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
好歹都還要點臉,沒有迫不及待的遞奏折,也沒有直白的提要求改造公廨。
而是……這做法連富弼也無語了。
什麽時候朝臣的折子說些瑣事了?這幾日就出現了。
這位說了,一位老吏員,因公廨地磚鬆動翹起,不小心摔倒,至該吏員一病不起……
那位又說了,前些日子,夜間有雨,導致公廨內進水,處於低處的部分文書被水泡了,導致些許文書不能使用……
不就是想對公廨改造嗎?
改造公廨,在朝堂絕不會有任何異議,問題是,如何跟太子殿下溝通此事?
太子殿下不好糊弄,偏偏這事根本撇不開東宮。
早年的軍備,一直拖延到護衛營介入練兵,當初的官員馬車,又是跟太子殿下做了些交換。
如今呢?國朝的軌道鋪設,整個把首倡者撇開了,這時候再跟殿下談……不好開口呀。
其實是可以交換的,趙曦全盤展示工坊城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推出水泥。
其實也是有辦法的,比如把這些折子,趁殿下忙其他事物時,瞅奏對的合適機會……
富弼真的不想做這種事!
“陛下,工坊城如其說是工坊城,不如說是朝廷軍器監。而工坊城的環境之奢華,易導致工匠隻思享受,而不顧軍備製作。”
“且,天下四民,國朝以士子為尊。如今工匠勞役高於士子之公廨,非正常也!”
這……居然真敢說。
“陛下,諸位臣工……”
“陛下……”
好吧,你是相公,你先說。
趙曦想懟回去,可富弼搶話頭了,他不能跟宰相爭。
不是覺得軍器監不該這樣嗎?那行,朝廷把軍器監剝離出來得了。自己的營生,純商賈行為,總沒話說吧?
有訴求可以談,想倒打一耙?沒門!爺不慣你們這毛病。
“殿下,可有事奏請?”
富弼攔一下太子,卻也不知道從何來周旋這般言論,從某種意義上,這話並沒有錯。
隻是在這檔口,用這種逼迫的方式,對太子殿下沒用,甚至會激怒殿下。
他攔一下,希望能緩一緩太子殿下的怒氣。
“陛下,富相,諸位臣工,崔郎中所言,也正是曦欲奏請的。如今工坊城環境之優美,工匠待遇之高企,甚至堪比士人,著實令曦慚愧。”
趙曦這一開口,都很訝異。怎麽說呢,基於對太子殿下的了解,不可能當堂做出這般言論來。
邀請臣工參觀工坊城,就意味著他有意將工坊城展示了,否則就工坊城那種守密的程度,朝堂想了解真不容易。
“做了諸多事,回頭一看,原來都是錯的。比如說軍卒,本就應該戰死沙場,但卻因為盔甲的出現,他死的幾率就少了。”
“這怎麽能行?軍卒就該死的,有了好的盔甲,他們死不了了。這是不對的。朝廷就應該伐些竹節,再做些梭標,讓軍卒站整齊了,讓遼夏的騎兵砍死!”
“比如軌道,那就更不對了。有了軌道,南糧北運渠道就多了,這樣勢必會影響漕運的收益。”
“這肯定不行!汴梁百萬臣民就應該靠著汴河,就應該依靠漕運。絕不可以有另外的渠道。因為,有了另外的渠道,即便是那些苦哈哈的百姓,也能吃到新糧了。他們都是賤民,沒資格吃新糧!”
“咱再說工坊城。不管是軍器監還是將作監,所有的匠人,本就該受苦力,就該著幹最重的活,吃最難下咽的飯,住最簡陋的房屋……然後製作最精良的器具。”
“以此類推,再往遠追溯。有巢氏錯了,不該讓黎民有屋可居,神農氏也錯了,不該嚐百草解黎民之饑饉,孔聖人更錯了,不該教化黎民……”
“崔郎中,可是此意思?以崔郎中之意,朝廷可以繼續令軍器監製作往日之軍械,直接從工坊城搬出來。”
“沒地方不怕,再找塊地重建!不管購地的費用還是重建的費用,工坊城擔了。”
“如此做來,崔郎中可還滿意?”
