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六百五十七章春傷
吐火羅王都,阿緩城,城外整天蔽日的旗幟和帳篷,讓守軍士氣低沉,若不是還有數千名大月氏都督府的唐軍駐留督戰,隻怕其中大多數人都要棄城逃之夭夭。
嚈噠人的部帳五顏六色的錯雜在一起。左金吾將軍,大月氏都督府副都督,嶺南經略郭石頭帶著一眾將士也正在城頭上觀敵。
“這就是號稱北賽種的嚈噠人?。。”
“聽聞他們部帳中,多行一妻多夫之製。。以兄弟族人共聚一妻。”
“無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帽角焉。因此視女子帽角多寡,可知其夫數。。”
“這次聽聞不但吐火羅西北的嚈噠各部都來了,就連西南同種的挹怛國也傾兵而出。。”
“若是吐火羅的嚈噠諸侯也就罷了,問題這次出兵助戰的挹怛國,卻是不可小覷。。”
“挹怛國可不是一個小國,王都烏滸水南二百餘裏,乃西遷嚈噠之種類也,勝兵五六萬人,俗善戰,嚐為突厥役屬,其風類俗,。。。卻不是這些相互攻戰的吐火羅諸侯所能比擬的。”
“這個阿布裏達(普什圖族祖先)大酋勿支那,據聞是大夏貴種之裔,曾經淹有數千裏之境,康居、於闐、沙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
“後為安息並突厥所破,部眾四徙,以阿布裏達部這一支最為貴,號稱土族大藩之首,治下形同邦國。。”
“前番勾連部眾來與王師為難便是這廝,結果反被擊破。大月氏諸種諸侯乘勢擊之,侵並其土地戶口,最後連帶居城也被打破,俘其妻女族人後,勿支那本人不知所終”
“不想卻是逃到了挹怛,此番挹怛王複妻以女,號為複國而盡出兵馬。。”
話音未落,嚈噠眾的圍城營地,紛紛亂亂的開始鼓噪鳴號了,雖然他們的戰陣之勢沒有章法,但是架不住四麵八方人如蟻附,吐火羅又多山地,其部眾善攀援者眾。就算他們裝具極其簡陋,也沒有多少大型的城械,戰術更是簡單,也對守城的唐軍造成不小的壓力。
箭石滾木,擊墜追如雨,血肉狼藉,攀城而上,而唐軍火器的存量,也達到一個危險的程度,隻能零星的夾雜在滾水沸油之間,用來稍稍救場。
這數千唐軍分散在城頭實在如水撒的一般,如不是城中還有近萬守軍,再加上編練不少逃歸的敗兵,又征發城中部族男子和王公貴人商家的護衛之屬,連同昔日王姓的護衛都拉出來,搭配在一起,才堪堪抵擋住嚈噠人的圍戰。
可偏偏別處都可以放棄來爭取時間和空間,哪怕是王族發源的重鎮卡羅布城(喀布爾),但是作為大月氏都督府治所的吐火羅王城,卻是有著眾多丟不得的理由。
作為吐火羅曆代征戰攻伐的焦點,阿緩城本身代表了曆史沿襲下來的吐火羅王權歸屬和統治象征,不是尋常城池可以比擬的,同時也代表著大月氏都督府的威信,乃至大唐在吐火羅的最後軍事存在。
得失之間就是人心動蕩飄搖,乃至是其餘吐火羅諸侯態度背向的問題,隻要還在唐人手中一日,他們就未必敢輕舉妄動,但是反之讓嚈噠人取得了大勢,則是大唐在吐火羅乃至北天竺苦心經營局勢大崩盤的前兆和開端。
因此背城死戰待援,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敵人選擇了一個極好的時機,行台中軍已經大舉西進,連行轅都渡過烏滸河,再掉頭過來回援,無論如何都會影響到前方攻略大局,而從安西和嶺北諸國重新征發將士也需要時間,這一來去就是千裏,還有高山大河的阻隔,沿途大量態度不明的藩部。
