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西方史學界都將阿根廷在2006年閃擊智利和鯨吞烏拉圭的原因歸結於巴西政府所奉行的綏靖政策。“作為一個地區性大國,巴西政府對阿根廷軍政府對鄰國主權的肆意踐踏采取了渾然漠視的態度。在巴西利亞的政客眼中外交譴責已經成為了這個擁有南美洲最強大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國家承擔自身責任的全部方式。這種鴕鳥式的處理危機的態度最終的結果隻能是令無辜的弱小國家一又一次的遭到強權的蹂躪。最終令巴西失去整個南美洲所有民主國家的信任。”美國曆史學家s.p.亨廷頓在他的著名的政治學專著專著《文明衝突與世界新秩序》(theshofcilvilizationsandtheremakingoftheworldorder)之中詳細的闡述在那些阿根廷“強勢崛起”中巴西的不作為。
當然s.p.亨廷頓的論證並不局限於南美洲這世界一隅之中的霸權轉移。在這本2006末年出版的著作之中,詳細的闡述了這位美國資深曆史學家對21世紀國際政治形勢的判斷和預測。在他看來未來的世界權力鬥爭將不可避免的以不同文明之間的鬥爭為主線。雖然自於阿拉伯半島誕生之日起便與基督教文明展開長時間對抗的伊斯蘭文明,在世界進入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之後,麵對著西方工業革命及由此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政治經濟結構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變革,已經再無還手之力了。
但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將受到18世紀以來第一次真正的挑戰與衝擊―東亞及東南亞的中華文明。s.p.亨廷頓一改過去西方曆史學者認定中國必然在現代化的巨大壓力之下最終走向崩潰的悲觀論斷。認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和發展,最終不僅將擁有一支現代化的強大軍隊,其綜合國力更終將淩駕與所有亞洲國家,重新成為東亞及東南亞的中華文明的領導和核心,並在全世界範圍內挑戰西方基督教文明近3個世紀以來固有的勢力範圍。而在兩大文明體係的攻防和摩擦之中,其他次要文明諸如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支流日本文明,以俄羅斯為核心的基督東正教文明乃至曾經輝煌一時的伊斯蘭文明都將無可避免的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被無情的吞噬或者用臣服躲過一劫或許是擺在這些次一級文明麵前無所適的必然選擇。在一個全球化的科技時代,再也不存在那些足以阻斷遠征力量的天然屏障。無論是荒漠還是雪山最終都將被鋼鐵和矽基組成的強大軍隊征服。而僅在一年之後試圖在印度洋建立自身勢力範圍的新德裏便成為第一個驗證s.p.亨廷頓論斷的崩潰的文明。不過s.p.亨廷頓在書中也指出基督教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爆發全麵決戰的可能性並不大,除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前提下,兩強文明最終會通過加強溝通和貿易來建立穩定的雙邊關係之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現也強化各國領導人和普通民眾避免戰爭的願望。
在s.p.亨廷頓的文明分類之中,遠離歐亞文明中心的拉丁美洲地區被單獨分為一類。s.p.亨廷頓在書中將其稱為“天主教―印加文明”。十五世紀末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分別發現新大陸和新航線之後,這兩個國家所信奉的天主教勢力也隨之深入到亞馬遜雨林的深處。不過正當兩國政府想盡辦法消滅拉丁美洲原住民的宗教與文化之際,傳教士們卻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並用這些原住民的語言編寫要理,寫講道稿,編戲劇,而且把拉丁美洲的古老文明編寫成書,介紹給西方人。對於這個有些另類的文明在21世紀的發展,s.p.亨廷頓顯得頗為憂慮。在阿根廷的崛起令s.p.亨廷頓看到了這片土地的躁動和不安。
“西方基督教文明對拉丁地區的影響可以說由來已久,但是在傳教工作上,大多數傳教士給拉丁美洲原住民洗禮卻往往是比較匆促和隨便的,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沒有為原住民作太多的領洗前的準備,可是在初領聖體方麵卻很謹慎小心。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一般是不接受原住民晉升神父的。隻是為了達成傳教的效果,他們采用西班牙國內使用的要理書本,配以圖畫、音樂和其他具有象征意義的動作,來向原住民講解教會的信仰。他們隻是簡單的表現了對原住民的極大關懷與同情,但同時又講了一翻維護基督和維護西班牙人的話,勸勉印地安原住民聽天由命,畏懼天主的報複與懲罰,聽由西班牙的統治。”這種粗糙的方法,從文明和宗教的角度來說是極端失敗的,在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之中,大多數原住民和後來抵達的黑人奴隸都對基督教文明所謂的“博愛和平等”缺乏理解。而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白人殖民者們也逐漸習慣了中世紀領主般的生活。
因此s.p.亨廷頓將拉丁美洲地區的文明劃分成兩部分,一方麵在上層社會之中,白人沿襲著天主教保守的教條,拒絕變革崇尚權威。而在普通民眾之中古老印加文明的烙印又顯得若隱若顯。勤勞、順從、多才多藝的民眾對於苦難的現狀保有非凡的忍耐力,但是一旦爆發卻往往便將會聚成吞噬一切的巨浪。因此在s.p.亨廷頓的眼中這是一個內部分裂的文明。它的上層建築擁有著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似的相貌,但是它的根基卻是農業文明時代的鄉村經濟。這種經由西方殖民者強行嫁接而產生的怪胎最終導致了這個文明體係空前的不穩定性。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拉丁美洲各國會始終在高唱著“民主自由”的文官政府和強調強權的軍人獨裁之間搖擺不定。
在工業文明時代地緣政治的距離決定了,美國可以推行“門羅主義”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後院,廉價的榨取這些後進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到來。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絕對主導權無可避免的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說冷戰時代美國還可以通過意識形態和內部顛覆杜絕社會主義在拉美的盛行。那麽經過了20世紀80~90年代的債務危機之後,越來越多的拉美國家開始屏棄歐美的政治、經濟模式。而引導著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國家走向富強的“中國道路”無疑成為了這些渴望富強的國家的首選。
