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雄州急報!”
整個內閣,包括太子,一起急匆匆的闖進了勤政殿,內監連通報的空檔都沒有。
這情形,就連趙曦也有點驚。難不成北遼突然發動了?趙曦看了看王中正,看他也是一臉迷糊。
這些年因為宋遼兩國的貿易越來越繁榮,皇城司安插在北遼的探知很多,或者說皇城司的重點就是北遼。
若是北遼發動戰爭,皇城司不至於一點信息沒有。
“何事?”
“回官家,前日雄州府衙的大牢被不明人士攻擊,造成雄州府衙的官員衙役死傷近百人。陸家那位被羈押的大匠被救走······”
這······趙曦一時間也沒有反應過來。大牢被攻擊?劫獄了?一個工匠,下這麽大的血本?
“到底死傷情況如何?怎麽又是近百人的含糊說辭?”
“回官家,是老臣沒說明。賊子五六十人,導致雄州死亡十七人,七十六人受傷。死亡者多為雄州大牢的獄卒,受傷的有雄州判官、六房官吏衙役,以及雄州無辜百姓。”
王安石一著急,忘記了官家對實數實報的要求。
“駐軍呢?沒通知駐軍?王舜臣在幹什麽?”
劫獄,闖入大牢,將當值的獄卒全部殘殺。趙曦明白,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政務了,這已經是戰事。
不管北遼人是不是還如早年那樣野蠻、善戰,衝開大牢,非軍陣很難做到。如果是雄州府衙還想隱瞞,或者是王舜臣推諉,他不介意砍幾顆人頭。
“回官家,王將軍率親衛追擊,暫時尚無結果。”
章惇雖然也想到這不是簡單的劫獄,但他不認為五六十人能衝破邊境的防線。對於王舜臣,章惇還是信任的。
“舜臣還是輕敵了······”
趙曦有些感慨。早年的武將對北遼任何動向都過分看重,就如現在王安石的表現。這些年國朝對外作戰,幾乎沒有敗績,國朝的將領似乎有些驕傲了。
“官家,現在······”
趙曦沒有回應王安石的話,隻是走到了一旁,看著沙盤。
“若北遼劫獄者是北遼精銳的宮衛軍,王舜臣這一次要吃大虧呀!”
隻看了沙盤一眼,再想想王舜臣的性格,趙曦就大概明白雄州的實際情況了。
如果一開始都以為是貴族部曲入境劫獄,吃虧是肯定的。
依章惇的話,王舜臣率親衛追擊。騎射對戰是一方麵,王舜臣的錯誤判斷也是一方麵。這倒不是說王舜臣不對,這種情況,王舜臣能率親衛追擊,已經看出他重視了,隻不過重視的程度不夠。
“雄州以北,放眼全是平原。若北遼入境者一人三騎,以北遼在騎射方麵的能力,想要將這部分劫匪拿下,唯有圍追堵截方能成事。”
“舜臣還是不想興師動眾呀!”
“若是在案發當時,整個雄州駐軍就全員發動,完全可以將賊人堵死在雄州周邊。當然,朕這也算是事後分析,也存在雄州府衙在通知駐軍時,時機已經失去。”
“朕不是要追什麽責,事發突然······”
趙曦嘴裏碎碎念,連頭也沒抬,一直盯著河北道的沙盤。
“官家,如今該如何?”
官家一直是雷厲風行的,王安石不明便這時候官家怎麽慢吞吞的。
“等!要相信王舜臣。從案發到奏報於朝廷,時間差不多三天了。以事情發生來推斷,雄州衙門通曉駐軍,王舜臣來不及召集議事發令,便率親衛追擊······”
“到時候,若王舜臣不能追擊到,勢必會在追擊過程中下達圍堵的命令······要相信王舜臣有這個覺悟。”
“現在就看時間了。若王舜臣布置圍堵的命令延遲,說不定賊人已經逃脫。若布置圍堵時機合適,幾十人終還是逃不出。”
事態應該就是這樣。
雄州的地形如此,想必王舜臣的本意也是如此。倘若在接到雄州衙門求援後,便直接追擊了,這也是隻帶著親衛的原因。當然,還有一點,這種追擊戰,國朝麵對北遼有很大的劣勢。
王舜臣精於騎射,他在挑選親衛時也有所側重。這時候也就他的親衛在追擊時有與北遼軍卒對戰的能力。
若是真的排兵布陣的追擊,恐怕隻會徒增傷亡。
看過地形之後,趙曦倒是理解王舜臣的做法了。
等······對於朝廷而言,現在是唯一能做的。
“官家,此事會不會引起大一些的動蕩?”
