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起,諸位免禮!”劉進對著霍光微微躬身,又轉向眾人拱手說道。


    霍光抬起頭來對著劉進微微點了點頭。而後劉進便與劉細君繼續向前行走,最後走到了霍光身前,兩人停下腳步,又在眾人的注視下對著霍光躬身一拜。


    “老師在上,弟子劉進以大漢皇長孫的身份,請老師發河西之兵入長安,清君側誅奸佞。朝中有奸佞,先是逼死太子,如今把持朝政蠱惑皇帝,至使大漢天下大亂,蠻夷來侵,百姓流離失所。請大都督救大漢於危亡,救黎民於水火。”劉進鄭重的說道,言辭懇切,竟讓人真有種國將不國妖孽橫行的感覺。


    “請大都督入長安,清君側......”江都公主在劉進說完之後也開口說了一句。他們兩個即是霍光的弟子,也是大漢的皇長孫和公主。


    “請大都督入長安,清君側.....”最後大殿之中所有人都齊齊喊道。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反應過來了,有了劉進這個理由,霍光已經可以名正言順的帶兵去長安了。至於那個無詔命不得過河水東岸的限製,有了皇長孫這個擋箭牌也自然完全可以抵消了。就算到時候有皇帝命令,皇長孫也可以出來說這不是皇帝旨意,是朝中奸佞矯詔。而這個時候一些人也明白了,為什麽當日霍光要分立三院,其實這一切都是在為這一天做準備。


    如今即便皇帝或者朝廷將霍光的大都督職務免除,河西軍依然會在皇長孫的名義下發兵長安。而霍光甚至可以對天下人說,他已經不是大都督了,這一切行為都是河西軍民效忠大漢,為皇長孫清君側而自發付出的行動。就算要指責也隻有去指責河西三院,或者去指責樞密院君。


    “司馬遷,即刻草擬檄文傳檄天下。”霍光轉身返回玉台,對著司馬遷吩咐道。劉進與劉細君出麵請霍光發兵,明眼人都知道這隻是一個程序和應有的流程罷了。


    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麽事都講究個名正言順,如今以皇長孫名義行清君側之事,已經算名正言順了,不過這些都還需要讓天下人知道,而若論刀筆之事,整個河西便非司馬遷莫屬了。霍光甚至都能想到,或許司馬遷這篇清君側的檄文極有可能會流傳千古。


    很快司馬遷便當著眾人的麵直接在大殿之上筆走龍蛇的寫了起來,不過片刻一篇洋洋灑灑上千字的檄文便出現在眾人眼前。


    這篇檄文司馬遷另辟蹊徑,前半部分竟然無一句與清君側有關的話,而全是在誇獎漢武帝的文治武功,簡直將漢武帝塑造成了一個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帝王。不過當檄文過半的時候,文風突然巨轉,劉屈氂隨即以一個不思報國,隻知蠱惑皇帝,為一己私欲而不顧天下黎民疾苦的奸臣形象出現了。


    整篇檄文一揚一抑一褒一貶之間,讓人即憤恨朝堂出了劉屈氂這樣的奸臣,又憂心皇帝被奸臣蠱惑,讓人大有一種想要鏟除奸佞,還大漢一個個朗朗乾坤的衝動。


    “就照這個發出去吧!”霍光看了一遍檄文,當即決定傳檄天下。很快無數河西斥候便帶著抄錄好的上百份檄文奔赴大漢各地。


    三日之後當虛陀靡帶著三萬烏孫騎兵準時到達敦煌的時候,霍光便帶著這三萬烏孫騎兵和三萬河西精銳,共計六萬大軍向著居延部方向而去了。


    這次霍光手下大將隻帶了一個上官桀,文官方麵也隻有杜延年夫婦還有司馬遷和蘇武寥寥數人,當然劉進和劉細君這姐弟二人也在其中。


    當霍光帶著六萬軍隊在居延部與兩萬匈奴騎兵匯合後,他的八萬大軍便全部集結完畢了。這次霍光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不過很快人們就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支用來清君側的軍隊,其中半數以上竟然都是異族人,以異族之兵行清君側之事,霍光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獨一份了。


    霍光的八萬大軍還沒有離開居延澤,那份司馬遷執筆的清君側檄文首先便傳到了長安。宣室殿中張安世宣讀著檄文,整個宣室殿都籠罩在一個奇怪的氣氛中,漢武帝認真的聆聽著檄文內容,朝臣們心中各自盤算著,左丞相劉屈氂臉色越發難看。


    張安世宣讀完檄文,整個宣室殿中一片寂靜。皇帝沒有開口說話,朝臣們也沒有一個開口的,仿佛時間就在這一刻凝固了。


    “司馬遷......倒是可惜了這個人才......這些人究竟為什麽都願意去追隨霍光?難道朕真的糊塗了?”漢武帝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低聲自語的說道,聲音很小卻在寂靜的大殿中顯得格外清晰。


