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三百零七章思變
撇去這些狗屁倒灶的事不說,在我偷懶這段時間,積壓下來的東西也不少,由襄陽的快船一並過來,主要是來自蜀地的匯報,現在蜀境的情況還算好,雖然連年用兵,征發不斷,但堪堪也維持了一個大致穩定的局麵。
一直以來,我所做的那些事,並不是破壞整個社會基礎,或者整個階層,隻是很有改良色彩的的損害了傳統利益而已,至於我和地方上的那些杯葛恩怨,實在都處在一個傳統的潛規則範疇內,在老皇帝他們眼中還上不到什麽台麵,用一句有中國特色的話來說,就是屬於爭權奪利性質的,非不可調解性的人民群眾內部矛盾。
因此,我和那些蜀地大族的矛盾,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不可調和的因子,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現,按照慣例北方戰亂不止,無數人流利失所,而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擁有大片山林田地的世家豪族,隻要付出極其低廉的代價乃至不需要什麽,隻是付出給口飯出的許諾,就可以輕易獲得大量送上門來的人口和資源。
但是流民大營的確立,無意橫空剝奪了他們憑空飛來一大筆人口財富,這樣也就算了,流民很多,以後還會更多,但是我建立的這種東西,借鑒了現成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管理製度,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粥放賑安置,而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經營體係,隨著生意越大越大,把越來越多人的利益和身家都緊密結合在一起。甚至連地方上因戰爭飛漲的物價,反成促成了流民大營和相關工場的興盛,連成都附近鄉裏百姓市井小民,都開始大量進入工場做事,理由很簡單,流民大營及相關工場發給的都是帛布米糧的實物酬勞,按照生手、學徒工、正工到熟練工、技師的三六九等,還有相應的待遇和配給。既要驅使人給你做牛做馬,也要給他們一點微薄的希望和前景,隻要細微處一點點的投入就足夠讓他們滿足上很長一段時間。
在許多人看來,這種的生活計劃經濟體製下的模式,雖然苦累了點,但包吃包住,病有人醫(雖然隻是小白鼠性質的臨床試練),年節時令,還有各色的福利和活動。比起以前種三分地看老天眼色,傷老病痛聽天由命的日子,倒是讓人安心的多了。以至於他們蓄謀已久的擴張,到頭卻發現是門可羅雀,甚至為了與流民大營競爭,還要提高成本和待遇來確保自己的農戶不流失,當然,麵對軍隊和官府背景的存在,這種競爭從頭到位都是相當無力和倒向性的。
如此下來,能夠看到機遇和前景的人,自然改弦更張,放下身段也投進去分一杯羹。而覺得平白受到損失的人自然也不甘心,要生出種種事來。而且理由也很充分,所謂農耕為本,在傳統觀念和勢力中還相當有市場,自古以來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就是人口都束縛在土地上。
大多數的災荒和人口損失都是由一串連鎖反應的造成,往往是發生了天災**後,由於交通限製和官僚體係的懈怠拖遝,對災情的疏導和處理不力,造成災害後果的進一步擴大,更多的人逃亡,而死去的人沒能的到處理,往往又變成大範圍的瘟疫,進一步造成死人和逃亡,而逃亡的人多了,消耗光了攜帶食物和財產後,就變成新的社會動蕩的根源,開始為了生存搶奪富人大戶,乃至官府的庫存,於是農民起義的火苗出現了。
戰亂也是一種催化劑。
用本朝那位太祖的話說,“無產階級是最堅定的革命者”,當無產階級的到一無所有的,隻剩下朝不保夕的爛命一條的時候,沒有什麽是不敢做的,沒有什麽是不能被舍棄,隻要一個契機一個導火索,就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當然這一點關鍵,老皇帝多少明白,中書門下的那些大人也明白,被損害的地方世家豪族的那點私心,就在以國家大局為重的名義下,被很華麗的無視了。
