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撲中文)-------------------【第十一章誓師】-------------------


    四月己卯,遣使購遺書。以備編撰《永樂大典》。行行《安南戰爭債卷》及《安南戰爭股票》。


    債卷的年利息為1,待安南戰爭勝利後連本帶利償付,分為一貫、五貫、十貫、五十貫、一百貫五種麵值。而股票則隻有五百貫這一種麵值。待戰爭勝利後,則將股票持人有冊封為有邑恩騎尉。由於朝廷並不限製百姓們購買戰爭股票的數量,因此如果某人購買了五股股票,那麽安南戰爭勝利後就可以成為有邑雲騎尉;如果購買十股,則可以成為有邑騎尉……反正買得越多,將來爵位也就越高。


    朱棣穿越的四年多來,民間經濟得到了快速的展。如今已經有少數地主老財開始投資手工業了。不過,更多的地主老財卻仍舊習慣於將銀子或大明寶鈔埋藏在地窖裏。那些守舊的地主之所以不用流動資金用來投資,是因為害怕風險。然而朱棣當政以來政府信用還是很不錯的,因此債卷對他們也產生了莫大的吸引力。盡管這種債卷的年息隻有一成,但與放高利貸相比卻更有保障。至於說安南戰爭是否能夠獲得勝利,卻是沒有哪個大明人會對此懷的。就好象後世的美國人頂多隻會抱怨打某場仗可能會得不償失,卻不會懷打不贏一樣。既然這次戰爭必定勝利,守舊的地主老財們自然也就從地窖中取中現金踴躍購買債卷了。


    然而股票的行情況卻並不理想。其實算起來,以購買戰爭股票的方式獲得有邑爵位比通過組織移民的方式獲得有邑爵位的成本要低得多。朱猜測,股票的行情況之所以不理想,是因為領民為安南當地人,因此富人們擔心統治不穩定,而且也擔心事有反複。這種擔心也未必就是杞人憂天。曆史上安南穩定了一段時間後便開始爆多次起義,最後明朝勢力甚至被趕出安南。朱雖然覺得采取封建采邑製不至於過分刺激安南人,但這種事誰又能說得準?


    眼見購買股票的人寥寥無幾,朱棣急了,隻好通過強行攤派地手段命令富戶們購買股票。


    新中國行第一批股票時同樣無人問津,也同樣是通過強行攤派的行政手段將之消化的。然而事後,第一批購買股票的人卻或多或少了財。朱深信這次戰爭能夠獲得豐厚的紅利至於說之後安南是否會爆起義,朱棣卻也顧不得那麽多了。之所以強迫百姓們一同分享戰爭紅利,朱棣其實是出於深層次的考慮。


    十五世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如果不采取積極擴張政策,那實在是太可惜了。然而普通百姓卻罕有喜歡戰爭地,如果老是打仗,百姓們自然會產生強烈的厭戰情緒。盡管封建社會的百姓們不會為了抗議戰爭而上街遊行,但百姓們如果厭惡戰爭卻顯然不利於擴張。所以,朱便想出了讓百姓分享戰爭紅利地辦法。隻要戰爭能夠給普通百姓也帶來足夠的好處,那麽大明即便不變成一個好戰的國家,至少百姓們也不會反對戰爭。


    在下詔強行攤派後,富戶們終於按各自地財力大小“積極認購”了所有的股票。


    七月一日,朱棣奉享太廟。


    三天後,朱登殿點將,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將軍印,為總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將軍印,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將軍,豐城侯李彬為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分別統“兩畿、荊、湖、閩、浙、廣西兵出廣西憑祥”,統“巴蜀、建昌、雲貴兵出雲南蒙自”,進討安南。兵部尚書劉俊參讚軍務,大理寺卿轉餉。都指揮同知程寬、指揮僉事朱貴為神機將軍,都指揮同知毛八丹、朱廣、指揮僉事王恕為遊擊將軍,指揮同知魯麟、都指揮僉事王玉、指揮使高鵬為橫海將軍,都督僉事呂毅、都指揮使朱英、都指揮使朱英、都指揮同知江浩、都指揮僉事方政為鷹楊將軍,都指揮僉事朱英、都指揮同知金銘、都指揮僉事吳旺、都指揮同知劉塔出為驃騎將軍。


    此次出征安南總兵力多達八十萬。但其中軍戶官兵卻僅僅隻有八萬。


    正規軍地數量之所以這麽少。是因為朱棣實行了精兵政策。正常情況下需要服兵役地隻是小旗以上地軍戶。所以。盡管永樂年間軍戶地數量大幅增加。其總數竟然由洪武年間地兩百萬增長到了三百萬。但能夠實施機動作戰地兵力卻隻有區區三十多萬。所以。在抽調了荊、湖、閩、浙、廣西、巴蜀、建昌、雲貴等地地大多數兵力之後。總共也隻湊了八萬餘人。


    抽調了這些地方地軍戶精銳後。卻也不必擔心當地生突然事件時無足夠地兵力應變。因為。各地地精銳出境服兵役後。各衛所還剩下將近九成地兵力。同時。那些千戶、百戶、總旗和小旗離開駐地之後。也不必擔心各衛所留守地軍戶們沒有組織。因為。除了正千戶、正百戶之外。衛所中還有副千戶、副百戶等副職軍官。甚至連基層軍官中。朱也改革設置了副總旗、副小旗等職務。副百戶、副總旗和副小旗這類副職一率稱之為留守軍官。所享受地待遇與正職差別極大。隻能擁有少許地職務津貼事實上。一名副百戶地職務津貼僅僅隻比一名小旗地職務收入略高。而一名副小旗地職務津貼每個月隻不過六百文而已。


    當然。留守軍官地職務津貼也並非永遠不變地。當正職因為意外原因而不能履行職責時。比如說軍隊出境作戰時。留守軍官便可以領取戰時津貼。其收入便會明顯增加。如果正職病亡或陣亡時。副職更是可以順理成章地轉為正職。然後享受正職地所有待遇。


    除了八萬軍戶官兵外。另一支屬於正規編製地則是三萬五千京軍。


    京軍和地方上地軍戶製度不同。屬於高薪地雇傭兵製。京軍共分為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三大部分。


    五軍營由各個地方抽調上來的精銳部隊組成。進入五軍營後,普通士兵也能夠每個月領兩貫薪水。這份收入在京城想要養活一家三口還是沒問題的,但想要養活一家五口則有些困難。不過,家屬找點什麽事情做傭稍稍補貼一下家用,還是能夠保證溫飽地。


    神機營是火器使用率最高的部隊。如今已經是永樂四年了,但除了神機營外,普通的部隊火器裝備率仍然隻有20%。其實在使用了流水線生產方式,並且對火器生產作坊實施了承包製之後,新式火槍的生產速度已經由最初的每個月三千支提高到了每個月一萬多支。然而遺憾的是,盡管新式火槍的生產速度提高了,但需求量卻提高得更快。


    以往兵器隻需要提供給軍隊。但是在朱棣大力鼓勵殖民之後,


    對火槍同樣有著旺盛地需求。在殖民地,由於沒有家,因此戰鬥的規範往往很小。一座土木結構地堡壘,如果由五十名持冷兵器的士兵守衛,那麽它便足以抵禦數百的敵人。但是如果能夠擁有新式火槍外加少量地手榴彈,那麽這種土木結構的堡壘便能夠抵禦上千土著的圍攻。


    在朱看來,滿足殖民地的有邑貴族地需求才是最迫切的事情。朱並不擔心殖民地的有邑貴族在擁有了火槍後會產生與帝國本土對抗的心思。一來,新式火槍的技術含量並不高,殖民地在條件成熟後完全可以仿製。所以趁著殖民地還沒有製造火槍的能力時將火槍賣過去,既可以賺一大筆錢,又可以延緩殖民地展火槍製造業地速度。二來,如果沒有彈藥,那麽火槍就連燒火棍都不如。火藥製造倒沒什麽難度,但隻要保證火藥的最佳配方以及濕製法不泄密,那便沒什麽好擔心地用60:18:22比例製成的老式火藥,哪怕是將槍管地四分之三都塞滿老式火藥,其射程也不過一百米左右,而且以這種火藥製造的手榴彈甚至隻能充當大炮仗。


    另一方麵,雖說明軍地換裝工作放慢了速度,但對戰鬥力的影響倒是不大。因為,明朝的真正機動兵力隻是總兵力的十分之一,而這十分之一的軍戶之中,火器的使用率已經達到了接近40%。對於十五世紀來說,這個比例已經足夠高了。


    回到正題。神機營的軍餉較高,一名普通的火槍兵都有三貫月薪,其收入甚至比軍戶製的小旗還要高。這種收入,已經足夠一家五口在京城的生活費用了。


    三千營則是純騎兵部隊,最初是由當年靖難之役時幫助朱棣打仗的兀良哈蒙古人組成,成立時人數隻有三千,之後規模漸漸擴大,目前三千營已擁有八千精銳騎兵。三千營的軍餉在整個大明的軍隊中是最高的,哪怕是一名最普通的騎士,不包括養馬的津貼,其月薪也有三千六百文,甚至比未入流的官吏還要高!