s.p.亨廷頓看到了中華文明在拉美擴展自身影響力的輝煌遠景。但是他將這種拉美國家的“左轉”詮釋為“集權主義”的複蘇。在這位美國主流曆史學家的眼中中華文明進軍拉美最終將導致高度集權的軍政府和左翼政黨的上台,民主和自由的成果將在這片美麗的新大陸之上迅速凋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拉丁每周地區將狼煙四起。不滿現狀的國家和民眾終將彼此攻伐。如果巴西這個南美洲最強大的國家不能成為‘民主堡壘’的話,阿根廷及其仆從國最終將會整個南美陷入集權主義的恐怖統治之下。”
盡管巴西現任總統盧拉一直仰慕卡斯特羅,青年時期極力仿效,曾力圖建立理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他又被拉美媒體稱為“巴西的卡斯特羅”。而且與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則是因為共同的“玻利瓦爾美洲思想”而稱兄道弟。但是這一切又無法動搖美國對巴西的經濟控製。作為巴西第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債權國、外貿順差和外來投資的最大來源國,華盛頓並不介意盧拉在美洲自由貿易區、農業補貼等涉及巴西利益的問題堅持既有立場,在反恐、地區安全等問題上堅決反對美國單邊主義。因為在表麵的摩擦背後,華盛頓卻深知巴西與美國在經濟和地區利益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這個國家不僅不會成為“查韋斯主義”國家的合作夥伴,相反將成為幫助美國穩定南美的堅強磐石。
就在阿根廷與智利的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來自聖地亞哥的特使在華盛頓投告無門之際,事實上美國政府早已授意巴西站出來收拾殘局。而美國清楚在阿根廷與智利兩國的衝突麵前,巴西早已躍躍欲試。巴西總統盧拉一直存在當地區發言人的政治訴求;其次,通過免除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和古巴等國債務,巴西的地區大國地位開始得到拉美國家的普遍認同;最後,美國政府認為,巴西自1994年以來逐漸成為負責任的國家,其緊縮財政政策成功解決了高通貨膨脹率問題。盡管盧拉聲稱不願當美國在拉美的“戰略合作夥伴”,但該角色實際上是盧拉所無法回避的。五角大樓甚至已經作好了必要時與巴西聯手介入的準備。
但是在阿根廷對烏拉圭的鯨吞行動之中,巴西卻意外選擇了沉默。這種空前軟弱的表現不僅令巴西失去了南部的屏障和藩屬,更令巴西的大國形象在整個南美地區顏麵掃地。但巴西利亞真的是被阿根廷的“閃電戰”打懵了嗎?或是巴西真的畏懼戰爭嗎?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翻開烏拉圭整個國家的曆史,世人不難發現這片土地在沒有獨立為一個國家之前便已經陷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爭奪之中,早期的烏拉圭河東岸地區居住著查魯亞印第安人。1516年初被西班牙探險隊發現。1860年之後這裏便一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軍隊反複爭奪的焦點。1726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首都蒙得維的亞,正式宣告了烏拉圭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776年西班牙將該地區並入拉普拉塔總督轄區(也就是後來的阿根廷)。直到1811年民族英雄何塞.阿蒂加斯(注1)領導人民進行獨立戰爭,並於1815年控製了全境。但是好景不長,僅在一年之後葡萄牙人便大舉再次入侵,最終於1821年7月將烏拉圭並入巴西。
直到4年之後才於1825年8月25日,在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等一批愛國者的起義之中收複了蒙得維的亞城,驅逐了巴西在烏拉圭的駐軍,並於同年10月宣布烏拉圭脫離巴西與阿根廷合並。麵對這一結果,巴西自然不會善罷甘休同年12月,第一次烏拉圭戰爭爆發。巴西向阿根廷宣戰,巴西軍隊迅速攻入烏拉圭,但海戰、陸戰均遭失利。而與此同時,阿根廷政府由於遭到國內地方分立主義勢力的反對,處境也十分困難。1827年5月,巴、阿雙方曾舉行談判並草簽和約,規定烏拉圭仍屬巴西。但英國企圖利用烏拉圭首都作基地在拉普拉塔地區擴張勢力,便唆使阿根廷對巴西繼續進行戰爭。直到1828年,巴西軍隊被逐出烏拉圭。同年8月27日,在英國幹預下,巴西與阿根廷在蒙得維的亞簽定和約,承認烏拉圭為獨立國家。
不過這一次曆時僅四年的戰爭並不足以令巴西和阿根廷雙方放棄對烏拉圭的主權訴求。1835年烏拉圭出現了兩個互相對立的政黨,即紅黨和白黨。巴西和阿根廷利用兩黨之間的鬥爭染指烏拉圭事務。1839年烏拉圭紅黨總統j.f.裏韋拉流放了白黨領袖、前總統m.奧裏韋。同年,阿根廷獨裁者j羅薩斯在烏拉圭白黨支持下出兵進攻烏拉圭,第二次烏拉圭戰爭由此開始。1842年,羅薩斯軍隊占領烏拉圭大部分領土。並於1843年2月與和奧裏韋的軍隊合圍了蒙得維的亞。但是烏拉圭人民為保衛自己的首都,進行了長達9年的艱苦卓絕的守城戰。
在這九年多的時間裏,巴西政府始終保持對戰局的密切關注,並暗中資助烏拉圭現政府的抵抗。同時於1851年10月,策反了富有野心的阿根廷恩特雷裏奧斯省的軍政長官j烏爾基薩,令其與巴西以及烏拉圭裏韋拉紅黨政府結成反羅薩斯同盟,率聯軍進入烏拉圭,打敗了羅薩斯侵略軍,解蒙得維的亞城之圍。1852年2月,在巴西軍隊的協助之下烏爾基薩率軍進入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卡塞羅斯山戰役中消滅了羅薩斯部隊。羅薩斯逃亡英國,第二次烏拉圭戰爭結束。這次戰爭消除了對烏拉圭獨立的威脅,並使烏拉圭河擺脫了阿根廷的控製,作為對巴西出兵烏拉圭把一部分北方領土讓與巴西,確定以誇雷姆河為巴、烏兩國西北邊界。戰爭加劇了烏拉圭紅黨與白黨之間的爭權鬥爭和國內政局的長期動蕩。
不惜為烏拉圭這個有效的藩屬而流血的巴西人難道在一百多年之後真的就隻會放棄了嗎?
――――――――――――――――――――――――――――――――
注1:阿蒂加斯―烏拉圭民族英雄,烏拉圭獨立之父。1764年6月19日生於牧場主家庭,1850年9月23日卒於亞鬆森。1797年參加西班牙人組織的輕騎兵團隊,反對葡萄牙人入侵。1807年參加抗擊英軍入侵蒙得維的亞的戰爭。1811年2月,放棄西班牙殖民軍軍官職務,參加拉普拉塔地區獨立革命,任烏拉圭河東岸愛**副司令。同年4月,率領150名士兵回到烏拉圭,領導獨立戰爭。5月,在拉斯彼德拉斯戰役中,擊潰西班牙殖民軍,接著率部圍攻西班牙人控製的蒙得維的亞。後因葡萄牙王室出兵幹預,被迫率約1.6萬人撤入阿根廷境內。1812年,協助阿根廷軍隊包圍蒙得維的亞。1814年,烏拉圭和阿根廷東北部五省相繼脫離拉普拉塔聯合省,組成“聯邦同盟”,他任同盟的“保護者”。1815年2月,攻占蒙得維的亞,成立議會和政府。1816年,葡萄牙軍從巴西侵入烏拉圭,次年1月占領蒙得維的亞。阿蒂加斯率部退入內地,1820年戰敗,流亡巴拉圭。
在軍事偵察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大規模的地麵部隊的集結在有軍用偵察衛星、高空無人偵察機和大功率電子監聽設備的麵前幾乎是無所遁形的。雖然阿根廷軍方事先進行周密的保密工作,但是巴西情報部門還是在阿根廷戰略預備軍向阿根廷和烏拉圭邊境地區集結調動之初便密切注意到了這一異動。畢竟數萬名軍人、數千台各種車輛長距離的調動始終是無法掩人耳目的。巴西軍隊幾乎是在這一事情便作出了強烈的回應。
