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八十二章


    可以說帥旗是支撐全軍將士繼續作戰的精神支柱。舉個極端的例子,即使主將猶在,指揮中心完整,隻因某種特殊情況,如大風刮倒帥旗,都很有可能導致全軍士氣瓦解,變為一邊倒的敗局。這樣的戰役,曆史上確有其例,如淝水之戰等等,因為在激烈拚殺的戰場上,其他分部的將士們,並不知道主將本陣的情況,隻能遙望帥旗以確定主將和指揮中心的存亡。


    除帥旗之外,每一分部亦有自己的旗幟,作為該部標識。根據級別的由高到低,旗幟也由大到小。同級單位則以旗麵之色、旗心之字、旗幟之邊、旗杆之帶來互相區分。按兵典,一般按照四方五行之色,中軍為黃旗,前鋒為紅旗,左路為藍旗,右路為白旗,殿後為黑旗,然後再以字、邊、帶來表示各自的上下隸屬關係。隻要是熟練的軍士,一望旗幟,便知是哪一部分的弟兄,亦可避免在戰場上的內部誤傷。


    各分部的旗幟亦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是他們存在的標識。各營、各隊、各什、各伍等,往往即使犧牲到最後一人,也要死死保住本軍的旗幟。因為上級軍官或主將指揮,亦不可能細察到每一分部,隻能觀覽旗幟,確定其位置和狀態。在他們眼裏,旗幟在,該分部猶在,旗幟失,這一分部就算不存在了。本朝太宗更是規定,“凡失旗鼓旌節者,全隊斬!有功準贖。”故而某部若軍旗被奪,將士們往往拚了命也要再搶回來。


    指揮更為複雜。


    旗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顏色、不同級別的旗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揮動手法,還有各種不同的應用場合。


    應旗。


    上麵說到,中前左右後五軍,分別以黃紅藍白黑五色標識。主將要調動某軍,升某色指揮幟,某軍見到須立刻豎起本軍旗幟,以示“應旗”。表明該部已做好準備,隨時聽從主將調遣。若全軍行動,主將同時升五色指揮幟,各部須同時應旗。應旗亦還可以細分許多種,如逐級應旗,分步應旗,全麵應旗等,這裏就不一一詳述。


    進擊。指揮幟點向何方,應旗部隊就向何方前進。而這個點的手法,更是多種多樣。高舉,意味著緩步前進;低垂,意味著跑步前進;數支指揮幟相交,意味著受令部隊合隊;數幟分開,則意味著展開隊形。等等,不一而足。


    行軍。行軍時,前哨掛一高招,即長竹竿上挑一麵小旗。以顏色確定遭遇的狀況:樹林舉青旗;水澤舉黑旗;遇敵舉白旗;山險舉黃旗;煙火舉紅旗;依次向後傳遞情況。這僅是最基本信號。舉起高招的數量、高招揮動的手法,加上剛才所言的顏色,分別表示林密、水深、山高、火烈、敵軍人數、敵軍態勢等各種情況,非常複雜。


    據兵典,光旗幟一項,其基本手法就達數百種之多!尚不計其他特殊手法。


    鼓點。


    雖然擊鼓就意味著命令前進,不許後退。但其中亦有很多內容。鼓點緩,慢步挺進;鼓點急,跑步衝鋒;以“擂”的手法擊鼓不止,立刻猛攻;所有軍鼓同響,鼓聲大作,拚死進攻,不勝即亡。以上也隻為幾個大類,其中有許多更細的手法,包括在隊列運動時,也必須有相應的鼓點節奏配合,除視覺外還給予將士們聽覺上的提醒,免得部分戰士在沒看到旗幟時,通過鼓點也知道長官想要他們去幹什麽。


    鳴金。


    鳴金一聲,各分部停止行動;鳴金二聲,各分部退回原地;鳴金三聲,各分部轉身,向相反方向行進。此亦僅為大類,按音節長短、發聲次數、節奏緩急,細分為許多不同的命令、、、


    可以說,要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軍人,僅這耳目一項練熟,就端地了不得!


    第二,練隊列,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


    隊列為陣形之基礎,行列齊,縱橫定,隨後才能進行隊列訓練,隊列訓練嫻熟,方可進行從簡單到複雜的陣形運動和轉換。


    經常性的隊列訓練,可以培養出堅決服從命令的良好軍風,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軍令如山。


    隊列訓練直接練習小分隊配合作戰技巧。人人單打獨鬥,那是一場毫無水平的低級械鬥,即全麵混戰;全局性的戰陣組織和籌劃,隻涉及到主帥參謀等少數幾個人;局部戰區的勝負,小分隊的組織配合非常關鍵,而一些關鍵點上的勝負,往往對整場戰役的輸贏產生重大影響。真正的精銳部隊,是以小分隊為基本單位進行作戰的,誰突前,誰殿後,誰護左,誰遮右,誰近身肉搏,誰彎弓引箭,都分工明確,且相互間日日生活在一起,手足情深,心有靈犀,配合默契。戰士們放心地把自己的後背、肋脅等薄弱處讓給戰友保護,自己一心一意地砍倒眼前的敵人!他們非常放心,那個白天跟自己在校場上流汗苦練,晚上回營一起罵軍官、談女人的弟兄,絕不會辜負自己獨自逃跑,除非他已經陣亡!這樣的小分隊,如一頭頭紅了眼的虎豹,不顧一切地衝入敵陣,攪出道道裂痕,而這些裂痕達到一定數量,敵陣其實就瓦解了。


