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二百七十六章李白那些事兒
“這裏事了了,我想去江陵一趟”
不出意料的一片反對如潮
“大人”這是隨行書記杜佑的原話“斷然不可”
“主上一身,牽係我等無數身家性命,諸多成敗安危,企能輕易置於險地”這話將利害說的很是直白的,是崔光遠的風格。
“大軍之中,各有司責,哪有主帥親置矢地,赴觀敵境呼”這是岑參的飛急來書。
但,我這麽決定,是有許多原因促成的。
其中重要的一條。
就是西北朝廷,關於詳理使的定罪之爭,也波及到了長安的龍武軍,崔器和呂泯乃是西北出身的新貴,急欲籍以查辦立功,對叛臣是一副深惡痛絕義憤填膺的態度,主張株連重處之以警效尤,而宰相李梘則求穩重,分別按照情節和性質,有區別的對待,細分等定罪,判官李犧鄆居中調和,更傾向於李梘,因此矛盾很大。
幾次在皇帝麵前公開爭論互不相讓,最後還是李梘以“河北百姓官吏多為賊挾,如法炮製,他們當如何自處,更何況還有相當的人口百姓在叛賊的控製下,如果不風青紅皂白一並處之,這不是逼那些人死心為賊效力”,這條理由打動皇帝,定下頭批處置的罪臣三百人的名單。
首定為大辟的就有十八人,包括了曾在安祿山朝廷任侍中、左右仆射的前宰相陳希列、張均、張自兄弟等人,唐朝之死刑,以斬首最重,如果是大辟,還要先在犯人臉上刺字,接著割掉鼻子,然後斬下左右腳趾,再用竹杖活活打死,最後砍下頭,把骨肉剁碎,在街市上陳列,又稱“具五刑”。西漢初年的開國功臣彭越和韓信,都是被處以大辟之刑的。也就叛國、謀逆等十惡不赦之重罪,有這種待遇。
他們的下場,對曾經被迫事賊的大多數人來說,更加惶惶然不可終日,這時候卻有一種傳聞,象崔廣遠等人一樣,隻要能拿到龍武軍在關中活動時期,通信往來的證明,就可以脫身免罪,因此,龍武軍出具的證明材料,被稱為救命書,而炙手可熱起來,我在長安的宅邸,也再次變的門庭若市起來,甚至有人打著張雲容娘家人的旗號,從張妃那裏,七拐八彎的找上門來。
這是一樁怎麽做都要得罪人的差事。
而草原上由高達夫帶隊練兵的金吾軍,也出了大事。
我隻讓他小心回紇人,沒想到高達夫這位老將,居然很實心眼的和回紇人狠狠幹了一戰,衝突的理由已經不重要了,不論是回紇人收容了戰敗的部落,暗中唆使之襲擊唐軍,還是回紇人見財起意,試圖搶奪唐軍的戰利品和裝備,這已經是一筆糊塗帳。
作為以追擊為名,跟逃跑的同羅人背後,發動突然襲擊的一方,至少有三個新兵團隊在所謂的誤傷中,幾乎全滅,還有兩個團潰散,但是收不住胃口和野心的回紇某部,終於在高達夫的金吾本軍中踢到了鐵板,自以為得計驅使著潰兵衝進金吾軍隊列,並將其成功分割的回紇人,遇到了他們最頭痛的混戰。
那些被分割的士兵並沒有如他們意料中的潰散,而是反過來用車輛和馬匹將衝進中心的冒失鬼們困住,於是回紇人不得不嚐到和唐軍貼身步戰的苦果,他們的馬匹在火焰中驚竄和崩潰,他們驍勇的騎手在混戰中,拚命揮舞著短兵器,卻被長槍和弩機構成的小方陣一層層的摞倒。
至少有一千名回紇人成為俘虜,還有六千個首級被割下來,和他們的旗幟標誌戰馬一起,作為交涉的證據,送到了受降城,這下輪到那位河西節度副大使馬遂頭痛了,他也不敢處置,一麵急忙上報朝廷,一麵派人押著這些東西,直接把球踢回長安來。
作為破壞與一個重要盟友的團結事件,雖然對方隻是回紇的一個別部,連回紇九個大姓的邊都沾不上,但現在正是回紇與大唐關係最親密的黃金時期,不但大開邊市互易,還由回紇大王子率領一隻三萬人的回紇軍,在河北作戰,因此由邊境衝突升級而來的外交事件,再次因為雙方敏感的身份,而變的微妙起來。
出了這檔事兒,西北那些大大小小擁有有狐狸一般的心肝,兼具了豺狼或者禿鷲之類的美德和品質,的朝廷大員大老們,隻怕又有借題發揮的機會,重新在長安的舞台上活躍起來。
我暫時離開以避免表態,或許有利於事態的發展。現在長安城裏當然是,再次丟給任勞任怨的老黃牛韋老二當家,他家老頭子是西北行朝裏資格最老的宰相,兄長是南邊小朝廷的禦史中丞,比我更適合擔待這些東西。
然後才是,純粹我個人一點點的私心,我隻是想去看看李白,順便給自己放個假,自出成都以來龍武軍就和救火隊一樣,到處疲於奔命的充當堵窟窿,補漏洞的任務。而這個時代大部分的名人,象杜甫已經收於門下,王維在官學開宗,王暢齡在成都受學,隻要在世的我多已經見過,就剩這位詩仙了,順便看看還能為這位已經很倒黴,將來還要更倒黴的老先生,做些什麽。畢竟他已經五十六歲了,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來到這個時代之前對這位詩仙,我和多數國人一樣有一種複雜而向往的情懷。
生於碎葉,五隨入蜀,15歲學劍術,好神仙之道,20歲已經遊俠天下,30歲已經名動京華,40歲聞達上聽,詔對天子,笑傲公候權門,傳奇一般的人物和經曆。
異域情調、漂泊情懷其實充滿李白所有詩文。李白是沒有故鄉的,或者說無處不是故鄉,醉酒的地方就是故鄉。他由碎葉入蜀,由蜀入荊楚入山東,由山東又輻射到大唐各地,沸騰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安住,他永遠行走在漂泊的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的歌。詩人拒絕根的存在。這是徹底的漂泊情懷:把生命看做一場純粹的漂泊,並這樣實踐著,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沒有第二人的。
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遊俠。“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所有讀書人心目中的偶像卻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時也說孔丘幾句好話,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貴了。在他眼裏,遊俠比皓首窮經的儒生光彩多了。“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意輕千金裘,顧向平原笑。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李白《古風其十》)隻有魯仲連這樣的俠客才是可與之同調的朋友。