遼闊的國土使巴西利亞保有著一支南美洲地區最為龐大,但同時也是最具機動能力的陸軍。巴西陸軍編有7個軍事司令部、11個軍區、8個師部、1個裝甲騎兵旅、3個裝甲步兵旅、4個機械化騎兵旅、13個摩步師、1個山地旅、4個叢林旅、1個邊防旅、1個傘兵旅、2個海岸高炮旅,3個騎兵警衛團、28個炮兵群、2個工程兵大隊和2個陸航直升機旅。幾乎就在阿根廷戰略預備軍秘密開赴烏拉圭邊境地區之時,巴西陸軍的1個裝甲騎兵旅、2個機械化騎兵旅也出現在南部的烏拉瓜亞納、巴熱和佩洛塔斯一線。不過與阿根廷軍隊的隱蔽開進不同,巴西人對自己的軍隊進入國境地區予以了大量的報道。在南美洲各國的電視台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停靠在公路一側巴西陸軍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以及那些微笑著向鏡頭揮手的士兵。
這3個一線作戰旅事實上僅是巴西南下大軍的前鋒而已,通過縱橫巴西國土的鐵路網,巴西陸軍總計5個摩托化步兵師正源源不斷的從遍布巴西各地的營區開赴戰線,同時巴西陸軍傘兵旅也通過空運抵達巴西南部的阿雷格裏港。一旦巴西陸軍完成戰備集結,其一線地麵兵力便足以壓倒兩線作戰的阿根廷人。何況對於位於拉普拉塔河下遊,瀕臨南大西洋的烏拉圭戰場,目前在南美洲各國之中堪稱老大的巴西海軍同樣可以有效的發揮作用。
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洋資源,令巴西一直都是一個擁有較強海洋情節的國家,在海軍建設上自然是不遺餘力。1904年底為了超越鄰國海軍,巴西製定了龐大的海軍發展計劃,向英國訂購三艘戰列艦。這種被命名為“米納斯吉拉斯”級的無畏級戰列艦的建造使巴西不僅一躍成為南美洲地區的海軍強國,巴西、阿根廷、智利這南美abc三強曾和歐洲列強一樣醉心於“無畏艦”的海軍軍備競賽。隨後阿根廷迅速向美國訂購了2艘“裏瓦達維亞”級戰列艦、而智利海軍也迅速購買了屬於自己的無畏艦“拉托雷海軍上將”號。
戰列艦的時代從日德蘭濃霧中的輝煌迅速走向了太平洋戰爭時代的黯淡。航空母艦的大行其道又令南美三強開始為海軍購置航空母艦而忙碌。1956年巴西人率先購買了英國海軍“巨人”級航母“複仇者”號進行了改裝,於1960年12月以“米納斯拉吉斯”號的新稱號編入巴西海軍服役。不甘落後的阿根廷人通過荷蘭的轉手於1968年也買到了英國海軍退役多年的“巨人”級航母“尊敬”號。1969年以“五月二十五日”的名字開始服役於阿根廷海軍。但是這兩艘建造於20世紀40年代的新型航母事實雖然經過了巴西和阿根廷海軍不遺餘力的改造,但由於艦齡太長,性能一直不甚理想。
雖然阿根廷海軍曾在1982年以“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為核心組成特混艦隊奪回了馬島。但是隨著英國皇家海軍的遠征艦隊的到來,阿根廷海軍“貝爾格拉諾”號巡洋艦被擊沉,阿根廷海軍不得不收縮在港內,海上攻防一體的決戰兵器最終成為了“籠中困獸”。阿根廷海軍“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在馬島戰爭的表現,令鄰國巴西不得不正視在自己手中已經服役近50年的“米納斯拉吉斯”號的實際作戰能力。經過了多次現代化改裝,“米納斯拉吉斯”增加了斜向飛行甲板,裝備了新的升降機、新的艦島、全新的飛行作戰支援係統和電子設備,1994年又用“米斯特拉”防空導彈替代了40毫米口徑高射炮,幾乎是全換了一遍。由於沒有合適的艦載固定翼飛機,該航母一直隻能搭載直升機。
而在巴西近海新發現的一個巨型油田,除了一舉使巴西探明石油儲量猛增40%,並有望使巴西躋身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之外,更使這個國家有更為沉重的防務負擔。新油田位於巴西東南大西洋近海的圖皮盆地,儲量可能高達80億桶輕質原油。對此國防部長內爾鬆.若賓曾在裏約熱內盧的一次國防會議上意外宣稱:“既然我們已經在大西洋發現了如此巨大的能源財富,那麽我們肯定得設法保護它,確保圖皮油田的絕對安全,確保免遭恐怖行徑的影響!”而他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是:打造現代化的攻擊核潛艇加航母戰鬥群。
在核潛艇領域巴西堅持自行研製,但是在航母方麵巴西卻隻能選擇外購。經過一番篩選之後,法國海軍“福熙”號航母最終以其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巴西利亞的視線。雖然這艘1963年加入法國海軍的常規動力航母,到2000年11月與巴西政府達成交易合同之時,也已經走過了37個春秋了。但是“不到3億法郎”(約合4200萬美元)的價格卻足以令巴西人忽略她的年齡。剛剛談妥購買“福熙”號的合同,法國人就將“福熙”號開回土倫港,開始拆卸艦上的特種設備。這一工作完成後,巴西海軍才能派人登上“福熙”號,與法國海軍進行交接。巴西買來的“福熙”號,隻是一個船殼子,自己還得花錢進行改裝。大概這也就是為什麽在最終交接時,“福熙”號的價碼又降到了1049萬美元的緣故吧。
不管怎麽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賣掉了“福熙”號,法國海軍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新近服役的“夏爾.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之上,而隨著停靠在法國西部布雷斯特港內的“福熙”號航空母艦上,法國國旗和法國海軍的旗幟緩緩降下,巴西國旗和巴西海軍的旗幟迎風飄揚。從這一天起,法國海軍的驕傲―“福熙”號航母,隱入了曆史的深處。但是這個鋼鐵的龐然大物卻並未從大洋上消失―更名為“聖保羅”號的它,經過改裝後,將加入巴西海軍現役,繼續在大洋上馳騁。已經服役54年的“米納斯吉拉斯”號航母將從一線退役主要用於軍事訓練和領海防務。可以說是一場皆大歡喜的結局。
麵對著阿根廷在烏拉圭邊境地區的軍事集結,巴西海軍立即出動了史上最為豪華的陣容―“聖保羅―米納斯吉拉斯”雙航母戰鬥群。除了巴西海軍的2艘航母悉數登場之外,2艘“圖比”級(德國209-1400型)常規動力潛艇、2艘“格林哈希”級(原英國造22型“大刀”級)導彈護衛艦、1艘“帕拉”級(原美國造“加西亞”級“戴維森”號)反潛護衛艦、3艘“尼泰羅伊”級通用型護衛艦組成了巴西海軍強大的海上盾牌。不過吸取智利海軍在麥哲倫海峽全軍覆沒的慘痛教訓。巴西海軍的“聖保羅―米納斯吉拉斯”雙航母戰鬥群始終小心翼翼的活動在己方空軍的保護之下。
“巴西海上力量的集結其實還是為烏拉圭境內的地麵戰作準備的。”在遠離南美戰場的中國首都―北京。在中國人民國防軍總參謀部的研討室內,一群共和國的年輕軍人正密切的注意著這場看似遙遠但卻與共和國的利益休戚相關的軍事對峙。身為“十三翼將”之中唯一一名海軍出身的將領,代號“艨艟”的馬瀾顯然早已對巴西海軍的謀劃洞若觀火了。
法國海軍在二次大戰後初期曾擁有5艘航空母艦,最舊的是法國在大戰前所建造的“貝亞恩”號,但其中使用價值很有限。2艘是1946年向美國租借的“波亞.貝洛烏”號及“拉法葉”號,分別於1960年與1963年歸還。另一艘“德格斯密德號”則是一艘向英國租借來的貨輪改造航艦,多數時間被當作飛機運輸艦使用,狀況最好的是向英國租借的“亞羅曼切”號,其前身為英國皇家海軍輕型艦隊航母”巨人”號,該艦於1946年租借給法國,1951年售讓,最後於1970年解體。
