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朝廷的事務應該很少了,而今年則分外熱鬧。
工坊城準備撲賣新產業技術……工坊城產品的盈利,是已經被國朝驗證的。
所以,一時間汴梁的茶餘飯後,都在議論這又一次的工坊城撲賣。
對於草民,雖然這樣的撲賣跟自己無關,就是說說也是挺過癮的。
“聽說今年的撲賣,朝廷不限製吐蕃和黨項人參與,甚至連西南蠻族都可以撲賣了……”
“應該呀!不管吐蕃還是黨項人大地盤,都是大宋疆域,都是大宋子民,也都受了朝廷的封賞……”
“不過我聽說了,宋人撲賣後,可以將工廠設在西北西南之地,若是吐蕃和黨項人撲賣了工藝,不得去銀夏一帶建廠…~”
“你聽說啥呀聽說,抵報上都有了!雖然吐蕃和黨項人不能回西北設廠,卻要求國朝地方州府郡縣不得拒絕配合……”
“關鍵是,朝廷並不禁止任何作坊使用黨項人和吐蕃乃至西南蠻族。”
“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莫要說什麽黨項、吐蕃,都是我大宋子民!”
大宋是寬容的,那怕曾經敵對幾十年,在統一成為大宋後,汴梁人就認同了。
這也是因為住在汴梁的外族人,都特別大方。
而抵報,則時不時會刊登一些黨項和吐蕃的風俗,甚至還邀請了一些外族的撰稿人。
這是朝廷的引導!
在趙曦心裏剛剛收複的疆域,本就不存在什麽異族說法。
對朝廷而言,治理新疆域的綏靖,是需要這些輔助的。
讓異族的貴族有歸屬感,讓異族的子民有歸屬感,讓所謂的異族,真正的成為大宋子民,才是真正的收複。
工坊城撲賣這事,在汴梁已經算熱火了,人們正期待著這場國朝商界的饕餮盛宴…~
《時論》在某一日,刊登了朝廷正在商議大幅度減低農稅的消息……
這不再是僅限於富貴人家的事了,這是整個國朝所有子民息息相關的。
本朝在農稅方麵,主要是沿用了前朝的兩稅法。
早年,對於兩稅的征收,一般是根據舊例而征取實物,大致是每畝每年征取一鬥。
由於當時既有“三十而稅一”,也有“二十而稅一”,加之有過半的士族土地不用納租稅者。
所以這種租賦重擔,大部分都落在了無權無勢的底層百姓身上。
因為兩稅之課取實物,更是出現了所謂的“支移”和“折變”。
何為支移呢,就是民戶在繳納實物的時候,朝廷本著“以有餘補不足”的想法,是盡可能的讓民戶不要在本地繳納,而是要將其繳納到北方邊境駐紮大軍之地,所以稱之為支移。
兩稅的的征收,一般是征取實物的,但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時候要“以麥折錢”,有時候又要“以錢折絹”等等,是為折變。
折變的本身不隻是折騰了老百姓,更要命的是經手的官吏在折變過程中,利用其中的代差,是投機倒把的賺取了不少利益。
趙曦即位後,借用了後世大明的一條編稅法,加上王安石及其兒子的才華,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稅負之弊。
隻是,當初國朝的商稅隻能占到整個朝廷稅入的三四成,加上國朝三冗之弊未完全解決。趙曦也沒敢做大的調整。
開荒減免農稅的措施,卻又被國朝產業發展給阻礙了……
這一次,趙曦令《時論》先造勢,說白了,就是想借民意,盡最大可能的下調農稅。
而富弼,也因為首次在內閣溝通不暢,配合著官家將調整農稅之事刊登在抵報上。
這一天,正是工坊城撲賣的那一天……
也是在這一天,《時論》在不起眼的版麵,刊登了一則關於國朝出現丁口販賣市場的的新聞,並且搭配著朝廷關於禁止販賣丁口的條令釋義。
本來可以不必用這樣的方式,本來可以內閣商量好了以後,直接頒布減免農稅法令的,本來富弼以為可以給自己的仕途一個完美的收尾。
然而,閣老們多數認為,一旦朝廷如此大幅度減免農稅,甚至新開荒耕田終生無稅,將會影響現在耕田的耕作,甚至進一步影響產業用工的問題,是損害朝綱的亂政。
理由是個理由,站在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韓琦,韓閣老,韓家在整個相州的耕田中,屬於韓家的幾乎接近七成,也就是說,相州有七成人,都是韓家的佃戶。
一旦朝廷如此施政,勢必出現佃戶開荒,逐漸脫離韓家的可能······韓家的耕田怎麽辦?