這些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前大規模修繕水利工程和優選良種作物、新式農具推廣計劃的投入,也逐漸越來越明顯的收到了效果,連續數年蜀地都是一年兩季三季的豐而大熟,讓明明一直大量直接負責供應西北諸道的成都府,米價居然還低於傳統的糧倉所在――淮、揚、青、徐等地。
在這其中,一個人的名字在屢屢出現成都小朝廷的奏告上,他就是作為新投入我門下不久的資深老官僚,劍南營田使方允謙。這也算是一個以外的發現,雖然這個人很功利,也沒有什麽氣節,但他有一種另類的執著精神,既然下定決心,為了逢上所好,他也可以把一件事情做的盡可能做的完美。因此,據說他為了親眼確認成效,象老農一樣常常出沒於田間地頭,巡視耕嫁收成,把人曬的又黑又幹。吏部三年一輪的例評,一個勤懇的上等考評是跑不掉了。而且他更擅長斤斤計較,那些征送轉運中的鼠雀耗之類的傳統門道和貓膩,在他手上被擠幹了水分。作為管理一個大道所有軍屯的差遣大員,他手上其實掌握了大量的可以周轉糧食儲備,這也讓他身份變的炙手可熱。在暗中的默許下,他與那些龍武軍的關係戶們聯手起來,以糧食為武器,配合鄭元和的成都府,在市場翻雲覆雨,威脅著那些按照傳統囤積居奇,想大賺一筆的大糧食商人,不得不讓出利益,而保持了相當的價格穩定。但另一方麵,他負責的還有流民青壯組成的屯墾團,在劍南和荊楚之間一些平原上開荒,卻進行的一直不怎麽順利。事實上現今所謂的湖廣糧倉,是經過千百年來,曆朝無數代人反複的努力和積累才形成的,所謂的湖廣熟天下足,那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因為古人也不是傻瓜,平白放著大片的水澤地不去開墾,除了因為其他地方已經滿足人口需要因素外,實在因為這裏太荒蕪了。真正到了那裏才知道,所謂的未開發的湖廣之地,多數隻有遍地的野草和水澤,而且普遍地勢太低,要想在上麵耕作,需要先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平整和改造土壤狀況,而低窪的地勢和過多的雨水造成,每年多達數次的洪水泛濫,就足以將辛苦營建的成就毀於一旦,即使挺過了這些,還要麵對遍地滋生的蛇蟲野獸和潮濕環境下,皮膚病、腹瀉等傳染疾病的困擾,而且這些地方,一旦開發起來,幾乎不可避免和那些傳統的土著夷人爭奪生存空間。頭一年可以說沒有任何收成,反而耗費了大量錢糧,還因為各種層出不窮的意外,損失了不少人口。要不是北方的流民太多,源源不斷的填進去,再加上某些官員欺上瞞下的執著,嚴防死守的堵截流民的外逃,整個屯墾計劃才得以延續下去。
整整第一年,可以說都是在搶修各種圩圍溝渠等灌溉水利設施,然後在洪水和天氣的考驗中,不斷修修補補中努力完善,一直修到第二年七月,才急匆匆的撒下第一批種子,到了第三年,各個軍民屯點付出了無數的學費和代價後,才總算基本解決了糧食自足的問題,第四個年頭,才有了真正意義上豐收和剩餘,而這才不過是荊西路開發的一個開端。豐沃的土壤和充沛的水源,溫暖的氣候,才在因地製宜的特色農業技術推廣下,真正開始為人類服務。在這第四年裏,各個初具規模的屯墾點,也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勞改農場,大量在戰場上失蹤的戰俘,在這裏開始他們的第二人生。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下,用他們的剩下的時間,來為過去贖罪。想想那些動不動就拉上一群人,就把湖廣大開發的底朝天的牛人們,實在無限的景仰中。
這次鎮壓永王起事,用來穩定地方的人馬,很大一部分,就是就近從這些屯墾區裏抽調來的護衛隊,這些青壯實行的軍事化管理,為了和山夷的例行衝突中占據優勢,擁有相當的武裝程度,在不影響基本生產的情況下,拉出幾千號人來湊數,也象那麽回事。另一方麵,這些年劍南相關產業,擴張很快,潛移默化的影響也開始逐步顯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代理成都工場的劍南地域商人,與揚州為代表的傳統江南行會商戶,爆發了著名的鏡子大戰。
