限量供應的情況。
而與此同時,火災中受損的“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抵達了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港口的船隻修理廠後,總部設在挪威的阿克爾造船廠迅速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將指導工人對船隻進行全麵維修和改造。阿克爾造船廠進行了全麵評估,在2008年2月向阿根廷軍政府提交了預算高達1.5億美元的修複計劃。當然除了對船隻受損部分進行維修外,挪威人還將對部分設備進行更新和升級。
但是阿根廷軍政府對於這樣一筆高額的預算顯然並不買帳,阿根廷國防部對阿克爾公司所提交的維修方案進行了大幅度的削減,大大降低了維修費用。理由很簡單經過了“第一次泛南美戰爭”之後,阿根廷人顯得特別的雄心勃勃,除了修複“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之外,阿根廷國防部還計劃購買一艘極地艦船,在未來的南極擴張之中配合“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的行動,加大向南極大陸投送人員和設備的能力。
由於大幅度削減預算,“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的維修工作將持續數年,至少要到2011年冬天才能重新投入使用。因此到12月,阿根廷“2007至2008年度夏季南極行動”即將進行,擔負著重要角色的“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的修複工作仍未結束。由於阿根廷再沒有其他有破冰功能的遠航船隻,所以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將行動推遲到今年1月,並希望“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能在此期限前被修複完畢。這意味著阿根廷在南極的考察站無法按計劃得到補給。
為此,阿根廷將在2008―2009年度的南極行動中隻能租用其他國家的破冰船向阿根廷位於南極的基地運送補給物資。阿根廷軍方原計劃租用俄羅斯的“瓦西裏.戈洛維尼恩”號破冰船,但是俄方開出的2400萬美元的租借費大大高於阿方預算,導致談判遇到困難。
為了確保各考察站科考人員的生命安全,阿根廷政府在自救的同時,積極在國際社會尋求援助。早在2007年底,阿根廷國防部長尼爾達.加雷在對中國進行訪問時表示,為緩解“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遇險給阿根廷南極考察營地補給造成的困難,阿根廷國防部將計劃從2008年起向其他國家租借大型遠航破冰船隻。此外,她還強調,阿根廷將與中國進一步加強在南極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阿根廷將繼續為中國的南極科考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並希望中國也能繼續在南極問題上給予阿根廷必要的幫助。
今年1月中旬,在加雷訪華一個月後,阿根廷外交部向中國政府提出請求,希望前往南極正在進行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行動的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停靠時,能夠為阿根廷南極科考站點運送部分燃料和補給品。中國政府迅速予以積極回應,同意了阿根廷軍政府請求。當地時間1月26日,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等待阿方運送物資船的到來。3天過去了,物資船隻始終沒有出現,中國政府不得不被迫取消了原定計劃。
而隨著“雪龍”號的離港,莫斯科政府迅速填補了阿根廷人需求的空缺,仍正在前往南極的俄羅斯極地考察破冰船,在途經阿根廷時為阿根廷南極站點攜帶部分補給物資。不久之後俄羅斯“瓦西裏.戈洛維尼恩”號科考船在阿根廷距南極最近的城市烏斯懷亞做短暫休整後,裝載了為阿根廷各極地站點運送的包括100萬升燃料在內的部分補給物資,奔赴南極。