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他二十幾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維揚(今揚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這都是些遊俠行徑。即使闖進了朝廷,他那強橫的乃至有些無賴的遊俠脾氣也是不改的。力士脫靴,貴妃捧墨,禦手調羹,他要求權貴尊重他,皇帝也應把他當朋友才好。他不習慣仰視。他之信任自己遠勝過別人對他的信任。這一切足以令權貴齒冷,令謙謙君子瞠目結舌。
但到這個時空,隨著相關的人和事物,接觸的點點滴滴越多,就越褪去那層神聖的光彩。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切。
據說當年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同為近交好友,一起出遊,同時做客於北海太守兼大書法家李邕府上,一日飲宴,身長者兼主人的李邕突發其想說“諸君皆當今名士,何不學古人,各言爾誌呼”
這其實就是南北朝傳下來品評名士的遺風,對士林中的地位,有重大的影響。這三人,也同時代表了詩壇三大流派風格,一個是輕傲狂放的遊俠派,一個憂國憂民的寫實派,一個邊塞特色的軍旅派。
這時杜甫才33歲,李白44歲,高適43歲,還是年華富韶的中年,正是意氣風發躊躇滿誌之時。
其中以李白最有豪情壯誌,當先滿飲一杯大聲說,“憑小子胸中之才,如遇明主,為宰相之位,易如俯拾草芥,使寰宇大定,海內清一,談笑間之事爾”,顯然對自己的才華和未來的前途,充滿了自信和自得。
最年輕的杜甫,生性比較敦厚,接著也說“至君堯舜、醇化風俗、濟時愛民,不惜此身”,他主張的是王佐奉君,想魏征之流一樣,做一麵君王的明鏡,也算相當的塌塌實實。
到了高適則最低調,隻是放下酒杯,笑笑說“古人雲,陳力而就列,高某不才,自持才德,得一揚益節度使爾”卻是充滿了相當的現實和功利的味道,因此被人笑稱為——高揚益。
所謂時事弄人,歲月蒼茫,以要求最低的高適,反而政治成就最高,兩度拜相,數出為節度使,曆任揚州大都督、淮南節度使、劍南節度使,遠遠朝過了當初的抱負;
而杜甫雖然一輩子多數時間窮困潦倒,懷才不遇,最後要投靠高適養老,但起碼還以出奔西北的義臣身份受到賞識,當過左拾遺、工部員外郎等官職,雖然不太得意,但起碼有過報國的機會,世人稱之為杜工部;
隻有李白同學才情心氣最高,卻最是時運不濟,自被皇帝放逐出長安就運氣用光,一直在倒黴,晚年自以為投了明主,結果卻是個遺臭萬年的叛賊,自己也被當做叛臣一黨流放夜郎。
這三個人的誌向和境遇,可以代表安史之亂中大多數名士文人的典型。
關於當年李白被逐出長安的內情,我也曾經私下詢問過,作為當年重要當事人之一的高力士,這時他也沒有那麽多顧及,更兼拿錢拿的手軟,並沒有什麽我意料中的,惱羞成怒或者勃然變色的情緒,卻是當場就大大的叫起屈來。
“這簡直是冤枉死老奴了”
“高公,這是怎麽說呢”我心道,難道不是因為你被李白折辱,而向楊太真打小報告說李白做詩,影射她與禍國殃民的趙飛燕相提並論紜紜,而引起的。
“世人皆雲,是老奴陷李翰林,可老奴本來隻是一個侍人出身,隻要能讓天家的開心,那區區一點折節,算的什麽”他似乎猜出我的想法,搖頭晃腦的說“隻是老身這輩子,必須當這個惡名了”。
“那又是為何”我心中更驚訝了,還有深入的隱情麽。
“誰都知道,長安乃是天子腳下,這中,水深的很”高力士的胖臉,微微露出一絲苦笑
“偏偏這位青蓮居士,卻是個愣頭青”
“適才傲物不算是他的錯處。”
“但這天家裏的事情,可是那麽好參合的”
“你可知道,大名鼎鼎的飲中八仙歌”
我楞了一下。
怎麽不知道,著名的飲中八仙歌,我還會背誦呢,這是一首別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詩”。以洗煉的語言,人物速寫的筆法,將他們寫進一首詩裏,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名士風流群像圖。
“那你又可知這八位酒仙中人,都是什麽路數”高力士放低了聲音,繼續道。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這說的是‘四明狂客‘,秘書監賀知章,他喝醉酒後,騎馬的姿態就象乘船那樣搖來晃去,醉眼朦朧,眼花繚亂,跌進井裏竟會在井裏熟睡不醒。)。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指汝陽王李璡,唐玄宗的侄子。寵極一時,所謂“主恩視遇頻”,“倍比骨肉親”見杜甫《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因此,他敢於飲酒三鬥才上朝拜見天子。)。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指左丞相李適之,他雅好賓客,夜則燕賞,飲酒日費萬錢,豪飲的酒量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官至侍禦史,也是李白的密友,是一個倜儻灑脫,少年英俊的風流人物。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無人。喝醉後,宛如玉樹迎風搖曳,不能自持。)。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蘇晉開元間進士,時為戶部侍郎,他一麵耽禪,長期齋戒,一麵又嗜飲,經常醉酒,處於“齋”與“醉”的矛盾鬥爭中,但結果往往是“酒”戰勝“佛”,所以他就隻好“醉中愛逃禪”了)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同學,以豪飲聞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詩興。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而這時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7。