    隊列訓練更是各種軍陣的基礎。唐朝雖不像西方古羅馬軍團的重步兵那樣把密集方陣優勢發揮至變態的程度,甚至每一步節奏都有講究,但軍陣排列和各種戰術配合卻更加多姿多彩。發展到唐代的陣法已經研究到非常精深的程度,最有名的就是本朝開國名將李靖李衛公的六花陣、徐世績的五色陣等等。


    而且軍陣尤重一個“變”字,同一陣對馬軍、步軍、弓弩自有其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軍陣的變化,必然以隊列的曲直方圓、離合聚散為基礎。隊列練不好,軍陣的排列和轉換,就隻能是一團糟,不戰自潰,未開打就輸。


    第三,練體力,練拳術。


    軍隊尤其重視持久力,一觸即潰、一衝即垮的戰役畢竟不多見,局部或全局陷入僵局乃意料之中的事情,體力能堅持更久的一方,將在這些時候取得優勢。長跑就是一種簡單使用的好法子。


    持久力與下盤沉穩呈正向相關,這是曆代軍事家總結出來的經驗。但僅此還不夠。靈活、敏捷,亦為戰爭所需,而軍中更選擇了一種在民間流行甚廣的傳統活動——拳術,來增進戰士們這些方麵的能力。以拳法著稱的少林一脈,因此與大唐之軍隊結下了相當的淵源。


    第四,練武技。


    也就是馬、步、射、水等各兵種的戰士們習練手中武器,提高砍殺技巧。不同的兵器裝具,其中之訣竅更多。


    光唐軍的格鬥兵器有長短之分,就長柄就主要為槍朔。其中又細分漆槍、木槍、白杆槍,樸頭槍等幾大類,漆槍即馬槊,及馬身等長,短而揮刺靈便,上麵有漆油浸嘖打磨加工過,不容易沾血打滑,利於快速的穿刺拔插。木槍即傳統步槊,槍杆長兒槍尖短圓,便於先敵刺殺。白杆槍,整根的白蠟樹,質地堅密精巧,為禁軍專用。樸頭槍為執金吾使,槍頭短兒有長勾為執法用。軍中標配是基本人槍一杆。按照使用的套路又有大槍、小槍,硬槊、軟槍之分。


    據說槍杆要是按實戰軍器的要求來種植,必須從白蠟樹苗隻有一米高時就開始修剪,不允許長任何側枝,隻能保留樹頂的很少的幾片葉子,為的是限製其生長速度,並使樹幹筆直。當軍器用的杆子不可種在山上任其亂長,要時時關照著,萬不能長蟲,一受蟲害就留下疤了,還不能種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會長彎。一片向陽地,種上一百根,十幾年關顧下來,能成得了三十根材就不錯了。


    上述兵用槍以外,還有一種武將專用的長刃鐵槍——稍,在軍甚為流行,本朝開國名將尉遲敬德、程知節就是演義說書裏的程咬金,曆史中他使的可不是那三板斧頭。、李元吉等都以善使槍著稱,另一位著名的尉遲敬德更是有空手奪稍的絕技。


    陌刀是唐朝特有的兵器,長擊短接皆可適用,刀形似劍,雙開刃,前鋒略寬,連柄可長一丈,重15斤,兼有近戰刀和槍的功能,為古代特有的斬馬劍,在安西軍中配備最多,有專門陌刀軍的建製,陌刀兵介於槊兵和刀牌手之間,對付安息、大食那些輕甲甚至無甲的沙漠輕騎兵有特效,基本是人斷馬斷的。


    在《衛公兵法》裏為弓弩手的配置,箭射完後,可以接上刀棒近身搏殺。陌刀攻守皆犀利,但對士兵的身體素質有嚴格的要求,因為陌刀前重後輕,不象前後一體槍槊那麽好使,要求穩健堅實的下盤和健長的臂力,才能比較好的控製兵刃,確保戰陣衝殺格擊的持長和穩固,而且作為重兵器,揮動起來要比普通刀具慢而費勁,


    短兵主要是刀,常用的製式刀有四類,除了陌刀,還有儀刀,有細刀、長刀、儀刀、銀裝長刀等名目,精工華美,多是禁衛宿衛充羽儀之用刀,鄣刀為普通官員專用配刀唐人尚武,文武皆配刀以示風尚。,但多不開刃唯裝飾之用,樣式不定。橫刀,就通用常說的大刀片子,但較後世要窄長的多,一般隻有三指到四指寬,為大量裝備軍中為士卒之配刀,市麵上也可以流通購買的。


    一般士卒的備具為: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觽、氈帽、氈裝、行滕皆—等等,其番上宿衛警戒宮廷。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


    依《唐律疏議》卷八-衛禁律“諸宿衛者兵仗不得遠身”,所謂兵仗者,謂橫刀常帶;其甲、矟、弓、箭之類,值勤不帶在身上或者遺失為重罪。


    此外還有劍、棰、鐧等配備,唐代劍較為簡單,無固定製式,但多刃寬而長,對使用技巧要求比刀高,因而多是有一定身份的裝飾。


    棰、鐧等為專對付堅甲重鎧之重兵,故又稱破甲鐧,另有為騎兵所使的斧、啄、鉞等馬上操使的重兵,但不多見,也不是製式裝備。


    說是十八般兵器,但用的最多的主要還是刀槍劍棍。


    其他另有弓弩牌盾等諸多戰具。光步軍刀排手用的排盾。也有六種之多。不同的製式兵器不同的兵種,要求不同的技藝和戰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幻之盛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貓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貓疲並收藏幻之盛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