在向阿根廷人提供極地運輸援助的問題之上,俄羅斯人顯然比中國更為積極。世界上的很多海域在冬季都會出現結冰的現象,因此很多國家都有破冰船。作為一個海洋大國,中國政府目前也擁有5艘大型破冰船。國家批準建造的3艘破冰船均屬於中國海軍建製,按設計、建造和下水先後,其番號依次被編為“c721”、“c722”“c723”。此外營口新港(鮁魚圈港)擁有一艘被命名為“營港12”的破冰船。天津航道局所擁有的一艘破冰船則相應的被命名為“津航拖8”。
但是一般的破冰船與長時間需要在極地工作的極地破冰船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破冰船一般常用兩種破冰方法,當冰層不超過1.5米厚時,多采用“連續式”破冰法。主要靠螺旋槳的力量和船頭把冰層劈開撞碎,每小時能在冰海航行9.2千米。如果冰層較厚,則采用“衝撞式”破冰法。衝撞破冰船船頭部位吃水淺,會輕而易舉地衝到冰麵上去,船體就會把下麵厚厚的冰層壓為碎塊。然後破冰船倒退一段距離,再開足馬力衝上前麵的冰層,把船下的冰層壓碎。如此反複,就開出了新的航道。而如果需要在冰封的極地海麵上航行,破冰船往往需要龐大的噸位、強勁的動力以及先進的導航、定位和自動駕駛係統。為了長時間航行還需要配備直升機平台、機庫和生活配套設置。
在這個領域中國並非強項。“雪龍”號考察船是我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我國惟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但其也能以0.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因此在南極考察中曾多次被困冰海。更為嚴重的是即便是性能並不出眾“雪龍”號於也並非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而是中國政府在前蘇聯解體時,以1750萬美元低價從烏克蘭赫爾鬆船廠購得的半成品,然後船廠再按照中國的需求於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的。
而與中國相比,常年需要在北冰洋為核潛艇進行破冰護航的俄羅斯方麵顯得底氣十足。1864年,俄國人將一艘小輪船“派洛特”號改裝成世界第一艘破冰船,為在冰凍期保持喀琅施塔得至奧蘭寧鮑姆航線的通航。1957年,前蘇聯製造出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雖然蘇聯解體令曾經雄霸冰海的紅海軍元氣大傷。
但是俄羅斯現下有8艘可以執行任務的核動力破冰船。2007年4月,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俄羅斯聖彼得堡波羅的海造船廠生產的“勝利50周年”號也開始出海作業。這艘長159米,寬30米,滿載排水量2.5萬噸的龐然大物,裝備有兩個核動力裝置,速度為18節時,最大破冰厚度可達2.8米。再加上原來的8艘核動力破冰船,將能保證俄羅斯極地航運每年500萬噸到700萬噸的貨物運輸量。
而俄羅斯對阿根廷的“慷慨解囊”,除了有推銷“瓦西裏.戈洛維尼恩”號破冰船的意圖之外,更希望在南極開發的問題上與阿根廷結成同盟。在南極擁有8個考察站的俄羅斯,極地站點數量在46個國家中排名第三位。對於南極冰層之下豐富的資源,莫斯科方麵同樣關注。而隨著南極爭奪的日益白熱化,遠離南極大陸的俄羅斯必然需要一個得力的盟友。而戰勝了智利和巴西的阿根廷顯然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瓦西裏.戈洛維尼恩”號替代“雪龍”號這個微小的細節,事後被證明是阿根廷軍政府外交領域的一個巨大轉變的序幕。它宣告著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外交重心從過去的“北京中心”轉向了“北京―莫斯科”兩元。這不僅是由於在南極的開發問題上,阿根廷更迫切需要俄羅斯的支撐,更是因為在阿根廷軍政府領導人胡安.卡洛斯的南美大戰略麵前所必須麵對的敵人,已經不再是依靠中國所能擊敗的了,他必須爭取更為廣泛的支持―無論是最終稱雄南極,還是完成阿根廷的“偉大複興”―胡安.卡洛斯都必須率領阿根廷人民翻閱那曾經令他們痛苦的障礙―一水之隔的那片島嶼。
――――――――――――――――――――――――――――――――
