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大人,小民冤枉呀,冤深似海,小民的兒子在鎮上賣菜,因為不願意被陳家的下人盤剝被打殘,請知府大人給小民做主!”
隨著陳老爺被差役們七手八腳地拖走,現場經過短暫的平靜後忽然響起了一個悲憤的聲音,一名衣衫破舊的老者趁著維持秩序的差役不備,衝過了差役們的封鎖線奔到了盧孝明的麵前,一邊磕頭一邊控訴著陳家人的惡行。??八?一中文??8?.?8811z?8.?c1o?m?
幾名差役奔上前準備帶走那名老者,盧孝明見狀揮了揮手後就退到了一旁。
“老人家,你所說的冤情可是實情?”隨後,盧孝明不動聲色地沉聲問向了那名磕著頭的老者。
“回知府大人,小民所言句句屬實,可憐我那兒子現在隻能躺在床上成為一個廢人,以後小民要是走了他可如何活下去!”老者聞言抬起頭,痛哭流涕地說道。
“知府大老爺,小民也有冤情,陳家仗勢霸占了小民祖傳的幾畝良田,小民上告無門呀。”
“知府大人,小民的親戚因為沒有交清陳家的漁稅被活活打死,隻留下孤兒寡母,慘不忍睹呀。”
“大老爺,陳家二公子恃強霸占了在下兄弟的新婚妻子,簡直畜生不如。”
“知府老爺,陳家的人強占了在下在鎮上的店鋪,使得在下一貧如洗,舉步維艱。”
“知府大人,小人祖傳的字畫被陳家人搶走,望大人做主。”
……
隨著老者的哭訴,現場的百姓頃刻之間就炸了鍋,不少人情緒激動地向前擠著,高聲控訴著陳家人的惡行,使得形勢變得嘈雜和混亂。
見此情形,李宏宇帶來的護衛立刻衝上前把涼棚團團圍住,麵向外,手按在腰刀的刀柄上,神色警惕地防止有人靠近。
“鄉親們,鄉親們,大家聽我說,如果大家有受到陳家欺負的話就拿上狀子到府衙上告,屆時本官將親自審理。”
由於百姓們群情洶湧,盧孝明擔心現場的局勢失去控製,於是站起身一邊向下壓著雙手一邊高聲喊道。
說完,盧孝明快步走進涼棚懇請李宏宇、趙欣和張山離開此地,以免生意外。
盧孝明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今天前來看熱鬧的百姓實在是太多,而現場的差役數量有限,一旦形勢失控很難掌控住局麵。
李宏宇知道盧孝明的心思,考慮到外麵百姓眾多,局勢複雜,萬一出事的話今天的公審就無法完美收官,因此領著趙欣等人離開。
“快看,李大學士他們出來了!”
“誰是李大學士?”
“當然是走在最前麵的那個。”
“李大學士好年輕呀,我還以為他已經四五十歲。”
“李大學士考取狀元的時候尚未弱冠,自然年輕了。”
……
隨著李宏宇等人走出涼棚,現場的百姓紛紛向前擁著想要近距離看清他的模樣,一睹大明少傅的風采,私下裏嗡嗡嗡地議論著。
“大學士,大學士……”
李宏宇微笑著向沿途的百姓招著手,展露出了親民和藹的一麵,這使得現場的百姓們驟然沸騰了起來,紛紛齊聲高喊著。
相對於“少傅”這個職銜,大明的百姓們更熟悉“大學士”這個職務,故而依然稱李宏宇為“大學士”,畢竟李宏宇現在的正職是左春坊大學士。
在百姓們的歡呼聲中李宏宇和趙欣上了馬車,被張山和盧孝明等人簇擁著離去,引得現場的百姓潮水般地跟了過去,權當給李宏宇送行。
“兒呀,你的運氣好遇上了微服私訪的李大學士和趙大學士,冤屈得以洗刷,以後可以安心投胎了。”
張老漢跪在墳前,淚如雨下,他豈會不知道這次得以開棺驗屍並且順利使得陳老爺獲罪是因為李宏宇和趙欣的出現,否則肯定含冤莫白。
張氏的幾個老者上前勸著張老漢,指揮著張氏族人重新給張家老大下葬,張家老大的案子能得到李宏宇和趙欣兩位大學士過問已經可以含笑九泉了。
“他……他竟然是李大學士!”