    京軍的薪水最強是毫無問的。但同時,他們的戰鬥力也最強。為了保證“幹強枝弱”的局麵,朱棣規定沒有戰鬥任務的京軍每年都需要進行大考,1c%||名靠後的京軍必須接受其他人的挑戰。若是被挑戰擊敗,則失敗的職位歸挑戰所有。為了保證各個衛所的衛指揮使積極將最優秀的士兵送往京軍,朱棣還額外對衛指揮使製定了一個考核標準:如果某衛連續十年都沒有一名士兵加入京軍,則該衛指揮使降一級。


    不過,在保證了京軍戰鬥力的同時,對財政的壓力卻也不小。目前五軍營為五萬人,神機營為兩萬,三千營為八千。這合計不足八萬的軍隊,每年僅薪水就需要支付四百萬貫。再加上養馬、兵器保養更換、日常訓練等各種其他的費用,京軍每年共消耗八百萬貫。


    經過朱棣的一係列改革後,永樂三年來自於農業土地的稅糧收入已經達到了四千八百萬貫,已經遠遠超過了原來曆史上明朝34611萬石的最高紀錄將安南的稅收也計算在內的結果。但不足八萬京軍便消耗六分之一農業稅收入的可怕事實,卻足以打消朱棣擴充京軍的想法。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次遠征安南京軍自然也需要出動。當然,三千營不用出征。在安南那種地方,騎兵很難找到動大規模衝擊的機會,不去也罷。而五軍營和神機營則各出去一半,加起來便是三萬五千餘人。


    至於說這次遠征大軍的其餘將近七十萬軍隊,則由有邑貴族們提供。


    雲貴川以及兩廣等地的有邑貴族極多,僅雲南就分為三十六個土司官。這些土司官從權力上講如同一個個小王國,從實力上講,其中實力較大的土司也確實相當於小國家後來成為了兩個獨立國家的老、緬甸,當時也不過是三十六土司之一明初雲南的地理概念與現代不同。但是按照封建契約,雲貴川以及兩廣等地的有邑貴族倒也不至於需要提供將近七十萬軍隊。隻不過,大多數有邑貴族除了按照封建契約的規定外,還額外提供了更多的士兵。


    額外提供士兵的有邑貴族之中,有些確實是為了表達對大明的忠誠。而更多的有邑貴族派出額外的士兵則是衝著大明皇帝所許諾的賞賜而去的朱棣許諾:凡進行抵抗的地區,有邑貴族可以盡情搶掠。


    這便極大的刺激了有邑貴族戰鬥的。此外,在戰爭勝利之後,立下功勞的有邑貴族還可以在安南獲得新的采邑。其采邑的規模大小,除所立功勞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便是派出的士兵多寡。如果不願意是采邑,那麽也可以直接獲得現金賞賜。


    有了這樣的好處,有邑貴族們自然興奮得嗷嗷直叫,紛紛表示自願多出兵力。這其中以雲南景東陶氏為最。按其封建契約,陶氏土司隻需要提供兩千兵力,可他卻自願額外提供兩千,加起來便是四千。另外,陶氏還有一個地方很令朱棣產生了很深刻的印象:陶氏竟然飼養強悍的戰象作戰。


    盡管火器的應運使得戰象威力大減,但使用戰象戰鬥畢竟很有趣,不是嗎?


    大軍出征的當天,朱棣親臨龍江祭誓師。


    三聲大炮掠空而過之後,號角手將長長的號角高高仰起,“嗚嗚”一陣激昂鳴叫,空寂的峰巒回音嫋嫋。燦爛的陽光下,一麵明黃龍旗,在微風之中張揚舞動。


    內閣學士楊榮神情莊重地大踏步升階登台,對行刑的劊子手大聲道:“開刀祭旗!”


    接著又是三聲巨響,黃中那顆血淋淋的人頭滾落在潮濕的草地上。楊榮又高喊一聲:“諸位將士,肅立靜聽聖上的討清檄文!”


    朱棣站上高台,說道:“夫安南之人,皆吾赤子。今其勢如在倒懸,汝往當如救焚拯溺。眾將毋養亂,毋玩寇,毋毀廬墓,毋害稼,毋姿妄取貨財,毋掠人妻女,毋殺戮降附。罪人既得,即立安南故國王之孫陳天平為國王,使撫治一方,然後還師,告成宗廟,揚功名於無窮!”


    檄文讀完,朱棣端起一杯酒來,朝天一擎,輕酹地上,然後向眾將繼續布軍令:“八十萬大軍同討逆賊,望我三軍將士,奮勇殺敵,得勝歸來!”


    下麵的軍士舉著刀槍齊聲高呼:“萬歲……萬歲……萬歲……”


    聽著這震天動地的山呼聲,朱棣的心情也激動了起來。這四年多來,他想的、盼的不就是這一天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中文網!)


    -------------------【第十二章平平淡淡才是真(上)】-------------------


    樂四年7月16日,遠征軍正式出師,皇上親往龍江餞行日風和日麗,江麵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明軍威武雄壯,軍容之盛為開國以來所未有。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生了,12日,南征軍統帥朱能突然病逝於龍州。37歲的朱能正值年富力強,在丘福吃了掛落後,朱能已經大明軍中第一人,皇上倚之甚重。不想此次討伐安南竟然“出師未捷身先死”。


    在軍中大嘩之際,右將軍張輔臨危受命,主動承擔起指揮全軍的重任。張輔一麵飛章奏報皇上,一麵率軍南進,六天後,遠征軍由憑祥度坡壘關,進入安南境內。收到張輔的奏折後,朱棣命張輔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代替朱能統率全軍,並以明初常遇春病逝,副將李文忠建大功的事跡予以鼓勵,希望張輔不負所托。


    這一刻,張輔才真正嚐到了什麽叫一呼百應,什麽叫將軍虎威,什麽叫作人生得意。


    進入安南境內後,張輔命人先將胡一元父子“肆逞凶暴,虐於一國”、“賊殺陳氏子孫宗族殆盡”等二十條罪狀寫成榜文,刻於木牌上,順流放下,並稱明軍的到來是“吊爾民之困苦,複陳氏之宗祀”。安南軍民見到榜文後,人心離散,甚至連各地的領軍將領也人心各異起來。這一著棋很有成效,分別由張輔和沐)率領的兩路明軍斬關而進,勢如破繡,大多數守關將領都提前派使通報投降的決定,甚至連不在明軍行軍路線上的一些附近州縣也日夜兼程趕來向明軍投降。直到抵達之前,明軍連病號傷號在內,傷損也不過七百這其中甚至包括依照軍律所處罰的四十三名土兵。


    按照傳統,中央政權征召少數民族土兵通常不負責其糧草,作為補償,則允許少數民族土兵自行籌集糧草也就是說允許少數民族土兵在作戰區內搶劫。


    然而這一次作戰卻不同。根據封建契約,有邑貴族們有義務提供相應地士兵作戰,並且保證這些士兵四十天內的糧草消耗。當初征召有邑貴族時朱棣便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便沒有征調路程在四十天以上的有邑貴族。也就是說,所有的有邑貴族私兵在抵達廣西憑祥或雲南蒙自之前,是沒有理由在行軍途中搶劫的。


    到了集合地點後,有邑貴族的私兵被編入大軍統一指揮各級將領仍然是那些有邑貴族,因此糧食供應也由大軍統籌安排。進入安南境內後,由於封建社會時期戰爭地特殊性,不可避免地需要就食於敵。然而張輔在開戰之前便進行了大力宣傳,很多安南將領根本就沒有抵抗的心思。


    要知道,至今胡氏篡陳朝才僅僅六年多地時間,很多安南人並不認為胡氏擁有對安南的合法統治權。在胡氏襲殺陳天平一事敗露後,安南人對胡氏更是反感。這種道理很簡單,陳氏立國一百七十多年,安南人早就習慣了陳氏國王的統治。既然陳天平是前安南國王陳日亙之孫、安南國王陳日奎火旁之弟,那麽陳天平自然擁有對安南王位的繼承權。你胡氏篡了陳氏的位不說,待陳氏地子孫獲得明朝的幫助後,假裝答應將王位還給陳天平地同時,卻又陰謀殺害陳天平。這種做法自然不可能獲得安南人民的擁護。結果不少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


    另一方麵,張輔在木牌上除寫明胡一元父子的罪行外,還明確規定了安南人在這次戰爭中選擇不同立場會有什麽樣的後果:凡聞風而降、改旗換幟,皆議功,其領日後可依此獲得有邑貴族爵位;若是大軍兵臨城下方降,則無罪無功;若大軍抵達一日之後仍不降,則根據其抵抗時日長短,施加輕重不一的懲罰!


    至於說明朝決定扶持陳天平成為安南國王後將實施有邑貴族製度。盡管此後安南國王便成了大明皇帝地直屬封臣。但封建領主對領地內地事務具有極大地自治權力。因此與之前地情況並無太大地差異。


    而且。有邑貴族製度對於安南地方官員和將領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自從公元十一世紀初安南李朝建立後。安南便確立了較為完備地封建中央集權君主製度。結果地方上地官員、土豪便減少了相應地自治權。當安南地中央政權衰弱後。地方上也會短時間內出現軍閥自治地現象。但哪有這種名正言順地有邑貴族體係好?