法國海軍為了淘汰這些舊航母,因而自行研製設計了“克裏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首艦為“克裏蒙梭”號和2號艦則是“福熙”號。由於法國在二大戰後初期的航艦實際操作上獲得了不少寶貴經驗,克裏蒙梭級即融合了這些經驗和技術而建造。僅從設計角度來看,“克裏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是20世紀70年代一款不錯的中型航母,足以滿足法國海軍在冷戰時代的需要。直到法國海軍新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首艦--“戴高樂”號於2000年9月正式服役,“克萊蒙梭”級航母才最終完成其曆史使命。在1995年,法國則表示願意將“克萊蒙梭”號航空母艦免費送給中國,但中國卻婉言謝絕了。因為法國政府提出的條件是,中國必須從法國購買雷達和通訊係統。考慮到購買後維護航母的費用及當時的政治外交因素,中國政府最終沒有答應法國人送上門的“美事”。但是在那一次的洽談過程中,中國海軍還是獲得了法國人提供的一係列“克裏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的技術資料。因此作為中國海軍新一代中層指揮官中的航母專家,馬瀾對“聖保羅”號的前身―法國海軍的“福熙”號並不陌生。
“克裏蒙梭”級航母屬於傳統式設計,擁有傾斜度8度的斜形飛行甲板、單層裝甲機庫,以及法國自行設計的鏡麵輔助降落裝置,兩具升降機,兩具彈射器,一具在飛行甲板前端,一具在斜形甲板上。煙囪則如同美國航艦一般,結構於上部構造物之中而與艦島合二為一。其飛行甲板長259米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艦前部的軸向甲板,長90米,設有一部bs5蒸汽彈射器,可供飛機起飛;另一部分是斜角甲板,長163米,寬30米,甲板斜角為8度,設有一部bs5蒸汽彈射器和4道攔阻索,既可供飛機起飛,又可供飛機降落。在右舷上層建築前後各有一部16x12米的升降機。它的機庫長180米,寬24米,高7米,總麵積4320平方米,分隔成3個庫區。
單純從設計的角度來說,“克裏蒙梭”級航母完全可以承擔局部戰爭中確保艦隊製空權、反艦、反潛和對地攻擊的任務。但是航母是一種特殊的武器平台,除了航母本身之外,所承載的艦載機的性能往往對航母的作戰性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法國發展了一係列飛機以供克裏蒙梭級航艦搭載所需,包括達梭公司的軍旗和超級軍旗攻擊機,以及布來蓋公司的信風式反潛機。而戰鬥機則采用美國海軍f-8e十字軍式戰鬥機,美國在60年代總共出售了42架f-8e(fn)給法國。但是這一切和巴西海軍並沒有關係。
暫且不論巴西買來的“福熙”號隻是一個空殼,自己還得花錢進行改裝各種電子設備。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聖保羅”號上搭載的飛機不是法國海軍航空兵的主力機型―“超軍旗”,也不是在曾經“福熙”號上成功地進行過起降試驗的海軍型“陣風m”戰鬥機,而是美國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主力艦載機型a―4“天鷹”型攻擊機。
“a―4‘天鷹’型攻擊機是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現已被兼並)為美國海軍研製的艦載攻擊機,主要用於對海上和近岸目標實施核或常規打擊,執行近距離和淺縱深遮斷攻擊任務。巴西人選擇這種戰機作為自己現有海軍的航母的主力艦載機型號,除了出於經濟方麵的考量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立足於對‘聖保羅―米納斯吉拉斯’雙航母戰鬥群所主要承擔的作戰任務的基本設定。”麵對著“十三翼將”的一幹同僚,“艨艟”馬瀾侃侃而談道。
“與在縱橫大洋、由海向陸的美國海軍相比,歐洲各國海軍的規模普遍較小。因此在艦艇設計上往往強調一專多能。僅就大型艦艇而言,歐洲各國大多無力同時研製和裝備用於爭奪製海權的航空母艦和用於支援垂直登陸的兩棲攻擊艦(英國除外),但是事實上殘存的殖民地體係和海外利益卻要求象法國這樣的歐洲大國海軍同時具備這兩方麵能力。因此“克萊蒙梭”級航母在設計之初,便考慮了執行兩棲作戰任務的需要。在擔任兩棲作戰任務,這型中型航母可以裝載30-40架大型直升機和1個齊裝滿員的陸戰營充當大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也可以混合裝載18架大型直升機和18架攻擊機客串兩棲攻擊艦。而在南美地區暫時沒有海上對手的巴西海軍,事實上更看重的是‘克萊蒙梭’級這種由海向陸的能力。”對於中國海軍究竟裝備何種類型的航母,包括馬瀾在內的中**人曾經深入的研究全世界各國海軍的主力航母,而其中由於政治和軍事定位的原由,法國海軍曾一度成為中國海軍所重點研究的對象。
“如果由‘聖保羅’號混遍搭載14架af-4a型艦載攻擊機,8架sh-3a/b多用途直升機,2架uh-12/uh-13多用途直升機,3架uh-14多用途直升機。充當編隊之中反潛和對地攻擊的主力,而‘米納斯吉拉斯’則充當大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來使用的話。那麽巴西海軍至少具備一次在阿根廷陸軍的側翼投送海軍陸戰隊一個輕裝步兵營的能力。”身為中國海軍“上海”號核動力航母的艦長,除了長於與強大的敵方艦隊爭奪製海權之外,馬瀾對於航母戰鬥群在兩棲突擊登陸作戰中的突擊作用也同樣頗有心得。
除了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之外,巴西海軍還擁有一支規模較大、戰鬥力較強的海軍陸戰隊。巴西海軍陸戰隊現役總兵力達到1.39萬人,編有1個艦隊陸戰隊、1個支援司令部、1個陸戰隊保安部隊。雖然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裝備,巴西海軍陸戰隊都無法與美、俄、中、英、法這些海軍大國相提並論,如果單純投入一個輕裝步兵營,對於擁有強大地麵突擊力量的阿根廷戰略預備軍來說也不過是多一塊俎上魚肉而已。但問題在於在阿根廷陸軍的正麵還有巴西強大的地麵部隊,一旦兩軍的地麵部隊在烏拉圭全麵交鋒,這一個隨時從海上發起進攻的輕裝步兵營無疑將成為刺向在阿根廷陸軍背後的劇毒匕首。不論是以整編製投入還是采取小分隊模式的短促突擊都將令阿根廷陸軍顧此失彼,倍受牽製。顯然在烏拉圭戰場之上,擁有海、陸兩手準備的巴西軍隊對阿根廷擁有壓倒性的戰略優勢。
“兵法之道在於: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巴西雖然表麵上信心十足,實際上不過是色厲內荏而已。”雖然“十三翼將”之中不乏有人對阿根廷鯨吞烏拉圭的方案頗為疑慮。但是作為組織的智囊“鬼謀”林太平卻顯然早已看穿了巴西的虛弱。
2005年,巴西的軍費開支約為99億4千萬美元,相當於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的1.3%。雖然總額驚人且位居南美之首,但是其中人員薪水和退休金就占了國防預算的80%,因此巴西軍隊根本?有足夠的資金?來自新裝備和進行維護。巴西空軍中隻有占總數37%的267架戰機是可以工作的,有452架飛機由於缺少維護和零件不足停滯在陸地上。而實際上又有60%的飛機有著超過20年的服役曆史。巴西海軍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因為除了要讓21艘水麵艦艇巡邏超過7000公裏的海岸線之外,其中大?隻有10艘能夠運動,而且還有許多的限製。在5艘潛艇之中,隻有2艘是整裝待發的,剩下的3艘都有航行限製。另外,27架海軍直升機之中,也有約占總數的46%,也是處於停機狀態。巴西陸軍也不能幸免於外。78%的車輛服役年齡已經超過34歲,而且一些還是二戰時期的卡?。1437輛?甲?之中有40%不在戰鬥狀態。彈藥庫存也隻有最低標準的15%。