人群中,一身老實巴交農夫打扮的劉三神色愕然地望著李宏宇一行人離去的方向,臉上滿是震驚的神色,萬萬想不到前幾日與自己在鄱陽湖把酒言歡的人竟然會是大明堂堂的少傅,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由於牽涉到了陳二公子,故而張家的案子是九江府乃至鄱陽湖地區的大事,因此不少人從外地趕來看熱鬧,這其中自然包括劉三。
當張老漢狀告陳二公子並且被盧孝明受理的時候,劉三的心中感到頗為驚訝,因為當日他與李公子在鄱陽湖上喝酒的時候,李公子曾經告訴他陳家要倒。
當時劉三並不相信李公子的話,陳家在鄱陽湖的勢力盤根錯節,勢力強大,屹立百餘年而不倒,豈是說翻船就翻船的。
張老漢告陳二公子並不奇怪,雖然陳家在鄱陽湖財大勢大,但總有那些被欺負狠的百姓拚著一死上告。
不過,當地的衙門根本就不會受理這種上告,而盧孝明這次一反常態地給張家翻案,還扣下了陳二公子,立刻使得劉三覺察到了一絲不同尋常。
因此,劉三特意趕過來看熱鬧,當張山出現的時候他以為張家的案子要被壓下去,誰知這個時候竟然出現了李宏宇和趙欣兩個大學士,使得形勢峰回路轉。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李宏宇距離劉三比較遠,故而他沒能看清李宏宇的相貌,於是特意湊上前,在李宏宇離開的時候目睹了李宏宇的樣貌,隨即如遭雷擊般怔在了那裏。
那名被張山和盧孝明等官吏眾星捧月般簇擁著的年輕文士正是當日與他在鄱陽湖上喝酒的李公子,大明堂堂的少傅竟然與他這個水匪頭子在一起把酒言歡,使得劉三頓時百感交集,心中五味雜陳。
“老大,你認識李大學士?”聽聞劉三那聲感慨後,邊上立著的一名大漢不由得狐疑地望向了他。
“我豈會認識李大學士,隻是沒想到李大學士竟然如此年輕。”劉三聞言頓時回過神來,笑著擺了擺手,眉宇間卻是興奮和激動的神色。
如果官府要招撫鄱陽湖上的水匪,那麽劉三心中肯定會有所警惕,擔心這是官府的圈套,可李宏宇不一樣,身為大明的中樞重臣絕對不會跟劉三開這個玩笑,要不然也不會親自去見他。
因此,劉三準備接受李宏宇的建議,在陳家倒了之後解散手下的水匪,讓那些被逼無奈的人能安心過日子,然後帶領一部分人前去南方投靠水師,為將來謀一條出路。
當然了,有了李宏宇的承諾劉三肯定不用擔心官府的人找那些“從良”的水匪麻煩,但前提是那些水匪手上沒有人命官司,也沒有重傷過無辜百姓。
事實正是劉三所認為的那樣,當他解散了手下的水匪後,當地官府並沒有找那些人的麻煩,使得他們可以安居樂業。
而隨著劉三勢力的解散,以及漕幫進入鄱陽湖掌控當地的局勢,其餘大大小小的水匪不是解散就是滅於官府和漕幫的聯合圍剿,鄱陽湖的局勢逐漸穩定了下來。
陳老爺的被抓使得百姓們紛紛意識到陳家完了,故而以前那些受過陳家人欺辱盤剝的人們紛紛拿著狀子到九江府府衙上告。
由於上告的人除了九江府下轄的百姓外還有其餘州府的人,故而案子的主審官成為了江西按察使張山,盧孝明退而求其次成為陪審,這樣一來就沒有了管轄權上的異議。
張山初來乍到跟陳老爺沒什麽交情,自然不會包庇和偏袒他,反而將這件被李宏宇和趙欣所重視的案子看成了他在地方上的一大政績,自然是悉心辦理。
說起來也怪,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等派係在朝堂上鬥得你死我活,而張山和盧孝明這兩個分數東林黨和浙黨的官員卻在一起合力辦案,也不得不說是大明官場的一大奇事,按理說雙方應該互相拆台才對,可兩人卻合作得親密無間。
究其原因,自然是因為李宏宇和趙欣的介入,使得張山和盧孝明心平氣和合作審案,,然後從陳家的案子裏各取所需。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陳家的案子裏涉及到了私鹽生意,故而兩淮鹽道衙門也派人前來協助調查。
本來,兩淮鹽道衙門對這種案子肯定會進行抵製,不讓張山和盧孝明查鹽道衙門裏的齷齪,反正雙方屬於兩個係統,互不統屬,兩淮鹽道衙門根本不怕江西的衙門,即便是江西巡撫親自前來也無可奈何。
可關鍵是李宏宇和趙欣介入到了案子裏,這就使得兩淮鹽道衙門不得不重視,立刻派員前來協助查案。
最後,兩淮鹽道衙門從內部揪出了一名五品官來了結陳家販運私鹽的案子,算是給李宏宇和趙欣一個交代,免得李宏宇和趙欣順勢清查鹽道衙門,屆時可就是滅頂之災了,他們可不認為鹽道衙門裏的那些齷齪事能瞞過這兩位大明最年輕的大學士。
隨著陳老爺被差役們七手八腳地拖走,現場經過短暫的平靜後忽然響起了一個悲憤的聲音,一名衣衫破舊的老者趁著維持秩序的差役不備,衝過了差役們的封鎖線奔到了盧孝明的麵前,一邊磕頭一邊控訴著陳家人的惡行。??八?一中文??8?.?8811z?8.?c1o?m?
