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導彈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第三帝國的鐵騎橫掃了整個西歐之後,柏林必須麵對英吉利海峽對麵的敵人。納粹德國的領導層很清楚英國本土隻是彈丸之地的列島,資源匱乏,之所以能夠長時間的堅持抵抗,完全有賴於海外龐大殖民地的資源以及以美國為首的盟國支持。戰略物資通過大西洋上的航運線源源不斷的運送過來。如果可以摧毀那些運輸船隊,英國人便隻能束手就擒。但是德國並不是一個擁有悠久海軍曆史的國家,戰爭的需要又令大量的資源向地麵和空中的戰線傾斜。於是為了取得勝利,德國必須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海戰武器。
於是在在重點研製v-1、v-2導彈的同時,德國人也大力進行著反艦武器的研製。裝備德國空軍hs-293無意世界上第一種用於實戰的反艦導彈,這種1940年由德國亨舍爾公司研製的武器,由改裝普通航空炸彈開始,通過普通航空炸彈裝上輕質合金的彈翼和尾翼,無線電指令接收和發射係統,使炸彈具有機動攻擊能力。在西線的戰鬥之中,這種新型武器一度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不過隨著盟軍在羅馬北部登陸並攻占福賈機場之後,繳獲了一批完好的hs-293a導彈,並很快搞清了它的工作原理。盟軍方麵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一種無線電幹擾機,並在艦艇上大量裝備。
為了反製盟軍的幹擾,提高反艦作戰的效果,德國又相繼設計出hs-293b等一係列後續型製導炸彈。其中,hs-293d堪稱是製導炸彈發展史上的裏程碑,首次在彈頭前端加裝了一台電視照相機以及無線電鏈路傳輸係統,便於機組成員在不良天氣情況下操縱導彈攻擊目標。但是由於hs-293係列的新穎性和複雜性,加之實際工藝水平所限,導致這種導彈的生產不合格率一直居高不下。而隨著德國空軍逐漸失去了戰場製空權,這種新穎武器最終也無法改變第三帝國崩潰的命運。此外德國空軍還利用hs-293的技術研製出了sd-1400x/“弗裏茲-x”精確指導炸彈。
與不斷攀登軍工科技顛峰的德國相比,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人同樣不甘於人後。遭遇了“珍珠港事件”之後,矢誌報複的美國人開足了戰爭機器的馬力,除了大量傳統的海戰兵器―如戰艦、潛艇、戰鬥機被大量生產出來的同時,美**工從1942年開始設計vb係列無線電製導炸彈以及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研製了第一批空射反艦導彈,同樣以摧毀日本帝國海軍為目標。其中初始型號為mk-57型炸彈的“蝙蝠”型反艦導彈,作戰範圍可達32公裏,彈頭為450公斤的常規裝藥,製導部件采用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的s波段主動雷達尋的器。該型導彈可由載機攜帶至中低空投射,導彈脫離載機後,雷達尋的器自動打開,一旦捕捉到目標,便可自主發起攻擊。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種“發射後不用管”的智能反艦武器,同時也可能是當時最先進的早期製導炸彈。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不等美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太平洋上放出這些嗜血的蝙蝠,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海軍便已經奄奄一息了。
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顛覆了傳統海戰的麵貌。作為傳統陸權大國的蘇聯,理論上對傳統海權的迅速落伍應該深感欣慰。然而,情況並非如此,以航空母艦為主體的新一代海權由於航程更遠,使得深入打擊的航程同樣超過傳統艦炮岸轟的射程,達到數百公裏級。這表示戰後蘇聯的海岸線不但仍然受英美海權的封鎖,而且攻擊的目標更深達內陸。要如何才能對抗新崛起的航母戰鬥群呢?被淘汰的巨艦大炮顯然不是個明智的選擇,而無論造艦能力與航空工業,戰後的蘇聯也無法與美國進行對稱地競爭。潛艇在未來是蘇聯抗擊肮母的重要平台,但在當時還未顯露出重要性,因為柴電潛艇拙劣的潛航能力,隻有被英美反潛機獵殺的份。在技術重重壓製之下,蘇聯隻能尋找“非對稱”的反擊之道。而從戰敗德國的技術資源之中取得了兩項同樣可取代傳統艦炮的科技藍圖:噴氣推進和精確指導。在第三帝國沒有走完的道路上,蘇聯人顯然走的更遠。
麵對著美英在二次大戰中建立起來的龐大海軍和艦載航空兵,射程與被探測的距離一直是與航母對抗中最嚴肅的課題。隻有在被探測前達到發射導彈射程,才能有效懾阻航母戰鬥群入侵。而惟有在被艦載機發現並攻擊之前,將己方的火力覆蓋到目標之上,才能有效的摧毀航母戰鬥群,因此遠程,高速,飽和攻擊以及強大的單發摧毀能力便成為了蘇聯反艦導彈長期以來一貫秉承的克敵之法。
蘇聯海軍替艦射導彈的射程製訂了數百公裏射程的要求,雖然這並不足以遠離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但配合類似快艇的打帶跑戰術,水麵艦艇應該還來得及在航母還擊之前脫離。不過,由於防空係統的進步,反艦導彈本身也成了標靶,蘇聯海軍首次思考導彈本身的生存性。他們給出的答案是“飽和攻擊”。這不但是蘇聯反艦戰術的重大改革,同時也奠定了其領先西方反艦導彈的地位,直到現在,其他國家都未曾發展過擁有類似能力的反艦導彈。顧名思義,飽和攻擊是以數量優勢攻擊敵軍防線,即使敵軍的防禦火力能夠摧毀部分攻擊兵力,但當數量超過防禦能量的上限時,剩餘的攻擊兵力就會突破防線而摧毀防禦的重心,在反艦作戰中這個重心隻有一個,那就是敵人的航母。
美國與西歐各國是在1967年埃及海軍用裝備了蘇製“冥河”反艦導彈的快艇擊沉了以色列海軍“埃拉特”號驅逐艦後才第一次感到新一代反艦導彈的威力,並迅速奮起直追,其中最著名莫過於的是法國的“飛魚”係列與美國“捕鯨叉”係列反艦導彈。不過與蘇聯研製的那些外型粗壯的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相比,無論是“飛魚”還是“捕鯨叉”都更強調精確打擊的準確性、抗幹擾能力。因此飛行速度和戰鬥部的分量往往不在優先考慮的範疇之中。
在國外紛紛推出超音速反艦導彈時,麥道公司則提出超音速反艦導彈的一些缺點。美國不發展超音速導彈似乎有兩個原因:一是“捕鯨叉”銷售情況不錯,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會影響銷售;二是從美國自身戰略考慮,他們不急於用超音速反艦導彈去攻擊別國艦艇。從已進行的局部戰爭來看,美國借助其空中優勢、強大的電子戰力量,主要攻擊的是對方的陸上目標,對方的艦艇在戰爭中還不會更多出現。因此雖然歐洲各國曾經掀起過一陣聯合研製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熱潮,但是美國和其北約盟國更青睞於對已裝備部隊的亞音素導彈進行一係列的改進,賦予其更多的攻擊手段和任務特性。
在這場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流派之中,中國或許可以算是一個另類。中國空軍和海軍或許是世界各大主流軍事強國之中唯一同時發展和裝備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國家。這當然與中國在冷戰後期特殊的國際地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中國國有廣闊的海岸線,曆史上又多次遭受海上而來的侵略,所以新中國建立之初特別注意發展包括岸艦導彈在內的反艦導彈。但是最初所發展的反艦導彈都是為了保衛海岸、領海的,是防禦性的導彈。但是隨著蘇聯在“大國沙文”主義的道路越走越遠,中國反艦的假想敵卻一度從“西方帝國主義的爪牙”轉向了“昔日老大哥”的遠東艦隊。
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設計c-801係列亞音速反艦導彈,由於外型設計與法國研製的mm38/mm39“飛魚”導彈極為相似,因此被稱為“中國飛魚”。這種率先裝備中國海軍的利器是否在“國際大三角戰略”的“中美蜜月期”裏被注入了西方基因,或許永遠無人可知。但是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由於所要麵對戰爭模式和烈度的不同,c-801係列亞音速反艦導彈在經過了持續改進之後,其作戰效能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國的“飛魚”。而且為了拓寬攻擊手段,c-801係列亞音速反艦導彈同樣有幾種改進版產品,比如中國海軍航空兵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上裝備的c-801k空射反艦導彈和中國海軍039“宋”級潛艇上所裝備c-801q(yj-8q)潛射反艦導彈等。[.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國際風雲的變幻總是令人眼花繚亂,隨著柏林牆的轟然倒塌。中國也一夜之間從製衡蘇聯的“北約盟國”變成了西方世界“接觸―遏止”的對手。曾經一係列的軍事合作項目不僅化為了泡影,甚至西方的堅船利炮又再一次頂到了中國的胸膛之上。中國雖然擁有一流的導彈專家,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再度成為了中國最為重要的武器供應渠道。中國除了從俄羅斯獲得性能最佳的武器裝備之外,也獲得了大量先進的軍事技術。這一點在反艦導彈方麵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反艦導彈也彌補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一領域的不足。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武器清單中,有3種導彈最為引人注目,其中包括:ss-n-22“曰炙”(該導彈在俄羅斯被稱為“白蛉”3m80)反艦導彈、as-18“蘆笛”(該導彈在俄被稱為kh-59mk)反艦導彈和as-17“氪”(該導彈在俄被稱為kh-31)式反艦導彈。