    所以。很多沒有抵抗心思地安南將領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投降反正是向前陳朝國王地繼承人投降。也不會產生道德上地失落感。當然。投降後地安南將領及地方官員們也就相應地承擔起了供應大軍糧草地義務。如此一來。明朝地遠征大軍也就不需要大肆掠奪便不存在缺糧地問題了。


    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況且大明地少數民族土兵相互之間打冤家時就已經養了搶劫地習慣。雖說張輔三申五令不得私自搶掠。但幾十萬大軍又怎麽可能全都管得住呢?所以。進入安南後還沒打什麽象樣地仗戰鬥總是軍紀敗壞地催化劑。可明軍地軍紀仍然無法達到秋毫無犯地標準。在安南官員提出控訴之後。張輔便將那些違犯軍紀較為嚴重地土兵吊死在道路地兩旁。


    張輔這樣處理地本意隻是威懾其他地土兵不要違反軍紀。至少不能有殺人強奸之類地嚴重違反軍紀地行為。然而此舉卻收到了意想不到地好處。安南人看到道路兩旁被吊死地士兵屍體。得知他們都是違反軍紀而被處死地。於是更加擁護明朝軍隊了。


    之前胡朝君臣對明主戰或主和地意見分歧甚大。有地官員認為隻好“從他明朝所好。以緩師可也”。左相國胡元澄注1則言“臣不怕戰。但怕民心之從違耳。”。對明作戰並無十足把握。胡朝從中央到地方都對於對抗天朝有著慮。但爛船也有三斤釘。安南好歹也是中南半島上地大國。擁有人口共有七百餘萬。而胡一元又是從權相變為國王地。手下地軍隊和心腹將領卻也不少。


    眼見明朝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胡一元便在芹站布置伏兵,準備給明軍一點顏色看。然而張輔小心謹慎,識破了安南軍隊計策。於是張輔將計就計,大敗安南之伏兵。之後張輔又率兵進占新福,接下


    鶴江與沐)率領的軍隊勝利會師。胡氏父子料不到如此神速,大驚之下,傾全國之兵號稱二百餘萬,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個天險,伐木築寨,綿延九百餘裏。又沿江置木樁,征國內所有船隻,排列在樁內,所有江口,概置橫木,嚴防明軍攻擊。


    在絕對的優勢下,胡朝或許用計謀還能給張輔造成一定的困惑,但這種嚴防死守的戰法張輔哪裏會在乎?張輔大軍進入富良江,先命驍將朱榮進攻嘉林江口,再進至多邦隘,沐晟軍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進,與張輔呈南北夾擊之勢,互為聲援。一路上,胡朝立下的軍寨一一被明軍輕鬆攻克。


    胡朝軍隊節節敗退,隻得厚集兵力於多邦城,企圖據險頑抗。


    多邦城堅而高峻,城下設有重濠,濠內密置竹刺,濠外多掘坎地,守衛嚴密。在冷兵器時代,想要攻克這種堅城需要付出極大地代價。看到多邦城時,不少有邑貴族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無他,朝廷正規軍與少數民族私兵一同作戰時,充當炮灰的總是後。有了這樣地覺悟後,再看到多邦城的雄峻,有邑貴族們自然覺得頭疼不已。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有邑貴族都產生畏懼,也有一些有邑貴族主動請戰。這其中,湖廣土家族的布平爭奪先鋒的表現最為激烈。布平地父親是三等有邑伯爵,因此布平曾經在南京藩學就讀,在就讀期間布平得知為國捐軀死後便可以入烈士陵園,享受世人祭祀。布平極其渴望進入烈士陵園,因此在麵對堅城時毫不畏懼。


    然而令有邑貴族們驚訝的是,張輔卻並沒有接受布平等人打頭陣地要求,而是宣布待攻破了多邦城之後,布平等人再入城巷戰。


    其實這種戰術安排卻是大軍出征前朱棣便預先就安排好的。曆史上明軍攻擊多邦城時,好不容易依靠兩名高級軍官率領敢死之士憑借勇氣和血肉之軀才攻下了多邦城的外城。然而進城之後,卻現安南兵驅大象出陣,誓死拒戰,激烈的巷戰中,明軍幾呈不支。朱並不懷疑明軍的肉搏能力,但如果安南士兵在巷戰中負隅頑抗,那麽這一仗打下來損失必然不小。


    張輔並不知道朱之所以這樣布置是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精神。之前張輔還不明白皇上為什麽會一本正經地叮囑,到了多邦城後要將攻擊內城地任務交給有邑貴族。但現在張輔卻“明白”了。在“了解”了朱的用心後,張輔不禁感歎皇上果然是料事如神。


    一路上鮮有抵抗,因此有邑貴族們也就沒了燒殺搶掠地理由。為了維護軍紀,張輔甚至不得不處死那些嚴重違反軍紀的有邑貴族以及他們地私兵。


    如今到了多邦城下,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次真正的戰鬥更準確地說,是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次真正值得搶劫地對象。如果由朝廷正規軍攻下多邦城,那麽事後大掠由誰來進行呢?若是朝廷的正規軍平定了內城的抵抗,然後由有邑貴族們實施大掠,正規軍流血拚命之餘卻受到這種待遇,誰能想得通?如果由朝廷正規軍負責巷戰,戰勝後實施大掠,對有邑貴族而言卻也不公平。


    要知道,有邑貴族們辛辛苦苦跟著來,可不是為了參觀安南風景的!從道義上講,有邑貴族參加遠征大軍是為了完成封建契約,但誰都知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路上都夢想著通過戰爭來搶劫、財。如果不滿足這些有邑貴族的,把他們憋得狠了,終究會出事的。


    不說張輔對朱棣愈加敬畏。第二天,明軍便開始攻城了。


    堅固的城池對於防禦冷兵器部隊很有效果,但是對這支明軍來說卻沒什麽影響。


    先出戰的是神機營。神機營的士兵在城外一百五十米的距離上散開排好,然後開始向城頭上射擊。


    安南也有火槍,如果不是因為朱棣的穿越,安南當時使用的火槍甚至比明軍使用的火槍性能更加優異。提到安南的火槍,那便不得不提到胡元澄這個人。曆史上胡元澄被明軍俘虜後,由於他擅長兵器,能造神槍火器,所以獲明朝授以官職,胡元澄對火器的改進非常成功,後因功升遷至工部尚書。升為工部尚書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胡元澄最終成為了一代兵器家,被明代軍士奉為“火器之神”狹隘民族主義沒必要對此介意,9世紀的浙江因處於五代的紛爭中,因此當年的部分胡氏家族成員從浙江南遷至古代的南越地區。也就是說,胡元澄實際上是中國人。至於說朱為什麽不親近實為中國人的胡元澄,而要去立陳天平為安南國王,那是因為陳氏的先祖是大約在十二世紀移民安南的福建人。既然兩都是中國人,手心手背都是肉,那自然要選擇更容易控製的陳天平了。


    ……扯遠了,回到正題。


    多邦城上的安南守軍同樣擁有火器,然而因為火藥工藝的不同,導致兩的威力相差極大。在一百五十米的距離上,明軍士兵隻要不是眼睛被安南火器打中,那便頂多也就是受點輕傷;可安南士兵如果被明軍的火槍擊中,不死也重傷了。


    另一個令安南守軍無法忍受的事情是,安南守軍的火器在這種距離上沒有絲毫的準確性可言,可明軍使用的新式火槍射程遠不說,而且負責與安南守軍對射的是神機營!


    普通士兵經過一定的訓練後,使用新式火槍在1步內比較容易擊中門板大小的目標。但這隻是普通士兵的標準!出征的明軍正規軍要麽是小旗以上的軍官,要麽就是各地軍中選出來的精銳,其戰鬥技能自然超過了普通士兵。至於神機營則更是誇張。如果在一百五十米的距離上連續兩槍都打不中門板大小的目標,那他都不好意思自稱是神機營的人。


    既然無論是武器還是士兵素質都有著巨大的差距,那麽在對射中神機營將城頭上的火力逐漸壓製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漸漸的,已經沒有安南人敢於冒頭了。


    這時中軍令旗一揮,神機營的火槍兵便緩緩向前走去。


    注1:胡一元長子,胡漢蒼之兄。(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中文網!)