(張旭: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時人稱為‘草聖‘,據說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焦遂:布衣之士,喝酒五鬥後方有醉意,更顯得神情卓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常常語驚四坐。)。
這八個人,除了焦遂為市井平民之類,其他都是公卿王侯的序列。這一回味,就讓人琢磨出點東西來了。
雖然高力士遮遮掩掩,寓意隱晦的很,我還是聽出一些東西來,李白的放逐,顯然還牽涉到政治層麵上的因素。
其中大意就是,李白同誌雖然才情絕豔,名動天下,但是在政治這個大名利場上還是個小白,或者連剛出道的菜鳥都不如,居然也趟進了皇家統嗣之爭這場大渾水。
我到了這裏,這才明白當初千秋宴上,他們所說的“又一個的意思”,在我之前的“西域通”,竟然是李白同誌,不過從他出生地在西域碎葉地區(今土庫曼斯坦境內),能破解渤海國特意刁難承送的天書本事來看也是在情理中。當然,能被與他相提並論,讓我虛榮心是小小滿足了一把。
按照高力士的暗示。
眾人皆以為,李白同學當年春風得意之時被黜,表麵上的原因是作風狂放得罪了小人,他失意是為高力士懷私所陷,但事實上這隻是世人所知表麵上的原因,高力士在老皇帝身邊多年,是一個非常小心謹慎的人,不會那麽輕易構陷一個全無野心的狂生。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交遊廣闊,和諸王走的太近,甚至應邀成了皇太孫劍術老師,卷入以太子亨為首的太子黨,和楊國忠為首的後黨的鬥爭中,而成為政治傾紮的犧牲品。
雖然在他看來同樣是為皇家出力,接受太子的要求教授太孫一些武技,並沒有什麽特別的,但當時炙手可熱的楊李黨人就未必能這麽想了,老皇帝也未必能這麽想,要知道長安名動一時的所謂飲中八仙,包括了宗室親王,元老大臣,清流人物、文壇領袖、士林俊傑、宗學大家等朝野各個類型的階層代表和偶像,再加李白本身具有號召力的江湖背景。已儼然形成個影響力和代表性極廣泛的政治集團。
其中諸人又以風頭最重的李白馬首是瞻,光綜合了眾人多方麵背景,這些人如果結黨起來,本身的號召力足以形成一股可以影響朝野的巨大力量,不是任何當權者所希望的,別說李林甫、楊國忠、高力士這些代表了權臣、外戚、內官集團深為忌諱,連皇帝也不得不猜疑起來。因此很容易就成為皇帝猜忌和別人讒言的理由,被放逐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老皇帝雖然對名士有相當寬容縱許的氣量,但不能容忍來自子孫的威脅,從他雖然傷心但毫不留情的處決,涉嫌帶兵甲夜闖禁宮的前太子在內的三王手段上可以看出來。
自古以來越是英明有為的君王,對繼承人越是嚴厲,甚至近乎嚴酷,其第一繼承人也越難以善了。從漢武帝到近代的唐太宗、武則天所立的首位太子萬一例外的或廢或死,連玄宗老皇帝也不能例外。
當然。
關於高力士的眼光和見解,我還是相信一二的,曆史上的高力士一向做事謹慎,又善於觀察時勢,從不隨意開口講話。又因為他在宮中時間長了,見到過宮廷中各種的各種權利之爭和殘酷血腥,所以他就采取了明哲保身的處事方法。就是和他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果受到李隆基的斥責處分,他輕易也不相救。
所以,李隆基始終保持了對他的信任,君臣二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再加上高力士處事周謹,少有大錯,輕易不敢驕橫,在朝廷內外亦沒有大的壞名聲,和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良好的關係,朝中的大臣們也並不討厭他。這位大閹雖然有貪婪、黨同伐異等很多缺點,但對李唐王朝的忠誠,是毋庸質疑的。
要知道,當年整個朝廷能夠預見到安祿山必反的人,隻有兩個半,其中一個是開元名相張九齡,安祿山還是平盧節度使下的一個討擊,正在待罪大理寺,他就遇見到此人善揣人心,好用胡將,所圖滋大將來必成大患,另一個就是高力士,本來楊國忠也算,但是這位說安祿山反,黨同伐異的心思更多於對時事的判斷,因此之能算半個。
話說回來。
所謂的飲中八仙,無形中,代表了一股龐大的政治輿論勢力,無論倒向哪一邊,都是另一方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那時又正是李林甫、楊國忠兩位交替當政時期,與當時身為太子的今上簡直是苦大仇深,恨不得除之欲快,矛盾極其尖銳,隻是因為當時的太子城府夠深,很能隱忍也很有人脈,那些人為他拚命羅織的罪名,他總能有驚無險的逃脫過去,隻是所謂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作為太子身邊親近的人,就難以幸免了。
太子亨先後被迫廢了相辱以沫的太子妃韋氏、與寵愛的杜良娣斷絕關係,而親信的大舅子韋堅、密友兼節度使皇甫惟明,或被賜死或被迫自殺,連從小一起長大的名將王忠嗣,也因為勾結太子的罪名而被構陷。現今那位得寵的張良娣,若不是與宰相張說為同族,張說二子又甚得皇帝賞識,相互多有維護,恐怕也是一個被休戚的下場。
如果這時候,李白真如傳聞中,公開應聘為太子劍術的教習,哼哼。
因此說李白被老皇帝以“非廟堂之器,賜金放還”,還真不是偶然,或許說是出於一種愛才的保護手段,算是他的幸運。
雖然如此,仍有很多人看好他,當時很多的名門閨秀也仰慕他,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前宰相許圍師的孫女,許氏雖然早死,卻為他留下大片的田產,讓他可以衣食無憂的滿天下,象無業遊民一般的流竄閑逛,而現任妻子也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還留下李白酒醉梁園題壁,宗氏小姐以“千金買壁”的佳話。
但所謂被皇帝親自放逐的人,也基本沒有人敢起用他,空有盛名,卻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和事業的低潮期。此刻,他正是重新意氣風發之時,據說永王引兵潯陽,知李白在廬山屏風疊隱居,派謀士韋子春三顧茅廬。
雖然宗氏夫人勸阻,“出門妻子強牽衣”。李白過後也說:“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但李白還是懷著猶豫和不安的心情加入了永王幕府,就這樣上了賊船。並且在入幕以後,就被報國有路而陶醉。他讚美永王東巡,肩負拯救中原的責任。寫《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的詩劇,反映出李白對這次起兵的看法和心態。
