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從布楊古那裏了解了明軍北路軍失敗的經過後,李宏宇心中不由得暗中歎了一口氣。.258
他一直奇怪明軍的三路大軍短短五天時間裏就被後金軍打得潰敗而逃,現在看來明軍敗得不冤枉,除了天氣、指揮等方麵的因素外,後金軍的戰法將明軍死死地克製住。
這使得過分依賴在實戰中有著很大局限性火器的明軍就像是獵物一樣,被後金軍用硬弓圍著狩獵式的攻擊打得豪無還手之力,反而是明軍的冷兵器部隊給後金軍造成了不少的麻煩。
如果明軍的火器部隊和冷兵器部隊能密切配合的話,那麽後金軍想要打贏薩爾滸大戰並不容易。
可惜,明軍的南路軍、北路軍和西路軍的諸兵種之間根本就沒有配合,火器部隊和冷兵器部隊甚至各自為戰,最終被後金軍各個擊破。
歸根結底,李宏宇認為薩爾滸大戰之所以失敗的最住要原因是明軍太過輕敵,認為後金軍不過是邊疆的一群蠻夷之兵而已,麵對明軍的進攻肯定會土崩瓦解。
因此,明軍根本就沒有對後金軍的戰法和優勢進行了解,同時也低估了後金軍反抗的決心。
於是,在諸多內部和外界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終導致了明軍在薩爾滸的慘敗,使得後金軍憑借著這一場大勝打開了西進的通道,進而一發不可收拾地席卷了遼東和遼西,兵鋒直指山海關下。
“布楊古貝勒,你覺得努爾哈赤手下那些被他吞並的女真部族是否跟他一條心?”除了後金軍的戰法和戰鬥力外,李宏宇還關心一件事情,於是望著布楊古沉聲說道,想要知道努爾哈赤是否能駕馭那些被他兼並的部落。
“哼!”布楊古聞言頓時冷笑了一聲,一臉不屑地說道,“那些部族的人隻不過忌憚努爾哈赤的淫威罷了,努爾哈赤殺了他們的首領後把他們收編進自己的部族,讓自己部族的人統治他們,他們是迫不得已順從,有機會的話絕對會反了。”
“你們葉赫部以前跟那些部族的關係如何?”李宏宇聞言微微頷首,然後不動聲色地問道。
“我們葉赫部為了抑製努爾哈赤的野蠻擴張欺負其他部族,曾經與他們建州打了多年,不少女真部族都與我們葉赫結盟。”
布楊古聞言臉上頓時閃過一絲傲然的神色,隨後頗為惋惜地說道,“可惜老天無眼,努爾哈赤的運氣太好了,讓我等沒能殺了他,以至於成為今日的禍患。”
“布楊古貝勒,努爾哈赤的好運氣會用到頭的,隻要你們葉赫部在那麽被努爾哈赤吞並的那些部族的女真人就不會真心臣服於他。”
李宏宇知道布楊古因為父親被努爾哈赤所殺,故而對努爾哈赤恨之入骨,於是微笑著安慰道,“我們大明有句老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本官相信你們葉赫部遲早會滅了他們建州部!”
