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掄才大典無疑是世人最為關注的事情,不僅是士紳與百姓其實最為重視的還是皇家。
畢竟掄才便是掄天下之才而用,為其所為?這自然是為朱家所用,所以無論是曆朝曆代但凡是科舉就顯得非常之重,有道是取之才安於民,一個官員從童生到舉人然後層層選拔直到位列三甲無疑便如同鯉魚躍龍門可謂是一路過關斬將稍有不慎便哪裏來回那裏去,於是便有了“最是科舉了無情,可憐白發墓誌銘!”的千古惆悵。
然而今天的主角便是這些已經躍上龍門的士子,隻需要經過今天的這場最後的儀式便正式的成為了大明朝的官員,實現了所有讀書人的終極目標。
掄才大典之重可謂是相關國基,根據周禮這場授官儀式便顯得各位肅穆,從禮儀、人員甚至場地有非常講究。
比如三朝和曆代的朝會情況開始,作為太祖的朱元璋規定了明代三朝的使用周禮有三朝五門的記載。
首先三朝就是外朝、治朝和燕朝。
“三朝”,分別為大朝、常朝、日朝,分別用以處理特殊政務、重大政務或日常政務。
而五門分別是皋門、雉門、庫門、應門、路門。
紫禁城和三朝五門相對應的是大明門、東華門、端門、午門和太和門,這是明代的。到清代時因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門,到清代從康熙開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門,這樣從清代來說這個五門的位置就是從東華門開始。然後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值得注意的是這東華門便是被後世稱之為**。
無論是外朝又或者是治朝又或者是燕朝都有著諸多的規矩,從哪個門進。從哪個門出,進門人的身份、順序都有著嚴格的標準。
不僅僅如此。這紫禁城內其實還有三分,分本是**以外被稱之為外朝。
而午門以內是治朝,其中治朝是皇帝日常朝會、處理奏章上書的地方。
除此之外直到了清代時乾清門以內為燕朝,是天子、嬪妃燕居之所。
而東華門之所以被世人看中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在當時主要是用來舉行儀式、頒布法令的地方,並且考取進士要在**外麵張布皇榜是為張榜!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說一說這“三朝”。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根據鄒衍“五德終始說”,認為秦主水德,按“五行”水行配亥月(十月)與子月(十一月),故頒令以十月為歲首。“大朝會”定在新年亥月初一即正月旦舉行這也就是大朝的由來。
其後的西漢王朝前期沿用秦朝舊曆,亦以十月為歲首。漢興之初,劉邦與大臣們不懂朝儀,遂命秦朝舊吏叔孫通參酌秦法製訂漢朝的“大朝會”儀式。朝會地點初在長樂宮,後改未央宮。漢高祖七年長樂宮建成時,在此舉行的“大朝會”記載於《史記?叔孫通列傳》。朝會在天色微亮時由禮官引文武百官依品級進入殿門。宮殿中陳列著車騎兵衛及各色旗幟、儀物,禮官傳言“趨”,文武百官即整齊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東西向分班排列。劉邦則在一片鍾鼓禮樂聲中。由內侍簇擁著乘輿臨朝。此時,百官自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皆以次奉賀(貢獻禮物)。禮畢置酒,以尊卑次起上壽。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改易正朔。以正月為歲首,“大朝會”相應改至正月初一舉行,此後。曆代相沿襲,宋代之後。各王朝仍仿效前朝行“大朝會”之禮百官朝服依品階班立,各路舉人解元亦隨同冠服位列。由“朝集使”更名的諸州“進奏官”則各執方物入獻。
而到了大明朝,“大朝會”則由錦衣衛陳設鹵簿儀仗,教坊司陳列大樂,禮儀司陳列諸國文書、賀表、貢物,還設糾儀禦史糾察百官,監督那些站久了愛打瞌睡或交頭接耳聊私的。待時辰一到,皇帝升座,鼓樂齊鳴,百官跪拜致賀,行禮如儀。禮畢則群呼萬歲、萬萬歲。
掄才大典到了今天其實便是最終之日,雖然規模宏大但是還是比不上大朝會,其規格與大朝會略低,但是比之常會又高乃是一個特殊的儀式。因為是文典,所以禮儀方麵乃是由禮部主持,而錦衣衛便是負責次序。
正所謂武官騎馬,文官坐轎,楊銘身為官員雖然還沒有授官但是畢竟也有了官身所以妙雲早早的便幫他請了轎夫四人而轎子便是一般的四抬小轎雖然算不上如何氣派但是也說的上不錯,隻有那轎門口一個由黑線織就的一個碩大楊字特別醒目。
“這是誰給弄的?會不會有些太招搖了?”楊銘看了看轎子,對於轎子還算滿意,可是那楊字卻是有些過了,到現在他還不過時一個貢士身份而已,更何況還沒有授官多多少少都顯得有些顯擺的意味,於是朝旁邊的妙音問道。
對於這些事情楊銘其實一點兒也不懂,他雖然對於一些政事還算比較熟悉,但是對於這些所謂的規矩還真的是兩眼抓瞎,對於這些東西除了任人擺布之外更多的還是憑著主觀意識去看,所以看到了轎門無疑就有些所謂的心虛了。
這時候夏雨荷已經站到了轎邊上,嗬嗬一笑對楊銘道:“公子這是哪裏話,這轎子哪裏不對了?這轎門前繡字乃是規矩,也是方便您啊?”