但誰又能想到,不用再過過多久,李白就是因為這《永王東巡歌》,坐實了”阿附逆黨,鼓吹不臣之意“的罪證而被下獄。
永王兵敗後,李白逃至彭澤,被投入潯陽獄中。李白在《南奔抒懷》中道:“過江誓流水,誌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壯誌付諸東流,反成叛臣,能不悲憤填膺?他多次在獄中上書申訴求援,呼籲當權者為自己昭雪冤屈。他悲憤的說:“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臨危而相擠?”宗氏夫人在外也多方營救,他寫詩感激她說:“很感激你同蔡文姬替董祀鳴冤一樣,流淚向曹操請求赦免。”
不過李白名聲在外,強力而有權勢的朋友還是不少的,有人為他投書宰相張鎬,江南宣慰使崔渙與禦史中承相宋若思,也極力營救之,乃獲釋。
但是李白的暮年,生活潦倒,靠人接濟,但是“贈微所費廣,鬥水澆長鯨”,根本無法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不久,史朝義殺死史思明,包圍宋州。李光弼率兵抵禦,六十一歲的李白聞聽,毅然北上,請纓殺敵。可歎的是,這次從軍,剛到半途九病倒了,不得不掙紮回到金陵。從此一蹶不振。這年初冬,貧病交加的李白來到當塗投靠族叔縣令李陽冰。第二年,李白病重,自知行將不起,於是在“枕上授簡”,將“十喪其九”的手稿托付給李陽冰。後來,李陽冰把它編成《草堂集》十卷。十一月,李白與世長辭。死前賦《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帶著無窮的遺憾,懷著無限的悲憤和淒涼離開人世。
《舊唐書》:“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這個局麵是太上老皇帝一手造成的,當初潼關失陷後,老皇帝曾下了最後一道詔書,“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諸王分守諸鎮。”其中,以永王璘宜充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黔中等節度采訪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琦宜充廣陵郡大都督;……豐王珙宜充武威郡大都督;……應須兵馬、甲仗、器械、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其署官署及本路郡縣官,並各任便自簡擇,五品以下任署置訖聞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後一時聞奏。
但實際親嗣諸王皆養尊處優,畏懼不行,隻有永王乘機出藩,他持有玄宗的這道明令,有恃無恐地放手擴展力量,“天寶十四年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將數萬人,恣情補署,江淮租賦,山積於江陵,破用巨億。以薛珦、李台卿、蔡坰為謀主,勢大一方,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麵。
當年行朝成立,賀蘭進明的奏疏就說“南朝為聖皇製置天下,乃以永王璘為江南節度,潁王璬為劍南節度,盛王琦為淮南節度,。璘乃以枝庶悉領大藩,皇儲反居邊鄙,此雖於聖皇似忠,於陛下非忠也。。
老皇帝當年下此詔的動機,已經不得而知,老太子李亨雖然肩負獨撐北方戰局的重大責任,但如前所述,似乎玄宗老皇帝對其究竟能有多大作為實在未寄厚望,或許有點其他別類的想法,但此一時彼一時,而現今的永王,卻實實在在成為一位麻煩製造者。
李璘身為皇子,“不能立忠孝之節,為社稷之謀,而乃聚兵江上,規為己利,不義不昵,以災其身”
但在目前這個局麵下,沒有太大的危險,永王沒有舉起叛旗前,始終是朝廷的親藩,一些激烈的手段,不可能用在台麵上。皇家內部的矛盾,涉及到朝廷和國家的威信,不到最後一步,不會輕易攤牌的。
北方實在沒有需要我太在意的東西,
曆史上的安史之亂後期,因為國力的匱乏,唐王朝對安、史手下重要將領采用了招撫為主的政策,隻要其宣布歸順唐廷,即不問罪,並委以原職及保有所有權力。這是河北藩鎮之濫觴,並由此導致了藩鎮割據局麵的出現。
但在這個時空,因為各種陰錯陽差的變數和發展,卻已經不再成為問題的問題,由於來自官軍相對的優勢和強大,那些叛軍陣營的前降將,已經很難獲得更好的條件,能象薛嵩這樣投過來還能保留軍隊的,隻是極個別例子,而且隻保留了他的軍隊編製,主要成員都被打散整編。
到後期哪怕是象前叛將令狐鄣這樣,帶個大禮過來投降的,也隻是給予一個優厚的頭銜和職位,而堅決剝奪了實際的部屬,其他願意投降的,最多隻給予一個擁有體麵頭銜的富家翁的保證,因此朝廷的貴人,需要操心的反而是,因為作戰平亂有功,所形成的各個軍人利益集團,可能做大的問題。
史家兄弟的內戰,讓叛軍的勢力,可以預料的已盡強弩之末,那位老狐狸一樣精的河北都元帥郭子儀,隻怕還在等待最合適的出手結束這一切時機,而李光弼正帶著所有的馬軍在草原上,拿契丹人做榜樣殺雞警猴。西北最大的邊患——吐蕃人,正在為南方低地的騷亂忙活,暫時還沒有任何在邊境上集結軍隊的跡象,作為草原上最大的勢力——回紇人,至少在表麵上還是一副大唐忠實盟友的態度,這時候,隻要那些邊胡,不要頭腦發熱,就沒我什麽事情。
江東的農民暴動,雖然聲勢浩大,但流寇一樣的作風,缺乏組織和長遠目標的,在江南兩淮的那幾位守臣步步圍營的圍堵下,已經開始大幅縮水了,隨著號稱河南第一能守的稚陽兵,以及返回淮西的節度使,來滇的嚼鐵軍,相繼進入江東平叛,雖然這是兩隻被打殘的軍隊,但是對付這些暴動的農民,隻要領兵的不太過於豬腦,還是遊刃有餘的不成問題。
長安d的情況雖然有點複雜,但是,韋老二的身份和背景擺在那裏,還有清風明月控製下,已經逐步滲透進衣食住行各個方麵的衍生產業,以梅玖娘位代表的前地下誌願者構成的娛樂業體係,再加上薛萍為首的前長安吏目屬員的地頭蛇係統,這三個渠道,相互交錯相互補充,足以麵對大多數問題。
剩下的事情,安排一個合適的身份,恩,我見了他,是不是該問上一聲,你有個女人叫香爐麽。