事實上劍南工場的成品鏡子,甚至要比軍用透明白玻璃,更早出現,因為工藝很簡單,一旦實驗成功了水銀和錫膜的成分比例,就沒有產量花的難度了,至於鏡子坯底,稍微平整的琉璃結晶,就可以勝任了,更本不需要昂貴的透明玻璃,而且色彩斑斕的似乎更美觀。因此來自好幾個州關係戶性質的行會商人,聯合起來購買了生產工藝和許可後,就變成一項區域壟斷性的巨大特色產業。而揚州為代表的淮揚銅鏡行會,擁有成百上千老字號的工坊,生產銅鏡的曆史可以上朔到戰國時期,以輕薄精巧的特色著稱,尤其擅長鳥獸、人物等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種類繁多的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等新穎別致,富麗堂皇的工藝,馳名海內,甚至遠銷大食、安息這些外邦。劍南琉璃鏡的大量投入,不可避免的衝擊到江南銅鏡的傳統市場,甚至已經嚴重威脅到揚州傳統銅鏡的生存,於是矛盾不可避免爆發,從最初市場的價格之爭,到官麵上的查堵,到私下用見不得光的手段,相互攻擊破壞對方的產品和
商鋪,刺探工藝,連雇傭亡命,放火燒工坊,威脅中間商的手段都用過。結果是揚州為首的銅鏡產業行會,節節敗退,畢竟用銅的成本,遠要比石英沙
熱凝物高的多,哪怕是用鐵胎銅皮的簡化版本,而且事關銅鏡品質的打磨工藝,是各家自憑的技藝水準不等,隨著歲月的流失,金屬鏡子還有刮花和氧化的問題,需要不斷的磨光。玩暴力不合作,那些傳統商人行會,更比不過劍南代理商的軍隊背景。那些段時間,在淮揚一帶,相關的產業幾乎是家家一片愁雲慘淡,甚至驚動了朝廷的某些人。最後在江東采訪使韋涉,和江南租雍調使第五奇的聯合調停下,兩地商人勢力終於在官方的壓力下,達成有限的妥協。
劍南的琉璃鏡,光鑒明亮,易於塑性,但質地易碎,淮楊的銅鏡,雖然容易模糊,但勝在結實可靠,經久耐用,而且有傳統的口碑和工藝,相互各有不可取代的空間。前者適合高端奢侈品類型的消費,有錢的人家,為了追求享受,不在呼琉璃鏡經常替換的價格,後者更利於民間中下層長久的普及,普通人家銅鏡就可以滿足日常需求,隻要花點小錢磨光,就可以用上好些年。
甚至按照地域暫時劃分了國內的市場規模和供應比例,作為銅鏡行會退讓的補償,將借助廣州、明州等沿海的傳統渠道,以做大海外輸出為目標,傾銷過剩的銅鏡產能。
第三百零七章思變
撇去這些狗屁倒灶的事不說,在我偷懶這段時間,積壓下來的東西也不少,由襄陽的快船一並過來,主要是來自蜀地的匯報,現在蜀境的情況還算好,雖然連年用兵,征發不斷,但堪堪也維持了一個大致穩定的局麵。
一直以來,我所做的那些事,並不是破壞整個社會基礎,或者整個階層,隻是很有改良色彩的的損害了傳統利益而已,至於我和地方上的那些杯葛恩怨,實在都處在一個傳統的潛規則範疇內,在老皇帝他們眼中還上不到什麽台麵,用一句有中國特色的話來說,就是屬於爭權奪利性質的,非不可調解性的人民群眾內部矛盾。
因此,我和那些蜀地大族的矛盾,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不可調和的因子,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現,按照慣例北方戰亂不止,無數人流利失所,而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擁有大片山林田地的世家豪族,隻要付出極其低廉的代價乃至不需要什麽,隻是付出給口飯出的許諾,就可以輕易獲得大量送上門來的人口和資源。
但是流民大營的確立,無意橫空剝奪了他們憑空飛來一大筆人口財富,這樣也就算了,流民很多,以後還會更多,但是我建立的這種東西,借鑒了現成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管理製度,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粥放賑安置,而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經營體係,隨著生意越大越大,把越來越多人的利益和身家都緊密結合在一起。甚至連地方上因戰爭飛漲的物價,反成促成了流民大營和相關工場的興盛,連成都附近鄉裏百姓市井小民,都開始大量進入工場做事,理由很簡單,流民大營及相關工場發給的都是帛布米糧的實物酬勞,按照生手、學徒工、正工到熟練工、技師的三六九等,還有相應的待遇和配給。既要驅使人給你做牛做馬,也要給他們一點微薄的希望和前景,隻要細微處一點點的投入就足夠讓他們滿足上很長一段時間。