    -------------------【第十三章平平淡淡才是真(下)】-------------------


    槍兵們緩緩走到離城牆大約一百米左右的距離,然後距離上繼續實施火力壓製。


    將距離縮短是為了提高射擊的精確率。由於火槍精度的限製,在這個時代絕不可能產生百步穿楊的神槍手,但是在這個距離上,神機營的火槍兵們卻能夠做到以敵人的上半身為目標就基本上不會打中敵人的下半身。


    安南守軍現在不敢冒頭了,但城牆上除了箭垛之外,還設有一些射擊孔。這些射擊孔非常狹小,而且從位置上講也不很方便射擊,但守城一方畢竟可以通過這些射擊孔對攻城方造成威脅。而神機營的火槍兵現在離城牆大約隻有一百米,十槍當中總有那麽一兩槍能夠射中射擊孔,因此對使用射擊孔的安南士兵同樣能夠產生一定的威脅。


    接下來,中軍令旗又是一揮,於是第二批士兵從本陣出,向多邦城逼近。


    第二批士兵同樣隸屬於神機營。隻不過這批士兵並非火槍兵,而是迫擊炮手。迫擊炮手兩人一組,一人扛炮,另一人扛裝著迫擊炮彈的箱子。迫擊炮組迅速在多邦城前八十米左右的地方布下了迫擊炮陣地。迫擊炮的最大射程為九十米,但由於要向城頭上射擊,因此其最大射程便隻是八十米了。緊接著,迫擊炮便開始射。


    在迫擊炮射擊之前,安南士兵還能躲在城牆後麵。可是當迫擊炮彈落到城頭之上後,躲在城牆後麵也同樣變得不安全了。


    接下來,第三批士兵迅速衝到城門口,開始埋設炸藥。


    其實這些年來大明在火炮的研究上已經取得了一定地進步。如今大明明了一種專門用來攻城地臼炮,炮身很短,口徑卻有水桶粗。


    相對於射藥而方,這種臼炮的炮管便顯得較為脆弱,因此射程尚且不足四百米。但這個射程在這個時代已經足以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轟擊無法移動的城牆了。


    這次遠征安南並沒有將臼炮帶來,因為臼炮實在太重了。即便是在平整的道路上也四匹馬來拉,在泥濘的道路上或是在崎嶇的山路上,想要移動這種臼炮簡直就是一種災難。更何況,臼炮其實是超越這個時代地產物。如今明朝想要攻破敵軍堅固的城池隻需要使用三板斧就已經足夠了:先用火槍兵壓製城頭的反擊力度;然後以迫擊炮迫使城頭上的敵軍無暇關注或是無法阻止城下地活動;最後再以炸藥炸開城門城牆。除非火藥配方流失,否則根本就用不著使用臼炮在遠距離上攻擊城牆。


    多邦城雖說堅固。而黑火藥地威力相對較低。但畢竟架不住量變引質。第三批士兵埋設了足夠多地炸藥後。然後將之引爆。一聲巨響之後。整個城門都不見了。甚至連兩邊地城牆都被震倒了一大片。


    這聲巨響之後。敵我雙方都出現了短暫地沉默。即便是後世地士兵第一次見到猛烈炮火轟擊地場麵時也會懵。古人看到這種場景時。一時心神被奪真地很正常。


    張輔雖說也被這種震憾地場麵嚇了一跳。但他最快回過神來。於是下令攻城。


    接下來便是有邑貴族地私兵們朝著這一段缺口蜂湧而入。安南兵驚措之下。矢石竟不得。紛紛敗走城下。然而退入內城後。安南士兵卻驅大象出陣。誓死拒戰。然而安南士兵地垂死掙紮卻沒有獲得絲毫成果。張輔早得朱叮囑。因此待有邑貴族們衝入城之後。又派了一隊神機營士兵緊隨其後。待象兵出陣時。有邑貴族地私兵一陣混亂。然而火槍兵卻在軍官地率領下越陣列於前。然後有條不紊地朝著象兵射擊以及投擲手榴彈。


    受到驚嚇後。大象紛紛狂。狂往前衝地大象吸引了眾多地火力。結果被打成了篩子。狂往後衝地大象則衝亂了安南士兵地隊伍。導致安南士兵徹底潰散了。


    接下來便是有邑貴族私兵地肉搏時間。由於雙方士氣相差太大。因此有邑貴族們隻付出了極小地代價便徹底擊潰了安南人有組織地抵抗。明軍趁勝追擊至傘圓山。盡焚緣江木柵。俘斬無算。並斬其帥二人。值得一提地是。之前一直被列為失蹤人士地阿牛在此役出現了。


    由於特殊的生活經曆,阿牛的野外生存能力相當強。然後遺憾的是,阿牛並沒有什麽地理知識以及相應的常識。因此在逃脫了安南士兵的追捕後,阿牛卻迷路了。身處敵國,阿牛不敢暴露行藏,因此也就不敢找安南百姓問路其實問路也未必有用,因為普通的安南百姓不懂官話,更不懂鎮江話。由於阿牛沒什麽方向感,結果這幾個月來,阿牛獨自在深山老林裏轉來轉去,反倒離邊境越來越遠,最後不知怎麽的竟然走到多邦城附近了。


    明軍炸開多邦城城門的那聲巨響驚動了阿牛。他循著聲音想要過去看看到底生了什麽事,結果恰巧遇到了一小隊慌不擇路正在逃跑的安南人。對於阿牛這種異類來說,十幾個敵人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於是阿牛便隨手拔了棵常人手臂粗細的樹將這群人打倒了。巧得是這群人當中還有一名高級將領,懂得大明官話。問明情況後,阿牛自然是興高彩烈地歸隊了順便還帶上了那場遭遇戰的戰果。


    主帥張輔是曉得皇上青睞阿牛一事的。見阿牛安然無恙地歸來,自然也頗為高興。上次在伏擊戰中阿牛就有著極其優異的表現,這次又立新功,張輔便當場為阿牛單獨寫了一篇奏折為之請功。按照阿牛所立的奇功來看,或許不久之後,原本正六品的百戶會一口氣升為正四品的衛指揮僉事也說不定呢。


    輕輕鬆鬆占領了多邦城之後,明軍挾勝利之姿趁勝追擊。


    十二月,明軍攻克安南東都升龍城並大肆掠奪,“擄掠女子玉帛,會計糧儲,分官辦事,招集流民,為久居計。多閹割童男,及收各處銅錢,驛送金陵”。


    “擄掠女子玉帛”,那是因為升龍城進行了激烈抵抗,因此按照之前檄文所說,明軍將大索三日。另外,之前有邑貴族們搶掠了多


    如今升龍城自然輪到正規軍了。明朝正規軍在巷戰千人,因此張輔斬數千人,築成京觀以鎮服安南人民。當然,所謂地擄掠女子玉帛隻是個通俗地說法,事實上就連升龍城中的壯勞動也不得免。壯勞力中,一半貶為奴隸,另一半則運回大明作苦役戶。


    “會計糧儲,分官辦事,招集流民,為久居計”卻是早與陳天平商議好了的。將來的陳氏複國後將以西都清化城為都,而東都升龍城則歸大明直轄。由於要將城中一半的壯勞力運回大明本土充作苦役戶,因此自然需要招集流民補充人口了。


    至於說“多閹割童男,及收各處銅錢,驛送金陵”,則是封建社會的戰爭習慣,也沒什麽好說的。


    次年正月,明軍向胡朝地都清化繼續前進。抵達清化的第二天,明軍隻花了一個時辰便攻破了外城。


    見這麽容易便攻克了安南的都,隨軍的有邑貴族不禁暗中感歎這次遠征實在是乏味。安南地實力自然無法與明朝相比,但畢竟也是一個擁有七百萬人口的國家,而且又擁有主場之利,當年甚至打敗了蒙古軍隊地進攻。可明軍一路打過來,野戰自不消說,又是火槍又是手榴彈的,安南軍甚至還沒衝到陣前就已經士氣崩潰了。守城戰也沒什麽值得說道的,火槍、迫擊炮、炸藥包三板斧下來,再堅固的城都會迅速失守……這種過程,實在是太平淡了。


    清化外城失陷後,胡氏父子進退失據,隻得焚毀宮室,從水路逃亡,繼續與明軍為敵。


    在外領兵的左相胡元澄聽聞清化失守的消息後,領軍退守黃江,與逃亡而來地胡一元、胡漢蒼會合。然而還沒等他們喘口氣,清遠伯王友等便率軍渡過自注江,一路上摧枯拉朽依次攻破籌江、困枚、萬劫、普賴諸寨。


    由於在之前的戰鬥中明軍顯示出了不可抵抗地戰鬥力,那些火器的威力被戰敗士兵誇張地傳播後,簡直成了明軍有雷神助戰一般。稍一接戰,安南軍隊便要麽潰敗要麽投降了。因此這些戰役地結果並非如曆史那樣斬三萬七千餘級,而是斬六千,俘虜三萬有餘。


    這是征戰安南以來俘虜最多的一次。這些俘虜大多隻是胡朝臨時征集地農民,沒什麽戰鬥力。況且他們又不是水兵、火槍兵之類的技術兵種,因此毫無編入軍隊的價值。將他們就地貶為奴隸呢,又擔心俘虜們畢竟參過軍,其中多少有一些骨幹,鬧起事來也是麻煩。於是張輔便下令將俘虜送回本土充當苦役戶。


    眼見陸地上完全沒辦法與明軍抗衡,安南將領胡杜便聚集水師欲扼守天險盤灘江進行頑抗。遠征軍雖說沒有水軍,但好在之前已有安南水軍投降了。因此張輔便命安南降將陳封進行攻擊。


    大明水軍的戰鬥方式已經進行了徹底的改革。遠距離便是用火炮攻擊,近距離便以火槍射擊,弓箭幾乎已經被淘汰。然而安南水軍卻仍舊是遠距離以投擲石塊、火箭,近距離肉搏為主。盡管這次水戰的交戰雙方都是安南人,因此在技術方麵明軍並不占據優勢,但雙方士氣相差極大,因此降將陳封最終大敗安南水軍將領胡杜,盡奪其舟。於是東潮、諒江諸府州也被明軍控製了。


    與此同時,西平侯沐晟進駐了與黃江相接的木凡江,預備出擊。二月,胡元澄打著先製人的主意,以戰船三百艘來戰。明軍迎頭痛擊,斬萬級,擒其將校百餘人,溺死無算,江水為赤。沐)趁勝追擊至悶海口,然而在這時明軍卻終於遭受了遠征以來的最大一次挫折軍中爆了疾疫。


