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黃觀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周忱等人在議論一樣,朱棣同樣也不知道黃觀現在滿腦子都是關於他的疑問。當然,即便知道,也不會影響朱棣此刻所享受的微服私訪的樂趣。
穿越到這個世界後,朱棣很不習慣:沒電腦,沒電視,沒電話,沒電燈,沒冰箱,沒汽車,沒馬桶,沒味精,沒青椒,沒雙休日……別的倒也罷了,朱棣雖說穿越了,但他卻沒有金手指,因此客觀上沒有的東西他也變不出來。隻不過,沒有雙休日卻實在是太沒天理了。
知道穿越的事實已經不可改變後,朱棣便立誌做一個英明神武的好皇帝。然而沒雙休日這個事實,卻險些令朱棣的決心動搖。
朱棣在後世已經過慣了有著雙休日的生活,一時之間哪裏習慣得了這種每天都需要上班的工作環境?說起來,皇帝這份職業的自由度也不算小,如果朱棣真的罷工,朝臣們其實也沒什麽辦法。在心情最為沮喪的時候,朱棣甚至考慮過要不要將“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
遺憾的是,在這個時代再怎麽享受也不可能獲得後世的那些樂趣。這樣一來,即便朱棣立誌做個昏君,其生活質量仍然遠遜於穿越之前。思來想去,世間之人不為求名就為求利,既然求利不得,那也就隻好求名了……懷著這樣的信念,朱棣總算堅持著熬過了那段最難適應的時期。
實事求是地說,堅持每天上班確實令朱棣的心情很不愉快。
首先,朱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為明成祖以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為幌子而起兵,又以“恢複祖製”而號召天下。因此,將朱元璋的旗幟舉得越高,恢複祖製的調子唱得越響,對自己的統治才越有利。
明成祖本質上是個說話不怎麽算話的無賴,而朱棣本人也不是那種願意為他人的承諾而負責的迂腐之人。不過,食言而肥畢竟不是什麽令人高興的事,偏偏穿越之前燕王聲嘶力竭地叫嚷著要“恢複祖製”――作為幌子,朱棣登基後隻得裝模作樣地宣布“盡複建文朝廢斥者官”,隨即又“複官製”。
對於前者,建文皇帝的本意應該是精簡官僚機構。然而朱棣來自於四十多個百姓就要供養一名公務員的年代,因此並不迫切地覺得這個年代的官僚機構需要精簡――官少一點百姓的負擔輕了固然是好,但過猶不及:1371年地方官員總數僅有5488名,後來好不容易慢慢增加了一些,建文皇帝卻又精簡官僚機構,即便加上吏員,最大的縣也不會超過30個有薪俸的位置。用後世的眼光看,一個大縣也不超過30名公務員,這樣如何能將統治深入到社會基層?
至於說後者,朱棣實在猜不出建文皇帝更改官製的動機。改官製,終建文四年一直沒有間斷。很多官製的改變無關緊要,意義不大,或僅僅改變了名稱。隻有提高文臣品銜的改製稍稍有些意義――洪武年間,六部尚書低於五府官,祭酒反低於皇帝的養馬官,狀元所獲官銜不如區區百戶,這確實不怎麽合理。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但總的說來,“複官製”之舉對朱棣而言還是利大於弊的,因為他可以用這個舉動證明自己“恢複了祖製”。至於說他所推行的一係列改革行動,那自然應該選擇性遺忘――曆史上明成祖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對自己有利的或是沒太大妨礙的,那便“恢複祖製”;但如果是他不喜歡的,那麽“恢複祖製”這個口號就會立刻被拋到腦後去。
用“盡複建文朝廢斥者官”以及“複官製”作為妝點門麵的幌子後,朱棣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各項改革。可惜的是,朱棣的臉皮比明成祖稍稍薄了一點,因此仍然有那麽一丁點“食言而肥”的負麵情緒。
另一個令朱棣不愉快地地方在於:皇帝這份工作真地很累。
朱棣很難想象朱元璋地精力為什麽能夠那麽充沛!他不設丞相。所有地奏折都是自己親自處理。更可怕地是。那時候大臣們寫奏折時都習慣先寫一大段華麗地、歌功頌德地、與內容毫不相幹地東東。皇帝暈頭暈腦地讀完幾萬字後才發現。實際內容隻是最後麵地幾百字而已。朱元璋當皇帝時。為此打過很多大臣**。甚至將一名還算正直忠誠地大臣給打死了。才勉強將這股風氣刹住。