更糟糕的是,當代吐火羅王及一幹近臣已經戰死在耽末河畔的,餘下王族諸子爭權,導致城中廝殺***,兵火荼毒,待到唐軍出動介入平定,當地守軍或逃或死已經十去四五,餘下的也是人心惶惶,缺少戰意。
在外有強敵,內有人心飄搖,滿眼具是異族的情況下,饒是這些唐軍將士多是慣戰之士,又有甲仗之利,也難為無米之炊。
更大的憂患來自內部,雖然唐人為吐火羅局勢而奮戰不已,但是顯然那些坐困城中的吐火羅貴種們,卻並不都是一心一意的。
隨著困守的時間推移,城中的氣氛也似乎悄悄發生了某種詭異的變化,那些被驚變、勞役、饑疲折磨的已經麻木不堪的尋常百姓不說,那些吐火羅貴姓們也在串聯和會麵,雖然不敢公開質疑唐軍的存在,但是私下的怨聲載道,卻是開始溢於言表。
之前唐人統一征集和編管物資,讓他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又奪其護衛,限製其行舉供給,乃至征發其家中青壯勞役,種種行事積累下來也有了不小的怨氣。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顧全大局的覺悟,特別在外敵格外強大的情況下。
為此唐軍以擅穿謠言,禍亂人心為名,很是處死了一些人,其中也包括了好幾位逃避城中的吐火羅貴姓,雖然這樣不免要刺激到那些吐火羅貴姓,但是唐軍也顧暇不及了,嚈噠攻城愈急,唐軍的人手也是捉襟見肘,更別說分神監管城中言論。
想到這裏,郭石頭還是略有不安,心道或許該清理一些,下令道
“召集城中三百家貴人共同議事。。違令不來者沒家斬首。。”
突然西南方向傳來一陣讓人心驚肉跳的鼓噪,煙柱嫋嫋的盤旋而起。
“輪替西南門的吐火羅兵突發反亂,殺死督守的校尉奪門獻敵了。。”
隨即一個滿臉血汙傷痕累累的士兵被攙扶回來報信。
“金都尉已經戰死,孫副尉點火焚城樓阻敵。。”
哪怕被火焰和煙霧籠罩,那些如潮流一樣湧動聚集在西南門下得旗幟,密集的像是一塊濃稠的陰雲,被勝利所鼓勵而狂呼濫叫的嚈噠人,像是渡河的螞蟻一般,相互擁擠推踏著愣是用身體壓滅了噴湧的火焰,鋪出一條通往城中的血肉之路。
這時,一陣怒吼和咆哮聲象是回應一般,作為城中拚湊起的最後一隻跳蕩營,也終於趕到,像是一塊投入激流的礁岩一般,頓時將湧入的嚈噠人攔截阻斷城兩股。
作為這些敢死前驅的嚈噠兵,身上所著皆為皮甲和利於近戰的短兵,麵對著這些站在前排膀大腰圓的陌刀手和他們身後如林的長槍,頓時一片人仰馬翻,少數突前的甚至被陌刀手那丈二長短的陌刀寒光一揮,人刀皆碎。
本來就是沒有什麽隊形的嚈噠前驅更加亂七八糟,加上各部人馬混雜,地形屍堆累累又是起伏不平,一時之間,竟然不能突破這些步兵布下的防線,在陌刀、長槍和羽箭的多重攻擊之下,損失越來越大,甚至被壓製著退回到焚毀了半邊的城門附近。
但這一刻似乎老天並沒有眷顧這些英勇的戰士,稍稍挽回了危局之後,不久第二處城門的失陷,讓他們的努力成為泡影。
“黎徹汗的旗幟進城了。。”
在無數驚慌失措的喊叫聲中,連那些被鼓舞著尤自堅持戰鬥的其餘吐火羅兵,也動搖了,他們絕望呼喊者的丟下武器,再也不顧督戰唐兵的砍殺和驅使,紛紛逃離自己駐守的城垛。
“軍侯,請移師轉戰吧。。”
左右急促的催聲,最終變成郭石頭隻剩下無盡不甘的歎息