注1:“緬因”號事件―1898年1月24日,美國海軍巡洋艦“緬因”號停泊在古巴首府哈瓦那港。美國政府借口保護自己在古巴的利益和僑民的安全,派遣其駛抵這個倍受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奴役的國度。結果1898年2月15日“緬因”號突然發生爆炸沉沒,不久之後美國有關方麵公布了調查結果,聲稱這艘軍艦是西班牙人用水雷炸沉的,幹脆利索而又毫不遲疑地將責任歸在西班牙政府頭上。從而引發美西戰爭。
智利向來視南極大陸為自己的禁臠,早在1947年便在位於南極大陸邊緣的南設得蘭島上建立了占地1.3萬平方公裏的海軍基地,並以智利海軍“第一英雄”阿圖羅.普拉特命名。同時在南設得蘭島上還有同樣隸屬於智利軍方的愛德華多.弗雷空軍基地和奧西金斯陸軍基地。雖然阿圖羅.普拉特海軍基地曾因經費不足而於2002年被迫關閉。但是隨著南極大陸的爭奪愈演愈烈,智利政府還是決定投入巨資令阿圖羅.普拉特海軍基地重新運轉起來。
雖然這筆費用數額巨大,但是智利各界卻對於重新啟用阿圖羅.普拉特基地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智利麥哲倫大區區長曼西尼亞甚至表示,大區政府已與海軍及智利南極研究所達成一致,將確保這個海軍基地至少運轉二十年。因此在“第一次泛南美戰爭”爆發之前智利軍方在南極周遍依舊保持著“三軍俱全”的備戰態勢。一旦南極爭奪全麵爆發,智利軍方必定將從南設得蘭島直接出兵,登陸南極大陸。
在直線距離之上,阿根廷與智利擁有對南極同樣的空間優勢。但是南美大陸在智利一側曲折的海岸線卻將通往南極的鑰匙―最為優良的補給港口和航空中轉站―蓬塔阿雷納斯交給了智利。但是阿根廷人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早在於1904年2月24日,便於位於南奧尼克群島蘇裏島的斯科舍灣,地理坐標為南緯64度45分,西經44度34分的南極大陸建立了人類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阿根廷奧長達斯站。而到目前為止,阿根廷還是在南極大陸建站數量最多的國家記錄保持者―一共有14個考察站在南極大陸飄揚著阿根廷人那藍白相間的國旗―“五月的太陽”。
但是頻繁動蕩的國內經濟嚴重束縛了阿根廷人在南極大陸的科考能力。阿根廷政府在南極科考項目上的投入自然無法與美、俄、英、法這樣的一流強國比肩,但即便是與智利、新西蘭、瑞典相比,也未及這幾個國家的投入的半數。由於政府預算資金有限,使得阿根廷直到2008年還在使用挪威阿克爾造船廠於上個世紀70年代為阿根廷人展開南極行動所建造的―阿根廷海軍的唯一的一艘破冰船―“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擔負向南極眾多科考站運送補給物資的使命。
而每年被安排在12月至來年3月間的阿根廷海軍的“夏季行動”,無疑是“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和阿根廷海軍在南極地區的最重要的任務,除了在航行途中考察南極大陸溫室氣體排放、紫外線輻射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商業捕魚對南極魚類的影響以及南極海藻多樣性等方麵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任務,自然是為阿根廷的14個南極科考站運送補給,並輪換的科考人員。
阿根廷人把在南極科考站的生活比作電視真人秀節目《老大哥》:他們遠離外界,需要分享一切;他們沒有錢,而且要經曆一個長期選拔淘汰過程。隊員們認為,唯一不同點在於他們比《老大哥》參與者賺的錢少,也不能出名。還有一點不同是,《老大哥》參與者想離開就能離開電視節目,而在南極大陸,隻有“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決定誰能離開。
在阿根廷海軍“2006至2007年度夏季南極行動”之中,按照慣例,“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破冰船,首先帶著給養物資以及輪換的科考人員抵達阿根廷在南極最大的考察站點“馬蘭比奧海軍準將”基地,然後在那裏把物資和科考人員用直升機分送到其他各個站點。同時,各站點需要輪換的人員也都紛紛集中到“馬蘭比奧海軍準將”基地,等待著“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將他們送回南美大陸,送回親人的身旁。
