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征召令之前,周武的生活可以算得上是稱心如意。(.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移民屯地廣人稀,一開始,周武想盡了辦法卻連一畝地都沒佃出去。
這也很正常,抵達目的地後,自費移民每戶都免費獲得了一百五十畝田。得到官府所頒發的地契時,好些移民當場便淚如雨下。在這些移民的家鄉,擁有一百五十畝田便是實實在在的地主了,需要雇傭長短工或是將田地佃出去。移民們既然連自家的地都種不完,又怎麽可能去佃別家的地附近不遠處就是朵顏三衛的牧場。關內的牲畜較貴,但是在這一片地區,牲畜的價格卻便宜得驚人。所以,周武便花了五百多貫錢一口氣買了一公八母共九匹馬、十二頭牛、一百二十隻羊外加三名牧奴――在蒙古部落,奴隸買賣是很正常的現象。
每次想起這筆買賣,周武都會忍不住咧開嘴傻笑。
完全移民的任務後,周武手頭上還剩下將近八百貫現錢。遼東這鬼地方荒僻得要命,有錢都買不到東西。因此,聽說有個隸屬於朵顏三衛的遊牧部落正在北邊不遠處放牧的消息後,他便毫不遲疑地帶上剛認識的小猴子等人去那兒買牲畜。
周武確實是個傻大膽兒,話,竟然敢就這麽傻愣愣地闖過去。幸好那個遊牧部落的首領勉強聽懂得官話,周武等人才沒被當作奸細抓起來。誤會解開之後,雙方開始商談買賣。
蒙古人更希望以物易物,許諾說,若周武能夠帶來糧食、布匹、茶葉、服飾、鐵鍋等各種生活物資,那便能夠以更便宜的價格換取更多的牲畜。可周武哪有這些東西啊?茶葉、鐵器屬於專賣物資,不經官府同意販賣會掉腦袋的!販賣糧食給已經臣服的朵顏三衛牧民倒是可以,但問題是周武自己都缺糧。他們剛剛移民到遼東,手頭上除了種子糧和最基本的口糧之外。再也沒有多餘的糧食了。
不過幸好大明在遼東的開原、廣寧兩處開設了馬市(注1),牧民可以在馬市裏使用大明寶鈔購買貨物,因此周武手頭上地紙鈔總算有了用武之地。
當周武帶著牲畜和牧奴回到領地後,消息慢慢傳來,於是周圍的鄰居們紛紛前來打探消息。當他們聽說買這些牲畜和三名牧奴居然隻需要五百多貫時,一個個都羨慕得要命。附近的鄰居比周武還窮,他們都隻是恩騎尉,家底更薄。不過,秉承著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精神,鄰居們便約起來湊了份子。然後一同去那個遊牧部落購買牲畜。還沒回來――這是從移民屯到那個部落所在地來回所需要消耗的時間。
第五天,其中一個鄰居滿臉沮喪的回來了。原來,回家的路上周武曾經到一個有邑貴族家中借宿過。因此,已經有其他人早已知道了能夠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到牲畜的消息。結果,當鄰居們趕到那個全部人口還不到兩百人的小部落時,沒等鄰居們表達來意,部落首領就直接表示無法和他們進行交易。因為,部落裏能夠進行交易地牲畜早已被聞訊而來的有邑貴族買光棄。而是勸說蒙古人將剩下的牲畜買掉,然後拿著錢去其他部落買更多的牲畜。為了打動蒙古人,鄰居們甚至表示願意提高五成的購買價格。
聽了這個價格,部落首領把嘴一撇,不屑地搖著頭。
“朋友。昨天就有和你們一樣地漢人把價格提高了一倍。但我同樣拒絕了。我真地不能把剩下地牲畜賣掉。牲畜對於我們蒙古人來說就是部落地根本。萬一別地部落不賣牲畜給我們。那我地部落就會消失掉。”
鄰居們覺得這個首領固執得不可思議。但如果換位思考他們就能夠理解了:蒙古人對牲畜地感情。正如他們對土地地感情一樣。首領。鄰居們磨破了嘴皮子也沒辦法。最後。鄰居們隻好派了一個代表回去通知各家。然後繼續往北走。想要碰碰運氣看能不能遇到別地部落。