雖然那隻跳蕩營還在堅持戰鬥,用敵人的屍體在長街上壘起一道血肉淋漓的防線,
但就算他們甲堅刀銳,麵對幾乎斬殺不盡海量的敵人,終究是會疲累的血肉之軀,他們奮戰的意義,隻剩下在徹底倒下前多拉一個敵人墊背,並為其餘城樓上的唐軍聚集重整,爭取時間而已。
站在仍舊由唐人堅守城門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如瘟疫一般迅速在城中蔓延開來的哭喊連天的聲浪,那是嚈噠人和破罐破摔的吐火羅守軍,瘋狂殺戮的盛宴。
城池失守,似乎隻在須臾之間。
“一定要趕上啊。。”
數百裏外,葉永興帶著一隻來自簿羅城,膚色各異的援軍,還在汗發如雨奔走在山道上,心中默念道。
。。。。。。。。。。。。。。。。。。。。。
相比春寒料峭的吐火羅,長安城中,已經是滿目春綠
“龍武軍之例,無非就是北朝之六鎮,南朝之北府爾,天子不是不知其患,隻是無力作為而已。。。”
一份文抄被放在案幾上,滿頭霜華皺紋如堆壑的韋見素,對著他的長子禦史大夫韋鄂輕輕哼了一聲。
“好大的口氣啊。。”
這話就說的極是誅心了,北府兵那是南朝時代的勁旅,宋祖劉裕等人改朝的重要憑依,差點逆天改命,從亂華五胡手中光複中原的強力軍事集團;六鎮即北魏之六鎮,那更了不得,號稱北朝帝王將相淵裏,從東魏到西魏,從北周宇文氏,到高氏北齊,乃至地方的強力割據政權,都是出自六鎮的後人。自號稱三朝國丈的獨孤氏,乃至隋楊李唐的國朝祖上,亦有不少淵源。
但有一點無一例外,對當時的朝廷來說,都是尾大不掉的禍亂動蕩之根源。
“就算是梁瀛洲本身,也恐怕是始料未及啊。。。”
韋鄂表情凝重的望著自己的父親,輕輕***的嘴角似乎又很有些隱喻的慶幸。
“危言聳聽,嘩眾取寵而已。。”
韋見素無謂搖搖頭。
“你以為天子和諸位相公都是癡愚不見麽。。”
“為什麽天子和大李相公可以力排眾議,矢誌支持金吾、安西諸軍西拓的支給錢糧。。甚至為此就近抽取西北諸道兵馬錢糧民力也不惜餘力。。。”
“這是澤魚而竭麽。。”
“還不是因為龍武舊部牽扯到的格局實在太大了,隻能外引而徐圖之。。”
“你又知道兩學所屬名下,每年要培訓多少學子,又有多少人能得到職事和外任。。而不是呆在候補的序列裏苦熬資曆。。。”
“這不過是大勢所趨而已。。而這一切都是那位梁瀛洲所營造出來的。。”
“無論是南平,還是安東,或是新近的戰事紛繁的安西,都不過是禍水外漸的謀劃而已。。”
“一切的一切,隻是讓這麽一大股不斷茁壯的力量,能夠遠離朝廷中樞和國中權利製衡的體係,在鞭長莫及之地任由其興風作浪,而不至於對朝廷相對安定的格局產生什麽衝擊。。”
“六鎮北府又如何,綿連的紛亂之世才是其尾大不掉的根源,太平盛世也不過是套上籠頭的狗而已。。”
“亂世奸雄,之世能臣,不過應運而生爾。。那裏真有什麽定數啊”
“有這麽一個堆促,也是未嚐不是好事,天子隻有愈加振作奮發,勵精圖治,才不至於給這些。。。”
。。。。。。。。。。。。。。。。。。。。。。
遙遠的呼羅珊,終於迎來的久違的綠色,
隨著開春北方商路的回複,蜂擁南下的商人們,也帶來可薩國內的信息,其中也包括了來自王都伊迪爾的使者。
“可薩國中請求援力。。。”
嶺西總管行轅的中軍大帳中,眾將被宣讀了這個消息,頓時爆發出一陣聲浪。
“癡心妄想”
“斷然不可。。”
“眼下攻略正是緊要的關頭。。每一分兵馬都是寶貴的”
