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蛋你怎麽不吃肉啊?來,這個鴨腿給你!”奶奶滿臉笑意的將另一隻鴨腿放在了楊銘的碗裏,而他自己也夾了塊鴨排慢慢的享受。


    鴨肉的味道並不好,可以說比起後世裏那些最笨的廚子都不如,但是楊銘還是很享受的吃完了整個鴨腿。這是一種責任,不是溺愛!從今天其,楊家的重擔就落在了他的肩上,要讓大家都吃上肉,天天吃.....


    一頓午飯在歡樂和期待中結束,除了楊銘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了幻想,雖然前麵的路也許會苦點,但是至少有了個希望。


    人就是為著希望而活著,沒有了希望就如同一具行屍走肉,了無生趣!


    下午的天開始放晴了,樹上的鳴蟬又不知道從什麽地方爬出來歡騰的叫喚,陰冷的風似乎也失去了蹤影,除了遠處的幾朵烏雲之外似乎一切又變得美麗起來。


    當然,如果日頭再小一些就更好了,這樣的話找個幹稍的樹下寫幾筆字再逗弄下吃草的老牛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隻不過這種日子似乎從中午開始便已經遠去,老黃被交給了楊信看管,他是二伯的兒子也是楊銘的堂兄看著他牽著老牛一步一步從牛棚裏出來楊銘就很像衝過去奪過韁繩說聲讓我來。


    老牛回頭望了望楊銘,它不清楚為什麽小夥伴今天不帶它去河邊了,還換了個人。


    看著老牛跟著堂哥一步一步遠去,屋裏也傳出了聲響,幾個壯勞力中午喝的伶仃大醉,現在應該是漸漸的醒了,說好的下午幫老三一家般東西自然不能等著,還有那一袋袋白米這些都可是細糧必須碼好放到高出,雖然李管事很小心但是難免受了些風雨如果放在地上恐怕會受潮。


    楊銘就想不通了,這米明天就要拉去城裏賣了,受點潮還能增加點重量幹嘛非要像個寶貝似的那麽小心?


    李老爺送的宅子就在距離楊家大約半柱香的路程,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早早的便跟著母親待著妹妹將一些輕便的東西帶了過去,房子很大一進三出,青磚的牆壁並不算老舊,並且非常雅致,在前麵的大院裏還種有不少花草非常不錯。


    其實這便是李老爺以前的宅子,當初中了秀才後修建的,隻是家業越來越大以李老爺的身份高貴自然不可能屈尊此地,才又修建了新的李府。


    於是乎這宅子也就空了下來,平日裏隔三差五也有仆役打掃也算幹淨用來讀書還真是不錯。


    新宅子不算廚房有六個房間,倒是寬敞,除了老爹、母親共用一間外楊銘和小妹都各占了一間,所剩還有許多,本來一家人都搬過來住也並無不可但是老爺子發話了不能耽誤楊銘讀書,雖然大伯、二伯很是遺憾也隻能從命,最後還是楊銘找到老爺子說了半天才將奶奶給請到了新宅住下,美其名曰照顧居所。


    其實家裏人都明白這隻不過是個理由罷了,老人家辛苦了一輩子也該讓她住一住這青磚大瓦房。


    當然,既然奶奶過來了,老爺子自然也隻能伴著鋪蓋卷跟過來,都說年少的夫妻老來的伴,老兩口如此又何嚐不是相濡以沫白頭到老!


    “爺爺,你瞧,我住這間屋,好大呀!”楊蘭雖然隻有四歲,但是也知道這可是一個大人物送給哥哥讀書的大房子,住在這裏再也不用擔心像以前的泥糊茅草房那邊擔心下雨天漏雨了,看到老爺子坐在院裏的石凳上歇氣趕忙上前撒歡!


    老爺子很享受的一把將楊蘭抱起放在了自己的腿上,老婆子已經在廚房裏燒好了開水用一隻大套罐裝好放在了跟前的石桌上,從裏麵用勺子舀了一瓢盛在碗裏示意老頭子喝點。


    奶奶很喜歡看著老爺子滿麵笑容的樣子,看著他那張曾經英俊的臉慢慢的長滿皺紋,那個曾經強壯的就像能背起一座山的漢子慢慢的變得老態,能和他一起慢慢的變老對於她來說又何嚐不是一種幸福?


    家裏的日子在一天之內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每個人都看在眼裏,哪怕就是大伯二伯住在老房子裏也不用像以前那邊做點什麽都遮遮掩掩,畢竟房子太小了,現在終於可以鬆口氣,老三家肯定看不上這老宅了正好騰出地讓幾個孩子也沾點兒光。


    李秀才以前搬家的時候留下了很多物什,比如床,櫃子以及一切家具估計他也沒有沒有想過這宅子有一天會送人結果便宜了楊銘一家,所以除了一些破鋪蓋爛襖要搬的東西並不多,反正留在老房子裏大伯他們還能用,一家人沒必要分的那麽清楚。


    白米到底還是留下了一袋,用老爺子的話來說這可是留著以後晚上給楊銘進食用的,用小火煨一碗白米粥讀書之餘喝上一碗絕對是一種沒事,看來應該給家裏弄點錢財了,照這樣下去多了他這個累贅一大家子都得跟著活受罪!


    晚飯算不得豐盛,依舊是菜粥,不過鹹菜多了一些一家人吃的津津有味。


    如今住上了新宅子大家都非常滿意這時候楊銘才有時間清理下文房紙張。


    筆是狼毫,徽州正中十三行的拿手精品,墨也有四五塊一打開墨盒便一股子鬆香傳來久久不散即使不是名品應該也不便宜,然後是一副鬆下睡佛的硯台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看來是李秀才的藏品不知道為何被送了過來。


    鋪開宣紙,楊銘便就著以前李秀才的書桌開研起墨來。


    研墨是個技術活,並不是加水後不停的搗鼓發黑便成,這其中自然也有手法,順時而為,緩緩行之則墨色均勻墨汁飽滿方而經久不散。在前世,楊銘自然也是洗練過書法的,雖然在當時看來還不錯不過與這大明朝的文人比起來那簡直就是個渣!即使是一個一般的人也能趕超後世的書法家,畢竟所謂術有專攻,能夠專心致誌的寫上幾十年就算這人天生愚笨也早就熟能生巧了。


    ps:感謝孜孜之後打賞588!感謝所有支持煙頭的兄弟!煙頭一定穩定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的脊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頭不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頭不滅並收藏大明的脊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