但是真正致命的並在於此,在“鬼謀”林太平的數據背後還有著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在決定著這場南美兩強博弈的最終結果。那就是“影傀”戚度早已看穿了巴西總統盧拉的內心。
當然s.p.亨廷頓的論證並不局限於南美洲這世界一隅之中的霸權轉移。在這本2006末年出版的著作之中,詳細的闡述了這位美國資深曆史學家對21世紀國際政治形勢的判斷和預測。在他看來未來的世界權力鬥爭將不可避免的以不同文明之間的鬥爭為主線。雖然自於阿拉伯半島誕生之日起便與基督教文明展開長時間對抗的伊斯蘭文明,在世界進入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之後,麵對著西方工業革命及由此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政治經濟結構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變革,已經再無還手之力了。
但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將受到18世紀以來第一次真正的挑戰與衝擊―東亞及東南亞的中華文明。s.p.亨廷頓一改過去西方曆史學者認定中國必然在現代化的巨大壓力之下最終走向崩潰的悲觀論斷。認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和發展,最終不僅將擁有一支現代化的強大軍隊,其綜合國力更終將淩駕與所有亞洲國家,重新成為東亞及東南亞的中華文明的領導和核心,並在全世界範圍內挑戰西方基督教文明近3個世紀以來固有的勢力範圍。而在兩大文明體係的攻防和摩擦之中,其他次要文明諸如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支流日本文明,以俄羅斯為核心的基督東正教文明乃至曾經輝煌一時的伊斯蘭文明都將無可避免的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被無情的吞噬或者用臣服躲過一劫或許是擺在這些次一級文明麵前無所適的必然選擇。在一個全球化的科技時代,再也不存在那些足以阻斷遠征力量的天然屏障。無論是荒漠還是雪山最終都將被鋼鐵和矽基組成的強大軍隊征服。而僅在一年之後試圖在印度洋建立自身勢力範圍的新德裏便成為第一個驗證s.p.亨廷頓論斷的崩潰的文明。不過s.p.亨廷頓在書中也指出基督教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爆發全麵決戰的可能性並不大,除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前提下,兩強文明最終會通過加強溝通和貿易來建立穩定的雙邊關係之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現也強化各國領導人和普通民眾避免戰爭的願望。
在s.p.亨廷頓的文明分類之中,遠離歐亞文明中心的拉丁美洲地區被單獨分為一類。s.p.亨廷頓在書中將其稱為“天主教―印加文明”。十五世紀末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分別發現新大陸和新航線之後,這兩個國家所信奉的天主教勢力也隨之深入到亞馬遜雨林的深處。不過正當兩國政府想盡辦法消滅拉丁美洲原住民的宗教與文化之際,傳教士們卻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並用這些原住民的語言編寫要理,寫講道稿,編戲劇,而且把拉丁美洲的古老文明編寫成書,介紹給西方人。對於這個有些另類的文明在21世紀的發展,s.p.亨廷頓顯得頗為憂慮。在阿根廷的崛起令s.p.亨廷頓看到了這片土地的躁動和不安。
“西方基督教文明對拉丁地區的影響可以說由來已久,但是在傳教工作上,大多數傳教士給拉丁美洲原住民洗禮卻往往是比較匆促和隨便的,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沒有為原住民作太多的領洗前的準備,可是在初領聖體方麵卻很謹慎小心。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一般是不接受原住民晉升神父的。隻是為了達成傳教的效果,他們采用西班牙國內使用的要理書本,配以圖畫、音樂和其他具有象征意義的動作,來向原住民講解教會的信仰。他們隻是簡單的表現了對原住民的極大關懷與同情,但同時又講了一翻維護基督和維護西班牙人的話,勸勉印地安原住民聽天由命,畏懼天主的報複與懲罰,聽由西班牙的統治。”這種粗糙的方法,從文明和宗教的角度來說是極端失敗的,在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之中,大多數原住民和後來抵達的黑人奴隸都對基督教文明所謂的“博愛和平等”缺乏理解。而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白人殖民者們也逐漸習慣了中世紀領主般的生活。
因此s.p.亨廷頓將拉丁美洲地區的文明劃分成兩部分,一方麵在上層社會之中,白人沿襲著天主教保守的教條,拒絕變革崇尚權威。而在普通民眾之中古老印加文明的烙印又顯得若隱若顯。勤勞、順從、多才多藝的民眾對於苦難的現狀保有非凡的忍耐力,但是一旦爆發卻往往便將會聚成吞噬一切的巨浪。因此在s.p.亨廷頓的眼中這是一個內部分裂的文明。它的上層建築擁有著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似的相貌,但是它的根基卻是農業文明時代的鄉村經濟。這種經由西方殖民者強行嫁接而產生的怪胎最終導致了這個文明體係空前的不穩定性。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拉丁美洲各國會始終在高唱著“民主自由”的文官政府和強調強權的軍人獨裁之間搖擺不定。
在工業文明時代地緣政治的距離決定了,美國可以推行“門羅主義”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後院,廉價的榨取這些後進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到來。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絕對主導權無可避免的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說冷戰時代美國還可以通過意識形態和內部顛覆杜絕社會主義在拉美的盛行。那麽經過了20世紀80~90年代的債務危機之後,越來越多的拉美國家開始屏棄歐美的政治、經濟模式。而引導著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國家走向富強的“中國道路”無疑成為了這些渴望富強的國家的首選。
s.p.亨廷頓看到了中華文明在拉美擴展自身影響力的輝煌遠景。但是他將這種拉美國家的“左轉”詮釋為“集權主義”的複蘇。在這位美國主流曆史學家的眼中中華文明進軍拉美最終將導致高度集權的軍政府和左翼政黨的上台,民主和自由的成果將在這片美麗的新大陸之上迅速凋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拉丁每周地區將狼煙四起。不滿現狀的國家和民眾終將彼此攻伐。如果巴西這個南美洲最強大的國家不能成為‘民主堡壘’的話,阿根廷及其仆從國最終將會整個南美陷入集權主義的恐怖統治之下。”