第二百七十六章李白那些事兒
“這裏事了了,我想去江陵一趟”
不出意料的一片反對如潮
“大人”這是隨行書記杜佑的原話“斷然不可”
“主上一身,牽係我等無數身家性命,諸多成敗安危,企能輕易置於險地”這話將利害說的很是直白的,是崔光遠的風格。
“大軍之中,各有司責,哪有主帥親置矢地,赴觀敵境呼”這是岑參的飛急來書。
但,我這麽決定,是有許多原因促成的。
其中重要的一條。
就是西北朝廷,關於詳理使的定罪之爭,也波及到了長安的龍武軍,崔器和呂泯乃是西北出身的新貴,急欲籍以查辦立功,對叛臣是一副深惡痛絕義憤填膺的態度,主張株連重處之以警效尤,而宰相李梘則求穩重,分別按照情節和性質,有區別的對待,細分等定罪,判官李犧鄆居中調和,更傾向於李梘,因此矛盾很大。
幾次在皇帝麵前公開爭論互不相讓,最後還是李梘以“河北百姓官吏多為賊挾,如法炮製,他們當如何自處,更何況還有相當的人口百姓在叛賊的控製下,如果不風青紅皂白一並處之,這不是逼那些人死心為賊效力”,這條理由打動皇帝,定下頭批處置的罪臣三百人的名單。
首定為大辟的就有十八人,包括了曾在安祿山朝廷任侍中、左右仆射的前宰相陳希列、張均、張自兄弟等人,唐朝之死刑,以斬首最重,如果是大辟,還要先在犯人臉上刺字,接著割掉鼻子,然後斬下左右腳趾,再用竹杖活活打死,最後砍下頭,把骨肉剁碎,在街市上陳列,又稱“具五刑”。西漢初年的開國功臣彭越和韓信,都是被處以大辟之刑的。也就叛國、謀逆等十惡不赦之重罪,有這種待遇。
他們的下場,對曾經被迫事賊的大多數人來說,更加惶惶然不可終日,這時候卻有一種傳聞,象崔廣遠等人一樣,隻要能拿到龍武軍在關中活動時期,通信往來的證明,就可以脫身免罪,因此,龍武軍出具的證明材料,被稱為救命書,而炙手可熱起來,我在長安的宅邸,也再次變的門庭若市起來,甚至有人打著張雲容娘家人的旗號,從張妃那裏,七拐八彎的找上門來。
這是一樁怎麽做都要得罪人的差事。
而草原上由高達夫帶隊練兵的金吾軍,也出了大事。
我隻讓他小心回紇人,沒想到高達夫這位老將,居然很實心眼的和回紇人狠狠幹了一戰,衝突的理由已經不重要了,不論是回紇人收容了戰敗的部落,暗中唆使之襲擊唐軍,還是回紇人見財起意,試圖搶奪唐軍的戰利品和裝備,這已經是一筆糊塗帳。
作為以追擊為名,跟逃跑的同羅人背後,發動突然襲擊的一方,至少有三個新兵團隊在所謂的誤傷中,幾乎全滅,還有兩個團潰散,但是收不住胃口和野心的回紇某部,終於在高達夫的金吾本軍中踢到了鐵板,自以為得計驅使著潰兵衝進金吾軍隊列,並將其成功分割的回紇人,遇到了他們最頭痛的混戰。
那些被分割的士兵並沒有如他們意料中的潰散,而是反過來用車輛和馬匹將衝進中心的冒失鬼們困住,於是回紇人不得不嚐到和唐軍貼身步戰的苦果,他們的馬匹在火焰中驚竄和崩潰,他們驍勇的騎手在混戰中,拚命揮舞著短兵器,卻被長槍和弩機構成的小方陣一層層的摞倒。
至少有一千名回紇人成為俘虜,還有六千個首級被割下來,和他們的旗幟標誌戰馬一起,作為交涉的證據,送到了受降城,這下輪到那位河西節度副大使馬遂頭痛了,他也不敢處置,一麵急忙上報朝廷,一麵派人押著這些東西,直接把球踢回長安來。
作為破壞與一個重要盟友的團結事件,雖然對方隻是回紇的一個別部,連回紇九個大姓的邊都沾不上,但現在正是回紇與大唐關係最親密的黃金時期,不但大開邊市互易,還由回紇大王子率領一隻三萬人的回紇軍,在河北作戰,因此由邊境衝突升級而來的外交事件,再次因為雙方敏感的身份,而變的微妙起來。
出了這檔事兒,西北那些大大小小擁有有狐狸一般的心肝,兼具了豺狼或者禿鷲之類的美德和品質,的朝廷大員大老們,隻怕又有借題發揮的機會,重新在長安的舞台上活躍起來。
我暫時離開以避免表態,或許有利於事態的發展。現在長安城裏當然是,再次丟給任勞任怨的老黃牛韋老二當家,他家老頭子是西北行朝裏資格最老的宰相,兄長是南邊小朝廷的禦史中丞,比我更適合擔待這些東西。
然後才是,純粹我個人一點點的私心,我隻是想去看看李白,順便給自己放個假,自出成都以來龍武軍就和救火隊一樣,到處疲於奔命的充當堵窟窿,補漏洞的任務。而這個時代大部分的名人,象杜甫已經收於門下,王維在官學開宗,王暢齡在成都受學,隻要在世的我多已經見過,就剩這位詩仙了,順便看看還能為這位已經很倒黴,將來還要更倒黴的老先生,做些什麽。畢竟他已經五十六歲了,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來到這個時代之前對這位詩仙,我和多數國人一樣有一種複雜而向往的情懷。
生於碎葉,五隨入蜀,15歲學劍術,好神仙之道,20歲已經遊俠天下,30歲已經名動京華,40歲聞達上聽,詔對天子,笑傲公候權門,傳奇一般的人物和經曆。
異域情調、漂泊情懷其實充滿李白所有詩文。李白是沒有故鄉的,或者說無處不是故鄉,醉酒的地方就是故鄉。他由碎葉入蜀,由蜀入荊楚入山東,由山東又輻射到大唐各地,沸騰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安住,他永遠行走在漂泊的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的歌。詩人拒絕根的存在。這是徹底的漂泊情懷:把生命看做一場純粹的漂泊,並這樣實踐著,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沒有第二人的。
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遊俠。“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所有讀書人心目中的偶像卻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時也說孔丘幾句好話,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貴了。在他眼裏,遊俠比皓首窮經的儒生光彩多了。“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意輕千金裘,顧向平原笑。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李白《古風其十》)隻有魯仲連這樣的俠客才是可與之同調的朋友。