與朱元璋相比。朱棣已經是想方設法地偷懶了。首先。他命令大臣撰寫奏折必須謄出節略。於是。朱棣不必每篇奏折細讀。隻需要看看多不過數百字、少不過幾十字地節略便大致知道秦折地主要內容。然後。他提拔侍讀解縉、編修黃淮、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入值文淵閣。並預機務。這七個人組成地內閣目前是朱棣地顧問。相當於秘書長地職務。有了這些秘書長。朱棣地工作負擔自然大為減輕。
即便如此。可中國那麽大。大小事務那麽多。又沒有雙休日放鬆心情。所以這段日子裏朱棣總是覺得很累。
最後還有一個令朱棣不愉快地地方:皇帝這份職業實在很不利於心理健康。
皇帝稱孤道寡並不是因為有趣。而是因為皇帝確實是一個孤家寡人。朱棣原本隻有二十多歲。可是再加上明成祖四十多年地經驗記憶。算起來已經有六十多年地人生經曆了。臣子們奏事全都是循禮不悖。大局小局籠統一檻。一套一套滿嘴都是慷慨陳詞。但朱棣地人生經曆既豐富又特殊。因此對臣子們地心思其實是心知肚明。這些臣子地真實想法很少會直接說起來。往往需要朱棣自己去猜測。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大臣們。主要是因為皇帝地權力太大了。一不高興就可以廷杖大臣甚至將其處死。如此一來。即便是正直而又富有能力地大臣。也總是喜歡揣摩皇帝地意思。以盡量不觸怒皇帝為第一要務。(.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想想,身邊幾乎所有的人麵對朱棣時都小心翼翼的,好象朱棣是一頭隨時會獸性大發的老虎一樣。這樣的生活,一兩天或許還會覺得挺新鮮有趣,可是天天如此就讓半道出家的朱棣覺得很痛苦了。
不久後,朱棣終於找到了一種減輕這種痛苦的非常有效的辦法,那便是瞅著機會偷偷溜出皇宮微服私訪。
既然一本正經地當皇帝太累,那麽抽出一點時間好好了解放鬆一下心情當然好――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勞逸結合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了這樣一個理由後,朱棣便心安理得地享受微服私訪的樂趣了。
高升客棧裏沒人認識朱棣,所以朱棣也就舒舒服服地享受著普通人的樂趣。如果知道他是皇帝,誰敢在他麵前大聲嚷嚷呢?
原來,剛才周忱說到黃觀時,朱棣談性大發,聊了一些關於《移民紀要》的內容。得知黃觀等人表麵上是被發配海外,實際卻是去建功立業時,周忱等人大讚當今聖上宅心仁厚。聽到《移民紀要》的內容後,周忱等人尚在思索,周圍的舉子卻被吸引了過來,並且紛紛參預了討論。
很快,舉子們便分為兩派。正方大力抨擊在海外建國的本質其實是侵略行為,而侵略行為不合泱泱大國氣度;反方則極力讚揚開拓疆土的行為,又舉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例子,認為曆史上的名君必定重視武功。
朱棣剛剛認識的三位舉子都加入了反方,可是周忱是從建文帝忠臣遺孤的角度考慮,認為那些人前往海外自建一國才是最好的歸宿;而景秀則是認為既然呂宋島上並無統一國家,大片土地無人統治,人遺我取合乎天理人情;至於錢成則更加幹脆,大約因為是純粹的武舉人的緣故吧,錢成唯恐天下不亂,巴不得天天有仗打以便封侯拜相。
正方人數本來就居多,反方人數較少且不說,相互之間又有分歧,因此在辯論中漸漸落了下風。朱棣自然是毫不猶豫地加入反方。別看朱棣生理年齡已經四十三歲了,但由於保養得好,看起來卻隻有三十多歲的樣子。由於科舉並沒有對年齡進行限製,別說四、五十歲並不稀罕,甚至連七、八十歲的人都有,所以朱棣在參加辯論的人群當中並不顯得礙眼。
朱棣原本以為自己擁有超越眾人的見識,知道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可以輕鬆贏得辯論的勝利。可是隻辯了一會兒朱棣便沮喪地意識到:他根本沒有取得完勝的可能。
朱棣辯論的條理很清晰:無主之地誰都可取;忠於建文皇帝的大臣留在帝國本土對誰都不好。
而正方卻緊咬一點不放:泱泱大國應有泱泱大國的氣度,此舉有辱斯文。