盡管巴西現任總統盧拉一直仰慕卡斯特羅,青年時期極力仿效,曾力圖建立理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他又被拉美媒體稱為“巴西的卡斯特羅”。而且與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則是因為共同的“玻利瓦爾美洲思想”而稱兄道弟。但是這一切又無法動搖美國對巴西的經濟控製。作為巴西第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債權國、外貿順差和外來投資的最大來源國,華盛頓並不介意盧拉在美洲自由貿易區、農業補貼等涉及巴西利益的問題堅持既有立場,在反恐、地區安全等問題上堅決反對美國單邊主義。因為在表麵的摩擦背後,華盛頓卻深知巴西與美國在經濟和地區利益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這個國家不僅不會成為“查韋斯主義”國家的合作夥伴,相反將成為幫助美國穩定南美的堅強磐石。
就在阿根廷與智利的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來自聖地亞哥的特使在華盛頓投告無門之際,事實上美國政府早已授意巴西站出來收拾殘局。而美國清楚在阿根廷與智利兩國的衝突麵前,巴西早已躍躍欲試。巴西總統盧拉一直存在當地區發言人的政治訴求;其次,通過免除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和古巴等國債務,巴西的地區大國地位開始得到拉美國家的普遍認同;最後,美國政府認為,巴西自1994年以來逐漸成為負責任的國家,其緊縮財政政策成功解決了高通貨膨脹率問題。盡管盧拉聲稱不願當美國在拉美的“戰略合作夥伴”,但該角色實際上是盧拉所無法回避的。五角大樓甚至已經作好了必要時與巴西聯手介入的準備。
但是在阿根廷對烏拉圭的鯨吞行動之中,巴西卻意外選擇了沉默。這種空前軟弱的表現不僅令巴西失去了南部的屏障和藩屬,更令巴西的大國形象在整個南美地區顏麵掃地。但巴西利亞真的是被阿根廷的“閃電戰”打懵了嗎?或是巴西真的畏懼戰爭嗎?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翻開烏拉圭整個國家的曆史,世人不難發現這片土地在沒有獨立為一個國家之前便已經陷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爭奪之中,早期的烏拉圭河東岸地區居住著查魯亞印第安人。1516年初被西班牙探險隊發現。1860年之後這裏便一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軍隊反複爭奪的焦點。1726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首都蒙得維的亞,正式宣告了烏拉圭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776年西班牙將該地區並入拉普拉塔總督轄區(也就是後來的阿根廷)。直到1811年民族英雄何塞.阿蒂加斯(注1)領導人民進行獨立戰爭,並於1815年控製了全境。但是好景不長,僅在一年之後葡萄牙人便大舉再次入侵,最終於1821年7月將烏拉圭並入巴西。
直到4年之後才於1825年8月25日,在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等一批愛國者的起義之中收複了蒙得維的亞城,驅逐了巴西在烏拉圭的駐軍,並於同年10月宣布烏拉圭脫離巴西與阿根廷合並。麵對這一結果,巴西自然不會善罷甘休同年12月,第一次烏拉圭戰爭爆發。巴西向阿根廷宣戰,巴西軍隊迅速攻入烏拉圭,但海戰、陸戰均遭失利。而與此同時,阿根廷政府由於遭到國內地方分立主義勢力的反對,處境也十分困難。1827年5月,巴、阿雙方曾舉行談判並草簽和約,規定烏拉圭仍屬巴西。但英國企圖利用烏拉圭首都作基地在拉普拉塔地區擴張勢力,便唆使阿根廷對巴西繼續進行戰爭。直到1828年,巴西軍隊被逐出烏拉圭。同年8月27日,在英國幹預下,巴西與阿根廷在蒙得維的亞簽定和約,承認烏拉圭為獨立國家。
不過這一次曆時僅四年的戰爭並不足以令巴西和阿根廷雙方放棄對烏拉圭的主權訴求。1835年烏拉圭出現了兩個互相對立的政黨,即紅黨和白黨。巴西和阿根廷利用兩黨之間的鬥爭染指烏拉圭事務。1839年烏拉圭紅黨總統j.f.裏韋拉流放了白黨領袖、前總統m.奧裏韋。同年,阿根廷獨裁者j羅薩斯在烏拉圭白黨支持下出兵進攻烏拉圭,第二次烏拉圭戰爭由此開始。1842年,羅薩斯軍隊占領烏拉圭大部分領土。並於1843年2月與和奧裏韋的軍隊合圍了蒙得維的亞。但是烏拉圭人民為保衛自己的首都,進行了長達9年的艱苦卓絕的守城戰。
在這九年多的時間裏,巴西政府始終保持對戰局的密切關注,並暗中資助烏拉圭現政府的抵抗。同時於1851年10月,策反了富有野心的阿根廷恩特雷裏奧斯省的軍政長官j烏爾基薩,令其與巴西以及烏拉圭裏韋拉紅黨政府結成反羅薩斯同盟,率聯軍進入烏拉圭,打敗了羅薩斯侵略軍,解蒙得維的亞城之圍。1852年2月,在巴西軍隊的協助之下烏爾基薩率軍進入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卡塞羅斯山戰役中消滅了羅薩斯部隊。羅薩斯逃亡英國,第二次烏拉圭戰爭結束。這次戰爭消除了對烏拉圭獨立的威脅,並使烏拉圭河擺脫了阿根廷的控製,作為對巴西出兵烏拉圭把一部分北方領土讓與巴西,確定以誇雷姆河為巴、烏兩國西北邊界。戰爭加劇了烏拉圭紅黨與白黨之間的爭權鬥爭和國內政局的長期動蕩。
不惜為烏拉圭這個有效的藩屬而流血的巴西人難道在一百多年之後真的就隻會放棄了嗎?
――――――――――――――――――――――――――――――――
注1:阿蒂加斯―烏拉圭民族英雄,烏拉圭獨立之父。1764年6月19日生於牧場主家庭,1850年9月23日卒於亞鬆森。1797年參加西班牙人組織的輕騎兵團隊,反對葡萄牙人入侵。1807年參加抗擊英軍入侵蒙得維的亞的戰爭。1811年2月,放棄西班牙殖民軍軍官職務,參加拉普拉塔地區獨立革命,任烏拉圭河東岸愛**副司令。同年4月,率領150名士兵回到烏拉圭,領導獨立戰爭。5月,在拉斯彼德拉斯戰役中,擊潰西班牙殖民軍,接著率部圍攻西班牙人控製的蒙得維的亞。後因葡萄牙王室出兵幹預,被迫率約1.6萬人撤入阿根廷境內。1812年,協助阿根廷軍隊包圍蒙得維的亞。1814年,烏拉圭和阿根廷東北部五省相繼脫離拉普拉塔聯合省,組成“聯邦同盟”,他任同盟的“保護者”。1815年2月,攻占蒙得維的亞,成立議會和政府。1816年,葡萄牙軍從巴西侵入烏拉圭,次年1月占領蒙得維的亞。阿蒂加斯率部退入內地,1820年戰敗,流亡巴拉圭。
在軍事偵察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大規模的地麵部隊的集結在有軍用偵察衛星、高空無人偵察機和大功率電子監聽設備的麵前幾乎是無所遁形的。雖然阿根廷軍方事先進行周密的保密工作,但是巴西情報部門還是在阿根廷戰略預備軍向阿根廷和烏拉圭邊境地區集結調動之初便密切注意到了這一異動。畢竟數萬名軍人、數千台各種車輛長距離的調動始終是無法掩人耳目的。巴西軍隊幾乎是在這一事情便作出了強烈的回應。
遼闊的國土使巴西利亞保有著一支南美洲地區最為龐大,但同時也是最具機動能力的陸軍。巴西陸軍編有7個軍事司令部、11個軍區、8個師部、1個裝甲騎兵旅、3個裝甲步兵旅、4個機械化騎兵旅、13個摩步師、1個山地旅、4個叢林旅、1個邊防旅、1個傘兵旅、2個海岸高炮旅,3個騎兵警衛團、28個炮兵群、2個工程兵大隊和2個陸航直升機旅。幾乎就在阿根廷戰略預備軍秘密開赴烏拉圭邊境地區之時,巴西陸軍的1個裝甲騎兵旅、2個機械化騎兵旅也出現在南部的烏拉瓜亞納、巴熱和佩洛塔斯一線。不過與阿根廷軍隊的隱蔽開進不同,巴西人對自己的軍隊進入國境地區予以了大量的報道。在南美洲各國的電視台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停靠在公路一側巴西陸軍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以及那些微笑著向鏡頭揮手的士兵。