    這種情況下明軍無力再戰,於是移師後退。張輔在鹹子關築城,命都督柳升鎮守。三月,胡軍再次糾集殘軍集合水步大軍七萬,號稱二十一萬,進襲鹹子關,搦戰於富良江。


    雖說明軍爆了疾疫,但過了一段時間後疫情卻已經得到了控製。再說明軍家大業大,仍然保持著戰鬥力的部隊多得是。因此張輔與沐)夾岸迎戰,而柳升則以水師橫衝其陣。


    胡軍錯估了形勢,以為趁著明軍軍中爆疾疫時可以占些便宜,誰知明軍的作風如此硬朗,竟然迎頭逆襲。結果此戰胡軍繼續大敗,損失數萬人。眼見形勢不妙,打老了仗的安南兵們便熟練地再次開始“轉進”。由於此時天旱水淺,戰敗的安南士兵們便紛紛棄舟逃走。可明軍追擊時江水忽然大漲,於是乘勢急進。在岸邊靠兩條腿趕路自然比不上在江中乘船的速度,結果除了少數機靈的安南士兵離開江岸逃遁之外,此次進犯的安南兵竟大多被殲。


    接著,明軍又揚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於五月追擊至日南州奇羅海口。相比較而言,南宋殘軍在海上倒是飄蕩了很長時間,可胡氏想要海上多芶延殘喘幾天卻也成了妄想。當明軍追擊至羅海口時,安南軍隊殘部自然是全軍覆沒。不過,大袖卻不是那麽容易被殺死或捉住的。盡管胡朝軍隊殘部在此役中全軍覆沒,可胡氏父子竟然再一次逃脫了。


    不過這一次,胡氏父子卻僅以數舟逃遁。憑著這點實力,哪怕是去做海盜也隻能做個小海盜,想要東山再起是很難了。然而到了這種地步,胡氏父子哪怕想當海盜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朱對於是否能抓住胡一元、胡漢蒼父子並不是很在乎,但對於抓獲胡元澄卻有著強烈的興趣。更何況,哪怕皇上不在意偽胡政權的偽太上王和偽王,可底下的將領們卻是很在意的。


    經過鍥而不舍的追索,明軍終於在當地百姓協助下擒獲了胡一元及其長子胡元澄,不久後又擒了偽胡政權的國王胡漢蒼和偽太子胡。待偽胡政權的主要人物都齊聚一堂後,張輔便歡歡喜喜地將他們全部檻送京師。


    至此,安南遠征行動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偽胡政權徹底成為曆史。(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中文網!)


    -------------------【第十四章文治武功】-------------------


    輔在三十一歲時遇到了一個機遇,而他也緊緊地抓住遇。如今,他已經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軍事能力。明軍出師僅一年,在自身傷亡極小的前提下大獲全勝,消滅了篡位的胡氏政權。


    如果說消滅了篡位的胡氏政權是武功的話,那麽接下來對安南的治理工作自然是文治。


    按之前的約定,安南將升龍府以及五府縣城劃拔給明朝中央政府直轄。當時安南有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劃拔一府五縣給明朝中央政府直轄,陳天平根本就不在乎。不過,朱倒是蠻在乎的。


    升龍府是日後的河內,其重要性和可展性自然不言而喻。至於說那五座縣城,倒也沒什麽特殊之處,也就是位於海岸邊上並且有著天然良港罷了。


    其實安南有著不錯的礦產資源,但朱棣對此卻沒怎麽動心。在古代,交通問題不解決,再好的資源也沒辦法利用其實別說是古代了,即便是二十一世紀,西伯利亞的自然資源不也同樣受到環境的限製因而沒能充分利用嗎?在沒有解決運輸成本之前,朱棣對於金、銀、銅這三種可鑄幣金屬之外的礦產確實沒太大的興趣他可不是那種“吃著碗裏、看著鍋裏”的那種人。


    由於陳天平已經加入了大明帝國的有邑貴族體係,因此在消滅偽胡政權後,為了保證人頭稅的正常征收,大明便對安南進行了一次人口大普查。除大普查之外,由於安南沿海的五座縣城以及升龍城已劃拔給明朝中央政權直轄,因此又對這些地區采取了與內地相同地黃冊製度來辦理。官府把這些地區百姓的姓名、年齡和籍貫,記載到簿冊,並按這些資料,製成證件,由人丁持有,以備官府查核。若現某人的證件與簿冊所載不符,便貶為奴隸。


    為了方便管理,明朝將安南境內的直轄區域統一歸屬於升龍城管理,將之稱為升龍特別行政區,其最高行政長官稱之為總督。升龍特別行政區內共計一府五縣,升龍府境內設一升龍衛,另外五縣則分別設立一個千戶所。


    升龍特別行政區之上沒有省級機構,而是直接歸中央管理。簿冊編製完畢後,即抄成一式三份,一份黃色封麵的交到中央戶部,其餘兩份封麵為青色,分別交給總督府及各港保存。每十年更新田丁的數目。


    除去升龍特別行政區外,從法理上講,安南其他的區域則由包括陳天平在內的有邑貴族自行管理。不過,朱棣卻模仿了歐洲的模式,通過宗教手段來影響封建采邑製度下的百姓。


    現在是永樂五年,不信仰國教地無信需繳納信仰稅一貫。對於社會最底層地百姓來說,一貫已經是很大一筆錢了。在經濟壓力下,底層百姓毫無問會非常樂意信仰國教。在安南,這種事自然是特事特辦。第一步自然是規定設立各種符合國教教義的神壇、廟、觀、寺,依時進行拜祭。


    由於國教地核心基礎是祖先崇拜。想要成為信徒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隻要信仰一個中國古代傳說中地神靈或是古代地名人既可。對於這一點。安南人倒是不存在文化上地疏離感比如說安南胡朝地締造胡一元便自稱是帝舜地後裔。


    佛教對安南地影響較大。但安南人同樣也有著深厚地祖先崇拜地基礎。也就是說。隻要某甲聲稱自己地祖先是某某名人。那麽此人便可算作是信徒。於是可以免交每年至少一貫地信仰稅。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限製地。比如說不能隨便自稱是帝舜地後裔;不能自稱是前朝某位皇帝地後裔;該先祖必須是中國人這條規定地限製在於:先祖要麽生活在先秦至唐朝之間那段安南尚未獨立地時期。要麽就是安南獨立時期從中國內地遷移過去地。


    朱棣並不認為“必須先祖是名人才能免除信仰稅”地規定太過嚴苛。因為假造族譜這種事情很容易。而且他也根本沒打算嚴格審查族譜地真假。隻要安南人認一位先秦至唐朝期間地名人為先祖。或說認一位內地地名人為先祖。管他是否屬實呢?謊話重複一百遍就會成為真話。而祭祀先祖是每年都需要做地事情。當安南人每年祭祀時都將某位中國名人當成自己地祖先來崇拜。在這種長期地自我暗示下。將來他們便會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確實是此人地子孫後代既然大家都是中國人地後代。那麽獨立思想就會逐漸消失吧?


    除了信仰稅這個手段外。朱棣還在安南建立了若幹烈士陵園。凡是在安南戰爭中為明軍作戰而犧牲地戰士均可入內得到妥善安葬。而且。其烈士家屬無論是帝國本土人還是安南人。均可享受相應地烈屬待遇當然。兩地烈屬待遇之間還是有差別地。這種差別地理論基礎並非什麽本土人與安南人地區別。而是前是正規軍。後卻並非正規軍。


    升龍特別行政區地一府五縣一共設立了一個衛和五個千戶衛。在這些衛所中。帝國本土人隻擔任小旗以上地職務。而小旗以下地職務則由安南本地人充任。在加入了衛所之後。那些安南人便同樣成了大明地正規官兵。將來所能享受地待遇與本土人沒有絲毫差別。


    在宗教手段外,朱棣還采取了另外幾種措施。


    先便是在安南開設學校,派遺國子監的學生前去教授官話和儒學。在交址人的學習課程方麵,明廷把中國儒家典籍中的《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等書頒給各州縣的學校,供安南學子們學習。而且,朱棣更是製定了歲貢生進入國子監的措施。盡管除了升龍特別行政區外,安南其他地方都交給有邑貴族統治,但地理上地府、州、縣的劃分並未取消。朱規定:府學每年一名入選,州學每三年兩名入選,縣學每兩年一名入選。其歲貢生的選擇則由府學、州學、縣學的教諭負責,安排生員在入選後第二年的農曆正月一日進京朝覲。至於入選為歲貢生進入國子監的條件,則是“不拘入學年月淺深,擇有學行”。


    同時,朱棣還訪求在儒學、醫術等各個方麵有才能的安南人,量才使用並委以官職。在這個方麵,胡元澄自然是代表性的人物。


    在衣冠服飾方麵


    女必須穿戴與中國內地相同的衣冠。


    在信息聯係方麵,令苦役戶從安南境內起朝中國修築一條硬質路麵的驛道,建立起完善地驛站係統,並設置相應地水驛以便公文傳遞。


    當然,這些改革措施並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了。在徹底消滅了篡位的胡朝之後,朱棣趕緊對安南實施了分封。和以前一樣,參與分封儀式的同樣是獲得朱授權的特使。