正方不講邏輯不談利益,隻是死抱著孔孟之道不放。對於這種讀書讀得已經犯傻的人,朱棣還真想不出說服對方的方法。唯一令朱棣慶幸的是,反方人數雖少,但就比例而言還不算很極端。這種情況或許是因為八股製舉製度實施的時間不算太長,文人的思想還沒徹底僵化的緣故吧。
在確定無法說服正方之後,朱棣下了一個決定:下次正式科考之前,一定要對科舉進行改革。完全廢除八股或許會造成劇烈反彈,但可以改變考試科目和順序。比如說,第一天考策論,讓舉子們自由發揮議論國事;第二天考策問,出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考士子,比如說水利、農桑什麽的,是看看舉子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天再考八股、經義等死記硬背的東西。如果前兩場考卷中考生隻是從古書上默寫那麽幾段或是東扯西拉不知所雲的,無論八股文寫得多麽好都淘汰!!!總之,不能再放任八股文荼毒國人了。
既然無法取得勝利,朱棣自然也就沒興趣繼續這場辯論了。扯了個理由,朱棣和景秀、錢成、周忱打過招呼,然後施施然離開了客棧。
看看天色漸晚,朱棣體諒身後那兩名侍衛已經精神高度緊張了,於是決定回皇宮。
其實皇宮裏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朱棣麵前都戰戰兢兢。至少,皇後徐貞靜(注1)對朱棣並非伴君如伴虎的態度。
皇後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幼貞靜,好讀書,人稱女諸生。明朝公辦學校招收兩大類學生,一類是憑借祖蔭,另一類是憑自己能力考進去的,後者統稱為諸生。由此可見,皇後還是頗有才學的。朱元璋聽說此女賢淑的名聲,便親自向徐達提親。1376年,徐氏被冊封為燕王妃,第二年,十六歲的徐氏和十八歲的燕王正式成親。成親後,徐氏助夫治內,慈儉仁厚,上孝下恤,溫良恭儉讓竟是五德俱全,令燕王滿意得不得了。
建文元年,建文皇帝在黃子澄、齊泰等人的影響下實施削藩。在靖難之役前夕,燕王曾向徐氏悄悄訴苦:如今想做一個富家翁也不可得。這位看起來賢淑貞靜的徐妃卻說:既然“人無傷虎心,虎有害人意”,那麽行為處事但求問心無愧也就罷了。在此之前,僧道衍就一直在拾掇燕王造反,燕王早有反意。在聽聞徐氏說出“但求問心無愧”這句話之後,燕王得到紅顏知己的支持,於是真正下定決心發檄文“清君側”。
靖難之役展開不久,燕王打敗征燕大將軍長興侯耿炳文。建文皇帝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換李景隆為主帥。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而李文忠則是朱元璋的外甥,因此從親戚關係上講李景隆實際上是燕王的表侄。因為李景隆和燕王是親戚,而且年紀差不多大,從小相互間就很熟悉。所以,燕王對這個表侄知之甚詳,知道這家夥連趙括都不如。但燕王又判斷:如果自己坐鎮北京,李景隆必然不會冒然攻城。所以燕王策劃了一個誘敵之計:在李景隆進襲北京之前,率領大軍遠襲大寧。
聽說朱棣帶大軍開赴大寧,李景隆認為這是個機會,於是下令攻打北平,軍隊直插北平城下。
數十萬軍隊迤邐北上,刷刷的腳步,得得的馬蹄,隆隆的車輪,在凍土上響成一片。李景隆軍來到北平城下,在北平留守的世子朱高熾閉門堅守不出,李軍遂於九門環築堡壘圍困之。官軍在北平城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特別是麗正門上戰鬥激烈,李景隆的軍隊有十萬人,而城內連老疾孱弱都算上也不及一萬,力量單簿幾乎不支。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燕王的誘敵之計幾乎要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了。
然而在這危急時刻,王妃徐氏勇敢地站了出來。她動員官校士民的妻室也穿上護甲登上城牆,向攻城的敵人投擲瓦礫石塊。在王妃的表率下,守軍士氣大增,還常常派勇士追出城外,對官軍進行騷擾。結果,官軍的進攻被打退,不得已退後十裏紮營。後來,獲得寧王“相助”的燕王回師北平,大敗李景隆。
