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完了取名之事,雲涯兒終是想起所來正事,問及神醫。≮菠≒蘿≒小≮說而黃承彥確實知曉幾個神醫,隻神醫閑雲野鶴,並未與其相交太深,如今要說所在何處,仍有為難。隨即又向雲涯兒推薦了一位名為司馬德操的隱士,說此人能通天下事,或許知曉神醫所在。雲涯兒得此消息,對黃承彥是感恩萬分,連連稱謝,又遭楚闕於一旁恥笑。
辭了黃承彥出來,徐福也緊跟其後,雲涯兒隻當是天色不早,順路而已,並未多疑。然而走之一路,徐福仍在身後,也不知其意欲何為。楚闕終忍不住,踱步上前,假禮詢問:“不知先生有何要事與我夫君相談,為何隻跟隨其後,卻又不行言語?”
再看徐福,被這般攔下,倒是毫不驚奇,更似正等此時,盯於楚闕而道:“我觀你這女子似已與往日大有不同,是否真學了禮教,與我無關。不過據我分析,你應已不記得拳腳功夫,真成了那尋常婦人,不知我此番之言可否猜對?”原來徐福自會麵之時,便已察覺楚闕不曾記得自己,尋得了個中古怪,這番趁楚闕主動上前之機,特此詢問。
楚闕聽之,為之一驚,不想竟遇得熟人,慌忙後退幾步,藏於雲涯兒身後,仍有意隱瞞,“先生恐是認錯人罷,小女子從未學過拳腳,又怎會通曉?”而緊掐雲涯兒之背,催其快圓。
不等雲涯兒會意,徐福隨即又對其補充道:“元儉莫憂,我今次來,確實是為拜訪黃兄,恰巧遇上而已。隻礙於家中之事,不宜讓黃兄知曉太多,故而裝作不識。方才聽得你二人正尋訪神醫,覺有一策,可以助之。你若……”而後裝出為難之態,側身要走。
想來這徐福也是正直之人,且多次助於自己,此番前來,定也是誠心助之,這般怠慢倒也不妥。於是雲涯兒慌忙上前將其攔下,作揖而說:“楚闕近來受了些風寒,無甚精神,故而冒昧,還請元直兄海涵。隻是不知元直兄所言,有何良策?”而又伸手擋住正欲上前之楚闕,給以眼色,勸其莫動。
這般會意,徐福倒也不再多言,而是喚其二人同往,直往村外走去。半道之時,四下已無人煙,徐福忽然抓起雲涯兒右臂,正色問道:“元儉恐怕應當知曉此處所為何物了?”
盡管徐福如此猜測,可莫說知曉,就連自己為何會遭遇此些,都還未明白。而那士口每每出現,又從不說那重點,含糊其辭,哪裏還有機會得知。隻得搖頭不止。
“不管你真知假知,我也還是直說與你聽之罷。”隨即,徐福將雲涯兒之手放下,抖抖衣袖,從腰間掏出一壺來。令雲涯兒以為此是如何重要之物,伸手去接,哪知徐福直將壺舉至麵前,暢飲起來。
待其痛飲完了,這才娓娓道來,“上次一別,我知被那道人蒙騙,悔恨不已,故而四處調查。按理來說,這修道之人,講究師承,遍訪幾處就行能尋得師門,結果我尋遍天下,也未尋得那道人半點蹤跡,更不知其乃何門何派。然有一日,我無意發現太平教眾之事,察覺那道人原來與這太平教眾極為相似,難怪尋遍不得……”
這樣說來,初見士口之時,其以黃巾小卒身份示人,是那太平教眾,也不足為奇,這點自己倒是真是知道。不過徐福口中所言,卻又與雲涯兒所想不盡相同。
“……但那道人所入之教,雖與張角建立之太平教同源,卻並非同門。該教上下與普通道家並無二致,教中之人已然確定我所描述確實為其教眾,但卻又說教中上下無人外出,並拿出名冊核對一番。蹊蹺之處,便在於此……”
隻如今那士口已無人樣,更不知還是否在世,看徐福說得興致正起,雲涯兒也無意打斷,待其分析。隨即徐福果將話鋒一轉,略過此事。