2007年4月10日,成功完成了“2006至2007年度夏季南極行動”的“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經曆了近4個多月航行,終於抵達了阿根廷中南部重要海港城市馬德琳,對於一艘已有近32年船齡的老艦來說遠征極地並不輕鬆。但值得慶幸的是一切似乎都還正常。但是意外卻恰恰就發生在這天晚上。
當天晚間,當296名船員在“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上安然享受夜景時,主機艙內的發動機突然起火。大部分船員很快撤到24艘救生艇上,5至7小時後被聞訊趕到的巴拿馬油船和烏拉圭漁船救起。盡管意外的火災並未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但這艘建於1975年的老船險些沉沒,幾乎所有控製設備被燒毀,最終不得不送到造船廠大修。更令人痛心的是,船上裝載的多架用於在南極分發物資的直升機,也受到嚴重損傷。
由於當時正值《聖地亞哥條約》的履行期,阿根廷民眾幾乎第一時間便把“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的火災歸咎於剛剛在“第一次泛南美戰爭”中被自己的打垮的智利,認定是智利特工的暗中破壞才令“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歸於毀滅。這一指控令智利政府一度空前緊張。智利軍方幾乎在最短的時間便同意了阿根廷軍方所提出的,在智利政府完成《聖地亞哥條約》所規定的移交智利的“麥哲倫―南極大區”之前,利用智利在極地最大的空軍基地―愛德華多.弗雷空軍基地轉運阿根廷補給物資的“建議”。
聖地亞哥方麵不僅要同意向阿根廷無償提供軍用基地的機場,供阿根廷空軍軍用飛機隨時起降,還有啟動智利空軍、海軍及在南極的科考船隻,協助阿根廷方麵。據智利軍方的一份報告,由於智利政府同意無償向阿根廷提供南極基地各種設施,很可能讓智利損失近百萬美元。因為,在南極地區使用運輸設備的價格和機場設施的維護費用都非常昂貴。但是這一切畢竟還是值得的,因為如果不順從阿根廷這個南美新一代霸主的要求的話,在“第一次泛南美戰爭”中幾乎一敗塗地的智利可能將遭遇第二次大規模的入侵。同為西班牙人的後裔,智利人和阿根廷人都不會忘記“緬因”號事件(注1)以及隨後爆發的美西戰爭。
但是即便順利的占用了智利在南極的全部運力,阿根廷人依舊無法滿足其向南極大陸運送物資的需要。理由很簡單,因為布宜諾斯艾利斯所想要的並不僅僅是維持,而是擴張。伴隨著美國和智利之後,大批阿根廷軍人以科學考察的名義進入南極。僅在馬蘭比奧科考站一地,阿根廷人便以便於空運運輸為由,塞進了36名來自阿根廷空軍的精英。很難想象如此龐大的進取計劃可以通過空中運輸來支撐,畢竟即便阿根廷加上智利,空軍運量也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
因此在“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無法執行任務的情況下,阿根廷海軍隻能派遣“卡斯蒂略士官”號軍艦和“比格”號運輸艦向阿根廷在南極的各個基地運送燃料和補給物資。但是這兩艘軍艦因為不具備破冰功能,在前往南極海域途中發動機都出現了問題,不得不中止行動。“卡斯蒂略士官”號返回阿根廷南部港口烏斯懷亞進行修理,“比格”號則被困在智利的弗雷港。
阿根廷空軍隨後動用了“大力神”c―130運輸機和兩架“貝爾”型軍用直升機向南極基地運送物資。空中運輸本來就是阿根廷在南極拓展的支撐。“大力神”型運輸機不僅送來補給品和書信,有時還會帶來科考人員或隊員的家人。但是夏季“大力神”號貨機每月會送來幾次供給。但當冬季天氣惡劣時,可能一個多月沒有一趟貨機到科考站。
而2007年的夏季南極的天氣十分惡劣,因此空中運輸進展十分緩慢。很快阿根廷在南極的部分考察站已經出現燃料和補給短缺的問題。到了2008年1月甚至出現了考察站所需要的取暖燃料也所剩不多,考察站負責人不得不下令實行嚴格的燃料限量供應的情況。
而與此同時,火災中受損的“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抵達了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港口的船隻修理廠後,總部設在挪威的阿克爾造船廠迅速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將指導工人對船隻進行全麵維修和改造。阿克爾造船廠進行了全麵評估,在2008年2月向阿根廷軍政府提交了預算高達1.5億美元的修複計劃。當然除了對船隻受損部分進行維修外,挪威人還將對部分設備進行更新和升級。