她見楊銘不懂,於是便解釋道:“前麵繡字乃是區別轎子的歸屬,比如公子您乃是楊姓再加上這轎子的規模便能區別於您的身份,然後其次這天子腳下的官員甚多,比如您今天前去授官大典這官員都聚在了一塊,到了下朝的時候這東華門外成百上千的轎子您能找到那頂轎子是你的嗎?所以這前麵繡的字並不是為了顯擺,要是你不信待會你出門的時候看看其他官員的轎子那上麵的字大多都是如此,什麽紅色、綠色、黑色都有”
楊銘不好意思的點了點頭,自己果然還是小白了,就這麽一頂小小的轎子而已,想不到居然還有這麽多學問,他也是真的算是受教了。
“咳咳!”臉紅了紅,楊銘這才在三女的目光中上轎。
“三哥,公子就麻煩你了!”正要起轎,楊三刀已經穿著一身嶄新的護院裝束走了過來,這其實也是夏雨荷給兩女解釋由妙雲吩咐的,看到楊三刀過來三女不由得再次叮囑了一番,畢竟這一次可以說是楊銘邁入官場的第一天,無論是對他還是對眾人都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日子。
“恩!”楊三刀鄭重的點了點頭,現在的他早已經沒有了往日那邊輕浮的樣子,自從回來得知楊銘已經成了探花郎之後他便一直以楊銘的護衛自稱,無論是言行還是舉止都穩重了不少,他其實也知道這一次來京城果然是來對了,別的不說光是楊銘一甲的出生比起其他的進士起點便要高出了許多,更何況旁邊還有一個履千北在一旁解釋。作為京城裏的老油子,履千北知道的東西那可不少,說來也是有聲有色。
比如一甲的直接進入翰林院當官,沒有實習學習這一說。狀元授予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都授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
而且庶吉士是有名額的,一般按照永樂皇帝的規矩,選28個,包括一甲在內的數字。二甲三甲裏麵選25個,要考試的。後來有些年份沒嚴格按照28的數字選,各有各的特殊原因。
其中庶吉士實習完,優秀的留在翰林,考核特別優秀的就給編修,一般的就個檢討,不是寫檢討,是官名,要考核期滿了再升。你看,二甲三甲這就和一甲拉開差距了。要知道考核都很平平的話,要九年才升,加上實習時間,十年還比不了狀元。
沒有留在翰林院的,就和其他沒進翰林院的進士一樣,去各部觀政。反正這觀政是沒有時間限製。不是一定庶吉士出來的就比別個高。
進士觀政,就是實習,優秀的一年半載就有實缺上任了,進士觀政完,最好的出路是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禦史,差一點的六部主事,再差一點的其他部門閑置、再其次就是出京做七品官,知縣、縣丞都有,差的學諭,這輩子一般混到五品就頂天了。
而楊銘的情況卻有些特殊他雖然是一甲賜進士及第,但是卻是被內定外放知縣,按照上麵的觀點來說自然是相當於被穿了小鞋,但是楊銘的本事大家那可是都非常清楚,至於出任知縣不過時走個過場而已,隻要他這一任知縣做好了那立馬便是平步青雲深受朝廷重用,所以別看隻是個小小的七品縣令,即使比起狀元來說一點兒也不差,甚至還有超出。
由此可見朝裏的大佬以及嘉靖對楊銘的期望,而他楊三刀隻要跟著楊銘,隨著楊銘地位的不斷上升,那麽他的地位自然而然也是水漲船高,特別是對於他以及另外兩位族兄來說以前他們不過是一個人人討厭的潑皮之流本來前往京城陪著楊銘趕考雖然也是抱著楊銘當官的希望,但是當如今楊銘真正的成為了探花之後他們心裏的那種喜悅和對未來的希望讓他可謂是前所未有的熱切。
而最重要的是楊銘中了探花,根據大明律但凡進士都有回家省親的假期,這個假期大約就是兩個月左右正所謂衣錦還鄉便是如此,那他們
ps:第二章送上!