“……你這手上之物,乃是一道印記。而此印記,普天之下,隻有張角一人懂得。雖不知此話是真是假,如今張角已亡,且僅有你一人有此印記,還是姑且信之……”
但是按照徐福所說,即便張角並未真死,自己初次獲那印記之時,張角也並未在己身側,又是如何印得?且那士口也有,莫不是張角派其而來?正思之間,徐福便提至此處。
“按太平教中人所說,張角隻於自己身上印過此印,且此印印上之時,並未顯現,隻於日後發作之時,才會顯出。張角也是因此得以號令黃巾,呼風喚雨。如今此印現於你身上,又該如何作答?”徐福突然兩眼一橫,目光銳利起來。
見得不妙,楚闕慌忙推開雲涯兒手臂,護其身前,與那徐福對瞪,絲毫不懼。雲涯兒自己倒是並未在意,仍在思索此事。
既然如此,就算是那張角趁己不注意時留下,那張角為何又要為此?且那士口手上印記比自己更全,也未見其能呼風喚雨,簡直可以說是不堪一擊。再退一步來說,自己確實也曾受那印記影響,卻時靈時不靈,並非自己所能把握,那又有何作用?
思來想去,未得其果,而後轉念一想,如此之事,又與自己找尋神醫有何關係?轉而又問於徐福,“恕某生性愚鈍,不知那張角為何要於我身上留那印記。隻如今我二人尋醫心切,不知元直兄所說言,又與那良策有何關係?”
話音剛落,隻見徐福仰麵大笑,而後又飲一口,並將酒壺遞與楚闕,讓其也飲一口,戲得楚闕惱怒,翻眼怒瞪,才又繼續說之,“你這二人,來曆不明,神醫又怎會輕易讓你二人尋得行蹤?若是圖謀不軌之人,逼其失手害人,該當如何?想你尋醫也有幾日,為何眾人,包括黃兄亦不願透露分毫?隻因你二人並無家世,難以相信也。如今即便見得司馬德操,也自不會如實相告。為今之計,當是利用你那呼風喚雨之能,建立人望,到時神醫自來。”
(本章完)
辭了黃承彥出來,徐福也緊跟其後,雲涯兒隻當是天色不早,順路而已,並未多疑。然而走之一路,徐福仍在身後,也不知其意欲何為。楚闕終忍不住,踱步上前,假禮詢問:“不知先生有何要事與我夫君相談,為何隻跟隨其後,卻又不行言語?”
再看徐福,被這般攔下,倒是毫不驚奇,更似正等此時,盯於楚闕而道:“我觀你這女子似已與往日大有不同,是否真學了禮教,與我無關。不過據我分析,你應已不記得拳腳功夫,真成了那尋常婦人,不知我此番之言可否猜對?”原來徐福自會麵之時,便已察覺楚闕不曾記得自己,尋得了個中古怪,這番趁楚闕主動上前之機,特此詢問。
楚闕聽之,為之一驚,不想竟遇得熟人,慌忙後退幾步,藏於雲涯兒身後,仍有意隱瞞,“先生恐是認錯人罷,小女子從未學過拳腳,又怎會通曉?”而緊掐雲涯兒之背,催其快圓。
不等雲涯兒會意,徐福隨即又對其補充道:“元儉莫憂,我今次來,確實是為拜訪黃兄,恰巧遇上而已。隻礙於家中之事,不宜讓黃兄知曉太多,故而裝作不識。方才聽得你二人正尋訪神醫,覺有一策,可以助之。你若……”而後裝出為難之態,側身要走。
想來這徐福也是正直之人,且多次助於自己,此番前來,定也是誠心助之,這般怠慢倒也不妥。於是雲涯兒慌忙上前將其攔下,作揖而說:“楚闕近來受了些風寒,無甚精神,故而冒昧,還請元直兄海涵。隻是不知元直兄所言,有何良策?”而又伸手擋住正欲上前之楚闕,給以眼色,勸其莫動。
這般會意,徐福倒也不再多言,而是喚其二人同往,直往村外走去。半道之時,四下已無人煙,徐福忽然抓起雲涯兒右臂,正色問道:“元儉恐怕應當知曉此處所為何物了?”