待到燕王成功奪取天下後,朱棣穿越了。在登基之後,朱棣仍然毫不猶豫地冊立了徐氏為後。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朱棣保留著燕王的人生經驗、記憶和殘留的感情;也不僅是因為徐氏是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的生母;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朱棣與徐氏接觸後,感覺她確實是一個令人傾心和佩服的紅顏知己。
此時徐氏已經四十一歲,但歲月並沒有在她的臉上刻下明顯的痕跡,怎麽看都覺得她隻是三十出頭的樣子。徐貞靜的舉手抬足之間,總是不經意地散發著成熟誘人的魅力。徐貞靜在容貌方麵的遺傳基因顯然極好,她的母親年輕時是當時極為有名的絕色美女,當年追求徐貞靜母親的人數非常多,以至於徐貞靜的外公謝再興(朱元璋手下大將,後來叛亂被誅)都挑花了眼。如果不是朱元璋下旨,儀表堂堂而且前途非常看好的徐達甚至都無法抱得美人歸。
朱棣不知道自己的正牌子嶽母到底有多美麗,但徐貞靜年輕時候的容貌卻深深地埋藏在燕王的記憶之中――充滿了古典美的瓜子臉型,大而明亮的眼睛,高挺的鼻子,小巧的恰到好處的嘴,烏黑的秀發將她那白皙的肌膚襯得令人眩目。朱棣所在的後世媒體已經很發達了,但是這樣的美女,他以前不但未曾見過,甚至連想也不曾想過世間竟然還會有如此清雅絕俗的絕色女子。雖說如今徐貞靜已經度過了女人最美好的年紀,但這位禦姐皮膚仍然象少女一般充滿了彈性,眼角如果不仔細看甚至看不到紋路,對此,朱棣還能有什麽苛求呢?
外在美且不說,這個時代能夠令朱棣欣賞的擁有內在美的女人,至少在朱棣所知道的人當中僅有徐貞靜一人。可以說,穿越後唯一能夠和朱棣平等正常交往的人,便是他的皇後。
邊走邊想,不知不覺便走到了鍾粹宮。看著宮門,朱棣隻覺得下體發脹,不由露出一絲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古怪笑容,然後快步走了進去。
注1:網上有觀點說徐皇後的閨名叫徐貞靜,雖說對此表示懷疑,但仍舊采用此名。
穿越到這個世界後,朱棣很不習慣:沒電腦,沒電視,沒電話,沒電燈,沒冰箱,沒汽車,沒馬桶,沒味精,沒青椒,沒雙休日……別的倒也罷了,朱棣雖說穿越了,但他卻沒有金手指,因此客觀上沒有的東西他也變不出來。隻不過,沒有雙休日卻實在是太沒天理了。
知道穿越的事實已經不可改變後,朱棣便立誌做一個英明神武的好皇帝。然而沒雙休日這個事實,卻險些令朱棣的決心動搖。
朱棣在後世已經過慣了有著雙休日的生活,一時之間哪裏習慣得了這種每天都需要上班的工作環境?說起來,皇帝這份職業的自由度也不算小,如果朱棣真的罷工,朝臣們其實也沒什麽辦法。在心情最為沮喪的時候,朱棣甚至考慮過要不要將“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
遺憾的是,在這個時代再怎麽享受也不可能獲得後世的那些樂趣。這樣一來,即便朱棣立誌做個昏君,其生活質量仍然遠遜於穿越之前。思來想去,世間之人不為求名就為求利,既然求利不得,那也就隻好求名了……懷著這樣的信念,朱棣總算堅持著熬過了那段最難適應的時期。
實事求是地說,堅持每天上班確實令朱棣的心情很不愉快。
首先,朱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為明成祖以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為幌子而起兵,又以“恢複祖製”而號召天下。因此,將朱元璋的旗幟舉得越高,恢複祖製的調子唱得越響,對自己的統治才越有利。
明成祖本質上是個說話不怎麽算話的無賴,而朱棣本人也不是那種願意為他人的承諾而負責的迂腐之人。不過,食言而肥畢竟不是什麽令人高興的事,偏偏穿越之前燕王聲嘶力竭地叫嚷著要“恢複祖製”――作為幌子,朱棣登基後隻得裝模作樣地宣布“盡複建文朝廢斥者官”,隨即又“複官製”。
對於前者,建文皇帝的本意應該是精簡官僚機構。然而朱棣來自於四十多個百姓就要供養一名公務員的年代,因此並不迫切地覺得這個年代的官僚機構需要精簡――官少一點百姓的負擔輕了固然是好,但過猶不及:1371年地方官員總數僅有5488名,後來好不容易慢慢增加了一些,建文皇帝卻又精簡官僚機構,即便加上吏員,最大的縣也不會超過30個有薪俸的位置。用後世的眼光看,一個大縣也不超過30名公務員,這樣如何能將統治深入到社會基層?