王安石不安心,鑒於對北遼的了解,既然敢於費這麽大的代價劫獄,恐怕北遼朝廷也是有所準備的······
“這倒是個問題。這決定於這個大匠的真實身份。是官方指派,還是北遼的某個貴族?此人是漢人,還是契丹人?”
“這樣吧。朝廷遣個使臣,到北遼去問問北遼的朝廷。是責問,不是解釋,是要讓北遼對劫獄之事予以解釋和賠償······”
“既然國朝覺得戰爭還沒有準備妥當,那就扯扯皮吧······”
皇城司派到北遼的探知,始終還是沒有真正接觸到北遼朝廷的決策層,都是在外圍,根本無從知曉北遼朝廷現在是怎樣一種傾向。
皇城司的那些信息,看起來更像是提早知道些傳聞。比如,北遼賜死了皇後,廢掉了太子;北遼皇帝寵信了耶律乙辛等等。
曆史多好改變了,大事件還是遵循著本來的規律。
比如,國朝的這些老臣,按說這幾年該離世一茬了,可不管是韓琦還是富弼,王安石還是司馬光,都堅強的活著。就是狄青,雖不敢說還能上馬征戰,可依然生龍活虎的。
北遼的情形也是如此,耶律洪基還是那樣,除了耶律重元執掌朝政期間,被西夏挑唆發動過河東之戰,整幾十年跟國朝的關係還算平和。
也可能是因為國朝崛起的問題,耶律重元的謀反延遲了,最終還是發生了。耶律乙辛照樣受了重用,賜死皇後的事一樣發生了,太子也一樣廢掉了。
也是鑒於這樣的現狀,趙曦覺得這一次的爭端最終扯皮的可能比較大。
整個內閣,包括太子,一起急匆匆的闖進了勤政殿,內監連通報的空檔都沒有。
這情形,就連趙曦也有點驚。難不成北遼突然發動了?趙曦看了看王中正,看他也是一臉迷糊。
這些年因為宋遼兩國的貿易越來越繁榮,皇城司安插在北遼的探知很多,或者說皇城司的重點就是北遼。
若是北遼發動戰爭,皇城司不至於一點信息沒有。
“何事?”
“回官家,前日雄州府衙的大牢被不明人士攻擊,造成雄州府衙的官員衙役死傷近百人。陸家那位被羈押的大匠被救走······”
這······趙曦一時間也沒有反應過來。大牢被攻擊?劫獄了?一個工匠,下這麽大的血本?
“到底死傷情況如何?怎麽又是近百人的含糊說辭?”
“回官家,是老臣沒說明。賊子五六十人,導致雄州死亡十七人,七十六人受傷。死亡者多為雄州大牢的獄卒,受傷的有雄州判官、六房官吏衙役,以及雄州無辜百姓。”
王安石一著急,忘記了官家對實數實報的要求。
“駐軍呢?沒通知駐軍?王舜臣在幹什麽?”
劫獄,闖入大牢,將當值的獄卒全部殘殺。趙曦明白,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政務了,這已經是戰事。
不管北遼人是不是還如早年那樣野蠻、善戰,衝開大牢,非軍陣很難做到。如果是雄州府衙還想隱瞞,或者是王舜臣推諉,他不介意砍幾顆人頭。
“回官家,王將軍率親衛追擊,暫時尚無結果。”
章惇雖然也想到這不是簡單的劫獄,但他不認為五六十人能衝破邊境的防線。對於王舜臣,章惇還是信任的。
“舜臣還是輕敵了······”
趙曦有些感慨。早年的武將對北遼任何動向都過分看重,就如現在王安石的表現。這些年國朝對外作戰,幾乎沒有敗績,國朝的將領似乎有些驕傲了。
“官家,現在······”
趙曦沒有回應王安石的話,隻是走到了一旁,看著沙盤。
“若北遼劫獄者是北遼精銳的宮衛軍,王舜臣這一次要吃大虧呀!”