“承巡撫大人吉言,以後還望大人多多關照。”布楊古聞言微微一笑,端起酒杯敬向了李宏宇。
李宏宇不僅是葉赫部認識的級別最高的大明官員,而且還是對葉赫部最好的大明官員,故而布楊古和金台石自然要結交李宏宇了,他們這麽一遷徙以後就將寄人籬下,故而需要找個靠山,而李宏宇無疑就是那個值得他們信賴和依靠的人。
別的不說,單單李宏宇能前來葉赫部的駐地來勸說金台石和布楊古遷徙,就足以說明李宏宇對葉赫部的重視,與遼東大明的其他官員截然不同。
如果東哥再年輕二十歲的話,布楊古絕對會把東哥嫁給李宏宇,李宏宇乃大明堂堂的新科狀元,皇帝麵前的紅人,可謂文武雙全,一定能征服心高氣傲的東哥。
幾天後,鐵嶺。
開原陷落後,鐵嶺便成為了遼北的一座孤城,這座大明在遼北僅次於開原的軍事重鎮素有沈陽“北門之鑰”之稱,距離沈陽僅一百三四十裏,由此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此時此刻,鐵嶺城四門緊閉,戒備森嚴,自從後金軍攻占了開原,城裏的軍民就籠罩在了一股緊張壓抑的氛圍中。
開原和鐵嶺是大明在遼東的兩個重鎮,一旦有失不僅使得後金打開了南下之路,而且還危及到了沈陽的安危。
明朝時,九邊重鎮地區的軍事城堡分五個類型,即:鎮城、路城、衛城、所城和堡城。
其中,九邊重鎮的治所和都司、行都司治所所在的城池叫做鎮城,路城既是“鎮”以下各“路”的治所所在策城池,衛城是要害地區的城池。
至於所城和堡城,指的是地方上常規的兩座城池,既衛所所在的城池,其中清河堡就屬於堡城。
在遼東有兩座鎮城,一座是遼東鎮治所所在的廣寧城,另外一座是遼陽都司治所所在的遼陽城。
沈陽城和開原城是遼東諸路城之首,而沈陽城的城防最為堅固,由於承擔著監視和抵禦遼東女真人的重任,守護遼東北部地區的安危,故而經過多年來的修建它的城防甚至比遼陽和廣寧還要堅固。
朝中的大臣也知道開原和鐵嶺的重要,但由於大明在遼東兵力不足,文武大臣們一時間也沒有什麽辦法,他們總不能讓援兵插上翅膀飛過去,可後金不會給朝廷調集兵力的時間,一定會趁機拿下開原和鐵嶺。
故而,在援軍無法及時抵達的情形下,朝廷隻能從鎮守開原和鐵嶺的將領上打主意。
眾所周知,李成梁久鎮遼東在遼人心中威望極高,女真人當年更是聞其名則膽寒,如今李成梁雖然去世但他的後人還在,故而李成梁的後人在朝廷的官員看來就成為了保護開原和鐵嶺的最後一道防線。
李成梁有九子,其軍事造詣屬長子李如鬆最高,其次是五子李如梅,不過很可惜兩人已經相繼戰死,尤其是長子李如鬆最像李成梁堪稱一代猛將。
因此,經過朝廷官員們的商議,決定調李成梁三子李如楨去遼東鎮守沈陽,擔任鎮遼總兵,一旦開原和鐵嶺有變就尤其率軍去支援,這樣一來或許事情能有轉機,畢竟女真人以前被李成梁給打怕了,說不定李如楨去了能使得後金軍有所忌憚。
可惜的是,在李如楨前去沈陽的路上開原已經失守,朝廷的決策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除了在薩爾滸之戰中不戰而退的李如柏外,李如楨的資曆和官位是在世的李家子弟中最高的。
因為李成梁功勳卓著,所以李如楨年輕時得以進入錦衣衛,近四十年來憑借著老爹的功勞升至親軍都護府右都督,並且成為了錦衣衛的掌衛事,也是人們常說的錦衣衛都督。
明朝中前期,錦衣衛的最高官職是正三品的指揮使,不過明朝中期以後,隨著錦衣衛職能的擴大,錦衣衛裏的裏的官職開始有了變化,設立了都指揮使和都督來負責錦衣衛的事務。
而且,錦衣衛的官職逐漸成為了皇帝給有功之人和親近之人的賞賜,尤其是勳貴子弟更是有不少人在錦衣衛裏掛職,也就是有官無職,可以拿相應的薪俸但不在錦衣衛衙門裏當差。
後世的一些史料上時常會出現錦衣衛同一官職在同一時期出現數個就任者,實際上除了一個管事的外,其他的都是掛職的人。
這就像大明的加銜一樣,容易給人造成混亂。
例如,同一時期出現幾個不同的禮部尚書,除了一個是在禮部擔任實職負責禮部衙門的事務外,其他人的禮部尚書隻是加銜而已,用意表明所有者的官階和地位,並不是在禮部任職。
這一點在內閣的閣員身上最為突出,由於內閣的大學士是正五品,故而為了使得閣員們的級別能與六部堂官相抗衡,故而內閣閣員都會有六部尚書或者六部侍郎的加銜。
按照規定,內閣閣員不能在朝廷各大部院衙門掌事,是皇帝專門用來製衡各大部院的機構。
從曆史上來看,內閣和六部之間是一種相互製衡的關係,互不統屬,平起平坐,不會不出現有人既是內閣閣員又是六部堂官的事情。