這3個一線作戰旅事實上僅是巴西南下大軍的前鋒而已,通過縱橫巴西國土的鐵路網,巴西陸軍總計5個摩托化步兵師正源源不斷的從遍布巴西各地的營區開赴戰線,同時巴西陸軍傘兵旅也通過空運抵達巴西南部的阿雷格裏港。一旦巴西陸軍完成戰備集結,其一線地麵兵力便足以壓倒兩線作戰的阿根廷人。何況對於位於拉普拉塔河下遊,瀕臨南大西洋的烏拉圭戰場,目前在南美洲各國之中堪稱老大的巴西海軍同樣可以有效的發揮作用。
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洋資源,令巴西一直都是一個擁有較強海洋情節的國家,在海軍建設上自然是不遺餘力。1904年底為了超越鄰國海軍,巴西製定了龐大的海軍發展計劃,向英國訂購三艘戰列艦。這種被命名為“米納斯吉拉斯”級的無畏級戰列艦的建造使巴西不僅一躍成為南美洲地區的海軍強國,巴西、阿根廷、智利這南美abc三強曾和歐洲列強一樣醉心於“無畏艦”的海軍軍備競賽。隨後阿根廷迅速向美國訂購了2艘“裏瓦達維亞”級戰列艦、而智利海軍也迅速購買了屬於自己的無畏艦“拉托雷海軍上將”號。
戰列艦的時代從日德蘭濃霧中的輝煌迅速走向了太平洋戰爭時代的黯淡。航空母艦的大行其道又令南美三強開始為海軍購置航空母艦而忙碌。1956年巴西人率先購買了英國海軍“巨人”級航母“複仇者”號進行了改裝,於1960年12月以“米納斯拉吉斯”號的新稱號編入巴西海軍服役。不甘落後的阿根廷人通過荷蘭的轉手於1968年也買到了英國海軍退役多年的“巨人”級航母“尊敬”號。1969年以“五月二十五日”的名字開始服役於阿根廷海軍。但是這兩艘建造於20世紀40年代的新型航母事實雖然經過了巴西和阿根廷海軍不遺餘力的改造,但由於艦齡太長,性能一直不甚理想。
雖然阿根廷海軍曾在1982年以“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為核心組成特混艦隊奪回了馬島。但是隨著英國皇家海軍的遠征艦隊的到來,阿根廷海軍“貝爾格拉諾”號巡洋艦被擊沉,阿根廷海軍不得不收縮在港內,海上攻防一體的決戰兵器最終成為了“籠中困獸”。阿根廷海軍“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在馬島戰爭的表現,令鄰國巴西不得不正視在自己手中已經服役近50年的“米納斯拉吉斯”號的實際作戰能力。經過了多次現代化改裝,“米納斯拉吉斯”增加了斜向飛行甲板,裝備了新的升降機、新的艦島、全新的飛行作戰支援係統和電子設備,1994年又用“米斯特拉”防空導彈替代了40毫米口徑高射炮,幾乎是全換了一遍。由於沒有合適的艦載固定翼飛機,該航母一直隻能搭載直升機。
而在巴西近海新發現的一個巨型油田,除了一舉使巴西探明石油儲量猛增40%,並有望使巴西躋身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之外,更使這個國家有更為沉重的防務負擔。新油田位於巴西東南大西洋近海的圖皮盆地,儲量可能高達80億桶輕質原油。對此國防部長內爾鬆.若賓曾在裏約熱內盧的一次國防會議上意外宣稱:“既然我們已經在大西洋發現了如此巨大的能源財富,那麽我們肯定得設法保護它,確保圖皮油田的絕對安全,確保免遭恐怖行徑的影響!”而他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是:打造現代化的攻擊核潛艇加航母戰鬥群。
在核潛艇領域巴西堅持自行研製,但是在航母方麵巴西卻隻能選擇外購。經過一番篩選之後,法國海軍“福熙”號航母最終以其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巴西利亞的視線。雖然這艘1963年加入法國海軍的常規動力航母,到2000年11月與巴西政府達成交易合同之時,也已經走過了37個春秋了。但是“不到3億法郎”(約合4200萬美元)的價格卻足以令巴西人忽略她的年齡。剛剛談妥購買“福熙”號的合同,法國人就將“福熙”號開回土倫港,開始拆卸艦上的特種設備。這一工作完成後,巴西海軍才能派人登上“福熙”號,與法國海軍進行交接。巴西買來的“福熙”號,隻是一個船殼子,自己還得花錢進行改裝。大概這也就是為什麽在最終交接時,“福熙”號的價碼又降到了1049萬美元的緣故吧。
不管怎麽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賣掉了“福熙”號,法國海軍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新近服役的“夏爾.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之上,而隨著停靠在法國西部布雷斯特港內的“福熙”號航空母艦上,法國國旗和法國海軍的旗幟緩緩降下,巴西國旗和巴西海軍的旗幟迎風飄揚。從這一天起,法國海軍的驕傲―“福熙”號航母,隱入了曆史的深處。但是這個鋼鐵的龐然大物卻並未從大洋上消失―更名為“聖保羅”號的它,經過改裝後,將加入巴西海軍現役,繼續在大洋上馳騁。已經服役54年的“米納斯吉拉斯”號航母將從一線退役主要用於軍事訓練和領海防務。可以說是一場皆大歡喜的結局。
麵對著阿根廷在烏拉圭邊境地區的軍事集結,巴西海軍立即出動了史上最為豪華的陣容―“聖保羅―米納斯吉拉斯”雙航母戰鬥群。除了巴西海軍的2艘航母悉數登場之外,2艘“圖比”級(德國209-1400型)常規動力潛艇、2艘“格林哈希”級(原英國造22型“大刀”級)導彈護衛艦、1艘“帕拉”級(原美國造“加西亞”級“戴維森”號)反潛護衛艦、3艘“尼泰羅伊”級通用型護衛艦組成了巴西海軍強大的海上盾牌。不過吸取智利海軍在麥哲倫海峽全軍覆沒的慘痛教訓。巴西海軍的“聖保羅―米納斯吉拉斯”雙航母戰鬥群始終小心翼翼的活動在己方空軍的保護之下。
“巴西海上力量的集結其實還是為烏拉圭境內的地麵戰作準備的。”在遠離南美戰場的中國首都―北京。在中國人民國防軍總參謀部的研討室內,一群共和國的年輕軍人正密切的注意著這場看似遙遠但卻與共和國的利益休戚相關的軍事對峙。身為“十三翼將”之中唯一一名海軍出身的將領,代號“艨艟”的馬瀾顯然早已對巴西海軍的謀劃洞若觀火了。
法國海軍在二次大戰後初期曾擁有5艘航空母艦,最舊的是法國在大戰前所建造的“貝亞恩”號,但其中使用價值很有限。2艘是1946年向美國租借的“波亞.貝洛烏”號及“拉法葉”號,分別於1960年與1963年歸還。另一艘“德格斯密德號”則是一艘向英國租借來的貨輪改造航艦,多數時間被當作飛機運輸艦使用,狀況最好的是向英國租借的“亞羅曼切”號,其前身為英國皇家海軍輕型艦隊航母”巨人”號,該艦於1946年租借給法國,1951年售讓,最後於1970年解體。
法國海軍為了淘汰這些舊航母,因而自行研製設計了“克裏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首艦為“克裏蒙梭”號和2號艦則是“福熙”號。由於法國在二大戰後初期的航艦實際操作上獲得了不少寶貴經驗,克裏蒙梭級即融合了這些經驗和技術而建造。僅從設計角度來看,“克裏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是20世紀70年代一款不錯的中型航母,足以滿足法國海軍在冷戰時代的需要。直到法國海軍新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首艦--“戴高樂”號於2000年9月正式服役,“克萊蒙梭”級航母才最終完成其曆史使命。在1995年,法國則表示願意將“克萊蒙梭”號航空母艦免費送給中國,但中國卻婉言謝絕了。因為法國政府提出的條件是,中國必須從法國購買雷達和通訊係統。考慮到購買後維護航母的費用及當時的政治外交因素,中國政府最終沒有答應法國人送上門的“美事”。但是在那一次的洽談過程中,中國海軍還是獲得了法國人提供的一係列“克裏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的技術資料。因此作為中國海軍新一代中層指揮官中的航母專家,馬瀾對“聖保羅”號的前身―法國海軍的“福熙”號並不陌生。