其實渡河之戰的戰果,並不像所宣稱的那麽大,主要是一場預計的包抄圍殲戰,最後被打成了追亡逐北的擊潰戰,但根子卻是在那些附庸、仆從軍身上,為了爭搶戰利品和俘虜,在戰場上各行其是,無法約束士兵,而導致不少呼羅珊士兵付出一定代價後,脫逃出去。
因此除了被圍在木鹿大城中的大食軍外,地方上還散落了不少成建製的敗軍,須得分出足夠的兵力來應對之,要剿殺和肅清需得費上不小的功夫,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既然要大規模的使用他們,就必然要承受相應的後果和代價。
現今歸屬在嶺西行台帳下的附從兵馬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類主要是國中隨大軍從征的城傍、番軍之屬,前者本身就是大唐邊防序列的一部分,戰鬥力和裝備水準都相當可靠,而後者也大多數有與唐軍協同或是配合作戰的經驗,甚至參加過國內平叛,因此戰鬥力也是有所保證的。
象靜邊之戰後的拓碣軍殘部,可是參加了安史之亂中官軍的大部分戰役,可謂戰績彪炳。
不過這一類種類最雜數量最眾,既有傳統附庸的回紇兵,亦有輾轉過多個勢力的契丹、奚族等雜部,既有新降服的青海部和吐穀渾舊部,亦有黨項、西羌等河隴土生藩族。
但是令行禁止的情形也會好一些。
一類是拔那汗、勃律、梵衍那為首的西域藩屬列國,再加上沿途征服或是光複的地區、大小藩臣城主按照人口物產比例,所征發而出的兵馬夫役,比如前康國、安國、石國、史國、何國等。
此類藩國兵馬作戰方式自成體係,隻適合從戰役層麵上進行征發調遣。
一類乃是來自附近歸順的突騎施、葛邏祿等等大小遊牧部帳,或如為金錢賣命的吐火羅、黠戛斯部眾,也可以列入這個範疇。這些仆從部眾的軍隊則帶有鮮明的隨意和自由散漫,大多數情況下可放不可收,需要具體針對性使用的類型
還有一類使用有條件的限製使用的,諸如來自青唐的吐蕃戰奴、流邊叛軍等等身份比較特殊的存在,他們一出動,除非敵人被擊破或是盡數死光,沒有第三種結果。
雖然這些輔助、附從部隊加起來數量多達十數萬之眾,但是在指揮協同上有很大的難度和限製的,全靠派遣在軍中少量的官軍代表進行督戰和有限程度的陣前指揮。
而這些部隊相互之間也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緩衝來進行輪替和休整,畢竟上水土不服和環境的變化造成的減員,再加上部分將士思鄉情節日重請去歸國,再換上一批人過來也需要時間的。
因此實質上沒法一股腦全部同時投入作戰的。
而且經過一路的襲掠燒殺,再加上留下鎮守糧道和防要據點,沿路巡警的,真正能夠收攏起來,並投入正麵戰場的也隻有數萬人馬而已,
行台也需要收攏兵馬,重整部屬,並將後方營造的攻城器械,運送過來的時間。
。。。。。。。。。。。
伊迪爾城中,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道別,經過一番鏖戰,當初六百多名奉命差遣入境接應的金吾將士,倒還殘存了四百多人,不過這些人得到領隊主官的授意,再加上宮廷總管馬前卒所代表攝政王後的勸說和示好下,卻有大部分都願意留下來。
他們將得到豐厚的贈賜和田宅,以及新組建的城防軍中擔任軍官的職位,或是成為攝政太後的親衛班底。