在這些武器采購的訂單背後,卻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迅速成長。c―101型、c―3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出現,一度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中俄軍事合作的產物。但事實上並不健忘的西方人似乎忘記了一條世界戰爭史的慣例―戰場的需求永遠可以激發超乎尋常的創造力。麵對著一次次逼近中國臨海,充滿敵意的航母戰鬥群,中**工必須磨礪自己的長劍。而同時裝備的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導彈最終也為中國海、空軍曆練出了一種全新的攻擊模式―“混合超飽和攻擊”。
這種脫胎於前蘇聯“飽和攻擊”模式的全新戰法,理論上並沒有什麽特別之初,無非是在發起攻擊之時混合發射c―101型、c―3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和c―801、c―802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對敵艦隊形成飽和攻擊。事實上這種攻擊模式最初的形成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發動機技術限製造成導彈體積、重量都很大,這是c-101、c-301最大的缺點。同時兩種導彈的製導雷達都采用單脈衝雷達,因此其抗幹擾能力有限。這兩大缺陷都造成的c-101、c-301一次齊射時數量有限,且難以有效的突防和殺傷敵艦。但是更多的時候他們卻能吸引敵防空火力和製造突防缺口,為後續跟進的c―801、c―802型亞音速反艦導彈打開一條最終傷敵“血路”。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術引進和積累,c―101型、c―3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後續改進型逐漸克服了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而“混合超飽和攻擊”也迅速成為了中國海、空軍反艦作戰的主流模式。當然這種攻擊模式也並如人們想象中的那麽簡單。畢竟要協調在距離目標3千米左右俯衝至5米高度,並始終保持2馬赫的超音速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的c―101型、c―3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和飛行馬赫數為0.9的c―801、c―802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在幾乎同時進入殺傷距離,需要準確的計算和高超的協調控製能力。
雖然在這種“混合超飽和攻擊”模式在2007年的“中日爪哇海準戰爭”和“中印戰爭”中被一再運用並獲得了非凡的成功。但是沒有人會想到這種攻擊模式的第一次實戰演練竟不是由中**人親自操刀,並且是發生遠離西太平洋的南美洲近海。
阿根廷人可以說同樣是運用反艦導彈的行家裏手,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使用6枚法國製造的“飛魚”空射反艦導彈,成功擊毀英海軍先進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及“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船。如果不是庫存有限,加上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施展高超的外交手腕促使法國對阿根廷停止供貨。馬島戰爭的結果可能便將改寫。不過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用“飛魚”導彈和炸彈攻擊英艦的經驗,多年來影響了美、英等國海軍的訓練、戰術、著裝以及未來艦艇的設計和自衛。即便是在遠離西方軍事強國陣營的智利海軍,也同樣強化了艦隊防空的作戰訓練。因此當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第3攻擊機中隊的戰鷹鎖定了目標,並發射反艦導彈之時,智利海軍並沒有陷入完全恐慌,而是有條不紊的開始了反製作戰。
“埃米然特.拉特芮”號和“埃米然特.布蘭科.阿卡蘭卡”號是智利海軍從荷蘭引進的2艘“雅克布.範.赫姆斯科克”l級防空護衛艦。雖然均為荷蘭海軍淘汰的二手戰艦。但是這2艘20世紀80年代建造的防空導彈護衛艦裝有“標準1imr”中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1座,八聯裝“海麻雀”近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1座,7管30毫米“守門員”近防係統1座,並經過了荷蘭海軍對作戰指揮係統的強化,依舊足以麵對小批次的空射反艦導彈的攻擊。
“不!目標太多了……”但是當阿根廷的攻擊露出崢嶸之時,智利人已經感覺到了絕望,在對空警戒雷達的屏幕上代表著威脅的紅色光斑點組成了一道毀滅之牆。而且從解算結果來看其中混雜著超音速和亞音速兩種完全不同的反艦導彈。究竟如何攔截一時竟沒有人能夠給出準確的答案。“所有戰艦,防空火力自由射擊……。”作為一名職業軍官,智利海軍特遣艦隊最高指揮官魯道夫.戈迪亞中將知道他所麵對的是什麽―阿根廷人拿出了對付一個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火力來對抗自己的這支小艦隊。而他所能的也許隻有盡人事而聽天命了。
在所有反艦導彈的衝刺階段,高速度的c―1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衝出了陣列,率先猛撲而下。以法國的“海響尾蛇”、英國的“海狼”末段攔截導彈抗擊c101導彈為例,即使在理想狀態下由紅外跟蹤器發現和跟蹤c101,並以應急反應速度進行攔截,也隻有一次攔截機會,且交匯點還是在c101俯衝之處。而智利海軍唯一可以依仗的“標準1imr”中程艦空導彈的攔截效果也好不到那裏去。雖然攔截距離有所延長。但是沒有垂直發射係統的支持,單發的攔截對於驟密的攻擊導彈而言不過杯水車薪。
而率先被擊中的正是2艘擔任著防空火力中堅的l級防空護衛艦,雖然7管30毫米“守門員”近防係統也試圖進行最後的抵抗,但是用近防攔截係統進行攔截的時間實在太短了。1-2秒的最後一搏對c―101型超音速反艦的攔截幾乎是無效的。300公斤的戰鬥部以2馬赫的高速度撞擊在智利海軍的艦艇中部,巨大的浪花之後便是劇烈的爆炸和不斷湧出的火焰和滾滾濃煙。這是一次毫無疑問的絕殺,單薄的護衛艦無法抵禦如此凶悍的衝擊,整艘戰艦戰栗著在海麵上垂死掙紮。而來襲的更多亞音速導彈此刻掠過這艘生命隻能以分鍾計算的戰艦向著還在抵抗的目標飛去。
智利海軍曾經是南美洲的強者,正是這支海軍在1879年南太平洋戰爭之中大敗秘魯海軍,喚起了智利的崛起。但是在麥哲倫海峽,他們同樣見證了延續百年的“南美三強”格局的最終落幕。僅僅有了不足15分鍾,智利海軍強大的特遣艦隊便燃燒著消逝在了波濤之中。
“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鬥,聖地亞哥有著一個奇怪的邏輯:陸軍保護著篷塔阿雷納斯軍用機場,機場內部署的強大戰鬥機群保護麥哲倫海峽內的海軍艦隊,而海軍艦隊又威脅著阿根廷人地麵部隊的側翼,事實上保護著陸軍。這樣一個閉合的環型結構看似無懈可擊,但是隻要摧毀一角,便會導致全局的崩潰。智利的海軍艦隊根本不適宜21世紀的海戰,甚至無法對抗20世紀90年代的攻擊。慘烈的現實再一次說明了,沒有艦載航空兵的保護。水麵艦隊在空射反艦麵前無比的脆弱。”這是美國海軍第4艦隊司令―約瑟夫.科南中將在其退役後所纂寫的《21世紀中南美洲的海戰》一文中對“第一次泛南美洲戰爭”中智利海軍潰敗中的描述。不過持有何種觀點,智利海軍在麥哲倫海峽的慘敗都預示著一個可怕的事實,戰爭已經爆發,聖地亞哥必須在海、空軍遭遇重創的情況,艱難的繼續抵抗阿根廷人的進攻。(.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智利和阿根廷之間地麵戰,在阿根廷人用中國生產的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摧毀了篷塔阿雷納斯空軍基地和智利海軍之後的120個小時之後才最終展開。當然在期間的5天裏阿根廷人並非什麽事情都沒幹,阿根廷空軍四處出擊,肆意的轟炸著智利境內的軍事目標。而聖地亞哥而動員起殘存的空軍戰鬥機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的領空。綜合而言,在此後五天的攻防之中,雙方的表現都不過平平。在完備的地麵雷達指引之下,智利空軍的f―16戰鬥機在二線的f―5型戰鬥機的配合之下,仍能較好完成了國土防空的任務。雖然在與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的正麵較量中無法有效的壓倒對手,但是幹擾對方的空襲行動還是卓有成效的。
阿根廷空軍的“無所事事”最終令阿根廷軍政府放棄了用一場空中進攻來奠定勝局的計劃。既然空中打擊的目的是為地麵進攻開道,那麽幹脆直接用地麵部隊決勝好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督促之下,阿根廷陸軍開始馬島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麵行動。而在他們的進攻方向上,南美洲最強大的裝甲軍團正嚴陣以待。
智利陸軍雖然僅有5.1萬人,編有7個師、1個航空兵旅、1個工兵團、1個空降團。但是卻是一支傲視南美洲的機械化軍團。向瑞士采購m109型自行榴彈炮、來自英國的“閃電”(rayo)車載多管火箭炮係統,而200輛來自德國的“
豹1”式主戰坦克更對阿根廷陸軍所裝備的奧地利生產的sk―105型輕型坦克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何況聖地亞哥還向德國訂購了118輛“豹2”主戰坦克,用於替換和升級智利陸軍現役坦克。
2006年7月20日,智利南部小城裏奧貝爾德郊外,從南極大陸吹來的陰冷冰雨綿密的打在智利陸軍第4師的士兵的滿是泥濘的雨衣和造型古典的的德製m35型頭盔之上。七月對於位於南緯西經的蓬塔阿雷納斯地區來說並非炎炎夏日而是隆冬季節。這裏夜晚的氣溫可以低到零下10度左右,即便是白天氣溫也在零度上下徘徊。34歲的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將半個身子探出自己所驅策的“豹2”a4型主戰坦克矩形的炮塔,迎著凜冽的南風無言的注視著遠方的戰線。
阿根廷和智利兩國的士兵在這樣糟糕的天氣裏已經持續了3個晝夜了,按照智利陸軍預先的計劃,負責防禦南部的第4師應該利用國境線上的築壘地帶阻滯和消耗阿根廷人的攻勢,隨後再不斷到來的增援部隊的協助之下,利用彈性防禦將戰線有序的向本國的縱深後撤。智利國防部預計在一周之內,阿根廷陸軍的進攻勢頭將遭到有效遏止。屆時智利陸軍再投入集結於蓬塔阿雷納斯地區的裝甲部隊進行反攻徹底扭轉戰局。