至於說後者,朱棣實在猜不出建文皇帝更改官製的動機。改官製,終建文四年一直沒有間斷。很多官製的改變無關緊要,意義不大,或僅僅改變了名稱。隻有提高文臣品銜的改製稍稍有些意義――洪武年間,六部尚書低於五府官,祭酒反低於皇帝的養馬官,狀元所獲官銜不如區區百戶,這確實不怎麽合理。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但總的說來,“複官製”之舉對朱棣而言還是利大於弊的,因為他可以用這個舉動證明自己“恢複了祖製”。至於說他所推行的一係列改革行動,那自然應該選擇性遺忘――曆史上明成祖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對自己有利的或是沒太大妨礙的,那便“恢複祖製”;但如果是他不喜歡的,那麽“恢複祖製”這個口號就會立刻被拋到腦後去。
用“盡複建文朝廢斥者官”以及“複官製”作為妝點門麵的幌子後,朱棣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各項改革。可惜的是,朱棣的臉皮比明成祖稍稍薄了一點,因此仍然有那麽一丁點“食言而肥”的負麵情緒。
另一個令朱棣不愉快地地方在於:皇帝這份工作真地很累。
朱棣很難想象朱元璋地精力為什麽能夠那麽充沛!他不設丞相。所有地奏折都是自己親自處理。更可怕地是。那時候大臣們寫奏折時都習慣先寫一大段華麗地、歌功頌德地、與內容毫不相幹地東東。皇帝暈頭暈腦地讀完幾萬字後才發現。實際內容隻是最後麵地幾百字而已。朱元璋當皇帝時。為此打過很多大臣**。甚至將一名還算正直忠誠地大臣給打死了。才勉強將這股風氣刹住。
與朱元璋相比。朱棣已經是想方設法地偷懶了。首先。他命令大臣撰寫奏折必須謄出節略。於是。朱棣不必每篇奏折細讀。隻需要看看多不過數百字、少不過幾十字地節略便大致知道秦折地主要內容。然後。他提拔侍讀解縉、編修黃淮、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入值文淵閣。並預機務。這七個人組成地內閣目前是朱棣地顧問。相當於秘書長地職務。有了這些秘書長。朱棣地工作負擔自然大為減輕。
即便如此。可中國那麽大。大小事務那麽多。又沒有雙休日放鬆心情。所以這段日子裏朱棣總是覺得很累。
最後還有一個令朱棣不愉快地地方:皇帝這份職業實在很不利於心理健康。
皇帝稱孤道寡並不是因為有趣。而是因為皇帝確實是一個孤家寡人。朱棣原本隻有二十多歲。可是再加上明成祖四十多年地經驗記憶。算起來已經有六十多年地人生經曆了。臣子們奏事全都是循禮不悖。大局小局籠統一檻。一套一套滿嘴都是慷慨陳詞。但朱棣地人生經曆既豐富又特殊。因此對臣子們地心思其實是心知肚明。這些臣子地真實想法很少會直接說起來。往往需要朱棣自己去猜測。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大臣們。主要是因為皇帝地權力太大了。一不高興就可以廷杖大臣甚至將其處死。如此一來。即便是正直而又富有能力地大臣。也總是喜歡揣摩皇帝地意思。以盡量不觸怒皇帝為第一要務。(.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想想,身邊幾乎所有的人麵對朱棣時都小心翼翼的,好象朱棣是一頭隨時會獸性大發的老虎一樣。這樣的生活,一兩天或許還會覺得挺新鮮有趣,可是天天如此就讓半道出家的朱棣覺得很痛苦了。
不久後,朱棣終於找到了一種減輕這種痛苦的非常有效的辦法,那便是瞅著機會偷偷溜出皇宮微服私訪。
既然一本正經地當皇帝太累,那麽抽出一點時間好好了解放鬆一下心情當然好――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勞逸結合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了這樣一個理由後,朱棣便心安理得地享受微服私訪的樂趣了。
高升客棧裏沒人認識朱棣,所以朱棣也就舒舒服服地享受著普通人的樂趣。如果知道他是皇帝,誰敢在他麵前大聲嚷嚷呢?