第六百五十七章春傷
吐火羅王都,阿緩城,城外整天蔽日的旗幟和帳篷,讓守軍士氣低沉,若不是還有數千名大月氏都督府的唐軍駐留督戰,隻怕其中大多數人都要棄城逃之夭夭。
嚈噠人的部帳五顏六色的錯雜在一起。左金吾將軍,大月氏都督府副都督,嶺南經略郭石頭帶著一眾將士也正在城頭上觀敵。
“這就是號稱北賽種的嚈噠人?。。”
“聽聞他們部帳中,多行一妻多夫之製。。以兄弟族人共聚一妻。”
“無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帽角焉。因此視女子帽角多寡,可知其夫數。。”
“這次聽聞不但吐火羅西北的嚈噠各部都來了,就連西南同種的挹怛國也傾兵而出。。”
“若是吐火羅的嚈噠諸侯也就罷了,問題這次出兵助戰的挹怛國,卻是不可小覷。。”
“挹怛國可不是一個小國,王都烏滸水南二百餘裏,乃西遷嚈噠之種類也,勝兵五六萬人,俗善戰,嚐為突厥役屬,其風類俗,。。。卻不是這些相互攻戰的吐火羅諸侯所能比擬的。”
“這個阿布裏達(普什圖族祖先)大酋勿支那,據聞是大夏貴種之裔,曾經淹有數千裏之境,康居、於闐、沙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
“後為安息並突厥所破,部眾四徙,以阿布裏達部這一支最為貴,號稱土族大藩之首,治下形同邦國。。”
“前番勾連部眾來與王師為難便是這廝,結果反被擊破。大月氏諸種諸侯乘勢擊之,侵並其土地戶口,最後連帶居城也被打破,俘其妻女族人後,勿支那本人不知所終”
“不想卻是逃到了挹怛,此番挹怛王複妻以女,號為複國而盡出兵馬。。”
話音未落,嚈噠眾的圍城營地,紛紛亂亂的開始鼓噪鳴號了,雖然他們的戰陣之勢沒有章法,但是架不住四麵八方人如蟻附,吐火羅又多山地,其部眾善攀援者眾。就算他們裝具極其簡陋,也沒有多少大型的城械,戰術更是簡單,也對守城的唐軍造成不小的壓力。
箭石滾木,擊墜追如雨,血肉狼藉,攀城而上,而唐軍火器的存量,也達到一個危險的程度,隻能零星的夾雜在滾水沸油之間,用來稍稍救場。
這數千唐軍分散在城頭實在如水撒的一般,如不是城中還有近萬守軍,再加上編練不少逃歸的敗兵,又征發城中部族男子和王公貴人商家的護衛之屬,連同昔日王姓的護衛都拉出來,搭配在一起,才堪堪抵擋住嚈噠人的圍戰。
可偏偏別處都可以放棄來爭取時間和空間,哪怕是王族發源的重鎮卡羅布城(喀布爾),但是作為大月氏都督府治所的吐火羅王城,卻是有著眾多丟不得的理由。
作為吐火羅曆代征戰攻伐的焦點,阿緩城本身代表了曆史沿襲下來的吐火羅王權歸屬和統治象征,不是尋常城池可以比擬的,同時也代表著大月氏都督府的威信,乃至大唐在吐火羅的最後軍事存在。
得失之間就是人心動蕩飄搖,乃至是其餘吐火羅諸侯態度背向的問題,隻要還在唐人手中一日,他們就未必敢輕舉妄動,但是反之讓嚈噠人取得了大勢,則是大唐在吐火羅乃至北天竺苦心經營局勢大崩盤的前兆和開端。
因此背城死戰待援,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敵人選擇了一個極好的時機,行台中軍已經大舉西進,連行轅都渡過烏滸河,再掉頭過來回援,無論如何都會影響到前方攻略大局,而從安西和嶺北諸國重新征發將士也需要時間,這一來去就是千裏,還有高山大河的阻隔,沿途大量態度不明的藩部。