六部之首吏部尚書和內閣的首輔誰在朝中的話語權高要比拚資曆,誰的資曆高那麽誰就會在對抗中占據優勢,但也僅僅是占據優勢而已。
內閣唯一能死死壓住六部的時期是萬曆年間張居正當內閣首輔的時間段,這段時間六部被內閣吃得死死的,不過張居正死後內閣無法再壓製住六部,反而是六部變得更加強勢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張居正之所以能壓製六部,是因為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交好,又得到太後的支持。
這使得原本由司禮監代皇帝行使的決策權、內閣的建議權與六部的行政權統歸張居正一身,大權獨攬,成為了大明曆史上的無冕之相。
萬曆皇帝後來之所以要清算張居正,與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時的僭越關係密切,畢竟君權是封建社會皇帝的禁臠,無論張居正是為了私心也好還是銳意改革也罷,都觸犯了皇帝的“逆鱗”,在封建社會絕對是“大逆”之舉。
可以想象出,年幼的萬曆皇帝在獨攬軍政大權的張居正麵前是何等的小心謹慎,說不定還會因為做錯了事情被嗬斥,這份如履薄冰的心情非常人所能體驗到。
雖然年幼時的萬曆皇帝對此無可奈何,不過待他親政尤其是張居正死後情形就不一樣了。
所謂人走茶涼,張居正的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他的那些政敵們吹響反攻號角的時機,由此一來張居正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故而,內閣和六部的關係並不像民間所傳的那樣是上下級的統屬,而是平級的製衡關係。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都來讀手機版閱讀網址:m.
他一直奇怪明軍的三路大軍短短五天時間裏就被後金軍打得潰敗而逃,現在看來明軍敗得不冤枉,除了天氣、指揮等方麵的因素外,後金軍的戰法將明軍死死地克製住。
這使得過分依賴在實戰中有著很大局限性火器的明軍就像是獵物一樣,被後金軍用硬弓圍著狩獵式的攻擊打得豪無還手之力,反而是明軍的冷兵器部隊給後金軍造成了不少的麻煩。
如果明軍的火器部隊和冷兵器部隊能密切配合的話,那麽後金軍想要打贏薩爾滸大戰並不容易。
可惜,明軍的南路軍、北路軍和西路軍的諸兵種之間根本就沒有配合,火器部隊和冷兵器部隊甚至各自為戰,最終被後金軍各個擊破。
歸根結底,李宏宇認為薩爾滸大戰之所以失敗的最住要原因是明軍太過輕敵,認為後金軍不過是邊疆的一群蠻夷之兵而已,麵對明軍的進攻肯定會土崩瓦解。
因此,明軍根本就沒有對後金軍的戰法和優勢進行了解,同時也低估了後金軍反抗的決心。
於是,在諸多內部和外界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終導致了明軍在薩爾滸的慘敗,使得後金軍憑借著這一場大勝打開了西進的通道,進而一發不可收拾地席卷了遼東和遼西,兵鋒直指山海關下。
“布楊古貝勒,你覺得努爾哈赤手下那些被他吞並的女真部族是否跟他一條心?”除了後金軍的戰法和戰鬥力外,李宏宇還關心一件事情,於是望著布楊古沉聲說道,想要知道努爾哈赤是否能駕馭那些被他兼並的部落。
“哼!”布楊古聞言頓時冷笑了一聲,一臉不屑地說道,“那些部族的人隻不過忌憚努爾哈赤的淫威罷了,努爾哈赤殺了他們的首領後把他們收編進自己的部族,讓自己部族的人統治他們,他們是迫不得已順從,有機會的話絕對會反了。”
“你們葉赫部以前跟那些部族的關係如何?”李宏宇聞言微微頷首,然後不動聲色地問道。
“我們葉赫部為了抑製努爾哈赤的野蠻擴張欺負其他部族,曾經與他們建州打了多年,不少女真部族都與我們葉赫結盟。”
布楊古聞言臉上頓時閃過一絲傲然的神色,隨後頗為惋惜地說道,“可惜老天無眼,努爾哈赤的運氣太好了,讓我等沒能殺了他,以至於成為今日的禍患。”
“布楊古貝勒,努爾哈赤的好運氣會用到頭的,隻要你們葉赫部在那麽被努爾哈赤吞並的那些部族的女真人就不會真心臣服於他。”
李宏宇知道布楊古因為父親被努爾哈赤所殺,故而對努爾哈赤恨之入骨,於是微笑著安慰道,“我們大明有句老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本官相信你們葉赫部遲早會滅了他們建州部!”