    在盛大而又華麗的儀式上,陳天平獲得了皇帝所賞賜地郡王儀仗,於是在法理上成為了安南國王。接下來,陳天平又向下開始分封。


    在這次儀式上,獲得分封的有邑貴族們可大致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安南人。


    這類有邑貴族中有忠於陳朝地舊臣,比如說裴伯耆之流。


    遠征軍進入安南後聞風而降的安南將領也算作這一類。由於聞風而降的安南將領頗多,因此由原安南將領身份而獲得分封的有邑貴族數量最大。他們所控製的領地再加上陳天平本人所直轄的領地,加起來已經達到了安南全部領土地將近六成、全部人口的五成以上。這樣地分封結果,令安南地方上的實權勢力頗為滿意不滿意地當然也有,可這些人在戰爭爆時站錯了隊,結果要麽戰死了,要麽被秋後算帳處死了,運氣最好的也是被當作苦役戶送往大明本土。這些人地反對意見,也沒誰會在乎。


    另外,流落在民間的陳氏宗族也獲得了分封,比如說曆史上後來起兵造反的陳、陳季擴父子。隻不過由於胡一元篡位後對舊於陳氏子孫進行了殘酷的清洗,因此獲得分封的陳氏宗族並不多。


    最令人吃驚的則是胡朝偽世子胡被冊封為安南的有邑貴族了。


    朱棣對胡氏父子的處理十分殘酷,他們受了千刀萬剮之刑,直到第九天才斃命。但是除了胡一元和胡漢蒼之外,對其他人的處理卻不僅僅是輕的問題,而是極為寬容。左相胡元澄、偽世子胡等人皆獲赦免僅赦免,胡元澄還立即被任命為工部主事,負責改造火槍。而偽世子胡更是獲得了安南的有邑三等伯爵爵位。


    沒人想得通這是為什麽……朱私底下對太子朱高熾的解釋自然不可能傳到安南諸人的耳中。當時朱麵對滿臉疑惑的朱高熾笑著說道:“反正中央對有邑貴族的控製力度有限。留一點蒂兒,讓他們將對方視為最大的仇敵互相監視著,省我們多少心!”


    第二類獲得冊封的有邑貴族則是明軍的有功將士。在這一類封臣中,由於荊、湖、閩、浙、廣西、巴蜀、建昌、雲貴等地的有邑貴族私兵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因此他們所獲得的封地總量竟然不比正規軍將士獲得的少。


    烈屬采邑也屬於這一類。烈屬采邑一般交給傷殘退伍官兵代為管理,然後每年將采邑收入烈士陵園,再由烈士陵園將之轉交給烈士家屬。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安南戰爭中正規軍將士所獲得的最高有邑爵位是三等伯爵,這個爵位自然非征夷將軍、總兵官張輔莫屬了。而獲得有邑一等子爵爵位的有兩人,除了西平候、左副將軍沐晟外,另一個竟然是之前隻不過是百戶的阿牛。當然,安南戰爭結束後評定功勳後,阿牛已經由正五品的百戶連升四級成了正四品的衛指揮僉事可即便是衛指揮僉事,在安南遠征大軍中也算不了什麽。所以,阿牛被封為有邑一等子爵的事情對低級軍官們造成了極大的激勵作用。


    根據規定,凡是獲得有邑爵位,可以在三個月內辭去軍職前往領地生活。若是不打算辭去軍職,那麽過了三個月的期限後就不得擅自離開軍伍了,否則以逃兵論處。獲得采邑的將士如果打算繼續服役,那就必須將采邑交給信任的人管理。


    第三類則是之前購買了安南戰爭股票的百姓們。當時心不甘情不願地被迫購買戰爭股票的人,如今卻驚喜地現自己竟然真的隻花了這麽點錢便成為了有邑貴族。隻不過,由於戰爭股票這種東西是第一次出現,那時人們對此沒有太大的信心,所以購買並不積極,最後還是朱棣通過行政手段強迫富戶認購的。所以,通過購買戰爭股票而成為有邑貴族的人數雖然不算很少,但基本上都是爵位最低的有邑恩騎尉。到了兌現的時候,當初沒敢購買戰爭股票的人自然大歎可惜,而隻是象征性地購買了一兩股的人同樣感到後悔不已。因為,五百貫便能夠購買一個有邑貴族的爵位實在是太便宜了!將來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才能再遇到這種便宜事呢!


    盡管富戶本人並不願意離開家鄉前往陌生的安南,但由於《長子繼承法》的存在,因此這種有邑貴族爵位還是相當有吸引力的。家中隻有一個兒子的富戶似乎有些麻煩,因為他本人肯定不願意離開家鄉,同時也不會舍得讓唯一的兒子離開家鄉,因此這個有邑爵位似乎浪費了。但事實上,這種麻煩卻根本不存在。因為,富戶可以任命自己所信任的親族或是管家前往采邑代為管理,也可以賣掉這個爵位。


    不過,選擇賣掉爵位的富戶卻極為罕見。因為,哪怕家中隻有獨子的富戶大多會選擇將采邑交給信任的人去管理,因為這樣做,他便可以頂著一個貴族頭銜。除了可以滿足虛榮心之外,貴族爵位還對應著相應的品級。有祿恩騎尉相當於正七品,有祿雲騎尉相當於從六品,有祿騎尉相當於正六品,依次向上遞增。有邑爵位比有祿爵位低兩級,因此有邑恩騎尉隻相當於正九品。盡管有邑恩騎尉的品銜較低,而且這種品銜並沒有任何實權,但隻要頂著一個有邑恩騎尉的貴族頭銜,在見到知縣時便不必下跪了這種好處誰不喜歡?


    更妙的是,這種有邑爵位還是世襲的盡管繼承有邑爵位時必須繳納一筆不菲的費用,但從理論上講,哪怕是最低一級的有邑恩騎尉也可以世世代代永遠地傳下去。


    ……


    於是,在消滅了篡位的胡氏政權後,似乎是皆大歡喜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中文網!)


    -------------------【第十五章潑天大誌】-------------------


    真的是皆大歡喜了嗎?”


    朱棣嘴角噙著一絲意味不明的微笑,緩緩搖頭。“隻怕未必吧?”


    楊榮見朱似乎並不怎麽高興,忙說道:“債券和股票都兌現了,百姓們得了實利;陳天平、裴伯耆恢複安南陳朝的願望得到了實現;當初助紂為虐與胡一元、胡漢蒼為伍的安南人隻要及時投降,不僅沒有得到懲罰,反而搖身一變成為了擁有實權的有邑貴族;將士們輕輕鬆鬆打贏了這一仗,卻又得到了不菲的獎勵……”


    “問題就出在這一仗贏得太輕鬆了。”朱棣打斷楊榮的話。“你想啊,這一仗贏得這麽輕鬆,戰後那麽多人都得了好處……這種好事,誰不想多來幾次?”


    楊榮瞥了一眼朱,見他似笑非笑地說道:“鄭和下西洋後,與大明建交的的國家更多了。比如蘇祿、占城、緬甸、西洋瑣裏、爪哇、泥、三佛齊、羅、真臘、古裏、柯枝、甘巴裏、滿剌加、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不剌哇、阿丹、蘇門答剌、麻木、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裏、沙裏灣泥、彭亨……然而這麽多小國,卻僅有蘇祿自願加入了大明的有邑貴族體係。”


    朱棣頓了頓,象是想起了什麽好笑的事情一樣嗬嗬笑了起來。“就連那蘇祿加入大明的有邑貴族體係也未必能夠說是自願……你還記得那年蘇祿入貢時,上表請以蘇祿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籍的情況嗎?”


    “記得。”楊榮此時也嘴角含笑。“當時微臣真是嚇了一大跳。之前與蘇祿並沒有太多的來往,隻知道蘇祿國內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那年蘇祿東王,西王、王率領家眷一行三百餘人前往中國,禮部一直以為蘇祿是前來入貢的。誰料到在大殿上,蘇祿東王竟然表示要求舉國並入大明,而所謂地貢物便是蘇祿國的土地以及丁戶。當時大殿之上群臣或疑惑或驚喜,無人能保持常態,唯有皇上鎮定自若。”


    被楊榮不輕不重的拍了一下馬屁,朱棣愉快地搖搖頭。“朕當時其實也嚇了一跳。”


    朱棣慢慢回憶著。在他地記憶中,蘇祿請求將國土、丁戶編入中國在曆史上確實有其事,但這件事卻是生在乾隆年間,而且乾隆拒絕了這種好事。當時朱也不知道這個事件為什麽會提前生,於是在大殿上隻是不動聲色地說“朕知道了”,事後卻命令東廠對此事詳加調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之前蘇祿國在海灘邊救了一位遭遇海難的大明人,而那人竟然自稱是大明使,隻因遭遇海難而丟失了證明身份的使節。蘇祿東王一聽說是大明地使節,自然不敢怠慢,於是趕緊詢問此人來意。那人便說是奉了大明皇帝的旨意,來說服蘇祿國王向大明臣服,進獻國土。除此之外,此人還向蘇祿索要了一艘船以及大量財物,然後返回了大明。等“大明使”離開後,蘇祿三王便對此事一本正經地討論了一番。不知道是心慕中原繁華還是懼怕大明的強大,總之最後蘇祿三王達成了將國土進獻給大明地共識。


    得知事情地來龍去脈後。朱棣便順水推舟答應了蘇祿東王地要求。


    隻是考慮到蘇祿國地特殊情況。因此隻是將蘇祿人當成熟蕃對待。在蘇祿建了一個府並派遣流官過去之餘。卻仍然將蘇祿三王分別冊封為土知州、有邑貴族。配合大明地流官對蘇祿進行管理。


    楊榮還是第一次聽說蘇祿自請並入大明地內情。不禁訝然道:“那冒充大明使節之人後來回到大明了?冒充國家使節是為死罪。但促使蘇祿並入大明卻是大功。不知皇上是怎麽處理此人地?”