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他二十幾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維揚(今揚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這都是些遊俠行徑。即使闖進了朝廷,他那強橫的乃至有些無賴的遊俠脾氣也是不改的。力士脫靴,貴妃捧墨,禦手調羹,他要求權貴尊重他,皇帝也應把他當朋友才好。他不習慣仰視。他之信任自己遠勝過別人對他的信任。這一切足以令權貴齒冷,令謙謙君子瞠目結舌。
但到這個時空,隨著相關的人和事物,接觸的點點滴滴越多,就越褪去那層神聖的光彩。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切。
據說當年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同為近交好友,一起出遊,同時做客於北海太守兼大書法家李邕府上,一日飲宴,身長者兼主人的李邕突發其想說“諸君皆當今名士,何不學古人,各言爾誌呼”
這其實就是南北朝傳下來品評名士的遺風,對士林中的地位,有重大的影響。這三人,也同時代表了詩壇三大流派風格,一個是輕傲狂放的遊俠派,一個憂國憂民的寫實派,一個邊塞特色的軍旅派。
這時杜甫才33歲,李白44歲,高適43歲,還是年華富韶的中年,正是意氣風發躊躇滿誌之時。
其中以李白最有豪情壯誌,當先滿飲一杯大聲說,“憑小子胸中之才,如遇明主,為宰相之位,易如俯拾草芥,使寰宇大定,海內清一,談笑間之事爾”,顯然對自己的才華和未來的前途,充滿了自信和自得。
最年輕的杜甫,生性比較敦厚,接著也說“至君堯舜、醇化風俗、濟時愛民,不惜此身”,他主張的是王佐奉君,想魏征之流一樣,做一麵君王的明鏡,也算相當的塌塌實實。
到了高適則最低調,隻是放下酒杯,笑笑說“古人雲,陳力而就列,高某不才,自持才德,得一揚益節度使爾”卻是充滿了相當的現實和功利的味道,因此被人笑稱為——高揚益。
所謂時事弄人,歲月蒼茫,以要求最低的高適,反而政治成就最高,兩度拜相,數出為節度使,曆任揚州大都督、淮南節度使、劍南節度使,遠遠朝過了當初的抱負;
而杜甫雖然一輩子多數時間窮困潦倒,懷才不遇,最後要投靠高適養老,但起碼還以出奔西北的義臣身份受到賞識,當過左拾遺、工部員外郎等官職,雖然不太得意,但起碼有過報國的機會,世人稱之為杜工部;
隻有李白同學才情心氣最高,卻最是時運不濟,自被皇帝放逐出長安就運氣用光,一直在倒黴,晚年自以為投了明主,結果卻是個遺臭萬年的叛賊,自己也被當做叛臣一黨流放夜郎。
這三個人的誌向和境遇,可以代表安史之亂中大多數名士文人的典型。
關於當年李白被逐出長安的內情,我也曾經私下詢問過,作為當年重要當事人之一的高力士,這時他也沒有那麽多顧及,更兼拿錢拿的手軟,並沒有什麽我意料中的,惱羞成怒或者勃然變色的情緒,卻是當場就大大的叫起屈來。
“這簡直是冤枉死老奴了”
“高公,這是怎麽說呢”我心道,難道不是因為你被李白折辱,而向楊太真打小報告說李白做詩,影射她與禍國殃民的趙飛燕相提並論紜紜,而引起的。
“世人皆雲,是老奴陷李翰林,可老奴本來隻是一個侍人出身,隻要能讓天家的開心,那區區一點折節,算的什麽”他似乎猜出我的想法,搖頭晃腦的說“隻是老身這輩子,必須當這個惡名了”。
“那又是為何”我心中更驚訝了,還有深入的隱情麽。
“誰都知道,長安乃是天子腳下,這中,水深的很”高力士的胖臉,微微露出一絲苦笑
“偏偏這位青蓮居士,卻是個愣頭青”
“適才傲物不算是他的錯處。”
“但這天家裏的事情,可是那麽好參合的”
“你可知道,大名鼎鼎的飲中八仙歌”
我楞了一下。
怎麽不知道,著名的飲中八仙歌,我還會背誦呢,這是一首別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詩”。以洗煉的語言,人物速寫的筆法,將他們寫進一首詩裏,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名士風流群像圖。
“那你又可知這八位酒仙中人,都是什麽路數”高力士放低了聲音,繼續道。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這說的是‘四明狂客‘,秘書監賀知章,他喝醉酒後,騎馬的姿態就象乘船那樣搖來晃去,醉眼朦朧,眼花繚亂,跌進井裏竟會在井裏熟睡不醒。)。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指汝陽王李璡,唐玄宗的侄子。寵極一時,所謂“主恩視遇頻”,“倍比骨肉親”見杜甫《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因此,他敢於飲酒三鬥才上朝拜見天子。)。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指左丞相李適之,他雅好賓客,夜則燕賞,飲酒日費萬錢,豪飲的酒量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官至侍禦史,也是李白的密友,是一個倜儻灑脫,少年英俊的風流人物。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無人。喝醉後,宛如玉樹迎風搖曳,不能自持。)。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蘇晉開元間進士,時為戶部侍郎,他一麵耽禪,長期齋戒,一麵又嗜飲,經常醉酒,處於“齋”與“醉”的矛盾鬥爭中,但結果往往是“酒”戰勝“佛”,所以他就隻好“醉中愛逃禪”了)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同學,以豪飲聞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詩興。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而這時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7。
(張旭: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時人稱為‘草聖‘,據說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焦遂:布衣之士,喝酒五鬥後方有醉意,更顯得神情卓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常常語驚四坐。)。