辯論的最好切入口,是逮著論點中的不嚴謹,以此展開,放大,從而偷換概念,改變爭辯的核心。
崔郎中這番話的意思,都懂,就是趙曦也明白。
無非就是讓朝廷改善辦公條件唄。可你沒事說什麽四民?說什麽士人至尊?
是事實,國朝現狀的確如此。可不該說改善工匠條件不對……這似乎就是在否定趙曦所做的一切。
做了這麽多,趙曦並不排斥改善辦公條件,問題是,直接說不行嗎?直接說了,有些條件都可以商討,可你這是想幹嘛?
先指責工坊城的錯,然後給我一個改錯的機會,就是把公廨都改造了?
想什麽好事呢?趙曦沒準備慣著!
“殿下……陛下,微臣絕無此意!”
“哪敢問崔郎中,到底是何意?如所言,工匠因奢華而不思勞作。可是有劣品盔甲?還是有廢用之火槍?”
“陛下,諸位臣工,聖人曾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廣而言之,所謂利其器,並非單指使用之器械。”
“身體、學識、飯食乃至生活環境,都是一個人勞作之器,不管從事任何行業的所謂器。”
“軍卒之於征戰,軍備為其器,而個人軍事素養也為其器,甚至妻兒老小的歸屬也為其器。而利其器,即為更新軍備,提高素養,解決後顧之憂。”
“士人之於治政,聖賢書為其器,品德性情為其器,同樣生活條件也為其器。”
“推而言之,工匠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改善,便是利其器之為。何有奢華之說?”
有些牽強,也隻能這樣牽強了,沒辦法。
四民之中,以士人為尊,在朝堂,乃至在整個天下,都是認同的。
趙曦還沒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想法,那事做不得。
所以,隻能是東拉西扯的跟先賢扯點關係。對錯不說,好歹拉扯上了。
太子這番話……好像有點道理,或者說很有道理。
這不正好是懇請朝廷改善公廨的理由嗎?
這樣理解就對了!趙曦白呼這麽多,不就為這一點嗎?
趙曦是肯定不能提這個話題的,可他又不想這次的議事又變成扯淡。
所以,在反辯時,專門留了一空隙,等著人抓。
好歹都還要點臉,沒有迫不及待的遞奏折,也沒有直白的提要求改造公廨。
而是……這做法連富弼也無語了。
什麽時候朝臣的折子說些瑣事了?這幾日就出現了。
這位說了,一位老吏員,因公廨地磚鬆動翹起,不小心摔倒,至該吏員一病不起……
那位又說了,前些日子,夜間有雨,導致公廨內進水,處於低處的部分文書被水泡了,導致些許文書不能使用……
不就是想對公廨改造嗎?
改造公廨,在朝堂絕不會有任何異議,問題是,如何跟太子殿下溝通此事?
太子殿下不好糊弄,偏偏這事根本撇不開東宮。
早年的軍備,一直拖延到護衛營介入練兵,當初的官員馬車,又是跟太子殿下做了些交換。
如今呢?國朝的軌道鋪設,整個把首倡者撇開了,這時候再跟殿下談……不好開口呀。
其實是可以交換的,趙曦全盤展示工坊城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推出水泥。
其實也是有辦法的,比如把這些折子,趁殿下忙其他事物時,瞅奏對的合適機會……
富弼真的不想做這種事!
“陛下,工坊城如其說是工坊城,不如說是朝廷軍器監。而工坊城的環境之奢華,易導致工匠隻思享受,而不顧軍備製作。”
“且,天下四民,國朝以士子為尊。如今工匠勞役高於士子之公廨,非正常也!”
這……居然真敢說。
“陛下,諸位臣工……”
“陛下……”
好吧,你是相公,你先說。
趙曦想懟回去,可富弼搶話頭了,他不能跟宰相爭。
不是覺得軍器監不該這樣嗎?那行,朝廷把軍器監剝離出來得了。自己的營生,純商賈行為,總沒話說吧?
有訴求可以談,想倒打一耙?沒門!爺不慣你們這毛病。
“殿下,可有事奏請?”