第十天。風塵仆仆、垂頭喪氣地鄰居們終於回來了。他們地身後確實跟著牲畜和牧奴。但數量比預計得要少得多。
一問才知道。他們確實遇到了別地部落。而且還是一個全族人口將近千人地大部落。然而可惜地是。他們遇到這個部落地時間太遲。之前早已有好幾拔懷著同樣目地地漢人搶先將這個部落大部分地牲畜都買走了。
這個部落還剩有少量牲畜可供交易。但問題在於。商品地價格受供求關係地影響很大。蒙古人相對純樸。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卻也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對牲畜價格進行調整。結果。鄰居們一共花了六百多貫。買到地牲畜卻隻有周武地一半多一點兒――盡管這個價格仍然要比內地便宜好多倍。而且從質量上講。周武所買地馬均為上馬或中馬。而鄰居們買地卻都是下馬和駒(注2)。
每次想到自己隻不過搶先了幾天。竟然占了這麽大一個便宜。周武簡直笑得幾乎連嘴都合不攏。
周武地好運氣還不止如此。
春耕之前大約一個月的時領地上來了一個叫做孫大壽的家夥。抵達周武的領地時,孫大壽衣衫襤褸、滿臉菜色,看起來純粹就是一個難民。然而令眾人意外的是,這個貌似乞丐的孫大壽卻最終導致周武的領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原來,一個月前孫大壽還是一名在京城服役的匠戶。永樂元年正月初一獻寶大會召開後,看到有人憑借獨家技藝獲得了官身甚至爵位,他也不由動了心,於是拾掇哥哥孫大福用自家祖傳的手藝去獻寶大會上碰碰運氣。
孫氏兩兄弟的祖先從東漢時就是工匠,那時孫家的祖先掌握著一整套馬耕農具的製法。無奈養馬一匹,要耗去“中家六口之食”,成本實在太高,結果馬耕逐漸被牛耕所取代。
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孫家地祖先隻得改行製作其他的農具。但孫家的那位祖先固執地認為馬耕比牛耕更好,因此傳下遺囑,要求後世子孫必須掌握全套馬耕農具的製作方法,否則不得入祖墳。中國人對先祖遺命的重視態度是外國人不可想象的。因此,雖然幾百年來馬耕農具一直都沒有用武之地,可孫大福、孫大壽兩兄弟卻仍然掌握著整套馬耕農具的製作方法。
在弟弟孫大壽的鼓動下,孫大福便鼓起勇氣參加了獻寶大會,在專門的場地上演示了套名為孫氏馬耕耬鋤的農具。
這是一種類似於元代發明地耬鋤的農具,是從耬車發展而來的。馬耕耬鋤同耬車非常相似,隻是沒有耬鬥。取而代之的是耬鋤。使用時,用一匹馬拉著耬車,耬腳便可以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由於鋤頭的入土深度達二三寸,超過手鋤的三倍,而且速度快,每天所鋤的地達五十畝之多。
如果使用良馬耕地,也就是說如果馬力能夠負荷,甚至還可以在原來播種用的耬車上加上一種鬥狀農具,鬥中裝上篩過地細糞或拌過的蠶沙。在播種時隨種而下,將糞覆蓋在種子上,取到施肥的作用。這時,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作業便可一次完成,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演示完馬耕耬鋤後,孫大福還想演示牛耕耬鋤(由於發力點等因素不同,因此馬耕農具與牛耕農具並不一樣)。官員問他準備演示的牛耕耬鋤有什麽特別之處,孫大福呐呐不能言,結果被官員斷然拒絕了――牛耕耬鋤是已經被發明出來的東西,還來獻什麽寶?