(未完待續。)
畢竟掄才便是掄天下之才而用,為其所為?這自然是為朱家所用,所以無論是曆朝曆代但凡是科舉就顯得非常之重,有道是取之才安於民,一個官員從童生到舉人然後層層選拔直到位列三甲無疑便如同鯉魚躍龍門可謂是一路過關斬將稍有不慎便哪裏來回那裏去,於是便有了“最是科舉了無情,可憐白發墓誌銘!”的千古惆悵。
然而今天的主角便是這些已經躍上龍門的士子,隻需要經過今天的這場最後的儀式便正式的成為了大明朝的官員,實現了所有讀書人的終極目標。
掄才大典之重可謂是相關國基,根據周禮這場授官儀式便顯得各位肅穆,從禮儀、人員甚至場地有非常講究。
比如三朝和曆代的朝會情況開始,作為太祖的朱元璋規定了明代三朝的使用周禮有三朝五門的記載。
首先三朝就是外朝、治朝和燕朝。
“三朝”,分別為大朝、常朝、日朝,分別用以處理特殊政務、重大政務或日常政務。
而五門分別是皋門、雉門、庫門、應門、路門。
紫禁城和三朝五門相對應的是大明門、東華門、端門、午門和太和門,這是明代的。到清代時因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門,到清代從康熙開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門,這樣從清代來說這個五門的位置就是從東華門開始。然後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值得注意的是這東華門便是被後世稱之為**。
無論是外朝又或者是治朝又或者是燕朝都有著諸多的規矩,從哪個門進。從哪個門出,進門人的身份、順序都有著嚴格的標準。
不僅僅如此。這紫禁城內其實還有三分,分本是**以外被稱之為外朝。
而午門以內是治朝,其中治朝是皇帝日常朝會、處理奏章上書的地方。
除此之外直到了清代時乾清門以內為燕朝,是天子、嬪妃燕居之所。
而東華門之所以被世人看中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在當時主要是用來舉行儀式、頒布法令的地方,並且考取進士要在**外麵張布皇榜是為張榜!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說一說這“三朝”。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根據鄒衍“五德終始說”,認為秦主水德,按“五行”水行配亥月(十月)與子月(十一月),故頒令以十月為歲首。“大朝會”定在新年亥月初一即正月旦舉行這也就是大朝的由來。
其後的西漢王朝前期沿用秦朝舊曆,亦以十月為歲首。漢興之初,劉邦與大臣們不懂朝儀,遂命秦朝舊吏叔孫通參酌秦法製訂漢朝的“大朝會”儀式。朝會地點初在長樂宮,後改未央宮。漢高祖七年長樂宮建成時,在此舉行的“大朝會”記載於《史記?叔孫通列傳》。朝會在天色微亮時由禮官引文武百官依品級進入殿門。宮殿中陳列著車騎兵衛及各色旗幟、儀物,禮官傳言“趨”,文武百官即整齊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東西向分班排列。劉邦則在一片鍾鼓禮樂聲中。由內侍簇擁著乘輿臨朝。此時,百官自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皆以次奉賀(貢獻禮物)。禮畢置酒,以尊卑次起上壽。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改易正朔。以正月為歲首,“大朝會”相應改至正月初一舉行,此後。曆代相沿襲,宋代之後。各王朝仍仿效前朝行“大朝會”之禮百官朝服依品階班立,各路舉人解元亦隨同冠服位列。由“朝集使”更名的諸州“進奏官”則各執方物入獻。
而到了大明朝,“大朝會”則由錦衣衛陳設鹵簿儀仗,教坊司陳列大樂,禮儀司陳列諸國文書、賀表、貢物,還設糾儀禦史糾察百官,監督那些站久了愛打瞌睡或交頭接耳聊私的。待時辰一到,皇帝升座,鼓樂齊鳴,百官跪拜致賀,行禮如儀。禮畢則群呼萬歲、萬萬歲。
掄才大典到了今天其實便是最終之日,雖然規模宏大但是還是比不上大朝會,其規格與大朝會略低,但是比之常會又高乃是一個特殊的儀式。因為是文典,所以禮儀方麵乃是由禮部主持,而錦衣衛便是負責次序。
正所謂武官騎馬,文官坐轎,楊銘身為官員雖然還沒有授官但是畢竟也有了官身所以妙雲早早的便幫他請了轎夫四人而轎子便是一般的四抬小轎雖然算不上如何氣派但是也說的上不錯,隻有那轎門口一個由黑線織就的一個碩大楊字特別醒目。
“這是誰給弄的?會不會有些太招搖了?”楊銘看了看轎子,對於轎子還算滿意,可是那楊字卻是有些過了,到現在他還不過時一個貢士身份而已,更何況還沒有授官多多少少都顯得有些顯擺的意味,於是朝旁邊的妙音問道。
對於這些事情楊銘其實一點兒也不懂,他雖然對於一些政事還算比較熟悉,但是對於這些所謂的規矩還真的是兩眼抓瞎,對於這些東西除了任人擺布之外更多的還是憑著主觀意識去看,所以看到了轎門無疑就有些所謂的心虛了。
這時候夏雨荷已經站到了轎邊上,嗬嗬一笑對楊銘道:“公子這是哪裏話,這轎子哪裏不對了?這轎門前繡字乃是規矩,也是方便您啊?”
