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是失憶了,否則穿越者總是或多或少會開啟一下“金手指”。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事實上,在適應了新的身份後,朱棣便立即開始進行了所謂的“發明創造”。現在顯然是利用那些“發明創造”將獻寶大會推向**的最佳時機。


    小時候朱棣簡直對“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聽膩了,可穿越之後,他卻深刻地意識到這句話有多麽正確。


    按朱棣的理想,自然是覺得金手指開得越大越爽。然而可惜的是,他雖然想將坦克飛機發明出來,卻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朱棣所開的金手指全都是很簡單的、普通人稍微關注便可以知道的常識。


    第一項“發明”是製鹽法。


    明朝初期主要采用的製鹽法叫做煎熬法。煎熬法是直接以海水煎煮至飽和結晶,要費許多工時和燃料,而得到的鹽卻很少,而且製做的鹽含有多種雜質,味澀苦,色微黑。


    朱棣手頭上有兩種更為先進的製鹽方法。第一種是板曬法,相較於煎熬法,板曬之鹽,雜質少,色白味鮮,費用低,產量高。第二種是灘曬法,利用濱海灘塗,築壩開辟鹽田,納潮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成鹵水,鹵水蒸發最終析出鹽晶。說起來早在唐、宋時期,解州池鹽已經采用了畦曬法了,即在鹽池周圍開辟鹽畦,將池中鹵水導入畦中,利用日光和風力蒸發成鹽。隻不過海鹽的灘曬法在明初尚未出現而已。


    如果說灘曬是一種大田的粗放生產,那板曬就是一種小田的“精耕細作”,不用說板曬海鹽的質量自然要高出許多。此外,灘曬法生產原鹽雖然節約能源、成本較低,但是受地理及氣候影響,不可能所有的海岸灘塗都能修築鹽田,也不是所有的季節都能曬鹽。所以,朱棣隻能同時將這兩種製鹽法都“發明”出來。


    朱棣很看重這項發明。


    鹽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然而當人們將越多農業剩餘都消耗在必需品上時,那麽社會的發展就會越慢。更重要的是,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農業剩餘是工業發展最重要的源泉之一。隻有將食鹽的產量提高,讓鹽價大幅下降,這樣才會有著更多的農業剩餘。


    至於說推廣了板曬法和灘曬法之後鹽價是否會下跌,朱棣卻有著充分的信心。


    另一個曆史時空中,清朝中後期私鹽販賣之所以幾近絕跡,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板曬法的大量普及。板曬法普及之後,食鹽產量大幅增加,鹽價逐漸下跌,結果導致販賣私鹽成為高風險低利潤的行為,於是私鹽販子越來越少。


    第二項“發明”更是簡單得令人發指:隻不過是滑輪組而已。


    中國古代就有滑輪。但似乎沒有滑輪組。這項發明與馬鐙一樣。雖然簡單。但作用很大。但這個發明到底會給中國地曆史造成多大地影響。朱棣也說不準。


    第三項“發明”是“多色套印技術”。


    多色套印技術地原理是將原稿中地色彩不同深淺。分別刻成印版。然後再逐色套印。最後完成近似於原作地彩色印刷品。這種“多色套印技術”能印出漸變層次地稱彩色印刷。用於紙幣地套印那是再好不過了。在原來地曆史時空中。這種印刷技術始於明代中期。但由於發明這項技術地基礎條件已經滿足了。因此在朱棣地“指導”下。這項發明便稍稍提前了一些時間。


    第四項“發明”是“珍妮機”。


    考慮到照搬原名並不合適。所以朱棣便使用皇後地姓氏將之命名為“徐氏紡機”。“珍妮機”地原理很簡單。就是把幾個紗錠都豎著排列。用一個紡輪帶動。眾多優秀工匠合力製做出來地原始機型隻能帶動八個豎直紗錠。不過朱棣對目前地成績已經很滿意了――反正這種紡機還有很大地改進餘地。慢慢改進唄。


    “珍妮機”的發明雖然很簡單,但它卻是一件大殺器。按朱棣的理解,這項簡單的發明簡直就是工業革命之母。


    第五項“發明”是蒸汽機。


    如果說“珍妮機”是工業革命之母,那麽蒸汽機顯然算得上是工業革命之父。隨著蒸汽機的發展而建立的熱力學和機構學,為汽輪機和內燃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蒸汽機所采用的汽缸、活塞、飛輪、飛錘調速器,閥門和密封件等,均是構成多種現代機械的基本元件。可惜的是,蒸汽機的製作可比珍妮機要難得多。


    朱棣知道,製作現代意義上的蒸汽機,最主要的困難在於活塞與氣缸的加工製造工藝上。這個時代的鐵匠不可能製作出滿足精密度要求的零件,但朱棣終究還是忍不住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了試製――如今已經有了工業革命之母,再給她找一個配偶,然後生下“工業革命”這個孩子豈不大妙?