原來,剛才周忱說到黃觀時,朱棣談性大發,聊了一些關於《移民紀要》的內容。得知黃觀等人表麵上是被發配海外,實際卻是去建功立業時,周忱等人大讚當今聖上宅心仁厚。聽到《移民紀要》的內容後,周忱等人尚在思索,周圍的舉子卻被吸引了過來,並且紛紛參預了討論。
很快,舉子們便分為兩派。正方大力抨擊在海外建國的本質其實是侵略行為,而侵略行為不合泱泱大國氣度;反方則極力讚揚開拓疆土的行為,又舉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例子,認為曆史上的名君必定重視武功。
朱棣剛剛認識的三位舉子都加入了反方,可是周忱是從建文帝忠臣遺孤的角度考慮,認為那些人前往海外自建一國才是最好的歸宿;而景秀則是認為既然呂宋島上並無統一國家,大片土地無人統治,人遺我取合乎天理人情;至於錢成則更加幹脆,大約因為是純粹的武舉人的緣故吧,錢成唯恐天下不亂,巴不得天天有仗打以便封侯拜相。
正方人數本來就居多,反方人數較少且不說,相互之間又有分歧,因此在辯論中漸漸落了下風。朱棣自然是毫不猶豫地加入反方。別看朱棣生理年齡已經四十三歲了,但由於保養得好,看起來卻隻有三十多歲的樣子。由於科舉並沒有對年齡進行限製,別說四、五十歲並不稀罕,甚至連七、八十歲的人都有,所以朱棣在參加辯論的人群當中並不顯得礙眼。
朱棣原本以為自己擁有超越眾人的見識,知道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可以輕鬆贏得辯論的勝利。可是隻辯了一會兒朱棣便沮喪地意識到:他根本沒有取得完勝的可能。
朱棣辯論的條理很清晰:無主之地誰都可取;忠於建文皇帝的大臣留在帝國本土對誰都不好。
而正方卻緊咬一點不放:泱泱大國應有泱泱大國的氣度,此舉有辱斯文。
正方不講邏輯不談利益,隻是死抱著孔孟之道不放。對於這種讀書讀得已經犯傻的人,朱棣還真想不出說服對方的方法。唯一令朱棣慶幸的是,反方人數雖少,但就比例而言還不算很極端。這種情況或許是因為八股製舉製度實施的時間不算太長,文人的思想還沒徹底僵化的緣故吧。
在確定無法說服正方之後,朱棣下了一個決定:下次正式科考之前,一定要對科舉進行改革。完全廢除八股或許會造成劇烈反彈,但可以改變考試科目和順序。比如說,第一天考策論,讓舉子們自由發揮議論國事;第二天考策問,出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考士子,比如說水利、農桑什麽的,是看看舉子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天再考八股、經義等死記硬背的東西。如果前兩場考卷中考生隻是從古書上默寫那麽幾段或是東扯西拉不知所雲的,無論八股文寫得多麽好都淘汰!!!總之,不能再放任八股文荼毒國人了。
既然無法取得勝利,朱棣自然也就沒興趣繼續這場辯論了。扯了個理由,朱棣和景秀、錢成、周忱打過招呼,然後施施然離開了客棧。
看看天色漸晚,朱棣體諒身後那兩名侍衛已經精神高度緊張了,於是決定回皇宮。
其實皇宮裏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朱棣麵前都戰戰兢兢。至少,皇後徐貞靜(注1)對朱棣並非伴君如伴虎的態度。
皇後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幼貞靜,好讀書,人稱女諸生。明朝公辦學校招收兩大類學生,一類是憑借祖蔭,另一類是憑自己能力考進去的,後者統稱為諸生。由此可見,皇後還是頗有才學的。朱元璋聽說此女賢淑的名聲,便親自向徐達提親。1376年,徐氏被冊封為燕王妃,第二年,十六歲的徐氏和十八歲的燕王正式成親。成親後,徐氏助夫治內,慈儉仁厚,上孝下恤,溫良恭儉讓竟是五德俱全,令燕王滿意得不得了。
建文元年,建文皇帝在黃子澄、齊泰等人的影響下實施削藩。在靖難之役前夕,燕王曾向徐氏悄悄訴苦:如今想做一個富家翁也不可得。這位看起來賢淑貞靜的徐妃卻說:既然“人無傷虎心,虎有害人意”,那麽行為處事但求問心無愧也就罷了。在此之前,僧道衍就一直在拾掇燕王造反,燕王早有反意。在聽聞徐氏說出“但求問心無愧”這句話之後,燕王得到紅顏知己的支持,於是真正下定決心發檄文“清君側”。