幾名差役奔上前準備帶走那名老者,盧孝明見狀揮了揮手後就退到了一旁。
“老人家,你所說的冤情可是實情?”隨後,盧孝明不動聲色地沉聲問向了那名磕著頭的老者。
“回知府大人,小民所言句句屬實,可憐我那兒子現在隻能躺在床上成為一個廢人,以後小民要是走了他可如何活下去!”老者聞言抬起頭,痛哭流涕地說道。
“知府大老爺,小民也有冤情,陳家仗勢霸占了小民祖傳的幾畝良田,小民上告無門呀。”
“知府大人,小民的親戚因為沒有交清陳家的漁稅被活活打死,隻留下孤兒寡母,慘不忍睹呀。”
“大老爺,陳家二公子恃強霸占了在下兄弟的新婚妻子,簡直畜生不如。”
“知府老爺,陳家的人強占了在下在鎮上的店鋪,使得在下一貧如洗,舉步維艱。”
“知府大人,小人祖傳的字畫被陳家人搶走,望大人做主。”
……
隨著老者的哭訴,現場的百姓頃刻之間就炸了鍋,不少人情緒激動地向前擠著,高聲控訴著陳家人的惡行,使得形勢變得嘈雜和混亂。
見此情形,李宏宇帶來的護衛立刻衝上前把涼棚團團圍住,麵向外,手按在腰刀的刀柄上,神色警惕地防止有人靠近。
“鄉親們,鄉親們,大家聽我說,如果大家有受到陳家欺負的話就拿上狀子到府衙上告,屆時本官將親自審理。”
由於百姓們群情洶湧,盧孝明擔心現場的局勢失去控製,於是站起身一邊向下壓著雙手一邊高聲喊道。
說完,盧孝明快步走進涼棚懇請李宏宇、趙欣和張山離開此地,以免生意外。
盧孝明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今天前來看熱鬧的百姓實在是太多,而現場的差役數量有限,一旦形勢失控很難掌控住局麵。
李宏宇知道盧孝明的心思,考慮到外麵百姓眾多,局勢複雜,萬一出事的話今天的公審就無法完美收官,因此領著趙欣等人離開。
“快看,李大學士他們出來了!”
“誰是李大學士?”
“當然是走在最前麵的那個。”
“李大學士好年輕呀,我還以為他已經四五十歲。”
“李大學士考取狀元的時候尚未弱冠,自然年輕了。”
……
隨著李宏宇等人走出涼棚,現場的百姓紛紛向前擁著想要近距離看清他的模樣,一睹大明少傅的風采,私下裏嗡嗡嗡地議論著。
“大學士,大學士……”
李宏宇微笑著向沿途的百姓招著手,展露出了親民和藹的一麵,這使得現場的百姓們驟然沸騰了起來,紛紛齊聲高喊著。
相對於“少傅”這個職銜,大明的百姓們更熟悉“大學士”這個職務,故而依然稱李宏宇為“大學士”,畢竟李宏宇現在的正職是左春坊大學士。
在百姓們的歡呼聲中李宏宇和趙欣上了馬車,被張山和盧孝明等人簇擁著離去,引得現場的百姓潮水般地跟了過去,權當給李宏宇送行。
“兒呀,你的運氣好遇上了微服私訪的李大學士和趙大學士,冤屈得以洗刷,以後可以安心投胎了。”
張老漢跪在墳前,淚如雨下,他豈會不知道這次得以開棺驗屍並且順利使得陳老爺獲罪是因為李宏宇和趙欣的出現,否則肯定含冤莫白。
張氏的幾個老者上前勸著張老漢,指揮著張氏族人重新給張家老大下葬,張家老大的案子能得到李宏宇和趙欣兩位大學士過問已經可以含笑九泉了。
“他……他竟然是李大學士!”