這八個人,除了焦遂為市井平民之類,其他都是公卿王侯的序列。這一回味,就讓人琢磨出點東西來了。
雖然高力士遮遮掩掩,寓意隱晦的很,我還是聽出一些東西來,李白的放逐,顯然還牽涉到政治層麵上的因素。
其中大意就是,李白同誌雖然才情絕豔,名動天下,但是在政治這個大名利場上還是個小白,或者連剛出道的菜鳥都不如,居然也趟進了皇家統嗣之爭這場大渾水。
我到了這裏,這才明白當初千秋宴上,他們所說的“又一個的意思”,在我之前的“西域通”,竟然是李白同誌,不過從他出生地在西域碎葉地區(今土庫曼斯坦境內),能破解渤海國特意刁難承送的天書本事來看也是在情理中。當然,能被與他相提並論,讓我虛榮心是小小滿足了一把。
按照高力士的暗示。
眾人皆以為,李白同學當年春風得意之時被黜,表麵上的原因是作風狂放得罪了小人,他失意是為高力士懷私所陷,但事實上這隻是世人所知表麵上的原因,高力士在老皇帝身邊多年,是一個非常小心謹慎的人,不會那麽輕易構陷一個全無野心的狂生。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交遊廣闊,和諸王走的太近,甚至應邀成了皇太孫劍術老師,卷入以太子亨為首的太子黨,和楊國忠為首的後黨的鬥爭中,而成為政治傾紮的犧牲品。
雖然在他看來同樣是為皇家出力,接受太子的要求教授太孫一些武技,並沒有什麽特別的,但當時炙手可熱的楊李黨人就未必能這麽想了,老皇帝也未必能這麽想,要知道長安名動一時的所謂飲中八仙,包括了宗室親王,元老大臣,清流人物、文壇領袖、士林俊傑、宗學大家等朝野各個類型的階層代表和偶像,再加李白本身具有號召力的江湖背景。已儼然形成個影響力和代表性極廣泛的政治集團。
其中諸人又以風頭最重的李白馬首是瞻,光綜合了眾人多方麵背景,這些人如果結黨起來,本身的號召力足以形成一股可以影響朝野的巨大力量,不是任何當權者所希望的,別說李林甫、楊國忠、高力士這些代表了權臣、外戚、內官集團深為忌諱,連皇帝也不得不猜疑起來。因此很容易就成為皇帝猜忌和別人讒言的理由,被放逐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老皇帝雖然對名士有相當寬容縱許的氣量,但不能容忍來自子孫的威脅,從他雖然傷心但毫不留情的處決,涉嫌帶兵甲夜闖禁宮的前太子在內的三王手段上可以看出來。
自古以來越是英明有為的君王,對繼承人越是嚴厲,甚至近乎嚴酷,其第一繼承人也越難以善了。從漢武帝到近代的唐太宗、武則天所立的首位太子萬一例外的或廢或死,連玄宗老皇帝也不能例外。
當然。
關於高力士的眼光和見解,我還是相信一二的,曆史上的高力士一向做事謹慎,又善於觀察時勢,從不隨意開口講話。又因為他在宮中時間長了,見到過宮廷中各種的各種權利之爭和殘酷血腥,所以他就采取了明哲保身的處事方法。就是和他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果受到李隆基的斥責處分,他輕易也不相救。
所以,李隆基始終保持了對他的信任,君臣二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再加上高力士處事周謹,少有大錯,輕易不敢驕橫,在朝廷內外亦沒有大的壞名聲,和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良好的關係,朝中的大臣們也並不討厭他。這位大閹雖然有貪婪、黨同伐異等很多缺點,但對李唐王朝的忠誠,是毋庸質疑的。
要知道,當年整個朝廷能夠預見到安祿山必反的人,隻有兩個半,其中一個是開元名相張九齡,安祿山還是平盧節度使下的一個討擊,正在待罪大理寺,他就遇見到此人善揣人心,好用胡將,所圖滋大將來必成大患,另一個就是高力士,本來楊國忠也算,但是這位說安祿山反,黨同伐異的心思更多於對時事的判斷,因此之能算半個。
話說回來。
所謂的飲中八仙,無形中,代表了一股龐大的政治輿論勢力,無論倒向哪一邊,都是另一方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那時又正是李林甫、楊國忠兩位交替當政時期,與當時身為太子的今上簡直是苦大仇深,恨不得除之欲快,矛盾極其尖銳,隻是因為當時的太子城府夠深,很能隱忍也很有人脈,那些人為他拚命羅織的罪名,他總能有驚無險的逃脫過去,隻是所謂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作為太子身邊親近的人,就難以幸免了。
太子亨先後被迫廢了相辱以沫的太子妃韋氏、與寵愛的杜良娣斷絕關係,而親信的大舅子韋堅、密友兼節度使皇甫惟明,或被賜死或被迫自殺,連從小一起長大的名將王忠嗣,也因為勾結太子的罪名而被構陷。現今那位得寵的張良娣,若不是與宰相張說為同族,張說二子又甚得皇帝賞識,相互多有維護,恐怕也是一個被休戚的下場。
如果這時候,李白真如傳聞中,公開應聘為太子劍術的教習,哼哼。
因此說李白被老皇帝以“非廟堂之器,賜金放還”,還真不是偶然,或許說是出於一種愛才的保護手段,算是他的幸運。
雖然如此,仍有很多人看好他,當時很多的名門閨秀也仰慕他,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前宰相許圍師的孫女,許氏雖然早死,卻為他留下大片的田產,讓他可以衣食無憂的滿天下,象無業遊民一般的流竄閑逛,而現任妻子也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還留下李白酒醉梁園題壁,宗氏小姐以“千金買壁”的佳話。
但所謂被皇帝親自放逐的人,也基本沒有人敢起用他,空有盛名,卻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和事業的低潮期。此刻,他正是重新意氣風發之時,據說永王引兵潯陽,知李白在廬山屏風疊隱居,派謀士韋子春三顧茅廬。
雖然宗氏夫人勸阻,“出門妻子強牽衣”。李白過後也說:“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但李白還是懷著猶豫和不安的心情加入了永王幕府,就這樣上了賊船。並且在入幕以後,就被報國有路而陶醉。他讚美永王東巡,肩負拯救中原的責任。寫《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的詩劇,反映出李白對這次起兵的看法和心態。