現場觀看演示的評審官員對孫氏馬耕耬鋤倒是嘖嘖稱奇。然而最後這套農縣卻隻為孫氏兄弟獲得了一個“發明副使”的獎勵。這個評價沒什麽貓膩,因為評審官員們綜馬耕農具所能帶來的好處。
靖難之役結束時。整個大明帝國的馬匹都處於相對緊缺地窘境,連軍馬都無法得到保障,更何況民間用馬呢?因此,盡管當今皇上已經放寬了民間馬匹買賣的限製,但那居高不下地價格對於普通農戶而言仍然令人望而生畏――既然民間幾乎不存在使用馬耕技術的環境。那麽,給出一個“發明副使”的散官官銜作為獎勵難道不夠嗎?
發明副使隻是個每月俸祿三貫的未入流小官。但是從被歧視的匠戶變成官身,這種巨大地進步已經令哥哥孫大福心滿意足了。一年三十六貫的俸祿。在不考慮房租地前提下,足以保證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溫飽――大福大壽兩兄弟都是光棍。每年三十六貫地俸祿甚至能夠讓他倆隔三差五吃上肉!
更重要的是,由於孫氏兄弟已經不再是匠戶,因此免掉了匠戶地賦役。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倆平日裏憑手藝做活,省吃儉用個幾年,使家境達到小康也並非妄想!
哥哥孫大福確實心滿意足了,但弟弟孫大壽卻絕不滿足。獻寶大會針對孫氏馬耕耬鋤隻授予了一個“發明副使”的獎勵,哥哥得到“發明副使”的散官官銜,弟弟卻僅僅隻是脫離了匠籍。盡管“我有口幹飯吃就絕不會讓你的真心話,但孫大壽怎麽想都不甘心。
孫大福雖說是散官,卻仍舊需要到吏部注冊。因為工匠都歸工部管的緣故,孫大福以為發明副使也是工部的官員。誰知到了吏部,人家卻說發明副使和發明大使都屬於一個他從來沒聽說過的機構管轄。
這個機構名為專利局,隸屬於東廠管轄。
東廠才剛剛成立,不象另一個曆史時空若幹年後那麽如雷貫耳。孫大福懵懵懂懂去專利局報道。在專利局裏孫大福驚喜地發現,自家的祖傳手藝除了能夠換來“發明副使”的官銜外,居然還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百姓們將祖傳技藝或者自己的發明創造獻給皇上後,這些被稱之為專利的工藝技術便屬於皇上所有。皇上宣布,凡是不涉及軍事的專利任何人都能學習使用,但使用時,必須向皇上繳納“專利使用費”――當然,也不是所有人使用專利都必須繳納專利使用費。比如說某些人在之前就已經使用某項技術了,隻要能夠證明,那麽這些人便可以繼續免費使用這項技術。又比如說某項技術是兩個以上的人發明的,那麽其中一人為“專利人”,而其他人則為“專利共有人”。“專利共有人”不僅可以免費使用該專利,而且還可以擁有專利費的分成。成額度由“專利共有人”和“專利人”自行協商,若協商不果方由官府裁決。
“專利使用費”並不高,因為皇上規定“專利使用費”不得超過該物品製造成本(材料成本加人工成本)的兩成。以某個治療發燒有特效的秘方為例,一份藥劑的成本不過十文,因此其他人若製造這種藥劑販賣,每份頂多隻需要繳納專利使用費兩文錢。可問題是架不住數量多呀!如果全國每年製造十萬份這種藥劑,那麽專利使用費就是二十萬文,也就是兩百貫!