但是聖地亞哥的熱情顯然已經被目前戰場惡劣的態勢所澆熄了,在國境地帶麵對阿根廷空地協同作戰的強大火力,智利陸軍僅僅抵抗了不到24小時便陷入了全線的崩敗之中。在阿根廷陸軍的裝甲洪流銜尾追擊之下,4個營饑寒交迫的智利士兵被分割包圍在國境地帶,最終隻能向阿根廷人繳械投降。在隨後的2天之中,預定馳援火地島戰線的智利海軍陸戰隊4個大隊和1個兩棲營成為了潰敗戰線之上的“救火隊”。在30輛英國生產的“蠍”式輕型坦克的掩護下智利海軍陸戰隊不計傷亡的反複衝擊著阿根廷人的“鋒線”。為智利陸軍重整戰線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在智利海軍陸戰隊付出數百人傷亡的代價之下,智利陸軍最終在增援部隊的配合下在小城裏奧貝爾德郊外穩定住了戰線。智利海軍麥哲倫海峽特遣艦隊的水麵艦艇雖然損失慘重。但是由1艘“?魚“級(智利海軍稱為“奧希金斯”級)常規動力潛艇和2艘“湯姆森”級常規動力潛艇組成的水下艦隊卻依舊在麥哲倫海峽奮戰著,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使得阿根廷海軍對火地島戰區的海上補給一直倍受威脅。同時阿根廷海軍穿越麥哲倫海峽,從海上封鎖蓬塔阿雷納斯的計劃無從展開。
蓬塔阿雷納斯不僅是世界上緯度最南的城市之一,智利南極區和麥哲倫省首府。更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位於麥哲倫海峽西岸,而成為全半球最重要的港口城市,進入南極的門戶。在20世紀巴拿馬運河開通前,這座港口城市曾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必經之路。即使在現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亦使之成為赴南極科考船隊的重要補給站。為了保衛這座城市,智利政府不遺餘力的向一線增派援兵。由於阿根廷空軍所裝備的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的頻繁出擊,使得北部從通往蓬塔阿雷納斯的9號公路成為一條危途,在滲透進入的阿根廷特種部隊的指引之下,智利陸軍馳援蓬塔阿雷納斯的車隊不斷遭到來自空中的致命攻擊。因此在智利空軍的護航下的海上運輸一度成為了保障蓬塔阿雷納斯市守軍和市民的“生命線”。
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所在的智利陸軍第25裝甲營隸屬與駐守首都聖地亞哥的智利陸軍第1機械化步兵師,作為智利陸軍的精銳之所在。第25裝甲營不僅在全軍首批換裝了德**工的驕傲―“豹”2a4型主戰坦克,更曾遠赴歐洲,接受德國國防軍對車輛乘員和技術人員進行全麵訓練。因此一直以來都被智利國防部視為全軍的“裝甲尖刀”。
應該說自阿根廷先發製人的空中打擊以來,聖地亞哥對這場戰爭無論是反應和決斷都絕對無法用軟弱來評價。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雖然隻是一介女流,但是卻表現出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剛毅。當阿根廷人用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摧毀了智利空軍和海軍的優勢之時,智利朝野上下一片驚愕,內政部長內政部長貝利薩裏奧.貝拉斯科甚至公然向媒體攻擊總統巴切萊特的外交政策,認為在軍力的巨大差距之下,智利應該迅速與阿根廷媾和。內政部長貝利薩裏奧.貝拉斯科一直以來都是巴切萊特的左右手。按照智利政府的慣例,在巴切萊特外出訪問期間,貝拉斯科都代替總統主持政府工作。他的倒戈無疑成為了激蕩智利政局的重磅炸彈。而國防部長馬裏奧.費爾南德斯麵對來自公眾和政府內部的壓力,一度萌生辭職的念頭。
但是巴切萊特卻在此刻挺身而出,向智利全國高聲呼籲,要求智利人民與她並肩作戰,在這場“阿根廷人強加給智利的戰爭中”與“貪婪嗜血的阿根廷軍政府抗爭到底。”麵對著電視機鏡頭,巴切萊特所表現出的堅強和冷靜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智利軍民的士氣。而麵對外侮,智利國內的各大反對黨也表示了與政府合作的姿態。反對黨領軍人物―郝阿金.拉文(注1)便代表反對黨表示:“盡管我們是反對派,但是此刻我們願意陪伴在總統身邊,她現在是一位憂慮的領導者和母親。在國家危難的關頭,我們應該超越政治分歧。”
在巴切萊特總統慷慨激昂的電視演說之中,智利全國迅速轉入了同仇敵愾的戰爭狀態。大批的預備役兵員被征集,塵封的武器裝備被翻新。在智利全國所有的力量被前所未有的凝聚在了一起。在智利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外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與其他的拉美民族比較起來,智利人顯得有點特別。他們對待法律和規章製度的認真態度有點像歐洲人,而他們工作時勤奮鑽研的勁頭又有點像東亞人。看起來,倒是與拉美人自由散漫的傳統形象不很相符。
從地緣上講,智利被高山和沙漠擠在南美大陸的西南一角,空間狹窄、耕地麵積有限,加上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智利人在一種準島嶼的地理環境中形成了強烈的危機意識。因為住在“世界盡頭”的智利人明白,他們不像身邊的鄰居阿根廷人那麽多的自然資源可供“揮霍”,為了在競爭中生存,智利人不得不學會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努力在製度和效率上挖掘潛力,做事講規矩、守誠信,盡可能地發揮社會資源的最大效用。在智利,政府比較廉潔,企業普遍守信,商業欺詐現象不太普遍,治安環境也比較好,這些都與其他主要拉美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或許也正是空前的團結和嚴謹,使得國土和資源都遠弱於巴西和阿根廷的智利,最終成為了“南美三強”之一。
由於實行義務兵和誌願兵相結合的兵役製度,即適齡青年先自願報名服兵役,如名額不滿再按義務兵征集。因此智利軍隊的動員效率一直在南美洲名列前茅,僅在一周之內動員起來的4個師的預備役部隊。當然這些缺乏訓練的二線部隊短時間之內還無法與阿根廷陸軍正麵交鋒。但是他們的出現卻可以將部署在智利各地的精銳部隊置換出來,使他們得以奔赴戰場。
部署在聖地亞哥的智利陸軍第1機械化步兵師分批從駐地趕赴南部的戰場。在阿根廷空軍偶爾的襲擾和轟炸之下,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所在的智利陸軍第25裝甲營沿鐵路機動到蒙特港。蒙特港市是智利第十大區首府,位於智利狹長大陸的南端。地處富龍加維海灣深處,與騰格羅島遙遙相望。該市是在原梅裏布伊造船廠的基礎上,於1853年逐步修建而成的。作為智利全國鐵路和公路運輸網中最南端的一站,蒙特港市與周邊特別是與南方城市間的交通也十分便利,是該大區以及智利南部的交通樞紐。
蒙特港市經濟以海運、漁、林和造船業為主。其中。海運業是該市的支柱產業。著名的蒙特港位於城市南部,屬因泊其公司所有。港口長385米。由於氣候溫和,所以全年都可使用。從此港出口的貨物大多運往亞洲。運輸的貨物多數為該大區盛產的木材和海產品,其中通過此港出口的馬哈魚占智利出口總量的40%左右。但隨著近年來智對外貿易的發展,智利其它港口城市海運業迅速發展起來。同時由於蒙特港停泊量小等自身缺陷,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些落後,因此因泊其公司決定投資修建第二港口。此外,作為第十大區首府,市內有海洋大學、漁業科研所、文化娛樂設施和旅遊景點也很多。武器廣場、大教堂、迭戈、裏韋拉藝術館、火車站等人文景觀與股格羅島博塔尼克公園等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是智利南方主要旅遊城市之一。
但是當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和第25裝甲營抵達之時,昔日生計勃勃的蒙特港已經陷入了一片肅殺之中,針對蓬塔阿雷納斯的海上運輸,令這座城市成為了阿根廷空軍的重點關照的地區。就在第25裝甲營抵達港區登船之際,阿根廷空軍的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又不期而至。雖然中**方向阿根廷人出口了大量先進的反艦導彈和精確指導武器。但是不知道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對“飛豹”的突防能力過於自信,還是因為阿根廷人堅持“勤儉節約”的原則,總是阿根廷空軍堅持使用常規炸彈來阻斷智利人的海運。矯捷的戰鬥轟炸機敏捷在智利空軍的防空炮火之中飛翔在蒙特港的上空,投下所攜帶的貨物。
在漫天的濃煙之中,第25裝甲營艱難的登上了停泊在港口的民用滾裝船,踏上奔赴前線的道路。雖然沿途都有智利空軍啟封的f―5型戰鬥機的護航。但是“飛豹”的滋擾依舊無法擺脫。當航行到惠靈頓島附近之時,船隊再次遭遇了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的遠程奔襲。裝備了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的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一改在中**隊的白色塗裝。廣泛的采用了深黑色的塗裝。翱翔在夜晚的水天之際,宛如索命的死神。
一艘滿載著智利陸軍急需彈藥的散貨船被阿根廷人發射的c―801型反艦導彈擊中,迅速燃起了大火,被誘爆的彈藥在船艙中爆炸,將整艘貨輪炸成兩截。僅掙紮了數分鍾便最終消逝在了南太平的波濤之中。麵對著水麵快速下沉的桅杆。驚魂未定的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隻能祈禱船上的水手可以全部平安。要知道在這個季節裏,海水的溫度足以殺死任何跳水逃生者,即便是在救生船上水麵的低溫也會奪去很多人的健康。
經過3天的航行,包括第25裝甲營的智利陸軍第一批增援部隊艱難的抵達了蓬塔阿雷納斯港。他們沒有時間獲得休整。因為智利海軍陸戰隊最後的反撲已經被阿根廷人催垮。智利陸軍必須在小城裏奧貝爾德重整防線。小城裏奧貝爾德不僅是蓬塔阿雷納斯市北部的門戶,更是這座城市所在的布朗斯威士半島的咽喉。連布朗斯威士半島與外界的9號和225號公路在這裏交匯。一旦阿根廷人奪取了這座關鍵性的交通樞紐,蓬塔阿雷納斯和布朗斯威士半島的所有陸路交通便事實上被切斷了。整座城市將會成為一座被孤立的堡壘。雖然步步喋血的海上生命線還沒有被最終切斷。但是智利海軍的3艘潛艇還能支撐多久並沒有可以打包票。阿根廷空軍所裝備的阿根廷裝備有的p-3b“獵戶座”型反潛機和be-200m/g型反潛直升機已經在麥哲倫海峽上空活動,壓縮著智利海軍殘存水下艦艇的活動範圍。除非撤退,否則智利海軍的潛艇被擊沉或俘獲隻是時間問題。而更為致命的是阿根廷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在火地島的軍事行動已經全麵展開。