“克裏蒙梭”級航母屬於傳統式設計,擁有傾斜度8度的斜形飛行甲板、單層裝甲機庫,以及法國自行設計的鏡麵輔助降落裝置,兩具升降機,兩具彈射器,一具在飛行甲板前端,一具在斜形甲板上。煙囪則如同美國航艦一般,結構於上部構造物之中而與艦島合二為一。其飛行甲板長259米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艦前部的軸向甲板,長90米,設有一部bs5蒸汽彈射器,可供飛機起飛;另一部分是斜角甲板,長163米,寬30米,甲板斜角為8度,設有一部bs5蒸汽彈射器和4道攔阻索,既可供飛機起飛,又可供飛機降落。在右舷上層建築前後各有一部16x12米的升降機。它的機庫長180米,寬24米,高7米,總麵積4320平方米,分隔成3個庫區。
單純從設計的角度來說,“克裏蒙梭”級航母完全可以承擔局部戰爭中確保艦隊製空權、反艦、反潛和對地攻擊的任務。但是航母是一種特殊的武器平台,除了航母本身之外,所承載的艦載機的性能往往對航母的作戰性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法國發展了一係列飛機以供克裏蒙梭級航艦搭載所需,包括達梭公司的軍旗和超級軍旗攻擊機,以及布來蓋公司的信風式反潛機。而戰鬥機則采用美國海軍f-8e十字軍式戰鬥機,美國在60年代總共出售了42架f-8e(fn)給法國。但是這一切和巴西海軍並沒有關係。
暫且不論巴西買來的“福熙”號隻是一個空殼,自己還得花錢進行改裝各種電子設備。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聖保羅”號上搭載的飛機不是法國海軍航空兵的主力機型―“超軍旗”,也不是在曾經“福熙”號上成功地進行過起降試驗的海軍型“陣風m”戰鬥機,而是美國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主力艦載機型a―4“天鷹”型攻擊機。
“a―4‘天鷹’型攻擊機是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現已被兼並)為美國海軍研製的艦載攻擊機,主要用於對海上和近岸目標實施核或常規打擊,執行近距離和淺縱深遮斷攻擊任務。巴西人選擇這種戰機作為自己現有海軍的航母的主力艦載機型號,除了出於經濟方麵的考量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立足於對‘聖保羅―米納斯吉拉斯’雙航母戰鬥群所主要承擔的作戰任務的基本設定。”麵對著“十三翼將”的一幹同僚,“艨艟”馬瀾侃侃而談道。
“與在縱橫大洋、由海向陸的美國海軍相比,歐洲各國海軍的規模普遍較小。因此在艦艇設計上往往強調一專多能。僅就大型艦艇而言,歐洲各國大多無力同時研製和裝備用於爭奪製海權的航空母艦和用於支援垂直登陸的兩棲攻擊艦(英國除外),但是事實上殘存的殖民地體係和海外利益卻要求象法國這樣的歐洲大國海軍同時具備這兩方麵能力。因此“克萊蒙梭”級航母在設計之初,便考慮了執行兩棲作戰任務的需要。在擔任兩棲作戰任務,這型中型航母可以裝載30-40架大型直升機和1個齊裝滿員的陸戰營充當大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也可以混合裝載18架大型直升機和18架攻擊機客串兩棲攻擊艦。而在南美地區暫時沒有海上對手的巴西海軍,事實上更看重的是‘克萊蒙梭’級這種由海向陸的能力。”對於中國海軍究竟裝備何種類型的航母,包括馬瀾在內的中**人曾經深入的研究全世界各國海軍的主力航母,而其中由於政治和軍事定位的原由,法國海軍曾一度成為中國海軍所重點研究的對象。
“如果由‘聖保羅’號混遍搭載14架af-4a型艦載攻擊機,8架sh-3a/b多用途直升機,2架uh-12/uh-13多用途直升機,3架uh-14多用途直升機。充當編隊之中反潛和對地攻擊的主力,而‘米納斯吉拉斯’則充當大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來使用的話。那麽巴西海軍至少具備一次在阿根廷陸軍的側翼投送海軍陸戰隊一個輕裝步兵營的能力。”身為中國海軍“上海”號核動力航母的艦長,除了長於與強大的敵方艦隊爭奪製海權之外,馬瀾對於航母戰鬥群在兩棲突擊登陸作戰中的突擊作用也同樣頗有心得。
除了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之外,巴西海軍還擁有一支規模較大、戰鬥力較強的海軍陸戰隊。巴西海軍陸戰隊現役總兵力達到1.39萬人,編有1個艦隊陸戰隊、1個支援司令部、1個陸戰隊保安部隊。雖然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裝備,巴西海軍陸戰隊都無法與美、俄、中、英、法這些海軍大國相提並論,如果單純投入一個輕裝步兵營,對於擁有強大地麵突擊力量的阿根廷戰略預備軍來說也不過是多一塊俎上魚肉而已。但問題在於在阿根廷陸軍的正麵還有巴西強大的地麵部隊,一旦兩軍的地麵部隊在烏拉圭全麵交鋒,這一個隨時從海上發起進攻的輕裝步兵營無疑將成為刺向在阿根廷陸軍背後的劇毒匕首。不論是以整編製投入還是采取小分隊模式的短促突擊都將令阿根廷陸軍顧此失彼,倍受牽製。顯然在烏拉圭戰場之上,擁有海、陸兩手準備的巴西軍隊對阿根廷擁有壓倒性的戰略優勢。
“兵法之道在於: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巴西雖然表麵上信心十足,實際上不過是色厲內荏而已。”雖然“十三翼將”之中不乏有人對阿根廷鯨吞烏拉圭的方案頗為疑慮。但是作為組織的智囊“鬼謀”林太平卻顯然早已看穿了巴西的虛弱。
2005年,巴西的軍費開支約為99億4千萬美元,相當於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的1.3%。雖然總額驚人且位居南美之首,但是其中人員薪水和退休金就占了國防預算的80%,因此巴西軍隊根本?有足夠的資金?來自新裝備和進行維護。巴西空軍中隻有占總數37%的267架戰機是可以工作的,有452架飛機由於缺少維護和零件不足停滯在陸地上。而實際上又有60%的飛機有著超過20年的服役曆史。巴西海軍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因為除了要讓21艘水麵艦艇巡邏超過7000公裏的海岸線之外,其中大?隻有10艘能夠運動,而且還有許多的限製。在5艘潛艇之中,隻有2艘是整裝待發的,剩下的3艘都有航行限製。另外,27架海軍直升機之中,也有約占總數的46%,也是處於停機狀態。巴西陸軍也不能幸免於外。78%的車輛服役年齡已經超過34歲,而且一些還是二戰時期的卡?。1437輛?甲?之中有40%不在戰鬥狀態。彈藥庫存也隻有最低標準的15%。
但是真正致命的並在於此,在“鬼謀”林太平的數據背後還有著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在決定著這場南美兩強博弈的最終結果。那就是“影傀”戚度早已看穿了巴西總統盧拉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