更糟糕的是,當代吐火羅王及一幹近臣已經戰死在耽末河畔的,餘下王族諸子爭權,導致城中廝殺***,兵火荼毒,待到唐軍出動介入平定,當地守軍或逃或死已經十去四五,餘下的也是人心惶惶,缺少戰意。
在外有強敵,內有人心飄搖,滿眼具是異族的情況下,饒是這些唐軍將士多是慣戰之士,又有甲仗之利,也難為無米之炊。
更大的憂患來自內部,雖然唐人為吐火羅局勢而奮戰不已,但是顯然那些坐困城中的吐火羅貴種們,卻並不都是一心一意的。
隨著困守的時間推移,城中的氣氛也似乎悄悄發生了某種詭異的變化,那些被驚變、勞役、饑疲折磨的已經麻木不堪的尋常百姓不說,那些吐火羅貴姓們也在串聯和會麵,雖然不敢公開質疑唐軍的存在,但是私下的怨聲載道,卻是開始溢於言表。
之前唐人統一征集和編管物資,讓他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又奪其護衛,限製其行舉供給,乃至征發其家中青壯勞役,種種行事積累下來也有了不小的怨氣。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顧全大局的覺悟,特別在外敵格外強大的情況下。
為此唐軍以擅穿謠言,禍亂人心為名,很是處死了一些人,其中也包括了好幾位逃避城中的吐火羅貴姓,雖然這樣不免要刺激到那些吐火羅貴姓,但是唐軍也顧暇不及了,嚈噠攻城愈急,唐軍的人手也是捉襟見肘,更別說分神監管城中言論。
想到這裏,郭石頭還是略有不安,心道或許該清理一些,下令道
“召集城中三百家貴人共同議事。。違令不來者沒家斬首。。”
突然西南方向傳來一陣讓人心驚肉跳的鼓噪,煙柱嫋嫋的盤旋而起。
“輪替西南門的吐火羅兵突發反亂,殺死督守的校尉奪門獻敵了。。”
隨即一個滿臉血汙傷痕累累的士兵被攙扶回來報信。
“金都尉已經戰死,孫副尉點火焚城樓阻敵。。”
哪怕被火焰和煙霧籠罩,那些如潮流一樣湧動聚集在西南門下得旗幟,密集的像是一塊濃稠的陰雲,被勝利所鼓勵而狂呼濫叫的嚈噠人,像是渡河的螞蟻一般,相互擁擠推踏著愣是用身體壓滅了噴湧的火焰,鋪出一條通往城中的血肉之路。
這時,一陣怒吼和咆哮聲象是回應一般,作為城中拚湊起的最後一隻跳蕩營,也終於趕到,像是一塊投入激流的礁岩一般,頓時將湧入的嚈噠人攔截阻斷城兩股。
作為這些敢死前驅的嚈噠兵,身上所著皆為皮甲和利於近戰的短兵,麵對著這些站在前排膀大腰圓的陌刀手和他們身後如林的長槍,頓時一片人仰馬翻,少數突前的甚至被陌刀手那丈二長短的陌刀寒光一揮,人刀皆碎。
本來就是沒有什麽隊形的嚈噠前驅更加亂七八糟,加上各部人馬混雜,地形屍堆累累又是起伏不平,一時之間,竟然不能突破這些步兵布下的防線,在陌刀、長槍和羽箭的多重攻擊之下,損失越來越大,甚至被壓製著退回到焚毀了半邊的城門附近。
但這一刻似乎老天並沒有眷顧這些英勇的戰士,稍稍挽回了危局之後,不久第二處城門的失陷,讓他們的努力成為泡影。
“黎徹汗的旗幟進城了。。”
在無數驚慌失措的喊叫聲中,連那些被鼓舞著尤自堅持戰鬥的其餘吐火羅兵,也動搖了,他們絕望呼喊者的丟下武器,再也不顧督戰唐兵的砍殺和驅使,紛紛逃離自己駐守的城垛。
“軍侯,請移師轉戰吧。。”
左右急促的催聲,最終變成郭石頭隻剩下無盡不甘的歎息
雖然那隻跳蕩營還在堅持戰鬥,用敵人的屍體在長街上壘起一道血肉淋漓的防線,