她見楊銘不懂,於是便解釋道:“前麵繡字乃是區別轎子的歸屬,比如公子您乃是楊姓再加上這轎子的規模便能區別於您的身份,然後其次這天子腳下的官員甚多,比如您今天前去授官大典這官員都聚在了一塊,到了下朝的時候這東華門外成百上千的轎子您能找到那頂轎子是你的嗎?所以這前麵繡的字並不是為了顯擺,要是你不信待會你出門的時候看看其他官員的轎子那上麵的字大多都是如此,什麽紅色、綠色、黑色都有”
楊銘不好意思的點了點頭,自己果然還是小白了,就這麽一頂小小的轎子而已,想不到居然還有這麽多學問,他也是真的算是受教了。
“咳咳!”臉紅了紅,楊銘這才在三女的目光中上轎。
“三哥,公子就麻煩你了!”正要起轎,楊三刀已經穿著一身嶄新的護院裝束走了過來,這其實也是夏雨荷給兩女解釋由妙雲吩咐的,看到楊三刀過來三女不由得再次叮囑了一番,畢竟這一次可以說是楊銘邁入官場的第一天,無論是對他還是對眾人都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日子。
“恩!”楊三刀鄭重的點了點頭,現在的他早已經沒有了往日那邊輕浮的樣子,自從回來得知楊銘已經成了探花郎之後他便一直以楊銘的護衛自稱,無論是言行還是舉止都穩重了不少,他其實也知道這一次來京城果然是來對了,別的不說光是楊銘一甲的出生比起其他的進士起點便要高出了許多,更何況旁邊還有一個履千北在一旁解釋。作為京城裏的老油子,履千北知道的東西那可不少,說來也是有聲有色。
比如一甲的直接進入翰林院當官,沒有實習學習這一說。狀元授予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都授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
而且庶吉士是有名額的,一般按照永樂皇帝的規矩,選28個,包括一甲在內的數字。二甲三甲裏麵選25個,要考試的。後來有些年份沒嚴格按照28的數字選,各有各的特殊原因。
其中庶吉士實習完,優秀的留在翰林,考核特別優秀的就給編修,一般的就個檢討,不是寫檢討,是官名,要考核期滿了再升。你看,二甲三甲這就和一甲拉開差距了。要知道考核都很平平的話,要九年才升,加上實習時間,十年還比不了狀元。
沒有留在翰林院的,就和其他沒進翰林院的進士一樣,去各部觀政。反正這觀政是沒有時間限製。不是一定庶吉士出來的就比別個高。
進士觀政,就是實習,優秀的一年半載就有實缺上任了,進士觀政完,最好的出路是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禦史,差一點的六部主事,再差一點的其他部門閑置、再其次就是出京做七品官,知縣、縣丞都有,差的學諭,這輩子一般混到五品就頂天了。
而楊銘的情況卻有些特殊他雖然是一甲賜進士及第,但是卻是被內定外放知縣,按照上麵的觀點來說自然是相當於被穿了小鞋,但是楊銘的本事大家那可是都非常清楚,至於出任知縣不過時走個過場而已,隻要他這一任知縣做好了那立馬便是平步青雲深受朝廷重用,所以別看隻是個小小的七品縣令,即使比起狀元來說一點兒也不差,甚至還有超出。
由此可見朝裏的大佬以及嘉靖對楊銘的期望,而他楊三刀隻要跟著楊銘,隨著楊銘地位的不斷上升,那麽他的地位自然而然也是水漲船高,特別是對於他以及另外兩位族兄來說以前他們不過是一個人人討厭的潑皮之流本來前往京城陪著楊銘趕考雖然也是抱著楊銘當官的希望,但是當如今楊銘真正的成為了探花之後他們心裏的那種喜悅和對未來的希望讓他可謂是前所未有的熱切。
而最重要的是楊銘中了探花,根據大明律但凡進士都有回家省親的假期,這個假期大約就是兩個月左右正所謂衣錦還鄉便是如此,那他們
ps:第二章送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