由於皇恩浩蕩,皇上並沒有將專利費獨占,而是將其中的一半賞給了所謂“專利人”――也就是孫大福這樣的工藝技術提供者。考慮到百姓們使用“專利技術”時未必會主動繳納“專利費”,因此皇上特意成立了隸屬於東廠的專利局,以此來保障專利費的收取。不過,專利局卻也不是憑白無故地出力,因為專利所有人必須向專利局提供向專利費的三成作為該局的運作費用。也就是說,專利人實際上隻擁有專利使用費的兩成。
反正兩成也是白得的,因此聽到這個消息時,用欣喜若狂來形容孫大福的心情絕不誇張。
和那個治療發燒有特效的藥劑不同,孫氏馬耕耬鋤由於工藝複雜、組件較多,因此每兩千八百文左右。這樣算起來,如果別人製造孫氏馬耕耬鋤販賣,每製造一套最多需要繳納五百六十文錢,作為專利所有人,孫大福便能夠獲得一百一十二文。如果整個大明一年能夠製造一千套孫氏馬耕耬鋤,那麽孫大福就能坐收一百一十二貫!
……唯一的難題是,民間養得起馬的人家不種地,而種地的人家養不起馬,誰會製造孫氏馬耕耬鋤呢?
當孫大福回到家中將這個喜憂參半的消息告訴弟弟時,孫大壽卻從中發現了機會。**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而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孫大壽是“孫氏馬耕耬鋤”技術的“專利共有人”――否則他也不可能脫離匠籍。既然專利共有人可以和專利人協商分成,這便是機會了!
大福大壽是親兄弟,因為當孫大壽提出專利費分成的事情時,孫大福毫不猶豫地表示與弟弟對半平分。
第二天,孫大壽和哥哥一同前往專利局簽訂了協議分成的契約。待專利局將這份契約存檔備案後,孫大壽告訴哥哥,他準備去遼東推廣“孫氏馬耕耬鋤”。原因很簡單,至少眼下看來,在關內是賺不到什麽專利費的。唯有去關外的移民屯,“孫氏馬耕耬鋤”方有用武之地。
雖然哥哥盡力地勸阻,但是毅然向遼東出發了。
注1:在開原、廣寧設置馬市的真實時間為永樂四年
注2:永樂初分上上馬、上馬、中馬、下馬、駒五種,馬價不一。(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
移民屯地廣人稀,一開始,周武想盡了辦法卻連一畝地都沒佃出去。
這也很正常,抵達目的地後,自費移民每戶都免費獲得了一百五十畝田。得到官府所頒發的地契時,好些移民當場便淚如雨下。在這些移民的家鄉,擁有一百五十畝田便是實實在在的地主了,需要雇傭長短工或是將田地佃出去。移民們既然連自家的地都種不完,又怎麽可能去佃別家的地附近不遠處就是朵顏三衛的牧場。關內的牲畜較貴,但是在這一片地區,牲畜的價格卻便宜得驚人。所以,周武便花了五百多貫錢一口氣買了一公八母共九匹馬、十二頭牛、一百二十隻羊外加三名牧奴――在蒙古部落,奴隸買賣是很正常的現象。
每次想起這筆買賣,周武都會忍不住咧開嘴傻笑。
完全移民的任務後,周武手頭上還剩下將近八百貫現錢。遼東這鬼地方荒僻得要命,有錢都買不到東西。因此,聽說有個隸屬於朵顏三衛的遊牧部落正在北邊不遠處放牧的消息後,他便毫不遲疑地帶上剛認識的小猴子等人去那兒買牲畜。
周武確實是個傻大膽兒,話,竟然敢就這麽傻愣愣地闖過去。幸好那個遊牧部落的首領勉強聽懂得官話,周武等人才沒被當作奸細抓起來。誤會解開之後,雙方開始商談買賣。