但就算他們甲堅刀銳,麵對幾乎斬殺不盡海量的敵人,終究是會疲累的血肉之軀,他們奮戰的意義,隻剩下在徹底倒下前多拉一個敵人墊背,並為其餘城樓上的唐軍聚集重整,爭取時間而已。
站在仍舊由唐人堅守城門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如瘟疫一般迅速在城中蔓延開來的哭喊連天的聲浪,那是嚈噠人和破罐破摔的吐火羅守軍,瘋狂殺戮的盛宴。
城池失守,似乎隻在須臾之間。
“一定要趕上啊。。”
數百裏外,葉永興帶著一隻來自簿羅城,膚色各異的援軍,還在汗發如雨奔走在山道上,心中默念道。
。。。。。。。。。。。。。。。。。。。。。
相比春寒料峭的吐火羅,長安城中,已經是滿目春綠
“龍武軍之例,無非就是北朝之六鎮,南朝之北府爾,天子不是不知其患,隻是無力作為而已。。。”
一份文抄被放在案幾上,滿頭霜華皺紋如堆壑的韋見素,對著他的長子禦史大夫韋鄂輕輕哼了一聲。
“好大的口氣啊。。”
這話就說的極是誅心了,北府兵那是南朝時代的勁旅,宋祖劉裕等人改朝的重要憑依,差點逆天改命,從亂華五胡手中光複中原的強力軍事集團;六鎮即北魏之六鎮,那更了不得,號稱北朝帝王將相淵裏,從東魏到西魏,從北周宇文氏,到高氏北齊,乃至地方的強力割據政權,都是出自六鎮的後人。自號稱三朝國丈的獨孤氏,乃至隋楊李唐的國朝祖上,亦有不少淵源。
但有一點無一例外,對當時的朝廷來說,都是尾大不掉的禍亂動蕩之根源。
“就算是梁瀛洲本身,也恐怕是始料未及啊。。。”
韋鄂表情凝重的望著自己的父親,輕輕***的嘴角似乎又很有些隱喻的慶幸。
“危言聳聽,嘩眾取寵而已。。”
韋見素無謂搖搖頭。
“你以為天子和諸位相公都是癡愚不見麽。。”
“為什麽天子和大李相公可以力排眾議,矢誌支持金吾、安西諸軍西拓的支給錢糧。。甚至為此就近抽取西北諸道兵馬錢糧民力也不惜餘力。。。”
“這是澤魚而竭麽。。”
“還不是因為龍武舊部牽扯到的格局實在太大了,隻能外引而徐圖之。。”
“你又知道兩學所屬名下,每年要培訓多少學子,又有多少人能得到職事和外任。。而不是呆在候補的序列裏苦熬資曆。。。”
“這不過是大勢所趨而已。。而這一切都是那位梁瀛洲所營造出來的。。”
“無論是南平,還是安東,或是新近的戰事紛繁的安西,都不過是禍水外漸的謀劃而已。。”
“一切的一切,隻是讓這麽一大股不斷茁壯的力量,能夠遠離朝廷中樞和國中權利製衡的體係,在鞭長莫及之地任由其興風作浪,而不至於對朝廷相對安定的格局產生什麽衝擊。。”
“六鎮北府又如何,綿連的紛亂之世才是其尾大不掉的根源,太平盛世也不過是套上籠頭的狗而已。。”
“亂世奸雄,之世能臣,不過應運而生爾。。那裏真有什麽定數啊”
“有這麽一個堆促,也是未嚐不是好事,天子隻有愈加振作奮發,勵精圖治,才不至於給這些。。。”
。。。。。。。。。。。。。。。。。。。。。。
遙遠的呼羅珊,終於迎來的久違的綠色,
隨著開春北方商路的回複,蜂擁南下的商人們,也帶來可薩國內的信息,其中也包括了來自王都伊迪爾的使者。
“可薩國中請求援力。。。”
嶺西總管行轅的中軍大帳中,眾將被宣讀了這個消息,頓時爆發出一陣聲浪。
“癡心妄想”
“斷然不可。。”
“眼下攻略正是緊要的關頭。。每一分兵馬都是寶貴的”