地理概念上的火地島是南美洲南端群島。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島嶼。其主島又被稱大火地島,隔麥哲倫海峽(最窄處僅3.3公裏)同布朗斯威士半島相望,麵積4.87萬平方公裏。包括附近數百個小島和岩礁在內的群島總麵積約了7.3萬平方公裏。這裏曾是印地安部落―奧那族、揚甘族和阿拉卡盧夫族的樂園。但是1520年航誨家麥哲倫的到達,這裏也不可避免的淪入了西方殖民者的手中。傳說1520年10月,航海家麥哲倫發現了被他命名的麥哲倫海峽時,首先看到的是當地土著居民在島上燃起的堆堆篝火,遂將此島命名為“火地島”。1832~1836年間,英國生物學家查理.達爾文考察了火地島,自此該島名聲大振。
1880年後,由於該島牧羊業的興起和發現金礦,智利和阿根廷兩國開始向島上移民,並於1881年商定了兩國在該島的劃界。其中約2/3屬智利,1/3屬阿根廷。雖然從麵積上來看智利略占便宜,但是由於智利所控製西部和南部大多為安第斯山脈餘脈,地麵崎嶇。相比之下,阿根廷所控製的地域則更利於開發。不過世事難料,1945年主島北端馬南蒂亞萊斯發現石油,火地島從此成為智利僅有的產油區。對於火地島阿根廷人原沒有馬島那般的熱情,畢竟火地島僅有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以及一些供本地消費的小型煉油廠並不足以導致阿根廷與自己實力不相伯仲的智利交惡。但是為了阿根廷明天的宏圖,布宜諾斯艾利斯還是決定在與智利的戰爭之中全麵奪取火地島。
要全麵的控製這片群島,阿根廷人動員了經過全新整編的海軍陸戰隊。在戰爭爆發之前,阿根廷海軍陸戰隊所屬的3個陸戰隊步兵營、1個兩棲登陸營、1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2個海上特譴隊和1個登陸破壞隊便被係數派往了阿根廷火地島區的行政中心―主島南端的烏斯懷亞。而與他們對壘的則是智利陸軍最為精銳的第1空降師的一個山地戰營和代號為“花豹”智利陸軍特種連。雖然兵力上居於劣勢,而且無法再獲得智利海軍陸戰隊的支援。但是智利陸軍的精英們依舊相信憑借著複雜的地形,他們可以與強大的對手周旋下去。
對於火地島上的鏖戰,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並沒有得到更多的消息,智利陸軍似乎還控製著這個島嶼的部分領土。否則阿根廷人早在島嶼的西部架設起火炮封鎖整個麥哲倫海峽了。但是無論如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火地島的易手隻是時間問題。因此智利陸軍迫切需要保持一條陸路交通,以備不時之需。站在這個角度之上,小城裏奧貝爾德便顯得格外重要。
輸出功率為1500馬力的mb873ka-501型發動機在低溫下吞吐著渾濁的白色煙霧,驅動著55噸重的“萊因猛獸”在滿是彈坑的9號公路上顛簸著向前行駛著。路邊不時可見被阿根廷人空中打擊和遠程炮火所摧毀的智利陸軍的車輛殘骸。一隊隊無精打采的智利陸軍第4師的士兵叼著煙卷在公路兩側挖著戰壕。“阿根廷人裝甲洪流勢不可擋……。”他們顯然都曾經經曆過國境線上的殘敗,對於阿根廷陸軍新近組建起來的新型裝甲旅的火力和突擊記憶猶心。
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阿根廷陸軍長期以來都隻是一支對內維持穩定的力量。因此對於用於攻勢作戰的地麵裝甲車輛並不夠重視,甚至一度大量裝備著老舊的美製m4“謝爾曼”中型坦克。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阿根廷與智利邊境問題升級,阿根廷人才開始尋求建立一支“金戈鐵馬”的地麵部隊。安裝有搖擺炮塔的法國生產的amx-13型和奧地利的sk―105“騎兵”型輕型坦克可以說是阿根廷裝甲兵最初的嚐試。
真正被阿根廷人寄予厚望是1974年,由聯邦德國蒂森.亨舍爾公司(thyssenhenschel,也就是今天萊茵金屬地麵係統公司)受阿根廷政府委托,為其研製新型中型坦克tam和步兵戰車vcip,三輛tam樣車和三輛vctp樣車製造完成後海運至阿根廷,阿根廷政府隨即在阿根廷一家新建的工廠中開始生產tam和vctp,總計為512輛。但是由於阿根廷政府的財政困難,因此僅生產了200輛tam中型坦克和160輛vcip步兵戰車,生產即被迫停止。
從外型上看,tam中型坦克更象是一款坦克殲擊車,其底盤聯邦德國陸軍當時大量裝備的“黃鼠狼”(marder)型步兵戰車為基礎。由於tam坦克重量比黃鼠狼重且需要承受較大的火炮發射後坐力,所以加強了底盤。再配以“豹”1型主戰坦克的炮塔嫁接而成。雖然看似威猛,但實際上由於防護性能的薄弱,使得tam中型坦克很難與一門同宗的“豹”1型主戰坦克相抗衡。更不用說智利陸軍進一步引進的“豹”2a4型主戰坦克了。
為了獲取地麵戰的優勢,阿根廷軍政府在上台之初便廣泛的尋找可以充當地麵戰棟梁的新一代主戰坦克。中國陸軍的96型主戰坦克曾一度躍入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視線。96型坦克火力與西方主戰坦克相當,裝甲防護力則遠勝阿根廷所裝備的輕型坦克,單價不到90萬美元,因此在外銷之中受到泰國、巴基斯坦、蘇丹等國的青睞。但是阿根廷陸軍最終卻與96型主戰坦克失之交臂。坊間傳言是由於當時阿根廷負責軍事采購的將軍誤將96型主戰坦克與高端的99型主戰坦克混為一談了。
99型主戰坦克因配置高,裝甲厚,出廠單價高達1600萬人民幣,因此中**方也隻能少量采購以裝備最精銳的拳頭部隊。96型坦克的火力與99型基本相當,雖防護力差一些卻有機動性優勢,其價格便宜又可大量采購,於是反而在新世紀被解放軍陸軍選中作為裝甲部隊的普遍裝備。這一出口型反而轉內銷的現象,說明無情的市場規律在中**內裝備中也體現了出來。但是被99型主戰坦克的性能優勢所吸引的阿根廷軍方最終在96型主戰坦克與99型主戰坦克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最終隻能另覓他途。
真正為阿根廷陸軍大量裝備的捷克生產的t-72m4cz型主戰坦克。捷克原為奧匈帝國的工業區,70%的工業集中在此。它以機械製造、各種機床、動力設備、船舶、汽車、電力機車、軋鋼設備、軍工、輕紡為主,化學、玻璃工業也較發達。紡織、製鞋、啤酒釀造均聞名於世。工業基礎雄厚,二戰後,改變了原來的工業結構,重點發展鋼鐵、重型機械工業。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占40%(1999年)。
在整個冷戰時代裏,捷克共為華約組織各成員國生產了10000多輛各式坦克,但為了迅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取的步調一致。捷克不得不放棄了它所擁有的龐大的蘇製坦克群,而租借德國的“豹2”以博取新主子的歡心。阿根廷的邀約令它意外的有了一個“出清存貨”的機會。300輛t-72m4cz主戰坦克外加特許生產證僅需25億美元也就可以理解了。
捷克的t-72cz係列是比較典型的一個對t-72進行“脫胎換骨”改造的例子。捷克最先推出的改進方案是t-72m3cz,該方案保留了與125毫米滑膛炮配套的自動裝彈機,但火炮由2a46m更換為2a46ms,並加裝了炮口基準裝置,還對彈藥做了改進。t-72原來的火控係統由意大利生產的turms-t火控係統(該火控係統也裝備意大利自己的“公羊”主戰坦克)替代,具有夜間和行進間以“獵―殲”方式射擊的能力。該坦克的主要部位掛裝了捷克研製的dyna72反應式裝甲。另外,還將原來的自動滅火係統拆除,換裝德國產滅火抑爆係統。炮塔正麵和兩側麵安裝有4個波蘭生產的激光報警裝置。坦克外表塗有捷克研製的新型偽裝塗料。作為可選配件,該坦克還可以裝上捷克特許生產的以色列電磁掃雷係統,駕駛員夜視鏡也更換為新型號產品。m3cz的動力傳動係統依然保留t-72原來的傳動係統,但增大了v-46型發動機的輸出功率。
t-72m3cz的改進跟t-72m2係列一樣,並不很徹底,在火力、機動和防護方麵跟t-72相比,雖然算是“脫胎換骨”,但在性能上還不是很完善。這導致了後來的t-72m4cz方案的出現。t-72m4cz方案的改進重點主要集中在動力係統方麵,發動機改為采用英國生產的輸出功率為735千瓦的“禿鷹”cv12l000tca型渦輪增壓、多燃料四衝程柴油發動機;傳動係統則是美國產“阿裏遜”xcg4116型液力機械傳動係統,所以m4的加速性和操縱性比m3更好。m4方案為了提高動力傳動係統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加裝了動力傳動裝置的故障診斷係統,使成員在維護檢修發動機和傳動係統的時候要省心多了。為了減少待命和潛伏的燃料消耗、增強自身隱蔽,m4加裝了以色列尼姆達公司生產npp2000-1型輔助動力係統。經過較為徹底的改進,t-72m4cz克服了t-72係列存在的火控係統性能較差、夜戰能力不強的缺點。在加裝附加裝甲之後,m4的防護能力還算過得去。但是機動性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雖然操縱性和維護性上去了,但是改裝之後坦克的戰鬥全重增加到48噸,而發動機的功率隻有735千瓦,所以機動性隻維持在t-72的水平。這是日後t-72m4cz需要克服的問題。
在采購捷克陸軍t―72m4cz主戰坦克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阿根廷人似乎忘記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已經不是同一個國家。因此在談判過程中對斯洛伐克的zts公司改進的t―72m21主戰坦克中一個設計念念不忘。與t-72原型坦克不同,t-72m21取消了高射機槍,改為在炮塔後半部的兩邊裝備kaa-200aa型20毫米機炮來執行防空任務,該炮必要時也能對地麵目標進行攻擊。整套係統采用模塊化設計,主要利用大威力機炮對付武裝直升機。盡管捷克方麵竭力解釋,但阿根廷人依舊堅持要求引進t―72m21主戰坦克的這一設計。因此最終交付的t―72m4cz主戰坦克實際是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最後一款“混血”產品。
――――――――――――――――――――――――――――――――