蒙古人更希望以物易物,許諾說,若周武能夠帶來糧食、布匹、茶葉、服飾、鐵鍋等各種生活物資,那便能夠以更便宜的價格換取更多的牲畜。可周武哪有這些東西啊?茶葉、鐵器屬於專賣物資,不經官府同意販賣會掉腦袋的!販賣糧食給已經臣服的朵顏三衛牧民倒是可以,但問題是周武自己都缺糧。他們剛剛移民到遼東,手頭上除了種子糧和最基本的口糧之外。再也沒有多餘的糧食了。
不過幸好大明在遼東的開原、廣寧兩處開設了馬市(注1),牧民可以在馬市裏使用大明寶鈔購買貨物,因此周武手頭上地紙鈔總算有了用武之地。
當周武帶著牲畜和牧奴回到領地後,消息慢慢傳來,於是周圍的鄰居們紛紛前來打探消息。當他們聽說買這些牲畜和三名牧奴居然隻需要五百多貫時,一個個都羨慕得要命。附近的鄰居比周武還窮,他們都隻是恩騎尉,家底更薄。不過,秉承著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精神,鄰居們便約起來湊了份子。然後一同去那個遊牧部落購買牲畜。還沒回來――這是從移民屯到那個部落所在地來回所需要消耗的時間。
第五天,其中一個鄰居滿臉沮喪的回來了。原來,回家的路上周武曾經到一個有邑貴族家中借宿過。因此,已經有其他人早已知道了能夠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到牲畜的消息。結果,當鄰居們趕到那個全部人口還不到兩百人的小部落時,沒等鄰居們表達來意,部落首領就直接表示無法和他們進行交易。因為,部落裏能夠進行交易地牲畜早已被聞訊而來的有邑貴族買光棄。而是勸說蒙古人將剩下的牲畜買掉,然後拿著錢去其他部落買更多的牲畜。為了打動蒙古人,鄰居們甚至表示願意提高五成的購買價格。
聽了這個價格,部落首領把嘴一撇,不屑地搖著頭。
“朋友。昨天就有和你們一樣地漢人把價格提高了一倍。但我同樣拒絕了。我真地不能把剩下地牲畜賣掉。牲畜對於我們蒙古人來說就是部落地根本。萬一別地部落不賣牲畜給我們。那我地部落就會消失掉。”
鄰居們覺得這個首領固執得不可思議。但如果換位思考他們就能夠理解了:蒙古人對牲畜地感情。正如他們對土地地感情一樣。首領。鄰居們磨破了嘴皮子也沒辦法。最後。鄰居們隻好派了一個代表回去通知各家。然後繼續往北走。想要碰碰運氣看能不能遇到別地部落。
第十天。風塵仆仆、垂頭喪氣地鄰居們終於回來了。他們地身後確實跟著牲畜和牧奴。但數量比預計得要少得多。
一問才知道。他們確實遇到了別地部落。而且還是一個全族人口將近千人地大部落。然而可惜地是。他們遇到這個部落地時間太遲。之前早已有好幾拔懷著同樣目地地漢人搶先將這個部落大部分地牲畜都買走了。
這個部落還剩有少量牲畜可供交易。但問題在於。商品地價格受供求關係地影響很大。蒙古人相對純樸。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卻也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對牲畜價格進行調整。結果。鄰居們一共花了六百多貫。買到地牲畜卻隻有周武地一半多一點兒――盡管這個價格仍然要比內地便宜好多倍。而且從質量上講。周武所買地馬均為上馬或中馬。而鄰居們買地卻都是下馬和駒(注2)。
每次想到自己隻不過搶先了幾天。竟然占了這麽大一個便宜。周武簡直笑得幾乎連嘴都合不攏。
周武地好運氣還不止如此。