    漢武帝對優秀的辭賦文章情有獨鍾,司馬遷的這篇檄文就文字水準和立意來說,已經深得漢武帝喜愛,同時對自己早年沒有重用司馬遷也生出了一絲遺憾。


    其實這種情況漢武帝已經不是第一次感到了,當他發現朝中已經無人可用的時候,他才猛然發現東方朔、杜延年、蘇武、還有李陵上官桀這些人原本都是他的臣子,可是這些並未得到他重用的人卻成了霍光麾下的心腹,並且成為了光彩無限的一代名臣名將。


    “陛下明察.......這都是安陽侯霍光一派胡言。古往今來清君側皆是逆臣賊子倒行逆施的借口,七國之亂前車之鑒,請陛下勿要輕信逆臣之言。臣請陛下立刻奪去霍光官職爵位,並下詔勤王。”劉屈氂有些驚慌的出列說道。


    當年吳楚七國之亂時,也是用的清君側的名目,而且當時景帝還真殺了晁錯。現在劉屈氂就是霍光口中的奸臣,他真怕自己步了晁錯的後塵,所以還沒等漢武帝發話,他便主動提出了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鑒。而到目前為止,檄文中也並未提到皇長孫劉進的存在,甚至除了河西要員之外,還沒有多少人知道劉進已經在霍光的軍中了。


    “朕還沒有老糊塗.....好一個清君側啊.......霍光竟然還能抽調出八萬大軍,他究竟有多少兵馬?”漢武帝也知道既然霍光打出了清君側的名號,自然不會因為一個劉屈氂就乖乖退兵。曆來清君側之名不過是塊遮羞布,真正的目的絕對不是誅殺幾個大臣那麽簡單。


    “回稟陛下,如今河西十萬大軍尚在玉門陽關二關抵禦安息大軍,安陽侯所帶八萬大軍有半數以上是烏孫和匈奴人,這應該也是他能調動的最後兵馬了。”桑弘羊出言答道,他一直有關注河西,甚至那裏還有不少他的探子。


    “那麽下勤王詔吧.....”漢武帝垂下了頭,不得不走出了最後一步。不過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個時候漢武帝竟然還沒有下旨奪取霍光的爵位和官職。


    漢武帝最不願意下達的勤王詔最後還是頒布了,當霍光的清君側檄文傳遍天下的時候,漢武帝的勤王詔也傳遍了天下。幾乎各郡太守和劉姓諸王麵前都擺放了兩份文書,一份是以皇帝名義下發的勤王詔命,一份是以霍光名義發布的清君側檄文。


    相對於霍光的檄文,皇帝的詔命似乎要有用的多,一時間天下郡國應者如雲,各郡國少則上千,多則近萬的響應者紛紛舉起了勤王大旗,一時間天下風起雲湧。


    淄川國都巨城,王宮之中當代淄川王劉建正眉頭緊皺的看著兩份內容截然相反的文書。(這個時期同名字的太多,這個劉建和江都公主的父親同名。)他的身側是次子劉隆,大殿之中國相大將軍等人皆在,這些人都在等著這位年邁的淄川王下令。而這裏唯獨少了淄川國太子劉康,因為劉康是霍光的弟子,所以這件事淄川王刻意的避開了劉康。


    “父王,快下旨意吧!如今正是我淄川國的機會,隻要先入長安,父王便是勤王大功臣,他日淄川或可為大漢諸王之首!隻是王太子與安陽侯關係匪淺,若要行事還需先囚禁劉康!”劉隆出言說道,他本是淄川王次子,當年王太子突然殯天,他其實最有希望成為淄川王太子,可是最後卻被自己的弟弟劉康捷足先登了。


    從小到大劉隆其實都不怎麽看得起劉康,甚至還總是嘲笑劉康為胖子,這次他們將劉康排除在外,在劉隆看來也是他重新拿回太子之位的大好機會。


    “國相和大將軍你們怎麽看?”淄川王抬頭望向了兩位肱骨之臣,王國的官吏設置和大漢朝堂沒多大分別,也有丞相和大將軍。


    “他們自然是遵從最正確的旨意了!”還沒等淄川國相和大將軍開口,殿外一個懶洋洋的聲音便傳入殿中。


    奇怪的是當這個聲音出現的時候,淄川國相和大將軍都微微低著頭,沒有立刻回答淄川王的問題,老淄川王甚至能感覺出來,國相和大將軍兩人似乎早就知道了會出現這樣的變故。而其他幾位淄川國的重臣也跟著低下了頭。


    隨後殿門打開,劉康那圓滾滾的身軀便從殿外走了進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封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莊不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莊不缺並收藏大漢封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