但是阿根廷軍政府對於這樣一筆高額的預算顯然並不買帳,阿根廷國防部對阿克爾公司所提交的維修方案進行了大幅度的削減,大大降低了維修費用。理由很簡單經過了“第一次泛南美戰爭”之後,阿根廷人顯得特別的雄心勃勃,除了修複“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之外,阿根廷國防部還計劃購買一艘極地艦船,在未來的南極擴張之中配合“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的行動,加大向南極大陸投送人員和設備的能力。
由於大幅度削減預算,“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的維修工作將持續數年,至少要到2011年冬天才能重新投入使用。因此到12月,阿根廷“2007至2008年度夏季南極行動”即將進行,擔負著重要角色的“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的修複工作仍未結束。由於阿根廷再沒有其他有破冰功能的遠航船隻,所以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將行動推遲到今年1月,並希望“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能在此期限前被修複完畢。這意味著阿根廷在南極的考察站無法按計劃得到補給。
為此,阿根廷將在2008―2009年度的南極行動中隻能租用其他國家的破冰船向阿根廷位於南極的基地運送補給物資。阿根廷軍方原計劃租用俄羅斯的“瓦西裏.戈洛維尼恩”號破冰船,但是俄方開出的2400萬美元的租借費大大高於阿方預算,導致談判遇到困難。
為了確保各考察站科考人員的生命安全,阿根廷政府在自救的同時,積極在國際社會尋求援助。早在2007年底,阿根廷國防部長尼爾達.加雷在對中國進行訪問時表示,為緩解“伊利薩爾海軍上將”號遇險給阿根廷南極考察營地補給造成的困難,阿根廷國防部將計劃從2008年起向其他國家租借大型遠航破冰船隻。此外,她還強調,阿根廷將與中國進一步加強在南極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阿根廷將繼續為中國的南極科考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並希望中國也能繼續在南極問題上給予阿根廷必要的幫助。
今年1月中旬,在加雷訪華一個月後,阿根廷外交部向中國政府提出請求,希望前往南極正在進行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行動的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停靠時,能夠為阿根廷南極科考站點運送部分燃料和補給品。中國政府迅速予以積極回應,同意了阿根廷軍政府請求。當地時間1月26日,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等待阿方運送物資船的到來。3天過去了,物資船隻始終沒有出現,中國政府不得不被迫取消了原定計劃。
而隨著“雪龍”號的離港,莫斯科政府迅速填補了阿根廷人需求的空缺,仍正在前往南極的俄羅斯極地考察破冰船,在途經阿根廷時為阿根廷南極站點攜帶部分補給物資。不久之後俄羅斯“瓦西裏.戈洛維尼恩”號科考船在阿根廷距南極最近的城市烏斯懷亞做短暫休整後,裝載了為阿根廷各極地站點運送的包括100萬升燃料在內的部分補給物資,奔赴南極。
在向阿根廷人提供極地運輸援助的問題之上,俄羅斯人顯然比中國更為積極。世界上的很多海域在冬季都會出現結冰的現象,因此很多國家都有破冰船。作為一個海洋大國,中國政府目前也擁有5艘大型破冰船。國家批準建造的3艘破冰船均屬於中國海軍建製,按設計、建造和下水先後,其番號依次被編為“c721”、“c722”“c723”。此外營口新港(鮁魚圈港)擁有一艘被命名為“營港12”的破冰船。天津航道局所擁有的一艘破冰船則相應的被命名為“津航拖8”。