春耕之前大約一個月的時領地上來了一個叫做孫大壽的家夥。抵達周武的領地時,孫大壽衣衫襤褸、滿臉菜色,看起來純粹就是一個難民。然而令眾人意外的是,這個貌似乞丐的孫大壽卻最終導致周武的領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原來,一個月前孫大壽還是一名在京城服役的匠戶。永樂元年正月初一獻寶大會召開後,看到有人憑借獨家技藝獲得了官身甚至爵位,他也不由動了心,於是拾掇哥哥孫大福用自家祖傳的手藝去獻寶大會上碰碰運氣。
孫氏兩兄弟的祖先從東漢時就是工匠,那時孫家的祖先掌握著一整套馬耕農具的製法。無奈養馬一匹,要耗去“中家六口之食”,成本實在太高,結果馬耕逐漸被牛耕所取代。
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孫家地祖先隻得改行製作其他的農具。但孫家的那位祖先固執地認為馬耕比牛耕更好,因此傳下遺囑,要求後世子孫必須掌握全套馬耕農具的製作方法,否則不得入祖墳。中國人對先祖遺命的重視態度是外國人不可想象的。因此,雖然幾百年來馬耕農具一直都沒有用武之地,可孫大福、孫大壽兩兄弟卻仍然掌握著整套馬耕農具的製作方法。
在弟弟孫大壽的鼓動下,孫大福便鼓起勇氣參加了獻寶大會,在專門的場地上演示了套名為孫氏馬耕耬鋤的農具。
這是一種類似於元代發明地耬鋤的農具,是從耬車發展而來的。馬耕耬鋤同耬車非常相似,隻是沒有耬鬥。取而代之的是耬鋤。使用時,用一匹馬拉著耬車,耬腳便可以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由於鋤頭的入土深度達二三寸,超過手鋤的三倍,而且速度快,每天所鋤的地達五十畝之多。
如果使用良馬耕地,也就是說如果馬力能夠負荷,甚至還可以在原來播種用的耬車上加上一種鬥狀農具,鬥中裝上篩過地細糞或拌過的蠶沙。在播種時隨種而下,將糞覆蓋在種子上,取到施肥的作用。這時,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作業便可一次完成,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演示完馬耕耬鋤後,孫大福還想演示牛耕耬鋤(由於發力點等因素不同,因此馬耕農具與牛耕農具並不一樣)。官員問他準備演示的牛耕耬鋤有什麽特別之處,孫大福呐呐不能言,結果被官員斷然拒絕了――牛耕耬鋤是已經被發明出來的東西,還來獻什麽寶?
現場觀看演示的評審官員對孫氏馬耕耬鋤倒是嘖嘖稱奇。然而最後這套農縣卻隻為孫氏兄弟獲得了一個“發明副使”的獎勵。這個評價沒什麽貓膩,因為評審官員們綜馬耕農具所能帶來的好處。
靖難之役結束時。整個大明帝國的馬匹都處於相對緊缺地窘境,連軍馬都無法得到保障,更何況民間用馬呢?因此,盡管當今皇上已經放寬了民間馬匹買賣的限製,但那居高不下地價格對於普通農戶而言仍然令人望而生畏――既然民間幾乎不存在使用馬耕技術的環境。那麽,給出一個“發明副使”的散官官銜作為獎勵難道不夠嗎?
發明副使隻是個每月俸祿三貫的未入流小官。但是從被歧視的匠戶變成官身,這種巨大地進步已經令哥哥孫大福心滿意足了。一年三十六貫的俸祿。在不考慮房租地前提下,足以保證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溫飽――大福大壽兩兄弟都是光棍。每年三十六貫地俸祿甚至能夠讓他倆隔三差五吃上肉!
更重要的是,由於孫氏兄弟已經不再是匠戶,因此免掉了匠戶地賦役。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倆平日裏憑手藝做活,省吃儉用個幾年,使家境達到小康也並非妄想!