    “還談不上怎麽處理此人。”朱笑著說道:“蘇祿地造船技術很低。那人從蘇祿騙得地隻是一艘不大地漁船。勉強航行回到大明已是老天保佑了。不過那人還從蘇祿還騙得了大量地財物。返回廣州將便將船和財物都賣掉了。然後換了一艘能夠遠航地船便再次出海了。”


    “又出海了?”楊榮先是驚訝。然後恍然。“他大約是自知犯下了滔天大罪。所以逃遁了。”


    “……也未必。其實那人你也認識。”


    “微臣認識此人?”楊榮地嘴巴張大的能夠塞進一隻拳頭。然而楊榮畢竟記憶力驚人,仔細回憶片刻後,他試探著問道:“難道是那個周?就是那個說是要往最南方去才能逃過一劫地周。”


    “不錯,正是此人!”朱棣的語氣中略微帶著一絲羨慕和感歎。楊榮地記憶力和心思之靈動,若朱棣是不皇帝,那真是和他比都沒法比的人比人真是得死啊!


    “即便沒有犯下冒充使節之罪,大約周也會想方設法往南邊去……”朱悠然歎了口氣。“已經五年多的時間沒周的消息了,也不知道他現在究竟在哪裏。這麽長的時間,已經足夠現澳州了……難道他真的往南極去了?”


    “如果周回國,朕也不讓他去探險了,就派他卻說服周邊的小國。朕派的正式使們甚至沒能說服周邊的小國酋長們並入大明的有


    而周那個冒充的家夥反倒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成功了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啊。”


    對於朱棣的自言自語,楊榮也不好說什麽。一陣沉默後,朱棣卻主動回到了剛才的正題。


    “剛才朕說過了,安南戰爭贏得實在太過輕鬆,而且戰爭紅利卻又不菲,人的貪欲難道是有止境的嗎?百姓難道不希望繼續購買那種債券和股票?將士們難道不希望多有立功的機會?就算是剛剛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係的安南人,難道就不希望借著八十萬大軍正駐守安南的機會與宿敵占城徹底解決曆史上地恩怨?”


    “朕派了使向周邊小國傳達讓他們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係的要求,可是應廖廖。可見,很多事光用嘴巴說還是不夠的。所以朕已經給張輔送去了一份密旨,讓他隨機應便。安南周邊地緬甸、羅、萬象、占城等國不肯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係,那便是拂了朕的麵子!其實即便朕不下達旨令,可張輔身為征夷將軍,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八十萬大軍外加安南的軍隊在手,又怎麽會無動於衷呢?作臣子地,總要從全局全盤著眼著手,才能跟上朕的廟貌籌運!”


    “畢竟八十萬大軍遠征安南,耗費了多少錢糧精神!偏偏在安南又沒打什麽惡戰。若是占城等國說不加入有邑貴族體係就不加入,而張輔就這麽率領著大軍回國,國人會怎麽看張輔?慢道是占城,就連天下人也要小看他們那支‘天兵’,更會小瞧朕!”


    “在緬甸、暹羅、占城、萬象這四個國家中,占城與安南宿怨極深,所以朕敢斷定,張輔接下來肯定會派信使給占城,強令對方立即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係。若對方不答應,張輔必定先斬後奏,率軍殺入占城。”


    楊榮凝神聽著朱似自言自語,又似在向自己講述的話,撫膝歎道:“微臣明白了。八十萬大軍一仗打下來,戰死尚且不足兩千,加上染疫而死地戰士也不足三千。整個戰爭結束,遠征大軍連死帶傷也不過一萬出頭。這麽一支龐大的軍隊不容易去了安南,一路上消耗也是不小。若是不趁機多做些事,那也是浪費了百姓們所納之賦稅。”


    朱棣笑著點頭。“張輔抰擊敗胡氏之餘威,或許不用打都可以使得占城屈服若是占城不識時務,遠征大軍外加安南當地軍隊共計百萬有餘,其雷霆一擊,占城必將化為齏粉。


    占城之後,再緬甸,再暹羅、再萬象等國。將中南半島諸國收入大明有邑貴族體係後,還可以向南洋,向南亞諸國施加壓力。”


    “不過,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縭,朕所說的中南半島、南洋、南亞地理麵積太過廣闊。光靠那支安南遠征軍,別說一路打過去,就算每個小國都聞風而降,因此隻需要一路走過去,走到最後士氣也會給磨沒了。”朱站起身來,慢慢踱步,因此楊榮看不清皇上此刻是什麽表情,隻聽得皇上的聲音顯得沉重渾蒼。


    “所以說,這裏麵有個恰到好處地分寸問題。既要想到目前,又顧慮到長遠。待到那支遠征軍基本上每名將士都立有足夠的功勳成為有邑貴族之後,朕會將遠征軍就地解散,命他們回到各自的領地去。在此之後,朕也不會再繼續派遣軍隊去遠征太遠的地方至少是不會從陸地上派遣數目如此龐大的遠征軍。朕的打算是,給已經加入大明有邑體係地有邑貴族們下達征戰令,讓他們給仍然沒有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係的小國施加壓力,迫使他們加入大中華共榮圈。這種事也不需要太急迫,慢慢來,花個上百年時間也不要緊。”


    楊榮聚精會神地聽著,他萬萬沒有想到皇上居然有如此地心胸謀略。然而令楊榮更加意外的是,當今皇上地誌向卻並非僅僅如此。


    “之後幾年,大明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是重中之重。”


    “日本很不安分。盡管日本地幕府將軍清剿了沿海的海盜並且將二十名倭寇頭目送過來,卻不肯答應在日本劃出一塊地供明朝駐軍用。之前對安南大舉用兵,又一直對韃靼進行著打擊,朕隻好忍下日本幕府將軍的無禮但這個帳,卻是遲早要算的!”


    “朝鮮的表現也不行。朝鮮國王雖說勉強同意了加入大明的有邑貴族體係,卻堅決不肯在朝鮮境內分封其他的有邑貴族。朝鮮國王如此固執,朕很是不喜。不在朝鮮境內分封其他有邑貴族,那還叫什麽加入有邑貴族體係?!朕打算派黃儼前往朝鮮索取牛馬以供軍用,再順便帶些銅佛像、佛骨和印佛經的紙張回來……”


    說到這裏朱棣頓了頓,仿佛有些不好意思。“為了加強大明與朝鮮的友好關係,黃儼去朝鮮後,還會順便帶些朝鮮女子回來服侍朕……”


    曆史上的朱棣很寵愛一位朝鮮女子,並且將之冊封為權妃。權妃出身於朝鮮地名門望族,這位書香世家的千金蘭心慧質,知書達理。加上她容貌秀麗,風姿綽約,少女時代就是遠近聞名的大美人。朱已經很克製自己了,並沒有大肆擴充後宮,但是對於這個與自己命中有緣地女子,朱棣還是


    期待的。


    “朝鮮女子中若有好的,朕會給予相應地封號,並且將其父兄冊封為有邑貴族,看那朝鮮國王是否敢違抗朕的旨意。若朝鮮國王將擁有封號的朝鮮女子地父兄冊封為封臣倒也罷了,如若不然,那麽遼東指揮使司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朱棣呷了一口茶,看著殿外飄忽不定的菲菲細雨,嘿然一笑。


    “韃靼的問題算是基本解決了。雖說韃靼太師阿魯台至今仍然不肯投降,反倒試圖毒殺準備投降的鬼力赤,但幸好鬼力赤機靈,連老婆孩子都來不及帶就這麽單身跑到大明來了。在韃靼大汗已經向朕投誠地情況下,那阿魯台竟然又立了本雅失裏為韃靼可汗。看阿魯台那種勁頭,好象還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了。他阿魯台活得不耐煩了不要緊,可朕準備在征服韃靼之後還要進軍瓦剌、西亞、西伯利亞。在沒有徹底征服韃靼之前,卻也宜輕易向瓦剌宣戰。朕隻希望底下的北方的有邑貴族們能夠早些將阿魯台的頭顱送過來。那時,朕才能安心地向西擴張。”


    楊榮此時才真正明白這位年過不惑的中年皇帝的潑天大誌,於是離座長跪。“皇上聖慮遠大,臣愚昧。臣雖是文官,卻也願領軍去韃靼生擒阿魯台獻俘闕下,若該酋窮途自盡,臣亦必解屍赴京,以慰聖躬。”


    朱棣擺擺手。


    “朕隻是心急,卻也知道此事難辦。韃靼是遊牧民族,阿魯台若是不願與你交戰,你便是在漠北逛三五個月也未必逮得住他。大軍在漠北消耗太大,三五個月就能夠消耗一省數年地賦稅。”


    楊榮嗓子裏咕噥了句什麽,說不清是感動還是震撼,他的聲音有些顫。


    “皇上……”


    “你能勇敢請戰,朕也很欣慰。不過,這件事卻也不必再說了!”


