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退役軍人組建建設兵團,彌補國家和政府力量的不足。


    不得不說,這是一招妙棋。


    更妙的是,提出這個辦法的還不是左夢庚。


    這說明帝國的高層具備足夠靈活又現實的手段和思維,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不過在這個提議之下,左夢庚可以發揮的空間就更大了。


    許多人都隻是想到利用建設兵團治理黃河和西北,左夢庚的目光卻瞬間挪到了西域。


    因為在後世,那裏才是建設兵團大放光彩的舞台。


    此時和實際結合起來,左夢庚也不得不感慨,這個辦法真的是好的不能更好了。


    自從唐代中期之後,漢民族離開西域已經足足超過了八百年。


    漫長的時間,早已讓中原王朝留在西域的痕跡幾近完全泯滅。


    也就是說,這一次帝國重新進軍西域,和開拓一個陌生的領域沒有任何區別。


    偏偏西域又不同於新大陸。


    新大陸雖然更加廣闊,但是那裏隻有愚昧和落後的土著,很容易就會被帝國同化。


    而西域之地,千百年來深受東西方文化的影響,一直都是文化碰撞的中心。


    這就造成了西域在表麵的貧瘠之下,一直孕育著同世界接軌的文明。


    這樣的文明之下,自然會誕生相對比較強大的世俗力量。


    這裏的人們也會因為文明而彼此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又一個比較牢固的部族。


    換句話說,單從表麵來看,西域已經沒有了漢人生存的空間。


    帝國要想將西域重新納入統治,除了強大的武力之外,自然也需要足夠的人口才能在這片土地上站穩腳跟。


    可能有人說了,移民不就好了嘛!


    反正帝國一直都在執行移民政策。


    尤其是西北之地,本來就要進行移民。全部遷移到西域去,應該算是兩全其便吧?


    對不起,這個辦法真的不行。


    為什麽呢?


    因為這樣的移民不但對帝國無益,對普通百姓而言,幾如暴政。


    西域,虎狼之地也!


    廣闊的天地和狂暴的氣候,讓這裏的人類演化的十分強大和暴力。


    這裏沒有弱者的生存空間。


    普通的漢人來到這個地方,是沒有辦法活下去的。


    畢竟漢人本性善良,善於耕耘,但不善於獵殺。


    將他們推到廝殺搏命的環境中,隻會將他們嚇壞了,進而在恐懼中要麽被消滅,要麽逃之夭夭。


    可偏偏帝國經營西域,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本體人口來作為基石。


    既然普通百姓移民不行,那當然就要著眼於建設兵團的運作了。


    首先,建設兵團亦兵亦民。


    既有點像唐朝時期的府兵,又有點像明代的軍戶。


    雖然說起軍戶製度,很多人都極盡批判和嗤之以鼻,但這種製度並非沒有優點。


    尤其是在立國之初,軍隊的戰鬥力無比強悍。


    由這樣的軍隊轉化而來的屯墾,自然是無往而不利的。


    明朝初期九邊的安定,毫無疑問就是得益於這種製度。


    之所以後來崩塌,一方麵是時間演化下軍戶的戰鬥力下滑,另一方麵則是經濟原因。


    最主要的是,明朝軍隊和軍戶不分,結果最終兩頭都丟了。


    但建設兵團不同。


    因為擁有軍隊編製,所以肯定會有十分完善的組織度和戰鬥力。


    但在建設兵團之外,還有強大的正規軍存在。


    這樣一來,建設兵團隻不過是軍事方麵的補充罷了。


    即使戰鬥力下降,但隻要能夠配合正規軍作戰,那便是極大的貢獻。


    最最重要的是,建設兵團一旦在西域站穩腳跟,也就意味著帝國可以深入西域的民間,在基層擁有了耳目。


    這對於地方的掌控,毫無疑問是作用巨大的。


    中樞的回複很快送到西北,內容更加多詳細。


    茅元儀等人看了之後,全都豁然開朗,工作也有了方向。


    汪喬年立刻深入陝北各地,帶著官員們四處奔波,將困在此地的百姓遷移到前套、後套等各地。


    “我地老天爺啊,朝廷憑啥將俺們送給蒙古人啊?”


    對於國家政策,百姓們當然會有些不理解,就是這個誤解的差距有點大。


    “李大大,您誤會了。如今河套那邊是咱們的地方,安全滴很。那邊啊,到處都是好地,就是沒啥人。你們家過去後,就給你們分五十畝地,而且呀……不收稅。”


    又奸又倔的老秦人沒那麽好說話。


    “真有這好事,能輪到咱?”


    汪喬年在陝西當過官,知道該如何同這裏的人打交道。


    “那您瞅瞅,這十裏八鄉的還有啥人家了?好事不便宜您,也輪不到別人啊。”


    老秦人還是不信。


    “這些年打來打去滴,人都打沒了。要給俺們分地,眼前不就是嘛。幹啥還要讓俺們去啥子河套?”


    汪喬年很有耐心。


    他指著四周光禿禿的山嶺。


    “大大,您看看,這地方種地能成嗎?一場雨一場泥,黃湯灌到肚皮裏。這山、這水、這地都不成了,得恢複恢複。要不然呢,將來的子子孫孫就沒活路嘍。”


    汪喬年沒有擺官架子,說的話也接地氣,讓百姓們都聽了進去。


    事實上,當地是啥樣子的,這些百姓們再清楚不過。


    他們不是不勤懇,他們不是不幹活,他們也不是沒有想辦法。


    可這種一斤土、半斤沙的窮地方,不管種啥都不長啊!


    “俺家祖祖輩輩都在這兒,這一走,還能回來不?”


    故土難離,是移民最大的困難之一。


    汪喬年依舊溫言細語。


    “帝國又不限製戶籍,您想去哪兒走動都成。過個一、二十年您再回來看看,要是這山綠了、水清了、土也肥了,重新定居豈不是更好?”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百姓們還能如何?


    數十萬被這黃土泥沙折磨的死去活來的陝北百姓,開始了搬遷之旅。


    他們遷移到地方並不遠。


    不是銀川所在的前套,就是歸化城所在的後套。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人口看起來很多,但是往兩大平原一扔,依舊是杯水車薪。


    可這些人遷移走,立刻讓陝北高原不再遭遇人類的破壞。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對這裏進行生態修複。


    (今天沒有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鶴城風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鶴城風月並收藏明左最新章節