人群中,一身老實巴交農夫打扮的劉三神色愕然地望著李宏宇一行人離去的方向,臉上滿是震驚的神色,萬萬想不到前幾日與自己在鄱陽湖把酒言歡的人竟然會是大明堂堂的少傅,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由於牽涉到了陳二公子,故而張家的案子是九江府乃至鄱陽湖地區的大事,因此不少人從外地趕來看熱鬧,這其中自然包括劉三。
當張老漢狀告陳二公子並且被盧孝明受理的時候,劉三的心中感到頗為驚訝,因為當日他與李公子在鄱陽湖上喝酒的時候,李公子曾經告訴他陳家要倒。
當時劉三並不相信李公子的話,陳家在鄱陽湖的勢力盤根錯節,勢力強大,屹立百餘年而不倒,豈是說翻船就翻船的。
張老漢告陳二公子並不奇怪,雖然陳家在鄱陽湖財大勢大,但總有那些被欺負狠的百姓拚著一死上告。
不過,當地的衙門根本就不會受理這種上告,而盧孝明這次一反常態地給張家翻案,還扣下了陳二公子,立刻使得劉三覺察到了一絲不同尋常。
因此,劉三特意趕過來看熱鬧,當張山出現的時候他以為張家的案子要被壓下去,誰知這個時候竟然出現了李宏宇和趙欣兩個大學士,使得形勢峰回路轉。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李宏宇距離劉三比較遠,故而他沒能看清李宏宇的相貌,於是特意湊上前,在李宏宇離開的時候目睹了李宏宇的樣貌,隨即如遭雷擊般怔在了那裏。
那名被張山和盧孝明等官吏眾星捧月般簇擁著的年輕文士正是當日與他在鄱陽湖上喝酒的李公子,大明堂堂的少傅竟然與他這個水匪頭子在一起把酒言歡,使得劉三頓時百感交集,心中五味雜陳。
“老大,你認識李大學士?”聽聞劉三那聲感慨後,邊上立著的一名大漢不由得狐疑地望向了他。
“我豈會認識李大學士,隻是沒想到李大學士竟然如此年輕。”劉三聞言頓時回過神來,笑著擺了擺手,眉宇間卻是興奮和激動的神色。
如果官府要招撫鄱陽湖上的水匪,那麽劉三心中肯定會有所警惕,擔心這是官府的圈套,可李宏宇不一樣,身為大明的中樞重臣絕對不會跟劉三開這個玩笑,要不然也不會親自去見他。
因此,劉三準備接受李宏宇的建議,在陳家倒了之後解散手下的水匪,讓那些被逼無奈的人能安心過日子,然後帶領一部分人前去南方投靠水師,為將來謀一條出路。
當然了,有了李宏宇的承諾劉三肯定不用擔心官府的人找那些“從良”的水匪麻煩,但前提是那些水匪手上沒有人命官司,也沒有重傷過無辜百姓。
事實正是劉三所認為的那樣,當他解散了手下的水匪後,當地官府並沒有找那些人的麻煩,使得他們可以安居樂業。
而隨著劉三勢力的解散,以及漕幫進入鄱陽湖掌控當地的局勢,其餘大大小小的水匪不是解散就是滅於官府和漕幫的聯合圍剿,鄱陽湖的局勢逐漸穩定了下來。
陳老爺的被抓使得百姓們紛紛意識到陳家完了,故而以前那些受過陳家人欺辱盤剝的人們紛紛拿著狀子到九江府府衙上告。
由於上告的人除了九江府下轄的百姓外還有其餘州府的人,故而案子的主審官成為了江西按察使張山,盧孝明退而求其次成為陪審,這樣一來就沒有了管轄權上的異議。
張山初來乍到跟陳老爺沒什麽交情,自然不會包庇和偏袒他,反而將這件被李宏宇和趙欣所重視的案子看成了他在地方上的一大政績,自然是悉心辦理。
說起來也怪,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等派係在朝堂上鬥得你死我活,而張山和盧孝明這兩個分數東林黨和浙黨的官員卻在一起合力辦案,也不得不說是大明官場的一大奇事,按理說雙方應該互相拆台才對,可兩人卻合作得親密無間。
究其原因,自然是因為李宏宇和趙欣的介入,使得張山和盧孝明心平氣和合作審案,,然後從陳家的案子裏各取所需。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陳家的案子裏涉及到了私鹽生意,故而兩淮鹽道衙門也派人前來協助調查。
本來,兩淮鹽道衙門對這種案子肯定會進行抵製,不讓張山和盧孝明查鹽道衙門裏的齷齪,反正雙方屬於兩個係統,互不統屬,兩淮鹽道衙門根本不怕江西的衙門,即便是江西巡撫親自前來也無可奈何。
可關鍵是李宏宇和趙欣介入到了案子裏,這就使得兩淮鹽道衙門不得不重視,立刻派員前來協助查案。
最後,兩淮鹽道衙門從內部揪出了一名五品官來了結陳家販運私鹽的案子,算是給李宏宇和趙欣一個交代,免得李宏宇和趙欣順勢清查鹽道衙門,屆時可就是滅頂之災了,他們可不認為鹽道衙門裏的那些齷齪事能瞞過這兩位大明最年輕的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