工坊城考慮到朝廷各位臣工與地方產業參與撲賣者的關係,所以,選擇了一個休沐日撲賣。這一天富弼自願在內閣值守······
除了《時論》刊登的文章,這一天好像沒有任何異常。
“子容,這次農具工藝撲賣,你以為會如何?”
也是這時候,趙曦將蘇頌和沈括等人召集到勤政殿,算是犒賞,也算是慶功,更是對他們這個團隊的獎賞。
“官家,雖然國朝產業興盛,臣以為,不論商賈還是朝臣,對於農桑事務的重視,非什麽心產業新產品可比的。我等分析,雖然農具隻占三成,撲賣所得錢糧,恐怕會超過一半······”
這一次農具撲賣,蘇頌還是有信心的。雖然不能像官家所想的那樣解決動力問題,但是,就是針對農具改進後,利用畜力,也能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人工。
比如鏵式犁,雖然還是曲轅犁的基本原理,但是,卻將犁刀增加為三列,並且增加了犁刃,甚至可以搭配寬耙一起使用。這就可以在原本的效率基礎上,翻三倍。
比如穀風車,工坊城用連杆裝置,讓穀風車可以連接在水輪上,借用水力連續不斷的工作。
比如穀碓,同樣將石質的改變為鐵質或者銅質,同樣借用各種裝置,可以借用畜力水力。
說實話,這一次農具的變革,在蘇頌眼裏,就是一次農耕革命,是一次大幅度提升農耕產業的大變革。
所有農具的新品,都是經過工坊城無數次驗證過的。
“這樣也好,能提富相減輕些壓力。”
這不僅僅是給富弼減輕壓力的問題,也是給那些在自家利益中轉圈的臣工一個轉換的借口。
工坊城準備撲賣新產業技術……工坊城產品的盈利,是已經被國朝驗證的。
所以,一時間汴梁的茶餘飯後,都在議論這又一次的工坊城撲賣。
對於草民,雖然這樣的撲賣跟自己無關,就是說說也是挺過癮的。
“聽說今年的撲賣,朝廷不限製吐蕃和黨項人參與,甚至連西南蠻族都可以撲賣了……”
“應該呀!不管吐蕃還是黨項人大地盤,都是大宋疆域,都是大宋子民,也都受了朝廷的封賞……”
“不過我聽說了,宋人撲賣後,可以將工廠設在西北西南之地,若是吐蕃和黨項人撲賣了工藝,不得去銀夏一帶建廠…~”
“你聽說啥呀聽說,抵報上都有了!雖然吐蕃和黨項人不能回西北設廠,卻要求國朝地方州府郡縣不得拒絕配合……”
“關鍵是,朝廷並不禁止任何作坊使用黨項人和吐蕃乃至西南蠻族。”
“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莫要說什麽黨項、吐蕃,都是我大宋子民!”
大宋是寬容的,那怕曾經敵對幾十年,在統一成為大宋後,汴梁人就認同了。
這也是因為住在汴梁的外族人,都特別大方。
而抵報,則時不時會刊登一些黨項和吐蕃的風俗,甚至還邀請了一些外族的撰稿人。
這是朝廷的引導!