其實渡河之戰的戰果,並不像所宣稱的那麽大,主要是一場預計的包抄圍殲戰,最後被打成了追亡逐北的擊潰戰,但根子卻是在那些附庸、仆從軍身上,為了爭搶戰利品和俘虜,在戰場上各行其是,無法約束士兵,而導致不少呼羅珊士兵付出一定代價後,脫逃出去。
因此除了被圍在木鹿大城中的大食軍外,地方上還散落了不少成建製的敗軍,須得分出足夠的兵力來應對之,要剿殺和肅清需得費上不小的功夫,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既然要大規模的使用他們,就必然要承受相應的後果和代價。
現今歸屬在嶺西行台帳下的附從兵馬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類主要是國中隨大軍從征的城傍、番軍之屬,前者本身就是大唐邊防序列的一部分,戰鬥力和裝備水準都相當可靠,而後者也大多數有與唐軍協同或是配合作戰的經驗,甚至參加過國內平叛,因此戰鬥力也是有所保證的。
象靜邊之戰後的拓碣軍殘部,可是參加了安史之亂中官軍的大部分戰役,可謂戰績彪炳。
不過這一類種類最雜數量最眾,既有傳統附庸的回紇兵,亦有輾轉過多個勢力的契丹、奚族等雜部,既有新降服的青海部和吐穀渾舊部,亦有黨項、西羌等河隴土生藩族。
但是令行禁止的情形也會好一些。
一類是拔那汗、勃律、梵衍那為首的西域藩屬列國,再加上沿途征服或是光複的地區、大小藩臣城主按照人口物產比例,所征發而出的兵馬夫役,比如前康國、安國、石國、史國、何國等。
此類藩國兵馬作戰方式自成體係,隻適合從戰役層麵上進行征發調遣。
一類乃是來自附近歸順的突騎施、葛邏祿等等大小遊牧部帳,或如為金錢賣命的吐火羅、黠戛斯部眾,也可以列入這個範疇。這些仆從部眾的軍隊則帶有鮮明的隨意和自由散漫,大多數情況下可放不可收,需要具體針對性使用的類型
還有一類使用有條件的限製使用的,諸如來自青唐的吐蕃戰奴、流邊叛軍等等身份比較特殊的存在,他們一出動,除非敵人被擊破或是盡數死光,沒有第三種結果。
雖然這些輔助、附從部隊加起來數量多達十數萬之眾,但是在指揮協同上有很大的難度和限製的,全靠派遣在軍中少量的官軍代表進行督戰和有限程度的陣前指揮。
而這些部隊相互之間也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緩衝來進行輪替和休整,畢竟上水土不服和環境的變化造成的減員,再加上部分將士思鄉情節日重請去歸國,再換上一批人過來也需要時間的。
因此實質上沒法一股腦全部同時投入作戰的。
而且經過一路的襲掠燒殺,再加上留下鎮守糧道和防要據點,沿路巡警的,真正能夠收攏起來,並投入正麵戰場的也隻有數萬人馬而已,
行台也需要收攏兵馬,重整部屬,並將後方營造的攻城器械,運送過來的時間。
。。。。。。。。。。。
伊迪爾城中,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道別,經過一番鏖戰,當初六百多名奉命差遣入境接應的金吾將士,倒還殘存了四百多人,不過這些人得到領隊主官的授意,再加上宮廷總管馬前卒所代表攝政王後的勸說和示好下,卻有大部分都願意留下來。
他們將得到豐厚的贈賜和田宅,以及新組建的城防軍中擔任軍官的職位,或是成為攝政太後的親衛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