在許多人看來,這種的生活計劃經濟體製下的模式,雖然苦累了點,但包吃包住,病有人醫(雖然隻是小白鼠性質的臨床試練),年節時令,還有各色的福利和活動。比起以前種三分地看老天眼色,傷老病痛聽天由命的日子,倒是讓人安心的多了。以至於他們蓄謀已久的擴張,到頭卻發現是門可羅雀,甚至為了與流民大營競爭,還要提高成本和待遇來確保自己的農戶不流失,當然,麵對軍隊和官府背景的存在,這種競爭從頭到位都是相當無力和倒向性的。
如此下來,能夠看到機遇和前景的人,自然改弦更張,放下身段也投進去分一杯羹。而覺得平白受到損失的人自然也不甘心,要生出種種事來。而且理由也很充分,所謂農耕為本,在傳統觀念和勢力中還相當有市場,自古以來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就是人口都束縛在土地上。
大多數的災荒和人口損失都是由一串連鎖反應的造成,往往是發生了天災**後,由於交通限製和官僚體係的懈怠拖遝,對災情的疏導和處理不力,造成災害後果的進一步擴大,更多的人逃亡,而死去的人沒能的到處理,往往又變成大範圍的瘟疫,進一步造成死人和逃亡,而逃亡的人多了,消耗光了攜帶食物和財產後,就變成新的社會動蕩的根源,開始為了生存搶奪富人大戶,乃至官府的庫存,於是農民起義的火苗出現了。
戰亂也是一種催化劑。
用本朝那位太祖的話說,“無產階級是最堅定的革命者”,當無產階級的到一無所有的,隻剩下朝不保夕的爛命一條的時候,沒有什麽是不敢做的,沒有什麽是不能被舍棄,隻要一個契機一個導火索,就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當然這一點關鍵,老皇帝多少明白,中書門下的那些大人也明白,被損害的地方世家豪族的那點私心,就在以國家大局為重的名義下,被很華麗的無視了。
這些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前大規模修繕水利工程和優選良種作物、新式農具推廣計劃的投入,也逐漸越來越明顯的收到了效果,連續數年蜀地都是一年兩季三季的豐而大熟,讓明明一直大量直接負責供應西北諸道的成都府,米價居然還低於傳統的糧倉所在――淮、揚、青、徐等地。
在這其中,一個人的名字在屢屢出現成都小朝廷的奏告上,他就是作為新投入我門下不久的資深老官僚,劍南營田使方允謙。這也算是一個以外的發現,雖然這個人很功利,也沒有什麽氣節,但他有一種另類的執著精神,既然下定決心,為了逢上所好,他也可以把一件事情做的盡可能做的完美。因此,據說他為了親眼確認成效,象老農一樣常常出沒於田間地頭,巡視耕嫁收成,把人曬的又黑又幹。吏部三年一輪的例評,一個勤懇的上等考評是跑不掉了。而且他更擅長斤斤計較,那些征送轉運中的鼠雀耗之類的傳統門道和貓膩,在他手上被擠幹了水分。作為管理一個大道所有軍屯的差遣大員,他手上其實掌握了大量的可以周轉糧食儲備,這也讓他身份變的炙手可熱。在暗中的默許下,他與那些龍武軍的關係戶們聯手起來,以糧食為武器,配合鄭元和的成都府,在市場翻雲覆雨,威脅著那些按照傳統囤積居奇,想大賺一筆的大糧食商人,不得不讓出利益,而保持了相當的價格穩定。但另一方麵,他負責的還有流民青壯組成的屯墾團,在劍南和荊楚之間一些平原上開荒,卻進行的一直不怎麽順利。事實上現今所謂的湖廣糧倉,是經過千百年來,曆朝無數代人反複的努力和積累才形成的,所謂的湖廣熟天下足,那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因為古人也不是傻瓜,平白放著大片的水澤地不去開墾,除了因為其他地方已經滿足人口需要因素外,實在因為這裏太荒蕪了。真正到了那裏才知道,所謂的未開發的湖廣之地,多數隻有遍地的野草和水澤,而且普遍地勢太低,要想在上麵耕作,需要先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平整和改造土壤狀況,而低窪的地勢和過多的雨水造成,每年多達數次的洪水泛濫,就足以將辛苦營建的成就毀於一旦,即使挺過了這些,還要麵對遍地滋生的蛇蟲野獸和潮濕環境下,皮膚病、腹瀉等傳染疾病的困擾,而且這些地方,一旦開發起來,幾乎不可避免和那些傳統的土著夷人爭奪生存空間。頭一年可以說沒有任何收成,反而耗費了大量錢糧,還因為各種層出不窮的意外,損失了不少人口。要不是北方的流民太多,源源不斷的填進去,再加上某些官員欺上瞞下的執著,嚴防死守的堵截流民的外逃,整個屯墾計劃才得以延續下去。