“承巡撫大人吉言,以後還望大人多多關照。”布楊古聞言微微一笑,端起酒杯敬向了李宏宇。
李宏宇不僅是葉赫部認識的級別最高的大明官員,而且還是對葉赫部最好的大明官員,故而布楊古和金台石自然要結交李宏宇了,他們這麽一遷徙以後就將寄人籬下,故而需要找個靠山,而李宏宇無疑就是那個值得他們信賴和依靠的人。
別的不說,單單李宏宇能前來葉赫部的駐地來勸說金台石和布楊古遷徙,就足以說明李宏宇對葉赫部的重視,與遼東大明的其他官員截然不同。
如果東哥再年輕二十歲的話,布楊古絕對會把東哥嫁給李宏宇,李宏宇乃大明堂堂的新科狀元,皇帝麵前的紅人,可謂文武雙全,一定能征服心高氣傲的東哥。
幾天後,鐵嶺。
開原陷落後,鐵嶺便成為了遼北的一座孤城,這座大明在遼北僅次於開原的軍事重鎮素有沈陽“北門之鑰”之稱,距離沈陽僅一百三四十裏,由此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此時此刻,鐵嶺城四門緊閉,戒備森嚴,自從後金軍攻占了開原,城裏的軍民就籠罩在了一股緊張壓抑的氛圍中。
開原和鐵嶺是大明在遼東的兩個重鎮,一旦有失不僅使得後金打開了南下之路,而且還危及到了沈陽的安危。
明朝時,九邊重鎮地區的軍事城堡分五個類型,即:鎮城、路城、衛城、所城和堡城。
其中,九邊重鎮的治所和都司、行都司治所所在的城池叫做鎮城,路城既是“鎮”以下各“路”的治所所在策城池,衛城是要害地區的城池。
至於所城和堡城,指的是地方上常規的兩座城池,既衛所所在的城池,其中清河堡就屬於堡城。
在遼東有兩座鎮城,一座是遼東鎮治所所在的廣寧城,另外一座是遼陽都司治所所在的遼陽城。
沈陽城和開原城是遼東諸路城之首,而沈陽城的城防最為堅固,由於承擔著監視和抵禦遼東女真人的重任,守護遼東北部地區的安危,故而經過多年來的修建它的城防甚至比遼陽和廣寧還要堅固。
朝中的大臣也知道開原和鐵嶺的重要,但由於大明在遼東兵力不足,文武大臣們一時間也沒有什麽辦法,他們總不能讓援兵插上翅膀飛過去,可後金不會給朝廷調集兵力的時間,一定會趁機拿下開原和鐵嶺。
故而,在援軍無法及時抵達的情形下,朝廷隻能從鎮守開原和鐵嶺的將領上打主意。
眾所周知,李成梁久鎮遼東在遼人心中威望極高,女真人當年更是聞其名則膽寒,如今李成梁雖然去世但他的後人還在,故而李成梁的後人在朝廷的官員看來就成為了保護開原和鐵嶺的最後一道防線。
李成梁有九子,其軍事造詣屬長子李如鬆最高,其次是五子李如梅,不過很可惜兩人已經相繼戰死,尤其是長子李如鬆最像李成梁堪稱一代猛將。
因此,經過朝廷官員們的商議,決定調李成梁三子李如楨去遼東鎮守沈陽,擔任鎮遼總兵,一旦開原和鐵嶺有變就尤其率軍去支援,這樣一來或許事情能有轉機,畢竟女真人以前被李成梁給打怕了,說不定李如楨去了能使得後金軍有所忌憚。
可惜的是,在李如楨前去沈陽的路上開原已經失守,朝廷的決策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除了在薩爾滸之戰中不戰而退的李如柏外,李如楨的資曆和官位是在世的李家子弟中最高的。
因為李成梁功勳卓著,所以李如楨年輕時得以進入錦衣衛,近四十年來憑借著老爹的功勞升至親軍都護府右都督,並且成為了錦衣衛的掌衛事,也是人們常說的錦衣衛都督。