    遺憾的是,雖然派遣了帝國最優秀的工匠參與製作,最終成品的利用效率仍舊低得令人吐血。至此朱棣隻得向現實低頭。畢竟,在沒有精密機床的前提下,想要製作出合格的蒸汽機……難度似乎真的很大。


    後來朱棣仔細回憶了一下,於是放棄了投入巨額資金對蒸汽機進行改良的計劃。因為,蒸汽機遠非想象中那麽簡單,這涉及到多種學科。


    力學:物體運動和所受力的關係,這是蒸汽機的基礎科學。


    熱學:熱能如何更有效率地轉化為動能。


    氣體化學:想讓煤炭充分燃燒,就必須知道氧氣是怎麽回事。


    機械學:如何把能量、材料、機械有機地結合,以較低熱損耗,這可是瓦特成功前十多年時間晨的心頭最大的痛。


    幾何學:要為蒸汽機及零件設計各種圖紙,而圖紙的基礎就是幾何學。


    數學:所有學科的基礎。


    這些學科朱棣都知道――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每一門科學對任何人來說都可以引用“學海無涯”這句話。因此,朱棣便放棄了建設空中閣樓的妄想――基礎知識都沒有,談什麽改良?


    不過,盡管效率極低,但是在煤礦產地附近區域,這種第一代蒸汽機仍然有著用武之地。因此,這個發明應該也能夠通過獻寶大會的評審。


    既然有了第一代,憑著中國人民向來不缺乏的智慧,隨著條件逐步成熟,第二代、第三代……乃至利用效率高到能夠真正投入到生產之中的蒸汽機自然遲早會出現。


    第六項“發明”是水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項發明也是工業革命爆發的基礎條件之一,因為,有了水泥才能建造成真正的硬質馬路。要知道,古代的路況都不怎麽好,人們隻能步行或騎馬旅行。逢上雨季,裝載貨物的運貨車在這種道路上幾乎無法用馬拉動。中國古代之所以沒能發明出裝載能力較大的四輪馬車,其主要原因便在於四輪馬車需要相對平坦的道路。而中國古代的道路在經過雨水衝刷之後,哪怕是在晴天,也遠遠稱不上平坦。


    按道理說,鐵路才能夠真正解決交通的瓶頸。據說在軌道上,一個婦女或一個孩子能拉一輛載重四分之三噸的貨車,一匹馬能幹二十二匹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幹的活。但問題是,建造鐵路的前提條件是冶金學――在不能量產鋼之前,難道用“受外力作用很容易變形而且容易生鏽的鑄鐵”來建造鐵軌?


    所以,朱棣隻能退而求其次,“發明”水泥來修建硬質馬路。這也不錯了,要知道,對於長途運輸而言,在硬質路麵上行進的平均速度是泥土道路的七倍!


    現代水泥的分類很多,而且大多數製造工藝對於古代的條件來說都太複雜。不過還好,朱棣沒那麽貪心,他隻打算“發明”出最原始最簡單的水泥。原始水泥的製作工藝相對簡單,隻需要以石灰石和粘土為主要原料,經破碎、配料、磨細製成生料,喂入水泥窯中煆燒成熟料,加入適量石膏(有時還摻加混合材料或外加劑)磨細便可以了。


    令朱棣竊喜的是,法國的土木技師畢加1813年才發現“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製成的水泥性能最好”。而這個最佳比例,朱棣卻不費吹灰之力便將之帶到了四百多年前。


    若說有什麽令朱棣遺憾的事,那便是這個年代的生產力實在太低了。水泥的生產,一般可分生料製備、熟料煆燒和水泥製成等三個工序。這個時代隻有普通的立窯,因此熟料煆燒工藝過程中完全依靠人工加料和人工卸料。這倒也罷了,在生料製備和水泥製成這兩個工藝過程時,因為需要研磨,而目前隻能利用畜力和人力,因此產量極低而成本相對較高。


    結果,當水泥“發明”出來後,朱棣卻很苦惱地發現:以水泥為原材料建一條可以讓四座馬車並行的硬質馬路,其成本竟然類似於後世建一條高速公路――這便徹底打消了他準備在短期內將全國縣一級道路全部建設成為硬質馬路的決心。


    不過,既然運輸能力是工業革命的基礎條件之一,那麽朱棣自然隻能“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將縣級道路變為硬質馬路是不用想了,那便盡量先將全國的主幹道上全部鋪上水泥吧。這個水泥道路網的名稱朱棣都想好了:禦道!


    一口氣介紹了那麽多發明後,朱棣便從黃儼手中接過茶水潤了潤嗓子。


    朱棣的心中得意洋洋。因為他知道,這些“發明”雖然很簡單,但是對曆史的推動作用卻極其巨大。然而當朱棣的目光掃到朱權的臉上時,卻忍不住眉頭一皺。


    聽到如此偉大的“發明”,應該是滿臉狂喜好不好?這種時候表現出畢恭畢敬的表情,豈不是說明朱權根本沒聽明白這些“發明”的偉大之處!朱權的智商不低,知識麵也勉強算得上淵博,而且還沒有儒生的那種迂腐酸氣。如果連這樣的人都不明白那些“發明”的偉大之處,估計也其他人更難弄明白其中的偉大意義了。


    朱棣並不是期望別人拍馬屁,身為皇帝,他已經被拍得夠多了。現在朱棣隻是很希望能夠出現一個知己,能夠明白這些發明的偉大意義。現在看來,這個願望顯然不大容易實現。


    朱棣一咬牙。


    前麵的都是關於民事方麵的,接下來,向朱權介紹軍事方麵的“發明”,不信他還是這副表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樂架空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xiaose_wh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xiaose_wh並收藏永樂架空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