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誤會,歸根結底是趙曦這個帝王這些年的威信有點太高了。
經過這麽多年的執政,趙曦在如今的國朝,基本上能做到一言而決了。而且,現在的內閣,多為潛邸舊臣,是絕對遵從趙曦決斷的。
即便是章惇、呂惠卿,在這些年也深受趙曦各種觀念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將趙曦的話奉為圭皋。至於王韶,似乎有點小富即安的想法,越發低調了。
剛才所謂的討論,其實更多是的王安石一個人在對蘇頌這些建議挑刺······內閣還真需要這樣的臣工。
這時候趙曦說完,王安石才明白理解蘇頌的說法籠統了。
“官家,今年可有計劃?”
王安石是真擔心官家獨斷專行了,不顧朝廷的稅入,盲目的做一些勞民傷財的事。
細說曆代,凡是英明的君王,在執政一段時間後,在具備了一定的威信後,在朝廷可以一言而決後,總是會做些好大喜功的事,以便為能千古留名。
往遠說漢武帝如此,往近說唐太宗也如此,甚至說前朝衰敗源頭的唐玄宗,早年也是勵精圖治的。
所以,王安石不介意做個諍臣,以確保大宋的盛世不至於曇花一現。
“需要看一看,內閣看一看,朕甚至有意實地看一看,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趙曦是真想出去看一看,這時候說出來,就是想試探一下內閣對他出宮的看法。
“官家何必親行?臣與沈存中地形勘查準確,完全可以依照地形地貌的沙盤確定營造泄洪道的地點。”
蘇頌明白官家的意思,就是想走一走黃河流域。他跟沈括沈存中走過,那不是什麽讓人向往的活。
倒不是說官家受不了那苦,實在是沒必要。
“官家,正如蘇閣老所言,依地形沙盤,朝廷議定,由工部執行便可。官家無須親臨······”
“黃河治理隻是一條河流,而君主於汴梁,乃是大宋之根本。官家,萬不可舍本逐末。”
“查驗黃河,需要沿黃河北上而行,國朝自開朝以來,潼關以降尚可通航,進入河東和京兆府之地,黃河險峻,不宜通航。如此水陸轉運多變,官家出行隨從者眾,與沿河州縣無益!”
就差直接說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了。
這不是私訪,這是要出行,帝王出行有其特定的規製。在王安石看來,他寧願官家隨便確定幾處開工營造,也不願官家出行。
營造所謂的泄洪道,多少還是有利於防範黃河水患的,官家出行,除了耗費錢糧,對國朝沒有任何好處。
“朕不準備以帝王規製出行。至於說沙盤,朕不是說沙盤不能形象的表現地形地貌。可黃河水流如何?泥沙攜帶量如何?季節性水位變化如何?泄洪之於周邊的耕田又有何種改變等等,這都需要綜合評估。”
“諸位臣工也知道,營造黃河的水利設施,不管是泄洪道,還是樞紐性質的其他設施,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任何一地營造,都可能改變其農桑。”
“其次,上遊植被狀況如何?如何改變植被狀況?是否會對地方性航運產生影響?地形結構是否適合等等,朝堂有誰能全麵的評估這些?”
“是功是過,因為朝廷的條令條例,都多有不便,做事存在縮手縮腳的情形是必定的。”
“至於朝政,新一屆內閣執掌朝政的態勢以形成,經過半年多的磨合,諸位理政也進入一種相對穩定合理的狀態。如今國朝並無大事,也隻有此事,朕出行為最佳時機······”
趙曦說了很多理由,其實,他自己也未必懂這些,可在這個時代,他絕對是所謂的綜合性人才,這就是見識的差別。
想要黃河中下遊受益,治理黃河的方法是逐級建造水庫,分擔泥沙的量,可趙曦不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就能完成這樣的事。
趙曦不確定這千年時間,隴右、環州、麟府有多大的變化。後世的說法,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也是自本朝起。因為與西北對峙的原因,征戰不斷,軍營駐紮、營造軍械的需要等等,過度砍伐導致了整個黃土高原生態惡化。
在事實上,麟府、環州、鄜延,包括蘭州、銀夏,一直到京兆府等地,在前朝時算是內陸,甚至稱得上是富庶之地。因為五代十國的原因,秦州以北、以西一帶戰亂,百姓生靈塗炭,再加上本朝與黨項人的征戰,確實是禍害了這一帶的居民,也確實改變了這一帶的生態。
“官家如何出行?”