明朝中前期,錦衣衛的最高官職是正三品的指揮使,不過明朝中期以後,隨著錦衣衛職能的擴大,錦衣衛裏的裏的官職開始有了變化,設立了都指揮使和都督來負責錦衣衛的事務。
而且,錦衣衛的官職逐漸成為了皇帝給有功之人和親近之人的賞賜,尤其是勳貴子弟更是有不少人在錦衣衛裏掛職,也就是有官無職,可以拿相應的薪俸但不在錦衣衛衙門裏當差。
後世的一些史料上時常會出現錦衣衛同一官職在同一時期出現數個就任者,實際上除了一個管事的外,其他的都是掛職的人。
這就像大明的加銜一樣,容易給人造成混亂。
例如,同一時期出現幾個不同的禮部尚書,除了一個是在禮部擔任實職負責禮部衙門的事務外,其他人的禮部尚書隻是加銜而已,用意表明所有者的官階和地位,並不是在禮部任職。
這一點在內閣的閣員身上最為突出,由於內閣的大學士是正五品,故而為了使得閣員們的級別能與六部堂官相抗衡,故而內閣閣員都會有六部尚書或者六部侍郎的加銜。
按照規定,內閣閣員不能在朝廷各大部院衙門掌事,是皇帝專門用來製衡各大部院的機構。
從曆史上來看,內閣和六部之間是一種相互製衡的關係,互不統屬,平起平坐,不會不出現有人既是內閣閣員又是六部堂官的事情。
六部之首吏部尚書和內閣的首輔誰在朝中的話語權高要比拚資曆,誰的資曆高那麽誰就會在對抗中占據優勢,但也僅僅是占據優勢而已。
內閣唯一能死死壓住六部的時期是萬曆年間張居正當內閣首輔的時間段,這段時間六部被內閣吃得死死的,不過張居正死後內閣無法再壓製住六部,反而是六部變得更加強勢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張居正之所以能壓製六部,是因為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交好,又得到太後的支持。
這使得原本由司禮監代皇帝行使的決策權、內閣的建議權與六部的行政權統歸張居正一身,大權獨攬,成為了大明曆史上的無冕之相。
萬曆皇帝後來之所以要清算張居正,與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時的僭越關係密切,畢竟君權是封建社會皇帝的禁臠,無論張居正是為了私心也好還是銳意改革也罷,都觸犯了皇帝的“逆鱗”,在封建社會絕對是“大逆”之舉。
可以想象出,年幼的萬曆皇帝在獨攬軍政大權的張居正麵前是何等的小心謹慎,說不定還會因為做錯了事情被嗬斥,這份如履薄冰的心情非常人所能體驗到。
雖然年幼時的萬曆皇帝對此無可奈何,不過待他親政尤其是張居正死後情形就不一樣了。
所謂人走茶涼,張居正的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他的那些政敵們吹響反攻號角的時機,由此一來張居正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故而,內閣和六部的關係並不像民間所傳的那樣是上下級的統屬,而是平級的製衡關係。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都來讀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