在趙曦心裏剛剛收複的疆域,本就不存在什麽異族說法。
對朝廷而言,治理新疆域的綏靖,是需要這些輔助的。
讓異族的貴族有歸屬感,讓異族的子民有歸屬感,讓所謂的異族,真正的成為大宋子民,才是真正的收複。
工坊城撲賣這事,在汴梁已經算熱火了,人們正期待著這場國朝商界的饕餮盛宴…~
《時論》在某一日,刊登了朝廷正在商議大幅度減低農稅的消息……
這不再是僅限於富貴人家的事了,這是整個國朝所有子民息息相關的。
本朝在農稅方麵,主要是沿用了前朝的兩稅法。
早年,對於兩稅的征收,一般是根據舊例而征取實物,大致是每畝每年征取一鬥。
由於當時既有“三十而稅一”,也有“二十而稅一”,加之有過半的士族土地不用納租稅者。
所以這種租賦重擔,大部分都落在了無權無勢的底層百姓身上。
因為兩稅之課取實物,更是出現了所謂的“支移”和“折變”。
何為支移呢,就是民戶在繳納實物的時候,朝廷本著“以有餘補不足”的想法,是盡可能的讓民戶不要在本地繳納,而是要將其繳納到北方邊境駐紮大軍之地,所以稱之為支移。
兩稅的的征收,一般是征取實物的,但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時候要“以麥折錢”,有時候又要“以錢折絹”等等,是為折變。
折變的本身不隻是折騰了老百姓,更要命的是經手的官吏在折變過程中,利用其中的代差,是投機倒把的賺取了不少利益。
趙曦即位後,借用了後世大明的一條編稅法,加上王安石及其兒子的才華,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稅負之弊。
隻是,當初國朝的商稅隻能占到整個朝廷稅入的三四成,加上國朝三冗之弊未完全解決。趙曦也沒敢做大的調整。
開荒減免農稅的措施,卻又被國朝產業發展給阻礙了……
這一次,趙曦令《時論》先造勢,說白了,就是想借民意,盡最大可能的下調農稅。
而富弼,也因為首次在內閣溝通不暢,配合著官家將調整農稅之事刊登在抵報上。
這一天,正是工坊城撲賣的那一天……
也是在這一天,《時論》在不起眼的版麵,刊登了一則關於國朝出現丁口販賣市場的的新聞,並且搭配著朝廷關於禁止販賣丁口的條令釋義。
本來可以不必用這樣的方式,本來可以內閣商量好了以後,直接頒布減免農稅法令的,本來富弼以為可以給自己的仕途一個完美的收尾。
然而,閣老們多數認為,一旦朝廷如此大幅度減免農稅,甚至新開荒耕田終生無稅,將會影響現在耕田的耕作,甚至進一步影響產業用工的問題,是損害朝綱的亂政。
理由是個理由,站在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韓琦,韓閣老,韓家在整個相州的耕田中,屬於韓家的幾乎接近七成,也就是說,相州有七成人,都是韓家的佃戶。
一旦朝廷如此施政,勢必出現佃戶開荒,逐漸脫離韓家的可能······韓家的耕田怎麽辦?
工坊城考慮到朝廷各位臣工與地方產業參與撲賣者的關係,所以,選擇了一個休沐日撲賣。這一天富弼自願在內閣值守······
除了《時論》刊登的文章,這一天好像沒有任何異常。
“子容,這次農具工藝撲賣,你以為會如何?”
也是這時候,趙曦將蘇頌和沈括等人召集到勤政殿,算是犒賞,也算是慶功,更是對他們這個團隊的獎賞。
“官家,雖然國朝產業興盛,臣以為,不論商賈還是朝臣,對於農桑事務的重視,非什麽心產業新產品可比的。我等分析,雖然農具隻占三成,撲賣所得錢糧,恐怕會超過一半······”
這一次農具撲賣,蘇頌還是有信心的。雖然不能像官家所想的那樣解決動力問題,但是,就是針對農具改進後,利用畜力,也能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人工。
比如鏵式犁,雖然還是曲轅犁的基本原理,但是,卻將犁刀增加為三列,並且增加了犁刃,甚至可以搭配寬耙一起使用。這就可以在原本的效率基礎上,翻三倍。
比如穀風車,工坊城用連杆裝置,讓穀風車可以連接在水輪上,借用水力連續不斷的工作。
比如穀碓,同樣將石質的改變為鐵質或者銅質,同樣借用各種裝置,可以借用畜力水力。
說實話,這一次農具的變革,在蘇頌眼裏,就是一次農耕革命,是一次大幅度提升農耕產業的大變革。
所有農具的新品,都是經過工坊城無數次驗證過的。
“這樣也好,能提富相減輕些壓力。”
這不僅僅是給富弼減輕壓力的問題,也是給那些在自家利益中轉圈的臣工一個轉換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