官家是怎樣的性格,都了解。王安石本來也不是迂腐的人,倒也不再繼續糾結這些。
既然官家不以帝王規製出行,不是為彰顯平滅西夏的功績,不勞民傷財,倒也沒必要硬扛著反對官家出行。
至於安全,現在的國朝可以說是真正的海晏河清。早年那些處處盜匪的奏報根本就見不著······也是,各地產業興盛,外朝的奴仆都成了搶手貨。隻要是有一把力氣,在現在的國朝就應該不愁生活。
當然,這也不是說國朝沒有苦寒之地,最起碼州府郡縣的周邊,已然是一片欣欣向榮。
“相關衙門,少量官員,近衛若幹即可······”
趙曦還準備費唾沫來著,沒想到王安石居然就應了!
有些事趙曦還是需要考慮的。所以,便詔令太子監國,除蘇頌外,將李誡、沈括、賈憲等作為隨行官員,欽天監、都水監、工部等衙門遴選相關官員陪同。
同時,趙曦命高敬賢回朝,主汴梁安防,管轄汴梁駐軍。並且,授予狄青密旨,以備不測······
著令王中正留守,將李憲從西北調任回朝,主宮內安靖。
這些布置,不要說內閣大臣,就是太子也覺得是應有之義。
趙曦並不是要防備誰,若是不這樣布置,恐怕留守的內閣大臣都不踏實。
現實就是這樣,就如當初微服私訪一樣,朝臣們總是有另外的心思和想法。越是這樣做出防備的布置,越能讓臣工踏實。
經過這麽多年的執政,趙曦在如今的國朝,基本上能做到一言而決了。而且,現在的內閣,多為潛邸舊臣,是絕對遵從趙曦決斷的。
即便是章惇、呂惠卿,在這些年也深受趙曦各種觀念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將趙曦的話奉為圭皋。至於王韶,似乎有點小富即安的想法,越發低調了。
剛才所謂的討論,其實更多是的王安石一個人在對蘇頌這些建議挑刺······內閣還真需要這樣的臣工。
這時候趙曦說完,王安石才明白理解蘇頌的說法籠統了。
“官家,今年可有計劃?”
王安石是真擔心官家獨斷專行了,不顧朝廷的稅入,盲目的做一些勞民傷財的事。
細說曆代,凡是英明的君王,在執政一段時間後,在具備了一定的威信後,在朝廷可以一言而決後,總是會做些好大喜功的事,以便為能千古留名。
往遠說漢武帝如此,往近說唐太宗也如此,甚至說前朝衰敗源頭的唐玄宗,早年也是勵精圖治的。
所以,王安石不介意做個諍臣,以確保大宋的盛世不至於曇花一現。
“需要看一看,內閣看一看,朕甚至有意實地看一看,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趙曦是真想出去看一看,這時候說出來,就是想試探一下內閣對他出宮的看法。
“官家何必親行?臣與沈存中地形勘查準確,完全可以依照地形地貌的沙盤確定營造泄洪道的地點。”
蘇頌明白官家的意思,就是想走一走黃河流域。他跟沈括沈存中走過,那不是什麽讓人向往的活。
倒不是說官家受不了那苦,實在是沒必要。
“官家,正如蘇閣老所言,依地形沙盤,朝廷議定,由工部執行便可。官家無須親臨······”
“黃河治理隻是一條河流,而君主於汴梁,乃是大宋之根本。官家,萬不可舍本逐末。”
“查驗黃河,需要沿黃河北上而行,國朝自開朝以來,潼關以降尚可通航,進入河東和京兆府之地,黃河險峻,不宜通航。如此水陸轉運多變,官家出行隨從者眾,與沿河州縣無益!”