盡管徐福如此猜測,可莫說知曉,就連自己為何會遭遇此些,都還未明白。而那士口每每出現,又從不說那重點,含糊其辭,哪裏還有機會得知。隻得搖頭不止。
“不管你真知假知,我也還是直說與你聽之罷。”隨即,徐福將雲涯兒之手放下,抖抖衣袖,從腰間掏出一壺來。令雲涯兒以為此是如何重要之物,伸手去接,哪知徐福直將壺舉至麵前,暢飲起來。
待其痛飲完了,這才娓娓道來,“上次一別,我知被那道人蒙騙,悔恨不已,故而四處調查。按理來說,這修道之人,講究師承,遍訪幾處就行能尋得師門,結果我尋遍天下,也未尋得那道人半點蹤跡,更不知其乃何門何派。然有一日,我無意發現太平教眾之事,察覺那道人原來與這太平教眾極為相似,難怪尋遍不得……”
這樣說來,初見士口之時,其以黃巾小卒身份示人,是那太平教眾,也不足為奇,這點自己倒是真是知道。不過徐福口中所言,卻又與雲涯兒所想不盡相同。
“……但那道人所入之教,雖與張角建立之太平教同源,卻並非同門。該教上下與普通道家並無二致,教中之人已然確定我所描述確實為其教眾,但卻又說教中上下無人外出,並拿出名冊核對一番。蹊蹺之處,便在於此……”
隻如今那士口已無人樣,更不知還是否在世,看徐福說得興致正起,雲涯兒也無意打斷,待其分析。隨即徐福果將話鋒一轉,略過此事。
“……你這手上之物,乃是一道印記。而此印記,普天之下,隻有張角一人懂得。雖不知此話是真是假,如今張角已亡,且僅有你一人有此印記,還是姑且信之……”
但是按照徐福所說,即便張角並未真死,自己初次獲那印記之時,張角也並未在己身側,又是如何印得?且那士口也有,莫不是張角派其而來?正思之間,徐福便提至此處。
“按太平教中人所說,張角隻於自己身上印過此印,且此印印上之時,並未顯現,隻於日後發作之時,才會顯出。張角也是因此得以號令黃巾,呼風喚雨。如今此印現於你身上,又該如何作答?”徐福突然兩眼一橫,目光銳利起來。
見得不妙,楚闕慌忙推開雲涯兒手臂,護其身前,與那徐福對瞪,絲毫不懼。雲涯兒自己倒是並未在意,仍在思索此事。
既然如此,就算是那張角趁己不注意時留下,那張角為何又要為此?且那士口手上印記比自己更全,也未見其能呼風喚雨,簡直可以說是不堪一擊。再退一步來說,自己確實也曾受那印記影響,卻時靈時不靈,並非自己所能把握,那又有何作用?
思來想去,未得其果,而後轉念一想,如此之事,又與自己找尋神醫有何關係?轉而又問於徐福,“恕某生性愚鈍,不知那張角為何要於我身上留那印記。隻如今我二人尋醫心切,不知元直兄所說言,又與那良策有何關係?”
話音剛落,隻見徐福仰麵大笑,而後又飲一口,並將酒壺遞與楚闕,讓其也飲一口,戲得楚闕惱怒,翻眼怒瞪,才又繼續說之,“你這二人,來曆不明,神醫又怎會輕易讓你二人尋得行蹤?若是圖謀不軌之人,逼其失手害人,該當如何?想你尋醫也有幾日,為何眾人,包括黃兄亦不願透露分毫?隻因你二人並無家世,難以相信也。如今即便見得司馬德操,也自不會如實相告。為今之計,當是利用你那呼風喚雨之能,建立人望,到時神醫自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