但誰又能想到,不用再過過多久,李白就是因為這《永王東巡歌》,坐實了”阿附逆黨,鼓吹不臣之意“的罪證而被下獄。
永王兵敗後,李白逃至彭澤,被投入潯陽獄中。李白在《南奔抒懷》中道:“過江誓流水,誌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壯誌付諸東流,反成叛臣,能不悲憤填膺?他多次在獄中上書申訴求援,呼籲當權者為自己昭雪冤屈。他悲憤的說:“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臨危而相擠?”宗氏夫人在外也多方營救,他寫詩感激她說:“很感激你同蔡文姬替董祀鳴冤一樣,流淚向曹操請求赦免。”
不過李白名聲在外,強力而有權勢的朋友還是不少的,有人為他投書宰相張鎬,江南宣慰使崔渙與禦史中承相宋若思,也極力營救之,乃獲釋。
但是李白的暮年,生活潦倒,靠人接濟,但是“贈微所費廣,鬥水澆長鯨”,根本無法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不久,史朝義殺死史思明,包圍宋州。李光弼率兵抵禦,六十一歲的李白聞聽,毅然北上,請纓殺敵。可歎的是,這次從軍,剛到半途九病倒了,不得不掙紮回到金陵。從此一蹶不振。這年初冬,貧病交加的李白來到當塗投靠族叔縣令李陽冰。第二年,李白病重,自知行將不起,於是在“枕上授簡”,將“十喪其九”的手稿托付給李陽冰。後來,李陽冰把它編成《草堂集》十卷。十一月,李白與世長辭。死前賦《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帶著無窮的遺憾,懷著無限的悲憤和淒涼離開人世。
《舊唐書》:“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這個局麵是太上老皇帝一手造成的,當初潼關失陷後,老皇帝曾下了最後一道詔書,“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諸王分守諸鎮。”其中,以永王璘宜充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黔中等節度采訪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琦宜充廣陵郡大都督;……豐王珙宜充武威郡大都督;……應須兵馬、甲仗、器械、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其署官署及本路郡縣官,並各任便自簡擇,五品以下任署置訖聞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後一時聞奏。
但實際親嗣諸王皆養尊處優,畏懼不行,隻有永王乘機出藩,他持有玄宗的這道明令,有恃無恐地放手擴展力量,“天寶十四年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將數萬人,恣情補署,江淮租賦,山積於江陵,破用巨億。以薛珦、李台卿、蔡坰為謀主,勢大一方,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麵。
當年行朝成立,賀蘭進明的奏疏就說“南朝為聖皇製置天下,乃以永王璘為江南節度,潁王璬為劍南節度,盛王琦為淮南節度,。璘乃以枝庶悉領大藩,皇儲反居邊鄙,此雖於聖皇似忠,於陛下非忠也。。
老皇帝當年下此詔的動機,已經不得而知,老太子李亨雖然肩負獨撐北方戰局的重大責任,但如前所述,似乎玄宗老皇帝對其究竟能有多大作為實在未寄厚望,或許有點其他別類的想法,但此一時彼一時,而現今的永王,卻實實在在成為一位麻煩製造者。
李璘身為皇子,“不能立忠孝之節,為社稷之謀,而乃聚兵江上,規為己利,不義不昵,以災其身”
但在目前這個局麵下,沒有太大的危險,永王沒有舉起叛旗前,始終是朝廷的親藩,一些激烈的手段,不可能用在台麵上。皇家內部的矛盾,涉及到朝廷和國家的威信,不到最後一步,不會輕易攤牌的。
北方實在沒有需要我太在意的東西,
曆史上的安史之亂後期,因為國力的匱乏,唐王朝對安、史手下重要將領采用了招撫為主的政策,隻要其宣布歸順唐廷,即不問罪,並委以原職及保有所有權力。這是河北藩鎮之濫觴,並由此導致了藩鎮割據局麵的出現。
但在這個時空,因為各種陰錯陽差的變數和發展,卻已經不再成為問題的問題,由於來自官軍相對的優勢和強大,那些叛軍陣營的前降將,已經很難獲得更好的條件,能象薛嵩這樣投過來還能保留軍隊的,隻是極個別例子,而且隻保留了他的軍隊編製,主要成員都被打散整編。
到後期哪怕是象前叛將令狐鄣這樣,帶個大禮過來投降的,也隻是給予一個優厚的頭銜和職位,而堅決剝奪了實際的部屬,其他願意投降的,最多隻給予一個擁有體麵頭銜的富家翁的保證,因此朝廷的貴人,需要操心的反而是,因為作戰平亂有功,所形成的各個軍人利益集團,可能做大的問題。
史家兄弟的內戰,讓叛軍的勢力,可以預料的已盡強弩之末,那位老狐狸一樣精的河北都元帥郭子儀,隻怕還在等待最合適的出手結束這一切時機,而李光弼正帶著所有的馬軍在草原上,拿契丹人做榜樣殺雞警猴。西北最大的邊患——吐蕃人,正在為南方低地的騷亂忙活,暫時還沒有任何在邊境上集結軍隊的跡象,作為草原上最大的勢力——回紇人,至少在表麵上還是一副大唐忠實盟友的態度,這時候,隻要那些邊胡,不要頭腦發熱,就沒我什麽事情。
江東的農民暴動,雖然聲勢浩大,但流寇一樣的作風,缺乏組織和長遠目標的,在江南兩淮的那幾位守臣步步圍營的圍堵下,已經開始大幅縮水了,隨著號稱河南第一能守的稚陽兵,以及返回淮西的節度使,來滇的嚼鐵軍,相繼進入江東平叛,雖然這是兩隻被打殘的軍隊,但是對付這些暴動的農民,隻要領兵的不太過於豬腦,還是遊刃有餘的不成問題。
長安d的情況雖然有點複雜,但是,韋老二的身份和背景擺在那裏,還有清風明月控製下,已經逐步滲透進衣食住行各個方麵的衍生產業,以梅玖娘位代表的前地下誌願者構成的娛樂業體係,再加上薛萍為首的前長安吏目屬員的地頭蛇係統,這三個渠道,相互交錯相互補充,足以麵對大多數問題。
剩下的事情,安排一個合適的身份,恩,我見了他,是不是該問上一聲,你有個女人叫香爐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