靖難之役展開不久,燕王打敗征燕大將軍長興侯耿炳文。建文皇帝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換李景隆為主帥。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而李文忠則是朱元璋的外甥,因此從親戚關係上講李景隆實際上是燕王的表侄。因為李景隆和燕王是親戚,而且年紀差不多大,從小相互間就很熟悉。所以,燕王對這個表侄知之甚詳,知道這家夥連趙括都不如。但燕王又判斷:如果自己坐鎮北京,李景隆必然不會冒然攻城。所以燕王策劃了一個誘敵之計:在李景隆進襲北京之前,率領大軍遠襲大寧。
聽說朱棣帶大軍開赴大寧,李景隆認為這是個機會,於是下令攻打北平,軍隊直插北平城下。
數十萬軍隊迤邐北上,刷刷的腳步,得得的馬蹄,隆隆的車輪,在凍土上響成一片。李景隆軍來到北平城下,在北平留守的世子朱高熾閉門堅守不出,李軍遂於九門環築堡壘圍困之。官軍在北平城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特別是麗正門上戰鬥激烈,李景隆的軍隊有十萬人,而城內連老疾孱弱都算上也不及一萬,力量單簿幾乎不支。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燕王的誘敵之計幾乎要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了。
然而在這危急時刻,王妃徐氏勇敢地站了出來。她動員官校士民的妻室也穿上護甲登上城牆,向攻城的敵人投擲瓦礫石塊。在王妃的表率下,守軍士氣大增,還常常派勇士追出城外,對官軍進行騷擾。結果,官軍的進攻被打退,不得已退後十裏紮營。後來,獲得寧王“相助”的燕王回師北平,大敗李景隆。
待到燕王成功奪取天下後,朱棣穿越了。在登基之後,朱棣仍然毫不猶豫地冊立了徐氏為後。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朱棣保留著燕王的人生經驗、記憶和殘留的感情;也不僅是因為徐氏是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的生母;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朱棣與徐氏接觸後,感覺她確實是一個令人傾心和佩服的紅顏知己。
此時徐氏已經四十一歲,但歲月並沒有在她的臉上刻下明顯的痕跡,怎麽看都覺得她隻是三十出頭的樣子。徐貞靜的舉手抬足之間,總是不經意地散發著成熟誘人的魅力。徐貞靜在容貌方麵的遺傳基因顯然極好,她的母親年輕時是當時極為有名的絕色美女,當年追求徐貞靜母親的人數非常多,以至於徐貞靜的外公謝再興(朱元璋手下大將,後來叛亂被誅)都挑花了眼。如果不是朱元璋下旨,儀表堂堂而且前途非常看好的徐達甚至都無法抱得美人歸。
朱棣不知道自己的正牌子嶽母到底有多美麗,但徐貞靜年輕時候的容貌卻深深地埋藏在燕王的記憶之中――充滿了古典美的瓜子臉型,大而明亮的眼睛,高挺的鼻子,小巧的恰到好處的嘴,烏黑的秀發將她那白皙的肌膚襯得令人眩目。朱棣所在的後世媒體已經很發達了,但是這樣的美女,他以前不但未曾見過,甚至連想也不曾想過世間竟然還會有如此清雅絕俗的絕色女子。雖說如今徐貞靜已經度過了女人最美好的年紀,但這位禦姐皮膚仍然象少女一般充滿了彈性,眼角如果不仔細看甚至看不到紋路,對此,朱棣還能有什麽苛求呢?
外在美且不說,這個時代能夠令朱棣欣賞的擁有內在美的女人,至少在朱棣所知道的人當中僅有徐貞靜一人。可以說,穿越後唯一能夠和朱棣平等正常交往的人,便是他的皇後。
邊走邊想,不知不覺便走到了鍾粹宮。看著宮門,朱棣隻覺得下體發脹,不由露出一絲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古怪笑容,然後快步走了進去。
注1:網上有觀點說徐皇後的閨名叫徐貞靜,雖說對此表示懷疑,但仍舊采用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