整整第一年,可以說都是在搶修各種圩圍溝渠等灌溉水利設施,然後在洪水和天氣的考驗中,不斷修修補補中努力完善,一直修到第二年七月,才急匆匆的撒下第一批種子,到了第三年,各個軍民屯點付出了無數的學費和代價後,才總算基本解決了糧食自足的問題,第四個年頭,才有了真正意義上豐收和剩餘,而這才不過是荊西路開發的一個開端。豐沃的土壤和充沛的水源,溫暖的氣候,才在因地製宜的特色農業技術推廣下,真正開始為人類服務。在這第四年裏,各個初具規模的屯墾點,也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勞改農場,大量在戰場上失蹤的戰俘,在這裏開始他們的第二人生。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下,用他們的剩下的時間,來為過去贖罪。想想那些動不動就拉上一群人,就把湖廣大開發的底朝天的牛人們,實在無限的景仰中。
這次鎮壓永王起事,用來穩定地方的人馬,很大一部分,就是就近從這些屯墾區裏抽調來的護衛隊,這些青壯實行的軍事化管理,為了和山夷的例行衝突中占據優勢,擁有相當的武裝程度,在不影響基本生產的情況下,拉出幾千號人來湊數,也象那麽回事。另一方麵,這些年劍南相關產業,擴張很快,潛移默化的影響也開始逐步顯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代理成都工場的劍南地域商人,與揚州為代表的傳統江南行會商戶,爆發了著名的鏡子大戰。
事實上劍南工場的成品鏡子,甚至要比軍用透明白玻璃,更早出現,因為工藝很簡單,一旦實驗成功了水銀和錫膜的成分比例,就沒有產量花的難度了,至於鏡子坯底,稍微平整的琉璃結晶,就可以勝任了,更本不需要昂貴的透明玻璃,而且色彩斑斕的似乎更美觀。因此來自好幾個州關係戶性質的行會商人,聯合起來購買了生產工藝和許可後,就變成一項區域壟斷性的巨大特色產業。而揚州為代表的淮揚銅鏡行會,擁有成百上千老字號的工坊,生產銅鏡的曆史可以上朔到戰國時期,以輕薄精巧的特色著稱,尤其擅長鳥獸、人物等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種類繁多的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等新穎別致,富麗堂皇的工藝,馳名海內,甚至遠銷大食、安息這些外邦。劍南琉璃鏡的大量投入,不可避免的衝擊到江南銅鏡的傳統市場,甚至已經嚴重威脅到揚州傳統銅鏡的生存,於是矛盾不可避免爆發,從最初市場的價格之爭,到官麵上的查堵,到私下用見不得光的手段,相互攻擊破壞對方的產品和
商鋪,刺探工藝,連雇傭亡命,放火燒工坊,威脅中間商的手段都用過。結果是揚州為首的銅鏡產業行會,節節敗退,畢竟用銅的成本,遠要比石英沙
熱凝物高的多,哪怕是用鐵胎銅皮的簡化版本,而且事關銅鏡品質的打磨工藝,是各家自憑的技藝水準不等,隨著歲月的流失,金屬鏡子還有刮花和氧化的問題,需要不斷的磨光。玩暴力不合作,那些傳統商人行會,更比不過劍南代理商的軍隊背景。那些段時間,在淮揚一帶,相關的產業幾乎是家家一片愁雲慘淡,甚至驚動了朝廷的某些人。最後在江東采訪使韋涉,和江南租雍調使第五奇的聯合調停下,兩地商人勢力終於在官方的壓力下,達成有限的妥協。
劍南的琉璃鏡,光鑒明亮,易於塑性,但質地易碎,淮楊的銅鏡,雖然容易模糊,但勝在結實可靠,經久耐用,而且有傳統的口碑和工藝,相互各有不可取代的空間。前者適合高端奢侈品類型的消費,有錢的人家,為了追求享受,不在呼琉璃鏡經常替換的價格,後者更利於民間中下層長久的普及,普通人家銅鏡就可以滿足日常需求,隻要花點小錢磨光,就可以用上好些年。
甚至按照地域暫時劃分了國內的市場規模和供應比例,作為銅鏡行會退讓的補償,將借助廣州、明州等沿海的傳統渠道,以做大海外輸出為目標,傾銷過剩的銅鏡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