隻看了沙盤一眼,再想想王舜臣的性格,趙曦就大概明白雄州的實際情況了。
如果一開始都以為是貴族部曲入境劫獄,吃虧是肯定的。
依章惇的話,王舜臣率親衛追擊。騎射對戰是一方麵,王舜臣的錯誤判斷也是一方麵。這倒不是說王舜臣不對,這種情況,王舜臣能率親衛追擊,已經看出他重視了,隻不過重視的程度不夠。
“雄州以北,放眼全是平原。若北遼入境者一人三騎,以北遼在騎射方麵的能力,想要將這部分劫匪拿下,唯有圍追堵截方能成事。”
“舜臣還是不想興師動眾呀!”
“若是在案發當時,整個雄州駐軍就全員發動,完全可以將賊人堵死在雄州周邊。當然,朕這也算是事後分析,也存在雄州府衙在通知駐軍時,時機已經失去。”
“朕不是要追什麽責,事發突然······”
趙曦嘴裏碎碎念,連頭也沒抬,一直盯著河北道的沙盤。
“官家,如今該如何?”
官家一直是雷厲風行的,王安石不明便這時候官家怎麽慢吞吞的。
“等!要相信王舜臣。從案發到奏報於朝廷,時間差不多三天了。以事情發生來推斷,雄州衙門通曉駐軍,王舜臣來不及召集議事發令,便率親衛追擊······”
“到時候,若王舜臣不能追擊到,勢必會在追擊過程中下達圍堵的命令······要相信王舜臣有這個覺悟。”
“現在就看時間了。若王舜臣布置圍堵的命令延遲,說不定賊人已經逃脫。若布置圍堵時機合適,幾十人終還是逃不出。”
事態應該就是這樣。
雄州的地形如此,想必王舜臣的本意也是如此。倘若在接到雄州衙門求援後,便直接追擊了,這也是隻帶著親衛的原因。當然,還有一點,這種追擊戰,國朝麵對北遼有很大的劣勢。
王舜臣精於騎射,他在挑選親衛時也有所側重。這時候也就他的親衛在追擊時有與北遼軍卒對戰的能力。
若是真的排兵布陣的追擊,恐怕隻會徒增傷亡。
看過地形之後,趙曦倒是理解王舜臣的做法了。
等······對於朝廷而言,現在是唯一能做的。
“官家,此事會不會引起大一些的動蕩?”
王安石不安心,鑒於對北遼的了解,既然敢於費這麽大的代價劫獄,恐怕北遼朝廷也是有所準備的······
“這倒是個問題。這決定於這個大匠的真實身份。是官方指派,還是北遼的某個貴族?此人是漢人,還是契丹人?”
“這樣吧。朝廷遣個使臣,到北遼去問問北遼的朝廷。是責問,不是解釋,是要讓北遼對劫獄之事予以解釋和賠償······”
“既然國朝覺得戰爭還沒有準備妥當,那就扯扯皮吧······”
皇城司派到北遼的探知,始終還是沒有真正接觸到北遼朝廷的決策層,都是在外圍,根本無從知曉北遼朝廷現在是怎樣一種傾向。
皇城司的那些信息,看起來更像是提早知道些傳聞。比如,北遼賜死了皇後,廢掉了太子;北遼皇帝寵信了耶律乙辛等等。
曆史多好改變了,大事件還是遵循著本來的規律。
比如,國朝的這些老臣,按說這幾年該離世一茬了,可不管是韓琦還是富弼,王安石還是司馬光,都堅強的活著。就是狄青,雖不敢說還能上馬征戰,可依然生龍活虎的。
北遼的情形也是如此,耶律洪基還是那樣,除了耶律重元執掌朝政期間,被西夏挑唆發動過河東之戰,整幾十年跟國朝的關係還算平和。
也可能是因為國朝崛起的問題,耶律重元的謀反延遲了,最終還是發生了。耶律乙辛照樣受了重用,賜死皇後的事一樣發生了,太子也一樣廢掉了。
也是鑒於這樣的現狀,趙曦覺得這一次的爭端最終扯皮的可能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