富弼攔一下太子,卻也不知道從何來周旋這般言論,從某種意義上,這話並沒有錯。
隻是在這檔口,用這種逼迫的方式,對太子殿下沒用,甚至會激怒殿下。
他攔一下,希望能緩一緩太子殿下的怒氣。
“陛下,富相,諸位臣工,崔郎中所言,也正是曦欲奏請的。如今工坊城環境之優美,工匠待遇之高企,甚至堪比士人,著實令曦慚愧。”
趙曦這一開口,都很訝異。怎麽說呢,基於對太子殿下的了解,不可能當堂做出這般言論來。
邀請臣工參觀工坊城,就意味著他有意將工坊城展示了,否則就工坊城那種守密的程度,朝堂想了解真不容易。
“做了諸多事,回頭一看,原來都是錯的。比如說軍卒,本就應該戰死沙場,但卻因為盔甲的出現,他死的幾率就少了。”
“這怎麽能行?軍卒就該死的,有了好的盔甲,他們死不了了。這是不對的。朝廷就應該伐些竹節,再做些梭標,讓軍卒站整齊了,讓遼夏的騎兵砍死!”
“比如軌道,那就更不對了。有了軌道,南糧北運渠道就多了,這樣勢必會影響漕運的收益。”
“這肯定不行!汴梁百萬臣民就應該靠著汴河,就應該依靠漕運。絕不可以有另外的渠道。因為,有了另外的渠道,即便是那些苦哈哈的百姓,也能吃到新糧了。他們都是賤民,沒資格吃新糧!”
“咱再說工坊城。不管是軍器監還是將作監,所有的匠人,本就該受苦力,就該著幹最重的活,吃最難下咽的飯,住最簡陋的房屋……然後製作最精良的器具。”
“以此類推,再往遠追溯。有巢氏錯了,不該讓黎民有屋可居,神農氏也錯了,不該嚐百草解黎民之饑饉,孔聖人更錯了,不該教化黎民……”
“崔郎中,可是此意思?以崔郎中之意,朝廷可以繼續令軍器監製作往日之軍械,直接從工坊城搬出來。”
“沒地方不怕,再找塊地重建!不管購地的費用還是重建的費用,工坊城擔了。”
“如此做來,崔郎中可還滿意?”
辯論的最好切入口,是逮著論點中的不嚴謹,以此展開,放大,從而偷換概念,改變爭辯的核心。
崔郎中這番話的意思,都懂,就是趙曦也明白。
無非就是讓朝廷改善辦公條件唄。可你沒事說什麽四民?說什麽士人至尊?
是事實,國朝現狀的確如此。可不該說改善工匠條件不對……這似乎就是在否定趙曦所做的一切。
做了這麽多,趙曦並不排斥改善辦公條件,問題是,直接說不行嗎?直接說了,有些條件都可以商討,可你這是想幹嘛?
先指責工坊城的錯,然後給我一個改錯的機會,就是把公廨都改造了?
想什麽好事呢?趙曦沒準備慣著!
“殿下……陛下,微臣絕無此意!”
“哪敢問崔郎中,到底是何意?如所言,工匠因奢華而不思勞作。可是有劣品盔甲?還是有廢用之火槍?”
“陛下,諸位臣工,聖人曾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廣而言之,所謂利其器,並非單指使用之器械。”
“身體、學識、飯食乃至生活環境,都是一個人勞作之器,不管從事任何行業的所謂器。”
“軍卒之於征戰,軍備為其器,而個人軍事素養也為其器,甚至妻兒老小的歸屬也為其器。而利其器,即為更新軍備,提高素養,解決後顧之憂。”
“士人之於治政,聖賢書為其器,品德性情為其器,同樣生活條件也為其器。”
“推而言之,工匠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改善,便是利其器之為。何有奢華之說?”
有些牽強,也隻能這樣牽強了,沒辦法。
四民之中,以士人為尊,在朝堂,乃至在整個天下,都是認同的。
趙曦還沒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想法,那事做不得。
所以,隻能是東拉西扯的跟先賢扯點關係。對錯不說,好歹拉扯上了。
太子這番話……好像有點道理,或者說很有道理。
這不正好是懇請朝廷改善公廨的理由嗎?
這樣理解就對了!趙曦白呼這麽多,不就為這一點嗎?
趙曦是肯定不能提這個話題的,可他又不想這次的議事又變成扯淡。
所以,在反辯時,專門留了一空隙,等著人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