注1:智利反對黨和郝阿金.拉文―智利的反對黨聯盟由獨立民主聯盟黨和國家改革黨組成。與四個主要中左派政黨組成的執政黨聯盟一樣,也因各黨利益之爭,內部矛盾不斷。但是與執政黨聯盟不同的是,反對黨聯盟的內部爭鬥更多的表現在一些不是十分重要的領域。郝阿金.拉文一直智利反對黨的領軍人物。1999年的總統大選以微弱劣勢敗給當時的執政黨聯盟總統候選人裏卡爾多.拉各斯。之後就是長時間的處於反對黨聯盟總統候選人的角色,並在當選聖地亞哥市長之後消耗了他的政治資本。在2005年的大選中敗給同為反對黨的國家改革黨總統候選人比涅拉。
於是在在重點研製v-1、v-2導彈的同時,德國人也大力進行著反艦武器的研製。裝備德國空軍hs-293無意世界上第一種用於實戰的反艦導彈,這種1940年由德國亨舍爾公司研製的武器,由改裝普通航空炸彈開始,通過普通航空炸彈裝上輕質合金的彈翼和尾翼,無線電指令接收和發射係統,使炸彈具有機動攻擊能力。在西線的戰鬥之中,這種新型武器一度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不過隨著盟軍在羅馬北部登陸並攻占福賈機場之後,繳獲了一批完好的hs-293a導彈,並很快搞清了它的工作原理。盟軍方麵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一種無線電幹擾機,並在艦艇上大量裝備。
為了反製盟軍的幹擾,提高反艦作戰的效果,德國又相繼設計出hs-293b等一係列後續型製導炸彈。其中,hs-293d堪稱是製導炸彈發展史上的裏程碑,首次在彈頭前端加裝了一台電視照相機以及無線電鏈路傳輸係統,便於機組成員在不良天氣情況下操縱導彈攻擊目標。但是由於hs-293係列的新穎性和複雜性,加之實際工藝水平所限,導致這種導彈的生產不合格率一直居高不下。而隨著德國空軍逐漸失去了戰場製空權,這種新穎武器最終也無法改變第三帝國崩潰的命運。此外德國空軍還利用hs-293的技術研製出了sd-1400x/“弗裏茲-x”精確指導炸彈。
與不斷攀登軍工科技顛峰的德國相比,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人同樣不甘於人後。遭遇了“珍珠港事件”之後,矢誌報複的美國人開足了戰爭機器的馬力,除了大量傳統的海戰兵器―如戰艦、潛艇、戰鬥機被大量生產出來的同時,美**工從1942年開始設計vb係列無線電製導炸彈以及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研製了第一批空射反艦導彈,同樣以摧毀日本帝國海軍為目標。其中初始型號為mk-57型炸彈的“蝙蝠”型反艦導彈,作戰範圍可達32公裏,彈頭為450公斤的常規裝藥,製導部件采用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的s波段主動雷達尋的器。該型導彈可由載機攜帶至中低空投射,導彈脫離載機後,雷達尋的器自動打開,一旦捕捉到目標,便可自主發起攻擊。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種“發射後不用管”的智能反艦武器,同時也可能是當時最先進的早期製導炸彈。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不等美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太平洋上放出這些嗜血的蝙蝠,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海軍便已經奄奄一息了。
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顛覆了傳統海戰的麵貌。作為傳統陸權大國的蘇聯,理論上對傳統海權的迅速落伍應該深感欣慰。然而,情況並非如此,以航空母艦為主體的新一代海權由於航程更遠,使得深入打擊的航程同樣超過傳統艦炮岸轟的射程,達到數百公裏級。這表示戰後蘇聯的海岸線不但仍然受英美海權的封鎖,而且攻擊的目標更深達內陸。要如何才能對抗新崛起的航母戰鬥群呢?被淘汰的巨艦大炮顯然不是個明智的選擇,而無論造艦能力與航空工業,戰後的蘇聯也無法與美國進行對稱地競爭。潛艇在未來是蘇聯抗擊肮母的重要平台,但在當時還未顯露出重要性,因為柴電潛艇拙劣的潛航能力,隻有被英美反潛機獵殺的份。在技術重重壓製之下,蘇聯隻能尋找“非對稱”的反擊之道。而從戰敗德國的技術資源之中取得了兩項同樣可取代傳統艦炮的科技藍圖:噴氣推進和精確指導。在第三帝國沒有走完的道路上,蘇聯人顯然走的更遠。
麵對著美英在二次大戰中建立起來的龐大海軍和艦載航空兵,射程與被探測的距離一直是與航母對抗中最嚴肅的課題。隻有在被探測前達到發射導彈射程,才能有效懾阻航母戰鬥群入侵。而惟有在被艦載機發現並攻擊之前,將己方的火力覆蓋到目標之上,才能有效的摧毀航母戰鬥群,因此遠程,高速,飽和攻擊以及強大的單發摧毀能力便成為了蘇聯反艦導彈長期以來一貫秉承的克敵之法。
蘇聯海軍替艦射導彈的射程製訂了數百公裏射程的要求,雖然這並不足以遠離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但配合類似快艇的打帶跑戰術,水麵艦艇應該還來得及在航母還擊之前脫離。不過,由於防空係統的進步,反艦導彈本身也成了標靶,蘇聯海軍首次思考導彈本身的生存性。他們給出的答案是“飽和攻擊”。這不但是蘇聯反艦戰術的重大改革,同時也奠定了其領先西方反艦導彈的地位,直到現在,其他國家都未曾發展過擁有類似能力的反艦導彈。顧名思義,飽和攻擊是以數量優勢攻擊敵軍防線,即使敵軍的防禦火力能夠摧毀部分攻擊兵力,但當數量超過防禦能量的上限時,剩餘的攻擊兵力就會突破防線而摧毀防禦的重心,在反艦作戰中這個重心隻有一個,那就是敵人的航母。
美國與西歐各國是在1967年埃及海軍用裝備了蘇製“冥河”反艦導彈的快艇擊沉了以色列海軍“埃拉特”號驅逐艦後才第一次感到新一代反艦導彈的威力,並迅速奮起直追,其中最著名莫過於的是法國的“飛魚”係列與美國“捕鯨叉”係列反艦導彈。不過與蘇聯研製的那些外型粗壯的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相比,無論是“飛魚”還是“捕鯨叉”都更強調精確打擊的準確性、抗幹擾能力。因此飛行速度和戰鬥部的分量往往不在優先考慮的範疇之中。
在國外紛紛推出超音速反艦導彈時,麥道公司則提出超音速反艦導彈的一些缺點。美國不發展超音速導彈似乎有兩個原因:一是“捕鯨叉”銷售情況不錯,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會影響銷售;二是從美國自身戰略考慮,他們不急於用超音速反艦導彈去攻擊別國艦艇。從已進行的局部戰爭來看,美國借助其空中優勢、強大的電子戰力量,主要攻擊的是對方的陸上目標,對方的艦艇在戰爭中還不會更多出現。因此雖然歐洲各國曾經掀起過一陣聯合研製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熱潮,但是美國和其北約盟國更青睞於對已裝備部隊的亞音素導彈進行一係列的改進,賦予其更多的攻擊手段和任務特性。
在這場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流派之中,中國或許可以算是一個另類。中國空軍和海軍或許是世界各大主流軍事強國之中唯一同時發展和裝備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國家。這當然與中國在冷戰後期特殊的國際地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中國國有廣闊的海岸線,曆史上又多次遭受海上而來的侵略,所以新中國建立之初特別注意發展包括岸艦導彈在內的反艦導彈。但是最初所發展的反艦導彈都是為了保衛海岸、領海的,是防禦性的導彈。但是隨著蘇聯在“大國沙文”主義的道路越走越遠,中國反艦的假想敵卻一度從“西方帝國主義的爪牙”轉向了“昔日老大哥”的遠東艦隊。
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設計c-801係列亞音速反艦導彈,由於外型設計與法國研製的mm38/mm39“飛魚”導彈極為相似,因此被稱為“中國飛魚”。這種率先裝備中國海軍的利器是否在“國際大三角戰略”的“中美蜜月期”裏被注入了西方基因,或許永遠無人可知。但是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由於所要麵對戰爭模式和烈度的不同,c-801係列亞音速反艦導彈在經過了持續改進之後,其作戰效能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國的“飛魚”。而且為了拓寬攻擊手段,c-801係列亞音速反艦導彈同樣有幾種改進版產品,比如中國海軍航空兵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上裝備的c-801k空射反艦導彈和中國海軍039“宋”級潛艇上所裝備c-801q(yj-8q)潛射反艦導彈等。[.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國際風雲的變幻總是令人眼花繚亂,隨著柏林牆的轟然倒塌。中國也一夜之間從製衡蘇聯的“北約盟國”變成了西方世界“接觸―遏止”的對手。曾經一係列的軍事合作項目不僅化為了泡影,甚至西方的堅船利炮又再一次頂到了中國的胸膛之上。中國雖然擁有一流的導彈專家,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再度成為了中國最為重要的武器供應渠道。中國除了從俄羅斯獲得性能最佳的武器裝備之外,也獲得了大量先進的軍事技術。這一點在反艦導彈方麵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反艦導彈也彌補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一領域的不足。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武器清單中,有3種導彈最為引人注目,其中包括:ss-n-22“曰炙”(該導彈在俄羅斯被稱為“白蛉”3m80)反艦導彈、as-18“蘆笛”(該導彈在俄被稱為kh-59mk)反艦導彈和as-17“氪”(該導彈在俄被稱為kh-31)式反艦導彈。
在這些武器采購的訂單背後,卻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迅速成長。c―101型、c―3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出現,一度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中俄軍事合作的產物。但事實上並不健忘的西方人似乎忘記了一條世界戰爭史的慣例―戰場的需求永遠可以激發超乎尋常的創造力。麵對著一次次逼近中國臨海,充滿敵意的航母戰鬥群,中**工必須磨礪自己的長劍。而同時裝備的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導彈最終也為中國海、空軍曆練出了一種全新的攻擊模式―“混合超飽和攻擊”。