哥哥孫大福確實心滿意足了,但弟弟孫大壽卻絕不滿足。獻寶大會針對孫氏馬耕耬鋤隻授予了一個“發明副使”的獎勵,哥哥得到“發明副使”的散官官銜,弟弟卻僅僅隻是脫離了匠籍。盡管“我有口幹飯吃就絕不會讓你的真心話,但孫大壽怎麽想都不甘心。
孫大福雖說是散官,卻仍舊需要到吏部注冊。因為工匠都歸工部管的緣故,孫大福以為發明副使也是工部的官員。誰知到了吏部,人家卻說發明副使和發明大使都屬於一個他從來沒聽說過的機構管轄。
這個機構名為專利局,隸屬於東廠管轄。
東廠才剛剛成立,不象另一個曆史時空若幹年後那麽如雷貫耳。孫大福懵懵懂懂去專利局報道。在專利局裏孫大福驚喜地發現,自家的祖傳手藝除了能夠換來“發明副使”的官銜外,居然還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百姓們將祖傳技藝或者自己的發明創造獻給皇上後,這些被稱之為專利的工藝技術便屬於皇上所有。皇上宣布,凡是不涉及軍事的專利任何人都能學習使用,但使用時,必須向皇上繳納“專利使用費”――當然,也不是所有人使用專利都必須繳納專利使用費。比如說某些人在之前就已經使用某項技術了,隻要能夠證明,那麽這些人便可以繼續免費使用這項技術。又比如說某項技術是兩個以上的人發明的,那麽其中一人為“專利人”,而其他人則為“專利共有人”。“專利共有人”不僅可以免費使用該專利,而且還可以擁有專利費的分成。成額度由“專利共有人”和“專利人”自行協商,若協商不果方由官府裁決。
“專利使用費”並不高,因為皇上規定“專利使用費”不得超過該物品製造成本(材料成本加人工成本)的兩成。以某個治療發燒有特效的秘方為例,一份藥劑的成本不過十文,因此其他人若製造這種藥劑販賣,每份頂多隻需要繳納專利使用費兩文錢。可問題是架不住數量多呀!如果全國每年製造十萬份這種藥劑,那麽專利使用費就是二十萬文,也就是兩百貫!
由於皇恩浩蕩,皇上並沒有將專利費獨占,而是將其中的一半賞給了所謂“專利人”――也就是孫大福這樣的工藝技術提供者。考慮到百姓們使用“專利技術”時未必會主動繳納“專利費”,因此皇上特意成立了隸屬於東廠的專利局,以此來保障專利費的收取。不過,專利局卻也不是憑白無故地出力,因為專利所有人必須向專利局提供向專利費的三成作為該局的運作費用。也就是說,專利人實際上隻擁有專利使用費的兩成。
反正兩成也是白得的,因此聽到這個消息時,用欣喜若狂來形容孫大福的心情絕不誇張。
和那個治療發燒有特效的藥劑不同,孫氏馬耕耬鋤由於工藝複雜、組件較多,因此每兩千八百文左右。這樣算起來,如果別人製造孫氏馬耕耬鋤販賣,每製造一套最多需要繳納五百六十文錢,作為專利所有人,孫大福便能夠獲得一百一十二文。如果整個大明一年能夠製造一千套孫氏馬耕耬鋤,那麽孫大福就能坐收一百一十二貫!
……唯一的難題是,民間養得起馬的人家不種地,而種地的人家養不起馬,誰會製造孫氏馬耕耬鋤呢?
當孫大福回到家中將這個喜憂參半的消息告訴弟弟時,孫大壽卻從中發現了機會。**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而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孫大壽是“孫氏馬耕耬鋤”技術的“專利共有人”――否則他也不可能脫離匠籍。既然專利共有人可以和專利人協商分成,這便是機會了!
大福大壽是親兄弟,因為當孫大壽提出專利費分成的事情時,孫大福毫不猶豫地表示與弟弟對半平分。
第二天,孫大壽和哥哥一同前往專利局簽訂了協議分成的契約。待專利局將這份契約存檔備案後,孫大壽告訴哥哥,他準備去遼東推廣“孫氏馬耕耬鋤”。原因很簡單,至少眼下看來,在關內是賺不到什麽專利費的。唯有去關外的移民屯,“孫氏馬耕耬鋤”方有用武之地。
雖然哥哥盡力地勸阻,但是毅然向遼東出發了。
注1:在開原、廣寧設置馬市的真實時間為永樂四年
注2:永樂初分上上馬、上馬、中馬、下馬、駒五種,馬價不一。(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