但是一般的破冰船與長時間需要在極地工作的極地破冰船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破冰船一般常用兩種破冰方法,當冰層不超過1.5米厚時,多采用“連續式”破冰法。主要靠螺旋槳的力量和船頭把冰層劈開撞碎,每小時能在冰海航行9.2千米。如果冰層較厚,則采用“衝撞式”破冰法。衝撞破冰船船頭部位吃水淺,會輕而易舉地衝到冰麵上去,船體就會把下麵厚厚的冰層壓為碎塊。然後破冰船倒退一段距離,再開足馬力衝上前麵的冰層,把船下的冰層壓碎。如此反複,就開出了新的航道。而如果需要在冰封的極地海麵上航行,破冰船往往需要龐大的噸位、強勁的動力以及先進的導航、定位和自動駕駛係統。為了長時間航行還需要配備直升機平台、機庫和生活配套設置。
在這個領域中國並非強項。“雪龍”號考察船是我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我國惟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但其也能以0.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因此在南極考察中曾多次被困冰海。更為嚴重的是即便是性能並不出眾“雪龍”號於也並非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而是中國政府在前蘇聯解體時,以1750萬美元低價從烏克蘭赫爾鬆船廠購得的半成品,然後船廠再按照中國的需求於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的。
而與中國相比,常年需要在北冰洋為核潛艇進行破冰護航的俄羅斯方麵顯得底氣十足。1864年,俄國人將一艘小輪船“派洛特”號改裝成世界第一艘破冰船,為在冰凍期保持喀琅施塔得至奧蘭寧鮑姆航線的通航。1957年,前蘇聯製造出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雖然蘇聯解體令曾經雄霸冰海的紅海軍元氣大傷。
但是俄羅斯現下有8艘可以執行任務的核動力破冰船。2007年4月,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俄羅斯聖彼得堡波羅的海造船廠生產的“勝利50周年”號也開始出海作業。這艘長159米,寬30米,滿載排水量2.5萬噸的龐然大物,裝備有兩個核動力裝置,速度為18節時,最大破冰厚度可達2.8米。再加上原來的8艘核動力破冰船,將能保證俄羅斯極地航運每年500萬噸到700萬噸的貨物運輸量。
而俄羅斯對阿根廷的“慷慨解囊”,除了有推銷“瓦西裏.戈洛維尼恩”號破冰船的意圖之外,更希望在南極開發的問題上與阿根廷結成同盟。在南極擁有8個考察站的俄羅斯,極地站點數量在46個國家中排名第三位。對於南極冰層之下豐富的資源,莫斯科方麵同樣關注。而隨著南極爭奪的日益白熱化,遠離南極大陸的俄羅斯必然需要一個得力的盟友。而戰勝了智利和巴西的阿根廷顯然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瓦西裏.戈洛維尼恩”號替代“雪龍”號這個微小的細節,事後被證明是阿根廷軍政府外交領域的一個巨大轉變的序幕。它宣告著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外交重心從過去的“北京中心”轉向了“北京―莫斯科”兩元。這不僅是由於在南極的開發問題上,阿根廷更迫切需要俄羅斯的支撐,更是因為在阿根廷軍政府領導人胡安.卡洛斯的南美大戰略麵前所必須麵對的敵人,已經不再是依靠中國所能擊敗的了,他必須爭取更為廣泛的支持―無論是最終稱雄南極,還是完成阿根廷的“偉大複興”―胡安.卡洛斯都必須率領阿根廷人民翻閱那曾經令他們痛苦的障礙―一水之隔的那片島嶼。
――――――――――――――――――――――――――――――――
注1:“緬因”號事件―1898年1月24日,美國海軍巡洋艦“緬因”號停泊在古巴首府哈瓦那港。美國政府借口保護自己在古巴的利益和僑民的安全,派遣其駛抵這個倍受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奴役的國度。結果1898年2月15日“緬因”號突然發生爆炸沉沒,不久之後美國有關方麵公布了調查結果,聲稱這艘軍艦是西班牙人用水雷炸沉的,幹脆利索而又毫不遲疑地將責任歸在西班牙政府頭上。從而引發美西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