這種脫胎於前蘇聯“飽和攻擊”模式的全新戰法,理論上並沒有什麽特別之初,無非是在發起攻擊之時混合發射c―101型、c―3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和c―801、c―802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對敵艦隊形成飽和攻擊。事實上這種攻擊模式最初的形成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發動機技術限製造成導彈體積、重量都很大,這是c-101、c-301最大的缺點。同時兩種導彈的製導雷達都采用單脈衝雷達,因此其抗幹擾能力有限。這兩大缺陷都造成的c-101、c-301一次齊射時數量有限,且難以有效的突防和殺傷敵艦。但是更多的時候他們卻能吸引敵防空火力和製造突防缺口,為後續跟進的c―801、c―802型亞音速反艦導彈打開一條最終傷敵“血路”。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術引進和積累,c―101型、c―3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後續改進型逐漸克服了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而“混合超飽和攻擊”也迅速成為了中國海、空軍反艦作戰的主流模式。當然這種攻擊模式也並如人們想象中的那麽簡單。畢竟要協調在距離目標3千米左右俯衝至5米高度,並始終保持2馬赫的超音速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的c―101型、c―3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和飛行馬赫數為0.9的c―801、c―802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在幾乎同時進入殺傷距離,需要準確的計算和高超的協調控製能力。
雖然在這種“混合超飽和攻擊”模式在2007年的“中日爪哇海準戰爭”和“中印戰爭”中被一再運用並獲得了非凡的成功。但是沒有人會想到這種攻擊模式的第一次實戰演練竟不是由中**人親自操刀,並且是發生遠離西太平洋的南美洲近海。
阿根廷人可以說同樣是運用反艦導彈的行家裏手,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使用6枚法國製造的“飛魚”空射反艦導彈,成功擊毀英海軍先進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及“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船。如果不是庫存有限,加上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施展高超的外交手腕促使法國對阿根廷停止供貨。馬島戰爭的結果可能便將改寫。不過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用“飛魚”導彈和炸彈攻擊英艦的經驗,多年來影響了美、英等國海軍的訓練、戰術、著裝以及未來艦艇的設計和自衛。即便是在遠離西方軍事強國陣營的智利海軍,也同樣強化了艦隊防空的作戰訓練。因此當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第3攻擊機中隊的戰鷹鎖定了目標,並發射反艦導彈之時,智利海軍並沒有陷入完全恐慌,而是有條不紊的開始了反製作戰。
“埃米然特.拉特芮”號和“埃米然特.布蘭科.阿卡蘭卡”號是智利海軍從荷蘭引進的2艘“雅克布.範.赫姆斯科克”l級防空護衛艦。雖然均為荷蘭海軍淘汰的二手戰艦。但是這2艘20世紀80年代建造的防空導彈護衛艦裝有“標準1imr”中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1座,八聯裝“海麻雀”近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1座,7管30毫米“守門員”近防係統1座,並經過了荷蘭海軍對作戰指揮係統的強化,依舊足以麵對小批次的空射反艦導彈的攻擊。
“不!目標太多了……”但是當阿根廷的攻擊露出崢嶸之時,智利人已經感覺到了絕望,在對空警戒雷達的屏幕上代表著威脅的紅色光斑點組成了一道毀滅之牆。而且從解算結果來看其中混雜著超音速和亞音速兩種完全不同的反艦導彈。究竟如何攔截一時竟沒有人能夠給出準確的答案。“所有戰艦,防空火力自由射擊……。”作為一名職業軍官,智利海軍特遣艦隊最高指揮官魯道夫.戈迪亞中將知道他所麵對的是什麽―阿根廷人拿出了對付一個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火力來對抗自己的這支小艦隊。而他所能的也許隻有盡人事而聽天命了。
在所有反艦導彈的衝刺階段,高速度的c―1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衝出了陣列,率先猛撲而下。以法國的“海響尾蛇”、英國的“海狼”末段攔截導彈抗擊c101導彈為例,即使在理想狀態下由紅外跟蹤器發現和跟蹤c101,並以應急反應速度進行攔截,也隻有一次攔截機會,且交匯點還是在c101俯衝之處。而智利海軍唯一可以依仗的“標準1imr”中程艦空導彈的攔截效果也好不到那裏去。雖然攔截距離有所延長。但是沒有垂直發射係統的支持,單發的攔截對於驟密的攻擊導彈而言不過杯水車薪。
而率先被擊中的正是2艘擔任著防空火力中堅的l級防空護衛艦,雖然7管30毫米“守門員”近防係統也試圖進行最後的抵抗,但是用近防攔截係統進行攔截的時間實在太短了。1-2秒的最後一搏對c―101型超音速反艦的攔截幾乎是無效的。300公斤的戰鬥部以2馬赫的高速度撞擊在智利海軍的艦艇中部,巨大的浪花之後便是劇烈的爆炸和不斷湧出的火焰和滾滾濃煙。這是一次毫無疑問的絕殺,單薄的護衛艦無法抵禦如此凶悍的衝擊,整艘戰艦戰栗著在海麵上垂死掙紮。而來襲的更多亞音速導彈此刻掠過這艘生命隻能以分鍾計算的戰艦向著還在抵抗的目標飛去。
智利海軍曾經是南美洲的強者,正是這支海軍在1879年南太平洋戰爭之中大敗秘魯海軍,喚起了智利的崛起。但是在麥哲倫海峽,他們同樣見證了延續百年的“南美三強”格局的最終落幕。僅僅有了不足15分鍾,智利海軍強大的特遣艦隊便燃燒著消逝在了波濤之中。
“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鬥,聖地亞哥有著一個奇怪的邏輯:陸軍保護著篷塔阿雷納斯軍用機場,機場內部署的強大戰鬥機群保護麥哲倫海峽內的海軍艦隊,而海軍艦隊又威脅著阿根廷人地麵部隊的側翼,事實上保護著陸軍。這樣一個閉合的環型結構看似無懈可擊,但是隻要摧毀一角,便會導致全局的崩潰。智利的海軍艦隊根本不適宜21世紀的海戰,甚至無法對抗20世紀90年代的攻擊。慘烈的現實再一次說明了,沒有艦載航空兵的保護。水麵艦隊在空射反艦麵前無比的脆弱。”這是美國海軍第4艦隊司令―約瑟夫.科南中將在其退役後所纂寫的《21世紀中南美洲的海戰》一文中對“第一次泛南美洲戰爭”中智利海軍潰敗中的描述。不過持有何種觀點,智利海軍在麥哲倫海峽的慘敗都預示著一個可怕的事實,戰爭已經爆發,聖地亞哥必須在海、空軍遭遇重創的情況,艱難的繼續抵抗阿根廷人的進攻。(.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智利和阿根廷之間地麵戰,在阿根廷人用中國生產的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摧毀了篷塔阿雷納斯空軍基地和智利海軍之後的120個小時之後才最終展開。當然在期間的5天裏阿根廷人並非什麽事情都沒幹,阿根廷空軍四處出擊,肆意的轟炸著智利境內的軍事目標。而聖地亞哥而動員起殘存的空軍戰鬥機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的領空。綜合而言,在此後五天的攻防之中,雙方的表現都不過平平。在完備的地麵雷達指引之下,智利空軍的f―16戰鬥機在二線的f―5型戰鬥機的配合之下,仍能較好完成了國土防空的任務。雖然在與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的正麵較量中無法有效的壓倒對手,但是幹擾對方的空襲行動還是卓有成效的。
阿根廷空軍的“無所事事”最終令阿根廷軍政府放棄了用一場空中進攻來奠定勝局的計劃。既然空中打擊的目的是為地麵進攻開道,那麽幹脆直接用地麵部隊決勝好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督促之下,阿根廷陸軍開始馬島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麵行動。而在他們的進攻方向上,南美洲最強大的裝甲軍團正嚴陣以待。
智利陸軍雖然僅有5.1萬人,編有7個師、1個航空兵旅、1個工兵團、1個空降團。但是卻是一支傲視南美洲的機械化軍團。向瑞士采購m109型自行榴彈炮、來自英國的“閃電”(rayo)車載多管火箭炮係統,而200輛來自德國的“
豹1”式主戰坦克更對阿根廷陸軍所裝備的奧地利生產的sk―105型輕型坦克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何況聖地亞哥還向德國訂購了118輛“豹2”主戰坦克,用於替換和升級智利陸軍現役坦克。
2006年7月20日,智利南部小城裏奧貝爾德郊外,從南極大陸吹來的陰冷冰雨綿密的打在智利陸軍第4師的士兵的滿是泥濘的雨衣和造型古典的的德製m35型頭盔之上。七月對於位於南緯西經的蓬塔阿雷納斯地區來說並非炎炎夏日而是隆冬季節。這裏夜晚的氣溫可以低到零下10度左右,即便是白天氣溫也在零度上下徘徊。34歲的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將半個身子探出自己所驅策的“豹2”a4型主戰坦克矩形的炮塔,迎著凜冽的南風無言的注視著遠方的戰線。
阿根廷和智利兩國的士兵在這樣糟糕的天氣裏已經持續了3個晝夜了,按照智利陸軍預先的計劃,負責防禦南部的第4師應該利用國境線上的築壘地帶阻滯和消耗阿根廷人的攻勢,隨後再不斷到來的增援部隊的協助之下,利用彈性防禦將戰線有序的向本國的縱深後撤。智利國防部預計在一周之內,阿根廷陸軍的進攻勢頭將遭到有效遏止。屆時智利陸軍再投入集結於蓬塔阿雷納斯地區的裝甲部隊進行反攻徹底扭轉戰局。