    軍隊方麵實施了精英政策,那兩百多萬希望憑借自身實力獲得更好生活地普通軍戶則是最佳的後備軍。對於北方地遊牧民族,有著以人頭換茶葉的製度和不時以車騎聯合作戰地形式進行掃蕩的政策,誰能受得了?阿魯台如今已經成了秋後的蚱蜢,能蹦幾天?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主要是探路,因此沒能說服沿途國家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係。但鄭和率領兩萬餘人的船隊卻已經在沿途建立了一些中繼點。那些中繼點,或是威脅強占,或是利誘購買、租借,總之可以充當殖民點的功能。將來憑借這些殖民點,更容易擴大明朝對那些國家的影響力即便將那些小國變為殖民國也並非不可能。當然,朱棣卻覺得如果單純地將東南亞、南亞等地的小國變為殖民地還不夠好。最好的選擇卻是逐漸將之演變成為大中華的一員至不濟,也要將之變成類似於英聯邦的成員國那樣的大中華聯邦成員。


    此外,這次鄭和下西洋也促進了中國商品的出口。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中國如今已經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剩餘商品,因此工商業比曆史上更加達了。


    而中國的棉布、絲綢、茶葉、瓷器又處於極其有利的壟斷地位,因此中國在未來的貿易中將獲得更多利益已經成了顯而易見的事情。


    吏治利用了高薪養廉、主官負責製、收入與成績掛鉤、告無罪製度以及魚效應,盡管不能徹底令每個官員都合格,但已經比過去的情況好得多了。隻要老老實實幹好自己的工作,那麽年終便會有一份保證家人足以過上有足夠尊嚴和體麵的生活。反之,稍有違法舉動,就有可能品嚐牢獄之災的滋味。當然,在大航海時代,倒是有很多罪犯不必坐牢。不過,不坐牢也未必就是好事,因為以罪犯身份被流放到殖民地會有很多苦頭吃。


    至於說土地問題,在能夠任意開殖民地的年代,至少三百年內不會出現缺乏耕地的現象。僅開殖民地這一項便可令大明至少多享受百年國祚。


    科技方麵,使用了特殊的專利政策,商人和工匠們明的積極性極高。如今蒸汽機的效率已經提高到可以產煤區大量運用的程度了。或許不久之後,中國便能夠搶先進入蒸汽機時代了。


    文化方麵是最簡單的。讓解縉這個大才子老老實實地搞《永樂大典》就成了。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後世因為各種原因,《永樂大典》居然隻剩下百分之三四了。為了安全起見,朱決定在永樂大典成書後下令再製作至少一份副本。而完成副本後,則將此作為一項事業,讓讀了書卻考中功名的讀書人有份工作,那就是聘請讀書人謄抄全書。此外,還可以將副本向社會開放,在自願的前提下讓民間以單冊的形式刊印行。


    那麽多項改革已經打下了足夠堅實的基礎,剩下來的時間裏,朱棣甚至完全可以輕鬆下來享受生活了……


    隻要將來別年紀大的時候患了失心瘋,大明必將越來越強盛,在朱的有生之年變成一個超級強大的大帝國。到時候,一個永樂大帝的稱號還跑得了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中文網!)


    -------------------【尾聲】-------------------


    樂七年二月乙,封瓦剌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圖羅為安樂王。三月,鬼力赤率舊部返漠北與阿魯台、本雅失裏交戰。聞本雅失裏西奔,遂渡飲馬河追之。己卯,及於幹難河,大敗之,本雅失裏以七騎遁往瓦剌。丁,回回哈剌馬牙殺都指揮劉秉謙,據肅州衛以叛,千戶朱迪等討平之,叛亂家屬貶為苦役戶,未被牽連者十中無一。六月甲辰,阿魯台請降,鬼力赤置之不理,率精騎迎擊,大敗之,追北百餘裏。丁未,又敗之。阿魯台不支北遁。


    舊港頭目陳祖義移封琉球,襲擾日本。朝鮮貢馬三千匹,五名朝鮮女子分別被冊封,令朝鮮王分封其父兄采邑。朝鮮終納入有邑貴族體係。


    永樂八年,阿魯台遣使貢馬,請降,帝允之,封其為和寧王。解縉進諫曰:鬼力赤與阿魯台舊怨未消,兩者恐互不相容。帝笑而不答,將奏折留中。六月,敕責順寧王馬哈木:“本雅失裏為大明之敵,何故收留?”


    十一月,日本派使者言,所抓海盜中有大明人。帝不理。


    十二月,瓦剌順寧王馬哈木弑本雅失裏,將首級送往京城。


    令紐約一等有邑男爵陳小鋒征服北美五大湖地區。


    永樂九年,封哈密兔力帖木兒為忠義王。福餘、朵顏、泰寧三衛因韃靼已降,遂以瓦剌為目標。七月,順寧王馬哈木請內附,帝不許。又請加入有邑貴族體係,許之。


    常寧公主驕縱,將刑科給事中陳諤推入河中。帝大怒,剝奪其下嫁蕃屬國成為王後之資格,將之下嫁於陳諤,但允其隨時進宮。常寧公主不悅,三月不入宮。帝派宦官宣其入宮,公主拒不領旨。陳諤懼禍,勸之,公主不聽。三日後,帝親臨公主府。之後,公主方旬日入宮。


    永樂十年,日本乞大明駐軍以防海盜,帝不許。日本再請改天皇為日本國王,遂許之,於石見建石見衛。移封陰祖義回舊港。次月開發石見銀礦,將其三成無償分與日本國王,日本國王感激涕零。


    甘肅八耳思朵羅歹叛,帝令豐城侯李彬討之。又曰:凡傷我一漢人,則以十命抵償。遂為常例。


    永樂十一年。光祿寺卿郭幸犯罪。帝憐其才。令其以戴罪之身領一千士兵及瓦剌一部。攻伐西伯利亞。


    永樂十二年。有明人周自海外返。獻異獸。群臣以為祥瑞。帝笑曰:“袋鼠而已。何來祥瑞?”封周為雪梨一等子爵、澳洲都督。令紐約一等伯爵陳小鋒征服北美西海岸地區。


    永樂十三年。改封漢王朱高煦於青州。南北漕運通。有禦吏建言罷海運。帝大怒。斥之鼠目寸光。曰:再有言罷海運者。殺無赦。鄭和出使西洋還。俘蘇門答臘王蘇幹刺以獻。


    永樂十四年。改封趙王朱高燧於彰德。漢王高朱煦有過。削二護衛。陳祖義襲擊商船事敗。遂舉旗造反。次月。陳祖義赴部下戰雲飛宴會。為戰雲飛所殺。舊部盡歸戰雲飛。


    夏四夏四月申。禮部尚書呂震請封禪。帝曰:“今天下雖無事。四方多水旱疾疫。安敢自謂太平。且《六經》無封禪之文。事不師古。甚無謂也。”不聽。八月癸酉旦。壽星見。禮臣請上表賀。不許。


    永樂十五年。穀王有罪。廢為庶人。封漢王朱高煦於樂安川。瓦剌順寧王馬哈木死。脫憎繼順寧王位。其子也先赴京就讀蕃學。以趙為兵部尚書巡視塞外。秋八秋八月甲午。甌寧人進金丹。帝曰:“此妖人也。令自餌之。毀其方舊。”


    永樂十六年,有言官死諫東廠廠督馬,太子、太孫、權妃俱為之求情,帝不許,將馬為言官殉葬。方孝孺等人犯罪該死,一字並肩王朱文圭攬其罪,自願出家以贖方孝孺等人性命。帝允之,從靖江郡王一係中取一初生嬰兒擔任一字並肩王。


    永樂十七年,紐約一等伯爵陳小鋒請求將各處采邑合並,將爵位升為有邑一等侯爵,帝不許。仍令其采邑分散於北美各地。方孝孺、王度等人長跪於朱文出家之寺廟前,言朱文圭不還俗則跪死於廟前。朱文自此絕食,三日後餓死。方孝孺等人為千夫所指,於朱文圭墳前自經死。


    永樂十八年,納山東唐賽兒為妃。


    永樂十九年,張無忌占領新德裏,其爵升為新德裏侯爵。


    永樂二十年,西亞諸國俱歸順。


    永樂二十一年,常山護衛指揮孟賢謀立趙王朱高燧奪嫡,伏誅。


    永樂二十二年,帝傳位於太子朱高熾,自任太上皇。三日後,太上皇留言微服外出,著令新皇不得追索。


    次年,仁宗崩,太子朱瞻基繼位。仍無永樂皇帝消息,隻得上尊諡曰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以其衣冠葬長陵。


    ps:昨天有人看出此文即將結束,大喜,這說明此文結束得並不是特別突兀。


    這種議論文,看點在於打好基礎,繼續詳細寫後麵的內容很累人的說。能夠堅持看到這裏的朋友也知道,我當時上傳這本書的目的是搶先注明“專利”,所以本書有很多先天不足之處能有讀者堅持到現在,已經很令我感激了。


    謝謝各位一直我的朋友,特別是那些在討論區經常留言的朋友。貓撲中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樂架空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xiaose_wh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xiaose_wh並收藏永樂架空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