就差直接說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了。
這不是私訪,這是要出行,帝王出行有其特定的規製。在王安石看來,他寧願官家隨便確定幾處開工營造,也不願官家出行。
營造所謂的泄洪道,多少還是有利於防範黃河水患的,官家出行,除了耗費錢糧,對國朝沒有任何好處。
“朕不準備以帝王規製出行。至於說沙盤,朕不是說沙盤不能形象的表現地形地貌。可黃河水流如何?泥沙攜帶量如何?季節性水位變化如何?泄洪之於周邊的耕田又有何種改變等等,這都需要綜合評估。”
“諸位臣工也知道,營造黃河的水利設施,不管是泄洪道,還是樞紐性質的其他設施,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任何一地營造,都可能改變其農桑。”
“其次,上遊植被狀況如何?如何改變植被狀況?是否會對地方性航運產生影響?地形結構是否適合等等,朝堂有誰能全麵的評估這些?”
“是功是過,因為朝廷的條令條例,都多有不便,做事存在縮手縮腳的情形是必定的。”
“至於朝政,新一屆內閣執掌朝政的態勢以形成,經過半年多的磨合,諸位理政也進入一種相對穩定合理的狀態。如今國朝並無大事,也隻有此事,朕出行為最佳時機······”
趙曦說了很多理由,其實,他自己也未必懂這些,可在這個時代,他絕對是所謂的綜合性人才,這就是見識的差別。
想要黃河中下遊受益,治理黃河的方法是逐級建造水庫,分擔泥沙的量,可趙曦不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就能完成這樣的事。
趙曦不確定這千年時間,隴右、環州、麟府有多大的變化。後世的說法,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也是自本朝起。因為與西北對峙的原因,征戰不斷,軍營駐紮、營造軍械的需要等等,過度砍伐導致了整個黃土高原生態惡化。
在事實上,麟府、環州、鄜延,包括蘭州、銀夏,一直到京兆府等地,在前朝時算是內陸,甚至稱得上是富庶之地。因為五代十國的原因,秦州以北、以西一帶戰亂,百姓生靈塗炭,再加上本朝與黨項人的征戰,確實是禍害了這一帶的居民,也確實改變了這一帶的生態。
“官家如何出行?”
官家是怎樣的性格,都了解。王安石本來也不是迂腐的人,倒也不再繼續糾結這些。
既然官家不以帝王規製出行,不是為彰顯平滅西夏的功績,不勞民傷財,倒也沒必要硬扛著反對官家出行。
至於安全,現在的國朝可以說是真正的海晏河清。早年那些處處盜匪的奏報根本就見不著······也是,各地產業興盛,外朝的奴仆都成了搶手貨。隻要是有一把力氣,在現在的國朝就應該不愁生活。
當然,這也不是說國朝沒有苦寒之地,最起碼州府郡縣的周邊,已然是一片欣欣向榮。
“相關衙門,少量官員,近衛若幹即可······”
趙曦還準備費唾沫來著,沒想到王安石居然就應了!
有些事趙曦還是需要考慮的。所以,便詔令太子監國,除蘇頌外,將李誡、沈括、賈憲等作為隨行官員,欽天監、都水監、工部等衙門遴選相關官員陪同。
同時,趙曦命高敬賢回朝,主汴梁安防,管轄汴梁駐軍。並且,授予狄青密旨,以備不測······
著令王中正留守,將李憲從西北調任回朝,主宮內安靖。
這些布置,不要說內閣大臣,就是太子也覺得是應有之義。
趙曦並不是要防備誰,若是不這樣布置,恐怕留守的內閣大臣都不踏實。
現實就是這樣,就如當初微服私訪一樣,朝臣們總是有另外的心思和想法。越是這樣做出防備的布置,越能讓臣工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