但是聖地亞哥的熱情顯然已經被目前戰場惡劣的態勢所澆熄了,在國境地帶麵對阿根廷空地協同作戰的強大火力,智利陸軍僅僅抵抗了不到24小時便陷入了全線的崩敗之中。在阿根廷陸軍的裝甲洪流銜尾追擊之下,4個營饑寒交迫的智利士兵被分割包圍在國境地帶,最終隻能向阿根廷人繳械投降。在隨後的2天之中,預定馳援火地島戰線的智利海軍陸戰隊4個大隊和1個兩棲營成為了潰敗戰線之上的“救火隊”。在30輛英國生產的“蠍”式輕型坦克的掩護下智利海軍陸戰隊不計傷亡的反複衝擊著阿根廷人的“鋒線”。為智利陸軍重整戰線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在智利海軍陸戰隊付出數百人傷亡的代價之下,智利陸軍最終在增援部隊的配合下在小城裏奧貝爾德郊外穩定住了戰線。智利海軍麥哲倫海峽特遣艦隊的水麵艦艇雖然損失慘重。但是由1艘“?魚“級(智利海軍稱為“奧希金斯”級)常規動力潛艇和2艘“湯姆森”級常規動力潛艇組成的水下艦隊卻依舊在麥哲倫海峽奮戰著,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使得阿根廷海軍對火地島戰區的海上補給一直倍受威脅。同時阿根廷海軍穿越麥哲倫海峽,從海上封鎖蓬塔阿雷納斯的計劃無從展開。
蓬塔阿雷納斯不僅是世界上緯度最南的城市之一,智利南極區和麥哲倫省首府。更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位於麥哲倫海峽西岸,而成為全半球最重要的港口城市,進入南極的門戶。在20世紀巴拿馬運河開通前,這座港口城市曾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必經之路。即使在現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亦使之成為赴南極科考船隊的重要補給站。為了保衛這座城市,智利政府不遺餘力的向一線增派援兵。由於阿根廷空軍所裝備的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的頻繁出擊,使得北部從通往蓬塔阿雷納斯的9號公路成為一條危途,在滲透進入的阿根廷特種部隊的指引之下,智利陸軍馳援蓬塔阿雷納斯的車隊不斷遭到來自空中的致命攻擊。因此在智利空軍的護航下的海上運輸一度成為了保障蓬塔阿雷納斯市守軍和市民的“生命線”。
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所在的智利陸軍第25裝甲營隸屬與駐守首都聖地亞哥的智利陸軍第1機械化步兵師,作為智利陸軍的精銳之所在。第25裝甲營不僅在全軍首批換裝了德**工的驕傲―“豹”2a4型主戰坦克,更曾遠赴歐洲,接受德國國防軍對車輛乘員和技術人員進行全麵訓練。因此一直以來都被智利國防部視為全軍的“裝甲尖刀”。
應該說自阿根廷先發製人的空中打擊以來,聖地亞哥對這場戰爭無論是反應和決斷都絕對無法用軟弱來評價。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雖然隻是一介女流,但是卻表現出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剛毅。當阿根廷人用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摧毀了智利空軍和海軍的優勢之時,智利朝野上下一片驚愕,內政部長內政部長貝利薩裏奧.貝拉斯科甚至公然向媒體攻擊總統巴切萊特的外交政策,認為在軍力的巨大差距之下,智利應該迅速與阿根廷媾和。內政部長貝利薩裏奧.貝拉斯科一直以來都是巴切萊特的左右手。按照智利政府的慣例,在巴切萊特外出訪問期間,貝拉斯科都代替總統主持政府工作。他的倒戈無疑成為了激蕩智利政局的重磅炸彈。而國防部長馬裏奧.費爾南德斯麵對來自公眾和政府內部的壓力,一度萌生辭職的念頭。
但是巴切萊特卻在此刻挺身而出,向智利全國高聲呼籲,要求智利人民與她並肩作戰,在這場“阿根廷人強加給智利的戰爭中”與“貪婪嗜血的阿根廷軍政府抗爭到底。”麵對著電視機鏡頭,巴切萊特所表現出的堅強和冷靜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智利軍民的士氣。而麵對外侮,智利國內的各大反對黨也表示了與政府合作的姿態。反對黨領軍人物―郝阿金.拉文(注1)便代表反對黨表示:“盡管我們是反對派,但是此刻我們願意陪伴在總統身邊,她現在是一位憂慮的領導者和母親。在國家危難的關頭,我們應該超越政治分歧。”
在巴切萊特總統慷慨激昂的電視演說之中,智利全國迅速轉入了同仇敵愾的戰爭狀態。大批的預備役兵員被征集,塵封的武器裝備被翻新。在智利全國所有的力量被前所未有的凝聚在了一起。在智利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外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與其他的拉美民族比較起來,智利人顯得有點特別。他們對待法律和規章製度的認真態度有點像歐洲人,而他們工作時勤奮鑽研的勁頭又有點像東亞人。看起來,倒是與拉美人自由散漫的傳統形象不很相符。
從地緣上講,智利被高山和沙漠擠在南美大陸的西南一角,空間狹窄、耕地麵積有限,加上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智利人在一種準島嶼的地理環境中形成了強烈的危機意識。因為住在“世界盡頭”的智利人明白,他們不像身邊的鄰居阿根廷人那麽多的自然資源可供“揮霍”,為了在競爭中生存,智利人不得不學會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努力在製度和效率上挖掘潛力,做事講規矩、守誠信,盡可能地發揮社會資源的最大效用。在智利,政府比較廉潔,企業普遍守信,商業欺詐現象不太普遍,治安環境也比較好,這些都與其他主要拉美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或許也正是空前的團結和嚴謹,使得國土和資源都遠弱於巴西和阿根廷的智利,最終成為了“南美三強”之一。
由於實行義務兵和誌願兵相結合的兵役製度,即適齡青年先自願報名服兵役,如名額不滿再按義務兵征集。因此智利軍隊的動員效率一直在南美洲名列前茅,僅在一周之內動員起來的4個師的預備役部隊。當然這些缺乏訓練的二線部隊短時間之內還無法與阿根廷陸軍正麵交鋒。但是他們的出現卻可以將部署在智利各地的精銳部隊置換出來,使他們得以奔赴戰場。
部署在聖地亞哥的智利陸軍第1機械化步兵師分批從駐地趕赴南部的戰場。在阿根廷空軍偶爾的襲擾和轟炸之下,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所在的智利陸軍第25裝甲營沿鐵路機動到蒙特港。蒙特港市是智利第十大區首府,位於智利狹長大陸的南端。地處富龍加維海灣深處,與騰格羅島遙遙相望。該市是在原梅裏布伊造船廠的基礎上,於1853年逐步修建而成的。作為智利全國鐵路和公路運輸網中最南端的一站,蒙特港市與周邊特別是與南方城市間的交通也十分便利,是該大區以及智利南部的交通樞紐。
蒙特港市經濟以海運、漁、林和造船業為主。其中。海運業是該市的支柱產業。著名的蒙特港位於城市南部,屬因泊其公司所有。港口長385米。由於氣候溫和,所以全年都可使用。從此港出口的貨物大多運往亞洲。運輸的貨物多數為該大區盛產的木材和海產品,其中通過此港出口的馬哈魚占智利出口總量的40%左右。但隨著近年來智對外貿易的發展,智利其它港口城市海運業迅速發展起來。同時由於蒙特港停泊量小等自身缺陷,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些落後,因此因泊其公司決定投資修建第二港口。此外,作為第十大區首府,市內有海洋大學、漁業科研所、文化娛樂設施和旅遊景點也很多。武器廣場、大教堂、迭戈、裏韋拉藝術館、火車站等人文景觀與股格羅島博塔尼克公園等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是智利南方主要旅遊城市之一。
但是當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和第25裝甲營抵達之時,昔日生計勃勃的蒙特港已經陷入了一片肅殺之中,針對蓬塔阿雷納斯的海上運輸,令這座城市成為了阿根廷空軍的重點關照的地區。就在第25裝甲營抵達港區登船之際,阿根廷空軍的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又不期而至。雖然中**方向阿根廷人出口了大量先進的反艦導彈和精確指導武器。但是不知道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對“飛豹”的突防能力過於自信,還是因為阿根廷人堅持“勤儉節約”的原則,總是阿根廷空軍堅持使用常規炸彈來阻斷智利人的海運。矯捷的戰鬥轟炸機敏捷在智利空軍的防空炮火之中飛翔在蒙特港的上空,投下所攜帶的貨物。
在漫天的濃煙之中,第25裝甲營艱難的登上了停泊在港口的民用滾裝船,踏上奔赴前線的道路。雖然沿途都有智利空軍啟封的f―5型戰鬥機的護航。但是“飛豹”的滋擾依舊無法擺脫。當航行到惠靈頓島附近之時,船隊再次遭遇了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的遠程奔襲。裝備了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的fbc―1a型“飛豹”戰鬥轟炸機一改在中**隊的白色塗裝。廣泛的采用了深黑色的塗裝。翱翔在夜晚的水天之際,宛如索命的死神。
一艘滿載著智利陸軍急需彈藥的散貨船被阿根廷人發射的c―801型反艦導彈擊中,迅速燃起了大火,被誘爆的彈藥在船艙中爆炸,將整艘貨輪炸成兩截。僅掙紮了數分鍾便最終消逝在了南太平的波濤之中。麵對著水麵快速下沉的桅杆。驚魂未定的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隻能祈禱船上的水手可以全部平安。要知道在這個季節裏,海水的溫度足以殺死任何跳水逃生者,即便是在救生船上水麵的低溫也會奪去很多人的健康。
經過3天的航行,包括第25裝甲營的智利陸軍第一批增援部隊艱難的抵達了蓬塔阿雷納斯港。他們沒有時間獲得休整。因為智利海軍陸戰隊最後的反撲已經被阿根廷人催垮。智利陸軍必須在小城裏奧貝爾德重整防線。小城裏奧貝爾德不僅是蓬塔阿雷納斯市北部的門戶,更是這座城市所在的布朗斯威士半島的咽喉。連布朗斯威士半島與外界的9號和225號公路在這裏交匯。一旦阿根廷人奪取了這座關鍵性的交通樞紐,蓬塔阿雷納斯和布朗斯威士半島的所有陸路交通便事實上被切斷了。整座城市將會成為一座被孤立的堡壘。雖然步步喋血的海上生命線還沒有被最終切斷。但是智利海軍的3艘潛艇還能支撐多久並沒有可以打包票。阿根廷空軍所裝備的阿根廷裝備有的p-3b“獵戶座”型反潛機和be-200m/g型反潛直升機已經在麥哲倫海峽上空活動,壓縮著智利海軍殘存水下艦艇的活動範圍。除非撤退,否則智利海軍的潛艇被擊沉或俘獲隻是時間問題。而更為致命的是阿根廷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在火地島的軍事行動已經全麵展開。
地理概念上的火地島是南美洲南端群島。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島嶼。其主島又被稱大火地島,隔麥哲倫海峽(最窄處僅3.3公裏)同布朗斯威士半島相望,麵積4.87萬平方公裏。包括附近數百個小島和岩礁在內的群島總麵積約了7.3萬平方公裏。這裏曾是印地安部落―奧那族、揚甘族和阿拉卡盧夫族的樂園。但是1520年航誨家麥哲倫的到達,這裏也不可避免的淪入了西方殖民者的手中。傳說1520年10月,航海家麥哲倫發現了被他命名的麥哲倫海峽時,首先看到的是當地土著居民在島上燃起的堆堆篝火,遂將此島命名為“火地島”。1832~1836年間,英國生物學家查理.達爾文考察了火地島,自此該島名聲大振。
1880年後,由於該島牧羊業的興起和發現金礦,智利和阿根廷兩國開始向島上移民,並於1881年商定了兩國在該島的劃界。其中約2/3屬智利,1/3屬阿根廷。雖然從麵積上來看智利略占便宜,但是由於智利所控製西部和南部大多為安第斯山脈餘脈,地麵崎嶇。相比之下,阿根廷所控製的地域則更利於開發。不過世事難料,1945年主島北端馬南蒂亞萊斯發現石油,火地島從此成為智利僅有的產油區。對於火地島阿根廷人原沒有馬島那般的熱情,畢竟火地島僅有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以及一些供本地消費的小型煉油廠並不足以導致阿根廷與自己實力不相伯仲的智利交惡。但是為了阿根廷明天的宏圖,布宜諾斯艾利斯還是決定在與智利的戰爭之中全麵奪取火地島。
要全麵的控製這片群島,阿根廷人動員了經過全新整編的海軍陸戰隊。在戰爭爆發之前,阿根廷海軍陸戰隊所屬的3個陸戰隊步兵營、1個兩棲登陸營、1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2個海上特譴隊和1個登陸破壞隊便被係數派往了阿根廷火地島區的行政中心―主島南端的烏斯懷亞。而與他們對壘的則是智利陸軍最為精銳的第1空降師的一個山地戰營和代號為“花豹”智利陸軍特種連。雖然兵力上居於劣勢,而且無法再獲得智利海軍陸戰隊的支援。但是智利陸軍的精英們依舊相信憑借著複雜的地形,他們可以與強大的對手周旋下去。
對於火地島上的鏖戰,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並沒有得到更多的消息,智利陸軍似乎還控製著這個島嶼的部分領土。否則阿根廷人早在島嶼的西部架設起火炮封鎖整個麥哲倫海峽了。但是無論如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火地島的易手隻是時間問題。因此智利陸軍迫切需要保持一條陸路交通,以備不時之需。站在這個角度之上,小城裏奧貝爾德便顯得格外重要。
輸出功率為1500馬力的mb873ka-501型發動機在低溫下吞吐著渾濁的白色煙霧,驅動著55噸重的“萊因猛獸”在滿是彈坑的9號公路上顛簸著向前行駛著。路邊不時可見被阿根廷人空中打擊和遠程炮火所摧毀的智利陸軍的車輛殘骸。一隊隊無精打采的智利陸軍第4師的士兵叼著煙卷在公路兩側挖著戰壕。“阿根廷人裝甲洪流勢不可擋……。”他們顯然都曾經經曆過國境線上的殘敗,對於阿根廷陸軍新近組建起來的新型裝甲旅的火力和突擊記憶猶心。
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阿根廷陸軍長期以來都隻是一支對內維持穩定的力量。因此對於用於攻勢作戰的地麵裝甲車輛並不夠重視,甚至一度大量裝備著老舊的美製m4“謝爾曼”中型坦克。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阿根廷與智利邊境問題升級,阿根廷人才開始尋求建立一支“金戈鐵馬”的地麵部隊。安裝有搖擺炮塔的法國生產的amx-13型和奧地利的sk―105“騎兵”型輕型坦克可以說是阿根廷裝甲兵最初的嚐試。
真正被阿根廷人寄予厚望是1974年,由聯邦德國蒂森.亨舍爾公司(thyssenhenschel,也就是今天萊茵金屬地麵係統公司)受阿根廷政府委托,為其研製新型中型坦克tam和步兵戰車vcip,三輛tam樣車和三輛vctp樣車製造完成後海運至阿根廷,阿根廷政府隨即在阿根廷一家新建的工廠中開始生產tam和vctp,總計為512輛。但是由於阿根廷政府的財政困難,因此僅生產了200輛tam中型坦克和160輛vcip步兵戰車,生產即被迫停止。
從外型上看,tam中型坦克更象是一款坦克殲擊車,其底盤聯邦德國陸軍當時大量裝備的“黃鼠狼”(marder)型步兵戰車為基礎。由於tam坦克重量比黃鼠狼重且需要承受較大的火炮發射後坐力,所以加強了底盤。再配以“豹”1型主戰坦克的炮塔嫁接而成。雖然看似威猛,但實際上由於防護性能的薄弱,使得tam中型坦克很難與一門同宗的“豹”1型主戰坦克相抗衡。更不用說智利陸軍進一步引進的“豹”2a4型主戰坦克了。
為了獲取地麵戰的優勢,阿根廷軍政府在上台之初便廣泛的尋找可以充當地麵戰棟梁的新一代主戰坦克。中國陸軍的96型主戰坦克曾一度躍入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視線。96型坦克火力與西方主戰坦克相當,裝甲防護力則遠勝阿根廷所裝備的輕型坦克,單價不到90萬美元,因此在外銷之中受到泰國、巴基斯坦、蘇丹等國的青睞。但是阿根廷陸軍最終卻與96型主戰坦克失之交臂。坊間傳言是由於當時阿根廷負責軍事采購的將軍誤將96型主戰坦克與高端的99型主戰坦克混為一談了。
99型主戰坦克因配置高,裝甲厚,出廠單價高達1600萬人民幣,因此中**方也隻能少量采購以裝備最精銳的拳頭部隊。96型坦克的火力與99型基本相當,雖防護力差一些卻有機動性優勢,其價格便宜又可大量采購,於是反而在新世紀被解放軍陸軍選中作為裝甲部隊的普遍裝備。這一出口型反而轉內銷的現象,說明無情的市場規律在中**內裝備中也體現了出來。但是被99型主戰坦克的性能優勢所吸引的阿根廷軍方最終在96型主戰坦克與99型主戰坦克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最終隻能另覓他途。
真正為阿根廷陸軍大量裝備的捷克生產的t-72m4cz型主戰坦克。捷克原為奧匈帝國的工業區,70%的工業集中在此。它以機械製造、各種機床、動力設備、船舶、汽車、電力機車、軋鋼設備、軍工、輕紡為主,化學、玻璃工業也較發達。紡織、製鞋、啤酒釀造均聞名於世。工業基礎雄厚,二戰後,改變了原來的工業結構,重點發展鋼鐵、重型機械工業。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占40%(1999年)。
在整個冷戰時代裏,捷克共為華約組織各成員國生產了10000多輛各式坦克,但為了迅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取的步調一致。捷克不得不放棄了它所擁有的龐大的蘇製坦克群,而租借德國的“豹2”以博取新主子的歡心。阿根廷的邀約令它意外的有了一個“出清存貨”的機會。300輛t-72m4cz主戰坦克外加特許生產證僅需25億美元也就可以理解了。
捷克的t-72cz係列是比較典型的一個對t-72進行“脫胎換骨”改造的例子。捷克最先推出的改進方案是t-72m3cz,該方案保留了與125毫米滑膛炮配套的自動裝彈機,但火炮由2a46m更換為2a46ms,並加裝了炮口基準裝置,還對彈藥做了改進。t-72原來的火控係統由意大利生產的turms-t火控係統(該火控係統也裝備意大利自己的“公羊”主戰坦克)替代,具有夜間和行進間以“獵―殲”方式射擊的能力。該坦克的主要部位掛裝了捷克研製的dyna72反應式裝甲。另外,還將原來的自動滅火係統拆除,換裝德國產滅火抑爆係統。炮塔正麵和兩側麵安裝有4個波蘭生產的激光報警裝置。坦克外表塗有捷克研製的新型偽裝塗料。作為可選配件,該坦克還可以裝上捷克特許生產的以色列電磁掃雷係統,駕駛員夜視鏡也更換為新型號產品。m3cz的動力傳動係統依然保留t-72原來的傳動係統,但增大了v-46型發動機的輸出功率。
t-72m3cz的改進跟t-72m2係列一樣,並不很徹底,在火力、機動和防護方麵跟t-72相比,雖然算是“脫胎換骨”,但在性能上還不是很完善。這導致了後來的t-72m4cz方案的出現。t-72m4cz方案的改進重點主要集中在動力係統方麵,發動機改為采用英國生產的輸出功率為735千瓦的“禿鷹”cv12l000tca型渦輪增壓、多燃料四衝程柴油發動機;傳動係統則是美國產“阿裏遜”xcg4116型液力機械傳動係統,所以m4的加速性和操縱性比m3更好。m4方案為了提高動力傳動係統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加裝了動力傳動裝置的故障診斷係統,使成員在維護檢修發動機和傳動係統的時候要省心多了。為了減少待命和潛伏的燃料消耗、增強自身隱蔽,m4加裝了以色列尼姆達公司生產npp2000-1型輔助動力係統。經過較為徹底的改進,t-72m4cz克服了t-72係列存在的火控係統性能較差、夜戰能力不強的缺點。在加裝附加裝甲之後,m4的防護能力還算過得去。但是機動性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雖然操縱性和維護性上去了,但是改裝之後坦克的戰鬥全重增加到48噸,而發動機的功率隻有735千瓦,所以機動性隻維持在t-72的水平。這是日後t-72m4cz需要克服的問題。
在采購捷克陸軍t―72m4cz主戰坦克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阿根廷人似乎忘記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已經不是同一個國家。因此在談判過程中對斯洛伐克的zts公司改進的t―72m21主戰坦克中一個設計念念不忘。與t-72原型坦克不同,t-72m21取消了高射機槍,改為在炮塔後半部的兩邊裝備kaa-200aa型20毫米機炮來執行防空任務,該炮必要時也能對地麵目標進行攻擊。整套係統采用模塊化設計,主要利用大威力機炮對付武裝直升機。盡管捷克方麵竭力解釋,但阿根廷人依舊堅持要求引進t―72m21主戰坦克的這一設計。因此最終交付的t―72m4cz主戰坦克實際是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最後一款“混血”產品。
――――――――――――――――――――――――――――――――
注1:智利反對黨和郝阿金.拉文―智利的反對黨聯盟由獨立民主聯盟黨和國家改革黨組成。與四個主要中左派政黨組成的執政黨聯盟一樣,也因各黨利益之爭,內部矛盾不斷。但是與執政黨聯盟不同的是,反對黨聯盟的內部爭鬥更多的表現在一些不是十分重要的領域。郝阿金.拉文一直智利反對黨的領軍人物。1999年的總統大選以微弱劣勢敗給當時的執政黨聯盟總統候選人裏卡爾多.拉各斯。之後就是長時間的處於反對黨聯盟總統候選人的角色,並在當選聖地亞哥市長之後消耗了他的政治資本。在2005年的大選中敗給同為反對黨的國家改革黨總統候選人比涅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